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神奇的货币教案神奇的货币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

1.1.1神奇的货币教案(人教版必修1)

1.1.1神奇的货币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二、知识纵横:(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要懂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必须由国家发行并且强制使用的。

纸币与铸币相比较,它有自己的优点。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要注意正确使用纸币,对制造假币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

信用工具(1)信用卡①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

③信用卡的使用。

(2)支票①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是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3)汇票。

①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

②分类: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③作用: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货币的定义和作用;2.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掌握货币的种类和形式;4.分析货币的价值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货币的定义和作用–货币的定义: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功能。

–货币的作用:便利商品交换、衡量价值和储存价值。

2.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货币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货币形式的产生。

–货币的发展历程: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

3.货币的种类和形式–货币的种类:法定货币、外币、虚拟货币等。

–货币的形式:纸币、硬币、数字货币等。

4.货币的价值和影响–货币的价值:法定价值、市场价值和储藏价值。

–货币的影响:货币供需关系、通货膨胀和通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出货币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和认识。

2. 学习和理解(30分钟)以简明易懂的语言介绍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货币形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如纸币、硬币或数字货币。

要求学生调查该货币形式的特点、使用范围和影响,并汇报给全班。

4. 总结和评价(10分钟)带领学生总结和评价所学内容,强调货币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2.图表:展示货币发展历程和种类的图表。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学生对货币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学生的小组报告和总结分析能力。

六、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银行或货币博物馆,深入了解货币的实际运作和历史文化;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调查和研究,写一篇关于数字货币的综合报告;3.结合国际货币市场动态和实时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

教案神奇的货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理解:(1)商品的基本属性;(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分析: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材料入手,使学生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对货币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市场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正确对待金钱。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几组图片展示进入本课(二)、货币的本质分析判断:自然界中的落叶是商品吗?1、讲解:商品的含义、分类、特征。

比较:商品、劳动产品、物品创意无限:你采取什么措施将手中的树叶变成商品并顺利地卖出去?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合作探究:这两排汉字有什么特点?出现更早些的可能是哪一排?你能告诉我隐藏在这些汉字背后的秘密吗?财、贪、贫、贼、赚、赏、赔、赢、赌钱、钞、锱、铢、银、钻、钰、铸、钿3、一般等价物: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交换、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发散思维:《卖炭翁》诗句中是用什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它在商品交换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呢?4、货币产生的原因: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新问题和金银本身的特点。

5、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各抒己见:我们怎样看待金钱?(三)、货币的基本职能讨论:欣赏动漫,思考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神奇的货币(高二政治公开课教案)

神奇的货币(高二政治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通过梳理商品、货币、纸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步骤一:完成基础知识梳理,检验预习成效;步骤二:考点导航全面把握货币的本质(一)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三)货币的基本职能(四)纸币的发行(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步骤三:重点讲解(一)商品的基本属性1.什么是商品?①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肯定不是商品;然后再看是否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正确区分商品、物品、劳动产品。

②商品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和非商品可以相互转化(要看其是否处于流通领域之中,即是否用于交换)。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生活中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常见词有:商品的品质,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探究题:1.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

一、教学课题:经济生活1.1神奇的货币二、授课时间:三、授课班级:高一(8)、高一(11)、高一(13)授课教师:晏蒙蒙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理解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和纸币的概念;2.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3.分析理解货币产生的一般过程及其原因、意义;4.了解常用的信用工具的用途;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探讨和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客观历史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透过现象认识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及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的学习活动和老师的指导,正确看待金钱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五、重难点:(一)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二)外汇及汇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自我介绍)因为缘分我们相聚这里,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成为你们的政治老师。

我们高考政治主要是四本必修加上少量选修内容,我们学习以四本必修为主,后期会为大家整理选修里的常考知识点,大家不要担心。

好,首先请大家拿出来经济生活这一本书。

经济生活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我国经济活动的基础背景和舞台。

全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用一句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即基本逻辑线索:生产什么(生活的体验,消费者)怎样生产(生活的创造)为谁生产(生活的规划,管理者)在什么舞台上生产(生活的舞台,建设者)下面呢,我们开始学习新课,第一单元第一节神奇的货币。

(播放第一张PPT)相信大家对这些图片不陌生吧?出门消费,大家说是不是也喜欢说这几句话?老板,可以支付宝转账吗?可以微信转账吗?可以刷卡吗......等等,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外国人眼里,我们实在是太fashion太了不起了!手机在手,世界我有!不带钱根本影响不了我们美妙的生活。

