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汇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四年级上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一、人、事、物的观察与认识1.天空:蓝天、晴天、阴天、多云、下雨、下雪等2.空气:气体中的物质、空气的存在、空气的质量、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要性等3.海洋:海洋中的动植物、珍珠的成因、海水的成分等4.植物的观察:种子和花种类、植物的生长、成长过程、植物的繁殖等5.动物的观察:昆虫、鸟类、鱼类等;动物的生长、饮食习性、行为特点等二、生物的繁殖和发育1.植物的繁殖:种子的形成、传播方式、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2.动物的繁殖:动物的性别、雌雄动物的特点、动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3.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动物的性别是否可以通过外部特征来判断三、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球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2.地球的分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等3.地理位置:大洲、国家、城市、地理标志物、分纬度、经度等4.创制地图:地图的符号、比例、方向等四、力学与机械1.动力: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物体运动的因素、力的合成与分解等2.地心引力:地球的引力、扔东西的轨迹与地球的引力有关等3.重力和物体运动:物体与地球的亲密接触、地球的吸引力、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物体的自由落体等4.物体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物体浮沉的条件、浮力与物体形状和密度的关系等五、物质与变化1.物质和混合物: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和混合物的定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等2.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的颜色、硬度、透明性、燃烧性质等;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等3.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熔点、沸点等4.火的危害和安全:火灾的元素和扑灭方法、使用火源的注意事项等六、生态学1.保存自然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土壤资源等;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2.保护环境:环境污染、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3.动物和植物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保护、珍稀动物和濒危物种的保护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全套一、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1. 水的蒸发在太阳的照射下,水面上的水分发生慢性蒸发,形成水蒸汽。

2. 水的凝结水蒸汽遇冷凝结成雨、雪等降水。

3. 降水水分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4. 地表径流水在地表流动。

5. 地下水一部分水渗透到地下。

6. 蒸发和植物蒸腾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蒸气。

7. 大气中的水气大气中还有一部分水分。

二、植物的生命过程1. 植物的营养植物通过叶子、茎、根等器官进行的吸收水分、养料以及光合作用,靠这些获得的能量和物质生长。

2. 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利用阳光等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分解果实、花朵、叶子等方式不断生长。

3. 植物的繁殖植物通过种子、禾本科植物器官等方式进行繁殖。

三、天气预报1. 天气因素天气预报主要是根据空气压力、气温、湿度、风力等要素对天气进行观测分析。

2. 天气形成天气形成是由于阳光、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因素形成的。

3. 天气变化天气随着季节、环境变化等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

四、地球运动与日影1.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日影的变化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日影在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

通过对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的全面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水的循环、植物的生命过程、天气预报以及地球运动与日影的知识。

这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是孩子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石,也是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

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就需要将这些知识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从科学中获得快乐和成长,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未来人才。

水的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蒸发、降水、凝结和返回海洋、陆地、大气层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水的蒸发、水的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及大气中的水气。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三态•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力量大,呈现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力量较小,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呈现流动的形状,占据一定的体积。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力量较弱,自由运动,能填满容器中的所有空间。

2. 物质的可溶性物质的可溶性指的是物质在水等溶剂中是否能够溶解。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以将物质分为可溶性物质和不溶性物质。

•可溶性物质:指的是物质能够在水中充分溶解,形成透明的溶液。

常见的可溶性物质有食盐、蔗糖等。

•不溶性物质:指的是物质不能够在水中溶解,形成悬浮液或沉淀。

常见的不溶性物质有石灰石、沙土等。

二、光的性质与反射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2. 光的反射•光在与物体表面接触时,会发生反射。

•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相对于法线的角度。

3.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相等。

三、空气与水1. 空气的特性•空气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之一,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空气具有质量和体积,会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

2. 水的性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是生命的基础。

•水的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3. 空气与水的运动•空气和水都能够进行流动运动,形成风和水流。

•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水的流动形成了河流、海洋等。

四、动物与植物1. 动物的特征•动物是生物界的一大类,具有呼吸、运动、感知等特征。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 植物的特征•植物是生物界的一大类,具有光合作用、生长、繁殖等特征。

