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1.何谓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什么?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2.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人文传统敬鬼神而远之重人性,人生,人世二、伦理中心产生于氏族社会,在文明社会中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高度重视伦常规范、道德教化三、尊君重民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四、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五、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性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3.试述夏商周三代天命观(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异同)“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尊神重鬼的风尚在甲骨卜辞中得到明确的反映祭祀范围广(祖先神、自然崇拜、鬼),祭祀频繁周人祭祖佑民,敬天保民周人以德为本,德配天命周人以“蕞尔小邦”一举灭掉“大邑商”,政权的转变,带来文化的变革。
德是周人得到天命,得到人民拥护的理由,是周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理据朝代更替中意识到命运无常,对鬼神世界保持一种审慎、疏离的态度,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政权存亡的重要因素4.宗法制度及其实质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传统⽂化概论论述题(((((中国传统⽂化概论1. ⽂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或者说,“⾃然的⼈化”即是⽂化。
2、什么是⼴义的⽂化?与⾃然相对,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存⽅式,泛指⼈类所创造的⽂明成果,⼜称“⼤⽂化”。
3、⽂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化体系?试举例说明(1)物态⽂化层约相当于物质⽂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化,它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化。
2)制度⽂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系列的处理⼈与⼈相互关系的准则。
3)⾏为⽂化层:多指⼈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为模式。
4)⼼态⽂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理活动等等。
这是⽂化的核⼼。
4、什么是狭义的⽂化?狭义的⽂化指⼈类所创造的⼀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类精神⽂明的⼀个组成部分。
狭义⽂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称“⼩⽂化”。
5、什么是中国⽂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中国⽂化是中华民族根据⾃⼰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然、社会与民族⾃⾝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明成果,具有⾃⾝的民族与国度特⾊。
中华民族是中国⽂化的创造⽂体。
基本内容有:⼀、独具特⾊的语⾔⽂字;⼆、翰如烟海的⽂化典籍;三、惠及世界的科技⼯艺;四、精彩纷呈的⽂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化是指什么时期的⽂化?指 6 千年前的⽂化⾄鸦⽚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国⽂化。
第⼀章中国⽂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商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郡国并⾏制”。
中国历史论述题
中国历史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进程,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对中国历史的一些主要论述:首先,中国历史体现了文明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华文明在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借鉴。
同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历史也展现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和发展。
例如,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
此外,元朝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第三,中国历史也体现了对外交流和全球化的影响。
自汉代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得以实现。
同时,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
到了近代,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受到了挑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中国历史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社会变革和进步有关。
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是一个多元化、复杂而连续的进程。
它不仅包含了数千年的传统和文化积淀,也体现了对外交流、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状,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0458)《中国文化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第一次作业[填空题]中国艺术有两大基本类型。
青铜器、汉画像砖、杜甫诗、范宽的全景山水、颜柳楷字、宫殿建筑、民间打击乐,属于( );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属于 ( )。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参考答案:中国艺术有两大基本类型。
青铜器、汉画像砖、杜甫诗、范宽的全景山水、颜柳楷字、宫殿建筑、民间打击乐,属于( 阳刚之美 );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属于 ( 阴柔之美 )。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和 )[论述题]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答: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2、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封建统治者和广大农民处在对立统一之中,没有广大农民的存在也就没有封建地主的统治。
所以当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隶和流民时,政治家就会发出警告,朝廷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对矛盾的平衡。
如历史上出现过的释放奴婢为庶民,限制对土地的占有,抑制兼并,进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如占田制、均田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甚至严厉打击不法豪强等等,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与专制统治者为维护地主和小农经所构成的经济基础相一致,历代统治者无不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
