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薄膜的形成之凝结过程
★ 凝结过程
薄膜形成分为:凝结过程、核形成与生长过程、岛形成与结合
生长过程。凝结过程是从蒸发源中被蒸发的气相原子、离子或分子 入射到基体表面后,从气相到吸附相,再到凝结相的一个相变过程。
一、吸附过程
基本概念
表面悬挂键:不饱和的化学键。
吸附:入射到基片表面的气相原子被悬挂键吸引,束缚在 表面的现象。
捕获区内的吸附原子凝结,非捕获区吸附原子可以蒸发, 也可以成核。 返回上页
薄膜的形成——凝结过程
讨论: 当 S 1 时,每个吸附原子的捕获面积内只有一个原 子,故不能形成原子对,也不能产生凝结。 当 1 S 2 时,发生部分凝结。平均每个吸附原子 的捕获面积内有一个或两个吸附原子,可形成原子对或三 原子团。在滞留时间内,一部分吸附原子有可能重新蒸发 掉。 当 S 2 时,每个吸附原子的捕获面积内至少有两个 吸附原子。可形成原子对或更大的原子团,从而达到完全 凝结。
J c 1 nc c J J
J c 1 dnc s J J dt
nc是在τ时间内基体表面上存在的原子数,J是入射到基体 表面气相原子总数。
薄膜的形成——凝结过程
热适应系数 表征入射气相(或分子)与基体表面碰撞时相互交换 能量的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热适应系数。
Ti T Ti Ts
式中 Ti 、T 和 Ts 分别表示入射气相原子、再蒸发原子 和基体温度。
1
Ts=Tτ完全适应
1
Ts<Tτ<Ti不完全适应 Ti=T τ完全不适应
0Biblioteka 膜的形成——凝结过程 吸附原子的捕获面积 S D 每个吸附原子的捕获面积: SD N no 式中, no是吸附位置密度,N 是吸附原子在滞留时间内的迁 移距离。
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2)表面扩散迁移 吸附气相原子在基体表面上扩散迁移,互相碰 撞结合成原子对或小原子团,并凝结在基体表面上。 (3)原子凝结形成临界核 这种原子团和其他吸附原子碰撞结合 ,或者释放一个单原子。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一旦原子团中的原 子数超过某一个临界值,原子团进一步与其他吸附原子碰撞结合 ,只向着长大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原子团。含有临界值原子数的 原子团称为临界核,稳定的原子团称为稳定核。 (4)稳定核捕获其他原子生长 稳定核再捕获其他吸附原子,或者 与入射气相原子相结合使它进一步长大成为小岛。
(5-16)
式中,第一项正是自发形核过程的临界自由能变化(式5-5),
而后一项则为非自发形核相对于自发形核过程能量势垒降低的因
子。接触角θ越小,即衬底与薄膜的浸润性越好,则非自发形核
的能垒降低得越多,非自发形核的倾向也越大。在层状模式时,
形核势垒高度等于零。
薄膜的非自发形核理论
2、薄膜的形核率
形核率是在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临界核心数目。为
10可求出形核自由能取得极值的条件为:
r* 2(a3 vf a2 fs a2 sv )
3a1GV
(5-14)
应用式5-11后,上式仍等于式5-4,即
r* 2 vf
GV
因而,虽然非自发形核过程的核心形状与自发形核时有所不同,
但二者所对应的临界核心半径相同。
将上式代入5-10得到相应过程的临界自由能变化为:
根据图5.5中表面能之间的平衡条件,核心形状的稳定性要求各
界面能之间满足关系式
sv fs vf cos
(5-11)
即θ取决于各界面之间的数量关系。薄膜与衬底的浸润性越差,
5+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2)层状生长(Frank-van der Merwe)模式 当被沉积物质与衬底之间浸润性很好时,薄 膜的沉积表现为层状生长模式。 在层状生长模式下,已没有意义十分明确的 形核阶段出现。 在极端情况下,即使是沉积物的分压已低于 纯组元的平衡分压时,沉积的过程也会发生。
薄膜生长过程和结构
形成一个新相核心时,系统的自由能变化为 自由能变化ΔG取得极值的条件为dΔG/dr = 0,即
临界核心半径
形成临界核心时系统自由能变化 S越大,△G*越小。
薄膜生长过程和结构 15
形核过程的能垒
减小自身尺寸 降低自由能; 核心的生长使 自由能下降。
薄膜生长过程和结构
16
压力对n*的影响: r<r*时,不稳定的核心与气相原子或者衬底表 面的吸附原子之间存在着可逆反应jA←→Nj
10
5.2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新相形核过程的类型: 自发形核:整个形核过程完全是在相变自由 能的推动下进行的。 非自发形核:除了有相变自由能作推动力之 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起着帮助新相核心生成的 作用。
薄膜生长过程和结构
11
在薄膜与衬底之间浸润性较差的情况下, 薄膜的形核过程可以近似地被认为是一个自 发形核的过程。
25
薄膜生长过程和结构
非自发形核过程的临界自由能变化还可以 写成两部分之积的形式
自发形核过程的 临界自由能变化
能量势垒降 低的因子
接触角θ越小,即衬底与薄膜的浸润性越好,则 非自发形核的能垒降低得越多,非自发形核的倾 向也越大。在层状模式时,形核势垒高度等于零。
薄膜生长过程和结构
26
在薄膜沉积的情况下,核心常出现在衬底 的某个局部位置上,如晶体缺陷、原子层形成 的台阶、杂质原子处等。这些地点或可以降低 薄膜与衬底间的界面能,或可以降低使原子发 生键合时所需的激活能。因此,薄膜形核的过 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衬底表面能够提供的形 核位置的特性和数量。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薄膜生长是一种通过在基底上逐层沉积材料来制备薄膜的过程。
薄膜生长技术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如半导体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涂层技术、生物传感器等。
薄膜生长的原理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沉积、表面扩散、自组装等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薄膜生长的原理。