《神奇的货币》教案.doc

《神奇的货币》教案.doc

《神奇的货币》第一课时“…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商品的含义⑵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⑶理解货币的本质⑷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⑸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量的限度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⑵历史的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2.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本节的难点是:1.货币的本质一-一般等价物的含义2.货币的基本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区分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启发探究法、讲解法四、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一种拜金主义的观点,同时让我们看到,货币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那么货币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㈡、课堂主题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第一段话,概括出商品的含义。

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第四页第一框的问题,一会儿找学生回答。

得出:构成商品的两个条件①劳动产品;②用于交换。

知识检测:下列选项中,属于商品的是(C)A.原始森林B.自产自用的粮食C.商店里卖的电器D.援助灾区的物资2.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5页第一框的内容,概括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并举手回答。

得出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对商品的价值的含义进行点拨。

知识检测:⑴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判断(V)⑵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V)3.以讲解的方式介绍货币的产生过程,引出一般等价物的含义,揭示货币的本质4.通过举例子进行讲解分析,区分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例:一台笔记本3000元.3000元即为价值尺度的职能,不需要实际货币,只需观念上的.知识检测:⑴流通于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流通于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C)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想象的货币C.现实的货币D. 一种价值符号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7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7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7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教学目标设计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预期假设,使学生意识到:维护人民币的形象和信誉是每个国人的职责。

(2)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一国货币若得以担负世界货币的职能,将给本国经济带来巨大收益。

于此相对应也应尽必要的义务和责任。

(3)通过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强调:维护信用在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4)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能力(1)通过比较当今黄金与原油价格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黄金所担负的贵金属货币的角色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成品油价格提高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 知识重心突出对货币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讲解,明确商品及其基本属性、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汇率这些基本经济学概念。

二、教学知识结构设计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纸币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五、教学设计原则1、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统一2、情境创设与生活经验相统一3、问题设计与学生兴趣相统一4、知识提供和价值引导相统一六、教学策略设计1、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2.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3.关注实践环节的强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七、课堂评价建议理论预设:假设人民币能够成为世界货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现实调研:组织学生调研当年超市物价的变化趋向。

八、教学资源设计(一)、图表类:菜百黄金首饰价格变化区间图原油价格变化区间图我国成品油价格变化区间图(二)、文本资料:化工产品价格月报原油价格上涨势头可能维持。

6月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WTI均价较5月继续上涨了6.53%,并在7月3日最高达到145美元/桶,之后原油价格略有回落。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截至6月底,美国原油库存下降而汽油和馏分油库存增长。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货币的定义和种类;2. 掌握货币的基本特征;3. 学会识别和使用不同货币;4. 培养学生的金融意识和财务管理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货币吗?”并征求他们的回答。

2. 概念介绍: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货币的定义和种类。

3. 特征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讲解货币的基本特征,如可流通性、稳定性、持有性等。

4. 练习:给学生发放不同货币的图片,让他们辨认并归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结果。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货币的定义和特征,并提出他们对货币的疑问。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货币的定义和种类。

2. 讲解: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货币种类,如纸币、硬币、电子货币等。

3. 练习:给学生发放不同货币的实物或图片,让他们辨认并说明使用场景。

4. 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讨论其中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5.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货币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教学资源:1. PPT和教案;2. 不同货币的实物或图片;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2. 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3. 学生的反馈问卷。

教学拓展:1. 可以邀请银行工作人员或金融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的了解货币和金融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货币设计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3. 走访当地货币博物馆或金融机构,亲身感受和了解货币的历史和发展。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篇一:神奇的货币教案】《神奇的货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表述: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的相关知识。

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1. 知识目标:●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过程:【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

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word教案

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word教案

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了解价格的含义。

○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了解两种结算方式。

○了解信用卡的优点。

○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

○懂得外汇的含义。

○理解汇率的变化。

○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

○联系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角度,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三、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教案标题:神奇的货币教案目标:1. 了解货币的定义、作用和历史背景。

2. 掌握不同国家的货币名称、符号和汇率。

3. 理解货币交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培养学生对货币的价值和使用的认识。

教案步骤: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国家的货币,引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

