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运用回归分析法、综合增长法、环境容量法、经济相关法等各 种人口分析预测方法,珠三角未来的总人口规模的幅度在6000-10000万 之间,以上方法预测的人口规模平均值为7374万。
本次规划提出珠三角区域总人口的高、中、低三个方案:其中高方 案为10000万人,中方案为8000万人,低方案为6000万人。
因此,本次规划采取12%、10%、8%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增长 方案分析2020年区域GDP总量,则2020年区域GDP总量将会分别达到 73400亿元、52100亿元、36800亿元。
2.人口发展前景预测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达4078万人,城 市人口为2920万人。总人口中外来人口达到2000万。
2.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2002年珠三角GDP总量为8536.36亿元。 1980-2001年珠三角的 GDP年均增长率为22%,1998-2001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2.5%。考虑到 区域经济总量扩大和近年的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超常规 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根据国内外的有关预测分析,未来我国仍将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区域空间发展现状与解读
1.中国连绵程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地区
珠三角城市间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城镇密 集程度达100个/万平方公里,为国内最高。GDP、 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等经济要素在单位国土面积上的集聚 程度也为全国最高 。
判断:虽然空间的粗放式增长促进了区域 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对整体生态环境已造 成沉重压力 ,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有待进一 步提高。
2.城市型与产业聚集型两种空间发展模式并存
城市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各城市主城区为 代表,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由城市政府 主导的集约发展模式,建城区内城市服务功 能 完善,土地利用效率高。
产业聚集型的空间发展模式以村镇建城 区为代表,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由基层 政府主导的粗放发展模式,建城区内人居环 境较差,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土地的单位产出较低。
规划建议人口的发展按照中方案8000万来引导,区域性基础设施的 规划建设规模参照总人口8000万的目标。
3.城镇空间发展前景预测
2002年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4546.4 平方公里。
延续现有的发展模式:
如果保持1995-2002年间8%的增长速度,2020年 建设用地的规模将达到178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 积的43%。这势必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林地、 水面、耕地被占用。
4.其它特征
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制造业基地 产业发展呈现专业化聚集与分工的趋势 经济发展吸引了高比例的暂住就业人口 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失调 人居环境建设滞后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二、区域发展前景预测
1. 区域合作促进珠三角持续成长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建立将带来 巨大的市场机遇,而珠三角与东盟的合作将会得地 利之先。
加强分工合作,提高竞争能力 完善保障体系,提升人力资源 维护生态系统,确立安全底线 改革土地制度,高效利用资源
• 目标:南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
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制度创新的先锋
主要工作内容
识别区域空间增长特征、问题和趋势 透过判断区域发展前景,预测空间发展需求 初步建立区域空间结构框架体系 提出引导空间增长的对策 制定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近期行动计划 逐步推进区域协调机制
采取集约发展模式:
通过土地资源保护政策与集约化发展模式的实 施,将2003-2020年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控制在3%~ 4%左右,那么到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8000 平方公里以内,占区域总面积的20%左右。这样区 域核心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将得到控制,并可能 进行逐步改善。
三、空间推进策略与远景空间结构
从目标规划走向行动规划
——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主要思路
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OO四年二月
总报告的重要判断
• 评价:执第一次现代化之牛耳,按照新的发展观,
在第二次现代化中领先的难度较大;
• 战略:增长模式超越,生态优先,人力资源开发,
城镇化
•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升级