首先,薄膜生长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在基底表面的沉积过程。
在薄膜生长中,一般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方法。
在PVD中,材料通常以固体的形式存在,通过激光蒸汽、电子束蒸发等方式将材料蒸发到真空腔体中,然后沉积到基底表面。
在CVD中,材料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反应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沉积材料,并在基底表面上沉积。
这些方法中,材料的原子或分子需要穿过气体或真空中的传递路径,然后与基底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并最终沉积到基底表面上。
其次,薄膜生长还涉及沉积材料的表面扩散。
由于沉积材料和基底的晶体结构不匹配,沉积过程中会产生应变能,而表面扩散可以减小材料的应变能。
表面扩散是指原子或分子在表面上的迁移过程,使得材料可以在基底表面上扩散形成更大晶体的过程。
表面扩散是通过原子或分子的跳跃运动来实现的,这种跳跃过程受到热能的影响。
在薄膜生长过程中,通常会提供适当的热能,以促进表面扩散,使得材料更好地填充基底表面。
此外,薄膜生长还涉及材料的自组装。
自组装是指原子、分子或纳米颗粒自发地在基底表面上组装成有序结构的过程。
材料的自组装通常受到表面能、体能和介面能的影响。
表面能是指材料表面的自由能,体能是指材料的体积自由能,介面能是指材料与基底之间的能量。
当材料在基底表面上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时,可以通过降低介面能来减小自由能,从而提高生长速率和质量。
自组装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形貌来调控其性能,如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光学性能等。
总之,薄膜生长的原理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沉积、表面扩散和自组装等过程。
通过控制这些过程的条件和参数,可以实现对薄膜的生长速率、厚度、晶体结构和形貌的调控。
薄膜物理与技术-5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Z
n1
exp
G* kT
2 r* sin
Ja0
exp
Ed ED kT
Z
n1
2
r*
sin
Ja0
exp
Ed
ED kT
G*
与成核能量和成膜参数有关的函数
电化学镀膜方法: 电流通过在电解液中的流动而产生化学反应,在阳极或阴 极上沉积薄膜的方法。
在
阳极 阴极
表面,利用还氧原化反反应应
生长
沉积
氧金化属物薄膜
阳极氧化 电镀
化学镀: 在无电流通过时,借助还原剂在金属盐溶液中使目标金属离子还 原,并沉积在基片表面上形成金属/合金薄膜的方法。
Ed kT
2)每个临界核的捕获范围(周长)为: A 2 r* sin
相邻吸附位置间距
3)原子向临界核运动的总速率:V n1 v
v
a0
D
a0
0
exp
ED kT
平均表面扩散时间
5.2 成核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成核速率:
I Z ni* AV
5.2 成核理论
5.3.1 毛细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薄膜形成:气相→ 吸附相→固相的相变过程。 毛细理论视原子团为微小的凝聚滴
(1)成核过程定性分析:
•原子团通过吸附原子而增大,表面能增大,体系自由能增 加∆G; •到临界核时,自由能增加到最大值∆Gmax; •然后,原子团再增大,体系∆G下降,形成稳定核。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低温抑制型薄膜沉积过程的特点:
• 原子的表面扩散能力较低,其沉积的 位置就是其入射到薄膜表面时的位置;
• 决定薄膜组织的唯一因素是原子的入 射方向;
• 形成的薄膜充满了缺陷和孔洞,表面 粗糙。
16
5.3.3 高温热激活型薄膜生长
• 当沉积温度较高时,原子扩散较为充分 ,扩散就会影响薄膜的组织结构和形貌 。它可以消除孔洞的存在,使薄膜组织 状变为柱状晶形态。
因于生长过程,所以薄膜生长是最为基 本的。
4
• 5.12薄膜的生长模式
• 薄膜的生长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 • (1)岛状模式(Volmer-Weber模
式); • (2)层状模式(Frank-van der
Merwe); • (3)层岛复合模式(Stranski-
Krastanov) • 三种模式的示意图5.2
• 由于原子的平均扩散距离随着温度的上 升呈指数形式增加,因此,组织形态的 转变发生在0.3Tm附近很小的温度区域
17
。
•图5.17是 二维模拟得 出的30°角 倾斜入射沉 积时,薄膜 组织随沉积 温度的变化 情况。
•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衬底温度的上升,薄膜
中的孔洞迅速减少。
18
图5.18显示了衬底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的 影响
薄膜生长过程与薄膜结构薄膜的生长模式可以分为外延式生长和非外延式生长两种生长模式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目录
• 5.1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 5.2 形核阶段 • 5.3 薄膜生长过程与薄膜结构
习题
2
5.1、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薄膜的形成中核形成与生长
薄膜的形成——核形成与生长
临界核、稳定核与薄膜形成 a. 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达到平衡,小原子团的数目不变。
在基片上不能形成稳定的薄膜(淀积一停止,它们将 消失)。 b. 要形成稳定薄膜,必须在薄膜表面形成稳定核,即 稳定核一旦产生,一般来说就不再分解。
稳定核大小不一,所含原子数目各有不同;其中 必然有最小稳定核。 比最小稳定核再小一点,或者说再少一个原子, 原子团就变为不稳定,这种刚刚偏离稳定核的原子团
