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2、清算制度的建立3、股票市场的形成4、南海泡沫事件金融:资金融通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发展原因:1、金银复本位制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东方贸易逆差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4、货币短缺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
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密西西比泡沫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一、市场制度的创新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二、竞争有序化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三、政府行为的界定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自由放任成为成熟市场上政府的行为特征四、资本原始积累基础:对农民剥削1、圈地运动2、对土地掠夺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纺织业的技术革命(棉布价格上涨,刺激棉纺织业技术更新,毛纺织业受传统束缚和政府保护,没有创新)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创新交通运输的变革航运业、公路的建设和铁路的兴起三、生产方式转变分散——集中工厂制度建立四、劳动力市场形成教会安置制度及其废除学徒条例废除自由工资制度的建立五、人民生活的变化收入受供求关系影响收入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新的生产方式影响人们生活水平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的强大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第三章亚洲起飞尝试印度起飞尝试:1、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最早遭受侵略,最早接受西方文明,英国对印度采取直接掠夺四种方式1)索取战争赔款2)征收天赋3)掠夺大量棉花,转运纺织品4)渗入印度手工业生产部门2、实行片面自由贸易政策为了保护英国工业发展和便于商品输出3、近代工业的产生铁路、采矿业和原料初加工4、民族资本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轻纺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国外市场需求的刺激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钢铁工业5、民族工业特点:1)工业化水平不高2)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3)有买办性,封建性特点中国起飞尝试:一、洋务运动闭关锁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国家投资兴办的军事工业工厂管理模式:封建管理模式19世纪70年代,“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民营工业出现甲午战争后,民营工业突破困境,中国近代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二、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第二次工业化尝试1)主张工商自由,颁布鼓励法令2)列强无暇顾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投资增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封建土地关系仍然存在三、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1927-1937年,消灭军阀割据,国家初步统一,国民政府开始着手与经济建设问题1)争取关税自主2)健全金融体系,统一改革币制日本工业化一、废除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1)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冲开日本海关2)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1871年,废藩置县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三、贸易立国与富国强兵日本每一次经济繁荣都与战争有关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一个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瓜分中国,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是外国列强的共同图谋,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矛盾、冲突,甚至可能爆发战争。
因此,它们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2.新中国成立初期,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及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第二,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的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劳资等各种社会关系;第三,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是中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促进作用。
(3)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们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4.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第一,十月革命启示中国先进分子,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的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取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中国金融史(姚遂版)
1. 多元的信用形式 2. 官方信用 3.商业信用及票据化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概述, 如从世界古代金融思想史的角度,也可以从不同 学科、不同理念的角度,或者从中国近现代金融 思想等角度来进行分析、比较。这里,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二、先秦时期的信用理论
(一)《周礼》的官营借贷主张 (二)《孟子》、《管子》(战国部分)论高利贷
第 二 章
融
秦 汉
时
期
的
金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货币
一、秦始皇统一币制
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 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二、西汉的币制
1、西汉早期的货币 2、西汉中、晚期的五铢钱
(一)贾谊、贾山的垄断铸币权论 文帝五年(前175)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允许民间铸 钱。对于这次放铸,贾谊和贾山都表示反对,提出了货币 铸造权应由国家垄断的理论。
(二)晁错论“贱金玉”及“倍称之息” (三)《管子·轻重》的货币信用理论 《轻重》篇被认为是西汉时期的作品,有关货币信用方面
的理论有: 1、货币的起源和职能。 2、货币政策。 3、信用理论。
刘秀以“中兴”汉家相标榜,即位之初,面对 “百姓虚耗, 十有二存”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大大小小割据势力的存在, 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两个让步:一是对劳动人民让步, 二是对大地主、大商人的让步,反映到信用上,表现为:
1.政府的赈贷。 2.官负民债。 3.高利贷。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
一、西汉时期的货币信用理论
(四)司马迁的货币信用理论 1、货币起源论。 2、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信用论。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金融法简史
金融法学金融法简史原始社会物物交换中形成的交易习惯是习惯法的萌芽奴隶社会贝币之类的货币交换和货币借贷规则表现为金融习惯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始《金布律》统一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法律化最早的货币立法人类社会演进到市场经济金融活动日益扩大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出现并形成金融业,金融法开始出现1553年,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第一家银行——威尼斯银行1844年,英国国会《英格兰银行条例》《皮尔条例》世界上第一部银行法1694年,世界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第一部专门性的金融法律规范英国:世界上第一部中央银行法--《英格兰银行法》Array美国:世界上第一部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法国:世界上第一部票据立法--1807年《法国商法典》英国:世界上第一部信托法--1893年《受托人法》保险法是从海上保险制度发展起来的。
现代意义的保险法形成于15世纪以后。
