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力模型(胜任力)
人员综合素质测评的五力模型
人员综合素质测评的五力模型无论何种测评理论都是从多个维度将指标分解,根据一定的体系,定量的分析后得出分值,最后将分值加总得出的总分即为该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分。
本理论也遵循此种指导思想,略有区别的是:将原有的惯用的“百分制”稍加改动,变为“五个维度总分500”的全方位模型。
一则可以更加精确的定义每个维度,二则在更加全面直观的反映出员工的基本面的同时又可以避免百分制惯性思维中的“分数不高,面子上过不去”的尴尬。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五力模型的实施原理和操作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定义:1.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所有组织中的首要考量的因素,良好工作能力的直接反应就是工作的结果和质量。
2.协作精神:现代化的企业分工越来越细,要成为专家型人才,每个人就必须将全部精力专注于自己狭窄的领域。
各专业之间紧密配合,主动补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不仅是专家型人才,通才更需要彼此协作。
假设的前提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若要覆盖面广,必定深度有所欠缺。
唯有紧密协作,才能取得1+1>2的效果。
3.方式方法:良好的沟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说话做事讲求方式方法可以看作国人智慧的集大成之作。
无论员工处于组织的哪一层级都会涉及到水平和垂直两个沟通方,若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若不考虑沟通的对象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则很有可能事倍功半。
4.进取精神:想要加入一个组织,是有一定门槛的。
很多情况下这个门槛会是学历,特别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如应届毕业生或初次就业人员)。
所以学历在社会中很重要,它的高低不仅标志着受教育程度,更直接反映出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而付出的努力。
学历同时又不是那么重要。
对于“第一学历”(全日制最高学历)来说,这是“一锤子买卖”。
也许有人在高学历的光环下前程无忧了;也许有人高考发挥失常、也许有人考研时功败垂成,难道名落孙山的结果要伴随他们走过连自己都不确定时间长短的艰辛历程吗?作为一个积极创新、努力求变、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新形势题的组织,更应该重视员工入职后努力。
five-model 五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所谓产业,指的是一群产品替代性极高的公司所成的集合;在这一群公司中,为了产品销售与利益彼此争夺,因而形成了竞争,但产业内的竞争不仅限于既有参与者,还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了产业的规模、成长性、资金的需求、原料供应问题、客户、技术的变化、替代品的出现与潜在进入者等,这些因素之组成我们称之为产业结构,产业内任何一家公司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必先了解产业结构,以了解产业之中是否存在超额利润及个别厂商的定位。
波特根据其多年产业的观察,将产业结构分成五种作用力,分别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客户议价力量」、「供货商议价力量」、「同业间的竞争」,对产业内所有公司而言,客户,供货商,替代品和潜在加入者,都是竞争者。
因此,若要了解产业结构,即可分析这五种作用力,我们称之为「五力分析」(如图)。
图、五力分析模型不同产业,决定其竞争及获利程度的「五力」来源各有不同,这五股竞争作用力加总起来,就可以决定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及获利多寡。
最强的一或数股作用力将主宰全局,变得非常重要,而不同的作用力,对不同的产业的竞争态势,份量也不同,分析者再进行产业结构分析时,要掌握到主要的作用力进行解析,并不需要每次进行产业结构分析时都要将五种作用力分别说明一次。
以下我们将五种作用力的内涵分别加以说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当产业有超额利润,就会引来新成员的加入,新的进入者会带来新产能,分食市场大饼,价钱不是愈杀愈低,就是既有公司的成本节节攀高,获利下降,因此,产业内的公司在彼此竞争的同时,也应防御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潜在进入者威胁的强弱应视「进入障碍」与「原有竞争者反应程度」而定。
「进入障碍」通常有以下几种: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系指某一产品在某段期间内绝对数量增加时,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潜在进入者初期进入市场无法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产生较高的生产成本,无法在生产成本上与已具规模经济的现有厂商竞争。
能力模型之新五力模型
新五力模型:胜任力管理的突破2007-12-16 13:31“以能力为核心”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来临,“胜任力”(Competency)的理念也在国际上被人们逐渐认同和接受,如 IBM、联合利华等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以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为基础来指导人才的选、育、用、留工作。
但当中国企业试图在组织内部建立胜任能力模型时,才发现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并没有想象中有效。
那么,到底什么是胜任力?胜任力是否有通用模型?该怎样用好胜任力模型呢?“新五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什么是胜任力?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无论在命名或是定义上都争议颇多,从“素质”、“胜任特征”、“能力”、“胜任力”的不同称谓到不同学者对其解释的百家争鸣,委实让非专业人员混淆不清。
那么,究竟准确的胜任力概念是什么呢?胜任力概念的创始人麦克利兰教授(David McClelland)指出: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即胜任力。
一方面,胜任力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特征。
既然是深层次特征,那么肯定是难以衡量的,如动机、价值观等,而知识、技能这些非常容易观察和衡量的特征,如金融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不属于胜任力的范畴。
另一方面,胜任力是真正区别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个人特征。
岗位胜任力不是从事某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必要条件,它是在该岗位表现优秀的充分条件。
所以,岗位任职资格可以筛选掉差的,但留下的不一定都优秀;而岗位胜任力则是在岗位任职资格的基础上,留下优秀的。
此外,胜任力是刚性不变的,岗位胜任力表现在每位绩优者身上都是一样的。
