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 薄智云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摘要】腹针疗法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实践性针灸体系。
生物全息律则是近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
文章认为此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互补,认为生物全息律对腹针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并试用此观点对腹针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腹针疗法;生物全息律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
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面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
对于本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现神阙布气学说[1]。
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考虑腹针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理论既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临床实践的回归。
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医学实践中同样如此。
在临床上,笔者有意识以“生物全息学”的原则处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腹针治疗中的一些原则。
故在此提出共同探讨。
1 灵龟图腹针有一个很特殊的外形——龟形。
薄老将整理成如此形象的腹针图命名为腹针灵龟图。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准确记忆腹针中各个穴位的分布规律。
这个形象与其它已知的全息微针系统有很大不同。
其它的系统往往是“人”形——倒立的胎儿形象,比较典型的是耳针图。
如果将腹针体系作为胚胎期气血通道遗迹看,又与胚胎期大头的特点不符。
同样的是,这也与张颖清全息生物取穴法中,穴位全息律中各脏腑组织在穴位图上等比例分布的特点不同[2]。
复习薄教授的“灵龟图”。
中脘穴为头,关元穴为尾,下脘穴为颈,石门穴为骶。
双侧滑肉门穴为肩,双侧外陵穴为髋。
如果从脐四顾,上方水分穴、下方阴交穴、两侧天枢穴、斜向滑肉门(双)与外陵穴共八穴,围成一个闭合的矩形。
这个矩形就是人体躯干的主体。
神阙位于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点。
双侧的滑肉门—天枢—外陵联线成为身体躯干的两侧。
双滑肉门—水分联线相当于双肩联线,双外陵—阴交相当于双髋联线。
腹针那些事儿
腹针那些事儿最近在学习腹针疗法,跟大家聊聊学习心得。
腹针疗法,大概发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始人为薄智云教授,故这套针法又称为薄氏腹针。
同耳针、眼针、颊针那些疗法一样,腹针疗法也是建立于全息理论之上,依托于腹部全息观去指导各种疾病的治疗。
腹针疗法的理论核心——神阙调控系统。
薄氏认为,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因而建立在这套理论之上的腹针疗法,具有广泛的临床适用性。
腹针与传统针灸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腹针疗法不追求“得气感”,只要针扎到指定位置和深度即可(具体展开见下文),对手法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它的处方较规范化,根据全息理论的指导,每个疾病有大致的取穴区域,对于辨证取穴的能力要求也不高,只要按照规范来,是可以收到很好疗效的。
正因为此,薄氏才说他这套腹针疗法简单易上手且疗效稳定,适合广泛推广。
﹀﹀﹀薄氏腹针按照进针深度的不同,将腹部分为三层,即天(浅层)、人(中层)、地(深层)三部。
天部为全息系统,全息对应调节人体各部位,薄氏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通过针刺神龟的不同部位去相对于治疗人体该处疾病。
可以说,腹部神龟图是这套腹针疗法最核心的东西,也是腹针临床用得最多的。
人部为经脉系统,通过腹部经脉的互相联系,循经取穴调节全身,这与传统针灸是一致的。
地部为脏腑八廓系统,按照后天八卦来分区,不同区代表不同脏腑,且为操作方便,每区取一穴作为代表。
详见下图﹀﹀﹀下面我们简单讲讲腹针疗法的具体操作:首先是针具的选择,为了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扎腹针时通常采取同一个病人使用同一长度的针具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腹针的长度根据患者的胖瘦来决定采取30-50mm不等的针具治疗。
针刺的深度按照所依据的取穴理论而定,分为天、人、地三部(见前文)。
针刺手法一般采取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得气感”不作要求。
悬壶济世薄智云
悬壶济世薄智云作者:汪春锐来源:《中华儿女》2011年第15期如果上网搜索薄智云,会发现人们把薄智云尊称为薄老,是腹针疗法发明人,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中医院特聘的主任导师,客座教授;广西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自然疗法委员会顾问;全欧洲中医药联合会学术顾问;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院长,是一个从事针灸40多年的中医人。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薄智云教授并不是有中医药大学、省级或国家级大型中医院为背景推捧出来的名家,是靠神奇的疗效与坚定的信念,一路拼搏的中医人。
大家知道中医是靠传承延续着它的血脉,薄教授的弟子有40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许多都是博导级的教授和所在国家和地区针灸学会或中医学会的会长,源源不断地把他的学术思想传播出去。
有人可能觉得不可想象,让我们走近薄智云,只有读懂他,才能解构这些神奇的中医人。
偶然奇效的启迪,开始的40年长征薄智云出身于中医世家,文化大革命被迫改变命运继承家学成为一名中医。
