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路径,区域]桂滇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分析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哪些路径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哪些路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因此,积极探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
各地农村应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
比如,在山区可以发展林果业、中药材种植;在平原地区可以发展优质粮食、蔬菜、花卉等产业;在水域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产养殖。
以某地为例,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于是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大米、富硒水果等,并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科技支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比如,某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当地农户签订订单,农户按照企业的要求种植农产品,企业负责收购和加工,生产出的农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良好,还出口到国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通过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业态。
比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加工成食品、饮料、保健品等;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游客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欣赏乡村风光。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析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析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省份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农业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对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探讨。
贵州省农业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方面,主要种植茶叶、烟草、水稻、玉米、高粱、油料等农作物,其中茶叶是贵州省的特色农产品。
畜牧业方面,主要养殖牛、羊、猪等家畜,同时也有少量的养蜂业和水产养殖业。
1. 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也随之变化。
目前,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绿色、有机、健康的食品越发注重。
因此,贵州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向高端、绿色、健康型农业转型。
2. 提高农业效益。
现阶段,贵州省农业仍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需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3. 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
因此,贵州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数字农业、智能农业和生态农业。
1. 发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
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都是贵州省的农业特色,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应发挥特色优势,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
2. 开发多元化经营模式。
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特色餐饮、生态养殖等农业相关产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4.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应适当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四、结论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效益的必然选择。
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
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变得愈发重要。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产业的组成和布局,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例如,一些城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提升城市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引导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
最后,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的环境和资源利用。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污染,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城市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选择和实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首先,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通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可以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国务院批复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
今年6月21日,国务院对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编制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作出批复,同意该规划组织实施。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15个地(市、州)、91个县(区、市),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
规划除序言外,分1 2章55节。
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今后十年指导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明确了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深加工、生物产业、旅游与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水利、交通等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科技与人才支撑作用大幅增强;生态建设获得重大进展,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规划确定了今后时期的六大重点任务: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产业发展;三是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五是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六是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了按照“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解决最困难地区、最困难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扶持政策包括了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生态与资源补偿政策、帮扶政策、人才政策及对重点群体扶持等。
广西列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涉及7市35个县(区),分别是南宁市的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柳州市的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桂林市的龙胜县、资源县;百色市的田阳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县, 右江区、田东县、平果县;河池市的凤山县、东兰县、罗城县、环江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 金城江区、南丹县、天峨县;来宾市的忻城县;崇左市的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分析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分析摘要:该文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进展状况和其产业结构调整外部条件得分析,探讨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具有优越得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在现时期,我国大力实施区域进展战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凭借其沿海、延边得区位优势,开展了与东盟国家在经贸、投资、技术和人才上得合作,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得进展.然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产业结构依旧没有摆脱以传统农业、资源型工矿业和消费型第三产业为主导得格局.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进展状况西南地区要紧得地形特征为高山丘陵地貌,属于亚热带气候带.山多地少,水能丰富,矿藏品种多但质量不高,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大且素养技能水平低,交通相对落后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共同特征.在众多制约条件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产业层次普遍低于国内中部及东部地区,形成了农业以初级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工业以初级工矿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以旅游、餐饮等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得产业结构特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属于我国广阔西部地区得一部分,因此也被纳入了西部大开发得范围.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要紧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工业技术和产业水平落后,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针对以上区域经济特点,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得是利用西部地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西部地区经济进展.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得外部条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地区劳动者素养技能为内在动力得,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得压力.首先是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得全面、协调进展得要求,要紧内容是加快开放、实现可持续性进展和地区产业协调分工;其次是来自国外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得竞争压力.首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国内经济全面、协调进展提供了资源保障.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得迅猛进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得投入逐年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基础资源供应紧张得局面仍未消除.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些重要得基础能源十分稀缺,不但无法保证全国其他地区得资源需要,甚至无法实现自身得正常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东盟合作伙伴得战略地位逐渐凸显.