临界核半径:
G 0 x
2 0 r* Gv
(G 0)
3 16 0 f ( ) * G 3(Gv )2
2 3cos cos3 0 f ( ) 4 1
0
薄膜的形成——核形成与生长
临界核问题讨论: a.自由能变化与 角的关系
表面自由能: 体积自由能:
GS 4 r 2 0 f ( )
4 GV Gv r 3 f ( ) 3
r核的曲率半径,θ核与基 体表面的湿润角
总的自由能变化:
1 G GS GV 4 f ( ) (r 2 0 r 3 Gv ) 3
薄膜的形成是由成核开始的。
薄膜的形成——核形成与生长
薄膜的形成——核形成与生长
薄膜的形成——核形成与生长
薄膜的形成——核形成与生长
核形成与生长的物理过程描述
薄膜的形成——核形成与生长
核形成理论 解决问题:核的形成条件和生长速率
成核理论不断发展,出现了若干种成核理论。归纳起来,基 本上是两种理论:
气相
薄膜的形成——核形成与生长
临界核热力学描述 在液体中形成固相核,总自由能变化为:
G GV GS Gv V S
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0 cos 1 2 0
岛的形成又可以用另一热力 学变量描述:吸附能 界面结合能(粘附功)是指 原子团(核)吸附前后体系总的 自由能变化,即 Ecom
Ecom 2 0 1 0 ( 2 1 ) 0 0 cos 0 (1 cos )
薄膜的形成——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
★ 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
关于溅射薄膜形成过程的特点和溅射薄膜形成与生
长问题,在第三章已讨论。 真空蒸发薄膜和溅射薄膜形成物理过程的不同点:
沉积粒子产生过程 沉积粒子迁移过程
成膜过程
薄膜的形成——薄膜的外延生长
★ 薄膜的外延生长
外延的概念 同质外延 异质外延 失配度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沟道阶段 孤立的岛有变圆的趋势。当岛结合以后,在岛的生
长过程中变圆趋势减小,岛被拉长,连接网状结构,其 中分布着宽度为5-20nm的沟道。 随着沉积,在沟道中会发生二次或三次成核。
连续薄膜阶段
当沟道和孔洞消除后,入射到基片表面上的原子直 接吸附在薄膜上,形成连续薄膜。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形成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成核、结合、沟道、连续 岛状阶段 岛的演变特点 可观察到的最小核尺寸:2-3nm; 核进一步长大变成小岛,横向生长速度大于纵向 生长速度; 形状:球帽形——原形以用热力学变量描述:表面自由能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 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形成过程是 指形成稳定核之后的
过程。
薄膜生长模式是 指薄膜形成的宏观形 式。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是10-13~10-12秒 ED:表面扩散能 k :玻耳兹曼常数 T :绝对温度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平均表面扩散距离:吸附原子在表面停留时间经过扩散 运动所移动的距离
x ( D a )1 2
D:是表面扩散系数 a:气相原子在基体表面上的平均停留时间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用a0表示相邻吸附位置的间隔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从蒸发源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到达基片表面之后可能 发生如下三种现象: (1) 与基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被吸附 (2) 吸附后气相原子仍有较大的解吸能,在基体表面作短暂停 留后再解吸蒸发(再蒸发或二次蒸发) (3) 与基体表面不进行能量交换,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立即反射 回去。 用真空蒸发法制备薄膜时,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的气相原 子中的绝大多数都与基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形成 吸附
一、 吸附过程
一个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能否被吸附,是非常复杂的问 题
固体表面与体内在晶体结构上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原子或分子间结合的化学键在固体的表面中断。原子或分子 在固体表面形成的这种中断键称为不饱和键或悬挂键.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受到的力是不平衡的,这使得固体 表面具有表面自由能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真空蒸发镀膜中,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将被悬挂键吸 引住,发生吸附作用。根据吸附原子与表面相互作用力性质 的不同,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
思考:发生吸附后,表面自由能增大还是减小? 思考: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有哪些区别?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当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动能较小时,处 于物理吸附状态,其吸附能用Qp表示。
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运动是形成凝结的必要条件
在表面扩散过程中,单个吸附原子间相互碰撞形成原子对之 后才能产生凝结
