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时,董仲舒三次应诏上书,成《天人三策》 ,对战国以来人言人殊的古今治乱之道和天人关系 问题,做了系统的阐述。 《春秋》“公羊学”出身的董氏以儒学为主宗,杂 揉阴阳五行及法家的某些观念,以神学论证皇权和 专制秩序的永恒性。 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建议以 经过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李斯和董仲舒改革的实质
李斯:焚书坑儒。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李斯:以暴力消灭异端,倡言“以吏为师”。 董仲舒:反对滥施强暴,“崇儒更化”,找到与地主 制经济、宗法专制政体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包容 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
但二者思路却如出一辙:都力主禁绝异端、维护帝 王一统意志。都是在专制一统帝国建立后设计“大 一统”思想体系,整合文化形态的谋士智囊。
先秦时期,儒经主要是指所谓“六艺” ── 《诗》、《书》、《礼》(《仪礼》)《 乐》、《易》、《春秋》。 《庄子· 天运》谓此为“六经”。《荀子· 劝 学》说:“其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 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汉武帝之时。
儒家典籍地位的确立
黄老思想与汉初的“休养生息”
商鞅、韩非以来的法家理论及其国家政体模式,经 嬴政、李斯,愈益走向极端。高度的文化垄断和思 想钳制,必然导致“焚书坑儒”的历史惨剧。 “严 而少恩”的“急政”“猛政”,确实只“可以行一 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汉朝为巩固君主专制,继续寻觅统治思想。汉初, 社会需要休养生息,主张自然无为的黄老思想提供 了“与民休息”政策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深有影 响;在统治集团内,“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术 能够“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又兼采阴阳儒墨名 法之要,自然应用广泛。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与“一天下”的政治变革相配合的是一系列整齐划
一的文化变革。
书同文
李斯统一文字,创制小篆。狱吏程邈创制 隶书,与今天的文字接近。
命李斯统一文字,创制小篆,颁行全国。狱吏程邈创制 隶书。
车同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定车宽以6尺为制。修建 宽度为50步的标准道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 道,东抵燕、齐,南达吴楚。又修直道直达九原。 云贵地区修五尺道,五岭山地筑新道。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统一天下。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琅琊刻石》
中央集权的建立
──兼取古代“三皇”、“五帝”,称制“皇帝”, 较之以往的“王”更显无上尊严高贵,规定皇帝之命 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嬴政为 “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 之无穷”。 ──朝廷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 粟内史、少府),使政权(丞相主持)、军权(太尉 主持)、监察权(御史大夫)分治,以相互制约而统 归皇帝辖制。
于世界。英文“CHINA”,东洋的“支那”,
都是“秦”的音译。
作为一种“状态”或“制度”,“大一统” 是断断续续的;而作为一种“理念”,“大一统” 却从未中断或破碎过。
李 斯 和 董 仲 舒 改 革 的 实 质
儒 ”黄 焚 大 家 老 书 一 的 思 坑 统 崛 想 儒 ” 起 与 与 的 汉 专 意 初 制 识 的 意 形 “ 识 态 休 形 养 态 生 息
今 古 文 经 学 之 争 的 影 响
今 古 文 经 学 的 发 展 及 趋 势
今 文 经 和 古 文 经 的 差 别
何 谓 今 文 经 和 古 文 经
儒 家 典 籍 地 位 的 确 立
儒 学 的 经 学 化
三 经 学 与 今 古 文 经 之 争
儒学的经学化
源自文库
“儒术独尊”的直接结果,便是儒家学说的经 学化和神圣化。 “经”之本义,是指编织中的纵向丝线,线 有纵横,故分经纬,“织之纵丝谓之经,必 先有经而后有纬”。 春秋战国时代,文字记 载于竹木简上,典籍以牛皮绳编缡(如孔子 晚年喜读的“韦编”《周易》即是),如同 织物之经,于是一些权威的开创学派的诸子 文献便分别被其后学通称为“经”。 除“儒经”之外,墨家有“墨经”,道家有 “道经”,法家有“法经”,医家有“医经 ”,天文家有“星经”。
二 秦 汉 帝 国 态的 国 家 意 识 形
“
“大一统”的意识形态
秦汉帝国实行文化大一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 取一系列具体措施,确立权威的思想意识,以保证 人们从心理上认同、从精神上归附其万世一系的统 治。
寻求一统思想的努力,早在战国中后期便已开始。 荀子、韩非子、吕不韦等人便是综合百家、铸造一 统思想的代表人物。成书于秦即将完成统一大业之 际的《吕氏春秋》明确提出:“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
高祖吕皇后玉玺。西汉高祖 长陵陵园出土,上刻“皇后 之玺”四个篆字。帝、后、 诸侯王用印,都称玺。
黄老之术完全存乎一心 ,用乎一念,“其辞难 知”,而且它“以虚无 为本,以因循为用”, 对强化中央集权助力不 显。因此,经汉初萧何 、曹参、陈平、盖公, 以及景帝之母窦太后等 人的一番励行之后,它 与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帝 国不相适应的地方渐渐 显露出来。
————董仲舒 “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
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颜师古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 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 ,莫不从服。” ——《荀子》 “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吕氏春秋》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 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 名,车同轨,此至正也。” ——《管子〉
秦始皇的思想转变: 统一前夕:用“杂家”面貌统治天下 统一初期:独尊法家,并将六国文籍收蓄 咸阳,集中文学博士清理之,“欲以兴太 平” 统一中后期:因儒生非议时政,主分封而 反郡县,终于导致“焚书坑儒”的发生。
焚书坑儒与专制意识形态
李斯上奏,建议: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 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 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 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 ,以吏为师。”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董氏学说不仅被武帝以下汉代君王所接受,而且在
