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

合集下载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发展规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发展规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发展规划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研究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我国医学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制定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提高我国临床医学研究水平,提升我国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的地位。

在五年内,我们将致力于以下目标:建立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提升临床研究质量;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团队,提高我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临床研究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的地位。

通过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建立以大型综合性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临床研究中心,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临床研究网络。

加强临床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临床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临床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应用。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医疗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人员,提升我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临床医学研究活动,加强与国际先进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的地位。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间;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实施;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对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的认知和支持。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建立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的地位。

我们也认识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将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在当今医疗环境中,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

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其设置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书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书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书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迫在眉睫。

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将承担重要的临床研究任务,并提供临床教学与培训,为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建设目标1. 加强临床基础研究:致力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推动疾病的机制研究,为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2. 优化临床诊治流程:通过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估,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3. 推动医学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医学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诊疗设备和药物,提高国内医疗技术水平;4. 人才培养与交流:联合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临床医学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我国临床医学领域的综合实力。

三、建设内容与计划1. 配备先进设备:投入资金购置最新的医学设备,包括诊断设备、手术器械、实验室设备等,以支持临床研究和创新技术的开发;2. 招聘优秀人才: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临床医学研究人才,包括医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和临床专家等,形成强大的研究团队;3. 建立合作网络:与国内外著名医院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临床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4. 研究项目申报: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基金支持,开展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和药物创新研发;5. 临床教学与培训:承担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和培训任务,提高临床医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四、经费支持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

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基金是主要的经费来源,同时也将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资助。

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也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长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预期成效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产生丰硕的科研成果,并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

预期成效如下:1. 重要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 新的医学技术和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提高国内医学技术水平,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3. 人才培养和交流促进了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和学术交流,提升国内医学人才素质和竞争力。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规划发布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规划发布

俸、 { 台 、 也 是 微
汽 { i 新。 ^ 、
型 健 体 系 专 科 阵
北 求 人 和 武 汉 人 I 践 地 永 搦 聊
{ l : 会实
7』 ] 1 | 】 I 】、 啦 ^ 、 。 嗣h l 弋f ^ : 魑 H
新。 程 院 川参 与陶 医 院改制 再下 一城
探索推进省部共建 中心 的建设 。
任 务一 币 点 腻 临床 锯 证 、 转 化 应 用 、 应 用
州f 及防控战略研究 整合集成 临床 医学研究资源和研 究力量 ,按照创新 全链条设计 、 一体化部署 . 重点开展临床循证研究
转化应用研 究、应用推广研究及 防控战略研究 四类 研究 开展 2 0 ~3 0项 万人 以上规模的疾 患者群队
列研 究 开发 5 0~ 8 O项疾病 综合治疗 方案 ,研究 制定不 少于 1 5项 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
任务三 : 强化 医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 加强 临床科研资源共建共 享,推动生物样本 、医疗 健 康大数据等资源的高效 整合利用 .在各疾病 领域 建成 国际一流水平的 生物样 本库和数据库 .为离水 平科技攻关提供条 件平台支持 .建立 国家临床样本 平台 、国家健康 医疗研究大数据库和 药物和医疗器 械临床评价平 台,推 动国产药 品和 医疗器械加快进
临床医 学 研究 中心 管 理办 法 ( 2 0l 7 年 修订 ) 》 和《 国家 临床 医 学研 究 中心 运 仟绩 效 评似 山 襄( 1 J - t : 衍) ‘ 辽什 丈件对 未 来血 年 的 医学 中心 建 设与 布 局 提 出具 体 要求 , 到2 0 2 1 年底, 钳 对 重 人 前 求 I 嘤 恢 领 城 卡 “ 临眯 专 科擅 筹 建成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介绍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介绍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医学专业成为了备受追捧的热门专业之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的专业教育。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医学人才,具备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等领域从事工作的能力。

通过系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学生将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临床实践能力。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广泛而全面,主要包括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两个阶段。