薄膜物理与技术题库
一、填空题薄膜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凝结过程、核形成与生长过程、岛形成与结合生长过程薄膜形成与生长的三种模式:层状生长,岛状生长,层状-岛状生长在气体成分和电极材料一定条件下,起辉电压V只与气体的压强P和电极距离的乘积有关。
溅射率、溅射阈、溅射粒子的速度和能量等。
2.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 1~100nm之间。
3.薄膜的组织构造是指它的结晶形态,其构造分为四种类型:无定形构造,多晶构造,纤维构造,单晶构造。
4.气体分子的速度具有很大的分布空间。
温度越高、气体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越快。
二、解释以下概念溅射:溅射是指荷能粒子轰击固体外表(靶),使固体原子(或分子)从外表射出的现象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每个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路程称为自由程,其统计平均值:称为平均自由程,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真空室内蒸发物质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压力。
凝结系数:当蒸发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外表上,除了被弹性反射和吸附后再蒸发的原子之外,完全被基体外表所凝结的气相原子数与入射到基体外表上总气相原子数之比。
物理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是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如物质的蒸发或在受到粒子轰击时物质外表原子的溅射等现象,实现物质原子从源物质到薄膜的可控转移的过程真空蒸发镀膜法:是在真空室内,加热蒸发容器中待形成薄膜的源材料,使其原子或分子从外表汽化逸出,形成蒸气流,入射到固体(称为衬底、基片或基板)外表,凝结形成固态溅射镀膜法:利用带有电荷的离子在电场加速后具有一定动能的特点,将离子引向欲被溅射的物质作成的靶电极。
在离子能量适宜的情况下,入射离子在与靶外表原子的碰撞过程中将靶原子溅射出来,这些被溅射出来的原子带有一定的动能,并且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衬底,从而实现薄膜的沉积。
离化率:离化率是指被电离的原子数占全部蒸发原子数的百分比例。
薄膜生长的基本过程
化学气相沉积(CVD)
常温化学气相沉积
在常温条件下,通过控制反应气体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使 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固体薄膜。
热化学气相沉积
在高温条件下,使反应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固体薄膜。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利用等离子体激活反应气体,促进化学反应并生成固体薄膜。
液相外延(LPE)
溶质选择与控制
03
薄膜生长的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与处理
01
02
03
原料选择
根据薄膜的用途和性能要 求,选择合适的原料,如 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
原料纯度
确保原料的高纯度,以减 少杂质和缺陷的产生。
原料处理
对原料进行表面处理,如 清洗、干燥等,以去除表 面的污垢和杂质。
基片准备与预处理
基片选择
根据薄膜的性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基片材料,如玻 璃、陶瓷、硅片等。
05
薄膜生长的应用领域
微电子领域
1 2
微电子器件制造
薄膜生长技术在微电子领域中广泛应用于制造各 种微电子器件,如薄膜晶体管、太阳能电池、传 感器等。
集成电路封装
在集成电路封装中,薄膜生长技术用于制造芯片 封装所需的绝缘膜层和导电线路等。
3
电子元器件表面处理
薄膜生长技术可以用于电子元器件表面的抗腐蚀、 抗氧化和抗磨损等处理,提高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和稳定性。
02
薄膜生长的基本原理
物理气相沉积(PVD)
真空蒸发
在真空条件下,通过加热蒸发源物质,使其原子 或分子在基底表面凝结形成薄膜。
溅射沉积
利用高能粒子轰击源物质,使其原子或分子从表 面溅射出来,并在基底表面沉积形成薄膜。
离子束沉积
薄膜生长机理
例如,在还原气氛下,氧化物薄膜可能被还原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 在氧化气氛下,金属薄膜可能被氧化为金属氧化物。
04
气氛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也会影响薄膜的均匀性和质量。
基片的影响
基片对薄膜生长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基片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性
质上。
基片的表面结构对薄膜的附着 力、均匀性和致密性有重要影
响。
基片的化学性质可以与薄膜材 料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薄膜的 生长过程和结构。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化学气相沉积
通过化学反应将气态的化学物质转 化为固态薄膜,涉及复杂的化学反 应和相变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在沉积过程中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影响薄膜的化学组成和电子结 构。
薄膜生长的动力学过程
相变动力学
薄膜生长过程中涉及的相变过程, 如气态到液态、液态到固态等, 需要遵循一定的相变动力学规律。
03
