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蜡法的研究、鉴定和著述纪略

合集下载

中国早期失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

中国早期失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

中国早期失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摘要:就先秦时期青铜器中四类无法按分块陶范铸造工艺解释的纹饰或附件——器物通体饰难于整体脱范的纹饰,纹饰凹槽内宽外窄,形成倒勾纹饰。

纹饰边缘上翘,形成翻边的纹饰以及无范线绞股绳索状附件进行了技术分析或模拟试验。

认为中国失蜡铸造技术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焚失法铸造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技术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失蜡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

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没有失蜡法铸造器例”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关键词:中国早期失蜡铸造焚失法铸造中国古代失蜡铸造技术起始于何时何地,是中国金属工艺史中的一个悬案。

国内外学者就此发表过不少见解,商代说、西汉外来说、西晋说等等不一而足。

自20世纪70年代云南江川李家山、湖北随县、河南淅川先后出土了分别属于春秋晚期的透雕祭祀铜扣饰、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尊盘、春秋晚期的铜禁以来,这些出土于不同地区、风格迥异、结构大多相当复杂、技术娴熟高超的器物,应不属于早期失蜡铸件:中国失蜡铸造技术起始年代不迟于春秋早中期、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观点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

一、早于春秋晚期失蜡铸件的发现自90年代以来,一些早于或与淅川楚墓铜禁年代相近的失蜡铸件先后被发现。

1991年笔者在考察湖南岳阳出土的青铜楚器愠儿盏时,发现其盖纽及三足的透空纹饰均由失蜡铸造成形。

承湖南省博物馆刘彬徽先生见告,此器当制作于公元前600年至前530年之间(淅川铜禁年代约在公元前552年或稍晚)。

1994年华觉明作为访问学者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详细考察了楚王盏的透雕盖纽。

确认其为失蜡铸造成形。

根据器物的铭文,李学勤厘定此器属楚共王熊审。

共王在位年代为公元前590年至560年,可见此器年代早于淅川铜禁。

2002年河南叶县许国国君灵公许公宁墓出土一透空附饰残件,2003年12月笔者应李学勤先生的邀请赴叶县考察许公宁墓出土青铜器群,确认透空附饰为失蜡铸件。

2006年8月华觉明、谭德睿再赴叶县详细考察,肯定透空附饰为失蜡铸件。

中国古代失蜡工艺求真-兼述失蜡工艺特征与青铜器鉴定

中国古代失蜡工艺求真-兼述失蜡工艺特征与青铜器鉴定

A search for very ancient Chinese lost-wax casting
techniques
作者: 周卫荣
作者机构: 北京100031
出版物刊名: 江汉考古
页码: 123-127页
主题词: 失蜡工艺;传统工艺;《洞天清录》;《天工开物》;《印典》
摘要:本文是作者《失蜡工艺的起源与失蜡铸件的工艺特征》一文的姐妹篇,立足于探究中国古代的失蜡工艺。

基于古代文献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与研究,作者指出:(1)中国古代的失蜡工艺不同于现代失蜡铸造,是不可能铸造出象曾侯乙尊盘那样繁复透空或其他枝连交错的青铜器件的:(2)从宋至明清,中国古代的失蜡铸造无论是模料、壳料还是具体的技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3)有无范缝不能作为青铜器辨伪的有效判据,失蜡铸件有其固有的工艺特征,可以用来鉴别仿制和复制的器物。

非遗失蜡法

非遗失蜡法

非遗失蜡法
非遗失蜡法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纺织印染技艺,也称为“婆罗洲蜡染法”。

它起源于中国南部地区,据考古学家推测,已有2000多年历史。

这种印染技艺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布料、衣服、被褥等物品。

传统的非遗失蜡法是通过手工涂蜡、刻花、染色等步骤完成的,其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反复使用并熔化蜡,所以这种技艺被称为“失蜡法”。

非遗失蜡
法不仅具有精湛的工艺美术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 1 -。

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

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

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中国古代失蜡铸造技术是历史上备受重视的一种铸造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铸造技术之一。

失蜡铸造技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且在军事、经济、政治和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失蜡铸造的起源一直是学者们反复探讨的课题,然而一直未能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定论。

研究史料表明,我国古代就已经有失蜡铸造的技术,《汉书》中记载“铸为香炉,铸炉体必取蜡”,提示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使用蜡形成模具进行铸造。

《国语》中记载,汉武帝派许多记录员到万里之外视察发现的金银青铜铁,这也可以看作是失蜡铸造技术的又一例子。

禹贡器、歙窑器等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失蜡铸造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制作技术、造型细节以及装饰图案都非常复杂,这都说明失蜡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这也提示了,古代铸造技术之所以发展得如此成熟,早期失蜡铸造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早期失蜡铸造技术的发展是在传统的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将原有的传统知识和技术进行改良,逐步完成的技术创新过程。

早期失蜡铸造技术的发展是在传统的金属铸造技术的基础上的,失蜡铸造的技术思路和手段只是金属铸造技术的发展结果,而传统的铸造技术又是古代文明的结晶,以糊涂令、印石令、石膏令等传统文物为证,失蜡铸造技术可能是从古代铸造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技术。

古代文物的形象也可以证明失蜡铸造技术与古代铸造技术有着直接的联系。

比如,《西汉出土文物》中记载的古代宝物,大多数都是用失蜡法做出来的,失蜡铸造的技术和手段似乎受到了古代铸造技术的影响,其中有些古代宝物,经过失蜡铸造后,表面的纹饰非常复杂,形状也相当精美,这些都说明失蜡铸造技术在古代铸造技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也有学者认为,失蜡铸造技术可能是在传统的珠宝工艺的影响下发展成的一种技术,以珠宝制作上的技术结构为基础,把传统的珠宝制作技术和失蜡铸造技术结合在一起,逐步完成了技术创新。

