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施途径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及实施途径研究在国家没有出台政策法规,制度层面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学校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而应该深入研究工学结合的内涵,创新思路,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不同的认识与解析,会产生不同的实践路径和结果,影响着人才培养实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关系着模式的建构与完善。
狭义的“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间相互合作,把学校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生产技能掌握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里的工”与“学”分别指的是两个相互合作的主体,“学”指的是学校,即高职院校,“工”则指的是工厂或企业。
由于这种结合事先预设了合作对象——工厂或企业,实际上就是“校企”或“企校”合作,既限定了实践与探索的范围,也限定了适用对象和受益面,导致实践空间变小,使得一些专业无法开展“工学结合”,因此不利于模式的建构与拓展。
广义的“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自身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广泛开展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工作经验取得紧密结合起来,亦工亦学相互促进的教学管理方式。
这里的“工”是工作实践的“工”,既包括工厂或企业的顶岗工作,也包括其他任何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实践,以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环境、工作场景或工作过程的亲身体验;这里的“学”是学习的“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是实际工作内容、工作经验和职业规范等的学习与掌握。
其目的在于将书本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工作实践经验的取得有效对接,以学促工,以工促学,从而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不断满足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
也就是说,广义的“工学结合”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的过程。
因此.我们只有切实领会和把握好这一广义性的概念与内涵,才能真正践行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其发挥出应有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M OT HE RL 强 ,做服 务 同学 的模范 ;查学 习成 绩好 不好 ,做勤 奋 学 习的模 范 ;查遵 纪 守法 严不 严 ,做 弘扬 正气 的模 范 的“ 四查 四做 、争 当模 范” 的先 进性 创建 活 动紧 密结 合起 来 ,使大 学 生党 员在 实践锻 炼 中增 强党 性 ,增长
民办高校 要 把党 团组 织延 伸 到每一 个 学生 公寓 、楼栋 , 占领 学 生公寓 这块 思想 教 育 的阵地 。在 学生 公 寓, 以学 生为 主体 建立 严格 的党 、 团支部 ,积 极 开展 学生 思想 政 治工 作 。 创新 一系 列诸 如“ 文化 进 公寓” 、“ 党 团员 示范 寝 室” 公寓党 团活 动 ,为学 生公 寓思 政工 作 的推进 发挥 作用 。 4 、组 织“ 五支 队 伍” ,不 断提 升育 人 的整体 水 平 从 民办 高校 自身特 点 及 生源 的实 际情 况来 看 ,要抓 好 学生 的思想 政 治教 育工 作 ,就必 须大 力加 强 思政 工作 队伍 ,狠 抓班 主 任、 思政 课教 师 、党 团组织 骨干 、 学生组 织 管 理骨 干 、三 产后 勤保 卫骨 干这 “ 五支 队伍 ” 的建设 ,加 强思 政教 育的针 对 性、 时 效性 ,不 断提 升育 人的 整体 水平 。 5 、 以学 生社 团活 动为 平 台,努 力拓 展 学生 思想 教育 的有 效途径 在 民 办 高校 ,要 培养 学 生的 自治 能力和 创 新精 神 ,就必 须重 视和 支持 学生 社 团 活 动 的健康 、有 效 开展 ,通 过有 声有 色 、丰 富多彩 的社 团活 动 ,让学 生在 做 中学 ,在 学 中做 ,克服 自卑、树 立 自信 ,扩 大视 野 、砥砺 意志 ,不 断提 高 思想 政治 教育 工作 的水 平和 成效 。 参 考文 献 : … 1 孙 延华 高校 学 生综合 素质 培养 的 几点 思考 [ I ] 出国与就 业( 就业 版) , 2 0 1 l( 9 ) :7 【 2 ]张 冉. 高校青 年教 师人 才培 养存 在 的r ; l 题及 解 决对 策 [ I ] . 人 才 资源 开 发 .2 0 1 0( 3 ) :8 1 —8 2 . [ 3 】陈 元 , 蒋平 . 青 年教 师基 本 素养 问题探 讨 [ 7 ] . 高校教 育 管理 , 2 0 0 7 ( 6 ) :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有创新惹识” 的应用型 ^ 才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 要解放思想 ,深人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 当前我 国高 职 院校进 行 “ 工学 结合 ” 才 培养 践, 人 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 优化内外环境。 在 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 , 积累了 推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中, 才 要把学生个性化 大量经验, 发展还非常不平衡 , 但 仍有很多要解决 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重视 学生专业技 的问题 。 能培养, 叉要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 既重视 31 .