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山大学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1.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2.简述社会工作约定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3.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具有那些特点?4.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来自于哪个领域,为什么?6.文化分析具有哪几种视角?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假设你是某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正在服务于一些具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
当你第一次面谈的时候,其中一个年轻人告诉你,他曾经是黑社会的一份子,一度犯有抢劫罪,他还同一些女孩子有混乱的性关系。
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来看,对于这个年轻人的告白,你会怎样回应?并解释你这样回应的理由。
2.就“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试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救助2.差序格局3.社会事实(涂尔干)4.个别化5.个案工作6.社会服务7.倡导者8.剩余性社会福利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帕森斯社会现代化模式变项理论。
3.简述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路。
4.简述社会工作的要素。
5.简述泰彻的价值体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论述社会保障体系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以及现阶段我们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2.论述“标签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3.试论述社会工作、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救助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1.参照群体2.普通社会工作3.社会性需要4.制度性社会福利5.慈善组织会社6.核心家庭7.格林伍德8.弗莱克斯纳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1.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2.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区别与联系。
3.用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
4.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
5.缺。
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20分)1.试述社会分层结构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影响。
2.简述“第三条道路”福利观的观点。
3.简述心理分析观点并分析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参考答案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1.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例如大学中某班级的成员选择另一班级作为其参照群体,并以该班级的状况来评判自己所属班级。
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
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
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2.普通社会工作答:普通社会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包括教师兼任的班主任、学生兼任的团支部书记、职工兼任的党支部委员和工会委员等。
在这种体制下,这类工作承担着代替政府和党群组织联系、组织、动员、管理群众的职能,也承担着向上级反映群众意见的任务。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它是附属性的建制。
其工作人员凭借忠诚、热心和奉献精神开展工作,基本不需要助人专业培训。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名校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附录名校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概论与理论(代码651)考研真题及详解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每题7.5分,共30分)l.AGIL功能分析模型答:A-G-I-L框架是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A——适应(Adaptation),即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功能。
G——目标达到(Goal—attainment),即社会系统确立总目标的功能。
I——整合(Integration),即协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使它们达到某种程度的团结而开展有效的合作。
L——潜在的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即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维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连续性的功能。
2.生活世界答:“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是由胡塞尔提出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可以被定义为在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它的基本含义是我们各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
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
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
3.性与性别答:传统上所说的性,只是性的生物存在;此外,还有性的心理存在,指性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形式中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人所感知到的性的生物存在;性的社会存在,即前两种存在的社会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由社会的人所标定的具有性的性质的那些活动与过程。
性别角色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
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4.社会工作实习答:把学习社会工作的学生安排到实际工作机构中去,在实践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价值与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情境中,即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知识与技巧整合、内化到工作者的工作行为中去,并能转化为实际的服务。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互动一、填空题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案】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性关系【解析】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三种情境:①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暖、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
②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
③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
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二、选择题社会角色失调的情况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角色冲突B.角色混乱C.角色颠倒D.角色失败E.角色扮演【答案】AD【解析】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
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如果处理得当,角色失调会推动角色的重构,从而使角色扮演过程更加完善;反之,则可能导致角色的冲突与失败,使角色扮演中断。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①角色距离;②角色冲突;③角色不清;④角色中断;⑤角色失败。
三、概念题1.社会互动[中财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试述社会分化的类型。
答:社会分化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1)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
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
在社会学中更加重视垂直分化的研究,因为垂直分化常常蕴涵着社会张力。
(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使得人们具有了社会差别。
这方面的社会分化主要有性别分化和年龄分化。
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给予特定的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民族和职业是社会分化的两个重要社会基础。
2.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列宁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他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这一定义将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阶级划分的物质基础,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着他们对劳动产品的占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2)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阶级成员的共同行动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二是阶级内部的组织化程度。