固然,有些时候看起来绩优人员比一般人员学历高、知识丰富,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因为其他并不具备同样知识背景的人绩效也可能会很优秀。
对胜任力的两大认识误区误区一:岗位胜任力等同于岗位任职资格在报纸的招聘广告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岗位要求“大本、金融专业、英语6级、三年工作经验”等等类似字眼,这些都是岗位的任职资格,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原则上应聘者不能入选,哪怕你有无穷的潜力和很强的能力。
领导力之五力模型
领导力之五力模型领导力的五力模型是由约翰·科特尔(John C. Kotter)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描述领导者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五种力量。
这些力量有助于领导者实现变革和推动组织的成功。
以下是五力模型的核心要点:建立方向力(Establishing a Sense of Direction):领导者需要能够明确传达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目标,为组织成员提供清晰的方向。
这包括确定组织的使命、价值观以及长期目标,并与组织成员共享这些信息,以激发他们的动力和参与度。
组织动力力(Aligning People):领导者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团队管理来激发和调动组织成员的动力。
这包括将人员分配到适当的岗位上,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激发员工的参与和贡献。
建立信任力(Building Trust):领导者需要以诚信和可靠性为基础,建立和维护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
这涉及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以及展示高度的道德和道义标准。
增加个人影响力(Developing Personal Influence):领导者需要发展自己的个人影响力,以便能够影响他人、促进变革和推动组织发展。
这包括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展示领导才能和能力。
推动变革力(Driving Change):领导者需要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推动变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这包括识别变革的机会和挑战,制定变革策略并有效地执行,以实现组织的持续增长和竞争优势。
这五种力量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应用五力模型,领导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挑战,并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推动组织的成功和发展。
(完整word版)21项胜任力素质模型
21项素质能力模型第一章成就和行动 (4)成就导向 (4)概念: (4)构面: (4)一般行为: (7)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7)重视次序、品质与精确(CO) (8)概念: (8)构面: (8)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9)主动性(INT) (9)概念: (9)构面 (10)一般行为特征: (11)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11)资讯收集(INFO) (12)概念: (12)构面: (12)一般行为特征 (13)与其他相关能力的关联 (13)第二章协助和服务 (14)人际了解(沟通)(IU) (14)概念: (14)构面 (14)一般行为特征: (16)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16)顾客服务导向(CSO) (16)构面: (17)一般行为特征: (19)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19)第三章冲击和影响 (20)影响与影响(IMP) (20)概念: (20)构面: (20)常见行为指标 (22)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23)组织知觉力(OA) (23)概念: (23)构面: (24)典型行为指标 (25)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25)关系建立(RB) (25)概念 (25)构面: (26)典型行为指标 (26)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27)第四章管理 (27)培养他人(DEV) (27)概念: (27)构面: (28)典型行为指标 (30)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30)命令:果断与职位权力的运用(DIR) (31)概念: (31)构面: (31)典型行为指标 (33)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33)团队合作(TW) (33)概念: (33)构面: (34)典型行为指标: (36)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36)第五章认知 (38)分析性思考(AT) (38)概念: (38)构面: (39)概念式思考(CT) (40)概念: (40)构面: (41)典型行为指标 (42)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42)第一章成就和行动本项才能分类的本质偏向于行动,首要的目的是主导任务的完成,其次是影响他人。
胜任力模型及标准
目录:一、前言二、术语和定义三、特别说明四、应用范围五、各岗位胜任力模型六、各岗位胜任力标准一、前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化,公司的财富更加依赖于其员工所具备的胜任公司发展需要的能力,企业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将来自于对员工胜任能力尤其是那些具有很高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员工能力的管理。
可以说,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员工胜任能力资源的管理。
一个企业可以利用胜任力来识别其领导团队的行为是否可以带领整个企业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
胜任力对于预定目标的影响是可以衡量的,企业可以利用胜任力的可衡量性来评价其领导者目前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胜任力一旦被确定,企业就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促使其领导者进行学习,达到胜任力的要求。
也许两个企业可能在财务结果(同时也包括员工成长以及客户发展结果)上非常相似,但是他们获取这些结果的方法则完全依赖于根据其战略和企业文化设定的胜任力。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胜任力模型中的每个胜任力都将随之改变。
胜任力的变化程度,将随着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职涯层级、以及环境等而有所不同。