企业与学校的观 不—致 ,合作层次不到 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叉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 位。 力: 既要培养技术专门人才, 又要培养学生职业道 由于 多数企 业不能 以 战略 眼光认 识发 展教 育 德。只有这样 ,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既 有 生存 的重要意义,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 与企业关系 能力, 又有发展潜力; % 既自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能 不大 , 把支持教育、 校企合作当负担。 企业以实现利 更好 地服务于社 会 。 参考文献 润最大化为 目标,不愿意在教育上牺牲时间和利 1 1 益, 从而导致学生下企业实习进门难、 收费高、 动手 『余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核心竞 少, 企业和学校在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等多方面动 争力的培养路 径探索 l 育与职业 , 0 , ) f 臌 2 8( . 0 5 2 l 开展“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m漯河 发展 力机制不强,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合 1樊军浩等. 作。 职业技 术 学院学报 。O 6. 2 O () 3 附 谈校企合作 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继续 国家就立法明确企业承担教育的义务和责 『 顺东. 2 0 ,5. 任, 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具体内容、 形式、 时间等要 教育研 究 ,0 8() 求,明 确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合作的组织机构, 『陈解放. 明 4 ] “ 产学研结合” 工学结合” 与“ 解读 中国 确企业参与教育的监督 、 考核、 、 评价 管理规范等。 高教 研究 ,o 6 1) 2 o, 2. ( 形成全面支持教育、 适应教育发展的 运行机制。 高德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3 2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改进高职 人才培养评 与探 索『黑龙江教 育 ,0 0() J l 2 1,2. 作 者 简介 : 邢世 海(9 k 业 于黑龙 江矿 业 16 毕 估工作 当前 ,全国实行统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 学院, 现工作于黑龙江科技学院, 主要从事土木工 研究与施 工管理 工作。 养i 估指标体系 , 平 制定标准的专家多数来自高职院 程专业 的教学 、 校, 没有来 自 企业的专家, 评估指标体系是以学校 责任编辑 : 王清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期 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 内容 , 对于深化教 学改革、 提炼专业特 色、 创建特 色品牌的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 用。本文结合 江苏
食品职业技术 学院计算机 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 强校企合作 , 进一 步改革和创新“ 工学结合 ” 才培 养模 式进行 了探讨 。 人 关键词 : 工学结合 ; 高等职业教 育; 人才培养模 式 ; 探 索与研究
已成为新 世纪我国高等 职业 院校高度关注的重大课 题。
一
标准 的熟练程度——对应校企合作 公司。将企业及岗位设置调研 过程与校 内培养模式有机融合 ,将 调研 过程转变为校内人才培养
、
“ 学 结 合 ” 才 培 养 模 式 形 式 与 特 征 工 人
近十年来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 已经从规模 发展 陆续 进入 内涵 过程 , 融入企 业文化 , 搭载真实 的校企 合作公司 , 在校 内建 立完善 发展 阶段 , “ 对 工学结合 ” 模式 的探 索与研究是 内涵建设 的重 点 内 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质量评 价体系 ,并在企业与第三论证机 容之一。高等职业 教育 “ 工学结合” 的一般模式 是学 生真正介入企 构 的帮助下进行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及适时调整 ,同时改进职业教
教育 , 这是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成功的经验 ; 教育获得企业 的认 岗位考核与 国际专业认证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模式 。 可才能保持可持续 发展 ;工学结合 ”模式 能否解决及怎样解决高 2 专 业群 与 岗位 群 相 适 应 的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
职教育中最核心的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 的问题 ;工学结合”模式能 “
总第 6 0期 7
高等教育在线
“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梁 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的生产 条件 和职业 氛 围培养 高技能 人才 。 总的 来说 , 学 结 合人 才 培养 模 式能 够 实 现学 T
生 、 业 、 职 院 校 和 社 会 各 方 的 多 赢 。 但 是 , 缺 企 高 在
乏机制 和制 度保 障 的情 况 下 , 职 院校 校 企 合作 只 高 能依靠 非制度 因素 ( 如校 友 关 系 ) 立 , 导 致工 学 建 这 结合 的稳 定性 和长 期性差 , 作层 面 比较 低 , 作关 合 合
森 林 资 源 资 产 评 估 事 务 所 、 类 研 究 所 、 物 技 术 研 竹 生
发 中心 等 1 O个具 有相应 资质 的技 术服 务机构 , 以 并
此 为 平 台 , 外 开 展 一 系 列 技 术 服 务 和 项 目对 接 , 对 实
色 的转 变 。对企业 来 说 , 施 T 学结 合 可 以 接 收到 实
