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单元1 绪论
1.沃森的心理发展观 沃森,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创始人,如图1-3 所示。其理论观点主要体现 为以下几点:否认遗传的作 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原始情绪(怕、怒、 爱)的研究。
单元1 绪论
(三)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创立,被公认为20 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认知发展是 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 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 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单元1 绪论
主要 理论 观点
①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 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单元1 绪论
2.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
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奠 基者,如图1-4所示。斯金 纳斯金纳继承了沃森行为 主义的基本信条,认为行 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两类。
单元1 绪论
3.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
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 人,如图1-5所示。班杜 拉理论是阐明人是怎样在 社会中学习,从而形成和 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可能性
单元1 绪论
2.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 上实现的,生理成熟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 于准备状态。
单元1 绪论
【资料卡】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选择双生子T和C作为实验对象,研究 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格塞尔根据试验断定,儿童的学 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 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而一旦在生理达到准备状 态(即成熟)时,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 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其中有可分为:幼儿初期 3~4岁幼儿中期 4~5岁幼儿晚期 5~6、7岁4、学龄期 6、7岁~18岁其中又可分为:学龄初期 6、7~11、12岁学龄中期 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定义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指整个反应活动随着个体随相应环境的成长而不断转化、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反映在个体身上的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变化。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连续性,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个体差异。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杂乱到系统。
4.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⑴乳儿期0~1岁:
①新生儿期:天生具有无条件反射,为了维持生命和适应新生活需要有了条件反射。
②满月到半岁: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上,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发起交往,开始认生。
③半岁到周岁:身体动作迅速发展,五指分工动作发展起来了,分离焦虑明显。
⑵幼儿前期1~3岁:儿童动作获得突破性发展,开始把物体当做工具使用,出现游戏的萌芽,言语和思维开始真正发生,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
⑶幼儿期3~6岁:
①3~4岁:认识主要依靠活动,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要可依靠动作进行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行为具有情绪性,年龄越小越突出。
②4~5岁:活泼好动,爱玩会玩思维具体形象。
③5~6岁:好奇心不止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思维仍是具体形象的,但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⑴生物因素。
①遗传②生理成熟
⑵环境和教育因素。
主观因素:
⑴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
⑵学前儿童心理内部的矛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6.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观察、调查、实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测试、交谈、工作分析。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六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感知和认知、语言和沟通、情绪和社会发展、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道德发展以及动机和学习。
1. 感知和认知发展:学前儿童通过感官系统探索和理解世界,发展对于颜色、形状、大小、空间关系等的感知能力。
他们开始发展记忆和注意力,能够理解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语言和沟通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语言技能,能够听懂和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意思。
他们通过模仿和与他人交流来发展语言和社交技能。
3. 情绪和社会发展:学前儿童在情绪和社会发展方面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前儿童也开始与他人互动,并发展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学前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
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并逐渐意识到性别差异。
5. 道德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分辨对错,理解和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6. 动机和学习:学前儿童开始展示出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和探索。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并逐渐发展出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发展在学前阶段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支持和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
好的心理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常见问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常见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儿童未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同时,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容易出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就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快速发展,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世界;注意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开始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记忆能力不断增强,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想象和思维能力也开始萌芽,开始进行简单的想象和推理。
2.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情绪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情绪表达逐渐丰富,能够表达更多的情绪;情感调节能力也逐渐提高,能够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3.社会交往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主要表现为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同伴产生兴趣,与同伴进行简单的游戏和互动;同时,也开始形成与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常见问题1.注意力问题注意力问题是最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之一。
一些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完成一项任务或游戏。
这可能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或者家庭环境过于嘈杂、刺激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对于注意力问题,家长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提供适合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以及减少外界干扰等方式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2.情绪问题学前儿童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由于孩子的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原因造成的。
对于情绪问题,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发展的“复演说”,创办《发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 心理学杂志》,成为发展心理学
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
的先驱者之一
这本书,标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
诞生
1930年,美国何林沃斯出版了 《发展心理学概论》, 1957年, 美国开始用“发展心理学”替代
以前的“儿童心理学”
美国埃里克森提出了人 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3.探讨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what)及 影响因素(why)
差异性 • 群体差异 性别差异 • 个体差异:水平差异、类型差异、表现
早晚差异
影响因素 • 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成熟、疾病等 • 社会因素: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教育、宗教、经济文化等
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国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 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儿童 个性和心理治疗有重大影响
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925年,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第一本 儿童心理学著作,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 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 童身心发展规律,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 1962年,朱智贤出版了《儿童心理学》一书,吸取国 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 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 我国已经出版了许多专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著 作和教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主要内容