有学者认为:1435年,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海上保险法典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中国近现代金融立法我国第一部金融法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银行则例》1931年,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银行法。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金融法真正的发展和繁荣起来。
新中国金融法立法的四个阶段(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法金融的规范与管理主要是行政手段。
金融法的表现形式也多为一些行政管理性的法规、规章与政策。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法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入,金融立法加快。
1986年国务院发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开启我国大规模金融立法的大门。
我国在人民币、金银、外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法1993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5年我国制定了6部法律:6、《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1993年至今,我国逐步形成金融主体法、金融交易法、金融监管法等较完善的金融法体系。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
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主要特点。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0--1894年:从整个国民经济看,虽然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但是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掠夺,以与长期大规模战的破坏等外因素,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极其困难,国生产总值为负增长。
第二阶段为1895--1937年7月:中国国生产总值和人均国生产总值大致是缓慢上升趋势,虽然年均增长率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但是毕竟是正值,经济在增长。
第三阶段为1937年7月--1949年: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互相较量的局面----日占区的殖民地型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加农村封建主义经济、抗日根据地的新主义经济。
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
总体来讲也是在增长。
1.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时居正改革后明朝所实行的一项赋役制度。
15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开始把江南田赋折征银两。
后来有的地区将田赋和徭役与杂税合并折银征收,在各地也逐渐施行,叫做一条鞭法。
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并与夏秋两税与其他杂税合编一条,无论税粮、差役合并且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代替民间自理。
一条鞭法是一种赋役制度历史上与地域上的发展。
款目简单,税额确定,征输利便,负担公平。
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闭关制度闭关制度是明清尤其是清统治者采取一种限制、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一种制度!清统治者害怕东南沿海汉人武装和外国人以与抗清组织联系助长反清情绪;西方海盗商人入侵东南沿海,威胁其安定统治;同时思想观念旧,自认天朝上国。
因此,通过限制通商口岸、设立行商制度、限制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等等闭关措施以维护自身统治。
在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这种措施违背历史潮流,种种不合理的规定限制、妨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对外贸易,压制了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主要阅读文献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主要阅读文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金融史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这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要阅读文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变迁及金融发展的历史。
1.《中国近代经济史》 - 作者:曾宪梓作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经典之作,《中国近代经济史》详尽地叙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出发,作者逐步分析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各个阶段,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变迁,以及对外贸易和经济制度改革的影响。
这本书以其全面详实的内容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权威之作。
2.《中国金融史》 - 作者:杨小凯本书以历史学的视角,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全面梳理,展现了中国金融史的演变过程。
从中国古代金融体系的兴起,到近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改革的实施,杨小凯详细记录了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变迁。
本书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大量的历史案例,适合对中国金融发展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3.《货币战争》 - 作者:荷尔斯泰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战争。
荷尔斯泰因通过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传统和演变,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作者与中国经济学家合作,探讨了中国的货币问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对于关注中国金融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4.《中国金融改革史》 - 作者:詹大钧《中国金融改革史》集中介绍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以及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作者还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评估,总结了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这本书为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背景和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5.《中国经济的奇迹》 - 作者:霍华德·沃尔夫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
作者以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改革政策和发展路径,介绍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经济与工业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经济与工业发展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与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经济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战时经济的需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战时经济需求。
战时需求的特殊性要求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满足军队后勤保障和民生需求。
因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时经济措施。
首先,国民政府实施了有关国内产业的战时管理。
政府对资源调配、物资供应和生产组织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以确保战时经济的正常运转。
政府还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对工业企业的财政资助,以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其次,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政策来支持战时经济。
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征收特别赋税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购买军需物资和提供后勤支持。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金融体系,加强对工商企业的贷款支持,促进战时经济的发展。
再次,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来满足战时需求。
政府采取了限制进口和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措施,以确保国内物资的供应。
