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老子选读
老子四章文言整理
![老子四章文言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5877f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7.png)
老子四章文言整理一、原文呈现1.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
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
3.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 第六十四章(节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重点字词解释1. 第十一章-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
- 毂:车轮中心的圆孔,车轴从当中穿过。
-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埴,黏土。
- 户牖:门窗。
- 利:便利。
2. 第二十四章- 企:踮起脚跟。
- 跨:跃、越过,这里指迈大步。
- 自见:自我显露。
见,同“现”。
- 自是:自以为正确。
- 自伐:自我夸耀。
- 自矜:自尊自大。
- 余食赘行: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行,同“形”。
3. 第三十三章- 强:刚强、果决。
- 所:这里指立身之基。
4. 第六十四章- 泮:同“判”,分离。
- 毫末:毫毛的尖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 累土:一筐土。
累,同“蔂”,土筐。
三、句子翻译1.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高中语文 2.4 《老子》(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高中语文 2.4 《老子》(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a6a721f952d380eb63946dbd.png)
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 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 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 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 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 比。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 实行“无为而治”。
可编辑ppt
6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 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 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 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 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 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 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 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可编辑ppt
14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
号为老子”。
可编辑ppt
2
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
王室衰微,弃官西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
“莫知所终”。
可编辑ppt
3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
宗”《。老子》论“道”,突出 的是“自然”,即把“自然” 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可编辑ppt
5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4.《老子》文选
![4.《老子》文选](https://img.taocdn.com/s3/m/6de8f81b52ea551811a68709.png)
古代汉语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人之道則不然:
连词,表示承接
• 損不足以奉有餘。 •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介词,把,带前宾语“有余”
• 唯有道者。
古代汉语
• 大自然的法则,是减损有余来补给不足, • 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了; • 偏要减少不足的来供给有余的人。 • 谁能拿有余的来供给天下之人? • 只有有德的人能如此。
古代汉语
《老子》文选
主讲:张萍 2014.11.21-
26
古代汉语
(一)《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爲善, 斯不善已。
古代汉语
•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 • 就显露出丑来了; • 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 • 就显露出恶来了。
古代汉语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Nhomakorabea古代汉语
鑿户牖以爲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
古代汉语
•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 • 正在于它的无(门窗四壁中间的空处), • 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古代汉语
故有之以爲利, 無之以爲用。
因有用无
《淮南子·说山训》: 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听,终以其无用者为用矣。 物莫不因其所有,用其所无,以为不信,视籁与竽。
古代汉语
• 因此,圣人总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 • 任凭万物在那儿兴起却不去管它,
古代汉语
生而不有, 爲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古代汉语
• 让万物生长却不据为己有, • 有所施为,却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 • 功成而不自居。 • 正由于不自己居功, • 因此功绩也就不会失去。
古代汉语
《老子》原文及译文
![《老子》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91e47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4.png)
《老子》原文及译文《老子》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老子》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老子》原文与译文
![《老子》原文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1f106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7.png)
《老子》原文与译文正文第一章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1 不尚贤,使民不争。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f2d33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a.png)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郭店楚简《老子》全文甲本1组19【楚郭店甲本】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66【楚郭店甲本】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
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6【楚郭店甲本】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30【楚郭店甲本】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
其事好长。
15【楚郭店甲本】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64-2【楚郭店甲本】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37【楚郭店甲本1组】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63【楚郭店甲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2【楚郭店甲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32【楚郭店甲本】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
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https://img.taocdn.com/s3/m/054b8dcfaeaad1f346933fbf.png)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
知识汇总关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关于《老子》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分析有无相生老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对老子专门的介绍,“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思想,与咱们前面所学的一些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不一样,到底是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老子的这篇文章,来作一些了解。
一、注音。
毂()埏埴()户牖()自矜者不长()赘()枯槁()(答案提示:gǔ、shān、zhí、yǒu、jīn、zhǎng、zhuì、gǎo)二、解词。
古代汉语文选—《老子》选讲古代汉语培训资料共17页
![古代汉语文选—《老子》选讲古代汉语培训资料共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51ec766565ce050877321362.png)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古代汉语文选—《老子》选讲古代汉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老子》八章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老子》八章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ff7d2451e79b8969022642.png)
*《老子》八章老子(《道德经》)注释及译文《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
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注释〕②几:接近、相似。
③地:低卑的意思。
④渊:深静的意思。
⑤与:予,指和别人相交。
⑥政:王弼本作“正”;“政”、“正”相通,故改为“政”,有行政的意思。
⑦尤:过失。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
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注释〕①五色:黄、青、赤、白、黑。
②五音:宫、商、角、徵、羽。
③五味:酸、甜、苦、辣、咸。
爽:《广雅·释诂》:“爽,伤也。
”④驰骋:马纵横奔跑。
畋:猎取飞禽走兽。
心发狂:心浮放荡。
⑤行妨:伤害行为。
⑥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即以物养己,但求恬淡安饱,而不以物役己追逐声色之娱。
⑦去彼:指舍弃“为目”的生活。
取此:指摄取“为腹”的生活。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若冬涉川③;犹兮若畏四邻④;俨兮其若客⑤;涣兮其若凌释⑥;敦兮其若朴⑦;旷兮其若谷⑧;混兮其若浊⑨。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B10保此道者,不欲盈B11。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B12。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https://img.taocdn.com/s3/m/40f97b1c6c175f0e7cd13787.png)
经典感悟
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 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 在。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如 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 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 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 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 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 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 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 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 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 这五大阶段。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 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 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 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 境界迈进的过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 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 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 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 《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 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 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 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 子并称老庄 。