现 了校 企合作 从“ 一头 冷一头 热” 互 惠互利 、 到“ 合作 共赢 ” 的根本转 变 。这不 仅 有 效地 提 高 了福 建林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对 市 场 需 求 变 化 的 反 应 能 力 和 服 务 能
自己所 需要 的实用 人才 , 企 业 的发 展 提 供 高质 量 为
巾 国
林
业
教
育
For s r uc to n Chi e t y Ed a in i na
第 2 8卷 第 6期 2l O 0年 1 1月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创 新 的 探 索
刘 文 开
( 建 林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福 建南 平 福 330) 5 0 0
由学 院领导 和行业 企业 领导共 同组 成 的校 企合 作教 育 工作 委员会 , 面统筹 和协 调校 企合作 、 全 工学 结合 T作 ; 委员会 下设校 企合 作教 育办公 室 , 外 负责联 对 络 合作 单位 , 沟通信 息 、 签订协 议 、 办理相 关事 务 ; 对 内负责联 系有 关 职能部 门 , 实合作 项 目、 落 牵头 解决 校 企合 作过程 中的 困难 和 问题 , T 学 结 合 教育 与 使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
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以人为本,校企双赢的培养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几年来,我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并初步在课程改革、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好路子。
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我们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专业调研结果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专业适应的工作领域;其次,通过对工作领域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反推,来实施我们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这个基本思路,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划分章节、单元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实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计完全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要求。
比如化工工业分析专业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为一体,根据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重构,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融入课程中,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化工工艺专业以该专业操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能力需要为依据,利用各种典型工作过程作为教学案例,明确作为一名化工工艺操作人员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分类、归并,最后构成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存在问题的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存在问题的研究王得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江苏无锡214073)摘要: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体系改革,随之引起的专业改革建设、课程改革建设也在逐步完善。
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角度来讲.引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的好处.但是由于现在都只是在探索阶段.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急需在以后的工作中探讨、解决。
关键字:“工学结合”教育改革学生活动自我困加入W T O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下学结合”、勤T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被批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后,各个院系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电子与信息技术分院在2007年下半年派计算机X X班级进行为期半学期的“工学结合”,现在“工学结合”已结束。
学生回到学校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是有传统的。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学徒制,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近代的实业教育也强调工学并进。
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韩国等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
形成了学习一实习一再学习一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这种模式,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3. 1完善 职业 教 育法律 体 系 , 法律推 动和 是 新 形 势 下 高职 教 育 改 革 的 重 要 方 向和 发 用
展 的 根 本 出 路 。 此 , 职 院 校 积 极 开 展 因 高 保 障 企 业 的参 与 政 府 部 门 已 经 在 “ 企 合 作 、 学 结 “ : 结 合 、 企 合 作 ” 才 培 养 摸 式 的 研 校 工 』 _学 校 人
能 力 、 践 操 作技 能 , 传授 理 论 知 识 只 是 2 2 学生 和家 长 的不 理解 实 而 .