三极城镇网络,大都市连绵带 政府市场共赢,健全协调机制 重视内射通道,拓展发展腹地
强化中心,整合中轴,打造区域发展“脊梁” 优化东片,提升西片,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培育滨海功能带,提高外向开放水平 扶持外圈城市与产业发展,增强内向辐射能力
花都
惠州
肇庆
广州
佛山
东莞
江门
中山
银洲湖
珠海 澳门
深圳
大亚湾
香港
挥能区构城率设部设安第辐培运口然旅打路动州外培发力区的要保游节调市施片;排二射育输造通、育挥的的倾职广和辐带财作包强通实优优提提要强保应应外护岸点整综建区加联跨;航业珠道肇,承扶外斜能州生射动政用充化过施升化留当当圈括化升区线的和合设深强结海同运的三的庆使接持向;、区态的战帮。分以高“东西沿香重重层三东西的和培发功扶水与西通时与发角建、外重政公城产域环作略助利广水湾部片海港视视城个片资保育展能持港珠部道对港展滨设江圈型策路镇业中境用。。用州平区片策山直城惠市部源护,模;和(港沿,西口,海,门层制。、与的心质;沿为交”区略体接市阳和分管地形式通政高澳海以片服构旅以等在造包铁工发城量海中通计策的、向综、产的理区成转过策栏大高传大务筑游扩区区业括路业展市。地心基划略实水东合台业策,(区变加倾)桥速递型业沿产大域域和连通园和作区的础,施域、服山发略合水域;强斜、配公区产、海业香次产基接道区资用的广设推重,、西务、展计理域核提协。铁套路域业临产的港中业础三建开源;港佛施进点需岛两功大策划安)心升调省路道与“布港业“对心结产大设发环口都建和是要屿岸能旺略。排的功发,政、路机脊局基功阳滨城构业外;融境与市设协推省、联的等需工资能展提府高的荷梁加础能光海市提的圈产资保产片和调进政沙系培新要业源“水高应速建高”以产带海带传升作层业的护业中若环地府滩的育兴省港利脊平资当公设速对引业,岸的递与用城发支。发心干珠区实和跨,产政口用梁,源推路;公西导、实”直区调。市展持展区重江产行各海发业府岸关”增利动的尽路片。航施。接域整主政及条,要口业基类湾挥区强线系;强用西建早的的空港带向中城策必件发功地结础自陆惠的有、,,
判断:如何引导产业聚集型模式向城市型模式转变是区域发展面临 的重要问题。
3.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
东西岸发展差异 发展重心明显偏向东岸,东岸的人口和经济的总量已经从90年代初与 西岸基本持平发展至超出3~4倍。 内外圈层发展差异 内圈层的经济活动以及与城镇发展高度集中,外圈层工业化和城镇 化进程明显滞后。 广州与深圳两个城市的极核作用突出 在珠三角城镇连绵区中,广州与深圳两市,无论人口、社会经济指 标还是基础设施水平都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对珠三角经济增长贡献率近 几年一直维持在50%以上,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判断:如何在促进区域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地 区之间发展差异,走向共同发展,是区域面临的一项政治任务。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将为珠三角的长远发 展提供广阔的内陆经济腹地。
香港与澳门先后与内地签署CEPA协议, 大珠三角区域的经贸合作将会更加紧密。
珠三角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带动 作用日益明显,互补发展前景看好。
珠三角内部各城市的协调机制将逐步完善, 从竞争走向竞合乃大势所趋。
本次规划提出珠三角区域总人口的高、中、低三个方案:其中高方 案为10000万人,中方案为8000万人,低方案为6000万人。
因此,本次规划采取12%、10%、8%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增长 方案分析2020年区域GDP总量,则2020年区域GDP总量将会分别达到 73400亿元、52100亿元、36800亿元。
2.人口发展前景预测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达4078万人,城 市人口为2920万人。总人口中外来人口达到2000万。
2.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2002年珠三角GDP总量为8536.36亿元。 1980-2001年珠三角的 GDP年均增长率为22%,1998-2001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2.5%。考虑到 区域经济总量扩大和近年的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超常规 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根据国内外的有关预测分析,未来我国仍将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区域空间发展现状与解读
1.中国连绵程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地区
珠三角城市间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城镇密 集程度达100个/万平方公里,为国内最高。GDP、 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等经济要素在单位国土面积上的集聚 程度也为全国最高 。
判断:虽然空间的粗放式增长促进了区域 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对整体生态环境已造 成沉重压力 ,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有待进一 步提高。
2.城市型与产业聚集型两种空间发展模式并存
城市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各城市主城区为 代表,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由城市政府 主导的集约发展模式,建城区内城市服务功 能 完善,土地利用效率高。
产业聚集型的空间发展模式以村镇建城 区为代表,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由基层 政府主导的粗放发展模式,建城区内人居环 境较差,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土地的单位产出较低。
规划建议人口的发展按照中方案8000万来引导,区域性基础设施的 规划建设规模参照总人口8000万的目标。
3.城镇空间发展前景预测