在医学基础阶段,学生将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科目,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临床医学阶段,学生将学习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科学等临床医学科目,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观摩,提高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活动,例如临床实习、病例讨论和医疗技能训练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双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服务行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医院、诊所、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临床工作、科研工作或教学工作等。

同时,医学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可以开设自己的诊所或参与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

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责任感。

医学专业的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需要有坚定的毅力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专业教育。

通过系统学习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学生将成为具备扎实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为医疗服务行业做出贡献。

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发展规划》,加快实施《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本市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范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设目标)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和产业化需要,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在重大疾病领域、优势临床专科或前沿医学领域,建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撑“健康上海”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第三条(中心定位)中心由依托单位、核心单位和网络成员单位构成,是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研究基地,是本市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第四条(管理原则)中心建设运行遵循市、区、高校、医院等多渠道共同支持,分级分类管理,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推进小组)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品监管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联合成立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作推进小组(以下简称“推进小组”),负责规划推进中心建设有关工作。

第六条(推进小组人员构成和主要职责)推进小组组长由市科委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市卫生健康委、市药品监管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药品监管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有关部门负责人。

主要职责:(一)组织制定中心的发展规划。

(二)组建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心专家委员会”)。

(三)指导中心的建设与运行。

(四)制定支持中心建设运行的相关政策措施。

(五)研究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七条(部门职责)市科委是中心建设的责任部门,负责中心的申报、评审、批复立项、绩效评估等工作。

市卫生健康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发展规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发展规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发展规划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科技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同开展建设,是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为更好地推进中心建设发展,完善管理和强化支持,依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需求(一)建设现状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

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高地”,科技部会同原卫生部、原总后勤部卫生部于2012年启—1—动了中心的建设工作。

目前,分3个批次共布局建设了32家中心,形成了联合26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2100余家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网络;建成60余个大型生物样本库、数据库和143个临床研究队列,覆盖人群706.05万人次,涉及60余个病种;自主或参与制定诊治指南规范151项(其中9项纳入国际指南)、制定国家标准42个;取得重大新药、医疗器械等科技成果专利254项,其中国际专利4项,实现专利转移转化9项;共完成了248项药物临床评价;各中心已建成20余个远程服务平台,年诊疗患者数量6万余人次;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网络服务等形式,共组织开展了172项适宜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基层推广活动,累计培训医务人员31.89万人次;建立了43个科普推广平台,自主设计了15个在线移动培训客户端(APP)。

中心的建设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在推动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支撑分级诊疗实施、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健康需求,构建健康医疗科技“精准对接”机制,形成了科技支撑健康扶贫工作的新模式。

—2—(二)战略需求1. 加强中心建设是有效强化我国医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应用。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8.22•【字号】渝科局发〔2019〕101号•【施行日期】2019.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科局发〔2019〕101号各区县(自治县)科技局、卫生健康委,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局、社发局,万盛经开区科技局、卫生计生局,在渝高校、科研院所,市卫生健康委委属医疗单位,陆军军医大学各附属医院、陆军第985医院、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有关单位:为规范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我局与市卫生健康委制订了《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8月22日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促进疾病防治技术、模式和机制创新,培育一批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高地,建设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发展规划》(国科发社〔2017〕204号),参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国科发社〔2017〕20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创新平台,中心按照本领域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和实际需要搭建疾病研究协同网络,联合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协同研究体系,是我市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科技平台,为我市医学科技发展和医改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条中心依托三级甲等(市卫生健康委委属专科)医院等建设,按照“需求引导、自愿申报、认定授牌、绩效评估、择优激励”的原则组织实施。

临床医学专业的五年制、5+3一体化、八年制有什么不同?

临床医学专业的五年制、5+3一体化、八年制有什么不同?