此 , 何 在 3 的高 职 教 育 中培 养 学 生 的 动 是 以 工 学 交 替 的 方 式 进 行 , 生 在 学 校 接 素 质 和 就 业 竞 争 力 。 如 年 学 手 能 力 和 实 践 操 作技 能 , 社 会 提 供 优 秀 受 理 论 学 习 时 间 减 少 , 企 业 进 行 生 产 实 为 在 的 高技 能 型 人 才 是 值得 高 职 院 校 深 入 探讨 践 时 间增 加 。 分 学 生 就 想 待 在 学 校 里 接 部
高技能型人才 , 它注 重 培 养 学 生 技 术 应 用
为 了 让学 生 能 够 更好 地 理 解 、 实现 技 术 。 因
能胜任 。
“ 学 结 合 、 企 合 作 ” 才 培 养 模 式 工 校 人
行 , 时 进 行 理 论 学 爿 、 能 i 练 , 生 免 同 技 J I 学 l 费 使 用 所 需 设 备 与 材 料 , 学 习活 动 与 生 使 产 实践 、 会 服 务 紧 密结 合 , 社 提高 学 生 综 合
之路 _c l 】 “ 学 结 合 、 企 合 作 ” 才 培 养 模 式 养模 式 流 于 形 式 。 工 校 人 进行 , 或者 采 取 “ 引企 入 校 ” 的模 式 , 由学 校 树 为 历 对 学 生 的 影 响 就 不 管 了 , 这 种 人 才 培 讲 和 教 育 , 立 良好 的 职 业道 德 。 对学 牛 使 进 行 有 效 管 理 , 专 业 教 师 和 校 外 实 训 指 需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何继盛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由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1+1+N”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许多职业院校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实践,并在制度文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发布,确定了职教发展要以质量为先,并要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办学。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让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一、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比较单一,多元主体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产教双方权责利界定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一)参与主体动机各异(1)企业。
企业的参与动机表现为储备人才、推广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获得科研成果等。
然而,企业在参与校企育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政策依据、所获取的利益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短期投资回报率低等潜在风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辅助性地位,参与协同育人的话语权普遍不足。
同时,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也存在天然的矛盾。
(2)学校。
学校的参与动机主要体现在: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克服传统办学模式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弊端,形成资源互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等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摘要:基于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阐述了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and working combination” reform in business english, the paper discusses an effective mode in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erms of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关键词: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评估体系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learning and working combination;talent cultivation mode;occupation competence;evaluation system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2-020 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江苏省教育厅〔2008〕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急需大量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实务操作的复合型涉外人才。
如何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如何培养出经济发展需求的商务人才是目前商务英语专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践与思考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与思考摘要: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不同于传统实习、打工、勤工助学,也不同于社会实践。
通过工学结合的初步实践,笔者体会到工学结合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好事,不过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的现实问题,诸如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主动性不强、学生与学生家长理解不够等,在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后,笔者认为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工学结合这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践难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9-011 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什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2 工学结合的初步实践在认真组织学习了16号文件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之后,我们经济贸易系以市场营销专业为试点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活动。
2.1 活动实施过程2.1.1 准备阶段(1)组织调研: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走访了淮安市区的多家商业零售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用人需求。
(2)签订协议:与淮安多家公司达成共识,签订工学结合协议。
(3)制定方案:为保障工学结合预期目标的实现,我们成立了由系领导、企业相关人员、专业带头人和教师组成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并由该小组研究制定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4)发动动员:面向全系学生召开了工学结合动员大会,并通过发放《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和支持。
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
究 ,而 不是 直接 面 向就业 ;
第 二 、 多数 企业 不愿 意 提供 工作 岗位供 学 生 实 习, 因为 可 能
影 响其 业务 ,更 不 能为 学生 实习提 供报 酬 ;
、
“ 学结 合 ”教 育理念 的先进 性 工
( )“ 一 工学 结合 ”教 育模 式 的起 源 与发展 第三 、 工作 与学 习衔 接 困难 ,如 果工 学不 能 很好 结合 ,就会 工学 结合 教育 模 式起源 二十 世 纪初 。 9 3 , 国桑 得兰 德 相互 影 响 ,并且 存在 工 学 内容 脱机 ,所学 非所 用 ,所 用 非所 学 的 10 年 英 技术 学 院 工程 系和 土 木 建筑 系 开 始 实施 了“ 明 治” 育 模 式 。 三 教 现象。 10 , 国俄 亥俄 州辛辛 那提 大 学开始 实施 与英 国基 本相 同的 96年 美 工学 结合 教 育模 式 ,并称之 为 “ 合作 教 育 ” 93年 ,在 美 国成 。18 立 了世 界合 作教 育协会 , 总部 设在美 国马萨诸 塞州 波土 顿 的东 北 大学 ,协 会 成员 来 自 4 O多个 国家 ,每 年召 开一 次 国际性 会议 , 影 响越来 越 大 。目前 ,发达 国家工 学结 合教育 模 式发展 的重点 是 跨 国安排 学 生 的工作 实践 ,以达到 教育 国际化 的 目的。 00年 协 20 会 理 事 会 经 讨 论 决 定 ,将 合 作 教 育 改 为 “ 工 作 相 结 合 的 学 与
成功 “ 工学 结 合 ”模 式一 定 是多 赢 ,即 企业 、 学 生 、院校 都
培 养手 段 ,培养 方 案 以职业 为导 向 ,紧 密结合 具 体工作 岗位 ,在 实 际工 作 中学 习 、理解 、消化 专业 理论 ,积 累工作 经验 。工学 结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CAR E H I N E R OR ZO
对 高职 “ 学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工
