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过程,还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涉及的心理学要点。

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1、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能受到具体经验的限制。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出现波动,有时会过度自负,有时又过度自卑。

3、情绪情感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但稳定性较差。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

4、社会性发展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关注。

同时,他们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学习心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如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压力。

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

2、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常见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帮助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元认知策略则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资源管理策略涉及如何合理地分配时间、利用学习环境等资源。

3、知识的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历史事件、地理概念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解题方法、运动技能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1、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困扰、青春期心理问题等。

了解这些常见问题的表现和成因,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智商测验【答案】A【解析】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

2、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

A.心理障碍学生B.正常学生C.重度心理健康问题D.大多数学生【答案】B【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正常学生。

3、丽丽总是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因此常常要反复地洗手,这属于()。

A.焦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答案】B【解析】强迫行为是情绪障碍的表现,主要是指产生一系列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涉时,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丽丽的行为就是强迫行为的表现。

4、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

A.泛化恐怖症B.单纯恐怖症C.广场恐怖症D.社交恐怖症【答案】B【解析】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题干属于单纯恐怖症的概念。

5、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6、(2004年)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生活焦虑B.睡眠障碍焦虑C.交友焦虑D.考试焦虑【答案】D【解析】答案为D。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表现为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7、(2005年)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答案】D【解析】答案为D。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中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好心理学的要点,对于顺利通过考试以及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发展,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和推理。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再仅仅依靠具体的实物操作,而是能够运用符号和概念进行运算。

了解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自尊心变得更强。

同时,他们也更加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要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形成的。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不同的学习理论,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动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外部动机则是由于外部的奖励或压力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热爱学习,同时合理运用外部动机来激励学生。

记忆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在不断发展,从机械记忆逐渐向意义记忆转变。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如联想、分类、复述等,提高记忆效果。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备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篇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篇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篇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想要成为一名合格中学教师的考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在教育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心理等方面。

它旨在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在中学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

比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更加成熟,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考。

了解这些发展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形成学习,例如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更注重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和情感体验,主张培养“完整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压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可以创设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同时,适当的外部奖励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奖励而削弱内部动机。

知识的学习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知识的类型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历史事实、数学公式等;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解题方法、写作技巧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也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解析

教师资格证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解析

教师资格证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解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日常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实施原则、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能保持健康状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包括学生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心理困扰的能力。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态度,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心理韧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其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

3. 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给予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其能够应对来自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压力。

4. 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

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1. 科学性原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基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

2. 全员参与原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体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3. 个性化原则。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

4. 长期性原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功近利。

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1. 倾听和沟通。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渠道。

2. 情感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情感,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提高情商。

3. 心理调适技巧培养。

通过训练和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调适技巧来化解负面情绪和解决问题。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点解析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点解析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点解析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其中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 学习与发展心理学学习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教师应了解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包括认知、情感和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结构和记忆机制,以及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模型。

2.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关注个体的个性差异、人际交往和群体行为。

教师应了解人格发展、社会认知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人际互动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智力与学业成就测量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业成就水平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需要掌握智力与学业成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智力测验的设计与应用,学科学业成就测试的使用和解读,以及学生评价和反馈的策略与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特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

教师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2. 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了解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支持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需要学习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和干预技术,了解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策略,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3. 心理危机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和应对策略,以及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和支持,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心理挫折和困境,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4.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到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合理规划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各位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快来看看吧!小编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点1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点2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健全的人格。

考点3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2.社会环境因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考点4 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考点5 开设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考点6 影响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推荐:教师资格证说课稿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教师资格证合格证明有效期2016年教师资格证书获取流程2016秋季教师资格认定公告汇总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幼儿教师资格证真题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

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三:心理健康教育

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三:心理健康教育

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三:心理健康教育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性的社会功能。

这一定义表明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根据研究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的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我国教育者也提出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对自己有信心;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有:学校统考、升学的持久、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过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做过高的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

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等,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是有很大帮助的。

2.抑郁症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

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一、基本概念
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流派。

3.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二、人的心理发展及相关理论
1.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2. 真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心理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三、研究与记忆
1. 研究的定义和重要原则。

2. 研究的过程和条件反射的形成。

3. 记忆的类型和记忆过程。

4. 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四、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研究困难和研究障碍的原因和辨识。

3. 学业动机和研究情绪的影响。

五、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特征。

2.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防治。

3.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 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2. 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以上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通过研究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加深对学生心理和研究行为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掌握好心理学的要点,对于考生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了显著的提升。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不再仅仅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来理解世界。

例如,他们可以思考假设性的问题,进行数学中的代数运算等。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有了新的特点。

他们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较长时间,但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再来说说中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也变得更强。

在这个时期,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大,他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

在学习动机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得更加多样化。

内部动机,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增强;外部动机,如考试成绩、升学压力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点。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中学生正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这个阶段,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他们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记忆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在不断发展,从机械记忆逐渐向意义记忆转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如联想、归纳、总结等,提高记忆效果。

思维方面,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时也会出现片面和极端的想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考点 1: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考点 2: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始终;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考点 3:心理健康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方面;师生关系方面;同伴关系;异性交往方面。

(3)学业发展问题◆考点4: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持久性的心情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单纯恐惧症。

(3)焦虑症: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考试焦虑)(4)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