虽然行内有“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说法,在医学专业当中,报考最热门的当属临床医学。

到目前为止,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学制,分别是五年制、5+3一体化、八年制等。

学制不同,录取线也不同,所学内容也不同,授予学位更不相同。

那么,这三种学制究竟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逐一了解。

五年制临床医学
五年制临床医学是我国医学类院校最常见的培养模式,一般会安排三年半的基础课和临床课学习,半年的见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

毕业后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如果选择就业,选择成为医生,就必须要规培。

在三年期的规培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拥有处方权。

5+3一体化临床医学
5+3一体化中的“5”是指完成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一体化是指三年住院医师的规培与三年专业硕士合二为一,一体进行。

成绩合格后,不需要参加国家硕士生入学考试,直接进入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并进行住院医师规培。

考核合格的情况下,授予专业硕士学位,获得硕士毕业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培合格证。

成为真正的医师,拥有处方权。

八年制临床医学
八年制临床医学是指学生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临床通科实习、临床二级学科实习、科研训练、论文答辩后,授予博士学位的医学类专业。

各项考核均合格,可获得本科、博士阶段的毕业证,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

必须到三甲医院进行1-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考试合格后,方能成为真正的医师,拥有处方权。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相关文件解读(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总 则 中心是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按照我国疾病防控战略需求整体规划,在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布局建设中心,并联合各级医疗机构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

注重中心建设布局的区域平衡;探索推进省部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引导部分重大疾病领域中心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鼓励各地方开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对中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坚持多渠道支持、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

紧密围绕本领域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和临床研究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研究提出本领域研究的战略规划和发展重点1一、中心的职责和任务 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搭建协同创新网络,负责网络成员单位的绩效考核,培育临床研究人才2 组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循证评价研究;开展防、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评价;开展诊疗规范和疗效评价研究;开展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等3研究提出诊疗技术规范建议和相关政策建议,供行业主管部门参考 5 组织开展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提升本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6 搭建健康医疗大数据、样本资源库等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4 一、中心的职责和任务 部分重大疾病领域的中心在不同的地区建设分中心7第二章 组织管理 二、中心的组织管理组织管理——中心的管理部门中心的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1.研究制定中心的建设布局规划2.批准中心的建立、调整和撤销3.组织开展对中心的绩效评估和检查4.研究制定支持中心建设和运行的相关政策措施5.组建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管理——中心的地方主管部门中心的地方主管部门-省级科技、卫生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1.地方主管部门在经费、人员、平台建设等方面对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给予支持2.负责研究制定省级中心的建设布局规划3.组建省级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4.批准省级中心的建立、调整和撤销5.组织开展对省级中心的绩效评估和检查组织管理——中心建设依托的法人单位中心建设依托的法人单位是中心建设、运行和日常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1.为中心建设提供人、财、物等相应的条件保障2.确定中心主任人选,建立健全中心组织机构3.建立健全中心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有利于中心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国内和国际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学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战略专家组成。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2017-2021年)发展规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2017-2021年)发展规划

相关文件解读(一)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心建设工作启动分3批次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高地”战略需求加强中心建设是有效强化我国医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强中心建设是加快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心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要和重大疾病防控需求,把中心建设作为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科技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举措。

未来五年,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整体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构建衔接紧密、转化顺畅、协同整合、服务基层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医学领域的创新突破和普及推广。

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在相关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建设中心及其创新网络,依托网络开展大样本临床循证、转化医学和防控策略研究,利用网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的协同创新,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紧密围绕我国重大慢病和常见多发病的防治需求,进一步完善中心布局,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区域的平衡,实现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全覆盖。

引导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鼓励各地方开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实现区域的合理布局,形成全国性的网络体系。

面向基层医疗卫生需求,注重适宜技术的转化推广和专业医务人才的技能培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整体提高全国卫生医疗水平和实施分级诊疗,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措施;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机制,鼓励同领域的中心之间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的职责,给予中心更大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

Ø统筹布局各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0家),引导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鼓励各地方开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完善领域与区域布局。

总体目标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创新体系Ø构建体制化、机制化的转化推广体系,打造一批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生物样本库和信息库,搭建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局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知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局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知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局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9.05.21
•【文号】国科发社〔2019〕177号
•【施行日期】2019.05.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

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知
国科发社〔2019〕177号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科技厅(委、局)、卫生健康委、药监局:
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临床医学研究组织模式,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药监局组织完成了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评审工作。

