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18课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政府在台湾建制的概况2.掌握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其意义3.识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措施4.知道清朝前期疆域的特点,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清朝进一步加强,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推崇______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2.______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英雄。

3. 年,清军击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隶属福建省。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4.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的封号;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

5.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地区。

________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设置_______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6.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7.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__________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赤尾屿等,南至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请用史实说明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方式有哪些?三、练习巩固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一代英雄。

”这幅对联赞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林则徐D.邓世昌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回归祖国、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A.浙江省B.福建省C.江苏省D.广东省3.清朝时期,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A.西域都护B.军机处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4.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A.驻藏大臣B.台湾府C.伊犁将军D.乌里雅苏台将军5.下列战争发生于乾隆帝时期的是()A.靖难之役B.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6.下列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①册封五世班禅②册封五世达赖③设驻藏大臣④设伊犁将军A.②①③④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导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导学学案班级姓名编号日期:2021-5-审批:课题【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

2、过程与方法:导学、合作、探究,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初步运用能力。

通过对继光戚继光背景、功绩和获胜原因的自学和分析,鼓励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升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写作、听课、鼓腮三方面材料综合出来的思维能力及独有、灵敏就是思维品质的培育第18课攻占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课时;共1课时)设计者:燕子一年级组制ⅰ.自学自研部分(时段:正课时间:10分钟)1、旧知链接:清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文字狱及危害2、新知自研:融合独立自主自学的导学一自学介绍荷兰殖民者强占我国台湾。

郑成功攻占台湾。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等相关内容。

ⅱ.交流展现部分(时段:正课时间:25分钟)【学习目标】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以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教具准备】历史填充图册、与本课相关的图片“导学〃合作〃探究”流程模块内容操作流程自主学习环节交流合作环节展示质评环节探究总结环节、巩固延伸环节模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随堂笔记(规律总结〃重设计重点块(内容〃学法〃时间)(形式〃过程〃时间)(方案、建议、时间)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阅读33―36页的内容,,勾划要点,完成并识记下列问题:等级评定:导学一1、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的。

清朝初年,决心收复。

对子互学:2、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出发,开始了收复台湾的战斗。

1、用红笔在课本上3、郑成功先后在和大败荷兰殖民者。

对关键词做标记。

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掌握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2. 了解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认识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能够分析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

2. 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18课教材内容。

2.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

3. 教学案例: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开篇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内容介绍: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主要政策,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教科书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 思考并分析两个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主要政策,同时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2024年秋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024年秋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目标一了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史实;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的基本情况;清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朝疆域概况。

目标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目标三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那些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达赖的金印)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亲率三千人赴京觐见顺治帝,收到清廷的优待和册封。

次年辞归,清廷命承泽亲王硕塞等率八旗护送至代噶(今呼和浩特)。

同年四月,又派遣礼部尚书觉郎球等前往代噶赐授金印、金册,“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及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从此正式确定下来。

达赖,蒙语意为“大海”。

喇嘛,藏语意为“上师”。

这就是图中金印的来历,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多媒体出示清入关的相关图片)教师简单讲述: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立(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

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

)目标导学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一)郑成功收复台湾1.(多媒体台湾地图)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基本情况(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2.(多媒体展示《郑成功像》)学生抢答:你知道这是谁吗?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答案提示:郑成功。

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8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我国在明清时期,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内容包括:明清两代的更替,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等,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于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和影响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的更替,掌握明清时期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的更替,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教学难点: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明清时期的历史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更替,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课主要内容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包括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雅克萨之战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深入剖析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课件:制作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3.资料: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清朝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课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雅克萨之战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等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措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史实,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使学生热爱祖国。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措施。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准确识记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资料: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统一和分裂事件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讲解重点内容,如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

初中历史七下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第18课教案【教材版本】初中历史七下【课题】第18课《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3. 掌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教学重点】1.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 丝绸之路对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丝绸之路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 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2.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资料;3. 课堂互动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图,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沿线的国家。

Step 3: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1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对于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何作用和意义。

Step 4:分组讨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Step 5: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强调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丝绸之路- 起源及发展- 经济、文化影响- 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作业布置】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何启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清朝初期的统治措施和效果;
技能目标:能归纳清朝初期为稳定边疆做了哪些努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朝初期的疆域概况;
教学难点:能归纳清朝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的疆域概况吗?清朝为统一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师:课件出示清朝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清朝为稳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安定边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清朝能统一全国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朝初期为安定边疆采取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效果如何?清朝的疆域概况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181.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2.通过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等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一、“开辟荆榛逐荷夷”1.收复台湾⑴背景:①②⑵过程:①②③④⑤⑶评价:2.设置台湾府⑴设置:年,清军进入台湾;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省。