焦 永 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 的一种类型,担 负着培养社会 主义生产 、 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 。 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技术应用型人 才 ,因此应用性和职 业性是 高职教育人 才培 养的根本出发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养 模式正是培 养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落脚点。
一
是 “ 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 ,应该是 “ 社会需要什 么专 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 ,专业采用 “ 宜宽则宽 ,宜窄则窄,
宽 窄 并 举 ” 的 原 则 进 行设 置 。
、
开展 “ 工学 结合 ” 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 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 并将二者作 为互相制约 、相互促进的有机 整体 ,贯穿于高职教 育活动 的全过程。高职毕业生走 出校 门的首选工作是企 业~线 的技术性劳动 ,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 ,就 不能直 接适应工作需要 。解决这一矛盾,就要 求高职院校在教 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企 业作 为学生技 能训练的基地 ,实施 “ 校 企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毕业后零 距 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1工 学 结合 有 利 于 学 生 掌握 科 学技 术和 现 代化 生产 的操 作 . 要 求 ,保 持 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 的先 进 性 。 在 当今 科 学 技 术 高 速 发 展的时代,生产工艺和操作要求更新很快 ,高职教育必须与之 相适应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的工作现 场获得大量新技术信息并可将其纳入教学过程 , 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育质量。 2 工 学结合有利 于对 学生进行 思想教 育和职业道德教 育。 . 因为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可 以从企业挖掘到更多的 教育因素,师生们通过接触 实际 ,接触社会,了解我国 目前处 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 , 立竞争意识、仓新意识 、 树 0 服务意识 , 增 加建设祖国和发展经济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 。 5 工学结合 使高职教育直接 为企业生产服 务。在工学结合 . 过程中 ,高职院校可 以发挥其师资 、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与生 产实际紧密结合 , 解决企业生产 中的技术难题, 进行技术革新。 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转型 时期 ,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技术创新能 力,在工学结合过程 中,如果校 企双方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则工学结合就可以激发和促进企 业 技 术 创 新 ,使 工 学 结 合过 程成 为推 动 企 业技 术 进 步 和 生 产 发 展 的过 程 。 当然 ,开 展 工 学 结合 ,需 要 企 业 为教 学 提 供 工 作 场 所和生产实训条件 ,而学生通过 学习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 的技 术 性 劳 动 ,协 助 其 进 行 生 产或 建 设 ,并 产 生 一 定 的经 济 效 益 ,显然这是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探讨摘要:本文以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概述、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途径分析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改革分析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培养建设具有浓厚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教学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027-01从理论上来说,高职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在学习中引入工作,将工作代入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两大关键主体——高职学校与社会各企业单位在工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高职教学工作中的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开展。
其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操作与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如何找准专业特性,加大高职课程改革力度,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评级标准,立志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兼备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坚持走高职特色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道路,坚定不移的探索与研究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过程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概述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培养并建立行业、企业单位以及学校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参与机制是当前高职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最根本出发点与归宿。
要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与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相融合,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立足高职学校发展实际,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建设工学结合实质上就是企业、行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2019-02-21摘要:以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为例,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重点介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关键词:工程测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教学实施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现场专家、能手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借助企业的设备、资源和环境,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企业平台上学会工作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专业定位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测绘、建筑、工程监理、市政规划及国土资源等领域,主要从事野外观测、内业计算和数据处理、测量资料档案管理、工程施工监理等工作。
学生毕业后主要能从事的岗位有:测图技术员、地籍测量技术员、控制测量技术员、施工测量技术员、工程监理员、资料员、测量仪器管理员及测量仪器市场营销员等。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土木建筑工程诸领域中工程测量与监理技术岗位需求,及时跟踪市场,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发展趋势。
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开发方面,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要求。
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平台(条件)建设与改革,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社会评价高、用人单位满意、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岗位群,拟定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教学过程。
本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培养具备测绘、施工、监理等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