薄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相变,形成不同相的组成,从而
影响其整体性能。
薄膜的化学成分
01
化学成分对性能的 影响
薄膜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物理、 化学和机械性能,如电导率、光 学性能和耐腐蚀性等。
02
03
元素组成与比例
化学稳定性
薄膜中各元素的组成与比例对其 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掺杂元素 可以提高薄膜的性能。
例如,基片表面的氧化物、杂 质等可能会影响薄膜的生长过 程和结构。
04 薄膜性能与表征
薄膜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01
薄膜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如硬度、韧
性和导电性等。
晶体取向与生长机制
02
薄膜的晶体取向与生长机制密切相关,不同的晶体取向会导致
化学反应中薄膜的生长及其局限性
化学反应中薄膜的生长及其局限性化学反应中薄膜的生长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薄膜逐渐形成和增长的过程。
薄膜生长的方式有多种,包括成核生长、岛状生长、层状生长等。
成核生长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首先形成小的颗粒,然后这些颗粒逐渐长大形成薄膜。
岛状生长是指在反应过程中,薄膜的生长呈现出岛状结构,新的颗粒从已有的颗粒上生长出来。
层状生长是指薄膜的生长呈现出层状结构,新的层逐层堆叠。
薄膜生长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薄膜的生长受到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当反应物浓度较低时,薄膜生长速度较慢;当反应物浓度较高时,可能会发生过度反应,导致薄膜质量下降。
其次,薄膜的生长受到反应温度的限制。
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加反应速率,促进薄膜生长,但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薄膜结构的热稳定性下降。
此外,薄膜的生长还受到反应时间的影响,适当的反应时间可以使薄膜生长得更加完整和均匀。
另外,薄膜的生长还受到溶剂和溶剂蒸发速率的影响。
溶剂的选择和蒸发速率会影响反应物的迁移和聚集,从而影响薄膜的生长过程。
此外,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条件也会对薄膜的生长产生影响。
例如,反应器的表面积和搅拌速度会影响反应物的混合和扩散,进而影响薄膜的生长。
综上所述,化学反应中薄膜的生长及其局限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控制薄膜的生长过程和改善薄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成核生长过程中,新颗粒形成的速率与颗粒的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成核生长过程,新颗粒形成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有关,而颗粒的生长速率与已有的颗粒数量有关。
因此,新颗粒形成的速率会影响颗粒的生长速率。
当新颗粒形成的速率较高时,颗粒的生长速率也会较高;当新颗粒形成的速率较低时,颗粒的生长速率也会较低。
答案:新颗粒形成的速率与颗粒的生长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2.习题:岛状生长过程中,如何控制薄膜的厚度?解题方法:在岛状生长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来控制薄膜的厚度。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2. 层状模式
• 例如,半导体膜的单晶外延生长就是这 种模式。
8
5.2 形核阶段
• 新相的形核过程分为两种类型:即自发 形核和非自发形核。
• 所谓自发形核指的是整个形核过程完全 是在相变自由能的推动下进行的;
• 非自发形核则指的是除了有相变自由能 做推动力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起着帮助 新相核心生成的作用。
13
• 纤维状组织的一个特点是:纤维的生长 方向与粒子的入射方向近似地满足正切 夹角关系。
•
tanα =2tanβ
• α ,β分别为粒子入射方向和纤维生长方 向与衬底法向间的夹角。
• 实验证明,纤维状生长与薄膜沉积时原 子入射的方向性有关。
14
• 由图中 可以看 出,随 着温度 的提高, 薄膜密 度上升。
• 薄膜的生长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 • (1)岛状模式(Volmer-Weber模式); • (2)层状模式(Frank-van der
Merwe); • (3)层岛复合模式(Stranski-
Krastanov) • 三种模式的示意图5.2
5
6
1. 岛状模式
• 在绝缘体、卤化物晶体、石墨、云母等 非金属衬底上沉积金属大多数都是这一 生长模式。
• 由于原子的平均扩散距离随着温度的上 升呈指数形式增加,因此,组织形态的 转变发生在0.3Tm附近很小的温度区域。
17
•图5.17是 二维模拟得 出的30°角 倾斜入射沉 积时,薄膜 组织随沉积 温度的变化 情况。
•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衬底温度的上升,薄膜
中的孔洞迅速减少。
18
图5.18显示了衬底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的 影响
19
• 可以看出,薄膜的表面形貌从低温的 拱形表面形貌变化为由晶体学平面构 成的多晶形貌。
薄膜物理与技术题库
一、填空题薄膜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凝结过程、核形成与生长过程、岛形成与结合生长过程薄膜形成与生长的三种模式:层状生长,岛状生长,层状-岛状生长在气体成分和电极材料一定条件下,起辉电压V只与气体的压强P和电极距离的乘积有关。