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他也会像其他三个兄弟一样,考个清华、北大或其他名校混个教授当当。
那么,中医界会少了一种腹针疗法,同时也会失去了许多对中医充满热情的国内外医生。
1972年一位老工人因腰椎间盘突出用平板车拉到医院就诊,疼痛的非常激烈。
他用几种传统的方法治疗后,病人的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当时医学院的实习生有十多个跟着他临床实践,病人痛得出汗,他却因为找不到治疗方法,急出一身大汗。
他突然想起任脉与督脉相表里的理论,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伤在督脉在背部正中线,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任脉可以治疗督脉的疾病。
”他马上在下腹部任脉的气海、关元穴进行深刺。
令人惊奇的是,病人的疼痛马上缓解了,10多分钟后,病人可以自己活动了,不要别人搀扶自己走出了医院。
这个病人一次治愈,给他带来很大的启发。
几个月后,另一位老工人也是同样的症状到医院就诊。
按照上次的经验治疗后,马上症状缓解,他自己也非常兴奋,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又发现了一种治疗疾病的绝招。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发明的无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新针法。
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按照中医理念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薄智云教授1993年在《北京中医》上发文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理论,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如今腹针疗法已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本文从腹针疗法的原理、特点、治疗范围、针具介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基本处方等几个方面对腹针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附16个常见病的处方选穴,供大家参考使用。
腹针疗法
有任脉、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五条经脉从腹部 经过,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腹 侧,腹部不仅有阴中之阴的 任脉,还有足阳明胃经和足 少阳胆经两条阳经。因此, 在腹部不仅可以调阴,而且 可以调阳。
• 腹部正中:任脉; • 任脉旁开0.5寸:肾经; • 任脉旁开2寸:胃经; • 任脉旁开4寸:脾经; • 侧腹部:肝胆经。
腹针进针的深度及针刺手法
1、进针的深度: 腹针将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 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 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 病,针刺地部(即深刺)。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 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腹针的常用处方
一、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
二、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 元4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 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 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 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 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元气, 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 之意,故名“引气归元”。《难 经· 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 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 胃、补肝肾的功能。
脾胃论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 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 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 和胃的范畴。 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化万物。 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 《素问· 灵兰秘典论》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 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 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植根传统 自成体系——访腹针疗法的创始人薄智云
其 治 疗 范 围 广 、周期 短 、可操 作
性 强 、稳 定 性好 ,能 取 得 立 竿 见
影 的确 切 疗 效 为特 点 ,受 到 中 国
和意 大 利 、新加 坡 、 日本 、美 国
等 国家 医学界 高度 重视 。
医 学 是 源 于 临 床 再 返 回 临 床 ,在 理 论体 系 指 导下 到 实 践 的 过程 。医 学 对 它 的理 论 体 系不 断 校 正 ,构 成 中医 的 方法 。腹 针 疗
难 病 找 到新 方 法 ,使 人 类健 康 得 到保证 。 中华 民 族 的 优 秀与 伟 大 , 构 ‘ 建 在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基 础 上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回 归 ,有助 于 中 国
指 导 中 医临 床 几 干年 ,是 在 不 断