同时,政府鼓励国内生产,并加大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力度,以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二、战时经济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战时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战争的需要使得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业部门的产值迅速增长。
首先,军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战争所需的军事装备,中国政府大规模扩建了军工企业。
航空工业、兵工工业、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战争所需的各类武器装备得到了有效的生产和供应。
其次,轻重工业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战争的推动下,中国的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军队所需的钢铁、机械、化工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量大幅提高,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同时,军队和民用需求推动了纺织、食品加工、煤炭等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是战时经济的重要成果。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公路、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以保障军队物资的运输和民众的生活需求。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近现代世界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
近现代世界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简介:近现代世界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些事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世界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分析其原因和后果,并展望未来应对策略。
一、历史背景在分析近现代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一新的经济系统也带来了金融不稳定和周期性经济衰退的问题。
二、1873年经济危机首次引起全球关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始于1873年。
该事件由美国的一波金属贬值引发,随后在欧洲和其他地区扩散。
这次危机导致了银行倒闭、工厂关闭和大规模的失业现象,经济衰退也延续了数年。
三、1929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全球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这次危机源于美国股市崩盘,随后波及全球。
成千上万的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崩溃。
大萧条对全球各个领域产生了长期影响,也促使了一些国家采取新的经济政策。
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全球股市崩盘,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这次危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经济衰退和大规模失业现象。
不同国家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包括刺激经济、加强监管和改革金融体制。
五、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原因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包括金融市场过热、泡沫破灭、信贷紧缩、消费不振和投资下滑等。
此外,政府政策的失误、金融体系的漏洞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相互依存也会导致危机的爆发和经济的下滑。
六、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后果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常常导致失业飙升、企业破产和经济停滞等严重后果。
社会不稳定可能加剧,政府财政状况恶化,金融体系受损,国际贸易受限等。
这些后果不仅对个体和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也对全球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带来挑战。
七、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在应对经济危机和金融衰退时,各国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简评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浅议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专业:15级中国近现代史姓名:巴永超学号:1521010620摘要:法币改革是国民政府时期做出的最重要的金融改革之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法币改革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从法币改革政策的出台及影响两个方面做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法币白银危机通货膨胀法币改革的计划由来已久,并非空穴来风,偶然为之。
早在1929年国民党“三大”会议上,宋子文便明确提出应将纸币的发行权收回中央政府手中,私人银行不得发行货币,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肯定和支持。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英、美,日,荷,澳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领域改革中均放弃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美国是本次危机中最大的受害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给本国带来的的巨大损害,美国采取了使美元贬值的经济政策。
在国际市场上用高价大量收购白银,使得国际银价迅速飙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这是法币改革的直接动因。
为了限制白银的外流,国民政府于1934年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两个税种,白银的正规的出口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因为走私活动的猖獗,并没有起到遏制白银外流的作用,随着白银的大量外流,一时间金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恐慌,物价猛跌,利息飞涨,银行出现强烈的挤兑风潮,中小银行纷纷停业或者倒闭,国内金融秩序出现混乱,法币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紧急下发通告,“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1]”。
次日在上海成立了由孔祥熙担任主席和各大银行董事担任委员的法币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
为了使法币兑换顺利进行,除了三大国有银行负责兑换外,国民政府财政部还委托全国各地的邮局,路局,电报局代为兑换,尽管如此,银元的兑换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完成,国内的华资银行大多都能遵守财政部的相关规定,将所持银币送交中央银行换取法币,但个别地方军阀任然拒绝使用法币,负隅顽抗。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名词解释汇总
1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2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3地主购 4的租佃农民,通过双方订立租佃契约,确立出租者和承租者二者之间的租佃关系以及双方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承租者据此经营所承租的土地,掌握一定时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者基于对土地的占有权或所有权,按契约规定的 5中国政府不直接6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勒索巨款、协定关税、取消洋行制度、开设租界、71844年7月3日签订的。
条约共34条,美国依据得益均沾的原则,除了取得英国已取得的一切特权外,还获得了在中英条约中没有或尚不明确的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林则徐于1839年将之前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统统销毁。
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痛恨鸦片贸易、反对外国侵9讼”的权力。
即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不按中国法律处置, 10他们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
买办较早地接触到近代工业,并在外国在华企业中“附股搭办” 111865年成立的,是第一家以中国为创办资本为500万港元,每股250元。
总部设在香港,上海设管理行。
它在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12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13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业也因洋布物美价廉而受到打击。