《汉书》有相关的记载:“王无计向汉武帝贡献,有珠宝之类”,这说明古代已经有了珠宝制作技术,失蜡铸造技术可能是在传统珠宝制作技术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

关于“失蜡法”的科普。以及“失蜡法”铁壶的特征介绍

关于“失蜡法”的科普。以及“失蜡法”铁壶的特征介绍

关于“失蜡法”的科普。

以及“失蜡法”铁壶的特征介绍又名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已经使用这种方法,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密铸造。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失蜡法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

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

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

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失蜡法脱蜡法是先用蜡制造模,应用到翻沙上,就是将蜡制的样品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蜡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青铜或铁水倒入。

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将砂型做成两半,再合在一起,模具必须可以从半个砂型中取出。

而脱蜡法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铸造形状非常复杂的物品。

现代精密铸造使用非常细的铸造沙,也是先做蜡模,然后将沙喷到模具上,高温烧制沙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细,形状非常复杂的模具。

直接铸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不必再进行机械加工。

------------------------------------------------------------------真诚邀请大家加入《期货爱好者》qq群:248848127------------------------------------------------------------------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失蜡法制造日本铁壶。

最早把失蜡法应用到铁壶制作的是龙文堂初代四方安平(1732-1798)。

他精通铸铜,并把失蜡法应用于铁壶的铸造。

龙文堂系堂口和龟文堂都有制造失蜡法铁壶。

其中龟文堂铁壶只使用失蜡法制造。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失蜡法铸造的铁壶与砂铸法铁壶在外观上的区别。

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百年研究史略论

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百年研究史略论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entury-long Research History of Lost-Wax Casting in the Chinese Bronze
Age
作者: 杨欢
作者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710072
出版物刊名: 中国科技史杂志
页码: 136-14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铸造;研究史
摘要:中国青铜时代是否存在失蜡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详细梳理百年研究史的基础上,以重要器物出土与新研究方法的采用为节点,将此研究分为完全失蜡法期、半失蜡法期、完全块范法期、块范法与失蜡法胶着期、空腔器物失蜡法工艺细节对比研究期五个阶段.研究显示我国青铜时代中原核心区基本使用块范法,但至迟秦时已可熟练使用失蜡法铸造器物.战国中晚期,草原文化与滇文化等边缘地区偶见受其他文明影响的失蜡法器物.对空腔器物范芯表面有机成分的检测,或可给我国青铜时代失蜡法使用问题以明确答案.。

青铜器失蜡法流程

青铜器失蜡法流程

青铜器失蜡法流程一、引言。

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青铜器失蜡法的流程。

失蜡法可是一项超级厉害的古老技艺,能做出特别精美的青铜器呢。

二、制模。

1. 设计构思。

- 首先啊,工匠得有个想法,想要做出个啥样的青铜器。

是个鼎呢,还是个尊,或者是个精美的小动物造型。

这就像咱们画画之前得先想好了画啥一样。

2. 制作蜡模。

- 然后就开始制作蜡模啦。

用蜡捏出或者雕刻出想要的青铜器的形状。

这个蜡模可得做得细致喽,因为它就是最后青铜器的样子。

比如说要做个带花纹的鼎,那蜡模上就得把鼎的形状、腿啊、耳朵啊,还有鼎身上的花纹都做出来。

这就全靠工匠的手艺啦,手巧的工匠能做出特别精致的蜡模。

三、制范。

1. 涂挂耐火材料。

- 蜡模做好了之后呢,就要在蜡模上涂挂耐火材料啦。

就像给蜡模穿上一层防火的衣服一样。

一般会用一些特制的泥浆,慢慢地涂在蜡模上,要涂得均匀,不能有厚有薄的。

这一层一层地涂啊,直到达到合适的厚度。

2. 干燥硬化。

- 涂好耐火材料之后,得让它干燥硬化。

这个时候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它慢慢地变干。

就像咱们晾衣服一样,得有个过程,不能着急。

等它完全干了之后,这一层耐火材料就变得硬邦邦的,能起到保护里面蜡模的作用。

四、失蜡。

1. 加热烘烤。

- 接下来就是失蜡这个关键的步骤啦。

把涂了耐火材料、里面有蜡模的这个东西放到炉子里加热烘烤。

随着温度升高,蜡就开始融化了。

因为蜡的熔点比较低嘛,加热之后就变成蜡液流出来了。

这时候就会看到,原本蜡模占的地方就空出来了,就留下了一个和蜡模一模一样的空腔。

2. 清理空腔。

- 蜡流出来之后呢,要把空腔清理一下。

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残留的蜡渣啥的,得把这些东西都弄干净,这样才能保证后面灌注青铜液的时候不会有杂质。

五、浇注。

1. 熔炼青铜。

- 在失蜡之后,就开始熔炼青铜啦。

把铜、锡、铅等金属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到熔炉里加热熔炼。

这个比例可是很有讲究的,不同的比例会做出不同性能和颜色的青铜器。

比如说铜多一点的话,可能颜色就更偏向红铜色;锡多一点呢,青铜就会更硬一些。

失蜡法

失蜡法

型壳;( 2 )自 型壳耐火材料; 切割浇口残余等。
5 熔模铸造工艺设计
• 熔模铸造工艺设计的任务为: ( 1 )分析铸件结构的工艺性; ( 2 )选择合理的工艺方案,确定有关的铸造工艺参数,在上述基础上绘制铸件图; ( 3 )设计浇冒系统,确定模组结构。
用失蜡法做的成品
总结
• 失蜡法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各种合金的铸造,而且生产 出的铸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比其它铸造方法要高,甚至 其它铸造方法难于铸得的复杂、耐高温、不易于加工的铸 件都可以试试失蜡法铸造。
巟业设计简介历史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纹铜禁和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青铜盘尊也是失蜡法制作的典型器物
失蜡法铸造
亦称熔模法
专业:工业设计
简介
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 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纹 铜禁和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青铜盘尊也是失蜡 法制作的典型器物。
• • • •
4 熔模铸件的浇注和清理