东盟十国中得菲律宾、印尼、文莱和泰国等国,拥有丰富得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开采方便、价格廉价,能够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紧张得局面.同时,在和一些与我国存在着海洋石油主权纷争得国家加强一体化得进程中,我国在南海地区得石油资源咨询题能够通过互信互惠得方式予以解决,从而化解我国与东盟过国家之间由于资源引起得利益纷争.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了我国经济全面、协调进展得战略要地.其次,2010年建立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得最前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具备其他地区无法比拟得延边优势,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交往得重要桥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加强与东盟经济关系方面有着重要得战略地位.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分析(一)劳动力及资源密集型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属于初级层次,以大量消耗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特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动植物、特种矿产、水能等资源特别丰富,具备了进展该产业得基础条件.农业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传统产业,同时具有较大得进展潜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了西北地区无法比拟得农产品生产条件,适宜开展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然而,该地区得农业生产一直未能摆脱生产规模小、分布零散、缺乏协调得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农民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市场信息,也没有对与特色农业得相关认识,往往凭借个人经验进行生产,导致了与市场脱节、生产调整滞后、利益受损等咨询题得出现.在国内外农产品需求日益多元化、特别化得背景下,大力进展具有西南特色得农产品,必定具有宽阔得市场前景.西南特色农业得进展,不仅仅包括对特色农产品得认识、推广、生产和协调,更有赖于较高技术水平得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得建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进展特色农产品和加工业上是大有可为得,通过重新整合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促进产业水平得升级;注重树立民族品牌,扩大产品得妨碍,能够充分发挥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落后得农工业生产转向农业产业化提提供有利保障.(二)资本密集型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目前,西南地区得资本密集型产业尚有较好得基础,要紧集中在为数不多得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中.在与国内各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和东盟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得过程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技术引进和汲取与创新,并依照自身技术特点和区内外得需求状况,制定中长期进展战略.在区域经济合作迅猛进展得形势下,西南地区为解决经济持续稳定进展得咨询题,必须将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进展得首要任务.只有加快西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得技术改造,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方能扭转西南运输设备制造业长期亏损、交通运输业缺乏后劲得局面.从产业进展策略上,西南少数民族应坚持标本兼治得原则,既要注重进展得长远大计,又要着眼于现实得需要.首先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得重心放到有利于劳动者素养技能进展得产业上,其次要适当发挥当地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得优势,有效解决当地劳动者得民生咨询题,力求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得进展.。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的产业优化方向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的产业优化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农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农田利用、农产品生产加工、特色农业领域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的产业优化方向。
一、农田利用的优化方向1. 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
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农田的耕作质量和产量,确保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2. 推动农田的多功能利用。
在农田利用中注重农田的多功能利用,将一部分农田用于特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等,为农民提供增收机会。
同时,鼓励农田适度流转,提高农田资源的利用效益。
3.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在农田利用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农田的灌溉、排水等基本设施完备,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优化方向1. 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 推动农产品深加工。
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开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3. 引导农民转变思维,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通过宣传推广,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特色农业领域的优化方向1. 发展生态农业。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的绿色化发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友好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
2. 推进农村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发挥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提供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推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路径和策略呢?1.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2. 拓展农村产业多元化除了农业生产,农村还可以发展其他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拓展农村产业多元化,减轻农业对经济的依赖程度。
3.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可以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建设完善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才能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5.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就业转岗的压力。
政府可以通过培训、引导等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转岗,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6.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产出。
7. 深化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税费改革等措施,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8.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9. 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农村市场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农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等方式,拓展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10.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农村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支持。
政府应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
—7—
第七节 扶持重点群体 …………………………………… 70 第八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 71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 72 第一节 组织协调 ………………………………………… 72 第二节 规划管理 ………………………………………… 73 第三节 监测评估 ………………………………………… 73 附表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区域范围 ……………………… 74 附图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行政区划图 ………………………… 75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县域经济薄弱。 资源就地转化程度低、 精深加工能力弱,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旅游等资源优势没有转化 为产业优势。 缺少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基地和产业集群,产业链 条不完整,市场体系不完善,配套设施落后,尚未形成有效带动经 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柱产业。 2010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 当于全国 平 均 水 平 的 32. 7% , 人 均 地 方 一 般 财 政 预 算 收 入 只 有 579 元。 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0. 4 个百分点,二、三产 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 6 个、6. 8 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 滞后,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5 个百分点。
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贵州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因其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产业。
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单一产业结构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粮食、油料、烟叶等传统农产品产量较高,但缺乏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农产品。
2. 技术水平不高贵州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智慧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3.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农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倾向于绿色、有机以及高品质、特色化的产品。
4. 农产品加工不足贵州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薄弱,农产品加工环节缺乏优质设备和技术支持,导致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较低,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贵州农业面临资金供给和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面临资金短缺和政策不完善的严峻挑战。