第五课《老子》选读
经典诵读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 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 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 令人行为不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是效法,参照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 解为,人按照大地的规律,大地万物按照天 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效法自然的法则, 自然无为,无不为,这就是道。
高考语文文言文《老子》四章
![高考语文文言文《老子》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f6aaad3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7.png)
1
2
3
4
5
4.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填写在括号内,并翻译句子。 (1)自知者明。( 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 译文: 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 (2)死而不亡者寿。( 判断句 ) 译文: 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3)为之于未有。( 状语后置句 ) 译文: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1
2
3
4
5
5. 将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内容补充完整。 (1)老子的传世作品《 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 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 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2)无为:中国先秦时期 道 家思想术语,主要指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 众,不妄为。
1
2
3
4
5
高考语文文言文 《老子》四章
原文呈现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1
2
3
4
5
(3)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 接近成功。
今义:相当于“十分之几”。
(4)民之从.事. 古义: 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1来自234
5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常于几成而败之 接近。
(1)几ቐ ②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
古代用于凭靠休息或者放置物件的器具。
高中语文 2.4 《老子》1(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高中语文 2.4 《老子》1(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9355d913941ea76e59fa0492.png)
可编辑ppt
26
3、规律之道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 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 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28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76章)
可编辑ppt
29
三、认识论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可编辑ppt
17
7、孔老之会
•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 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飞蓬飘转飞行。比喻人 之行踪无定)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 子盛德 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 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 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 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箭)。至於龙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老子列传》)
可编辑ppt
15
6、孔子思想与隐士传统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diao,锄草工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 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 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 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 (《微子》)
古代汉语《老子》选读培训资料
![古代汉语《老子》选读培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6a72fb4fad6195f312ba6ff.png)
4、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思考
《老子》第四十一章主要运用什么 方法说理?试列举其中的对举词语。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二、老子的身世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2)。姓 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 阳,楚国苦(今河南鹿邑)人。据 说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吏”,管理国 家图书,后来隐居不仕,著有《道 德经》,即《老子》五千言,出函 谷关后不知所终。
三、《老子》选读
1、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 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 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 而归之。
2、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3、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 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 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 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 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 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 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古代汉语《老子》选读
2、讲“守弱居柔” ; 讲“相反相成,物极必反”
1)《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老子(背诵版)
![老子(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e7e90859eef8c75fbfb39c.png)
《老子》《老子》第一章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知恶即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虚心实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和光同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无私成私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如婴儿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无之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老子 选译
![老子 选译](https://img.taocdn.com/s3/m/eae4d3c608a1284ac8504331.png)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读译]三十根辐条拱卫一个毂,毂因为中问有个空处,才能装进车轴,使车轮有了一个转动作用。
拍击陶土泥制成器物,器物因为留有中间的空处,才有盛放物品的用处。
开凿门窗建造居室,居室因为有里间的空间,才有了让人居住的用处,因此,有作为实物提供给人利用,很多时候也要用无来发挥作用。
统治天下的圣人想要居於万民之上,必得以谦卑的言语来取得人民的信赖;想要人民站出来,那麼圣人必得把自己退到后面去!因此,圣人处在上面而人民不觉得有沉重的压力,站在前头领导而人民不觉得有妨害!这样一来,天下人都乐意推戴他,而不会厌弃他;这是因为圣人不与人相争,因而天下人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
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
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
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
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此处的“善”,不指狭义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
有道者的“理论”风格是彻底的实事求是,必合于“大道至简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验。
因此不会搞繁琐哲学,更不会玩弄诡辩的概念游戏以惑人取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里的“知”指觉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称真知。
“博”则是博学,指书本学问的广泛,也包括修炼理法的博杂。
修道是化繁为简、万法归一的实修实证,而非求博学,因此最忌理障杂陈,使心不专。
而有道明师的启示形式,也是一理贯串,方可通达人心,不会显示博学,喧宾夺主、横生枝节。
老子的“学说”形式之实质,就是始终不离于“道”性的无为大法、最上乘法、顿悟渐修之法、全方位高层次养生大法。
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都要加以礼待。
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
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
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
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要的。
【最新】高中语文4老子选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最新】高中语文4老子选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02b52e3968011ca3009155.png)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译文: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 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 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赏析:这可以说是三个比喻,也可以说是三个举证。从中需要领 悟到大小、高低、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 些略微抽象的概括所贯串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 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方面 转化的可能,必须抓住那些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 的因素,并且付出必要的努力。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 命名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 《道经》之先后又叫《德道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 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 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 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 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 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 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 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 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 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 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 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 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 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 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为我们留下 你的思想?