熔模铸造时常用的浇注方法有: 1 )热型重力浇注 2 )真空吸气浇注 3 )压力下结 晶 4 )定向结晶(定向凝固)

熔模铸件清理的内容主要为:( 1 )从铸件上清除 浇冒系统上取下铸件;( 3 )去除铸件上所粘附的 ( 4 )铸件热处理后的清理,如除氧化皮、尽边和
2.模料的配制及回收
• 1 )模料的配制 配制模料的目的是将组成模料的各种原材料混合成均匀的一体,并使模料的状态符合 压制熔模的要求。 配制时主要用加热的方法使各种原材料熔化混合成一体,而后在冷却情况下,将模料 剧烈搅拌,使模料成为糊膏状态供压制熔模用。有时也有将模料熔化为液体直接浇注 熔模的情况。 2 )模料的回收。 使用树脂基模料时,由于对熔模的质量要求高,大多用新材料配制模料压制铸件的熔 模。而脱模后回收的模料,在重熔过滤后用来制作浇冒口系统的熔模。 使用蜡基模料时,脱模后所得的模料可以回收,再用来制造新的熔模。可是在循环使 用时,模料的性能会变坏,脆性增大,灰分增多,流动性下降,收缩率增加,颜色由 白变褐,这些主要与模料中硬脂酸的变质有关。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恢复旧模料的原 有性能,就要从旧模料中除去皂盐,常用的方法有盐酸(硫酸)处理法,活性白土处 理法和电解回收法。

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百年研究史略论

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百年研究史略论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2卷(2021年)第1期:136—149The Chinese Journal fo r the Histor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2 (2021 )No. 1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百年研究史略论杨欢(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710072)摘要中国青铜时代是否存在失蜡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重 要问题。

本文在详细梳理百年研究史的基础上,以重要器物出土与新研究方法的采用为节点,将此研究分为完全失蜡法期、半失蜡法期、完全块范法期、块范法与失蜡法胶着期、空腔器物失蜡法工艺细节对比研究期五个阶段。

研究显示我国青铜时代中原核心区基本使用块范法,但至迟秦时已可熟练使用失蜡法铸造器物。

战国中晚期,草原文化与滇文化等边缘地区偶见受其他文明影响的失蜡法器物。

对空腔器物范芯表面有机成分的检测,或可给我国青钢时代失蜡法使用问题以明确答案。

关键词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铸造研究史中图分类号N092:K876. 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1441(2021)01-0136-14公元前三千纪左右,人类开始使用青铜。

从那时起,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青铜铸造 工艺当属失蜡法。

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工匠开始使用块范法铸造青铜器,由此开启了 我国独有的、以块范法铸造青铜容器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时代。

不同于其他文明,青铜器在 我国先秦时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祭祀 与战争中青铜器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

张光直先生认为商周时期王朝迁都,是为了更 加靠近铜原料产地,先秦时期“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利”[1]。

正是因为商周青铜器在当时的 独特地位,故可借助青铜器的研究,对古代社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铸造工艺的研究是青铜器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资料显示我国商周时期的青 铜容器基本为块范法铸造,诸多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资料也日益证明着这一点。

失蜡法起源

失蜡法起源

《失蜡法起源》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失蜡法的起源。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想要制造出各种精美的金属制品,比如漂亮的铜像、精致的银饰。

可是,那时候的技术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后来呀,聪明的工匠们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方法,这就是失蜡法。

据说,最开始可能是偶然间发现的。

有个工匠在做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蜡弄掉了,结果发现蜡留下的空间可以用来铸造金属。

慢慢地,这种方法就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使用啦。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失蜡法起源》
同学们,咱们接着讲讲失蜡法起源的事儿。

在古代,人们为了做出好看又实用的东西,一直在想办法。

有一天,有个工匠在做一个小物件,他先用蜡做出了想要的形状。

然后,他不小心把这个蜡模掉到了一个装满泥土的盆子里。

等他把蜡模拿出来的时候,发现泥土在蜡模上留下了一个印子。

他突然就有了个想法,要是把蜡融化掉,然后把金属液倒进这个印子里,是不是就能做出想要的东西呢?
就这样,失蜡法的雏形就出现啦。

同学们,是不是很神奇?
《失蜡法起源》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探索失蜡法起源。

以前呀,人们做金属制品可费劲了。

有一次,一个工匠在干活的时候,旁边的蜡烛不小心滴到了他正在做的模具上。

他正准备擦掉,却发现蜡烛留下的痕迹很特别。

他就琢磨起来,要是用蜡来做模具,是不是能做出更复杂的形状呢?
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失蜡法就慢慢形成了。

同学们,古代工匠们的智慧是不是很厉害?。

再论_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_

再论_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_

再论“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南方文物2007・2周卫荣(中国钱币博物馆)董亚巍(湖北鄂州市博物馆)万全文(湖北省博物馆)王昌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6月,我们对中国青铜时代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提出质疑以来!",曾有5场研讨会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而近来,《中国文物报》、《中原文物》等报刊又相继发表了四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这充分反映了学术界的重视程度。

有鉴于此,及时向学术界和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介绍我们的最新研究进展,应该有助于在友好的气氛下,推动这一学术讨论的深入开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论证质疑中国青铜时代的失蜡铸造工艺,不是“突发奇想”,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若干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从技术史的理论角度,认真思考古代技术起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不断感悟而形成的成熟观点。

这些关键技术包括叠铸工艺、翻砂工艺和中国古代的黄铜和炼锌术等。

综合思考这些关键技术所蕴含的内在规律,逐步形成了如下的认识:(1)没有需求即没有发明,没有需求亦即没有发展;(2)技术的本质是文化的、社会的,具有系统的内在关联。