的 发 展过 程 中进行 自我 完善 。 腹 针 的 实践 与 发现 已经 历 三 十 多 年 了 ,适 应 症 广 、疗效 确 切 、定 位 腹 针 疗法 是 中 国著 名针 灸 学
人性 的 回归 ,是 中 国长 治 久 安 最 基 本 的保 证 。中 国 中 医文 化 的 深 度 发 掘 ,传 承 与 创 新 是我 们 国 家 安 定 团 结 的基 本 要 素 ,能 为中 医
提 供 一 个 强 大 的 社 会 支 撑 ,而 不
新 理 论 相 结合 的针 灸 新 技 术 。 以
Hale Waihona Puke 精 力 ,历经 3 年 的时 间 。这 种 影 8
响 改 变 了 大家 对 中医 的 观 念 。薄
是仅 仅作 为一个 经济增长 点 。 从 哲学 的角 度 来说 ,存 在 即 合 理 。 中 医走 向世 界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走 向 世界 ,是 使 世 界从 了 解 中国 文化 到认 同 中国 文化 的过 程 ,对 未 来 世 界 的和 平 稳 定都 有
薄智云与腹针疗法
薄智云与腹针疗法[导语]薄氏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其创始人是中国当代名医薄智云,关于他与腹针之间的渊源,民间还流传着一些传说。
薄氏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其创始人是中国当代名医薄智云,关于他与腹针之间的渊源,民间还流传着一些传说。
一、薄智云学医薄智云是山西太原人,出生于中医世家。
受环境影响,自幼酷爱中医,并在幼年接受了医学启蒙教育,13岁时,《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传心录》、《经穴歌》等均能朗朗上口。
父母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薄智云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大革命”中,薄智云被迫辍学,随父学医,并在1967年~1969年在山西医学院进修学习。
1968年学成后独立行医。
对薄智云来说,一没背景,二没学历,虽然获得过“山西省职工自学成才二等奖”,但那对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
他明白,自己要想有所作为,只有默默耕耘,加倍付出。
薄氏腹针疗法1970年,薄智云离开家乡太原只身来到长治钢铁公司职工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工作。
此时的他,虽然已有了几年的临证经验,但失去了父母的依托,使薄智云感到自己的医学知识欠缺。
所幸这里的病人较多,由于经济等客观原因,病人对针灸的需求量很大,每天几十人次的门诊使薄智云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不仅丰富了针灸治病的经验和操作技巧,更提高了医学知识与思辨水平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薄智云与腹针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2年的一天,一位刘姓工人因腰扭伤而导致坐骨神经痛,症状严重,病人只能躺在平板车上来看病。
薄智云立即按照传统取穴法给他针灸,但无效,病人还是连连喊痛。
这时,薄智云忽然想起任脉与督脉互为对应的理论,病人伤到背部,可不可以用位于腹部的任脉穴位治疗呢?于是,薄智云尝试着选取腹部的气海、关元穴为病人治疗,针刺5分钟后,病人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全部消失。
事隔不久,薄智云又治疗了一位腰扭伤的病人,也是取了同样的穴位针刺一次就治好了。
谈谈腹针疗法_薄智云
文章编号:0255-2930(2001)08-0474-02中图分类号:R245132+9 文献标识码:A纪念专栏谈谈腹针疗法薄智云(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腹针培训中心,北京新街口外大街3号100088)[摘 要]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
本文从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两方面进行了较详的介绍,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思路。
[主题词] *腹针On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Bo Zhiy un (T raining Center for A bdominal A cupuncture T herapy,Beijing College for Advanced Studies of T CM ,Beijing 100088)[Abstract] Abdominal acupuncture therapy is a new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d mox ibustion,w ith advantages of safty,painless,high -effect,rapid pr oducing effect and w ider indications.In the present paper,clinical character istics of abdominal acupunctur e ther apy with standardization of pr escriptions and manipulation,orderliness of sy 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r eg ulation on Zang and F u -org ans,and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differ entiation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w er e intro -duced in detail,w hich provides a new model and train of thought fo r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 ion.[Key words]*Abdominal Acupuncture作者简介:薄智云,男,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教授,腹针培训中心主任。
薄氏腹针疗法及其治疗颈肩腰腿痛简介
h
44
❖天枢
脐正中旁开2寸处! 主治: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 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 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 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外陵
