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药物外渗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药物外渗是指在医疗过程中,药物意外流入静脉外组织,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情况。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疼痛、炎症、溃疡甚至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下面是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第一步:立即停止注射当发现药物外渗时,首要步骤是立即停止注射。

停止输液可以减少药物的进一步扩散,降低局部损伤的程度。

第二步:保持局部安静停止注射后,需要保持患处安静。

不要刺激局部,以免加重损伤。

第三步:评估局部损伤对外渗部位进行仔细观察,评估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观察是否有局部皮肤变红、肿胀、疼痛等症状。

第四步: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通知负责处理此事的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会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损伤的情况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第五步:拍照备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拍照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

拍照可以作为治疗及后续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六步:处理药物外渗部位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处理药物外渗部位。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1. 冷敷:对于温热或有炎症表现的部位,可以用冰袋或冷敷巾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2. 清洗:用生理盐水或清洁的温开水对外渗部位进行冲洗,以将药物冲洗出体外。

3. 创面处理:对于有明显创面的情况,应进行适当的创面处理,如消毒、换药等。

第七步: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对于药物外渗的情况,需要详细记录,并向医护人员报告。

记录中应包括外渗药物的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外渗部位和相关症状等信息。

第八步: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对于药物外渗造成的损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

如局部红肿、渗液量增多、局部温度升高、生命体征异常等,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药物外渗是医疗过程中的意外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以减轻损伤并防止后续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是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
首先,静脉药物外渗可能与注射技术不当有关。

如果在注射过
程中使用了不合适的针头或穿刺技术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药物外渗。

此外,如果注射部位的静脉壁受损或血管通透性增加,也会增加药
物外渗的风险。

其次,药物本身的性质也是导致外渗的原因之一。

一些药物可
能对血管壁产生刺激作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促使药物外渗。

此外,一些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或者浓度过高,也可能导
致药物外渗的发生。

此外,静脉注射部位周围的组织状态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外渗情况。

如果患者的静脉通畅性不佳,血液循环受阻,或者局部组织水肿、炎症等情况存在,都可能增加药物外渗的风险。

最后,患者的个体差异也可能影响药物外渗的发生。

例如,老
年患者由于血管脆弱性增加,静脉壁弹性下降,可能更容易发生药
物外渗。

此外,肥胖患者由于组织厚度增加,注射技术相对困难,
也可能增加外渗的风险。

综上所述,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包括注射技术不当、药物本身的性质、注射部位周围组织状态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多个方面。

为了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掌握注射技术,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浓度,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和处理。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液从输液器或输液袋之外渗出。

输液外渗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输液器或输液袋故障:输液器或输液袋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造成药液渗漏。

2. 输液管路故障: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接头松动、输液管路老化等原因,导致药液渗漏。

3. 患者血管状况:患者血管受损、血管脆弱或血管壁炎症等,使药液渗透出血管。

4.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为了减少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确保连接牢固,没有损坏或漏液的情况。

定期更换老化的输液器和输液袋。

2. 规范输液管路操作:在插管和连接输液管路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连接牢固。

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输液管路。

3. 细心观察患者血管状况:对于血管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需进行输液,应减慢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血管渗漏。

4. 控制输液速度:遵循医生的嘱咐,不要超过规定的输液速度。

慢速稳定的输液可以减少药液外渗的风险。

5. 定期监测输液情况:对于营养输液、药物输液等长时间进行的输液,要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采取措施。

6. 加强护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药液外渗。

总之,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通过加强操作规范,定期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以及注重患者血管状况的观察等措施,可以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b
11
一.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5、解剖部位
➢ 远端小静脉较大的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 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
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
易外渗。
b
12
一.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6、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
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
➢无法沟通的患者麻醉后的患者,使用镇静剂
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 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b
5
一.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1. 患者因素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 加,容易发生外渗。
➢肥胖的患者肥胖患者的血管看不清、触
不到,穿刺难度大。
➢ 婴幼儿: 爱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 家长都很紧张;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 固定,易发生外渗,
b
4
一.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1. 患者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
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b
19
四、 处理
小范围外渗: 1 、 抬高患肢袖带解松 不能按血压袖带
2、普通液体 药物50℅硫酸镁或75℅-90℅酒精湿 热敷 温度不超过50°肿胀很快消失
3、血管活性药物:50℅硫酸镁湿敷
4、刺激性大的药物:50℅硫酸镁或75℅-90℅酒精 冷湿敷
b
20
四、 处理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药物渗出和外渗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物渗出和外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一、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1. 药物浓度高:高浓度的药物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使药物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渗出血管。

3. 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可能性。

4. 血管选择不当:在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容易导致药物渗出。

5. 穿刺技术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不当等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6. 患者因素:患者的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也会增加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风险。

二、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措施1. 合理选择血管: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2. 提高穿刺技术: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确保一针见血,固定血管和穿刺部位。