⑵意义:二、雅克萨之战1.雅克萨之战⑴背景: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在和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⑵目的:⑶在位皇帝:⑷交战双方:⑸结果:①②2.《尼布楚条约》的签订⑴时间:年⑵签约双方:⑶地位:⑷内容:1.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2.康熙皇帝为维护中国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还做出了哪些巨大贡献?【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23【夯实基础】 1.郭沫若同志写的一幅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这幅对联中的“一代英雄”是指 ( )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张骞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 ) A .葡萄牙 B .俄国 C .英国 D .荷兰 3.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A .沙俄侵略者B .荷兰侵略者C .法国侵略者D .英国侵略者 4.清朝下列皇帝在抗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叛乱和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是 ( )学科网A .顺治帝B .康熙帝C .雍正帝D .道光帝学5.《尼布楚条约》产生作用 【综合提高】 6.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 A .靖难之役 B .戚继光抗倭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雅克萨之战 7.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案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史实。

2.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的基本情况。

3.了解清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基本史实。

4.掌握清朝疆域概况。

学习重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史实学习难点: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建立:清朝统治者进入________后,以________为都城,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____________,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________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这样,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收复台湾(1)________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岛南部,遭到荷兰军队反攻。

(2)________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

被__________________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管辖台湾(1)________年,清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____________,隶属__________。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________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________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1.册封首领(1)________帝接见达赖五世并正式赐予“________________”的封号,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2)________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________和________都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________年设置。

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与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朝廷批准。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案

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
环节四:巩固训练
1.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了巩固。

下列属于雍正帝政绩的是()
A.册封达赖五世B.设置台湾府
C.设置驻藏大臣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他率军从金门渡海东征,一举挫败荷兰殖民者,保障了东南各省的安宁。

”“他”的事迹是()
A.抗击倭寇B.收复台湾C.东渡日本D.取得郾城大捷
3.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下面是张华整理的学习笔记,其所述史实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环节五:测试评价
5.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他们为抗击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明清时期加强边境防御的措施B.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C.明清时期维护统一的措施D.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导致外敌树立
6.1727年设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A.五世达赖B.伊犁将军C.驻藏大臣D.乌里雅苏台将军7.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下列人物与事迹搭配正确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文化B.戚继光——七下西洋,加强中外交流C.康熙帝——抗击沙俄,维护了主权D.郑和——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的开发8.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情况,认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事件,理解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情况。

2.难点:理解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场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统一多民族国家吗?它们对我国的繁荣发展有什么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情况,包括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拓展延伸1、大陆和某某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
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
么?现在在某某像陈水扁之流要
搞“台独”,说某某不是中国的领
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
来告诉人们,某某自古就是中国
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
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
么感悟?
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某某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某
某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
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
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
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
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
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鼎立时
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
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
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反思完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教案【课时安排】本课时计划用时: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2. 了解汉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和吸纳政策。

3. 了解唐朝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对少数民族的宽容政策。

4. 掌握古代中国对待少数民族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古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和治理方法。

2. 掌握唐朝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宽容政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讲述一个多民族结构的国家,给学生引起思考。

2. 新课讲解(30分钟)①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背景介绍·秦朝时期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强大的大一统国家,但国内仍有少数族群。

·后期新疆、西南、蒙古等地区的少数族群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2)治理方法·汉武帝推行“开疆拓土”政策,用兵进入北方,占领草原和河套地区。

·居民迁徙政策:青海、四川等地设立官府,吸纳和安置少数民族居民。

②汉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思想和方法1)一个中国·汉朝时期提倡“一统天下”思想,把统一汉化视为天意。

·把各少数民族都视为中国境内的人民,同时强制汉化和统一制。

2)吸纳政策·分封政策:分封少数民族首领封为诸侯,使其受封于汉帝,属于汉朝治下。

·名号政策:在部族首领上加一些王爵、爵位,让她们顺从汉朝。

3)文化融合·汉朝实行“中华文化输出”政策,宣传汉化文化。

·孔子思想渗透到了各族之间,使汉化进程明显。

4)教育政策·汉朝推行基础教育,把汉字、汉术普及到各族之间。

·学校开设少数民族语言专业,为各族学生提供机会接受汉化文化。

③唐朝时期的治理方法1)政策转变·唐朝后期出现新变化,对少数民族采取宽容、尊重的政策。

·把少数民族纳入到中央政府和社会生活中,实行民族区划管理制度。

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模板

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模板

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模板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1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提问: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

对于这件事。

你怎么看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

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参考答案: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讲述了我国在明清时期,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本课内容涉及明清两朝的巩固统一措施、对外关系、科技文化成就等,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明清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对外关系等较难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对外关系、科技文化成就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对外关系、科技文化成就。

2.难点: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3.资料:收集与明清时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提前准备好本课的教学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清时期的版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提问:同学们知道明清时期我国有哪些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明清时期的巩固统一措施、对外关系、科技文化成就等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讲述了我国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明清两朝的更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我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面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清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两朝的更替过程,掌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程,认识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明清两朝的更替过程。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历史图片、图表、音频等素材。