阴交旁开2寸处 主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 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
❖ 穴位的加减:方剂常因穴位的加减而改变 其功用和适用范围。
❖ 腹针的处方分类:腹针的处方分类,主要 以疾病分类和症候分类。
h
32
❖ 天地针组成及适应证
天地针是一组腹针常用处方,由中脘、关 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心,中脘为天, 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 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募穴, 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二穴合用可 调补脾肾。
h
39
下脘
神阙上2寸 主治: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 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水分
神阙上1寸 主治: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 、小便不通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 相应部位疾病
h
40
❖ 神阙
脐之正中 主治: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 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 脱症、 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安全 无痛 高效 快捷 适应症广
h
22
由于在腹针疗法形成的的过程中吸纳了许 多现代解剖学、西医诊断学和现代科学的新 理念,形成了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 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
❖ 处方标准化 ❖ 操作规范化 ❖ 辨证条理化
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同时 也为中医的医学保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特效腹针疗法
腹针简介腹针是薄智云先生总结发明出来的一套针灸新技术。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了:“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调控系统”的理论依据。
通过针刺以神阙(肚脐)为中心的腹部穴位来调整气机,平衡阴阳,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疗法。
腹针专家郑怀玉老师的多年临床研究精华更具有独到之处。
腹部包括许多重要脏器,并分布着广泛的气血经脉,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此在腹部施针可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和急慢性全身性疾病,且疗效显著。
个月,心脏病得到治愈,今天才能站在讲台与大家分享腹针。
专家简介w e l c o m e李松芝,执业医师,主任医师。
毕业于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及教学二十余年。
在中医针灸专业学习中不断挖掘探索新领域新技术,先后学习了很多优秀学术项目,其中从对薄智云教授发明的《腹针疗法》深入研究,深刻领会腹针的疗效之快速,安全易掌握的优势,应用到临床受到患者极大的欢迎和认可,得到很多灵感和启发。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腹针技术,在2000年跟随腹针专家郑怀玉老师学习特效腹针疗法,深得恩师提携,并进行大量义诊义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腹针技术得到很好的发挥。
2008年跟随宗筋疗法创始人周嘉荣老师学习,成为宗筋入室弟子,感恩周老师亲传宗筋疗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完美的把腹针疗法与宗筋的落脏思维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信赖。
课程亮点w e l c o m e本课程讲授宗筋的落脏理论在腹针的应用,相关疾病的特效穴位的应用及个人在多年临症中积累的望诊心得,通过望舌,望手,望脐,望腹,让学员当天就会诊病断病治病。
每天按排固定时间让学员进行动手操作,让没动过针的学员可当场学会扎针。
同时,李松芝老师讲课很有耐心,对于重点问题都会强调很多遍。
对于没有基础的学员,开始很难找准穴位,为此她特别制作了小工具,解决了大家的难题。
薄智云腹针在社区中医全科临床中的经验总结
薄智云腹针在社区中医全科临床中的经验总结摘要】薄智云教授创立的腹针,穴位因其浅刺无痛,施针安全,易为广大患者接受。
笔者在社区临床工作一线,作为中医全科医师,运用腹针疗法在内科、伤骨科、皮肤科等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腹针;中医全科;临床【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5-0202-021.消化系统疾病腹针是以在腹部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针法,直接调理脏腑功能,调节脾胃功能。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腹胀、早饱、上腹痛、嗳气、烧心等等。
中医归于“痞满”、“胃脘痛”、“纳呆”等范畴[1]。
发病机制是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脾胃虚弱、虚实寒热错杂、外感及误下伤中等。
现代医学多采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胃肠促动力剂等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容易反复。
笔者运用腹针治疗以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
1.1.1针刺方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大横、双天枢,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双大横、双天枢均为中刺。