(3)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常人方法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常人方法学一、名词解释1.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是人对他人的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并将它与“自然态度”一起视为生活世界的构成性特质,从而将常人方法论引领到互动着的个体之间共享的主观世界。
这也是人们将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称为主观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主体间性”一方面意味着“自我”和“他人”两个主体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和我们的关系。
在这里,主体间性涉及主体之间的共同性和它们沟通的可能性,正是这种主体间性构造了与人类有关的世界的意义。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目标只是描述过程,即描述主体间性基础之上日常生活世界意义构造的实践过程。
2.索引表达答: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日常沟通行动的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
任何一个表面上孤立的“表达”和“行动”归根到底都是一条“无穷无尽”的“索引链”上的一环,永远不能归到一个不受索引性问题困扰的最终基础,加芬克尔称之为“无底之船”。
3.常人方法学相关试题:本土方法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研;山东大学2015年研)答: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4.哈罗德·加芬克尔答:哈罗德·加芬克尔是常人方法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加芬克尔在1954年自己创造了“常人方法学”一词,意为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
1967年他出版了《常人方法学研究》,利用舒茨的研究思路来思考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行动理论,说明了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程式,从而为常人方法学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1.社会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答:(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一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完成。
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3)对于这些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和在原有的科学体系内已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于是,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的新学科便应运而生,它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哪些特点?答:(1)立足于实践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研究者要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创新理论,同时用源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最基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个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2)思维方式的辩证性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眼光,对事物开展动态的矛盾分析,要把各种社会事实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开展具体分析,既要重视事物的实践过程,也要注意事物的空间位置。
(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批判性,是要审查现存事物存在的根据,揭示其存在的合法性或被异化、扭曲的原因,以积极的眼光否定其消极性、肯定其合理性,推进事物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批判不仅仅是对消极现象的否定与推翻,批判还是对积极现象的肯定与维护。
2013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3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明定陵答: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者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为明十三陵之一,位于陵区中部偏西,大峪山下。
陵墓于万历十二年(1584)动工,历时六年完成。
1956~1958年,夏鼐主持进行发掘。
定陵的陵园完全模仿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永陵。
墓室在宝城封土下面,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全部用石材垒砌起券。
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棺椁置于后殿棺床上,为一棺一椁。
出土有谥册、谥宝、甬等系木制品、以及金、银、玉、瓷等生活用品。
2.都江堰答: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千米处。
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与其子于约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修建。
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兼具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仰韶文化答:仰韶文化是指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前身是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裴李岗诸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仰韶文化的居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聚落,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
仰韶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家畜饲养,兼营采集、渔猎,还进行多种手工业的生产活动。
表现仰韶文化特征的陶器,以手制泥沙红陶为主,泥质陶上习见绘彩,有几何图案、植物和动画花纹,拍印粗、细绳纹。
石器大量经过磨制,但打制石器仍占有相当比例。
葬制有二次多人合葬、女性厚葬等,都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同一墓地内有分片的墓区;儿童瓮棺不入公共墓地。
仰韶文化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4.湖州镜答:湖州镜是南宋湖州铸造的铜镜。
出现于北宋后期,清代仍有生产。
湖州镜多作葵花形,亦有圆形和方形,一般都为素背,背上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宋镜)、“湖州薛晋侯造”(清镜)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社会研究方法考研题库-章节题库(导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一、简答题1.简述传统求知方式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1)传统求知方式与科学方法的含义①传统的求知方式包括:权威法,即接受由权威人物提供的知识;经验法,即依靠人的感官来获取知识;思辨法,即依靠直觉、洞察和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
②科学方法是指系统地消除个人经验观察中有可能出现的主观偏差或观测误差,以便得到共同接受的、可靠的知识。
科学与其他求知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方法,即科学的研究程序。
(2)传统求知方式与科学方法的关系①与传统求知方式一样,科学方法也要依靠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
②科学与传统求知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方法,即科学的研究程序。
科学程序是科学方法的核心,这一程序称为科学的逻辑,它由以下几个步骤所构成:a.通过对理论的演绎建立研究假设;b.操作化;c.经验观察或实验;d.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研究结论。
③各种知识求知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没有哪一种求知方式可以完全排斥其他的求知方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调查研究中,人们都从这几种不同的来源获得知识,都要利用观察、逻辑推理、权威的论述、前人的经验、直觉和想象等手段。
只不过人们对不同来源的知识的信任程度不同。
2.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主要问题有哪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什么是社会研究的方法论?试述它所讨论的主要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研究方法同科学方法一样,可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或研究法;具体方法与技术。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②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③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④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⑤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⑥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
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在社会研究中应遵循何种方法论,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因为研究社会现象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研究途径和判断标准,这需要对具体现象作具体分析。
