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有无相生》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01900eeefdc8d376ee3265.png)
《有无相生》人物简评引入道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
在国际影响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国思想家。
他所开创的道学与孔子开创的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官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老子写下的这五千余言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
老子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
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争斗,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相互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
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
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份,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两千多年来,各种学派或吸取,或改造与承继,总有他的影子存在。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至极,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
后世的英才都从他那里吸取“养分”。
张良、诸葛亮、刘基……在这些拔乱反正、匡救时弊的大贤天才身上,无不留有老子学说的烙印。
他被尊奉为道教教祖,是一个神秘而睿智的华夏民族精英。
【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有无相生备课教案
![有无相生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dc4c3c3968011ca30091fe.png)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
五教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纳板书
《有无相生》板书
1,2——认识自然——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3,4——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5,6——认识人生——从细小出做起,善始善终7 ——生存之道——以柔克刚
六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两则背诵
了解解作者及其思想有利于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学习中华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的辩证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法、学法
诵读、想象、体会、感悟、分析、讨论、
教法与学法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3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
(7)——生存之道
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
要求:1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
2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
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
4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fdcb3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2.png)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39e280e45c3b3566ec8b25.png)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其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把握老子的主要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升解析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探究老子所主张的思想,并从老子的思想当中找到自身处世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难点:完成知识的迁移,用老子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以及语文学科的思维训练,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完美结合。
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5则选文。
《有无相生》学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有无相生》学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8fa2dfaa00b52acfc7ca5d.png)
学习目标:
1 学习选文第1、4、5、6则;
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文学常识填空:
《老子》一书又称(),今存通行本《老子》一共有()章,分上下篇。
上篇()章,又称();下篇()章,又称()。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2、注音
斯恶已音声相和共一轂埏埴户牖自矜
赘形为大于其细其脆易泮起于累土枯槁
3、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抱怨以德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重点实词
斯恶已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当其无企者不立自知者明
图难于其易生于毫末常于几成而败之
6、翻译四则选文
二、合作探究
1、解读四则选文的含义;
2、选文谈到了哪些哲学思想及人生智慧;
3、结合现实,举例说明这些思想或智慧对自己的启示。
高二选修诸子散文《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高二选修诸子散文《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1ff838c5da50e2524d7f75.png)
高二选修诸子散文《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有无相生》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有无相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2457dd67ec102de3bd8965.png)
4.1《有无相生》(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堂模式内容提要时间设计意图方法、策略个人备课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③新授④课内练习(及检测)⑤课堂小结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三、整体感知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知识归纳提示:(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死而不亡者寿(妄)其脆易泮(判)起于累土(蔂)(2)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2 、诵读课文,明确读音、句读总评或反思备注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4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464a477f83c4bb4cf6ecd134.png)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探究课文,理解老子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借老子个人简介导入。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二、生齐读第1.2.3.4小节,读准字音,师纠正读音。
三、生自由读1-4小节,要求:采用圈点批注法,读懂含义,读出自己的见解。
四、学习第一小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理解难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斯:就恶:就知道丑形:对照,比较盈:充满和:应和2、如何理解“由易生难,由难生易”?师点拨:结合“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理解。
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9703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e.png)
《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Ⅰ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有无相生》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有无相生》](https://img.taocdn.com/s3/m/457fb86d71fe910ef02df802.png)
⑶请大家举出生活中相互依存关系的事例。
(学生举例,教师总结)“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迎,声音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大家可以看看第五则选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子的立身处世的智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研读第一则选文。
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一则选文,并且认真翻译。看看选文中列举了哪些对立项。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没与丑,善于恶,有于无难与易大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
⑵在这些对立项中,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当下的疫情,人类为满足贪婪的口舌之欲,最终会惹来祸患,在杀害生命的同时,我们自身深陷困境。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5.借鉴一、五则的学习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研读其它选文,理解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明确)第六则的启示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做事有预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引导学生从选文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学生因为涉世未深,接触的事件单一,情绪容易激动,所以在处理类似相反相成事件中,总是容易钻牛角尖。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1e7101ff00bed5b9f31de5.png)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2 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3 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7)——生存之道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1 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 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4 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540447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7.png)
反馈机制
学生提交作业 后,教师及时 批改并给出具
体反馈
根据学生的作 业情况,教师 进行集体讲解
和个别辅导
学生在课堂上 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其他 同学给予反馈
教师定期组织 课堂讨论,鼓 励学生互相交
流、评价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理解不足之处,加强讲解和引导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加强课后作业和辅导,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选读《有无相生》 讲学稿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 标
教学内容与安 排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学反思与总 结
添加章节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老子》选读,了解先秦诸子的思 想体系,掌握其核心观点,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有无相生》的基本思想,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掌握《有无相生》中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
《有无相生》的原文解读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有无相生》在《老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的反思: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进度的反思: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改进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a368ca561252d380eb6eee.png)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教学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完整word版)有无相生教案1
![(完整word版)有无相生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2bfb42b8e518964bce847c0b.png)
有无相生-—《<老子〉选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整体思想。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3。
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材理解和教学设想: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包括“相对概念相反相成”的观点、“无”的功用问题)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包括“无为"、“贵柔处弱”等).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趣味解读题目典故:据说当年有一次孔子去向老子讨教“矛盾的对立统一”,老子只张了张嘴(牙齿已全无),伸了伸舌,孔子便顿悟了: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