1.1.2病例患者,黄某某,男45岁,因胃胀,食欲减退一周就诊,既往否认胃肠疾患,未行胃镜检查。
追问病史,患者一周前有饮食不节病史,为改善症状,患者自行服用多潘立酮三天,无明显好转,遂来中医全科门诊就诊。
查体:胃部轻按痛,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大小便调。
予腹针针刺上诉穴位1次,胃胀改善后,再行针刺2次,症状消失。
1.2 慢传输型便秘慢传输型便秘[2](STC)是指结肠传输功能低下,内容物在肠腔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便意减弱、甚至消失并伴有腹胀。
慢传输型便秘为社区老年人多发病,多因排便次数少就诊,腹针治疗气虚型便秘效果较优。
1.2.1针刺方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左)、下风湿点(左)。
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健脾补肾温阳;外陵、天枢、下风湿点中刺,天枢调理肠腑,外陵、下风湿点在腹针八廓中属于乾卦,乾主大肠,乾位针刺,通利肠腑,治疗大肠各类疾患。
腹针疗法
建议大家使用一次性针灸针。
薄氏腹针专用标准
• 2、进针深度
•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
而且便于施术。由于在腹壁的不同层面分 布着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因此,针刺的 深度会影响不同的腹部经络系统。腹针根 据腹部的经络分布特点,对于初学者首先 要求将腹针的进针深度分为浅刺、深刺。
• 在中医的理念中,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便
是最早的经络系统或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 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 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 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 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
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使传
• 由于腹部新的经络系统存在于腹壁的浅层,
因此它是一个无痛的经络系统。使腹针疗
法成为安全、无痛的针灸疗法为学科的发 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1、偶然奇效的启迪
• 薄氏首次用腹部穴位治疗腹部以外的疾病是在
1972年。当时一位老工人因腰扭伤合并坐骨神经 痛前来治疗。使用传统的几种针灸法治疗后,病 情毫无改善。他突然想起任脉与督脉相表里,用 任脉的气海、关元试了一下。意想不到针刺不到5 分钟,患者的腰痛及坐骨神经痛完全消失了。不 久,另一位老工人也患同样的病,结果取同样的 穴位也是只扎了一次便好了。腹部穴位为何有如 此的神奇疗效?从此,开始了对腹部经络长达二 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性有更高的要求。
3.2捻转的手法
•腹针的捻转手法与传统的手法
不同,一般采用以下二种方法:
• ①只捻转不提插 • ②轻捻转慢提插
3.3起针的方法
• 腹针的起针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 同,在起针时按照进针的顺序以序 起针。在起针时从原来针刺的深度 缓慢捻转出针,不允许先向深刺然 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手法。
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
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笔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创建的一种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先天、后天经络,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疗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腹部全息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神阙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不仅存在着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不被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根据这一系统对脏腑及全身调节的规律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方面不仅有广泛的适应症,而且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1腹针疗法的基本方法“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腹针疗法的基本特点。
在临床的治疗中,只要找到与疾病对应的处方便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例如:治疗肩周炎的处方是: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只要把这些穴位准确的进行标定,在操作时根据处方中对穴位针刺深度的不同要求依序针之,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病人的症状便可以很快地缓解。
当病人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
又如治疗落枕的处方是: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把这些穴位准确的定位后,根据中脘深刺、滑肉门中刺、商曲浅刺的原则进行治疗便可很快见效,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再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
