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合集下载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 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作品总结《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三个老头》短篇:《穷人》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

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概括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概括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 是肯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 上最准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 刻着:
“π=。
他是最糊涂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附录
部位 脸
〔嘴上边〕胡髭 〔两鳃〕长髯 眉毛
〔弯曲) 鬈发
〔眼上方〕 额头
皮肤 〔狮子) 鼻
耳朵
嘴唇 眼睛 目光
目光
特点
比方、夸大
多毛〔长满胡须〕
浓密 浓密、长 宽约一指、朝上倒竖 灰白、一绺绺
皱树皮、低矮的陋室、吉尔吉斯人搭 建的皮帐篷、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 制滥造的小屋 卷起的滔滔白浪
黑貂皮面具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掩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
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形”
其次局部 〔6—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犀眼睛隐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提醒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局部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 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凡丑陋 反衬
灵魂的珍贵,眼睛的精巧
“最糊涂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 《战斗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 碑。小说构造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

早年父母先后去世。

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

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

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

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

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

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

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

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

终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述主要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述主要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述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早年经历
二、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三、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
四、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
正文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早年经历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但在他两岁时,母亲便去世,九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早年的托尔斯泰由外祖父照顾,生活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他的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经营染坊,成为小业主。

二、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托尔斯泰自幼便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浓厚兴趣。

他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他一方面迷恋社交生活,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的相貌感到绝望,常为思想苦恼。

三、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灵感源于生活,他创作了许多著作,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这些作品深入揭示了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况,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四、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
托尔斯泰在晚年开始淡出社交生活,专注于自己的信仰和理念。

他对非暴力主义和基督教道德观念有深厚的信仰,并试图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在他 82 岁那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小火车站上离世。

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精神世界上找到了坚定的信仰。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着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早年经历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7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艺术特色: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人物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人物评价:在高尔基身上体现着俄罗斯;如同没有伏尔加河我不能想象俄罗斯一样,我也不能想象俄罗斯没有高尔基;俄国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评10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11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晓金区。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

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

作者简介:列夫 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列夫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的资料简介

托尔斯泰的资料简介

托尔斯泰的资料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第一流作家,是举世闻名的一位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也是极多的,可以说每一本著作都获得了世界人民的重大的认可。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托尔斯泰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托尔斯泰的资料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托尔斯泰的生平简介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4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但是从未取得学位。

1847年他中断学习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ЯснаяПоляна)晴园,希望经营晴园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他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但随后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终于欠下了一大笔赌债。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共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可以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

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透过小主人翁单纯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一位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了《少年》和《青年》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文章概括大意

列夫·托尔斯泰文章概括大意

列夫·托尔斯泰文章概括大意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作家,他的文章大多关注人的道德观念、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问题。

他的文章概括大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对人类道德观念的探索:托尔斯泰的作品经常探讨人类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真正幸福来自于善行和道德的实践,而追求个人利益会导致社会的破坏和个人的灾难。

2. 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托尔斯泰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描述。

他相信人类不仅有积极的优点,还有负面的欲望和冲动,人们常常面临道德选择的困境,需要通过内心的斗争来找到真正的自我。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托尔斯泰对当时俄罗斯社会存在的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贫困、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等。

他认为社会的良好组织应该以公正和关爱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和利益为中心。

他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并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

总之,托尔斯泰的文章概括大意是关注人的道德观念、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问题,并呼吁人们追求善良和道德,关注社会公正和弱势群体。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 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带有双重性。一方面,他 同情安娜的不幸,揭发和控诉了逼死安娜的贵族 上流社会;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站在宗教保守 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家庭关系是宗法制度的基础, 是神圣的,安娜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 谐,结果也毁灭了自己。因此,他认为安娜的行 为应当受到谴责,但贵族上流社会去没有资格去 裁判她。在书的开头,他引了《圣经》上一句话: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作为书的题辞,也就是说 有资格裁判安娜的只有上帝。