员工个体所具有的胜任特征有很多,但企业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员工所有的胜任特征,企业需要根据岗位的要求以及组织的环境,明确能够保证员工胜任该岗位工作、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的胜任特征,并以此为标准来对员工进行挑选与培养。
针对阿龙公司,聚成公司专家组依据前期的调研结果,通过运用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法提炼出了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有较强预测性的胜任特征,即员工最佳胜任特征能力,并结合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目标制定了阿龙公司员工胜任力标准。
二、术语和定义“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认知、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着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如喜欢冒险);●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的权威);●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想成为工作团队中的领导)。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一看到人岗匹配的问题,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两个词,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
但我知道很多小伙伴确实是不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如何运用。
今天就来和你们聊一聊胜任力模型的简单概要。
很多书本甚至百度词条都告诉大家,“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然而胜任力这个单词(Competency) 来自拉丁语。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什么样的罗马战士才是一名好战士。
到了20世纪,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引领了“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这被称为最早运用工作分析方法研究胜任力的专家学者。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务院在选拔外交官的过程中感到仅仅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有些太简单了,而且判断太难。
很多看起来智力不错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非常让人失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国务院邀请麦克利兰教授想一想”究竟如何更准确的判断某个人是否合适外交官职位“。
就是在这个项目过程中,麦克利兰教授奠定了胜任力研究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提出必须“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
一直到1973年,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此项研究的文章给了一个关于胜任力的初步定义: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
然而在1994年,麦克利兰本人又给出一个更先进的胜任力描述: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方式度量出来的动机、特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征。
管理学中五力模型指的是什么?
管理学中五力模型指的是什么?
波特的竞争环境五力模型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提出的。
该方法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产业的竞争特点。
如图即为五力模型。
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是指竞争者的数量与实力、市场的发展速度、固定成本的高低、产品之间的差异以及退出壁垒等。
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是指当前没有对企业构成直接威胁,容易被企业忽视的威胁。
它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原始资本需求壁垒、产品差异性壁垒、相对费用和行政法规壁垒等。
用户的议价能力是指用户在购买企业产品的过程中要求更低价格、更高质量和更优质的服务的能力,是用户和企业交易过程中谈判能力对比的结果。
它取决于:用户的集中程度、用户从本企业购买的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转变费用、用户掌握的信息等。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主要取决于供应商的成本和利润。
替代品的威胁主要有替代产品的替代程度、价格比和替代品的盈利能力。
管理学五力模型
管理学五力模型
管理学五力模型是由麦肯锡公司的迈克尔·波特在其1980年
的著作《竞争策略》中提出的一种分析企业竞争环境的工具。
它通过对竞争环境中五个方面的分析,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以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五力模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竞争对手的威胁:指竞争对手对企业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威胁程度。
如果市场上有大量强劲的竞争对手,则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可能会受到威胁。
2. 新进入者的威胁: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对现有企业造成的威胁。
如果市场上有大量新进入者,则现有企业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和利润。
3. 代替品或替代品的威胁:指其他产品或服务对企业产品或服务造成的威胁。
如果市场上有大量代替品或替代品,则企业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和利润。
4. 买家的议价能力:指买家对企业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影响程度。
如果市场上买家议价能力强,则企业可能会失去利润。
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指供应商对企业采购成本的影响程度。
如果市场上供应商议价能力强,则企业采购成本可能会增加。
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分析,企业可以了解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和面临的竞争压力,从而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例如,如果竞争对手较少,新进入者较少,代替品或替代品较少,买家议价能力较弱,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那么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来提高市场份额和利润。
