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供求关系理论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建议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的原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供给
China'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b 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it also becomes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paper uses the principl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economics to analyze this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
Key words: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demand; supply
1.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绝不亚于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自然缩水。而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我国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比2012年增加19万。而大学生就业需求岗位的明显减少,再加上企业对于招聘的质量严格把关,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严峻复杂。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日趋关注的一个问题。依附于大学生身上的高人力资本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投资,因而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引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并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基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本文从经济学理论中最为基本的供求理论出发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的建议。
2.基于大学毕业生的供求经济理论
供求经济理是西方经济学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内容,它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相结合可以形成一个经济学模型,从而可以利用其进行经济分析。一般情况下,假设其它因素不变,当某件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会上升,反之亦然,换言之,两者成正比关系;需求指的是人们有能力并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一般来说,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当一件物品的相对价格下跌时,其需求量会上升,反之亦然,换言之,两者成反比关系。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共同作用下可以形成一个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时,就意味着他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所以,大学毕业生供求是一种生产要素供求,这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供求,在界定大学毕业生供求时,应该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于就业市场中,其代表价格的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劳动力需求是指用人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接受的劳动力的数量的总和;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劳动力的数量总和。若是劳动力所能获得的工资水平代表着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和劳动力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标准,那么劳动力市场就会达到劳动力供求平衡的状态,相反的,劳动力供求失衡则是指现有市场上提供给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偏离了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而形成的工资水平,即发生了在现有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不相等的状态。一般而言,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的恢复到均衡工资水平,但是劳动力并非为普通的商品,在现实中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结构性不匹配等原因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供需失衡的必然性。
3.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
3.1 从供给方面来分析
大学毕业生供给是指在各种工资水平下,大学毕业生愿意就业的数量。而真正能够实现的大学毕业生供给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大学毕业生既有就业意愿,也有就业能力,二者不可或缺。影响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大学生扩招,数量不匹配
自从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从2000
年的95万人增加到如今2013年的近700万人,总量增长了七倍之多。每年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与市场上相对较少的就业机会,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理想。据官方统计的就业率来看,2003-2011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75%、73%、72.6%、71.9%、70%、68%、72.2%、72.2%。由于毕业生是通过高等教育向社会输入的产品,因此,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待遇水平遵循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的规律。下面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模型来描述下这一现象:
1P
1Q Q
图1
P P 图2
如图1所示,假设在大量毕业生未进入市场以前,市场上劳动力处于供需平衡的状态,劳动力存在数量为1Q ,工资水平为1P ,这时市场上的劳动力在既定
工资水平1P 下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高校扩招的大量毕业生开始进入市场,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供给曲线由S 转移到了1S ,又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需求曲线由D 转移到了1D 。若使改变后的供需关系仍然达到平衡,则平衡点则出现在图2中的B 点,这时由于Q 的增加,使得均衡工资由1P 降到了2P ,若是想维持原有工资水平1P ,则只能到达点C 的水平,能解决的劳动力数量只能达到3Q ,没有达到供需平衡,失业人口为(2Q -3Q )。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刚性”,不会随着劳动力的供给而随意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只能接受越来越高的工资水 平,即工资水平从1P 降到2P 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达到B 点的均衡。最终的结果还是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了至少(2Q -3Q )数量的失业人口。
3.1.2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
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难看出,如今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 成大学生自身错失就业机会的社会现实。
由于我国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假如他(她)就业时选择了低层次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会逐渐贬值,最终丧失其原本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因此,大学毕业生选择自愿失业,宁愿失去机会也不肯屈就。有些大学生人格存在一定欠缺,缺乏成熟的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表现为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尽责性不强,缺乏责任感,只注重待遇和条件;随和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情绪控制不良,遇到困难易焦虑、冲动,心理脆弱;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此外,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了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
3.1.3学校培养重成绩、轻能力
对于大学生教育,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提倡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但是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现如今大学校园里评定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