任何新技术的发明,皆缘自必要的技术积累过程和社会的需求。

有了这些认识,再次系统审视中国古代青铜范铸技术之后,则认识到:(1)高度发Abstract:Thispaper,basedonthetheoryofthetechnicalhistory,demonstratedtheobjectivelawof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noneed,nodevelopment"and"noneed,nodevelopment",pointedoutthat"lost-modelprocess"couldnotoriginatefromtheChineseBronzeAge,inwhichtherewasadevelopedclaymouldcastingsystem,andmadeafurtherdemonstrationaccordingtothemanufacturetechniquesofthezunandpanofEarlYiofZengandtherelatedsimulativeexperimentalresults.Atthesametime,thispaperdoubtedthattheChineselost-waxtechnologyoriginatedfromlost-fabricprocess(burntmethod)inShangandZhouDynastiesandputforwardthatlost-waxprocessinChinawasfirstlyimportedfromtheWesttocastWesternstylefiguresofBuddhaafterBuddhismwasintroducedintoChina.Keywords:thetheoryofthetechnicalhistory,theBronzeAge,lost-waxtechnology,thezunandpanofEarlYiofZeng,lost-fabricprocess(burntmethod)摘要:本文从技术史的理论角度论述了“没有需求就没有发明(Noneed,noinvention)”、“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等技术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中国古代(青铜时代)在发达而成体系的青铜范铸技术环境里是不可能孕育发展出“熔模铸造体系”的,并以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及相关的模拟实验结果作进一步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古代“失蜡工艺”起源于商周青铜器“焚失法”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失蜡工艺”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铸造“西洋风格”的佛像传入我国。

传统失蜡法一块铁的艺术之旅

传统失蜡法一块铁的艺术之旅

传统失蜡法一块铁的艺术之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喜茶之人也总会把自己的茶器打理得很好。

常喝茶之人早已不满足于日常玻璃随手泡,对茶器讲究之人更乐意于茶席之上配一把铁壶。

铁壶的深沉内敛似与茶人精神契合,看电陶炉上的铁壶翻腾着热气,整个人也变得安静起来。

素雅的铁壶和水碰撞,便将其变得温润,也让泡茶变得更有仪式感。

传统“失蜡法”,此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经汉唐到明清,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至今。

是我国三大铸造技术之一。

开模铸器前,需手工雕琢蜡模,寸寸纹理,细腻考究。

采用此法,所铸的铁器上有着隐隐的暗光,仿佛包浆的质感。

高强度的耐心,细心是祖辈对这个技艺的口口相传,民间流传”传女不传男“。

一直遵循这个传统。

摇蜡摇出壶壁厚度均匀的铁壶蜡模,需要摇蜡人日积月累的实践,民间流传“厚一指,孩子耻”之说,摇蜡工匠采用十五年以上的男性,所摇蜡模壁厚为2.1mm。

修蜡弥补摇蜡过程中所留下的缺陷和不足,也为未出嫁前修养、静心、崇德,俗话说“进得了厨房,做得了蜡坊”,选用女性修蜡、补蜡,通常修出一把符合标准的铁壶蜡模,需花费一天半的时间。

制壳极为耗时的手工艺,有着“打个根基,做个壳底”民间说法。

相传制壳工艺为老舅爷们所长,“一袋烟锅,一个壶”的传言,说明了每层制壳工艺所耗费时间。

制壳工艺受环境气候影响特别大,不同的节气需要不同的温度。

湿度,讲究阳开一避、阳落出;从细沙自然晾干到粗砂结壳,一天浇一遍,第八天出壳。

脱蜡古时候脱蜡又叫蒸蜡,用一个大大的蒸锅把壳内的蜡蒸出来,现在选用的脱蜡更干净,技术更先进的脱蜡釜。

浇铸古时候讲的是日泛白,脱蜡袄,太阳即将升起,开工上碳、点火、冶炼。

使用铁水温度在1475℃的中频炉,这个温度的铁水更干净,杂质更少,铁含量更高。

更符合人体健康所需。

清砂清砂耗时费力,且极易损伤。

砂壳由于用硅溶胶烧成,在清砂过程中砂子如混泥土般坚硬,需要人工錾子一点一点清理,所以那时老一辈人讲:“六碗干饭,清出一把好壶”说的是早午晚两天时间才可以清理出一把好壶。