总之,管理学五力模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和面临的竞争压力,从而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领导力之五力模型概述
领导力之五力模型概述领导力五力模型是由美国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尔(John Kotter)提出的领导力理论模型,它包括为人之道、亲和力、学习能力、愿景、果断力五个要素。
这个模型旨在帮助领导者提高他们的领导力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团队的潜力、创造卓越的绩效。
首先,为人之道是领导力五力模型中的第一个要素。
这一要素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成为一个良好的榜样。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诚实、正直、正义、恪守承诺等优秀的品德,这样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领导者的为人之道还包括对团队成员的关心和关注,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的工作环境。
其次,亲和力是领导力五力模型中的第二个要素。
亲和力是指领导者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和互信。
领导者应该懂得倾听、理解和尊重团队成员,关心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能够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
第三,学习能力是领导力五力模型中的第三个要素。
学习能力是指领导者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持续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领导力水平。
领导者的学习能力能够为团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决策,促进团队的创新和进步。
第四,愿景是领导力五力模型中的第四个要素。
愿景是指领导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并能够激励团队成员为之努力奋斗。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能够为团队绘制一个远见卓识的愿景,并能够准确地传达和推行这个愿景。
领导者的愿景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和积极性,使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最后,果断力是领导力五力模型中的第五个要素。
果断力是指领导者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够果断地作出决策和行动。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坚定的决心和勇气,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并能够鼓舞团队成员积极应对挑战。
领导者的果断力能够提高团队的执行效率和团队的应变能力,使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企业各岗位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1、影响力说服或影响他人接受某一观点、推动某一议程或领导某一具体行为的能力。
2、人才培养能力提供恰当的需求分析、辅导和其它支持,帮助别人学习与进步的能力。
3、督导能力为了组织及客户的利益,在必要时指导他人行为的能力。
4、计划组织能力为实现组织目标确立清晰、详细的行动过程和组织计划实施的能力。
5、激励能力理解、宣传组织目标和愿景以激发他人工作动力的能力。
6、决策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在备选 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优秀、可行方案的能力。
7、战略制定能力准确分析团队与环境,把握趋势,制定并实施战略规划的能力。
8、成就导向为自己及所管理的组织设立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动机与愿望。
9、沟通能力通过口头或电话等方式表达、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能力 。
10、团队协作能力与别人一起工作,而不是单独工作或与别人竞争的一种能力。
11、创新能力创造或引进新观念/方式、提高工作绩效的能力。
12、组织协调能力了解和掌握自己组织内部或其它组织内的权力关系并鉴别出决策者及影响者的能力。
13、预期应对能力采取行动迎接即将来临的挑战或提前思考以适应未来机遇和挑战的能力。
14、客户服务导向帮助服务内外部客户,并满足其需要的动机与能力。
15、关系建立能力能有效的与公司内部同事与外部业务伙伴及客户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并平衡各方,完成工作的能力。
16、人际理解力了解他人的态度兴趣需求和看法并理解他们非语言的行为的能力。
17、分析判断能力搜集相关信息,识别不同信息间的联系,寻根溯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18、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风险防范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事先采取的多种措施而有效规避风险的能力。
19、市场策划能力进行市场分析,制定市场策划方案,并指导方案实施的能力。
20、谈判能力在谈判中能有效的达成共识并最大限度争取和维护公司利益的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能力:建立、维护良好内外部客户关系的能力。
21、自信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选择有效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的自我信仰。
五力的小结
五力的小结五力(Five Forces)是由波特(Michael Porter)在1979年提出的战略管理工具,用于分析和评估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
五力分别指供应商力量、买家力量、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和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下面将对五力进行简要的小结。
首先,供应商力量是指供应商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的影响力。
供应商力量强大时,他们可以对价格、质量和供应条件进行控制,从而对企业造成影响。
供应商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供应商的集中度、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供应商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如果供应商力量强大,企业将面临价格上涨风险以及落后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