按照以上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实行“4+2”或“3+1+1+1”模式,即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在前4个学期,后2个学期重点实施生产实习(或理论教学3个学期,生产实习一个学期、再理论教学一个学期、再生产实习一个学期)。
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学习任务为引领,突出单项技能训练。
采用自学、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结果如何?”等实际问题。
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考核,整个教学过程既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综合应用。
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专业核心课程均安排有综合实训(实战或情景模拟),依据具体项目,经过四步战略步骤,完成实训任务。
采用项目驱动法、引导文法等方法,从制定方案方案实施问题分析到总结评价。
综合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创新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3)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颁发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就明确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适性等主要特点。
它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
并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全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4)重视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应广泛和企业联手,以企业为平台,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参与企业的具体项目施工,协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
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以达到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过渡和提高。
3.专业培养规划。
首先将本专业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领域。
其中,基础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重点掌握各类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掌握数字化测图方法与技巧、掌握导线控制测量和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初级测量员);专业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重点掌握地籍调查与测量、房地产测量、大地测量、建筑、道路、桥梁、隧道、地下工程、水利设施等工程施工测量和建筑物变形观测等核心技能(中、高级测量员)。
最后通过技能鉴定或实践技能考核将学生的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初级测量员、中级测量员、高级测量员及能手或专家。
这样使得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通过校企“共订教学方案,共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
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还使得企业降低成本,同时为教学提供了企业的优质资源。
(一)前期准备1.落实合作企业―走访测绘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人力和任务需求,与家企业签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2.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生产项目内容、要求,作业标准,具体任务及实习安全、实习纪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等,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及教师指导制度等,保证顶岗实习安全、有效,保质保量。
4.企业前期培训―实习前企业对学生进行3-10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专项技术、技术规范、设备使用及安全生产等。
(二)指导与考核1.现场指导。
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安排2―3名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情况的巡查与教育。
2.心理疏导。
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如生产现场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企业管理严、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差等。
对于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座谈、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教育。
3.考核管理。
生产实习过程中,考核做到“三突出”:突出学生的周考核(由各项目部负责考核);突出校内专业教师的检查与指导;突出实习结束后的和项目评价。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一)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们不仅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升,而且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完善。
这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反复、螺旋式递进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更提升了业务水平,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实习总结会的考察,收效十分明显:一是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了。
学生不同程度参与了地形测量、数字化测图、GPS控制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建筑施工放样、道路工程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工作。
通过实际工作体会真实的工作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职业基本素养形成了。
通过实习,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仅凭腹稿,便能流利地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感想、收获和体会。
90%的学生通过实习,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三是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遇到问题主动查资料、向老师和技术人员请教,出现测量精度不合格时,先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是团队意识增强了。
测量工作是一项集体作业,需要相互配合的协助才能很好地完成。
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协商、学会了相互关心和帮助;五是创新意识增强了。
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同学勤于思考,经常提出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得到项目部的采纳和认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好评;六是思想成熟了。
经过近数月的实战历练,他们阅历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日趋成熟。
(三)实现了多方共赢。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刀实枪的锻炼机会,缓解了学校资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其用工紧张局面;第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与建议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值得结合各自专业的实际科学推进。
同时,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坚持下去,有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有持续、高效的合作企业支撑,这是推进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前提;二是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这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三是有系统、安全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决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
实践证明,不断拓展合作企业、构建实习指导教师库、规范校企共管制度这三驾马车,将使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