(包括起那个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5)网络成瘾◆考点 5:压力产生的来源:(2015 下简答)(1)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

(2)心理性压力源: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3)社会性压力源: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4)文化性压力源: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考点 1:心理辅导的目标(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2)寻求发展(高级目标)◆考点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操作条件疗法):鼓励—积极性高;批评—改正)、(2)系统脱敏法:三步,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建立焦虑层次;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景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元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3)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四步,建立求助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改变有关自我认知。

(4)来访者中心疗法(5)理性—情绪疗法:情绪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心理健康是指人在面对压力、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教育活动。

以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压力管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是无法避免的,如工作、学习、家庭等。

压力过大会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压力。

压力管理的方法包括:积极应对、寻求支持、放松技巧、时间管理等。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情绪管理的方法包括:自我观察、情绪识别、情绪调节、情绪表达等。

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尊心是指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自信心是指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学会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4. 心理疾病预防心理疾病是指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各种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包括:积极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定期进行心理咨询等。

5. 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放松身心等。

这些都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6. 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良好的人际沟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和情况,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际沟通的方法包括:有效沟通技巧、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途径。

掌握上述知识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三、坚持以“育人为本”为核心四、坚持以“心理和谐”为目标五、坚持以“健康发展”为指向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二、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四、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五、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一、针对全体学生的具体目标1.学会学习与生活2.正确认识自我3.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4.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5.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学生的具体目标1.如何理解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2.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3.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4.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第三节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1.对保留部分的解读(都强调)2.对修改部分的解读(略)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第三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节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一、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二、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三、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四、高中生情绪调适发展的特点五、高中生升学择业的特点六、高中生社会适应发展的特点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型一、专题课(普及、预防)二、团体辅导课(辅导、咨询)三、应用课(促进、提高)四、主题班会第三节教学设计的内容一、学情分析(1)经验分析法(2)观察法(3)资料分析法(4)问卷调查法(5)访谈法二、教学目标必须:集中、清晰具体、可操作三、教学思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文字、图形(流程图、树状图)四、 教学准备教学场地、教学工具、教学状态 五、 教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七、 教学建议 八、 学生反馈 九、 教学资源第四章认识自我第一节 教育内容及理论背景一、 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构成; 高中生自我意识基本特点: 1.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3. 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4. 对个性品质的自觉5. 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6. 强而敏感的自尊心7. 容易出问题的自卑感8. 动态发展的自我调控 二、 周哈里窗理论个体沟通风格的类型: 1. 自我克制型 2. 自我保护型 3. 自我暴露型 4. 自我实现型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自己知道自己未知他人知道 他人未知三、习得性无助矫正策略: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第二节教学案例案例一我的生命线案例二自我万花筒案例三我就是我,不断成长的我案例四沙漠当铺——我的试金石第五章学会学习第一节教育内容及理论背景一、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学习目标定向——发展能力、成绩目标定向——证实能力;学习——接近目标、学习——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能力增长观、能力实体观二、沉浸体验沉浸体验理论模型:1.沉浸体验理论挑战>能力产生压力——焦虑挑战=能力相互平衡——产生沉浸体验挑战<能力导致厌倦——焦虑2.3.沉浸体验九因子结构模型(1)清楚的目标(2)自觉体验(3)挑战——技能平衡(4)潜在的控制感(5)专注任务(6)明确的反馈(7)行动——意识融合(8)时间感扭曲(9)失去自我意识沉浸体验的应用:教育领域(提升生命质量)、商业应用(增加商业利润)、成瘾研究(避免网络成瘾)三、记忆记忆规律:1.时间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数量律3.强化律4.对比律5.意向律四、考试焦虑(一)定义郑日昌: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一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反应适度4、人格稳定协调、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自我意识高涨、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独立意识日趋强烈2、人际交往问题(1)定义:人际交往也称为人际沟通。

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2)分类:①亲子关系②师生关系③异性交往方面④同伴关系: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3、学业发展问题(1)学习动力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厌学的心理主要表现:①缺失内部学习动力②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③逃避学习(2)学习能力问题:①学习计划性差②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③呈现出无意义学习状态(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2,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演讲、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3、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性神经障碍的脑机能不适感,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4、强迫症:(1)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2)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3)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4)森田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5、网络成瘾5、网络成瘾(1)网络成瘾的含义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网络成瘾的原因①网络自身的诱惑②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③家庭环境的影响④上网者自身因素(3)网络或瘾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心理干预的手段①强化干预②厌恶干预法③转移注意力法④替代、延迟满足法⑤团体辅导法【补】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了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本文将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和总结。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1 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1.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

1.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

二、学习与教学2.1 学习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体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认知机制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等。

2.2 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和情感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3 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进行,包括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和教学材料等方面。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个体与群体心理3.1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和社会上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3.2 组织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过程,包括领导力、组织文化和员工满意度等方面。

3.3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群体决策、群体合作和群体动力等。

四、教育与发展4.1 教育概念与功能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其功能包括知识传授、德育和能力培养等。

4.2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包括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估工具等方面。

4.3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的演变和变化,包括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等。

教师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师作为传递知识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其心理健康教育也变得尤为重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也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考试内容之一。

教师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技巧,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和法规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心理健康,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更好地带领学生成长。

总之,教师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新东方网课推荐: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3.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6.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

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7.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