失蜡工艺的起源与失蜡铸造的工艺特征_兼谈失蜡工艺问题研究的进展与意义

失蜡工艺的起源与失蜡铸造的工艺特征_兼谈失蜡工艺问题研究的进展与意义

动物像等的需求而诞生的一种技术工艺。 失蜡铸造最根本的特性是软模,因此,铸件具有可扭曲性,可
以不在一个分型面上自如地曲张。 失蜡铸件的工艺特征是:轮廓和纹饰常常不挺、不锋,不鲜明,无力
度;地张平而不坦,棱脊线和无纹光面都会出现断断续续的凹凸状。 过去,人们把“器物不好脱模”当作
失蜡铸造的判据来运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行的;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透空装饰件
南 方 文 物 2009·4
失蜡工艺的起源与失蜡铸造的工艺特征
———兼谈失蜡工艺问题研究的进展与意义
周 卫 荣 (中国钱币博物馆)
摘 要:本文从失蜡技术的思想起源与工艺起源入手,结合大量商周青铜器与中西方古代失蜡铸
件工艺特征的观察对比,指出:失蜡工艺根植于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主要是应铸造人(神)和
人以一头雾水的感觉。究其原因有种种,但不了解失 蜡工艺的起源和失蜡铸造的工艺特征当是其中的两 个重要因素,为此,笔者将近年来有关研究、学习的 一些体会与感悟写出来,同时也阐述一下这一问题研 究的进展与意义,以与关心这一问题的同仁共探索。
一. 失蜡工艺的起源与早期失蜡铸造
1. 失蜡工艺的起源 失蜡工艺(Lost Wax Casting,cire perdue)或者
· 39 ·
说包覆铸造(investment casting)起源于人类最早的 为苏美尔人提供原料铜和金的安纳托利亚(今土耳
文明——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它是冶金术与原 其小亚细亚半岛),继而在公元前 2300 年左右越过
始艺术和原始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黑海传到高加索。向东,大约在公元前 2400 年传入
早期的失蜡铸造是实心的,当然铸件的分量较 重;如果是用金铸,也非常昂贵。至公元前第 2 千纪 中期,近东发展出了空心浇铸技术,并逐步向希腊, 埃特鲁斯坎等地传播。做法是:先用粘土做芯、烧硬, 再覆盖一层与期望的器壁等厚的蜡并雕刻成型,然 后再覆盖粘土,焙烧硬化同时流出蜡,最后将熔化的 金属注入空腔。为了保证芯在正确的位置,要用支钉 固定,支钉要插过粘土层。一般铸后会清理掉泥芯, 但也有保留下来的。后来,又发展出了间接失蜡铸 造,即先用石料或木材做模,然后用粘土翻范,再在 范腔内刷上一定厚度的蜡⑩(图 三 )。间接铸造的优点 是适合于批量生产和大型铸件。事实上,直至今日还 用来制造金、铜像和复制青铜文物。

失蜡法铸造技术我国古代冶铸史上的伟大创造

失蜡法铸造技术我国古代冶铸史上的伟大创造
品 , : 国 曾 候 乙 尊 盘 、 汉 长 信 宫 灯 、 奔 马 、 浑 如 战 西 铜 明 仪 、 仪 、 乾 隆 朝 钟 等 等 , 是 采 用 失 蜡 法 铸 成 。 现 简 清 都
1 改 善 模 料 的 流 动 性 . 高 韧 性 和 强 度 . 往 还 需 要 加 r 提 往
入适 量 蜂 蜡 据 统 计 , 世 界 熔 模 精 密 铸 造 工 ・ 全 的 年
蜡 法 工 艺 的 魑 础 上 进 J 重 要 改 进 , 用 机 械 化 、 动 亍 , 采 自
创 新 , 铸 造 技 术 上 精 益 求 精 . 代 铸 造 精 品 浩 如 烟 在 历
海 、 不 胜 收 . 五 千 年 灿 烂 的 华 夏 文 明 史 铸 就 l瑰 丽 美 为 『 的 篇 章 。 而 以 蜂 蜡 为 主 要 模 料 的 “ 蜡 法 ” 造 技 术 又 失 铸
铸 造 指 将 金 属 熔 化 浇 入 旃 型 中 以 形 成 预 定 物 件 的 技 术 ) 机 械 制 造 的 基 础 . 造 技 术 是 现 代 工 业 文 明 是 铸 的 支柱 技术 之一 。铸 造技 术 的发 展历 程是 人 类认识 自 然 、 用 自然 、 造 自 然 的 文 明 发 展 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利 改
四 批 重 要 的 失 蜡 铸 件 。经 专 家 反 复 研 究 和 采 用 化 学 分 析 、 相 鉴 定 后 , 17 金 在 9 9年 全 国 铸 造 学 会 召 开 的 传 统 精 密 铸 造 工 艺 鉴 定 会 上 ,0多 位 专 家 反 复 讨 论 一 致 确 4 认 湖 北 随 县 战 国 曾侯 乙 尊 盘 上 精 美 的 透 空 附 饰 为 失 蜡
中 国 的 铸 造 技 术 有 五 千 年 历 史 , 的 起 源 可 远 溯 它 到 新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进 程 中 , 国 勤 劳 我

中国古代失蜡法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失蜡法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失蜡法研究综述李琪关于失蜡铸造工艺在中国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近年来在中国冶铸史界和文物考古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失蜡铸造的器物到底具有何种特征,以及如何判断失蜡铸造工艺的存在。

要解决这些问题,先要了解我国目前针对古代失蜡法的研究现状,鉴于此,本文梳理汇总了,目前学界对古代失蜡法的研究著作,对我国古代失蜡法研究,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中国古代失蜡法曾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而我国古代失蜡法早期的研究工作,外国学者参与较多,但大多缺乏确凿的证据,本国学者对失蜡法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提出失蜡法并未失传的论断,以此为出发点开始着手相关研究工作。

到了七十年代,随着更多早期遗物的出土,失蜡法研究有了一定进展,进入两千年,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失蜡法的研究有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失蜡工艺的起源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始年代是中国金属技术史中的一个悬案。

国内外学者就此发表过不少见解,商代说、西汉外来说、西晋说等等,不一而足。

早先的有些研究者如耶茨(W.Yetts )、埃契森()等曾认为中国商周时期的精美礼器与乐钟,是由失蜡法铸造的。

1张子高也曾以1参见《猷氏铜器录》、C.辛格《技术史》第一卷和埃契森《金属史》第一卷。

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尊为商代已使用失蜡法的例证。

2但这些说法,如今已被证实是不正确的。

自70 年代前后,发现了多件春秋晚期失蜡铸件,中国失蜡铸造约起始于春秋早中期的观点已被多数学者接受。

曹献民学者则通过考察云南地区的青铜器,认为云南早期青铜器存在失蜡铸造工艺,并认为自春秋晚期始,在工艺和材料上从古到今存在清楚的承袭关系。

3这种说法亦表明,中国古代失蜡法至少起源于春秋时期。

谭德睿先生则认为商代的焚失法,是失蜡法之先河4,并列举了湖南岳阳楚墓所出恿儿盏附饰、浙江绍兴出土的徐国铜屋等先秦失蜡铸件实例,认为徐国铜屋中的铜人和钅焦盉附饰以及恿儿盏附饰均为失蜡铸件,早于淅川铜禁又较原始,表明淅川铜禁和曾侯乙尊盘复杂的失蜡铸造工艺出现之前,有一个由简入繁的技术演变过程。