•植物可以根据根茎叶花果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3. 动物和植物的相互关系•动物和植物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动物依靠植物提供的氧气和食物的供应生存,而植物依靠动物进行传播和繁殖。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梳理一、生命和生物1. 生物的共性特征生物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长变化、生物的呼吸与运动、生物的繁殖方式等2. 动植物的种类和特征不同种类的植物、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征、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3. 生物的基本需求和守恒性生物的营养需求、水和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等二、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性质、物质的凝固和溶解、物质的变化和混合等2. 简单机械与能源转化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能量转化及节约能源的意义等3. 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动能与势能、声能与光能、电能与热能等能量形式及其应用三、运动和力1. 运动和静止的认识与描述运动的概念与特点、运动和静止的比较与描述等2. 力的作用与影响力的方向、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效果、合力与分力等基本概念与分析3. 动力与速度动力的大小与方向、力对物体速度的影响、简单机械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四、天地和太阳1. 太阳的位置与角度变化太阳的位置与升起、直射地区与非直射地区、季节变化与天气关系等2. 星星的观察与辨认不同时间和季节星星的变化、星座的观察与辨认等3. 天气与节气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认知与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等五、环境和资源1.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水的重要性与节约用水、空气的保护与污染防治、能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等2. 环保知识与实践分类垃圾的意义与方法、植物和树木的保护、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等3. 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物质与材料的选择、简单机械的使用与效用、环境友好型能源的使用等六、生活与科技1. 科技与生活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家居用品等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与便利性等2.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书籍与互联网等信息来源的利用、简单的信息处理与表达等3. 简单机械与设计简单机械的应用与自主创新、简单的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等七、身体和健康1. 基本卫生与健康习惯手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基本卫生习惯的养成与重要性2. 健康与运动锻炼和休息的平衡、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与保持健康等3. 常见疾病和急救常识感冒、发烧、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和急救知识的了解与处理综上所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涵盖了生命与生物、物质与能量、运动与力、天地与太阳、环境与资源、生活与科技、身体和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 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新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新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重点知识点

第一单元天气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中午的温度最高;1-3.使用温度计前,先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把温度计的液泡放在手上约一分钟,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第二单元溶解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2-5.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2-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2-6.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2-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2-7.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问题解答1、我们怎样来理解溶解,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分离出来;2、把食用油倒入水中充分振荡后,再静置一会,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倒入洗涤剂,振荡后会怎样呢答:会出现油在上,水在下的分层现象;倒入洗涤剂振荡后,油水分层消失,油可以溶解在洗涤剂中;3、先摇晃一下汽水瓶,再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有气体从瓶中溢出;因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的方法溶解的;打开瓶后,条件变了,气体溢出了;4、水果糖溶解的快与慢与什么有关怎样使水果糖块溶解得快答:与糖块的大小、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有关,把糖块研碎放到热水里搅拌,溶解的快;5、盐是否能任意多的溶于水我们怎样做才能溶解更多的盐答:不能;用更大的杯,放更多的水才能溶解更多的盐;6、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呢当杯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变成固体,留在杯底;第三单元声音3-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3-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频率,即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因为音叉的叉股十分脆硬,使用中要用橡胶锤敲打,不能使用其他硬棒,同时要避免重击和跌落3-1.用同样的力量分别敲击大音叉和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1.选取一个音叉,用不同的力量,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轻轻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重一点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强3-1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要产生噪音影响他人哦.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是:分贝dB;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赫兹Hz;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皮筋越松,振动越慢,声音越低;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因为钉子越短振动越快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3-4同一把尺子会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的振动快慢与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声音高低又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这说明: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3-5.声音能向上、下、左、右、前、后传播,也就是说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3-5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可以传播 ;3-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介质;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声音传播的介质;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5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 ,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5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呢利用大地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士兵能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的轻重变化,能判断出马的多少和远近;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耳垂、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耳蜗、听觉神经;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3-7耳廓具有收集声波,增强听力,保护耳朵内部结构的作用;3-7.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 ,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7.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3-7 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3-7、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3-7、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第三单元声音3-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3-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频率,即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因为音叉的叉股十分脆硬,使用中要用橡胶锤敲打,不能使用其他硬棒,同时要避免重击和跌落3-1.用同样的力量分别敲击大音叉和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1.选取一个音叉,用不同的力量,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轻轻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重一点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强3-1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要产生噪音影响他人哦.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是:分贝dB;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赫兹Hz;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皮筋越松,振动越慢,声音越低;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因为钉子越短振动越快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3-4同一把尺子会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的振动快慢与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声音高低又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这说明: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3-5.声音能向上、下、左、右、前、后传播,也就是说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3-5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可以传播 ;3-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介质;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声音传播的介质;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5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 ,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5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呢利用大地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士兵能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的轻重变化,能判断出马的多少和远近;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耳垂、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耳蜗、听觉神经;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3-7耳廓具有收集声波,增强听力,保护耳朵内部结构的作用;3-7.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 ,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7.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3-7 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3-7、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3-7、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一: 生物
1.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 四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 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其功能;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