工商业的出现不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且它的发展又能冲破小农经济单一的简单再生产模式。
3、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
秦始皇当皇帝后,"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种大权独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也未断绝。
康熙皇帝就说:"今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物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心躬自断制。
”康熙的表白与秦始皇如出一辙。
当然,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如朝议制度、谏议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2.封邦建国制3.甲骨文4.玄学5.文化基本精神6.长善救失二、简答题: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
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
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题
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题100分论述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认为,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
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论述题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
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
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历史论述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历史论述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从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道家的自然观念、佛教的思想修行,到中国传统艺术如诗词歌赋、书画、戏曲等,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融汇了多种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包容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多元性,使得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深厚的自信和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使人民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文化自信也促使中国走向世界,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交流合作,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实现互鉴和共赢。
总之,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坚定文化信仰、传承文化优良传统、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化概论 论述题 答案齐全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网上答案,是一些书中摘要)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儒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国际和当代视野,关注和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自觉置身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关切现实。
5.以儒家理论来说明,疏解当代社会问题。
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这或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
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专制社会里,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中国史论述题
中国史论述题
中国历史论述题的话题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
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包括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央王朝的兴衰和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等。
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分析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制度,包括封建政权的建立与演变、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运作,同时也探讨封建社会中的社会等级、家族制度和农业经济。
3.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外交:研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外交事件,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之争、中日战争和中美关系的演变等。
4. 中国近代史的转型与现代化:分析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揭示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的进程。
5.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与文化:探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如儒家思想、佛教和中国传统绘画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历史论述题的例子,具体的题目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时期和事件来确定。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论述题
论述题:1、试述唐代四大最有特色的洞窟的艺术特色。
答:【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
这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敦煌莫高窟以壁画、泥塑著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时期。
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
“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
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5.1万多身,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的石刻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内容。
这里五万多尊塑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
有些石佛,透过他们薄薄的罗纱可见其优美身段;有些飞天、乐伎明显地流露出波斯的色彩。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的伊水河畔。