现认定并发布《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名单》(见附件)。

请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管部门和各依托单位按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国科发社〔2017〕204号)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
组织运行和管理保障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名单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局
2019年5月21日。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心是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第三条按照我国疾病防控战略需求整体规划,在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布局建设中心,并联合各级医疗机构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

第四条注重中心建设布局的区域平衡,探索推进省部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部共建中心”)的建设;引导部分重大疾病领域中心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鼓励各地方开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级中心”)的建设。

第五条对中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坚持多渠道支持、定期页脚内容28评估和动态调整。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六条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是中心的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管理部门”),主要职责:(一)研究制定中心的建设布局规划;(二)批准中心的建立、调整和撤销;(三)组织开展对中心的绩效评估和检查;(四)研究制定支持中心建设和运行的相关政策措施;(五)组建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

第七条管理部门应集成相关优势资源支持中心建设和发展。

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作为牵头部门,在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享受科研机构优惠政策、干细胞研究基地和项目备案等方面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军委后勤保障部负责加强军民融合,军队的中心服务于地方,地方的中心支撑军队需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评价研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

第八条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国内和国际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学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战略专家组成,主要职责:页脚内容28(一)为中心的建设布局规划、运行管理和评审评估等工作提供咨询;(二)对各中心提出的临床研究重点方向、任务及战略规划等提供咨询;(三)承担管理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介绍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介绍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介绍临床医学专业是指培养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

在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五年制的本科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专业,也是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之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的学习,前三年是基础医学阶段,后两年是临床医学阶段。

以下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详细介绍:一、基础医学阶段(前三年)1.1、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在基础医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药物的作用机理等。

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医学技能培训此外,学生还要接受一定的医学技能培训,如解剖学实验、生理实验、病理学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1.3、体验实习在基础医学阶段结束之前,学生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了解医院的运作模式、医生的工作内容等,对未来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临床医学阶段(后两年)2.1、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在临床医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实验诊断学等临床医学知识。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科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专业方向选择和深造做好准备。

2.2、临床实习此外,学生还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临床实习,跟随导师或医生进行病例讨论、患者诊治工作等。

通过这样的临床实习,学生能够全面融入医院的临床工作,积累临床经验,提升临床技能。

2.3、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医学阶段,学生还需要接受一定的临床技能培训,如手术技能培训、急救技能培训等。

通过这些技能培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临床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发展规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发展规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发展规划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五年发展规划:实现卓越医学研究的未来蓝图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学研究水平,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规划的目标、措施、资源投入以及风险应对。

一、核心主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的五年发展规划旨在提升研究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优化医疗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并保障人民健康。

规划期为2023年至2027年,涵盖了业务拓展、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服务提升等多个方面。

二、背景介绍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中心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和大型医疗机构成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

中心以提高临床医学研究和医疗服务水平为己任,致力于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五年发展规划1、业务拓展:中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拓展研究领域,涵盖遗传病、慢性病、肿瘤和老年病等多个领域。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提高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2、人才引进:中心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访问学者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来中心交流与合作。

3、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强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鼓励跨学科研究,推动医工结合、中西医结合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加强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为新药研发和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4、服务提升:中心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和应用。

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四、资源投入为确保五年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中心将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心将投入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的研究经费,用于支持各类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行绩效评估方案(试行)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行绩效评估方案(试行)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行绩效评估方案(试行)按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动态管理,并为后续中央财政支持提供重要依据(后补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估目的建立与中心功能、定位和特点相契合的绩效导向机制,全面了解和检查中心3年的建设和运行状况,总结经验和成效,发现问题,促进发展。

二、评估思路和原则评估将基于管理需求和中心的功能定位,充分考虑中心的公益性和建设、运行阶段特点,注重产出和服务,全面评价。

通过评估引导和推动中心建设、发展。

评估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原则:客观三公原则。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评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依靠专家,注重实效。

定量评价原则。

通过评估,对中心的建设运行情况作出定量性评价,为差异化支持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

