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巷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雨巷》教案4篇

《雨巷》教案4篇

《雨巷》教案4篇《雨巷》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仿朗诵(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感知和追求,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雨巷》,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雨巷》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1.2.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雨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雨巷》的内容和背景,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1.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1.3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雨巷》。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雨巷》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2.2.3 纸质教材:提供《雨巷》的纸质教材,方便学生阅读和笔记。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雨巷》的情境。

3.1.2 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雨巷》,进行内容解析和分析。

3.1.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雨巷》。

3.2 教学安排3.2.1 第一课时:导入、朗读与解析《雨巷》。

3.2.2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诗歌鉴赏。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1.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诗歌鉴赏作业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023最新-《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

《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

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重点:1.理解《雨巷》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抽象意象。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准备:1.课文《雨巷》的副本。

2. PowerPoint课件。

3.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下雨的图片和播放下雨的声音来引起学生对雨的感觉和联想,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下雨时会有什么感觉?2.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雨巷》的全文和诗人余光中的简介,并说明今天的课程将学习这首现代诗。

3.集体朗读(10分钟)教师将《雨巷》逐句分段让学生跟读,然后组织全班进行集体朗读。

4.文字理解(10分钟)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懂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5.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让他们根据《雨巷》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写一段与雨相关的情感故事,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分享。

第二课时:1.复习(5分钟)教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情感故事,并点评一些优秀的表达。

2.意象描写(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中的意象描写,并解释其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一段意象描写所表达的意思。

3.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雨巷》的结构和诗人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就其中的其中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和思考。

4.写作训练(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或事物,并借助《雨巷》中的意象进行描写,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活用所学知识。

5.作品分享(10分钟)教师选几篇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雨巷教学设计,学生除了能够学习中职语文书本知识外,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在低沉而优美的旋律中抒发的含蓄而哀怨的情感。

(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结构等。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审美体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象征意义、艺术特色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江南雨巷的视频或图片,营造出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雨巷,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讲述《雨巷》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心境。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再读诗歌,分析意象(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雨巷”象征着阴沉压抑的社会现实和诗人迷茫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美好事物,但又飘忽不定,难以追寻。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雨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

1.2.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1.2.3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情节。

2.1.2 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解释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雨巷”、“丁香花”等。

2.2.2 主题思想的探讨:深入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1.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1.3 分析法: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插图,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1.3 分析与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讲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1.4 实践活动: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表演任务,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雨巷》优秀教案范本两篇

《雨巷》优秀教案范本两篇

《雨巷》优秀教案范本两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雨巷》,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2. 感受诗人戴望舒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雨巷》是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诗歌鉴赏: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歌解析和鉴赏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雨巷》。

2.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诗歌鉴赏:讲解如何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彼此的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巷》。

2. 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3. 推荐一位现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寻其他表现“雨巷”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与《雨巷》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雨巷”为题材,锻炼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读后感分享:评估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3篇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3篇

《雨巷》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

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三、【赏美品美】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

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雨巷》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雨巷》歌曲,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听的过程中简单了解作者及知识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问:读完这首诗歌,你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基本感情是什么?低沉幽怨(诗歌的基本感情往往称只之为基调)(2)问: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的感情呢?2、学生配乐朗读并点评(注意表现低沉幽怨情感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听录音,进行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忧伤的意境。

重点:理解和欣赏意象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可结合熟悉的诗歌简单了解意象)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缠绵哀怨的意境。

可轻声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教师可提示理解和鉴赏方法:①分析意象包含了那些哪些信息?(意象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②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分析理解。

雨巷。

那幽深弯曲,窄得只能容下一人一车的小道,班驳古老,给人一种神秘感,具有特殊的魅力。

在江南小镇,这样的小巷随处可见,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是那样的“悠长、寂寥”,它与凄冷的雨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狭小阴暗的空间,似乎小而有形,又似乎大而无边,传递无限的愁绪和哀愁。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成一条“追求之路”,怀者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中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像结,单薄细弱,一般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者白色,颜色不轻佻,经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学习《雨巷》,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意的理解与感悟,《雨巷》的意境、情感。

(2)教学难点:诗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学生自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3)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探讨象征主义手法。

(4)深入探讨: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雨巷》的内容理解较为深刻,能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2)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对戴望舒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了合作能力。

2. 教学改进(1)在解析诗歌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在深入探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1. 戴望舒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特点。

2. 《雨巷》的意境、情感及象征主义手法。

3. 诗中的生活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戴望舒的生平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