社会学理论考试试题
社会学理论考试试题一、简答题1. 解释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并讨论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理论是指对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进行系统分析与解释的理论体系。
它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制度、变迁和发展规律,旨在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提供了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其次,社会学理论可以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最后,社会学理论还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促进学界的学术发展。
2.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并讨论其优点和批评。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系统,社会的各个部分都对整体的稳定和运行起着功能。
它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平衡性和相互关联性,关注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的维持。
功能主义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对社会存在的秩序和稳定进行了解释,理论假设合理且易于理解。
此外,它强调了社会各个部分的相互依存和互补性,有助于理解社会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然而,功能主义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它过于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忽视了社会冲突和变革的存在。
其次,功能主义理论忽视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对于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解释力度有限。
最后,该理论在对社会变迁和变革的解释上相对不足,无法很好地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 以社会行动理论为基础,分析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决策过程。
社会行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个人目标和意义的选择性行动。
在社会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评估不同行动的意义和可能的结果,并根据这些评估进行决策。
首先,个体在社会行为决策过程中会考虑自身的兴趣和目标。
个体的兴趣和目标会影响其对不同行动的评估和选择。
其次,社会情境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个体会考虑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最后,个体的行为决策还受到信息和认知因素的影响。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1.什么是社会?简述其基本性质。
答:(1)在社会学中,社会是指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社会有如下含义:①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②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③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社会的基本性质一般而言,社会具有以下一些基本性质:①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②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③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④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⑤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⑥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2.简述社会构成的要素。
答:社会的构成要素,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1)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指出,社会赖以生存的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地理要素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空间,生物要素和心理要素指作为生物体的人及其心理,文化要素是人类共同活动所积累的经验。
这四个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社会。
(2)现实社会的构成要素一般而言,现实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一社会活动与文化。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与生产的资源。
②人或人口是社会的能动要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本身的一切要素与现象,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年龄、分布、流动、出生、死亡等,均对社会的存在形式及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结构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第六章结构功能主义一、名词解释1.功能主义视角答:功能主义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社会某一部分的运转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基于功能主义的上述理论取向,在它的研究中就必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为了实现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究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芝加哥学派答:美国芝加哥学派是以芝加哥的一些大学社会学学者为主的,以重视调查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城市生活问题的城市社会学派,是城市社会学领域内生态学派的先驱。
该学派于20世纪初形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帕森斯功能学派的兴起而逐渐衰落。
3.帕森斯答:帕森斯,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
他前期倡导一种“唯意志的行动论”,以《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为代表作;后期则转向了强调系统整体论的功能主义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功能分析方法。
他还对社会进化作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4.单元行动答: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
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
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②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③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
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④规范限定: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5.模式变量(帕森斯)答:模式变项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境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境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是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五对:①情感中立性—情感性,②自我取向—集体取向,③普遍主义—特殊主义,④成就性—先赋性,⑤专一性—分散性。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社会整体观答:社会就其实质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2.有机团结(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社会团结(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有机团结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3.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涂尔干)(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涂尔干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我称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为正常现象,称其他事实为病态现象或病理现象”。
如果一个现象是正常的,哪怕它不符合道德,我们就不应当剔除它;相反,如果这个现象是病态的,我们也有科学的论据来证明改良的合理性。
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就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所以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
在他看来,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4.集体意识(华中师范大学2008、200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集体意识是涂尔干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已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农学门类联考数学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j .
又T
1 n n i1
X2 i 1
n
n
X
2 i
2
i 1
i 1
X
i
X
j
,故
ET
2 2
22
2 .