强化定位原则。

注重中心“国家队”的地位和作用,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和临床应用,打造高标准、国际化、协同化、接地气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引导发展原则。

通过评估引导中心在关注科研创新的同时,重视中心的网络建设,突出临床转化,强调公共服务。

三、评估内容和指标评估指标由建设水平、科研产出、公共服务3个一级指标及其下设的8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构成,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评估(具体指标体系见附件1)。

四、评估程序中心运行绩效评估由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四部门(以下简称“管理部门”)联合组织,科技部牵头协调,具体委托相关评估机构开展,相关单位和专家参与。

评估实施主要程序如下:1. 由管理部门发出通知。

确定需接受评估的中心名单,部署评估工作。

2. 评估设计与准备。

评估机构开展运行绩效评估关键问题研究,设计评估方案和相关技术文档,明确评估程序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信息收集内容和渠道等,形成具体评估工作方案,报管理部门审定。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

相关文件解读(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总 则 中心是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按照我国疾病防控战略需求整体规划,在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布局建设中心,并联合各级医疗机构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协同创新网络。

注重中心建设布局的区域平衡;探索推进省部共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引导部分重大疾病领域中心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鼓励各地方开展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对中心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坚持多渠道支持、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

紧密围绕本领域疾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和临床研究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研究提出本领域研究的战略规划和发展重点1一、中心的职责和任务 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搭建协同创新网络,负责网络成员单位的绩效考核,培育临床研究人才2 组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循证评价研究;开展防、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评价;开展诊疗规范和疗效评价研究;开展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等3研究提出诊疗技术规范建议和相关政策建议,供行业主管部门参考 5 组织开展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提升本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6 搭建健康医疗大数据、样本资源库等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4 一、中心的职责和任务 部分重大疾病领域的中心在不同的地区建设分中心7第二章 组织管理 二、中心的组织管理组织管理——中心的管理部门中心的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1.研究制定中心的建设布局规划2.批准中心的建立、调整和撤销3.组织开展对中心的绩效评估和检查4.研究制定支持中心建设和运行的相关政策措施5.组建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管理——中心的地方主管部门中心的地方主管部门-省级科技、卫生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1.地方主管部门在经费、人员、平台建设等方面对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给予支持2.负责研究制定省级中心的建设布局规划3.组建省级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4.批准省级中心的建立、调整和撤销5.组织开展对省级中心的绩效评估和检查组织管理——中心建设依托的法人单位中心建设依托的法人单位是中心建设、运行和日常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1.为中心建设提供人、财、物等相应的条件保障2.确定中心主任人选,建立健全中心组织机构3.建立健全中心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有利于中心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国内和国际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学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战略专家组成。

临床医学五年制考研后还需要规培吗 一般正式工作需要多少年

临床医学五年制考研后还需要规培吗 一般正式工作需要多少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医学类专 业本科及以上学生,即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中西医结合类学生,在5年院校医 学毕业后,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按内科、外科、全科、儿科、精神科等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培训时间为3年, 完成培训并通过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者,可获得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临床医学五年制考研后还需要规培 吗?一般正式工作需要多少年
临床医学毕业需要规培,考研分为考专硕和科硕,如果是考的专硕,那么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就是 四证合一,在读研期间就规培了,毕业不再规培。 临床医学教育与执业医师资格 医学院校基本教育 中国大陆的医学教育在高等学校进行,分为本科和专科两种,统称为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参见本 词条其他义项。 通过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学生习得基床医学工作打下基础。
医学类专科学生也要完成类似的培训,称为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时间为2年。
谢谢观看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编制提纲(参考格式)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编制提纲(参考格式)

附件2
海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编制提纲参考格式)
一、概述(限1000字内)
二、中心建设方案
1.分阶段的建设目标及考核指标(分别列出第一阶段2- 3年的近期目标和第二阶段4-5年的远期目标)体系建设整体构想及第一阶段年度工作计划: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网络的组织构架、主要单位和任务分工;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网络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的考虑,包括资源整合方式和协同研究模式等。