二、对策建议1. 多元化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培育和推广,配套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地资源,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2. 加强科技支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市场需求导向广泛调研市场需求,深入挖掘本地农产品特色,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依托当地特色资源进行产业发展,培育适地适种的特色农产品,提升贵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支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户投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推动多元化发展、加强科技支持、推动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等对策措施,全面提升贵州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3章第2节教学设计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分析四、学习效果第3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学习目标1.通过区域图、材料,了解上海市等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
2.以上海市为例,综合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过程、特点、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从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二、必备知识(一)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分工深化3.作用: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特别提醒]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主要表现(1)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升级的原因(1)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产业结构升级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一般由以重工业为主升级到以轻工业为主。
(×)(3)促使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是相同的。
(×)(4)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5)现在,深圳的产业结构已升级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概况{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主导工业: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2.变化过程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位区位优势工业化初期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国家实施了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优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开放的服务环境等3.发展方向: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章末总结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定期休渔制度
续表
◆方法技巧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流程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0世纪初休斯敦开通连接墨西哥湾的深水运河,并在休斯敦东南郊区建成人工港。随着休斯敦人工港建成,大量石油加工及相关配套企业在港口附近集聚。下面图1示意休斯敦市位置,图2为休斯敦当前产业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1) 与加尔维斯顿相比,简述休斯敦人工港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 地处内陆,受风浪影响小,受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影响小;地形平坦开阔,仓储建设用地广。
1.产业结构合理化 (1)概念: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的过程。 (2)产业间的比例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下图示意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产业结构高级化 (1)概念:是指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的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2)从产业结构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②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③在加工工业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节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知道产业结构的含义,学会分析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并说明产业结构转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以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例,说明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一.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微思考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说明农业不发达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但农业发达;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但农业不发达。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表现通常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原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1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2在这样的时期,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3.根本原因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微思考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国家政策的引导等。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
2.历史演变工业化初期20世纪50至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以轻纺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导3.发展趋势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
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概述广西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地处两江交汇之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对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1. 第一产业广西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广西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主要农产品包括稻谷、蔬菜、水果等。
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陈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农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2. 第二产业广西工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主要工业领域包括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制造等。
然而,在工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资源型产业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多等问题。
3.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在广西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旅游、服务和物流行业。
广西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但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1. 转型升级广西应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兴产业。
例如,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 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广西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培育农村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
3. 调整工业结构广西应减少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和绿色制造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4. 提升服务质量在第三产业中,广西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并改善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同时,优化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
5. 加强协同发展广西应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结论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工业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协同发展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广西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川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川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
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川南地区受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川南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对川南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进行研究,对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川南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川南地区包括四川省南充市、遂宁市、内江市和乐山市等地,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
目前,川南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为主。
制造业是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是地区的传统特色产业,服务业则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制造业方面,川南地区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化工等产业为主要代表,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川南地区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