3. 人类的五官和感觉器官:
- 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结构和功能;
- 皮肤上的感觉器官。

科学知识点二: 物质与能量
1. 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

2. 温度和热量:
-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物质的热胀冷缩。

3. 风的形成和特征:
- 风的原因和风向。

科学知识点三: 地球与太阳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自转的影响;
- 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影响。

2. 太阳的位置和运动:
- 太阳的位置在东方和升起的方向;- 太阳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3. 四季的变化:
- 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 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景物特点。

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旨在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以下是本册教材的知识点总结:
1. 植物的生命周期:学生学习了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开花、结果以及植物的繁殖过程。

2. 动物的生命周期:探讨了动物从出生到成熟,再到繁殖后代的生命
周期,包括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如卵生和胎生。

3. 地球和宇宙:介绍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的构成,以及
宇宙中的其他星系和天体。

4. 物质的性质:研究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并探讨了物质状态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

5. 力和运动:学习了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等,以及力对物体
运动状态的影响。

6. 能量的转换:探讨了能量的不同形式,如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以及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

7. 简单机械:介绍了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让
学生理解机械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8. 环境与生态:讨论了自然环境的组成,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人类
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9. 科学探究方法: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科学方法。

10. 科学与社会:探讨了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和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1、与一年前相比,我们身体的身高和体重等都有所增加,但我们的指纹、血型、DNA都不会发生改变,另外头部相貌变化不明显。

2、预测并不是随意想象,科学合理的预测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3、在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需要选定另外一个物体作参照物。

如果选定的参照物不同,那么对同一个物体的位置描述结果有可能不相同。

“在”字后面的事物就是参照物。

如:升旗台在校门的对面,“在”字后面是“校门”,那么“校门”就是参照物。

4、要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弄清楚方向是很重要的。

面向东方(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站立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5、根据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三类。

定滑轮的支架是固定不动的。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更加便利。

动滑轮连同支架是可以移动的,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6、物体影子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造成太阳位置变化形成的。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物体影子指向西方,影长较长,此时温度低;傍晚太阳在西方落下,物体影子指向东方,影长较长,此时温度低;正午,物体的影子指向正北方,此时影长最短,温度为一天中最高。

上午影子由长变短,温度由低升高,下午影子由短变长,温度由高降低。

7、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所有的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个它适应的环境中,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蚂蚁是用触角进行交流的。

它们力气很大,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喜欢吃甜食,不会游泳。

9、蝗虫、蝴蝶、蜻蜓、蟋蟀、蚊子、苍蝇都和蚂蚁的特点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知识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知识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复习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变化。

3.我们可以通过气温、降水量、云量、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风向和风速、气温、降水量,云量。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天气预报图中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也可以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稳定不再变化后,才能读数。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通常情况下,清晨的温度最低,一天中下午2时左右的气温最高。

每天的气温变化特点是先上升后下降。

27℃读作二十七摄氏度。

10.风向是指风吹来的风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只要看箭头的方向就可以确定,如果风向标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看红旗飘动的方向来判断风向,就是红旗飘动的相反方向。