(腹部穴位分布图参见图1)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疗法有别于其它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初学者陷入针灸的治疗方法太多不知选用那种方法较好的盲目性,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
可能某一穴位的不同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也可能穴位相同而左右取穴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上述肩周炎与落枕的处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对任何疾病的治疗取穴得到相对的统一,为针灸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为大家掌握针灸的规律与提高临床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腹针疗法概述
汇报人:
目录
腹针疗法的起源
起源时间:20世纪80年代 创始人:薄智云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背景:为了解决针灸学中存在的痛感问题薄智云创立了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的原理
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穴位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腹针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腹部特定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目 的。
留针期间的护理:保持安静避免情 绪波动
腹针的出针方法
压针出针法: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然后轻轻拔出针体再用 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快速出针法: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然后迅速拔出针体再用
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常规出针法: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然后轻轻拔出针体
留针出针法:将针体留置在 穴位内待需要时再拔出
内科病症的治疗
进针:使用特制针具 快速刺入皮肤
行针:施加一定压力 使针身在皮下移动
留针:保持一定时间 以达到刺激效果
出针:缓慢拔出针具 轻按针孔片刻
留针时间:一般留针30分钟根据病 情可适当延长或缩短
腹针的留针时间
适用范围: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的 治疗如颈椎病、腰椎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留针期间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影响疗效
肌肉丰满处取穴:在肌肉丰满的腹部区域选取穴位如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处
腹针的进针方法
定位:确定穴位的位置采用腹 针的等高线图进行定位
消毒:对皮肤进行消毒保证无 菌操作
针具选择:根据穴位深浅和作 用不同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
进针:采用垂直进针法快速刺 入皮肤直达所需深度
腹针的行针手法
定位:确定穴位根据 腹部分区定位
腹针疗法可以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腹针疗法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也有显著疗效。 腹针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腹针疗法还可以治疗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
《腹针疗法》
初读《腹针疗法》“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
”为了弘扬腹针,薄智云教授参阅了古今书籍,汲取前贤宝贵经验,并结合自身经验编著称《腹针疗法》一书。
该书主要描述了腹针提要、概论,腹针的中医基础、原理,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以及腹针的临床应用、常用处方等。
这本书集结了薄教授20多年的经验,从他的自序中,我了解到没有一个人出钱赞助过他的腹针事业,所有的研究资金都是从自己和妻子微薄的工资中挤兑出来的。
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对事业的热爱才能支撑一个人艰难地走过那么多年。
看到他的自序,我深感惭愧也无比的崇敬。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会元针灸学》中曾写到:“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
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盲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门、横户、脐居其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调控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腹针疗法的广泛适应性。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
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其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以传统的腹部穴位为框架,部分新穴为补充,但在临床治疗上却有很广的涵盖面。
腹部的解剖与我们目前所学的《正常人体解剖学》有一定的联系,主要讲解前腹壁的表面解剖、腹部的形状和脏器的体表投影。
用西医中的解剖来确定每个穴位在体表位置,更加简单明了。
而腹针的中医学基础则与我们已经学过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许多知识相关联。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象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腹针疗法详细介绍