在农业方面,川南地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小麦和油菜籽等作物为主要产业,畜牧业则以猪、牛和鸡等为主要畜禽。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业劳动力外流问题的加剧,川南地区的农业产业也亟待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服务业方面,川南地区的服务业增长迅速,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川南地区的服务业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川南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需要对川南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升级,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川南地区的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推动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
特别是要加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在论述我国目前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现状对策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建国之初,我国已经形成了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的工业布局结构,此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新建工业项目大致上按照均衡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
而改革开放后,我国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沿海的优越地位和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先发地区。
到了20世纪末,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较大,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战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之后,全国逐步形成了新的四大广域政策覆盖区,区域经济新格局诞生。
四个经济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10个省市(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晋、豫、鄂、湘、赣、皖)、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渝、川、滇、黔、桂、藏、陕、甘、宁、青、新、内蒙古)、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辽、吉、黑)。
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四大经济区域的空间架构,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目前,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已经形成。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析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交界地带,是中国的贫困县比较多的省份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贵州的农业产业结构一直较为单一,但自2000年以来,贵州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旨在探析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主要特点及成果,并就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背景贵州省的农业主要以水稻、玉米、烤烟、茶叶等传统农产品为主。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加工和产业链条较短,缺乏高附加值产品。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贵州省开始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二、主要特点1. 产业多元化发展。
贵州省通过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引导农民转产优势农产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在最近几年,贵州省发展了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2. 农产品加工升级。
贵州省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形式,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推动农产品升级。
在茶叶、水果等领域,贵州省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改变了以往简单的原料销售模式,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业科技创新。
贵州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贵州省的农业产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三、成果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农产品的品质和规模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茶叶、水果等领域,贵州省已经建立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农产品产业链条也得到了延伸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也提高了贵州省农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助力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
四、展望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农产品的档次和品质仍然有待提高,产业链条也需要进一步延伸和完善。
云南省工业结构变动及其调整对策分析
云南省工业结构变动及其调整对策分析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多年来,云南省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工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入手,分析云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云南省工业结构变动的原因1.资源禀赋限制:云南省地处西南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资源禀赋相对落后。
相比其他地区,云南省在传统的制造业、重工业发展上存在一定困难。
2.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限制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的发展。
3.市场需求变化: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增加,对低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下降。
二、云南省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1.产业竞争力提升:云南省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如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农业等,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2.就业机会增加: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云南省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帮助解决了就业压力问题。
3.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云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云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1.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引进优秀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提升云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2.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云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3.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加大环保力度:云南省要加强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淘汰和整治,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云南省要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协同发展。
6.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云南省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并提供融资、场地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南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南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3)第2章三农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 三农产业结构概述 (4)2.2 三农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2.3 影响三农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 (5)第3章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5)3.1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与原则 (5)3.1.1 内涵 (5)3.1.2 原则 (5)3.2 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借鉴 (6)3.2.1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6)3.2.2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6)3.2.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6)第4章三农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目标 (6)4.1 调整方向 (6)4.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4.1.2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7)4.1.3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4.2 发展目标 (7)4.2.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7)4.2.2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7)4.2.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4.3 发展战略 (7)4.3.1 产业布局优化战略 (7)4.3.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7)4.3.3 产业链延伸战略 (7)4.3.4 人才培育战略 (7)第5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8)5.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8)5.1.1 现状概述 (8)5.1.2 存在问题 (8)5.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8)5.2.1 优化粮食产业结构 (8)5.2.2 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 (8)5.2.3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8)5.3 农业产业链优化 (9)5.3.1 延伸产业链 (9)5.3.2 优化供应链 (9)5.3.3 提升价值链 (9)6.1 农村工业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9)6.1.1 产业现状 (9)6.1.2 存在问题 (9)6.2 农村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10)6.2.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 (10)6.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10)6.2.3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10)6.2.4 合理布局产业,发挥集聚效应 (10)6.3 农村工业产业链优化 (10)6.3.1 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提高产业附加值 (10)6.3.2 加强产业链内企业合作,提高协同效应 (10)6.3.3 创新产业链融资模式,解决融资难题 (10)第7章农村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11)7.1 农村服务业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11)7.1.1 现状概述 (11)7.1.2 存在问题 (11)7.2 农村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11)7.2.1 优化产业结构 (11)7.2.