这里的特色之一是景色极佳,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被誉为洛阳地区最好的风景区。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也处于甘肃省境内,距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
这个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麦积山石窟有两大特色:一是其地势险峻,在中国现存石窟中绝无仅有;二是其泥塑艺术出类拔萃。
(试述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
答: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早期的彩塑主体造像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
隋、唐两代是敦煌飞天艺术的极盛时期,完成了中国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历程。
在壁画中,有音乐体裁的洞窟200多个,不同类型的乐队有500多组,各类乐器40多种,共4500多件)2、请选择一两处中原文化名人遗迹,试述其历史意义。
答: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避战乱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曾先后居住近四年,留传下诗歌240多首。
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从五代前蜀至清代,经历代保护和修茸,现已成为建筑古朴、格局典雅、庭园幽美的文化古迹名胜,亦成为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为引人注目的纪念故居。
草堂面积244亩,完整保留着清代风格的五重纪念祠宇建筑,有陈列室及重建的杜甫茅屋故居等人文景观。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试题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试题一、填空题1、文字之功有有二()及()也。
2、《洪范》:五行:一曰(),二曰(),三曰(),四曰()五曰()。
3、春秋大哲,()()并称。
4、唐代科举,要以()()二科为重5、宋儒之哲学,大抵本于()、(),而加以推阐之功。
6、宋元文学之特产,尤有三焉:曰()曰()曰()。
7、满清中叶,考据学大兴,当时号为()。
8、吾国立国之法,自来惟有()、()二制。
9、最近之文化,当以()为主。
二、简答题1、孔学、孔子及后代在封建社会的地位?2、中国近世之历史与上世、中世之区别有那些?3、柳诒徵史学观点有那些?4、在柳的史德论中,历史、史家、道德的关系如何?三、论述题(共40分)根据所学,你如何评价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试题答案填空题(通今)(传后)1、(水)(木)(火)金)(土)。
2、孔)(老)3、明经)(进士)4、(周易)(洪范)5、(词)(曲)(小说)。
6、(汉学)。
7、(封建)、(郡县)8、(学校教育)简答题1、孔学、孔子及后代在封建社会的地位?答: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孔子学说就是“道”的源泉,是一条圣人之路。
而历史研究之目的正是在人类的活动中寻求道的规范。
盖自汉以来,虽已举国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庙奉祀,近于宗教性质者,乃由人心渐演渐深,踵事增华之故,初非孔子欲创立一教,亦非仅一二帝王或学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
孔子后裔,代有封号。
至宋始封孔子后为“衍圣公”。
迄今犹存其名,自明以后,府县学皆祀孔子,其为东方文化之祖,则举世所共信也。
2、中国近世之历史与上世、中世之区别有那些?东方文化无特殊之进步,仅能维持继续为保守之事业,而西方之宗教、学术、物质、思想逐渐输入,别开一新局面。
从前之国家,虽与四裔交往频繁,而中国常屹立于诸国之上,其历史虽兼及各国,纯为一国家之历史。
自元、明以来,始与西方诸国有对等之交际,而中国历史亦植身于世界各国之列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何谓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什么?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2.中国文化的特质一、人文传统敬鬼神而远之重人性,人生,人世二、伦理中心产生于氏族社会,在文明社会中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高度重视伦常规范、道德教化三、尊君重民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四、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五、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性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3.试述夏商周三代天命观(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异同)“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尊神重鬼的风尚在甲骨卜辞中得到明确的反映祭祀范围广(祖先神、自然崇拜、鬼),祭祀频繁周人祭祖佑民,敬天保民周人以德为本,德配天命周人以“蕞尔小邦”一举灭掉“大邑商”,政权的转变,带来文化的变革。
德是周人得到天命,得到人民拥护的理由,是周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理据朝代更替中意识到命运无常,对鬼神世界保持一种审慎、疏离的态度,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政权存亡的重要因素4.宗法制度及其实质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一种等级制度作用:保证贵族特权和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巩固了分封制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5.谈谈你对于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认识(礼乐的起源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情况)礼、乐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社会习俗和祭祀仪规,到中国文明的初期,尤其是西周时代,统治者“人为”地将礼和乐结合起来,形成礼乐制度。
史实是,从以周公为首的周初统治集团开始,历成、康、昭、穆几朝,用近百年时间,建立了西周礼乐制度。
而周代的礼乐制度,又是承袭和损益夏人、殷人甚至远古部族礼乐文化的产物。
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表里,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差别的舆服殅旗、宫室器用等,体现宗法等级制度。
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礼乐共举,繁复细琐,无所不至地浸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般说来,礼更盛于贵族内部,对庶人则用刑加以约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试图恢复礼乐制度6.试述我国历史上士最初的来源在殷商西周本指贵族的最低等级,由卿大夫封予食地,士以下便是平民和奴隶。
春秋时,作为贵族下层、庶人之上的士,多为卿大夫家臣,有的保留封地,所谓“大夫食邑,士食田”,不脱贵族余韵;有的打破铁饭碗,以俸禄为生,成为自由职业者。
他们多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教。
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人们不再追究其在宗法等级中的身份。