洋布需求日益扩大,土布市场不断缩小,最后几乎 14、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程度,即它的自给率或商品率等状况。
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为 15、 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来维持的,它是一种依附并服务于外国资本16、 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经济措施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经济措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中国人民为了抵御侵略者的进攻,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时经济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人民生存的基本需求,也为中国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加强对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为了有效推动战时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中国政府实行了对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
1937年,中国建立了国家政治保卫会,负责协调各地区的生产、交通、金融等经济活动,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同时,还成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军需物资供应署等部门,统一管理和协调军需物资的生产和供应,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二、发展战时工业生产为了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在战时积极发展工业生产。
大规模的资本和人力被投入到军工企业中,生产军需物资,如军火、军服、飞机等。
此外,为了能够自给自足,中国还加强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抗日战争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中国战时经济的实力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投资资金用于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投身到科研工作中,为中国战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实施军事优先的经济政策为了支持抗战,中国政府实施了军事优先的经济政策。
军事优先的经济政策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军需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力度上。
政府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资源用于军事生产,确保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如控制物价、发行战争公债等,来确保战时经济的正常运转。
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抗日战争中,农业生产的调整和保障是中国战时经济措施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利用率等。
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战胜日本侵略者提供了重要的农产品。
中国近现代史的红色财经故事
中国近现代史的红色财经故事一、引言:红色财经的背景和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红色财经故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光辉。
红色财经不仅见证了我国财经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
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我国财经事业的发展脉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财经的起源与发展1.红色财经的起源红色财经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支持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我们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财经工作,创新财经制度,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红色财经的初步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红色财经在继续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战争形势和经济建设的财经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3.红色财经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红色财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
我们党充分发挥财经工作的领导作用,全面加强财政、金融、贸易、交通等领域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红色财经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重要事件红色财经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如长征时期的财经工作、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经济建设、解放战争时期的财经支持等。
2.杰出人物在红色财经事业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财经工作者,如陈云、邓小平、杨尚昆等,他们为我国财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红色财经的成就与启示1.经济成就红色财经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不仅为革命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社会启示红色财经故事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财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财经工作的力量源泉。
只有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推动财经事业向前发展。
3.时代价值红色财经事业所体现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对于新时代我国财经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
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
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
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
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
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
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
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自明末到1949年,我国经历了明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以及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政府等几个阶段。
不同阶段、不同政权在金融问题上持有的立场不同、采取的政策不同,政策的成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重本轻末政策,提倡和奖励农业劳动者,抑制和贱视工商业者,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实现向“农工商皆本”的转变。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战争原因清政府开始实施“觅商汇兑”政策,请票号汇兑京饷、协饷,要求票号为各省借垫京饷、协饷,为清政府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
此外,还长期实行封建压榨政策,动辄就要票号捐输报效,不时地禁止官款汇兑,一遇倒账首先考虑外国银行及大清银行的利益,对票号“落井下石”。
总的来讲,重本轻末政策及封建压榨政策,严重制约了钱铺、票号的健康发展;“觅商汇兑”政策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票号的资本实力、放贷规模、经营地域及业务范围,同时又使票号过分倚重与政府有关的金融业务、轻视商业金融业务,逐渐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清政府倒台后很快衰败下来。
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自1845年外商银行进入中国后,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入侵一直采取退让政策。
19世纪70年代后,出于军事、政治以及兴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对外商银行转而实行退让加依附政策,向外商银行乞求贷款。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外商银行都把对华贷款作为抢夺势力范围的手段。
北洋政府时期,不同军阀依附不同的外商银行,将外商银行贷款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