2002年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4546.4 平方公里。
延续现有的发展模式:
如果保持1995-2002年间8%的增长速度,2020年 建设用地的规模将达到178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 积的43%。这势必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林地、 水面、耕地被占用。
4.其它特征
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制造业基地 产业发展呈现专业化聚集与分工的趋势 经济发展吸引了高比例的暂住就业人口 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失调 人居环境建设滞后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二、区域发展前景预测
1. 区域合作促进珠三角持续成长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建立将带来 巨大的市场机遇,而珠三角与东盟的合作将会得地 利之先。
加强分工合作,提高竞争能力 完善保障体系,提升人力资源 维护生态系统,确立安全底线 改革土地制度,高效利用资源
• 目标:南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
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制度创新的先锋
主要工作内容
识别区域空间增长特征、问题和趋势 透过判断区域发展前景,预测空间发展需求 初步建立区域空间结构框架体系 提出引导空间增长的对策 制定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近期行动计划 逐步推进区域协调机制
采取集约发展模式:
通过土地资源保护政策与集约化发展模式的实 施,将2003-2020年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控制在3%~ 4%左右,那么到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将控制在8000 平方公里以内,占区域总面积的20%左右。这样区 域核心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将得到控制,并可能 进行逐步改善。
三、空间推进策略与远景空间结构
从目标规划走向行动规划
——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主要思路
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OO四年二月
总报告的重要判断
• 评价:执第一次现代化之牛耳,按照新的发展观,
在第二次现代化中领先的难度较大;
• 战略:增长模式超越,生态优先,人力资源开发,
城镇化
•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升级
三极城镇网络,大都市连绵带 政府市场共赢,健全协调机制 重视内射通道,拓展发展腹地
强化中心,整合中轴,打造区域发展“脊梁” 优化东片,提升西片,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培育滨海功能带,提高外向开放水平 扶持外圈城市与产业发展,增强内向辐射能力
花都
惠州
肇庆
广州
佛山
东莞
江门
中山
银洲湖
珠海 澳门
深圳
大亚湾
香港
挥能区构城率设部设安第辐培运口然旅打路动州外培发力区的要保游节调市施片;排二射育输造通、育挥的的倾职广和辐带财作包强通实优优提提要强保应应外护岸点整综建区加联跨;航业珠道肇,承扶外斜能州生射动政用充化过施升化留当当圈括化升区线的和合设深强结海同运的三的庆使接持向;、区态的战帮。分以高“东西沿香重重层三东西的和培发功扶水与西通时与发角建、外重政公城产域环作略助利广水湾部片海港视视城个片资保育展能持港珠部道对港展滨设江圈型策路镇业中境用。。用州平区片策山直城惠市部源护,模;和(港沿,西口,海,门层制。、与的心质;沿为交”区略体接市阳和分管地形式通政高澳海以片服构旅以等在造包铁工发城量海中通计策的、向综、产的理区成转过策栏大高传大务筑游扩区区业括路业展市。地心基划略实水东合台业策,(区变加倾)桥速递型业沿产大域域和连通园和作区的础,施域、服山发略合水域;强斜、配公区产、海业香次产基接道区资用的广设推重,、西务、展计理域核提协。铁套路域业临产的港中业础三建开源;港佛施进点需岛两功大策划安)心升调省路道与“布港业“对心结产大设发环口都建和是要屿岸能旺略。排的功发,政、路机脊局基功阳滨城构业外;融境与市设协推省、联的等需工资能展提府高的荷梁加础能光海市提的圈产资保产片和调进政沙系培新要业源“水高应速建高”以产带海带传升作层业的护业中若环地府滩的育兴省港利脊平资当公设速对引业,岸的递与用城发支。发心干珠区实和跨,产政口用梁,源推路;公西导、实”直区调。市展持展区重江产行各海发业府岸关”增利动的尽路片。航施。接域整主政及条,要口业基类湾挥区强线系;强用西建早的的空港带向中城策必件发功地结础自陆惠的有、,,
判断:如何引导产业聚集型模式向城市型模式转变是区域发展面临 的重要问题。
3.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
东西岸发展差异 发展重心明显偏向东岸,东岸的人口和经济的总量已经从90年代初与 西岸基本持平发展至超出3~4倍。 内外圈层发展差异 内圈层的经济活动以及与城镇发展高度集中,外圈层工业化和城镇 化进程明显滞后。 广州与深圳两个城市的极核作用突出 在珠三角城镇连绵区中,广州与深圳两市,无论人口、社会经济指 标还是基础设施水平都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对珠三角经济增长贡献率近 几年一直维持在50%以上,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判断:如何在促进区域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地 区之间发展差异,走向共同发展,是区域面临的一项政治任务。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将为珠三角的长远发 展提供广阔的内陆经济腹地。
香港与澳门先后与内地签署CEPA协议, 大珠三角区域的经贸合作将会更加紧密。
珠三角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带动 作用日益明显,互补发展前景看好。
珠三角内部各城市的协调机制将逐步完善, 从竞争走向竞合乃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