4.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清时期的皇帝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

教师简要介绍明清两朝的更替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明清时期的历史图片、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下历史第18课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下历史第18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史实;2、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的基本情况;3、清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基本史实;4、掌握清朝疆域概况。

【学习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为都城,南下消灭政权的残余势力及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

2.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维护政治上的; 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1.明朝末期,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于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入台,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隶属福建省。

4. 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1.册封:顺治封五世达赖为“”,康熙封五世班禅为“”。

2.设置机构:1727年设,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乾隆时,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破坏与朝廷的关系,班禅六世不为所动。

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

四、巩固西北边疆1.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叛乱;2.乾隆帝平定的叛乱;3.清朝设置,管辖西疆地区,还驻军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五、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西北至,北接,西南达,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和,东临,东南到及其附属岛屿,包括、等,南至,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国家。

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根据图一,为巩固统治,元朝在地方上推行了怎样的行政制度?而今天的西藏地区属于哪一机构管辖?(2)为加强对图二中A地的管辖,清政府除在当地册封宗教首领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清朝在图二中B地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请写出该条约的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6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1.明成祖派遣率船队次下“西洋”。

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猖獗。

明朝派到东南沿海抗倭,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知识点一、科技名著
1、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编写出《》这部规模空前的著作。

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2、明代科学家所著的《》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和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

3、明代农学家写成《》一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巨著。

知识点二、明长城与北京城
1、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西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它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
的纽带。

2、取得帝位以后,开始对进行大规模的营建。

它是在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它有、、和。


心是,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知识点三、小说和戏剧
1、明朝时期,的发展与结合起来。


等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著名的小说有、
和。

2、《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作者是,小说描写了、、三国之间矛盾的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强烈愿望。

它是我国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小说之一。

3、《水浒传》的作者是,以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形象。

它运用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

4、《西游记》的作者是,这是一部富于色彩的小说,描写了师徒四人的艰难历程,刻画了这一神话英雄,抒发了的愿望。

5、明朝时期,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核对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合作成果,师生共同订正。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1.记忆知识点,小组间竞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记得准确有快。

2.师生共同探究完成课本P58的课后活动
五.达标检测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献貂蝉、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

材料二施耐庵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威,亲自来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
材料四“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成书于何时?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部文学作品?该部作品歌颂了人民一种怎样的精神?
(4)材料四是对哪一部戏剧作品的描述?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7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1.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李时珍的《》。

2.宋应星的《》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徐光启的《》。

4.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的表现:皇帝,疏于朝政,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皇室内部,纷争不已,大臣们,争权夺利。

2、影响:明朝的混乱,造成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百般盘剥。

他们疯狂,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明朝末年,越发严重,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异常尖锐。

广大农民纷纷,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 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概况: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攻入,明朝末帝在绝望中自缢,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知识点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明朝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2、清朝的建立: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3、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
清军联合夹击的军队,将其打败。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核对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合作成果,师生共同订正。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1.记忆知识点,小组间竞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记得准确有快。

2.师生共同探究完成课本P58的课后活动
五.达标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进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材料三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1.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的地区是()
A.辽东
B.山西
C.河南
D.陕北
2.李自成农民军建立大顺政权的是()
A.1627年
B.1636年
C.1643年
D.1644年
3.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名称是()
A.大金政权
B.后金政权
C.大顺政权
D.张楚政权
4.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一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元昊---契丹
B.成吉思汗---满洲
C.完颜阿骨打--党项
D.努尔哈赤----女真
【课后反思】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8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1.一次起义:。

2.两个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3.三大事件:;;。

4.三个地点:、、。

5.四个时间:、、、。

6.五个人物:、、、、。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知识点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为都城,南下消灭政权的残余势力及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

2.清朝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维护政治上的; 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知识点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明朝末期,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于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入台,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隶属福建省。

4. 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知识点三、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册封:顺治封五世达赖为“”,康熙封五世班禅为“”。

2.设置机构:1727年设,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乾隆时,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破坏与朝廷的关系,班禅六世不为所动。

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

知识点四、巩固西北边疆
1.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叛乱;
2.乾隆帝平定的叛乱;
3.清朝设置,管辖西疆地区,还驻军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知识点五、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西北至,北接,西南达,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和,东临,东南到及其附属岛屿,包括、等,南至,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国家。

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核对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合作成果,师生共同订正。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1.记忆知识点,小组间竞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记得准确有快。

2.师生共同探究完成课本P58的课后活动
五.达标检测
(1)根据图一,为巩固统治,元朝在地方上推行了怎样的行政制度?而今天的西藏地区属于哪一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图二中A地的管辖,清政府除在当地册封宗教首领外,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清朝在图二中B地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请写出该条约的名称。

(3)图二中的C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