青铜器失蜡法怎么鉴定真假

青铜器失蜡法怎么鉴定真假

青铜器失蜡法怎么鉴定真假失蜡法的原理也非常简单,采用易融化且便于塑形的材质,如蜂蜡,动物油脂(牛油、羊油等)或松香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随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形成泥壳,再涂上耐火材料。

加热烘烤,熔点低的蜡模融化流出,形成空腔。

往腔内浇注青铜液,凝固后打碎外范即可得到光洁细密而又精巧的铸件。

这种方法在现代金属成形工艺中仍被广泛应用,称为熔模精密铸造(Investment Casting)。

失蜡法原理失蜡法的历史悠久,公元前3000年的西亚就已有了失蜡法铸造的乐器装饰物(乌尔王陵七弦琴之兽首),公元前2000年至1780年的埃及也有失蜡法铸造的人像(《古代世界史前时代铜与青铜冶金术的笔记》H.H.Goghlai),但在中国关于失蜡工艺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随后是明代的《开工天物》。

一些早期的青铜器,纹饰非常繁复,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可能使用了失蜡法,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所以,失蜡法在中国究竟何时起源,还有待将来更多的考古材料来解决。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制成的器皿和器皿。

青铜,古称黄金或吉祥金,是紫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绿呈蓝绿色,故名。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铜。

1973年,在陕西临潼江寨遗址,有一块半合形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

1975年,甘肃东乡临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把青铜刀(约公元前3000年)。

它是青铜产品。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大多数早期的青铜器都是小型实用工具。

甘肃、青海等地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遗址出土铜锥、铜钻、铜针、铜刀、铜镜等青铜器物。

.这些青铜器虽然简单粗暴,却是伟大青铜文明的曙光。

世界古董收藏热潮来袭,青铜器也成为投资者和爱好者的首选。

但国内青铜器收藏市场整体水平不高,导致圈内对青铜器缺乏了解。

其实,只要你真心热爱并努力学习,辨别青铜器并不难。

可以从锈色、手感和运动、纹路和标记、铜质和款式等几个方面来判断。

失蜡法铸造古币流程

失蜡法铸造古币流程

失蜡法铸造古币流程以下是更口语化的失蜡法铸造古币流程:1. 制作模种古代做法:用硬石头或金属雕出古币正反两面的模样,这就是母模,得雕刻得精细,因为后面造出来的古币就靠它了。

现代做法:可能会用电脑设计软件画出古币的样子,然后用3D打印机“打印”出超精确的母模。

2. 翻制蜡型古代做法:把母模加热,让它表面裹一层薄薄的蜡,蜡冷却变硬后剥下来,就得到了蜡做的正反面模具。

现代做法:如果用的是3D打印的母模,那就直接用3D打印机用蜡或者含蜡的材料打印出完整的古币蜡模。

3. 组装蜡模把正面和反面的蜡模对在一起,中间插根蜡棒当“浇铸通道”,再用蜡或者低熔点的合金把它们焊结实,就成了完整的古币蜡模。

4. 制作型壳古代做法:拿细腻的耐火泥浆(比如加了细沙的粘土)或草拌泥抹在蜡模外面,晾干后再抹几遍,每一层之间撒点细砂,这样型壳更结实、透气。

现代做法:用更精细的耐火材料,用机器把蜡模浸到含有水玻璃(硅酸钠)的水里,然后挂上5-9层耐火材料,做出超级结实、密实的型壳。

5. 脱蜡把包着型壳的蜡模放到热水或蒸汽里加热,让里面的蜡模全化成蜡水流出去,型壳里就空了。

6. 烘烤型壳把空的型壳放到火里烤一烤,让型壳变硬、去掉残余的蜡,还能抵抗高温铜水的冲击。

7. 倒铜水把熔化的铜合金(铜、铅、锌、锡这些金属混一起)倒进已经热乎乎的型腔里,等铜水凉下来,就形成了古币的金属坯。

8. 打磨与后期处理冷却后,敲掉或用药水洗掉外面的型壳,取出刚铸好的古币半成品。

磨一磨,把不平的地方磨平,把浇铸口多余的部分磨掉,让古币的图案、字都清楚饱满。

洗一洗,抛个光,让古币闪闪亮。

如果要做成老古董的样子,还可以做做旧处理,模仿古币那种氧化的颜色和磨损的痕迹。

9. 鉴定与入库检查新造的古币,看图案、字迹清不清楚,大小、重量对不对。

通过质检的古币,就分类、数一数,打包好,存到仓库里,等着卖或者展览。

总的来说,失蜡法造古币就是把古代的手艺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一步步精心制作,最后打造出既有历史感又精美无比的古币。

非遗失蜡法

非遗失蜡法

非遗失蜡法
非遗失蜡法是中国传统的织染技艺之一,源于清代江苏省苏州市周庄镇。

该技艺以手工为主,采用布帛、蜡料和染料等原材料,通过蜡染、水洗、烘干等工艺,制成具有富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各类精美织物。

失蜡即指将熔化后的蜡涂抹于织物上,形成阻挡染料的图案,再将织物放入染缸中烘染,当染缸中染料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将织物洗净,使染色部分顺利上色,蜡涂在织物上的部分则阻挡了染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非遗失蜡法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领域的珍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目前,一些文化机构和艺术家们正在积极努力,致力于非遗失蜡法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为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苏州失蜡铸造工艺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在中国技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灯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苏州失蜡铸造工艺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再造灯饰文化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为了持续保护和传承苏州失蜡铸造工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策保护。

应当牢牢把握失蜡铸造工艺的重要性,制定政策法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倡导政府部门把失蜡铸造技术作为三级文物保护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是传承技艺。