1.表征溅射特性的参量主要有溅射率、溅射阈、溅射粒子的速度和能量等。
2.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 1~100nm之间。
3.薄膜的组织结构是指它的结晶形态,其结构分为四种类型:无定形结构,多晶结构,纤维结构,单晶结构。
4.气体分子的速度具有很大的分布空间。
温度越高、气体分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越快。
二、解释下列概念溅射:溅射是指荷能粒子轰击固体表面(靶),使固体原子(或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每个分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路程称为自由程,其统计平均值:称为平均自由程,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真空室内蒸发物质与固体或液体平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压力。
凝结系数:当蒸发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除了被弹性反射和吸附后再蒸发的原子之外,完全被基体表面所凝结的气相原子数与入射到基体表面上总气相原子数之比。
物理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是利用某种物理过程,如物质的蒸发或在受到粒子轰击时物质表面原子的溅射等现象,实现物质原子从源物质到薄膜的可控转移的过程真空蒸发镀膜法:是在真空室内,加热蒸发容器中待形成薄膜的源材料,使其原子或分子从表面汽化逸出,形成蒸气流,入射到固体(称为衬底、基片或基板)表面,凝结形成固态溅射镀膜法:利用带有电荷的离子在电场加速后具有一定动能的特点,将离子引向欲被溅射的物质作成的靶电极。
在离子能量合适的情况下,入射离子在与靶表面原子的碰撞过程中将靶原子溅射出来,这些被溅射出来的原子带有一定的动能,并且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衬底,从而实现薄膜的沉积。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低压CVD
02
在较低的气体压力下,将反应气体引入反应室,通过加热或等
离子体激发等方式引发化学反应,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等离子体增强CVD
03
利用等离子体激发反应气体,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在基底表面
形成薄膜。
03
薄膜的生长方式
连续生长
连续生长
薄膜在形成过程中,原子或分子会持续不断地吸附在基底表 面,并逐渐堆积形成连续的薄膜。这种生长方式下,原子或 分子在表面扩散较快,比较容易形成结构致密的薄膜。
利用高能粒子轰击固体材 料表面,使其原子或分子 溅射出来,并在基底表面 凝结形成薄膜。
离子束沉积
通过将离子束注入到固体 材料表面,使其原子或分 子被溅射出来,并在基底 表面凝结形成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
常温常压CVD
01
在常温常压下,将反应气体引入反应室,通过加热或等离子体
激发等方式引发化学反应,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影响因素
连续生长受基底温度、表面扩散系数、吸附能等影响。在较 高温度下,原子或分子的扩散速度加快,更有利于连续生长 。
岛状生长
岛状生长
在薄膜形成过程中,原子或分子 首先在基底表面形成一个个独立 的团簇或小岛,随后这些小岛逐 渐合并扩展形成连续的薄膜。
影响因素
岛状生长受基底温度、表面能、 扩散系数等影响。较低的温度和 较高的表面能更有利于岛状生长 。
广泛应用
薄膜在电子、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柔性显示、太阳能电 池、生物传感器等。
薄膜的环境友好性
可降解薄膜
研究和发展可降解的生物塑料薄膜,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保生产工艺
优化制备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实现绿色生产。
第六章薄膜的生长过程
6.1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图5.1 透射电子显微镜追踪记录Ag在NaCl晶体表面成核过程的系列照片和电子衍射图
6.1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在Ag原子到达衬底表面的最初阶段,Ag在衬底上先是形成了 一些均匀、细小而且可以运动的原子团-“岛”。这些像液珠 一样的小岛不断地接受新的沉积原子,并与其他的小岛合并而 逐渐长大,而岛的数目则很快地达到饱和。在小岛合并过程进 行的同时,空出来的衬底表面上又会形成新的小岛。这一小岛 形成与合并的过程不断进行,直到孤立的小岛之间相互连接成 片,最后只留下一些孤立的孔洞和沟道,后者不断被后沉积来 的原子所填充。在空洞被填充的同时,形成了结构上连续的薄 膜。小岛合并的过程一般要进行到薄膜厚度达到数十纳米的时 候才结束。
2、在Si的(111)晶面上外延生长GaAs,由于第一层拥有五个价 电子的As原子不仅将使Si晶体表面的全部原子键得到饱和,而 且As原子自身也不再倾向于与其他原子发生键合。这有效地 降低了晶体的表面能,使得其后的沉积过程转变为三维的岛状 生长。
6.1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三、导致生长模式转变的三种物理机制
➢ 自发成核简单例子-从过饱和气相中形成球形核的过程 ➢ 薄膜与衬底之间浸润性较差的情况下,薄膜的形核过程可
以近似地被认为是一个自发形核的过程。看图5.3,设新相 核心的半径为r,因而形成一个新相核心时,体自由能将 变化 4 r 3 ΔGv,
3
➢ 其中ΔGv =(kT/W)ln(Pv/P)是单位体积的固相在凝结过程 中的相变自由能之差。 Pv和P分别是固相的平衡蒸气压和 气相实际的过饱和蒸气压,W是原子体积。
2020
第六章薄膜的生长过程
•
•
6.1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一、薄膜的生长过程:新相的成核与薄膜的生长两个阶段 薄膜的生长过程-成核阶段和生长阶段 2、薄膜生长阶段