01 研究对象与内容 02 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03 学习的意义与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研究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 规律的科学 学前期 广义 0~6岁 狭义 3~6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不是浓缩后的“小大人”,其来自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顺 序性和方向性。也就是说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会表现出该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这种 年龄特征带有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一) 生物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观因素 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1. 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素质是指人 类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物特性,如人体的形态、机体的构造、血型、头发和 神经系统等特征,其中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 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2.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对立统一的。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 心理的实质
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 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2) 心理的分类
① 心理过程。 ② 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领域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0—6岁)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科学。由于学前儿童处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初期,其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与生理、 动作、社会性活动等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其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过程和个 性心理两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儿童出生到6岁期间,儿童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连续变化过程。
这一阶段是儿童个性、智力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儿童的未来成长和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四个方面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概述。
首先是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早期,儿童通过感官器官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区别。
在注意力方面,儿童开始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一些活动,并且逐渐变得持久和灵活。
在记忆方面,他们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信息,并在后续活动中应用。
在思维方面,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并且善于模仿和想象。
其次是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从语音到词汇再到语法的过程。
在早期,儿童开始模仿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语音,并通过发声与他人进行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学习和使用词汇,能够辨别一些简单的词汇并进行表达。
在三到四岁期间,他们开始运用简单的语法规则,能够组成一些简单的句子。
到了五到六岁期间,他们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表达和沟通。
再次是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主要表现在与他人的互动、友谊和社交规则的学习。
在早期,儿童开始注意到他人的存在,并与他人进行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模仿。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与同伴进行游戏和合作,学习合作和分享的概念。
在三到四岁期间,儿童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与同伴进行互动和交流。
到了五到六岁期间,他们懂得了一些社交规则,并能够适应小团体的活动。
最后是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调节能力的发展。
在早期,儿童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反应,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
中信息传播的载体,作为学前 儿童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对其 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环境因素
提供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 行为规范和角色期待,逐渐实 现社会化,弥补了现实生活中 时间和空间上的感知局限性。
学前儿童的教育 需要把握关键期
0~1岁 0~2岁 2~3岁 3~4岁 4~5岁 5~6岁
声音辨别、安全感、亲子关系建立关键期 动作发展关键期(口、手、脚) 口头言语发展关键期 执拗秩序发展关键期 人家关系发展关键期 认识符号、书写符号关键期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 遗传
布查德和麦高1981年总结同卵、 异卵双生子对比实验结果,在同一环境 下,同卵双生子在智商的相关性最高。 研究表明遗传对智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2. 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的是机体结构
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
遗传基因 家庭环境 学校、老师 文化背景 ......
01 生物学因素
02 环境因素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 遗传
遗传是一种先天因素,指亲
代的生物特性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作用表现:
遗传物质是儿童心理发展必 要的物质前提。
遗传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 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家庭结构
居住条件
家庭氛围 家长的文化
心理素质
夫妻关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根据教育工作得经验与心理学得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得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她理论说法: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 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其中有可分为:幼儿初期 3~4岁幼儿中期 4~5岁幼儿晚期 5~6、7岁4、学龄期 6、7岁~18岁其中又可分为:学龄初期 6、7~11、12岁学龄中期 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一)定义指在一定得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得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得一般得、本质得、典型得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1.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得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得2.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与儿童得生理发展有一定得关系。
不同得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得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得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就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得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得儿童心理发展得特征所代表得就是各年龄儿童得本质得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得个别差异。
4.强调得就是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本章所谈及得年龄特征指得就是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得年龄特征。
儿童得心理年龄与她得生活得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得稳定性与可变性1.稳定性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得结构与机能得发展就是有一个大致稳定得顺序与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就是有一定顺序性得, 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得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得时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双重作用 强调儿童认识现实的内驱力,但它必须由
一个有丰富刺激的环境支持 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双重作用 随着大脑的成熟,儿童积极调整其思想以
适应新的环境
主动 主被动 兼有
阶段性 连续性
表1-2 各主要学派的问题和策略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关联理论
学派
社会生物学派
研究方法
问题 1
问题 2 问题 3
自然观察法 实验法
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双重作用 在生物基础上强调行为模式,但适度的环境
刺激必不可少
主被动 兼有
不明确
社会 生态 学派
生态系 统理论、 社会文 化理论
自然观察法 跨文化研究法
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双重作用 儿童的特征和他人对儿童的反应相互影响
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双重作用 成熟以及与经验丰富的社会成员的交往共
TED: 谈论积极心理学 /sQU4N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关联理论
Buss David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 系教授。在人类择偶策略的科学研究领 域,享有很高的声望,是进化心理学领 域的集大成者。
反应的机器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关联理论
问题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争
机体模型论者认为发展是阶段性的 阶段性体现质变
机械模型论者认为发展是连续的 连续性体现量变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关联理论
二、经典学派的理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关联理论
学派
代表理论
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关联理论
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依据。 (二)实践意义 首先,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其次,为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 再次,为儿童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提供心理学知识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 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 岁)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逻辑上从属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 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儿童发 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生理的发展 (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四)心理过程的发展 (五)个性的发展 (六)社会性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发展具有顺序性和方向性 如: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小春ຫໍສະໝຸດ 儿 儿儿 儿学发
期 期期 期
期
育
期
青 春 晚 期
成 年 期
壮 老 年 期
(二)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是指伴随着心理发展而产生的生 理、心理结构的变化以及心理发展的条件、影响因素等问题。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 主要的是遗传和环境。
四、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实儿童发展