《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牧歌情 调与民主倾向,道德完善主题。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1856)• 开 始了托尔斯泰和统治阶级之间第一次公开的冲突。 • 《卢塞恩》(《琉森》)(1857),日记体, 是托尔斯泰最早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品,写作者在 瑞士卢塞恩目睹流浪歌手横遭资产阶级绅士欺凌 的情景。
•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8631869) 包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丝豪夫 和库拉金
剧情简介
• 描述了在拿破仑指挥军队进攻俄国时大动荡年代中的一段经典爱情 故事,是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巨片。安德烈不顾怀孕的妻子和年迈的父 亲,坚持到军队服役。战役失败,他颓丧回家,恰逢妻子难产而死, 彼埃尔则在父亲临终前被立为财产继承人,并承袭了其父的伯爵称号, 和贵族库拉金的女儿艾伦结婚。婚后不久,因两人性格不合而分居。 彼埃尔与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猎的路上,把沉浸在丧妻之痛的安 德烈也拉去打猎,伯爵的女儿娜塔莎〃罗斯托娃对安德烈产生了好感。 不久,娜塔莎接受了安德烈的求婚,订立了婚约。过了一段时间,安 德烈重返军队。艾伦的弟弟阿纳托里骗得娜塔莎的爱,唆使其与他私 奔。俄法战争开始,担任总司令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 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受重伤的安德烈,安德烈谅解了娜塔莎,但 他却因伤势过重而离开了人世。战争胜利结束后,彼埃尔回到了莫斯 科,娜塔莎把自己的命运永远的与彼埃尔结合在了一起。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能够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
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列夫特尔斯泰简介

列夫特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概述列夫托尔斯泰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早年经历托尔斯泰1岁半丧母,9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1847年4月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

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

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创作初期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

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纠缠不清的树根……一 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 一样堆在额头上……你 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 密的须发……来源于他 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 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黝黑(yǒu hēi) 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 愚钝(yú dùn)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 禁锢(jì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 酒肆(jiǔ sì)
颔首低尾(hàn):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 的样子. 诚惶诚恐(huáng kǒng):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zhì yí) 黯然失色(àn) 广袤无垠(mào yín):广阔无边.古代 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掌舵为 “袤”. 锃亮(zèng) 鬈(quán) 髯(rán)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炽热(chì rè) 粗制滥造(làn)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 郁郁寡欢(guǎ)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 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 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复活》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 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 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 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 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 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 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速读课文,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个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一、(1-5)描绘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
二、(6-9)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
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分组讨论:
归纳一下,1-5小节各写了托尔斯泰面 部的哪些特征?
①托尔斯泰须发特点——浓密 ②托尔斯泰面部轮廓——平庸 ③托尔斯泰面部表情——阴沉 ④托尔斯泰长相特点——平常 ⑤托尔斯泰的外貌与人们心目中 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列 夫 · 托 尔 斯 泰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及作品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 族家庭。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 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 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五、 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 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
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茨威格生平及作品
斯蒂芬· 茨威格(1881—
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 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 和人物传记见著。他为著 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 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 斯蒂芬· 茨威格 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三位大师》、《罗曼· 罗兰》等。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 个农村木匠之 手, ……就像用枝条 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 糙……仿佛被人一拳头 打塌了的样子。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 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 是长相平平,混在群里找都找不出来。……他拥有一 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托尔斯泰和孩子们在一起
列宁: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 向前跨进的一步”。
鲁迅: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 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 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 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 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
2面部的结构、轮廓
3面部表情 4长相极普通
5相貌让来访者失望
“形”
6犀利的目光 第二部分 ( 6 —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的眼睛
犀 利 深 邃
7眼睛蕴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 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 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托尔斯泰在创作中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从90年代 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对自己宣传的博爱而不抗恶的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 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 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 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10年10月决意放弃财产,从家中独自出走,11 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 完其人生旅程。
平庸丑陋 反衬 说明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 民同呼吸共命运
欲 扬 先 抑
质疑——用心灵感受 用头脑思索
大师的语言精彩且 含义深刻,你是否 都懂了,请谈谈你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 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 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 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 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 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
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 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托尔斯泰的作品包 含了社会生活、人间 世态,揭露了时代本 质。
1须发的特点
第一部 分 ( 1 —5 段) 描写托 翁非同 寻常的 眼睛
平 庸 普 通
思考:
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特殊之处
①托尔斯泰的目光犀利
②托尔斯泰的眼睛蕴含了丰富的 感情 ③托尔斯泰的眼睛威力无穷
④赞美了托尔斯泰的犀利目光, 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 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暗示托尔斯泰对时 代的观察与认识十分 深刻。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