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最终却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强与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这题目的字面意思是:“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一般生物都会死亡.松柏、龟蛇等长寿物也有死亡之时。
生物死了,形体就由“有"变“无”。
根据物质不灭原理,尸体腐烂后各种元素还在,还会在阳光、雨露下转化为新的物质“有”。
河流可干涸改道;山可下陷为海或消蚀为平地;地可沧海桑田甚至沙漠化;石头可风化为砂或飞散四方……但不管如何变,非生物的元素仍在,仍可重新组合生化,或沙变石,或由植物根吸收而成枝叶,或由生物吸食而成细胞。
这都是有无相生。
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二、关于老子其人。
1.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https://img.taocdn.com/s3/m/3ac5d444a5e9856a57126058.png)
《有无相生》教案0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见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启发式、交流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先秦诸子这个偌大的客厅里,落座的个个都是大师。
前面我们相继拜访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师,刚才大家温习了《论语》,《论语》是启发我们正确做人合理做事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拜访另一位大师――老子,而《道德经》又会给我们何种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也许我们在这段视频里会发现答案。
(播放视频:孔子见老子)提问:孔子为何去见老子?(孔子思想遇到了困惑)由此看来,《道德经》的确是一个药店,当我们的思想出现状况的时候,这部经典会给我们提供医治的良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拨动自己的心弦--感知课文的内容1、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校正字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3、答疑解惑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疑惑,同桌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启发点拨。
有无相生(高二选修)
![有无相生(高二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2b254bcfc1c708a1284a445e.png)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老子思想及其作品教学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讲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教学难点:对立统一思想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3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7)——生存之道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要求:1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4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58eb663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a.png)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思想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培养学生倾听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拓宽知识视野。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哲理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先秦诸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有无相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并勾画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以及文章的哲理思想。
5. 实践运用:教师提出一些与文章哲理思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哲理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并抄写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文章的哲理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写成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对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有清晰的理解。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4.1 有无相生2-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4.1 有无相生2-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1f5a17bb4cf7ec4bfed005.png)
有无相生(《老子》)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
2、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
3、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言语法知识。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老子。
相传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他是彭祖(课本84页彭祖,传说中尧时候的人物,历经夏、商、周,活了八百多岁)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九九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所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世界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青牛后来就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即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世,不强作妄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子的《有无相生》。
二、整体感知诵读选文第1、3、4、5、6则,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1290645a8102d276a22fce.png)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Five chapters of Laozi (design of optional teac hing plan for senior two of PEP)《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老子(前6XX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摐,耳曼也”。
故名耳,字摐。
○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於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
”或以为函谷关。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
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
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
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
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
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索隐列仙传是刘向所记。
物色而迹之,谓视其气物有异色而寻迹之。
又按: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
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
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穀。
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
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索隐此前古好事者据外传,以老子生年至孔子时,故百六十岁。
或言二百馀岁者,即以周太史儋为老子,故二百馀岁也。
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集解徐广曰:“实百一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二、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
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
他所期待的是:人们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下面通过几个概念略窥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无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
此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
“无”,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神空间。
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
柔弱非懦弱。
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三、文意疏通。
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然后检查之。
抽查2-3名学生,每名学生就选文7则中任意一则,尽量抛开注释疏通大意。
疏通时,不求准确,大体正确即可。
教师强调、补充若干内容。
如:1,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已”,通“矣”。
本句解释众说纷纭,课后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丑了。
”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
”其三。
——这里的三种解说,学生易于接受哪一种都未尝不可。
“长短相形”——“形”,解释为“形容”“形成”也许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相反“相成”之意。
2,第3则,“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馀食赘形”,剩饭残炙,赘疣畸形,此是比喻说法。
“物”,课后解释,其一;释为“鬼神”,其二。
“或”,有的。
3,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初生下来是柔嫩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
”也是一种理解。
其中,“坚强”,非形容今日之精神,而是形容事物的硬度等性质。
四、选文意蕴略说。
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
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
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
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
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
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
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第2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
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
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
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
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第3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
这是一种境界。
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
第4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组句子,每组前后2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
这是说,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这4句,解说老子所谓“富,有志,久,寿”。
“富”,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
“强行者有志”,大约是说,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子有时似乎也不是一味退隐,他好像也有积极进取有创造的一面。
为“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再提供一种解释:不丧失本性的就能恒久,身死而道不朽的才是长寿。
“亡”,有的版本作“忘”,有解为“妄”,也有解为“忘”之本义的。
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
——这是谈“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难”与“易”、“大”与“细”、“诺”与“信”9组概念的辩证关系。
前3组,有顺其自然,得大道的思想;后6组,为老子人生经验之谈。
第6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重建设性;此处结合前句,可能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重破坏性。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本章是老子“贵柔处弱”“知足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
它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韧性,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
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
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五、老子智慧补充(教师选讲若干句,选抄若干句)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