我们一般用 8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1.在我们简化记录风速的时候,数字“0”表示无风,数字“1”表示微风,数字“2”表示大风。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级记为13 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最高等级为12级,最低为0级。

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用降水量来衡量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粗细均匀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0.1~9.9毫米的是小雨,10~24.9毫米是中雨,25~49.9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100~249.9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50为特大暴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精编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精编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 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 ),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 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 )风。

6、我们可以用(八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來计算的。

(风速仪 )是测量风速的 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9、 (雨量器 )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 时 )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 ),50〜:L00毫 米是(暴雨 ),小于(10毫米 )是小雨。

10、 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 )、 (积云 )、(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 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o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入(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 云量不超过四分Z —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Z 三是(多云 ),阴天 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 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 )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而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 )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 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 )6、 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 错)7、 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对 ) 8、 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

(错 )9、 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对 ) 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

最全面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完整版)

最全面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1、天气(一、填空题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

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 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9、(雨)、(雪)、(冰雹)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 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 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

当天空中的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二、判断题阴天).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错对))(错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 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错))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知识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以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1.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生将学习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环节,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 植物的生长条件: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水、空气、阳光和适宜的温度,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

3. 动物的分类:学生将学习动物的基本分类方法,如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等,了解不同动物类别的特点。

4. 地球的构造:学生将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外部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

5. 物质的状态变化:学生将学习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过程。

6. 简单机械的应用:学生将了解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7. 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学生将学习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以及能量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传递方式。

8. 环境保护:学生将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减少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环境保护。

9. 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将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如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制定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和交流结果,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科学与社会:学生将探讨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如医学、农业、交通等领域,以及科学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将建立起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初步认识,为进一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对)8、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

(错)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 对)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

(错)1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错)12、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对)13、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就是北风。

(对)二、溶解一、填空题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

3、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对)8、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

(错)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 对)10、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25--50毫米之间。

(错)1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错)12、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对)13、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就是北风。

(对)二、溶解一、填空题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

3、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6、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搅拌)、(切碎)、(加热水)有关。

7、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8、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9、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10、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量)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 )克食盐。

11、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如(海水晒盐)。

1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3、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二、判断题1、可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没有限度的。

(错)2、溶解的速度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错)3、酒精能在水中溶解,但水不能在酒精中溶解。

(错)4、空气不能在水中溶解。

(错)5、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的内焰给物体加热。

(错)6、两块肥皂同时放入装水的杯子中,放在热水中的溶解的快。

(对)7、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

(错)8、在“搅拌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水可以不一样多。

(错)9、在“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中搅拌。

(错)10、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对)11、所有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错)12、酒精灯温度最高的是焰心部分。

(错)13、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错)14、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物体加热的更快。

(错)15、肥皂粉、鸡精、面粉、白酒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错)16、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但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中。

(对)1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有小的。

(对)18、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可以超过滤纸的边缘。

(错)三、声音一、填空题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测试音高)。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4、(耳朵)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它的单位是(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它的单位是(赫兹)。

6、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8、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0、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

13、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二、判断题1.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错)2.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错)3、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对)4、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是能传播声音的。

(对)5、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对)6、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错)7、嘈杂刺耳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对)8、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对)9、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对)10、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错)11、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对)12、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对)四、我们的身体一、填空题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了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7、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8、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9、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或者是(切牙)、(尖牙)、(磨牙)。

10、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如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完成,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血液),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12、心脏的心肌收缩时,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时,血液(流进)心脏.二、判断题1、身体工作时,需要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对)2、骨骼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输送营养。

(错)3、我们呼出来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错)4、锻炼身体可以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

(对)5、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回到心脏。

(对)6、食物进入人体后,先后经过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

(错)7、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对)8、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次数会增加。

(对)9、运动时,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的氧气。

(对)10、食物中的养分是在胃中被吸收的。

(错)12、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对)13、在呼吸器官中,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错)14、消化食物时,不需要消耗氧气。

(错)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或()的方法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