2.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货币的作用和重要性。

讲解(15分钟):1. 介绍货币的定义和作用,包括方便交换、衡量价值、储蓄和投资等。

2. 讲解货币的历史背景,从最早的物物交换到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3. 展示不同国家的货币名称、符号和汇率,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活动(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的货币进行研究。

他们需要了解该国货币的名称、符号、汇率以及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兑换关系。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国家货币,并解释其特点和重要性。

3. 模拟货币交换: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货币交换的场景,练习使用不同货币进行兑换和计算。

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货币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货币,培养对货币价值的认识。

3. 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国际货币市场的运作和影响因素。

作业:1.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虚拟国家的货币,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该货币的名称、符号、价值和特点。

2. 鼓励学生观察和收集不同国家的货币,形成一个货币收藏册,并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国家的货币。

2.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3. 学生用纸和铅笔。

4. 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用于学生研究不同国家货币的信息。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货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监听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表达和解释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银行职员或经济学家来班级做一个关于货币和金融的专题讲座。

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三篇

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三篇

【导语】⽇常⽣活中,⼈们的⾐⾷住⾏都离不开货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知识⽬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的信⽤⼯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的必然性。

(3)初步运⽤所学知识,联系现实⽣活中⼈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钱。

(4)运⽤初步掌握的信⽤⼯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具在现代经济⽣活中的作⽤。

2.能⼒⽬标 (1)通过梳理货币产⽣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的必然性,培养学⽣的⽐较、归纳能⼒。

(2)通过从具体⽣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抽象概括的能⼒。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运⽤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使学⽣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钱的⼒量,树⽴正确的⾦钱观。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第⼀课 神奇的货币 课时安排:3~4课时 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 情景导⼊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图⽚展⽰:⽕爆车展场⾯。

各类车型,多个价位。

李先⽣要买⼀辆五⼗万左右的标致车,如何付款?列举常见的付款⽅式。

从学⽣⾝边⽣活现象出发,引出对货币知识的关注和理解。

场景再现:如果李先⽣⽣活在古代,他能享⽤的交通⼯具不可能是汽车,可能是马、车、轿⼦等,如何得到?1.学⽣头脑风暴,发挥想象⼒。

(⽼师引导:⾃⼰饲养制作,交易市场交换得到) 2.描述古代的买卖场景。

(影视剧、⼩说中的描述也可)商品的含义。

货币的多种形态。

认知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从简单的物物交换到扩⼤的物物交换再到以⼀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最后引出货币产⽣的必然性。

说明货币的产⽣是商品交换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林育志一、全课概述地位:第一课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一方面,消费是最贴近生活的经济现象,从商品、消费切入,有助于我们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要消费就要交换,而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从商品、货币等进入“经济生活”的学习,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学科逻辑及生活逻辑。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内容结构: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

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本课可分为2个框题:第一框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共有三个目。

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商品和货币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必然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

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逻辑顺序是货币的一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就是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此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第三目是“纸币”,逻辑顺序是纸币与货币相比具有许多优点――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本课第二框是“信用工具和外汇”,分为两目。

第一目是“信用工具”,逻辑顺序是:现代经济往来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信用卡的含义、功能、作用-支票的含义、种类及基本使用知识。

第二目是“外汇”,逻辑顺序是:外汇的含义――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湘潭市三中张尖兵一、教学目标1、知识(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①②③④2、能力(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时安排1一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

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

大家都很清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货币到底神在哪里?又奇在何处?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板书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三、推进新课(一)商品的含义【探究活动一】1、(课件展示)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

请问:瓶装水“农夫山泉”是商品吗?山里的泉水是商品吗?为什么?2、(课件展示)超市里不同品种、形状的西瓜。

提问:农民李大爷一家今年生产了4000斤西瓜,除了留下500斤自己家人吃外,剩下的都被超市收购了。

这4000斤西瓜全部是商品吗?为什么?3、你能说明到底什么是“商品“吗?教师总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的化肥、农药,工厂购买的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山里的泉水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而瓶装水“农夫山泉”则是商品,因为在把山里的泉水变成瓶装水“农夫山泉”的过程中,是耗费了人类劳动的。

第二,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李大爷一家生产的4000斤西瓜中,留下来给自己家人吃的那500斤不是商品,因为它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只有被超市收购的那些西瓜才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二)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设疑】那么,商品是不是从来就有的?人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

乍看起来,货币与商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

那么,货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讲述】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一一扩大的物物交换一一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一一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没有什么剩余,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很少。