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1)7.2.3 完善基础设施 (11)7.2.4 培育人才 (12)7.3 农村服务业产业链优化 (12)7.3.1 延伸产业链 (12)7.3.2 打造产业集聚区 (12)7.3.3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12)7.3.4 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 (12)第8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12)8.1 政策体系构建 (12)8.1.1 宏观政策引导 (12)8.1.2 部门政策协同 (12)8.1.3 地方政策创新 (12)8.1.4 社会参与机制 (12)8.2 政策实施与保障 (13)8.2.1 政策宣传与培训 (13)8.2.2 资金支持 (13)8.2.3 土地政策保障 (13)8.2.4 技术支撑 (13)8.2.5 人才培养与引进 (13)8.3 政策评估与调整 (13)8.3.1 政策评估机制 (13)8.3.2 政策调整依据 (13)8.3.3 政策优化路径 (13)8.3.4 政策跟踪与监督 (13)9.1 国内外成功案例概述 (14)9.1.1 国内案例 (14)9.1.2 国外案例 (14)9.2 案例分析与启示 (14)9.2.1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 (14)9.2.2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值 (14)9.2.3 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15)9.2.4 发挥作用,加强政策支持 (15)9.2.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收入 (15)9.2.6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5)第10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展望 (15)10.1 调整路径 (15)10.1.1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15)10.1.2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5)10.1.3 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5)10.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5)10.2.1 挑战 (15)10.2.2 机遇 (16)10.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3.1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16)10.3.2 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16)10.3.3 农村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16)10.3.4 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6)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区域.................................................................................................................... - 1 -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 - 1 -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 5 -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8 - 第二章区域发展.................................................................................................................. - 11 -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14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16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20 - 第三章区域合作.................................................................................................................. - 24 - 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4 -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28 - 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 34 -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 - 40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通径分析原理 Fra bibliotek通径系数最早运用于生物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中,马恒运(1995)将其运用到经济领域,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变量之间影响进行分析,将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关系,以此确定相互影响路径。
通径分析的基本模型如下:
模型中,rij表示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Piy是直接通径系数,表示Xi对 Y 的直接影响;riy表示 Xi和Y 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通径分析方法与普通的相关分析比较,它增加了多个变量之间的间接影响分析;rijPiy得到的是间接影响关系,认为是Xi 通过Xj对 Y 的间接影响。
考虑到现实中的现象并非是一个因素,或者是几个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能量化,出于这个原因,在模型中加入剩余通径效应系数Pε,对未考虑在内的因素分析。其计算公式为(2)。
如果出现剩余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那么通径分析的结果,并非是最合适的;若剩余通径系数较小,这就说明,通径分析是比较合理的,它充分考虑了变量之间的影响因素。
二、地域性产业关联与互补
在产业发展关联方面来看,区域内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以特色水果、药材、茶叶等的种植作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在第二产业则以有色金属的冶炼,第三产业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共同的发展方式。但是也存在互补优势,在第一产业方面,广西靠近热带地区,热带水果丰富,种类繁多,且是中国的甘蔗种植基地,制糖业基地;云南是以花卉和各种香料植物,以及茶叶为主要的种植对象;而贵州则以烟草、油桐、以及天麻等药材为主;在第二产业方面,广西以汽车产业链和机械产业等重工业为主,而贵州的轻工业以卷烟、饮料、酒、医药和特色食品为主;云南则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对其第三产业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在于民族舞蹈的文化元素、茶文化以及玉石文化,这种文化的影响以及传播对旅游产业也有较大的带动;而广西的第三产业也侧重在于旅游产业,但传播点在于桂林风景、巴马长寿村以及北海的海洋度假为主;贵州则以宜居为重点的休闲避暑胜地,以及红色旅游宣扬革命精神为旅游特点。
2. 省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通径分析
(1)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分析
为了验证单位碳产出与三次产业之间具有相关性,首先进行简单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示,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直接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在0.5%以内通过检验。为了得到直接通径系数,建立线性回归得到结果。
对桂滇黔的区域关联与互补性的比较,对区域发展以及碳减排的区域规划与合作以及资源要素优势发挥与转型升级有切实的研究意义。
三、桂滇黔产业调整通径分析
对桂滇黔的历史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了桂滇黔的发展必须走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下面就使用通径分析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预测性的分析,通过直接通径系数、间接通径系数以及总通径系数来描述一种调整因素对其他因素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分析
一、前言
桂滇黔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决定了它是一个重要的碳库区,又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发展是否合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会产生重要影响。桂滇黔地区多民族汇聚,少数民族的文化造就了区域的发展特色,不仅要保护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并且实现经济发展,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似乎成了二难选择。桂滇黔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水泥产业、光伏产业等能源、资源高消耗和二氧化碳高排放行业的大量需求,带动整个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桂滇黔区域出现了罕见的旱灾,极端天气的产生不得不对其发展和环境治理进行研究和反思,西部大开发的健康发展,也对强化节能减排的执行力度提出了刚性要求。
(2)贵州的产业调整路径分析
将贵州的各个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果为0.5%显著,并得对单位碳产出和三次产业以及时间效应之间做线性回归模型。得到通径分析系数如表所示:
由于贵州的拟合度不高,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根据通径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贵州的产业最优发展路径为,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逐步调整,但是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以技术、管理为推进方向的发展模式。
线性回归结果拟合度达到0.909,也就是说,三次产业对单位碳产出的贡献率达到90.9%,通径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
通过考察通径系数的绝对值,可以看出对单位碳产出影响最大的是第一产业值,其次是时间效应,表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政策支持等进步因素也是影响单位碳产出的较为重要因素。第三产业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620与总影响值0.4990相近,说明通过改变第三产业能够对单位碳产出有相当的效果。第一产业的总影响系数为正值,而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因素影响中间接影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改变第一产业对单位碳产出没有直接效果,反而通过改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及推进技术进步、管理优化、和政策引导等会更加有效果。第二产业的调整间接会导致第三产业和时间效率t的正向发展,这说明调整第二产业的方向是以发展第三产业,推进技术改革为重要导向。 因此,对广西的三次产业调整通径分析得到的最优发展路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政策支持的不断推进,是三次产业调整的最重要基础。维持现有的第一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将向技术革新、管理升级的发展方向。
桂滇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分析
摘 要:广西、云南、贵州(简称桂滇黔,本文皆使用简称)三省区相毗邻,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板块。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碳排放量的增加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力。论文对如何加快实现节能减排的路径与效果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适应于桂滇黔产业调整的减排路径,通过不同减排路径的模拟分析确定了桂滇黔的最优减排方案。要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加大桂滇黔区域协调和省际合作,从发展理念、政策重心和技术选择诸方面形成合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把西南边疆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