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简介:李开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励志人物简介:李开复
出生年月:1961.12.3国籍:中国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职单位:创新工场职位:总裁经历: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

曾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曾担任sgi 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

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2009年9月4日,从谷歌离职。

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

李开复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

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前任大中华区总裁兼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

他因过去的雇主微软和google在2005年的法律纠纷而成为公众的焦点。

李开复生于台湾台北市,祖籍四川省。

目前李开复居住于北京市。

人生经历现与妻子女儿居住美国西雅图1966-1972台湾就读小学
1972-1979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1979-1983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1983-1988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1988-1990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1990-1996美国苹果电脑公司1996-1998美国sgi电脑公司1998-2004美国微软公司1988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1989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199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

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

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于2009年9月4日正式辞职,自我创业,将创立一只风投基金,支持中国青年创业者。

google公司未说明离职原因.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google(离职)。

2009年9月李开复博士于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成就1、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

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

2、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

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

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3、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

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

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

5、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

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

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

一定要帮帮他们。

”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

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

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已经改为我学网。

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

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

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

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

”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
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

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2005年2
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

”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

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

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2、李开复博客透露大学生活曾做过很多无聊事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

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

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

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

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

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

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

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a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

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的专业。

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

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

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

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

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

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

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

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

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

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

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

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

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

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

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

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

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

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

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

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
a+”。

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