其次,买家力量是指买家对企业产品或服务购买和定价的影响力。
买家力量强大时,他们可以通过讨价还价、集中采购以及威胁离开等方式影响企业的利润率和销售份额。
买家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买家的集中程度、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购买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企业与买家之间的关系。
如果买家力量强大,企业将面临降价竞争、产品标准化等问题。
第三,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是指其他产品或服务可能取代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对企业构成竞争压力。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取决于替代品的价格性能比、买家的转换成本、替代品的可行性以及替代品与企业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差异程度。
如果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较大,企业将面临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下降的风险。
第四,新进入者的威胁是指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新进入者的威胁取决于市场进入的障碍、现有竞争对手的反应、新进入者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市场发展的潜力。
如果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大,企业将面临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下降的风险。
最后,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是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市场规模、行业增长率、差异化程度、竞争对手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市场集中度。
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价格竞争、产品差异化等问题。
综上所述,五力模型通过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帮助企业评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面临的竞争威胁,从而制定适应性的战略。
《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
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战略管理的真正涵义——工具
人事管理阶段:人事档案专员(劳资员)-档案完整,不错漏-费用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经理-人力利用最大化,劳产率-成本 人力战略管理阶段:领导者-战略目标实现-利润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HRD
最低成本招聘最合适的人 让人才最快成长
9
开展小规模的企业内训
3
一般
重要性 高
企业对岗位要求与胜任力的区别
岗位要求
企业通用能力 管理通用能力 (胜任力)
专业能力
说明
举例
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文化等 的 反映,为全体员工共有
职位族相同,岗位胜任力相同
是指同一专业线岗位的专业 知 识及技能
➢ 安全意识
➢ 六西格玛系列课程 ➢ 大局观
➢ 敏锐决策 ➢ 市场细分
2) 选取关键岗位:选择对企业重要或具有独特价值的岗位。 u 如公司高层、部门经理、业务员等 并不 u 是每个岗位都有必要建立胜 nText职系划分,
选取关键岗位
2
3
4
职族能力模型
关键岗位能力
建立评价中心
建立
模型建立
及应用
岗位胜任力模型建立流程
选择关键岗位的绩优标准
的合作 • 发 展出色的员
工
远景
• 关注未来 • 关注商业发展 • 关注外部
伦理
• 符合商业道德 • 尊重他人
执行力
• 达成商业结果 • 信守承诺 • 开拓市场 • 创造价值 • 适应变革
紧迫感
• 激励式的领导 • 及时决策 • 掌控复杂性 • 瞄准全球性标
准
H公司(服务业著名跨国公司)胜任力特质
波特五力模型PPT
进入威胁:医药产业的进入威胁很小,进入壁垒高(产品差异化,专利技
术,政府政策管制);
竞争威胁:竞争水平中等。首先,一旦新药研发成功,其专利保护使得企
业摆脱激烈的竞争。这样看来,竞争威胁比较低。但是随着研发成本的不断增加,并 且不同企业常常会研发相似的药物来治疗同一种病情,这样看来竞争又会加剧,所以 总的来说竞争水平中等。
4.地理位置优势:当在位企业已经锁定了所有的最优地址,复制这种地址的成本就起到
了进入壁垒的作用。
5.学习曲线的成本优势:当在位企业与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累积产量已经很大,而成本
依赖于累积产量时,在位企业就具有学习曲线成本的优势。
4)设置障碍的壁垒作用
注意: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以及独立于规模的成本优势都可以被认为是自然进入 壁垒。它们起到了延阻进入的的作用,但是,即使企业没有阻止进入,它们仍然会 从事这类活动,因为这些活动能提高企业效率,巩固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
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高强度的竞争常常表现为产业中企业高频度的削价、引进新产品、激烈的广告战 以及产业中迅速的竞争活动和连锁反应。
导致高强度竞争的产业特征 1.大量参与竞争的公司 2.参与竞争公司的规模及影响力相当 3.产业增长缓慢 4.缺少产品差异性 5.生产能力增量大(供大于求)
3、替代品威胁
产量与成本的关系。为了让规模经济发挥进入壁垒的作用,最佳进入规模必须 占产业内部供给量相对较大的比重。这样,以最佳规模进入将轻易使得产业供
给大于产业需求,而潜在的损失将阻延进入。
2)产品差异化的壁垒作用
产品差异化:指在位企业具有潜在进入者 所不具备的品牌认知和顾客忠诚度。
品牌认知和顾客忠诚度成为进入壁垒的原 因是,新进入者不仅要负担进入新产业开始 生产的标准成本,还要承担克服在位企业差 异化优势的成本。
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综述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岗位胜任力模型搭建技巧
……
6 、对岗位胜任力进行等级划分及 型行为描 述
岗位胜任力模型建立流
不在 作,
示 例
《招聘经理人》
•••
•• •
••
••
•
•
向
程第三步: 关键岗位能力模型建立1 、 关键岗位能力的重要性排序• 调查内容: 岗位任职者及上下级对提炼的岗位能力及所对应的典型行为的认可程度和 对各项能力重要性的看法• 调查对象: 关键岗位的任职人员及上下级2 、 确定胜任关键岗位时各项能力的等级要求2 、验证该模型的准确与否
岗位胜任力模型建立流
《招聘经理人》
位•
程 第二步: 职族能力模型建立1 、 标杆人员与一般人员的差异
思维方式及技能 有所不同
岗位胜任力模型建立流
《招聘经理人》
• 你对当时的情况有何反应 ? 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请描述你在整个事件中 承 担的角色。• 你当时首先做了什么 ? 在 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都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步 骤?