三、研究工作方案
1.分阶段的研究目标及考核指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2.任务分解:突出临床实际需求,研究提出本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任务,针对各具体研究任务进行任务分解并提出任务分工方案
四、普及推广方案
1.分阶段的推广目标及考核指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2.具体实施方案
- 1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略研究,利用网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的协同创新,为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2. 统筹规划,整体布局 紧密围绕我国重大慢病和常见多发病的防治需求,进一步完 善中心布局,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区域的平衡,实现主 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全覆盖。引导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 心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鼓励各地方建设省级临床医学 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级中心”)的建设,实现区域的合理布局, 形成全国性的网络体系。 3. 加强转化,扩大推广 面向基层医疗卫生需求,注重适宜技术的转化推广和专业医 务人才的技能培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整体提高全国 卫生医疗水平和实施分级诊疗,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4. 强化管理,完善机制 按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 年修订)》,建 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措施;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开 放共享机制,鼓励同领域的中心之间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明确 相关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的职责,给予中心更大的资源保障和 政策支持,不断探索营造有利于中心稳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总体目标 到 2021 年底,针对重大需求,在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
(二)战略需求 1. 加强中心建设是有效强化我国医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薄弱环 节,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不能及时有效 地转化到临床应用。由于我国临床医学研究部署不够,在临床医 学这一重要环节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几乎空白”,导致临床研究 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临床资源高度分散、缺乏整合,临 床研究创新不足、水平不高,整体发展滞后的短板问题十分突出。 大力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推进医学科技
—8—
专栏 4: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
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支持中心聘请高端人才,加强 对医学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培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与世界水平接轨的 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培养临床研究专业人才。加强科研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病 例随访临床研究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培训,建立集中培训(包括赴国际高水平医学研 究机构的专题培训)、统一考核、资质评价的培养模式,形成一支规模化的高水平临 床研究人才队伍。
—1—
定诊治指南规范 151 项(其中 9 项纳入国际指南)、制定国家标准 42 个;取得重大新药、医疗器械等科技成果专利 254 项,其中国 际专利 4 项,实现专利转移转化 9 项;共完成了 248 项药物临床 评价;各中心已建成 20 余个远程服务平台,年诊疗患者数量 6 万余人次;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网络服务等形式,共组织 开展了 172 项适宜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基层推广活动,累计培训医 务人员 31.89 万人次;建立了 43 个科普推广平台,自主设计了 15 个在线移动培训客户端(APP)。中心的建设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在推动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 支撑分级诊疗实施、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针 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健康需求,构建健康医疗科技“精准对接”机 制,形成了科技支撑健康扶贫工作的新模式。
3. 加强中心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 医学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落实到疾病诊疗
—3—
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技术服务能力薄弱, 医疗服务质量不均衡是我国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的“短板”。按照功 能定位,中心将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开展新技术、新知识和先进适宜 技术的普及推广,体系化推进人员培训、临床指导等工作,加快把大 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助力广大基层“学好、用好”医疗技术,增强 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推进医疗服务均质化,整体提高我国疾病 诊疗水平,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撑。
—6—
免疫与皮肤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职业病、地方病、影像医学、医学检验、医学营 养、急危重症、麻醉医学、病理诊断、放射与治疗等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中心建 设,试点建设一批中医类的中心。根据疾病防控的实际需求,原则上各疾病领域和 临床专科建设 1~3 家中心,重大疾病领域建设 3~5 家。
区域布局。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区域的平衡,探索推进省部共建中心 的建设。引导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 精神心理疾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的中心建立分中心。鼓励各 地方建设省级中心。
—2—
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网络为依托,聚焦 重大疾病,系统构建各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中心,将为完善国 家医学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突破现有疾病诊疗技术的 局限性,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更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控手段, 提高疾病防治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加强中心建设是加快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化的有 效途径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 (2017-2021 年)发展规划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科技部会同 国家卫生计生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同开展 建设,是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 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 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专栏 2: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