中医腹针疗法详细介绍腹针疗法介绍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中国著名针灸学家薄智云教授经过30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针灸新技术,以其治疗范围广、治疗周期短、稳定性好、无痛易操作,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确切疗效为特点,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薄氏腹针疗法的临床特点是:①安全无副作用②无痛或微痛③疗效迅捷,当时见效④疗效广泛高效,可同时治疗全身多处病痛。
⑤疗程短,比传统针灸痊愈快。
针刺特点:全部取穴均在腹部皮肤区域,采用无痛针刺的方法,治疗全身各处的病痛,使患者易于接受。
适用的疾病种类有:1.肩周炎、颈椎病、落枕、颈肩部外伤、上肢及手腕部痛、麻,头痛耳鸣、胸背部不适以及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背部外伤,髋关节痛、下肢痉挛疼痛,膝关节损伤及各类骨质增生、骨关节不适疼痛,足心痛,踝关节损伤等。
各类风湿性四肢病变,术后手术切口处疼痛。
2.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以及中风等其他内科杂症。
朱文莲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临床擅长:目前主要以中药汤剂配合腹针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也擅长传统针灸包括毫针刺、各类灸法、电针、刺络拔罐、耳针疗法、埋线、及传统中医外治法等。
特色疗法1腹针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落枕、颈肩部外伤、上肢及手腕部痛、麻,头痛耳鸣、胸背部不适以及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背部外伤,髋关节痛、下肢痉挛疼痛,膝关节损伤及各类骨质增生、骨关节不适疼痛,足心痛,踝关节损伤等。
各类风湿性四肢病变,术后手术切口处疼痛。
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等,以及中风等其他内科杂症。
2中医汤剂配合传统针灸拔罐放血等治疗牛皮癣、荨麻疹、带状疱疹、阴疽、面黑、神经性皮炎、黄褐斑、痤疮等痈肿疮疡,伤口溃烂不愈各类皮肤病,以及腹胀、胁肋痛、痛风、糖尿病足、风湿病、心烦、失眠、四肢冰凉、胃下垂、静脉曲张、水肿、血尿、喘证、更年期综合征、血小板增多症、抑郁症、盆腔病变等有较多经验。
腹针疗法“引气归元、腹四关”应用临床体会
腹针疗法“引气归元、腹四关”应用临床体会原文作者:raina_wong健康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临床30余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是一种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针灸治疗方法。
本人在临床上治疗了大量的病例,效果颇佳。
其中以“引气归元、腹四关”为主方,随症配穴更是高效、快捷广泛适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笔者现将在腹针临床应用的一年中治疗老年病、慢性病较好的处方四例介绍如下:主方:“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腹四关”:由双滑肉门、双外陵组成。
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
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
“腹四关”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主治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在神阙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疾患。
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疏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
临床案例1、老年耳聋耳鸣金××男65岁退休干部。
2006年7月20日初诊。
自述30年前患感冒后出现耳鸣现象,后越来越甚。
现左耳轰鸣完全失聪,且经常出脓水;右耳靠助听器可稍听到声音。
头晕,头胀,面赤。
二便正常。
舌淡舌尖红苔白腻,舌体肥大边有齿痕,脉浮有力。
诊断:耳聋耳鸣(脾肾阳虚)。
治疗:主方: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大横,翳风。
留针30-4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一个疗程。
针后患者诉说很舒服,和以往针灸(传统针灸)感觉不同,好像整个身体状况都在改善。
治疗2个疗程后,发现患者不用助听器了。
问之才知道不用助听器也可以听到声音了,右耳耳鸣声明显好转,似有开窍之感。
3个疗程后,患者高兴告知,右耳可以在清晨听到小鸟叫声,安静的时候亦可以听到石英钟秒针滴答声,和正常耳朵无区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满、腹胀
腹针的操作
进针手法
避开血管、毛孔,施 术要轻。
根据习惯持针、进针, 单手、双手或管针进 针均可,但要保证取 穴进针的准确性。
进针时有疼痛,可能 与毛孔、血管有关, 重新选择进针部位。
腹针的操作
针剌与疗效
针剌深浅与强弱,以 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 程度为手法的客观指 标。
主张“先浅后深、宁 浅勿深、宁弱勿强、 见好就收”。
腹部经络系统
浅层→全息(定位)调节系统 中层→经络调节系统 深层→内脏调节系统
腹针穴位定位1
神阙——中庭:8寸 神阙——曲骨:5寸 神阙——腹外侧缘:6寸 两乳中之间:8寸 中庭:当前正中线上,在胸部,平第
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曲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
的中点处
腹针穴位定位2
人部:调节中层经络 系统,以调节经脉气 血运行。
地部:调节深层内脏 系统,调节脏腑功能。
腹针的操作
掌握安全的深度
剌激的是存在于腹壁 内的经络系统,而不 是剌入某个内脏。
进针深度以不剌穿腹 壁为度。
进行针剌时,不同深 度有组织和不同的手 感。
腹针的操作
选择治疗不宜针剌的 大饥大饿
时间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肚脐)为中心的腹部先 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 点(腹全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腹针依据 1--腹部脏腑、经络分 布