受精卵
婴儿
儿童
少年
学前教育心理发展,反思与解释
学前教育心理发展,反思与解释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学前教育心理发展,反思和解释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教育方法及教育者的角色。
一、学前教育心理发展概述1.学前教育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1)认知发展: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迅速,表现为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2)情感发展:这一阶段儿童的情感丰富,表现出好奇心、求知欲、同情心等。
(3)社会性发展: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开始学会与人交往,逐渐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遵循社会规范。
(4)个性发展: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如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
2.影响学前教育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教育因素: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方法、态度等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心理发展的反思1.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教育者应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个性,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关注儿童情感需求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给予关爱、支持和鼓励,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
3.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应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尊重、鼓励和挑战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4.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指导儿童心理发展。
三、学前教育心理发展的解释1.儿童认知发展的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是大脑发育、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者应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的认知兴趣,提高认知能力。
2.儿童情感发展的解释儿童情感发展是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引导儿童学会表达和调节情感。
3.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教育者要为儿童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引导儿童遵循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1. 情感与人际关系:学前儿童开始发展情感表达和认知能力,能够识别其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建立起初步的人际交往关系。
2. 认知和语言:学前儿童在此时期开始掌握语言和理解技能,能够辨认出颜色、形状和大小,并初步掌握数量概念。
3. 运动与协调:学前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走路、跳跃、奔跑等,同时还能够发展手眼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
4. 社会与文化认知:学前儿童开始熟悉家庭、社区和文化环境,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而发展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
5. 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学前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和外界刺激。
6. 创造力与想象力:学前儿童拥有丰富的感性认知和想象力,能够通过绘画、创造角色和游戏等方式发挥创造力,进而促进更广泛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其中有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4、学龄期6、7岁~18岁其中又可分为: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17、18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定义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如前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是辨证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所以我们可以参照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来了解和教育今天的儿童。
但也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由于具有可变性,所以我们坚信改善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变化。
当然,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过分夸大社会条件特别是教育工作的作用。
只有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三、转折期与危机期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
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
“危机”往往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
如果成人在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化解其一时产生的尖锐矛盾,“危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或者说,“危机期”可以不出现。
四、关键期与印刻现象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从动物心理的试验研究中提出的。
著名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发现刚出壳的小鹅(或其他幼雏)会把它们出壳时几小时看到的活动对象(人或其他东西)当作是母鹅一样紧紧尾随(尾随反应)。
这种现象仅在极为短暂的关键期发生,错过了这个时刻尾随反应则不能发生,劳伦兹把这段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
时间称为“关键期”。
印刻现象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面。
资料表明,学前期是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
印度曾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子卡玛拉,在7岁后才获救回到人类社会,开始学习人类的语言,但始终不能学会说话。
五、敏感期或最佳期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其与关键期的不同在于,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整体来说,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六、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向其提出稍高的,但是力所能及的任务,促进他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
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
家长、教师如果时时关注每个儿童,把握好他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并利用之,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七、神经可塑性理论神经可塑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大脑神经网络的可塑性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此理论可以解释多其它智力理论不能解释的智力现象。
八、领域特殊性无法自动把知识从一种情况转化为另一种情况,或者从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状态,是人类本性中令人困扰的特性。
让我们称它为行为反应的“领域特殊性”。
领域特殊性的意思是,我们的行为反应、思维模式和直觉取决于事物的背景,进化心理学家称之为事物或事件的“领域”。
教室是一种领域,生活也是。
我们对一则信息的反应不是根据它的逻辑特性,而是根据它的环境,以及它在我们的社会情绪系统中的位置。
在教室中以某种角度理解的逻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不同的对待。
实际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受到了不同对待。
九、生态系统观生态系统发展观是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融合。
生态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既受其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
个体主动塑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适应环境;系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是系统发展变化的结果,强调系统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发展的发展意义。
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环境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组成。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不同水平之间,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发展。
十、毕生发展观毕生发展的基本观点:个体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向因心理和行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发展总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两部分的组合组成: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心理发展由多重系统共同决定。
毕生发展观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它所强调的心理发展贯穿于一生的观点虽然值得肯定,但是却相对忽视了心理变化的总体衰退趋势。
十一、幼态延续指在性成熟个体中仍保留一种或若干幼体性状的现象。
人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这种现象,叫做幼态延续,它可能是某些控制个体发育的调控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使得人类的整个发育速度变慢,发育过程延缓。
十二、3~6岁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根据在不同的年龄班观察幼儿,将学生分为3大组,即小班观察组、中班观察组和大班观察组,讨论分析各年龄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后集体交流。
1、3~4岁(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面。
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
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
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2)爱模仿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
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
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
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
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面条!”2.4~5岁(1)爱玩、会玩幼儿都喜欢游戏。
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
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
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
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思维具体形象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
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
3.5~6岁(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
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
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
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思考与讨论】教师和家长应如对待孩子的好问?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