临床循证研究。重点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效果评价与医疗质量提升研究, 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临床指南,建立疾病规范化诊疗技术体系。
转化应用研究。重点加强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研究,开展新技术、新产 品的开发和临床评价研究,加强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和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 生物等效性试验,促进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建立国家健康医疗研究大数据库。制定国际通用的疾病健康医疗信息数据集,建 设信息平台软硬件系统,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化规则对临床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实 现基于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设备的临床科研一体化、集成化的数据采集模式。推进 网络成员单位临床病例系统的升级改造,强化数据汇聚整合,构建国家健康医疗大 数据库,促进和规范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
三、重点任务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中心 根据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在充分掌握我国疾病谱特 点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常见多发疾病进一步 完善中心布局,实现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全覆盖(主要疾 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分布见附表)。
专栏 1:中心布局
领域布局。结合我国疾病谱,在目前已经部署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 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精神心理 疾病、妇产疾病、口腔疾病和老年疾病共 11 个疾病领域中心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感 染性疾病、儿童健康与疾病、出生缺陷与罕见病、骨科与运动康复、眼耳鼻喉疾病、
为更好地推进中心建设发展,完善管理和强化支持,依据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需求 (一)建设现状 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 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 “高地”,科技部会同原卫生部、原总后勤部卫生部于 2012 年启 动了中心的建设工作。目前,分 3 个批次共布局建设了 32 家中心, 形成了联合260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2100 余家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 网络;建成 60 余个大型生物样本库、数据库和 143 个临床研究队 列,覆盖人群 706.05 万人次,涉及 60 余个病种;自主或参与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 划》、《“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 技创新专项规划》,紧密围绕医学科技发展需要和重大疾病防控需 求,把中心建设作为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科技强国、健康 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举措。未来五年,中心建设将进一 步加强整体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 构建衔接紧密、转化顺畅、协同整合、服务基层的医学科技创新体 系,加快推进医学领域的创新突破和普及推广。 (二)基本原则 1. 强调创新,注重临床 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在相关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建设中心及 其创新网络,依托网络开展大样本临床循证、转化医学和防控策
—5—
统筹建成 100 家左右的中心,引导建设分中心,针对区域特有重 大疾病建设省部共建中心,鼓励各地方开展省级中心的建设,完 善领域与区域布局;构建体制化、机制化的转化推广体系,打造 一批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生物样本 库和信息库,搭建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开展 20-30 项万人以上规模的疾病人群队列研究,开发 50-80 项疾病综合治 疗方案,研究制定不少于 15 项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普及推 广一批医学科技成果。到 2021 年底,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 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 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推动医疗质量均质化,带动 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建立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平台。鼓励中心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 范”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评 价平台,积极推动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加快进入临床诊疗实践。
(四)提升能力,培养领军人才和团队 中心要解决目前临床研究人员培训内容参差不齐、受众不全 面等问题,利用互联网、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研究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实践中锻炼出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 攻关创新主体。
(二)需求导向,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
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源和研究力量,按照创新全链条设
计、一体化部署,重点开展临床循证研究、转化应用研究、应用
推广研究及防控战略研究四类研究。开展 20-30 项万人以上规模 的疾病人群队列研究,开发 50-80 项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制 定不少于 15 项国际水平的临床实践指南。
在医学创新领域,临床医疗机构处于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中心 枢纽位置,是承接基础研究发现、转化前沿技术成果、应用评价创 新产品、研究制定指南规范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临床医疗机构、 临床医生参与卫生健康创新的动力机制不强、活力不够,是我国基 于国人循证证据的诊疗指南和技术规范产出少,自主医药产品创新 少、转化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促进临床医疗机构与研究单位、大学、 企业的紧密融合,是加快推进医药产品研发和增强医药产业创新活 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心的布局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在对接成果转 化链条各主体之间的优势,与相关研究单位、高校、创新型企业建 立紧密合作关系,将有效激发医疗机构这一关键主体的创新活力和 创新潜能,在汇聚创新力量,推动医、研、企融合创新上发挥引领 性作用,成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