第四章 薄膜的形成及生长
4.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蒸发源发出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 上,其中有一部分因能量较大而弹性反射 回去,另一部分则吸附在基体表面上。在 吸附的气相原子终有一小部分因能量稍大 而再蒸发出去; (2) 吸附气相原子在基体表面上扩散迁移,相 互碰撞结合成原子对或小原子团并凝结在 基体表面上; (3) 这种原子团和其他吸附原子碰撞结合,或 者释放一个单原子。这个过程反复进行, 一旦原子团中的原子数超过某一个临界值, 原子团进一步与其他吸附原子碰撞结合, 只向着长大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原子团。
4.具有一定能量的气相原子,到达基片表面之后可能发生三种现象: 吸附、解吸、反射 (1) 与基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被吸附; (2) 吸附后气相原子仍有较大的解吸能,在基体表面作短暂停留后再解吸蒸发;
(3) 与基体表面不进行能量交换,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立即发射回去。
三种情况讨论: ≬ 如果入射的蒸气分子动能不是很大,碰撞到基体表面后,在短暂的时间内即失去法 线方向; ≬ 如果当原子通过范氏力吸附在基体表面,但可能达不到平衡,即还保留有平行于基 体表面的动能且同时又有来自基体的热激发时,则吸附原子将在基体表面移动; 当吸附原子在基体表面移动时,从一个势荆跃迁到另一个势荆的过程中,吸附原子 可能与其吸附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原子团或转变成吸附。但当吸附原子不能形 成居留寿命增加的稳定原子团时,将再次蒸发即发生解吸。
(b) 成核速率 成核速率等于临界核密度乘以每个核的捕获范围,再乘以吸附原子向临界核运动 的总速度。 它与热力学界面能理论成核速率方程式I=Z●ni* ● A ● V相对应,但是没有非平衡 修正因子Z是因为过饱和度比较小,可以忽略非平衡因素的影响。
成
的过程,大致分成下面几个阶段: ❶ 分子或原子撞击到固体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表面扩散距离������ҧ:
吸附原子在表面停留时间内经过扩散运动所移动的距离
x ( D a )1 2
式中������为表面扩散系数,������������为气相原子在基体表面上的平均停留时间。
10
一、凝结过程
(二)表面扩散过程:
用������0表示相邻吸附位置的间隔,则 D a02 / D
21
二、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
(二)晶核形成理论-基本概念:
1.研究内容:
核的形成条件和生长速度
2.主要理论模型:
(1)热力学界面能理论(毛细管现象理论、微滴理论)
基于热力学的概念,利用宏观物理量来讨论成核问题,将一般气体
在固体表面上凝结成微液滴的核形成理论应用到薄膜形成过程中的核形
成研究。
(2)原子聚集理论(统计理论)
fD
1
D
1
'0
exp(
ED
/
kT)
吸附原子在基体表面停留时间内所迁移的次数为: N fD a exp[( Ed ED ) / kT ]
12
一、凝结过程
(三)凝结过程:
一个吸附原子的捕获面积为:
SD N / n0 ,������0为单位基体表面上的吸附位置数。
则所有吸附原子的总捕获面积为N : S n1SD n1 n0
(1)若������������ ≪ ������������,这时不需要过饱和就发生凝结。 (2)若������������ ≅ ������������,中等程度的过饱和,即能发生凝结。用热力学理 论可讨论这个范围内的成核问题。 (3)若������������ ≫ ������������,只有高过饱和度才能出现凝结,通常情况下只有 很小的基底表面覆盖度。这种情况下成核问题的讨论需安用原子理论。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1 凝结过程 2 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 3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过程 4 溅射薄膜的生长特性
薄膜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凝结过程、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薄 膜的形成与生长过程。
3
一、凝结过程
(一)吸附过程:
原子或分子间结合的化学键在固体的表面中断,形成的中断键称为 不饱和键或悬挂键。这种键具有吸引外来原子或分子的能力。入射到基 体表面的气相原子被这种悬挂键吸引住的现象称为吸附。
������ҧ = ������0exp[(������������ − ������������ )Τ2 ������������ሿ
(1)
从式(1)可以看出:表面扩散能ED越大,扩散越困难,平均扩散距 离越短。吸附能Ed越大,吸附原子在表面上停留时间越长,则平均扩散距 离也越长。
11
一、凝结过程
子团,这种原子团称为稳定核。 最小稳定核:
原子团的尺寸或所含原子的数目比它再小时,原子团就不稳定,这 种原子团称为最小稳定核。对不同的薄膜材料与基片组合,都有各自的 最小稳定核。如在玻璃上沉积金属时,最小稳定核为3-10个原子 临界核:
比最小稳定核再小点,或者说再小一个原子,原子团就变成不稳定 的,这种原子团为临界核。
薄膜形成:气相→吸附相→固相的相变过程,毛细理论视原子团为微
小的凝聚滴。
23
二、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
(二)晶核形成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在液体中形成固相核,总自由能变化为:
G GV GS Gv V S
体积自由能
表面自由能
固相体积
表体积
学吸附;但是当这种气相原子具有的动能大于������������时,
它将不被基体表面吸附,通过再蒸发或解吸转变为气
相。因此������������又称为解吸能。
6
一、凝结过程
7
一、凝结过程
(一)吸附过程:
吸附的气相原子在基体表面上的平均停留时间������������ 与吸附能������������ 之间的关 系为
9