这时候的交换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

②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了,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课件展示)19世纪初,某山村曾经上演过这样一幕:有牛奶的人叫:“要牛奶的人拿大盐来!”有盐的人喊:“要盐的人拿矛头来!”有矛头的人喊:“要矛头的人拿咖啡来!”而有咖啡的人喊:“要咖啡的人拿红珍珠来!”思考: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想要换的是咖啡,那么上述情况中,哪一次交换可以成功?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想要换的是牛奶,他需要交换几次?在物物交换阶段,交换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什么前提条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物物交换的难度往往很大,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很复杂。

那么,你能设想出更简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③人们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种大家都普遍愿意接受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之间交换的媒介。

④起初,牛羊、贝壳、布匹等,都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但是人们发现它们都有缺点:体积大、价值小,不便携带,不易分割,不易保存等等。

那么,你能找到一种更好的东西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吗?人们经过长期的比较摸索,终于发现了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那就是:金银。

它有着其他商品无法比拟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于是人们就让它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当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就是货币。

可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师强调:金银作为货币,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有的特点,使得它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的“奇”所在。

(高一新生对于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会感到陌生和复杂,因此这个内容应该以老师讲述为主,但中间要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三)货币的职能【探究活动二】货币产生以后,在人们的经济生活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具有哪些职能?【课件展示】商店里一款电脑标价4200元。

小张经过还价,用4000元买下了一部电脑;小李没带那么多钱,但他和店老板是熟人,店老板同意他先付3000元,余下1000元过两个星期再付。

在这个实例中,货币分别执行了哪些职能?这些职能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教师总结:1、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区别:①含义不同,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②表现形式不同。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只能是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①支付货币的时间不同。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与货是的交付是同时的;而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钱与货是的交付是不同时的,要么延迟交钱,要么提前交钱。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必须支付货币,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使观念的货币。

对于货币的职能,我们可以列表比较如下:教师强调:货币可以执行这么多的职能,特别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其它一切商品想交换,这就是它的“神”之所在。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称为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即价值决定价格,这就是说,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价值大,价格就高;价值小,价格就低。

(四)纸币【讲述】当作流通手段的货币,由最初的金银条块发展到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但是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

这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要不足值的货币也能买回商品,何不用一种简易的东西来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课堂提问】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呢?【讲述】人们发现,可以用纸币来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①纸币的印刷成本比铸币的铸造成本低得多;②使用纸币,可以避免铸币在流通中因为磨损而造成的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于是,纸币产生了。

纸币产生过程如图示: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探究活动三】(课堂讨论)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货币是有价值的,那么,纸币有没有价值呢?2、纸币既然没有价值,那么,谁来保证它在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不受到拒绝?教师总结:如果说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纸币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它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微小的价值来执行职能的。

也正因为它没有价值,所以纸币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如香港,澳门)发行的并且强制使用。

所谓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并且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设疑】纸币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购买到商品。

而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人还没有脱贫,国家可不可以多发行一些纸币,分发给穷人,让他们富裕起来呢?为什么?【教师讲述】我们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又假定每1元货币只流通1次,那么,市场上就必须有1000亿元的货币量。

如果只有700亿元的货币,那么就会有300亿元的商品不能成交。

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这说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张一定面额的货币,在市场上是不会只流通一次就回到银行而退出流通领域的,它往往会流通多次。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货币只流通1次的话,对货币的需求量是1000亿元;如果货币在一定的时期内能流通5次,那么实际上需要的货币量则是200亿元了。

可见,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少,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越多;反之,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

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例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货币的流通实际是受规律支配的。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还可以知道:国家有权发行货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而发行过少,则会阻碍流通,出现通货紧缩。

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请阅读教材第5页“名词点击”。

关于通货膨胀,我们要注意:1、它是指纸币贬值、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一次性或短期的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一种或少数几种商品价格上涨,不能称为通货膨胀。

2、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原因。

其他因素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也可以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者的实质,都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结果对经济都不利。

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我们可以列表比较如下:(这一部分内容,只对四、课堂小结五、练习巩固六、教学反思有人说,新课程教学最大的矛盾,是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无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无限的教学任务。

这个矛盾,在本框的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结合本框的教学,谈两点粗浅看法:1、要明确教学重点,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

本次培训中,专家讲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对此,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深有感触。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还没有明白教什么时,就已经在思考、设计怎么教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