• 企业文化• 规章制度• 工作流程• 产品知识
• 不同岗位要求• 能胜任该岗位
专业知识
胜任力五度模型
《招聘经理人》
1 、 知识
• 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的基本素质 , 比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 , 这类均属于通用型能力 ,每个岗位均需要该类能力
• 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需的知识和技巧 。不同职位序列和岗位序列 ,对于 专业性的能力需求不同 。 比如计划规划能力、质量监控能力、市场开拓 能力、客户分析能力等
•••
最碰 获, 内外的关注企业运营的财务及关键业务 指 标 , 据此分析 、发现企业运行 中的 关键问题面善 势, 来将
……
……
……
华为研发人员培养的“五力模型”
这套华为研发人员培养“五力模型”,让8万多名研发人员奋斗成长本期分享的华为精选资料为《华为研发人员培养的“五力模型”》,加入「华为管理研习社」,即可获取赠送的本文完整版资料。
2019年5月17日,一封华为海思总裁的信件燃爆全网,网友直呼华为“牛逼”!“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
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
”至暗时刻,“备胎”浮出,正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为应对挑战早早定下的策略。
更令人惊讶的是,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在文中表示:“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为什么美国佬白宫下达对华为“封杀令”、谷歌停止与华为合作等诸多事件密集浮现后,华为能迅速作出“牛逼”的反应?这不仅得益于任总的高瞻远瞩,更为重要的是华为多年在研发领域的持续巨额投入,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
华为并为此培养和打造了一支全球化、竞争优势超群的庞大的研发技术队伍。
这为华为持续保持全球通讯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残酷市场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
纵观华为研发人员的管理模式,一流的的组织结构模式打造了一流的研发人才培养平台,研发人员的胜任素质模型为其甄选了优秀的研发人才。
完善的任职资格体系疏通了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之路,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保证了研发队伍中既团结又竞争的公平评价,高效的激励政策保持了研发人员不断创新的斗志。
我们深入研究华为研发人员培养的体系,提炼出研发人员培养的“五力模型”。
它是研发人员培养过程中的五种决定性因素,分别为:学习力、激励力、发展力、资格力和胜任力。
以下将结合华为研发人员培养案例,分别论阐述研发人员培养的学习力、激励力、发展力、资格力和胜任力。
一、华为研发人才学习力华为在研发人员内部推行职业训练与职业牵引,使得研发人员能迅速成长起来。
五力模型内容
五力模型内容五力模型是一种分析竞争环境的工具,它由麦肯锡公司的顾问迈克尔·波特于1979年提出。
该模型基于五个核心竞争力量,包括:供应商谈判能力、顾客谈判能力、替代品和竞争威胁、进入障碍以及行业内竞争。
1. 供应商谈判能力:指供应商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控制能力。
如果供应商拥有更多的权力,他们可以提高价格,减少品质或限制供应,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2. 顾客谈判能力:指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控制能力。
如果顾客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要求更低的价格,更好的品质或更好的售后服务,从而对企业造成挑战。
3. 替代品和竞争威胁:指替代品或其他竞争性产品或服务对企业的影响。
如果存在许多替代品或竞争对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顾客可以随时转向其他可替代的选择。
4. 进入障碍:指进入特定行业的难度程度。
如果进入障碍较高,新的竞争者就很难进入市场,从而减少竞争压力。
进入障碍可以包括高成本、专利保护、技术壁垒、政府管制等。
5. 行业内竞争:指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如果行业内竞争激烈,企业可能会面临价格战、产品创新、市场份额争夺等挑战。
通过分析这五个力量,企业可以了解到自身在竞争环境中的位置和优势,并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以保持竞争优势。
五力模型是由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一种分析企业竞争环境的框架,用于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竞争力和制定竞争战略。
五力模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力量:1. 供应商力量:指供应商对企业的影响力。
供应商越少,其对企业的控制力越大,越能够提高产品或服务供应的价格。
供应商能否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原材料对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2. 客户力量:指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客户对企业的影响力。
客户越少、需求越大,客户对企业的控制力越强,越能够要求降低价格或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客户是否对产品或服务有替代选择对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3. 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威胁:指其他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同一需求。
华为高管10年工作经验亲授:什么是五力模型?(完整版PPT)
需要【领导力之五力模型】这篇文章的,私信我(文章需赏)
领导力决定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内在力量是实现组织目标确保领导过程顺畅运行的动力
华为高管10年工作经验亲授:什么是五力模型?(完整版PPT)
从0开始学管理:专注科学系统提升管理能力:基础 中层 高层 综合管
请点击关注,收藏,转发,谢谢大家!