可以对渊源已久的失蜡铸造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把传承下来的秘方、配方制定成标准,并重新组织和办理失蜡铸造工艺传承相关活动,建立受保护的传统技艺培训体系。

三是社会传承。

可以鼓励传统失蜡铸造技艺技术人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为大众展示失蜡铸造技艺,积极开展创作、实践活动,让失蜡铸造技艺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欢迎。

四是建立保护机制。

可以建立记录保护失蜡铸造技艺本特色的文献资料归档中心,定期研究失蜡铸造相关技术新闻,制定保护和传承失蜡铸造技艺的政策和措施。

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不仅有着灿烂的历史背景,更有着无穷的创造潜力。

保护和传承苏州失蜡铸造工艺,不仅是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提升灯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4月,《江汉考古》第2期刊载周卫荣、董亚巍、王昌燧等先生的文章《中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称先秦时期“既没有失蜡法铸造的器例,也没有失蜡法工艺产生的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社会需求”,“雕塑艺术是西方的传统,所以西方很早就发展了颇具特色的蜡型铸造工艺”,失蜡法“不可能从中国特色的范铸工艺思想体系中产生”等等。该文认为淅川铜禁和曾侯乙尊盘的透空附饰都是分铸和铜焊而成。
谭德睿《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诸问题的思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4年第2期,P.43,该文论述了商代的焚失法,认为它是失蜡法之先河;并列举了湖南岳阳楚墓所出恿儿盏附饰、浙江绍兴出土的徐国铜屋等先秦失蜡铸件实例,认为徐国铜屋中的铜人和钅焦盉附饰以及恿儿盏附饰均为失蜡铸件,早于淅川铜禁又较原始,表明淅川铜禁和曾侯乙尊盘复杂的失蜡铸造工艺出现之前,有一个由简入繁的技术演变过程。
赵世纲《淅川下寺楚墓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载《淅川下寺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P.370。该文详述了下寺楚墓所出铜禁、铜盏、壶盖附饰等失蜡铸件的形制与制作工艺。
李京华《淅川春秋楚墓铜禁失蜡铸造法的工艺探讨》,《文物保护和考古科学》,1994年第1期,P.39,其基本观点与上引任常中、赵世纲两文相同。本文又见于《青铜文化研究》第1辑,1999年10月,文中认为“这种类似的精品铸件不是孤例,在楚国境内及相邻的国度之内……还可能继续出土。”
1965年秋至1966年春 华觉明、王安才经多方寻访,在北京微电机厂找到佛作老艺人门殿普。在门的指导下于北京美术公司用传统拨蜡法仿制了具有北魏风格的自在观音铜像,记录了工艺全过程并作了泥料的理化检测(铜像元件由古铜张传人刘俊卿师傅提供),并通过文献检索和函调方式对潍坊、拉萨、呼和浩特、保山等地的传统失蜡法作了调查。
早先的有些研究者如耶茨(W. Yetts)、埃契森(L.Aitchison)等曾认为中国商周时期的精美礼器与乐钟,是由失蜡法铸造的(参见《猷氏铜器录》、C.辛格《技术史》第一卷和埃契森《金属史》第一卷等)。张子高也曾以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尊为商代已使用失蜡法的例证(《中国化学史稿》,P.19)。但这些说法都缺少确凿的证据,有的已被证实是不符合实情的(如四羊尊和乐钟)。
1980年9月 华觉明向第16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提交题为《曾侯乙尊盘和失蜡法的起源》的论文。其后,由《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刊出(P.352)。另《失蜡法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分别在《科技史文集》第13辑《金属史文集》(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冶铸史论集》(1986年,文物出版社P.239)刊出。
任常中、王长青《河南淅川下寺春秋云纹铜禁的铸造与修
复》由《文物》1987年第5期刊出。该文详述了铜禁的形制、出土情况、修复经过和铸造工艺,指出“禁体上没有见到合范毗缝,也不曾发现有分范铸造而后铸接或焊接的痕迹”,确认其为失蜡法所铸(P.474)。
》1979年第2期(P.1)。
1979年7月 华觉明、郭德维《曾侯乙青铜器群的铸焊技术和失蜡法》由《文物》1979年第7期刊出(P.46)
1979年12月 华觉明和李京华在郑州考察淅川楚墓所出铜禁残件和铜盏,认为禁体和盏盖的纽饰为失蜡法所铸。
巴纳于20世纪90年代初考察了广西、海南等地的南方青铜器,认为有些提
梁卣上的提梁没有范线,应是用“失绳法”铸作的。
蒋素华在《特种铸造与有色合金》2002年第2期发表的《中国古代铜器的瑰宝——重金络壶》中,介绍了南京博物院战国中期错金银陈璋园壶复杂精致的96条盘龙可能的铸造工艺。
1980年秋冬 华觉明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师傅用拨蜡法塑制了自在观音的蜡模,再由北京金属工艺品厂依样复制了全套模具(包括蜡料、拨蜡工具、泥芯、蜡模和铜像)。这套模具由邓小平于1981年访问美国时,作为政府礼品送给了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布尔津斯基博士。
广东佛山老艺人唐煊熟谙传统失蜡法,所用工艺和《天工开物》所载酷似。1932年起,以此法铸造伍庭芳铜像、广州越秀古国铜鹤、雕塑家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等。1979年在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率领其弟子潘鹄等,复制了曾侯乙墓所出下层第62号大甬钟。该所刊印了题为《用传统的蜡模精密铸造青铜艺术铸件》的技艺总结。
2006年7月12日 《中国文物报》刊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杨益民先生所写《冶金考古研讨会综述》一文,重述了前文观点。其中提到了李晓岑认为古滇国贮贝器应为失蜡法铸件,而有人则认为“牛油、羊油不大可能在云南温暖气候中成型”,“既然
个别动物造型确定为范铸而成,那么其他动物造型也应为范铸制品”。文章还介绍了吴来明关于镂空铜镜不是失蜡铸件的观点,并认为“上海原生土很难烧制成模和范”。