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性,合理控制输液速度。

4. 了解药物特性:用药前了解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掌握相应的护理措施。

5. 提高患者意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危害,指导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6. 严密观察: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发现红、肿、痛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处理方法1. 立即停止输液:发现药物渗出或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病情加重。

2. 评估渗出程度:根据渗出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微渗出可局部按摩、热敷;严重渗出需立即拔针,并报告医生。

3. 局部处理:根据药物特性,采取相应的局部处理方法。

如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药物外渗,可用50%硫酸镁湿敷;化疗药物外渗,可用生理盐水或解毒剂冲洗。

静脉注射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静脉注射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一、背景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注射过程中,药物液体渗漏至血管外组织,导致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及深层组织受损的现象。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疼痛、炎症、皮肤坏死、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药物外渗应急处理小组,负责药物外渗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协调工作。

2. 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护士、医生、药剂师等。

三、应急预案1. 早期识别(1)护士在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注射。

(2)护士应熟悉各类药物的特性,了解其外渗后可能引起的反应,以便及时识别。

2. 应急处理(1)停止注射:立即停止药物注射,拔除注射针头。

(2)报告:立即向值班医生及护士长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3)评估: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深度等。

(4)处理:a. 局部冷敷:外渗早期,可用冰袋或冰盐水进行局部冷敷,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b. 局部封闭:根据药物种类和性质,采用相应的封闭治疗措施,如:- 非刺激性药物:局部注射0.25%普鲁卡因或0.5%利多卡因;- 刺激性药物:局部注射0.5%普鲁卡因+透明质酸酶;- 高渗性药物:局部注射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 强碱性药物:局部注射0.9%氯化钠溶液+维生素C。

c. 局部湿敷:外渗后期,可用生理盐水或0.9%氯化钠溶液进行局部湿敷,以促进药物吸收。

d. 其他处理:如局部肿胀明显,可给予抗炎、消肿药物;如出现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3. 观察与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症状,如疼痛、肿胀、皮肤颜色、温度等变化。

(2)记录处理过程、药物种类、剂量、局部反应等。

4. 健康教育(1)向患者解释药物外渗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2)指导患者做好局部护理,如避免搔抓、保持局部清洁等。

四、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药物外渗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的能力。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h。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面积≥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一、目的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的问题,降低局部组织损伤,确保患者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三、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外渗(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2)观察患者症状,询问患者感受。

(3)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物种类及浓度等信息。

2. 报告和沟通(1)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情况,取得其配合。

(3)如需其他科室协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3. 处理措施(1)根据药物外渗的种类、性质、刺激强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2)给予局部湿热敷、冰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3)对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强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等特殊药物外渗,按照专用处理流程进行。

(4)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4. 记录和归档(1)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经过、处理措施及效果。

(2)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查阅。

四、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

2. 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物种类及浓度等信息。

3. 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如需其他科室协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

4. 根据药物外渗的种类、性质、刺激强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5. 给予局部湿热敷、冰敷、局部封闭等处理。

6. 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7. 详细记录药物外渗经过、处理措施及效果。

8. 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查阅。

五、注意事项1.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

2. 提高护士穿刺技术,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3.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观察和护理能力。

4. 定期培训护士,提高其对药物外渗的处理能力。

5.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处理流程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患者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及时、有效地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局部组织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加强护士培训和患者教育,可以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一.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1. 患者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
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无法沟通的患者麻醉后的患者,使用镇静剂
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 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一.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易外渗。
一.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6、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
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
➢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
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临床表现
➢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 ➢ 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
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 黑变硬,形成溃疡。
✓如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Hale Waihona Puke 4、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 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 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 液,再用碘伏外涂.
更主要的;
穿刺技术 巡视是否及时有关 -----技术和 责任心的问题
谢谢观赏
缺乏了解
➢ 同一位置多次穿刺或一个位置长时间输液
操作原因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不恰当的配伍 大量脱水后再在同一静脉加用垂体可 刺激血管导致痉挛缺血
一. 静脉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5、解剖部位
➢ 远端小静脉较大的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 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
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
肿瘤药物占5%,其他常用药物合计占60%,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的654-2 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 生理盐水10ml-15ml 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 或利多卡因10ml-15ml+ 地塞米松5mg-10mg 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 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 地塞米松5-10mg 局部湿敷至少24h。

6、轻度外渗(面积w 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 重度外渗(面积》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 -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静脉药物外渗的认识与处理