7.试述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品格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超越自身经济地位的狭隘限制,有坚定执著的志向士不以个人生活安逸为念,其怀抱开阔,以弘道为务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孔子三年有成孟子舍我其谁庄子“应帝王”策3.道德自律严格8.先秦时期孔子、荀子、孟子儒家大师对于“仁”与“礼”有何论说(对儒家关于仁与礼的有关言论予以简单阐述)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指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孔子要求人们以礼约束自己,并自我克制,以达到礼的要求,此即“克己复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说,礼是外在的规范,仁便是思想内核,只有礼的外形,而无仁的实质,则毫无意义。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理与行为规范,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仁慈博爱之心的根本所在。
从思想深处强化宗法血缘纽带,是“仁”的精义所在。
孟子: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孟子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力主“法先王”,阐扬“王道”、“仁政”理想,并以人性善作为仁政说的人性论基础。
孟子还发挥《尚书》“民为邦本”及《左传》的重民轻神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言“民贵君轻”,将民本主义推向高峰。
荀子:荀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力主“法后王”,通过礼与法规范社会,达到“一天下”目的,人性恶则是其礼学的人性论基础。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目的。
荀子是先秦思想、学术的综汇者,其礼治思想成为秦代法治的直接源头,其儒经传授成为两汉经学的直接源头,二者不唯奠定秦汉帝国文化的基石,而且对2000年来中国文化都造成影响。
9.试述墨家“兼爱”与“尚同”思想“天下兼相爱则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实现兼爱的前提是“尚同”。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10.试阐述几条道家“无为”与“自然”的言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顺应自然规律办事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它办不成的。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思想。
他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其强调的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办事,这样就可以无不为。
如果认为无为而治是无所事事,那就错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法是效法、学习的意思,自然便是自在的本身,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
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如何修道,如何行道。
11.何谓“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表现在学术风气上,便是承认差异,既不封闭,也不盲从,对前人和外人的思想加以扬弃、综合。
诸子百家各有性格,如儒的醇厚、墨的严谨、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转,绝无雷同,各自独步千古;然而,诸子又并非各不相及、自闭门户,它们遵循“和而不同”路线,广采博纳,在通融的基础上攀登新的学术高度。
如荀子以孔子儒学为主宗,又济纳法家思想,批判诸子各派,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成为古代思想的综合者。
韩非子师承荀子,改造老子学说,统合前期法家思想,而集其大成。
和而不同是诸子竞存的晚周学术的精义所在。
12.试述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一、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天道远,人道迩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国将兴,听于民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民足则国富,民逆则政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框架取道于民使民以时视民如子实行仁政、王道13.试述历史上民本思想言论《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摆脱“神”的桎梏,肯定“民”的作用,关注民心向背,不再留意上苍的恩宠与惩罚。
《孟子》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这里提出“民为国本”的思想,社稷(政权)为民而立,君主又系于民和社稷的存亡,由此引出“政得其民”的结论。
这是站在君本位立场上,肯定“民”的重要性。
14.试述秦朝郡县制之影响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体之中。
影响:积极从长远: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15.试述两汉时期今文经学家与古文经学之差别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汉隶、春秋公羊传;六国古文、周礼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主张合时|复古视角政治、微言大义|历史、经文本义三、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孔子周公四、二者学风不同微言大义、活泼、流于空疏荒诞;典章考据、朴实、失之繁琐16.魏晋玄学三个阶段及各自特点第一,正始时期。
玄学伏流于两汉,而其正式创始人则是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与王弼。
有无之争不仅是此一时期的争辩内容,而且为此后其他玄学主题的展开设定了理论平台。
第二,西晋“竹林七贤”时期。
向秀和郭象主张“崇有独化”,即认为“有”是自然存在,并不生于“无”,因而名教不仅本之自然,而且名教即是自然,论证现存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合乎天道自然。
第三,东晋、南朝时期。
玄学转向探索佛理,玄佛合流,统治者和社会名流谈玄崇佛,而佛教各宗也大都以玄学语言解说佛经。
玄学愈益成为高门贵胄相互矜炫的文化风尚,由此走向衰落。
17.试述隋唐时期三教共弘与秦汉帝国的文化垄断、意识独尊不同,隋唐帝国是一个文化政策相对宽容的时代,其君主虽对儒、佛、道三教各有偏好,如唐武宗时甚至还有灭佛之举,但就总体而言,三教鼎立、三教共弘是其文化大势。
秦汉帝国末期,外来的佛教入华,本土的道教初兴,经过六七百年的历史演变,到隋唐帝国时终于形成三教鼎立,并行不悖的局面。
三教共弘不仅有力地促使儒、佛、道相互吸收,而且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给中国文化带来一些新气象、新内涵,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其神圣独尊地位遭到动摇,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一尊意志。
18.试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发展变化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秦代(军功爵制、客卿制、征士、荐举)——两汉(征辟制、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科举制)19.试述你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自隋唐始兴至晚清诏废,科举制实行约1300年兴盛条件:一、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在隋唐间得以推行二、反映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之利益,这是他们在北方政权中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三、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四、隋唐时代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影响:科举制度以封闭考试录取,具有公正性和法定性,又因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