1956年秋至1957年秋 华觉明、薛君昌在林相如先生指导下组成铸造史科研小组。期间,考察了颐和园铜狮、故宫铜象,确认其为传统拨蜡法所铸。1958年《铸工》第6期刊出华觉明《中国古代铸造方法的若干资料和问题》一文(P.36),认为失蜡法在我国很早便已发明并长期流传,“失传”一说是没有根据的。
2003年3月商都网报道 李学勤赴河南叶县考察新出的古代青铜器,认为部分器件可能系失蜡法所铸。2003年12月,谭德睿应李学勤之请,赴叶县考察铜器,向叶县文化局出具了《鉴定初步意见》,确认透雕附饰为失蜡铸件。
2003年10月 华觉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商周青铜器的技术考察》由《青铜文化研究》第三辑刊出(P.56),其中述及楚王盏、薰炉(97、27)、带钩(204664)和铜镜(汉魏时期)等早期失蜡铸件。又,1994年春,华觉明在纽约期间应著名收藏家波尔·辛格之邀,参观了他的藏品,其中有若干件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失蜡铸件。
1999年大象出版社刊印的华觉明所著《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和此前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刊印的苏荣誉、华觉明等所著《中国上古金属技术》,都以专节论述了先秦失蜡法及其起源等。
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2期,P247,认为“这种(陶范铸造)技术进步同时显示了中国青铜铸造技术从分块陶范法发展到鼎盛时期(商晚期)后,终于出现不需分范的焚失法铸造。由组合块范法——焚失法——失蜡法是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
汤文兴《淅川下寺一号出部分铜器为失蜡法所铸。
曹献民《云南青铜器铸造技术》,载《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P28,文中论述云南早期青铜器的失蜡铸造工艺,并认为自春秋晚期始,在工艺和材料上从古到今存在清楚的承袭关系。
谭德睿《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一书,于198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刊印,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失蜡铸造,以图录形式汇集了先秦至晚清的失蜡铸造器例,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制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埃玛·邦克《失蜡——失织法,金质牌饰铸造的一种常用技艺》,载《金属和合金应用的起始》,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P.222。该文认为鄂尔多斯文化的金质牌饰是以蜡和织物为模铸作的,故称之为失蜡——失织法。作者所作模拟试验,证实了这一论断。
李增、张志禹《近半个世纪以来云南铜铸业概况及其传统工艺》,载《云南省博物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981年,文中论述了云南地区的失蜡法。
1983年和1987年,谭德睿两次赴苏州调查传统失蜡法(俗称“苏州片”),观看了老艺人骆齐月及其弟子的演示并录像。
1985年 谭德睿《中国古代失蜡铸造刍议》在《文物》1985年第12期刊出,后收入《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论文集》(1996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P.42),文中提及失蜡铸造技术至迟发明于春秋早中期或更早是很有可能的。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载饶宗颐《楚共王熊审盂跋》,认为此盂为失蜡铸件(楚共王熊审盂即前文所述楚王盂)。
2006年1月6日《科学时报》载王昌燧答记者问,称“最近董亚巍等对我国青铜范铸工艺的系统总结,周卫荣等关于我国汉代之前没有失蜡法铸造技术的见解,进一步展现出我国冶金考古领域的厚实基础。”
1978年10~11月 应湖北省博物馆之邀,华觉明对曾侯乙墓所出铜器作了考察、研究,期间曾在该馆作学术报告,认为曾侯乙尊盘系失蜡法所铸。
1979年5~6月 华觉明在湖北省博物馆继续对曾侯乙墓出土铜器作考察、研究,提议并参与传统精铸工艺鉴定会议的筹备工作。
1979年6月20~6月26日 在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支持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于武昌召开传统精铸工艺鉴定会议。会议由三机部顾问、铸造学会理事长荣科主持,与会的有学会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部分常务理事和国家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馆、一机部、三机部、五机部、六机部、八机总局、中国科学院,广东、湖北、武汉市的专家学者谢辰生、缪良、韩丙告、冯富根、胡忠、张承甫、张立同、郭寿衡、林伯年、田立志、陈秀侗、周泽衡等共四十余名。与会代表在仔细考察了实物之后,经反复讨论,达成了共识、确认曾侯乙尊盘的透空纹饰附饰系由熔模铸造成形,有可能使用了某种混合蜡料。会议通过了《关于随县曾侯墓青铜尊盘铸造工艺的鉴定意见》(后作为附录之十四收入《曾侯乙墓》上册,P.646)和会议纪要。荣科《在全国传统精密铸造工艺鉴定会议上的讲话》刊于《机械工艺
2006年7月 中国文物报刊出周卫荣、董亚巍、王昌燧等先生的文章《失蜡工艺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除重述前文观点和论据外,还提出要“重新认识中国古代青铜范铸工艺”。7月28日,《楚天都市报》对曾侯乙尊盘的成形作了同类的报道。八月初《湖北日报》刊登的文章,再次重申了这些观点。
2006年8月13日至8月15日 华觉明、谭德睿和河南博物院任常中、王玮、李宏、杜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郝本性、李京华、赵世纲、陈彦堂等先生一起考察了院藏淅川楚墓所出铜禁等青铜器件,就有关问题作了研讨;和在已故古铜张传人王长青师傅指导下参与了铜禁修复全过程的郭移宏、马新民两位先生,就铜禁铸造工艺及其修复进行了座谈与切磋;又赴叶县考察了春秋许墓出土的透空饰件等青铜器件。通过实物考察和学术交流,再次确认淅川铜禁和叶县透空饰件均由失蜡法铸造成形,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失蜡法是先秦铸师的辉煌和影响深远的重大技艺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