静脉药物外渗的认识与处理
(3)患者因素 ①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较细不易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
度;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 ②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脆性增
加、情绪易出现失控,可导致针头移位,发生药液外渗。
(4)疾病因素
①患者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痉挛、通透性改变等,均与药液 外渗有关;
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理化因素,是引起药物外 渗的主要因素。
药物性质分类
药物分类
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 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高渗性药物
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 酸、碳酸氢钠等;
血管刺激性药物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等
药液外渗范围较大者(超过2-3cm2),尽量抽吸外渗药液。
外渗后果并:轻指者导可出患现者局部及组织家肿属胀、自疼我痛,观严察重者,可发如生果皮肤出坏现死、注溃射疡,部甚至位导疼致筋痛膜、间隔肿综合胀征时等。及时报告。
据药物渗出范围作局部皮下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行多点注射,目前临床中已很少应用。 卡铂、依托泊苷、伊立替康、替尼泊苷。 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延缓渗漏液向周围邻近软组织的扩散。 顺铂、柔红霉素脂质体、多西他赛、多柔比星脂质体、米托蒽醌、奥沙利铂、拓扑替康。 CT增强扫描是重要的影像检查手段,碘对比剂是不可缺少的造影剂。 654-2外敷时间一次不宜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过度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每天3-4次。
①幼儿哭闹、不②配合输、注血管化较疗细不药易物显露或,给其静他脉穿易刺引增加起了难组度织; 坏死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③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时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锻炼 ,避免外渗部位受压,拔针后 避免加压穿刺部位 4.局部封闭:NS5-10ml+利多卡因 100mg+地米5mg,环形封闭
药物外渗后处理原则--化疗药物
5.外敷
1)冷敷:冰袋12-24h ,每次15-20min,每天至少 四次,及时更换注意观察,防冻伤;(奥沙利铂. 长春碱类药物除外)
2)药物外敷:50%MgSO4、2-4%NaHCO3、氢化考的松 软膏、中药金黄散湿敷等
3.如何进行局部封闭? 上下左右、环形及向心性皮下注射
感谢聆听!
静脉药物外渗
主要内容
概述 临床表现 处理原则
外渗概述
外渗 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药物或
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 入正常的血 管通路 区别于渗出 由于 输液管理疏忽 造成的非腐蚀 性的药物 或溶 液进入周围组 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外渗后果
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药液外漏 耽误治疗、影响疗效
3.黎贵,张淑香,徐波.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循证 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12-15
4.徐波,耿翠芝,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J].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5.8
课后思考题
1.外渗与渗出的区别? 腐蚀性药物/非腐蚀性药物
2.外渗后抬高肢体多长时间? 抬高注射部位肢体48小时
重者:组织变性坏死,甚至功能障碍, 给患者带去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
引发医疗投 诉和纠纷
临床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 的发生率为0.1-6.0%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规定:局部注射造 成组织坏死,成人超过体表面积2%,儿童超 过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径大于15cm,可凹陷水肿,循环障碍,中度
到重度程度的疼痛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输液部位疼痛 逐渐加重 肿胀
红斑
水泡
硬结
溃疡
•严重可累及筋膜、肌肉、韧带 •导致功能障碍
主要内容
概述 临床表现 处理原则
化疗药物外渗后处理原则
1.立即停药,保留针头并回抽 2.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
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3.注意休息、抬高注射部位肢体48小时、
主要内容
概述 临床表现 处理原则
化疗药物
发疱性 渗出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蒽环
类、植物碱类等 刺激性
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 如:紫杉醇、5-FU等 非刺激性
轻度损害,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如: CTX、IFO等
发泡剂
EPI(表阿霉素) ADM(阿霉素) THP(吡柔比星) MMC(丝裂霉素) NVB(长春瑞滨) VCR(长春新碱) VLB(长春花碱) VDS(长春地辛)
6.局部水疱:小水疱可用碘伏消毒后不予处理,大
水疱须无菌条件下刺破水疱并抽尽后无菌纱布覆 盖,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药物外渗后处理原则--化疗药物
7.红肿硬结:可金黄散湿敷、外涂喜辽妥软膏 等
8.溃疡、坏死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 9.渗漏24h后,也可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 10.做好观察和记录 11.所有外渗的发生都应作为不良事件报告。
刺激性
BLM(博来霉素) PYM(平阳霉素)
DDP(顺铂) DTIC(氮烯咪胺)
5-FU VP16(依托泊苷) VM26(威猛) PTX(紫杉醇)
非刺激性
CTX(环磷酰胺) IFO(异环磷酰胺) CBP(卡铂) Ara-c(阿糖胞苷) L-ASP(门冬酰胺酶)
药物渗出/外渗的临床表现(INS标准)
输液不良事件上报单
案例1:54岁,女性, ADM(阿霉素)
案例2:35岁,女性, THP(吡柔比星)
案例3:盖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4: 73岁 紫杉醇
如何避免静脉输液外渗?
预防是根本, 建立合适静脉通道!
参考文献
1.吴丹,静脉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与管理[J].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5.
2.徐惠丽,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进展[J].护 理实践与研究,2011,8(3)105-107
分级
临床表现
0
没有症状
1
皮肤发白、发凉,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小于 2.5cm,伴有或不伴疼痛
2
皮肤发白、发凉,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2.5到
6cm之间,伴有或不伴疼痛
皮肤发白、发凉、半透明状,水肿范围最小
3
处直径大于15cm,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
能有麻木感
4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 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