南京政府成立后,尽管对外商银行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但退让加依附政策总体上没有变动。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首先,使外商银行轻而易举地垄断了国际汇兑业务,通过对钱庄的渗入控制中国金融,使国内传统金融业成为外商银行的附庸;其次,外商银行对新生的民族银行业进行抵制与打压,延缓了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制造金融恐慌,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的领导权;再次,外商银行通过向地方政治势力贷款,收买与扶植军阀势力,使中国社会日益动荡与混乱。
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使其自身陷入被外商银行压榨与要挟的困境之中,同时也使其逐渐意识到应该创立自己的银行,终于在1897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国首家商业银行。
此后,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晚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比如,在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及其业务经营等问题上,给予民族商业银行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北洋政府时期,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也实施了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较少干预民族银行业,民族银行业自主性增强,形成华资银行同外商银行、传统钱庄“三足鼎立”之势。
此外,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在发展商办银行的同时,都很重视发展官办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但都主要出于财政需要的考虑,使其成为主要为政府财政服务的金融工具,这取得一些成效,但也积累了巨大的危机。
从政策成效上看,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民族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一股同外商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官办银行的产生,客观上减少了政府对外商银行的依附程度;民族银行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懂专业、熟悉国际业务、掌握英语的银行管理人才。
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南京政府成立后,实行金融垄断政策,建立和发展了“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
同时,还对商办银行采取压制政策,把许多全国性及地区性商办银行、地方性官办银行逐步演变为南京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机构。
抗战开始后,南京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商办银行的监督和检查,限制新商办银行的设立。
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颁布新的《银行法》,但仅适用于商办银行,且管制过于严格。
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所发之钞票为法币,实行通货贬值政策,扩大纸币发行量,继而又使其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最终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导致法币的崩溃;后又发行金圆券,但很快也崩溃了。
从政策成效上看,金融垄断政策极大地强化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势力;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则严重削弱了民族资本金融业,导致其走向衰落;法币政策虽然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金融危机,但由于把发行纸币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使法币丧失了货币的基本功能,大量资金纷纷逃往香港地区或国外,加速了南京政府的灭亡。
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政府严格执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制止和打击高利贷行为,鼓励节约,发展生产与社会经济,改进人民生活,冲破敌人封锁。
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主要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财政困难,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始终坚持按照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确定货币发行量。
在金融管理方面,一直执行严格的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严格对私营银钱业、外汇、金银的管理以及打击投机等方面。
从政策成效上看,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使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避免了走退让与依附政策所带来的民族悲剧;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避免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了良好、负责的人民政府形象;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充分发挥了私营银钱业的积极性,避免了其消极作用。
而将外商银行控制在人民政府管理监督之下,并最终彻底取缔其在华特权,则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几点经验教训从我国近现代史上看,国家金融政策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
健全、强大的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而扭曲、弱小的金融无力为国家政权提供保障。
明清政府无力对抗外国金融资本的入侵,南京国民政府严重扭曲金融业的发展,最终都加速了政权的垮台。
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正确的金融政策,为最终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的经济思想是推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现代金融业的每一点进步都以解放思想与树立先进理念为前提。
好的金融政策更是源于好的经济思想,并对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由“重本轻末”转变为“农工商皆本”促生了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实业兴国”口号的提出推动了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独立自主、审慎严格的经济管理思想,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随着全国革命取得胜利,最终统一、掌握了全国金融。
独立自主是发展本国金融与制定金融政策的根本原则。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对民族银行的压榨与剥削政策,严重阻碍了旧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
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政策,使革命根据地政府的金融与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经济支持。
国家要有足够实力控制本国金融。
国家要有足够实力控制本国金融,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力量并不单单源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重要的则来自政府的正确领导、人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与外资金融资本进行有效的合作与竞争等所形成的合力。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外国金融资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协调好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晚清及北洋政府都把银行视为解决财政问题的工具,南京政府则把发行纸币当作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工具,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将财政需要放在次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财政、金融两种政策的合力。
正确处理官办与民办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1897年后,中国现代金融业可划分为官方资本与民商资本两大类,官办金融机构与民办金融机构、官商与民商的关系处理得当,可促进金融业、经济乃至政治的健康发展。
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实际上,民商在金融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及作用,在没有民商的情况下,官商也不可能健康发展。
不论是在业务经营方面,还是在职能范围方面,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国家既要推动与扶持官商的发展,也要给民商一定的发展机会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