2. 《雨巷》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4. 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其他资源。

六、教学进程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戴望舒的生平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资料,准备《雨巷》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其他资源。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巷》word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巷》word教案
5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段落分析
(一)(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7)“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5、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下节课把结果向大家汇报。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示同学们去逐节理解诗意
检查同学们对意象、意境的掌握情况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较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完整word版)《雨巷》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雨巷》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雨巷》教学设计寻找彷徨中的美丽——《雨巷》教学设计⑥回忆《蒹葭》中对“所谓伊人"的解读. 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格式:丁香姑娘有___的特点,象征了____。

参考: “丁香姑娘”有冷漠、惆怅、美丽动人的特点,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恋人;也可能象征着诗人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

(学生有多种解读,都应鼓励) 过渡:意象有如此丰富内涵,但意象不是随机选取,有机组合能更彰显诗歌主旨.3、意象组合之妙(10分钟)(1)缺失体验 针对诗歌最重要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假设缺失其中某个意象,意境有何变化?结合有关内容诵读感悟. ①缺失体验之雨巷 讨论:缺了“雨”会怎样?(淡了意境) 缺了“小巷”怎样?(少了背景) (结合3、4、5节诵读) ②缺失体验之丁香姑娘 讨论:缺了“丁香”修饰语又如何? (少了美感、淡了愁绪)(结合诗歌2、3、6节诵读) (2)情感体验 ①引导学生诵读首尾两节,抓关键词语,谈发现。

参考:首尾前后照应,只把“逢着”改为“飘过”。

②设疑:“逢着”和“飘过”能否互换?参考:不可。

这两节主要意象巧妙组合,渲染了从开始对美好理想的希望,到最后理想破灭的迷茫之情,诗人有失望但没有绝望.如更换,则情感颠倒,无法凸显主旨。

③有感情比较朗读首尾两节,体会希望和失望的感情。

展现板书:雨 巷解读意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尝试自我解决问题. 2、结合有关段落诵读。

3、学生比较朗读,体会“逢着”和“飘过”的情感变化.这个环节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通过缺失体验和情感比较体验两个环节后,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巧妙的意象组合对诗歌意境和主旨的推波助澜作用。

从而突破重难点.板书体现“雨巷”和“丁香姑娘"两个主要丁香 姑娘忧郁彷徨。

《雨巷》教学设计4篇

《雨巷》教学设计4篇

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 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 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 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习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 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 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 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习,领悟诗 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 选用。
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 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的过程进 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 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 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雨中国现代诗歌《雨巷》这几天广州又下起 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有很多美丽的诗 歌都是歌颂雨的,请几个同学说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 色空蒙雨亦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在中国的现代诗歌中的故事,也总发生在雨天。雨,总是会给诗歌增添几分 诗意、美感雨,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 把握,“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 那美丽而又朦胧的《雨巷》。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现代诗二首》(我爱这土地 雨巷)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现代诗二首》(我爱这土地 雨巷)word教案

十七现代诗二首《我爱这土地》《雨巷》学习要求: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建议学时:二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第二学时: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熟读并背诵诗歌,试着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二)知识积累1彷.徨(páng)寂寥.(liáo)彳亍..(chóu chàng)颓..(chì chù)惆怅圮.(pǐ)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颓圮:坍塌,倒塌。

3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其诗歌内容: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达他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风格上: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 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丁香”,“姑娘”,“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我”等意象反复出现,并感觉到在那朦胧飘忽,缠绵哀怨的意境中,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诗人寂寥,愁怨,梦一般飘忽不定的情绪。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些意象。
4、段落分析
(一)(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7)“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5、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下节课把结果向大家汇报。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示同学们去逐节理解诗意
检查同学们对意象、意境的掌握情况
注:鉴于体育科的学科特点,相关教师可在此模板的基础上视需要增加栏目
授课时间
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第2课时教学目标 Nhomakorabea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堂课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问题,让你们分组讨论,现在就请各组委派一个同学把你们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授课时间
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雨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诵读与鉴赏
2、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三、难读字整音
彳亍:(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毁坏、崩塌。
太息(tai xi):叹气。
四、请同学朗读诗歌。
五、听课件中的朗诵。
六、分析诗歌
1、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这首诗歌美吗?
这首诗很美。齐声朗读,再一次感受诗歌的美。
2、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3、总体梳理诗歌内容(中间穿插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要让学生把这首诗歌大致背出。)
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
首先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姑娘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又忧愁抑郁。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2、3)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的出现了,她美丽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象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与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中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我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