《老子》原文及翻译(2)
![《老子》原文及翻译(2)](https://img.taocdn.com/s3/m/2de06f7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6.png)
《老子》原文及翻译(2)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发展,是“道”的运动。
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
天下万物产生于具体的有形质之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形质之物产生出具体的有形质之物。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士闻道就努力不懈地去实行,绝不间断。
中士由于识见不足,认道不清,所以觉得道似真似幻,若有若无。
下士听见合于道的话,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以为荒诞不经。
如果不能让这般俗陋的人大笑的话,道就不是真道呢!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有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来,明道反像暗昧,进道反像后退,平道反像不平。
”同样地,上德反像低下的川谷,高洁显荣反似含垢受辱,广大的德性反似不足的样子,刚健之德反像怠惰的样子,质朴的德反似易变的样子,其理莫不源于此。
广大的空间没有可指的角落,伟大的成就大都晚成,天籁的声音无声可闻,没有形象的象,无形可见;大道隐微不可说,没有名称来指明。
上士的人了悟这些道理,立刻付诸行动,以期合于道体。
因为只有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大道,才能施恩万物,才能无所不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是万物化生的总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衍了万物,因此万物禀赋阴阳二气的相交而生,这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始终调养万物。
人所厌的是孤、寡、不谷,而侯王却以此自称,那是因为得道的侯王深明道体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页/共10页
2、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7页/共10页
3、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 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 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 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 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 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 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8页/共10页
4、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一章主要运用什么 方法说理?试列举其中的对举词语。
第10页/共10页
2、讲“守弱居柔” ;
讲“相反相成,物极必反”
1)《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多,多则惑。” 2)“守弱居柔”,就是强调应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
《老子》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 “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都 不争,即“不武”、“不怒”、“不与”、“为之 下”。
第3页/共10页
2)老子讲“无为”不是不做事情, “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
《老子》第二十九章:“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圣人的欲、学、工作, 都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为”。无为,就是要遵循客观 规律,不妄加干涉。
一、《老子》讲什么
1、讲“道”与宇宙的本质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无”,什么都没有。但
“无”不是没有,“什么都没有”也不是真的什么都 没有,而是一种为人类所觉察不到的存在形式,就如 《老子》第四十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报告《科学的未来是什么》, 其摘要中说:“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讲, 什么都没有,连时间、空间都没有。”这个讲法与 2500年前老子的说法惊人一致:《老子》第二十五章 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第以1页为/共天10下页 母。”寂兮寥兮,就是没有
第2页/共10页
3、讲“不争”;讲“无为”
1)老子讲不争,并不是要消极软弱、没 出息;应从两方面理解“不争”:一是在人 民内部,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要不争,要和谐一致,没什么 好争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一是 “不争”正是为了更好地去争。夫惟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争的一种 最优策略。
第4页/共10页
二、老子的身世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2)。姓 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 阳,楚国苦(今河南鹿邑)人。据 说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吏”,管理国 家图书,后来隐居不仕,著有《道 德经》,即《老子》五千言,出函 谷关后不知所终。
第5页/共10页
三、《老子》选读
1、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
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
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 人,必以身后之。” 第七十六章:“坚强处下,柔弱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