领导力——决定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内在力量,是实现组织目标、确保领导过程顺畅运行的动力。
新五力模型(胜任力)
“新五力模型”,胜任力管理的突破引言“企业不应仅仅被看成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更应该是能力的组合”——《为了未来的竞争》,Gary Hamel 和C.K. Prahalad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总希望找到潜力高、未来可堪大用的人才,但往往那些看起来很优秀的员工以后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各种证据表明:80%~90%的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保证员工的可持续提升。
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这种员工发展滞后性大大削弱了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突破力,甚至错过了企业成长黄金期,从此走向平庸。
我们很清楚,对于一个企业,战略是透明的,即使你有一个很高明的策略,竞争对手也能够很容易地仿效。
而工业的半衰期一直在缩短,对于许多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人是最具竞争力优势的资源。
如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已经到来,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何才能真正具有战略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胜任力”(Competency)的理念在国际上被人们逐渐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了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用以指导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工作。
已进入中国的IBM、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是利用能力模型改进企业管理的典型代表。
在笔者公司协助下,在中国移动、中脉集团等企业也建立了胜任力模型,并开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系统地应用。
胜任力的内涵和外延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无论在命名或是定义上都争议颇多,“素质”、“胜任特征”、“能力”、“胜任力”等都被不同的学者使用过,而对其的定义更是百家争鸣,委实让非专业人员混淆不清。
那么,究竟准确的胜任力概念是什么呢?麦克利兰教授是如此定义的: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
一方面,胜任力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特征。
既然是深层次特征,那么肯定是难以衡量的,如动机、价值观等,而知识、技能这些非常容易观察和衡量的特征,如金融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不属于胜任力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五力模型”,胜任力管理的突破
引言
“企业不应仅仅被看成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更应该是能力的组合”
——《为了未来的竞争》,Gary Hamel 和C.K. Prahalad
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总希望找到潜力高、未来可堪大用的人才,但往往那些看起来很优秀的员工以后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各种证据
表明:80%~90%的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保证员工的可持续提升。
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这种员工发展滞后性大大削弱了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突破力,甚至错过了企业成长黄金期,从此走向平庸。
我们很清楚,对于一个企业,战略是透明的,即使你有一个很高明的策略,竞争对手也能够很容易地仿效。
而工业的半衰期一直在缩短,对于许多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人是最具竞争力优势的资源。
如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已经到来,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何才能真正具有战略意义?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胜任力”(Competency)的理念在国际上被人们逐渐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了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用以指导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工作。
已进入中国的IBM、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是利用能力模型改进企业管理的典型代表。
在笔者公司协助下,在中国移动、中脉集团等企业也建立了胜任力模型,并开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系统地应用。
胜任力的内涵和外延
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无论在命名或是定义上都争议颇多,“素质”、“胜任特征”、“能力”、“胜任力”等都被不同的学者使用过,而对其的定义更是百家争鸣,委实让非专业人员混淆不清。
那么,究竟准确的胜任力概念是什么呢?麦克利兰教授是如此定义的: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
一方面,胜任力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特征。
既然是深层次特征,那么肯定是难以衡量的,如动机、价值观等,而知识、技能这些非常容易观察和衡量的特征,如金融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不属于胜任力的范畴。
另一方面,胜任力是真正区别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个人特征。
岗位胜任力不是从事某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必要条件,它是在该岗位表现优秀的充分条件。
所以,岗位任职资格是筛选差的,但留下的不一定优秀;而岗位胜任力则是在岗位任职资格的基础上,留下优秀的。
此外,胜任力是刚性不变的。
固然,有些时候看起来绩优人员比一般人员学历高、知识丰富,但是这只是一个表象,因为其他绩优者可能并不具备同样的知识背景;而岗位胜任力表现在每位绩优者身上都是一样的。
基于事件流程的“新五力模型”
然而,纵观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胜任力模型,有些是自建的,有些是咨询公司辅助建立的,从结构上和内容上来看,有共同点但更多的是差异。
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不同行业或企业对同一岗位的要求也会有不同。
然而,笔者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疑问:究竟是否存在一个通用的胜任力结构,即可以涵盖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乃至所有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结构?