二、填空题:9~1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4 分.
sin
kx
,
x
0
f (x) 3x
9.设函数
e3x cos 3x, x 0 在 x=0 处连续,则常数 k=
.
积为
.
【答案】 2 2
【解析】由题意知,平面图形的面积
S
sin x cos x dx
0
4 (cos x sin x)dx
0
(sin x cos x)dx 2 4
2
12.设函数
z
1 exy
2y
,则
z y
(1, 1)
.
1 【答案】 e2 2
z 【解析】由题意知, y
ex y (ex y
3.曲线 y f (x) 如图所示,函数 f (x) 具有连续的 2 阶导数,且 f (a) 1,则积分
a x f (x)dx
0
( ).
A.a-b
B.b-a
C.a+b
D.ab
【答案】C
【解析】由上图可知 f 0 b, f a 0 ,则
a xf '' (x)dx 0
a 0
xd
f
' (x)
0
【解析】
2
2
00
2
20 1 0
3 3 0
0 3 0
0033 0 0 33
4 0 4 4 4 4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相关试题:(1)社会分层(河北大学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宁夏大学2017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2)社会流动(吉林大学2017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的方法主要有:主观法、客观法和声望法。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2.社会分化相关试题:社会分化及其后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社会分化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有: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3.阶层答:在阶级社会中不但存在着社会阶级,在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更小的层次。
在非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着基于各种标准的、处于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例如我们提到的管理者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和私营企业家阶层等。
在讨论社会阶层(社会阶级)问题时有两种观点:①它是对社会群体的等级层次的反映,是一种不平等关系;②在一定条件下,它反映了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lfred Schutz)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3.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
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
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山大学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 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2.不遵从越轨
3.失范(anomie)
4.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5.社会角色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也是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
请你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解,并以当下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个具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2.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大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形式,请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科
层制的理解,并结合现实中的具体实例对科层制的特点、优越性和弊端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部分 社会学理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目的(工具)合理性
2.利他性自杀
3.潜功能
4.索引性表达
5.惯习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科塞的“安全阀”观点是什么,你认为其对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矛盾有借鉴价值吗?为什么?
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什么?你认为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
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
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
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2.不遵从越轨
答: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
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
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
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3.失范(anomie)
答: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
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4.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②制度的特殊性;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5.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也是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
请你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解,并以当下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个具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答:(1)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
在着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
(2)阶级、阶层存在的必要前提是特定社会价值物的相对稀缺,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两个重要因素:
①人类需求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动物受本能限制,其欲望具有可以满足的生理饱和点,人类则不同,即使在特定时期存在着类似的欲望饱和点,它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被突破。
况且,某种欲望的满足常常同时导致新需求的出现。
对人类这种不断发展的丰富需求而言,一切有价值事物的供给经常处于相对稀缺状态。
②人类需求具有社会性,许多人类追求的事物所包含的价值量,本身就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即只有借助社会比较及通过社会不平等状态显示出它的稀缺性时,其价值才能增加,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
也就是说,这类稀缺价值不是对单个人的欲望而言的,而是对社会群体的关系状态而言的,像权威、声望都属于这类价值。
(3)具体事例分析(略)。
2.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大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形式,请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科层制的理解,并结合现实中的具体实例对科层制的特点、优越性和弊端进行分析和讨论。
答:(1)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的分工。
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与正式职位捆绑起来而使之合法化。
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
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
实际上,明确的职权等级是组织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作必需的原则。
第三,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循一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在具体情况下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求得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对待一切人和事。
在这里,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最高权威,它规定成员的权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
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第五,量才用人。
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同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
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
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并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科层制的弊端
科层制的弊端表现为科层制的组织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既无力应付内部环境的整合要求,也无法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
关于科层制内部协调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现代民主主义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也就是一方面人们强烈地要求个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尊重个人作为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又要求组织活动的理性化和制度化,以体现效率至上的信念。
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技术的进步,理性的蔓延,对效率的要求,无疑压制着人的自由,人的工作变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