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虽然选用过各种精神武器 ,但经过反复改造的儒家一直被视作正宗,自两汉 以迄明清,儒家学说才是运行于庙堂和江湖的显学
和精神轴心。
尊天子,抑臣下, 制礼乐,齐律度,同文 字,攘夷狄,重珍符, 一是衷于孔教。……盖 自此以前,孔学为私家 ,儒分为八,未为害也 ;自此以后,孔学为国 教,是非之准,主术之 原,悉由于此,不能不 定于一尊 。 ——夏曾佑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二、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三、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四、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
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从夏朝开始,中原就一 直是一个王朝统治一片 地域的“统一”状态。 进入东周,名义上的周 王还存在,但实际上已 陷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 面。而“一统”的心理 定势并没有消失。
“大一统”一词的出现
“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春
秋》首句为“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
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
修秦律
在秦国原有刑法的基础上, 吸收六国的有关法律条文, 制定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 秦律。
《秦律十八种》 《秦律杂抄》 《法律答问》 《封诊式》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秦朝为确立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即专制集权的 国家制度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所作的种种 努力,垂之久远,为后世所沿袭。“秦”作为 一个王朝的称谓,在这个短命的王朝覆亡两千 年之后,仍然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代称流播
汉文帝设置“经博士”。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 立为学官的五经学统是── 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 韩太傅(婴);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 》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 》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其他外于此五经传授统序以及兼治别家诸子的学 者,尽遭罢黜。从此,由孔子及其后学所传授的 儒家典籍,正式成为大一统帝国的法定经典。
东汉儒学讲经图。汉武帝以后,儒学 (经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士人普遍 诵习,帝王也常常亲临讲筵,并对经学 各派的争论“临制称决”,加以裁断。
董仲舒改《尚书·洪范》水、火、木、金、土的五行顺序 为木、火、土、金、水,木火金水分管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 土管中央,并扶助木火金水。君主必须依五行相生、四时相继 的规律来施政: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 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 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 董仲舒取五伦中的君臣、父子、夫妇构成三纲,以“五常” 对应五行。并认为“天之命无常,唯德是命”。力主汉以“土 德”受命。 又有黑、白、赤三统之说,也对应各代王朝。因为新王朝 的建立是受命于天,所以必须“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 服色”。这种理论的直接负面后果是谶纬神学的兴起。
度同制
度同制
行同伦
秦通过两种途径来规范全国人民的思想行为:
一是“以法为教”,以严刑峻法让国人行为标准 合于帝国要求。 二是“三老教化”,以道德教育的方式改变人心。
地同域
打破诸侯国间的壁垒,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移民, 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
湖南西部酉水岸边发现里耶故 城,图为里耶故城中出土的秦 简。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朝廷任命的、非世袭的
官僚制。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设郡守,县设县
令。县下为乡,乡下为亭,亭下有里,邻里连坐,
组成严密的垂直统治网。
这样,通过郡县制将 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 ,又通过三公九卿制 将朝廷大权集中到皇 帝手中,实现了韩非 “要在中央” 的政治 构想。
秦代阳陵虎符 兵符是调动军队的凭信,授兵者和掌兵者各据一 半,左右相合方可调兵。该件兵符铸为卧虎之状, 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 陵”。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传为山东 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化上的统一措施
长期的诸侯割据,使各国的文化、制度有很大的不 同。“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
儒家的崛起
儒家思想显示出特别的适应性。此时的儒家学说, 汲纳了法家思想,并兼摄阴阳五行、神仙方术,历 经数变,已与孔子以来的原始儒学略有不同,更接 近于为专制政权赞划筹谋的帝王之术。 汉初,儒生陆贾就曾提醒高祖刘邦:“居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他认为“夫法令者,所以 诛恶,非所以劝善也”。主张“事《诗》《书》” 、“行仁义,法先王”,以儒术治国。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责秦始皇:“废王道而立私 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总结秦 朝速亡的教训在于“仁义不施”,主张以汲纳多种 成分的儒家学说,作为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思想。
“五经”、“七经”、“ 十二经”、“十三经” 。 传、注、说、记、疏、 笺、证、正义等一整套 阐释儒经的学术体例。 “注不驳经,疏不驳注 ;不取异义,专宗一家 ;曲徇注文,未足为病 ”等一系列严密的学术 规范。 可与西方文化中的《圣 经》学术史相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