这个假设非常疯狂,看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
通过研究和实践,笔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事件流程的“新五力模型”,也就是通用胜任力模型的逻辑结构。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企业任何一个岗位,哪怕是最基层的员工,都有因为业绩和能力一步步晋升到中层、高层甚至领导者的可能性。
如果这种可能性成立的话,那么该员工身上显然具备他所从事岗位的胜任力要求,包括基层、中层、高层和领导者岗位。
进一步推断,该员工有可能胜任企业的所有岗位,也就是说,该员工具备的胜任力结构足以涵盖企业所有岗位。
此外,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国外某著名企业CEO跳槽到另一家不同行业的跨国企业担任CEO,并取得不菲成绩。
这意味着什么?这无疑证实了胜任力与知识、专业等无关,并且不同企业的领导者岗位其胜任力结构应该是类似的,甚至是相同的,同理类推,不同企业工作使命相同的岗位的胜任力结构也是相似或一样的。
然而,仅仅理论上成立是不够的,如果要涵盖所有岗位的胜任力要求,那么通用胜任力结构还须满足四大基本原则,方可付诸应用。
工作。
已进入中国的IBM、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是利用能力模型改进企业管理的典型代表。
在笔者公司协助下,在中国移动、中脉集团等企业也建立了胜任力模型,并开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系统地应用。
◆原则一:穷尽(Exhaustive)
穷尽,是指必须涵盖所有行业所有岗位的所有胜任力要求。
这并不是指我们必须调查所有的企业,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因此,穷尽原则实际上要求通过建立完整、系统的逻辑结构,从有限的个案研究推断出的胜任力结构的一般规律。
◆原则二:独立(Exclusive)
独立,是指在穷尽的基础上,胜任力结构的内容分类必须泾渭分明,不交叉,不重叠。
独立原则的意义在于胜任力结构的每项内容都没有歧义,并且都具备唯一的代表性。
◆原则三:平行(Parallel)
平行,是指胜任力结构的内容分类必须建立在同一层面上,不能错位。
举例来说,就像“工作”与“生活”是同一层面,而“逛街shopping”则是从属于“生活”,它与“工作”不在同一层面上。
因此,平行的必然是独立的,但独立的并不一定是平行的。
◆原则四:适度(Measurable)
适度,是指胜任力结构的分类项目不多不少,不粗不细。
太粗放的分类不具操作性,而太精细的分类则导致过高的应用成本。
就像一年分四季、12月、365天、8760小时一样,都是正确的分类,然而更多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是x月x日,而不是x季度或x小时。
毫无疑问,满足四大基本原则并不容易。
笔者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胜任力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后,并经过若干个胜任力咨询项目的实践和调整,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事件流程的胜任力模型结构,这就是“新五力模型”。
“新五力模型”尝试性的将胜任力结构归为五大维度和十一项特质,并且每项特征的行为表现按程度不同划分为5个等级,更重要的是,所有企业任一岗位的胜任力要求都包含在“新五力模型”内。
图示:基于事件流程的“新五力模型”
基于事件流程的“新五力模型”,充分体现了穷尽、独立、平行和适度原则。
一方面,任何岗位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事情组成,那么,能把岗位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也就意味着胜任该岗位。
另一方面,做每一件事情,如图所示,无论大小都必须经过洞察、驱动、决断、推动和应变五阶段。
首先,你必须理解该事情的真实内容;其次,你要决定处理该事情的出发点和目标;再次,你要收集、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然后,有计划的组织和调动资源,推动事情进程;最后,在推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和变化,你必须积极面对并努力促进结果达成。
所以说,“新五力模型”概括了所有胜任力要求的共性,为企业自主构建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很好的模版。
此外,基于事件流程非常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这也使“新五力模型”在现实应用中事半功倍。
Blog一下: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胜任力模型
1)L公司(国内著名IT企业)的领导胜任力模型
管理自己:进取心、服务客户
管理团队:沟通和影响力、授权与信任、员工辅导
管理工作:结果导向、系统思考
管理战略:战略规划和执行、战略传承、经营敏感
2)M公司(通信业著名跨国公司)胜任力模型
远景:关注未来、关注外部、关注商业发展
伦理:尊重商业道德、尊重他人
紧迫感:激励式的领导、及时决策、掌控复杂性、瞄准全球化标准
执行力:达成商业结果、信守承诺、开拓市场、创造价值、适应变革
精力:沟通清晰有力、团队工作有效、建立互相信赖的合作、发展出色的员工
3)H公司(服务业著名跨国公司)胜任力模型
领导:愿景与策略、顾客中心、利润导向、诚信、风险决策、变革管理
问题解决:管理复杂性、概念思考、目标导向&系统探索、直觉&创造力
赢得他人:建立关系、直率谈话、影响和建立广泛联系、跨文化能力、影响、管理冲突
领导他人:关系他人、用目标管理、发展员工、领导合资单位
态度:追求卓越、自信与勇气、伦理和正直、压力承受、自我改进
国际商业:全球化视野、本地化
……
以上这些都是著名企业的胜任力模型,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
这些公司的胜任力模型各不相同,但洋洋洒洒的胜任力要求看起来都挺专业的,但实际上,这些企业的胜任力模型有些无法符合穷尽原则,有些特质相互交叉,层次感差,毫不客气地说,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这些企业构建胜任力模型随意性大,在现实应用中很难对员工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更谈不上让企业找到真正适合并能作出长久贡献的员工。
结束语
看到最后,相信读者也会有质疑,难道“新五力模型”就一定准确?没有其他更好的胜任力结构?不是的。
笔者只是在尽力弄明白胜任力这回事,至于是否明白了,那也只能由大家来评论了,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很不错了。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此外,虽然不同企业可以共享通用胜任力结构,但并不代表他们的胜任力模型完全一样。
不同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并且其胜任力等级和行为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区别完全能够体现出行业和企业的特性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