一、凝结过程
(二)表面扩散过程:
平均表面扩散时间������������: 吸附原子在一个吸附位置上的停留时间,它和表面扩散能������������ 之间的
关系是
D 0 exp( ED / kT )
式
中
������
ˊ 0
为
表
面
原
子
沿
表
面
水
平
方
向
振
动
的
周
期
,
数
值
大
约
是
10−13~10−12秒, o o ,������为玻耳兹曼常数,������为热力学温度。
a 0 exp Ed (kT )
式中������0为单层原子的振动周期,数值大约是10−14~10−12秒,������为玻耳 兹曼常数,������为热力学温度。
在室温下,不同吸附能������������ 与平均停留时间������������ 间的关系如表所示。从表 中可以看出,当������������大于20������������������������/������������������时,������������值急剧增大。
下,平均的说,吸附原子在其捕获范围内有一个或两个吸附原子。在这
些面积内会形成原子对或三原子团。其中一部分吸附原子在渡过停留时
间后又可能重新蒸发掉
(3)如果总捕获面积大于2,平均地说,在每个吸附原子捕获面积
内,至少有两个吸附原子。因此所有的吸附原子都可结合为原子对或更
大的原子团,从而达到完全凝结,由吸附相转变为凝聚相
4
一、凝结过程
(一)吸附过程: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受到的力是不平衡的,这使得固体表面具 有表面自由能。吸附现象会使表面自由能减小。伴随吸附现象的发生而 释放的一定的能量称为吸附能。将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气相原子除掉称 为解吸,除掉被吸附气相原子的能量称为解吸能。
从蒸发源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到达基片表面之后可能发生如 下三种现象:
13
一、凝结过程
(三)凝结过程:
薄膜制备时,要达 到完全凝结的工艺设计 原则: • 提高淀积速率 • 降低基片温度 • 选用吸附能大的基片
14
一、凝结过程
(三)凝结过程:
在研究凝结过程中通常使用的物理参数有:凝结系数、粘附系数、 热适应系数及过饱和度。 1.凝结系数:
当蒸发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除了被弹性反射和吸附后再 蒸发的原子之外,完全被基体表面所凝结的气相原子数与入射到基体表 面上总气相原子数之比称为凝结系数,并用������������表示。
团中的原子数超过某一个临界值,则原子团进一步与其他吸附原子碰撞
结合,向着长大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原子团(稳定核);
(4)稳定核再捕获其他原子,或者与入射气相原子相结合使它进一
步长大成为小岛。
20
二、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
(二)晶核形成理论-基本概念:
稳定核: 要在基片上形成稳定的薄膜,在沉积过程中必须不断产生稳定的原
图所示。 (1)当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动能较小时,处
于物理吸附状态,其吸附能用������������表示; (2)当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动能较大但小于
或等于������������时,可产生化学吸附;
(3)达到完全化学吸附,气相原子所具有的动能必
须达到������������ 的数量,������������ 与������������的差值������������ 称为化学吸附热。 只有动能较大的气相原子才能和基体表面产生化
Ti T
Ti Ts
式中,������������、������������、������������分别表示入射气相原子的温度、 再蒸发原子的温度、 基体的温度
讨论 ������ = 1、0 < ������ < 1、������ = 0时的几种情况
(1)������ = 1表示完全适应,吸附原子在表面停留期间,和基板能量交
(1)与基体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被吸附 (2)吸附后气相原子仍有较大的解吸能,在基体表面作短暂停留后 再解吸蒸发(再蒸发或二次蒸发) (3)与基体表面不进行能量交换,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立即反射回去。
5
一、凝结过程
(一)吸附过程:
若吸附仅仅是由原子电偶极矩之间的范德华力起作用称为物理吸附;
若吸附是由化学键结合力起作用则称为化学吸附。吸附过程的能量曲线如
(1)从蒸发源蒸发出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其中有一部分
因能量较大而弹性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在吸附在基体表面上。在吸附的
气相原子中有一小部分因能量较大而再蒸发,回到气相;
(2)吸附原子在基体表面上扩散迁移,互相碰撞结合成原子对或小
原子团并凝结在基体表面上;
(3)原子对或小原子团和其他吸附原子继续碰撞相结合,一旦原子
利用统计理论来讨论成核问题,将核(原子团)看作一个大分子,
用其内部原子之间的结合能或与基片表面原子之间的结合能代替热力学源自理论中的自由能。22
二、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
(二)晶核形成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热力学理论认为,所有的相转变都使物质的体系自由能下降。体系 中体系自由能下降,新相和旧相间界面自由能上升。体系的总自由能变 化由两者之和决定。
18
二、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
(一)晶核形成与生长的物理过程:
晶核形成与生长的物理过程如图所示。
核形成过程若在均匀相中进行则称为均匀成核;若在非均匀相或不 同相中进行则称为非均匀成核。在固体或杂质的界面上发生核形成时都 是非均匀成核。
19
二、晶核形成与生长过程
(一)晶核形成与生长的物理过程:
从图中可以看出核的形成与生长分为四个阶段:
15
一、凝结过程
(三)凝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