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设想】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感悟的模式,本设计旨在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以解带读,以读带解,通过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更接近文本,还语文一些“文”味,因为经典的多文章是需要多读的,有时美的文章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字的空白,不确定性更显文章的魅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过程与方法:体会和品赏词中豪放的意境美,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能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笑对人生。

【教学重点】
学会赏析诗词的方法:初读、品读、悟读。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

(即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
【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板书课题。

【幻片1】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

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

苏轼也对自己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写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
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看一下课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谁和内容有关?(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怀古诗。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2】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幻灯片3】
1、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大意。

在读前,谁给大家说说读诗有哪些要求呢?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
2、生个别读。

谁来读一读?将这种气势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
3、齐读。

要把这种气势读足,我们还需细细的咀嚼。

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

二、合作探究
(一)上阕
1、人说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要唱苏轼的词都要高歌“大江东去”,可见开篇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幻灯片5①】已经成了苏轼作品的象征,下面请同学们来品一品这句词。

【明确】这一句中有写时间的词语吗?千古---写了时间的什么特征?---悠久。

有写空间的词语吗?大江东去,写了空间的什么特点?---广阔。

面对奔流不息的长江,我们会想到什么?----时间的流逝。

我们曾经学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早就有这样的嗟叹,苏轼登赤壁临长江,也会由这滚滚的江水想起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

(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苏轼把奔流不息的大江与千古流传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将我们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气势恢宏,笔大如椽,但苏轼挥起这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2、“三国周郎赤壁”交代了什么时代?(三国)什么地点?(赤壁)
空间广阔只聚焦于“赤壁”,时间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众多只聚焦于“周郎”。

3、在我看来,“周郎赤壁”四字更耐人寻味。

这里,周郎是指周瑜,能否改成“周瑜赤
壁’?联系课下注释揣摩一下。

明确:“郎”显得特别年轻潇洒,赤壁因周瑜而著称。

反过来,周瑜指挥了赤壁大战而扬名,
周郎与赤壁密不可分地联在一起。

接下来,词人浓墨重笔描写赤壁的景色。

【齐读】
4、我们知道,古人作词讲究炼字,留下许多炼字佳话。

【幻灯片5②】下面请同学们品
一品,你喜欢哪几个字?【讨论】结合图片来细细的咀嚼。

【明确】“乱”:岩石山崖的奇形险怪。

“穿”: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石:从形的角度,写出了山石奇峭高峻。

“惊”:本意为“马骇也”,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

水:从声的角度。

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

“卷”:浪花的汹涌,犹如白雪。

从色的角度。

“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

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

5、词人从不同角度浓墨健笔描写出赤壁景色的什么特点?(雄奇壮阔)
【板书赤壁雄奇景】
6、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三国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通过这种描写能体现三国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

(群雄逐鹿,三国鼎立。

群雄割据。

问鼎中原。

英才辈出。


7、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作者通过长江写赤壁,通过写景这种描写手法,最终为人物出场作出铺垫,这种写法叫?(衬托的手法)
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我们齐读上阕,再次感受这赤壁雄奇景。

(二)下阕
8、既然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作者却情有独钟地认为周瑜是英雄,我请个同学读描写周瑜的句子,【个别学生读】词人是怎样描写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讨论】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制了一个表格。

【幻灯片7】
①“遥想公瑾当年”,“当年”指何时?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正意气风发。

②“小乔初嫁了”,“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

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周郎与她结婚,到赤
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

在这里,老师有个疑问,小乔在赤壁之战前十年嫁给周瑜的,把他和赤壁之战放在一起写,是不是诗人的疏忽了?应把“初”改成“出’比较好吧?写他的婚姻生活,是否是闲笔?
【明确】“初”刚刚开始,“出”既可现在时,也可过去时。

在这里,词人玩了个时空穿越,因为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看似闲笔,其实不闲,有意用这国色天香的绝代美人嫁给他主要衬托周瑜的,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周瑜什么呢?(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装束的?(羽扇纶巾),什么是羽扇纶巾?(羽扇是鸟羽所制的扇,纶巾是青丝编成的头巾。

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这是儒将的行头)把周瑜描写成儒将,风度翩翩。

④接下来,又写其谈笑。

于是写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火光中,写出了周瑜临战前的从容镇定,稳操胜券。

曹操八十万大军化为灰、化为烟,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很容易挫败了敌人。

老师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一个版本,把“樯橹”写成“强虏”可以吗?
【明确】“樯橹”指船桅杆,船桨,这里泛指船。

借代的修辞,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

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在这里,词人怀着极大地热情赞颂周瑜
【板书英雄周瑜颂】。

苏轼为什么如此羡慕周瑜?难道他也有不如意吗?在哪一方面?政治上。

谁来说说这首词的背景。

【幻灯片8】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周瑜是他热切向往的,又是难以企及的梦。

10、接下来,我们看苏轼此时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个倒装句,词人形象和周瑜形象构成什么关系?(对比)在诗中如何呈现?有几层?我们看大屏幕,填一下表格:【幻灯片9】
【明确】①年龄:方才我们说过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34岁。

而苏轼被贬黄州是四十七岁,可谓知天命年,这是年龄对比。

②外貌:周瑜外貌是雄姿英发,而词人是早生华发,雄姿英发的周瑜与早生华发的苏轼形成第二组对比。

③事业上的对比。

周瑜34岁就是赤壁大战的指挥者,而苏轼被贬时是四十七岁,可谓
报国无门,强烈的对比导致一种失落,一种悲剧的美。

9、【幻灯片10】最后词人,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
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赞颂,无不表现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反映了十人内心的忧愁。

从全诗看,苏轼的伤感是由于建功立业无望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我们更应该体味作者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因此,这首词更好地反映了苏轼的乐观旷达。

【板书乐观旷达情】
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憧憬,敬仰,一起来把诗歌读一遍。

五、小结:本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于一炉,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况味!
六、布置作业
1、以《我心目中的苏东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A)
2、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