腹部除了是人体分布脏腑最多的部位,还 分布着大量的经脉(肝经、肾经、脾经、 胃经、胆经、任脉、带脉、冲脉、阴跷脉、 阴维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 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脏腑的募穴是脏腑之 气结聚的地方,也是审察证候、诊断、治 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大多数募穴位于腹部。 因此腹部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 径最短等优点。
腹针的治疗
作用机制
调节脏腑→疏通经络 →作用靶点
腹针的治疗
适应症
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 脑血管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
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
腹白线(任脉) 脐横线 胃经线-2 肾经线-0.5
腹部分区、划线,任 脉(中脘4、下脘2、 气海1.5、关元3)、 肾经(商曲2)、胃 经(滑肉门1、天枢0、 外陵1)、上风湿点
及外点、下风湿点及 下点。
腹针穴位定位
定位(全息)取穴法
腹部穴位(八廓)定位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八卦 取象 方向 巽 风 东南 震雷 东 离火 南 坤 地 西南 兑泽 西 乾 天 西北 坎水 北 艮 山 东北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 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 ,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 法之一。
腹针疗法
1、腹针概念: 2、腹针起源: 3、腹针依据: 4、腹针穴位定位: 5、腹针操作 6、腹针在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腹针疗法
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 刺方法。
腹针的操作
留针时间
一般留针29分钟,根 据体质强弱、病程长 短及疾病虚实来决定。
腹针的操作
疗程
一般为6次/疗程,其 中的前3次为每日针1 次,后3次为隔日针 剌。
慢性病及疑难病为10 次/疗程,前5次为每 日针1次,后5次为隔 日针剌。
腹针的操作
起针手法
根据进针顺序依次起 位针 孔。
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深剌)调 节内脏系统时,作用的内脏系统不同, 故穴性亦不同。
腹针的操作
针具的选择
患者的肥瘦
穴位的深浅
进针长度不超过针长 的2/3
同一病人选取同粗细、 同长度的针
腹针的操作
体位
平卧位
腹针的操作
进针深度:分为天、 地、人三部,分别调 节不同系统。
天部:调节浅层全息 系统,引起临床症状 改善。
的空间结构。 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剌激与影响不同的外
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或整体的作用。
腹针依据 4--实验
尉迟静观察经络敏感人,发现反复针剌气 海、石门、关元穴时,能激发任脉贯注的 感线,但未发现其它感传路线。而针剌神 阙穴引出的感传路线,①是纵行的主干呈 双向贯注循任脉通督脉;②是由神阙穴横 行双向贯注的环行路线;③是由神阙穴向 胸腹壁斜行双向贯注的放射状路线。这为 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针系统的形成提供了 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和掌握, 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 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1)循经取穴法; (2)定位取穴法; (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 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
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 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 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脏腑 肝、中焦 肝胆 心、小肠 脾、胃 下焦 肺、大肠 肾、膀胱 上焦
取穴 右上风湿点 右大横 中脘 左上风湿点 左大横 左下风湿点 关元 右下风湿点
腹部穴位的特性1
腹部的浅层、中层是调节全身的系统或 外周系统。
腹部的深层是调节内脏系统。
腹部穴位的特性2
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浅剌、中 剌)调节外周系统时,治疗同样疾病。
腹针依据 2--神阙-脐学说
胚胎时期,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营养物 质的通道。即胎儿在母体时是以脐为中心向全身 输布气血。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 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
胎儿出生后,随着营养摄入方式的改变,脐部输 布气血的功能降到了一个次要地位(potential潜 力) 。
经络是先于脏腑与肢体的全身最早系统,这个系 统便是神阙经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神阙穴实乃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
其中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 共同管理人体诸经百脉,脐和诸经百脉 相通,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冲乃经脉 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 故三脉经气相通。
更由于奇经八脉纵横,贯串于十二经脉 之间,联系全身经脉。
腹针依据 3--腹部的结构
腹部“前面深似海,后面薄似饼”。 经脉是沿着隐性感传线下面的一种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