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活动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传统媒体:从古代开始,中国以官方报纸和手抄本等形式传播新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通志》、清代的《北京日报》等。

2. 《民国时报刊法》:该法规定了新闻机构的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中国的新闻传媒业管理打下基础。

3.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办了多家新闻刊物,如《新青年》、《时事新报》等。

4. 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创办了《红星报》等刊物,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5. 建国后的新闻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新闻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建立了新闻机构,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传媒成为国家宣传政策的重要工具。

6. 改革开放与媒体多样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
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有媒体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新闻市场逐渐多元化,出现了大量商业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等。

7. 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媒体融合、新闻虚假传播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传媒机构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报导方式。

这些知识点展示了中国新闻事业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1)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2)1928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不久即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

同时又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据此,国民党及其所谓国民政府制定与颁行了一大批实行新闻统制的法律、法令,建立新闻统制制度。

(3)“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①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②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即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政府自193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史称新闻检查制度。

(4)国民党统治建立之时,正是中国广播事业进入蓬勃发展之日。

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也是国民党当局在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线电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相关的职能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广播电台的经营做出规定。

2.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2、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6、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8、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9、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

【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一)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73-1874)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政治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对社会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开始。

最早的一批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昭文日报》(1873艾小梅汉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最早报刊“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汇报》(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政治上软弱性)(《广报》改名反映资一定的反帝反封革命性)、《述报》(1884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特点:报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循环日报》的创刊,它的特点和政治倾向(早期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874年1月香港。

最早宣传资改良思。

“循环”-变法自强之道,能实现弱到强的转变。

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

别于以传抄上谕、奏摺为主的古报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外报。

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报业的传统)。

主编《循环日报》的王韬是中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

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论活动,他的政论文风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政论文直抒胸臆,立论鲜明,文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桐城派”古人束缚,开“报章文体”先河,为后人效法)。

(1828~1897。

早期维新思想家。

江苏长洲人。

字紫,号仲,别号园老人。

秀才出身。

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

1862年因被清政怀疑向太平军献策而遭通辑,逃往香港,后去英法俄等国游历。

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自强,批判洋务活动徒袭西方皮毛,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

指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日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认为应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撤除厘金。

颂扬英国议会制度。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26: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26: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26: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这一时期从改造完成,经反右,到文革后期,约1956-1976)2.1发展一、我国新闻事业在社改后,迅即步入大发展时期·1957,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成立。

著名报人邓拓首任会长。

该协会主办《新闻战线》。

·1958新发展有:1.理论性杂志纷纷创刊。

如《红旗》半月刊杂志。

2.电视事业诞生。

1958.5央视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

同年沪、哈、津也开播。

3.新闻教育事业大发展。

二、60s经济困难时期,新闻事业收缩·《新闻战线》和新华社内刊《新闻业务》合为《新闻业务》半月刊。

·《人》缩版、量降。

60s中期经济好转,重新发展。

●《新闻战线》·1957北京,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月刊,以便交流经验、指导工作。

·60s经济困难时期,新闻事业收缩。

《新闻战线》和新华社内刊《新闻业务》合为《新闻业务》半月刊。

2.21966文革对新闻事业的破坏·1966.5以陈伯达为组长的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并指导新华社、中广的对外报道。

·1967《人》《红旗》联合发表毛《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新闻界出现夺权活动。

同时,红卫兵、造反派创办起大批报刊,小报风行。

●文革小报·文革初期小报风行各地,有铅印,有油印,而流传最广的是铅印四开小报。

有些小报是原有的合法报纸改组后出版的,如北大由毛泽东题写报头的《新北大》和复旦校刊改组成的《复旦战报》;有些是新出的但使用原有报刊的机器设备,如上海的《工人造反报》。

·这些小报,派性突出,言辞偏颇,小道消息多。

重要文件、首长讲话、档案材料都是小报热衷刊载的,一时酿成无密可保的局面。

小报的泛滥与形势的混乱可谓互为因果,此外重名的很多。

·高等院校新闻系科受到冲击。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背诵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背诵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

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

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

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

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报业托拉斯计划的流产1.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民营报业的发展民营报业数量剧增。

在地区分布上,以上海及江苏、浙江两省的民营报刊为数最多。

①天津《大公报》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在天津复刊,张季鸾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四不”方针的提出,使《大公报》得到社会各界之欢迎,发行量迅即上升。

1927年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

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大公报》锐意改进,推出了不少促进发展的举措。

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其触角伸入到当时中国的报业中心,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大报。

②成舍我和“世界”报系成舍我主办的“世界”报系始创于20年代中期。

1924年4月,成舍我开始在北京独立办报,于1924年4月26日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10日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1日创办《世界画报》。

③新型小报新型小报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民办报刊发展的一个崭新现象。

小报,大多为文艺小报,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诞生,后一直作为报纸的一个品种而在中国报坛生存与发展,基本上囿于文艺或娱乐领域之内,以供市民怡情消遣之用。

最先问世的是成舍我在南京创办的《民生报》。

(2)民营广播电台及通讯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①商业性广播电台,数量多,分布地区广,但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社会影响较大;②教育性广播电台,由大中学校或各地方民众教育馆开办,播音内容限于文化教育,社会影响不大;③宗教性广播电台,数量更少,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

民营通讯社在这一时期的数量进入了历史最高点。

大多数民营通讯社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不少民营通讯社开始走专业化道路,以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在新闻通讯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2.报业托拉斯计划的出现与流产自民国成立后一直沿着企业化方向发展的民办商业性报纸,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必然要像西方报业那样走上托拉斯之路。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规模都远远超过中文报刊。

这些报刊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新闻业务水平较高,达到近代报刊的水平。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1815,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内容以宣传教义为主,也涉及科学文化、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等。

由于条件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

·宣传上采取“附会儒学”的策略,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

·发行地区逐步扩大到广州澳门,影响也逐渐扩大。

1821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

(前后6年)●《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 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

1822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主编安东尼奥,葡文周刊,附数种增刊。

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

葡出版的各种葡文报纸出版时间都不长,影响不大。

●《广州纪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Register ·外文报纸中第一份英文报纸。

1827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在广州创办。

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

·商业性报纸,内容主要有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

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后辗转迁往香港,改名《香港纪录报》,1863年停刊。

(前后36年)●《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立。

由于在清朝统治的领地上创办,该报标志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1。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书笔记《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不少于2500字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求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中国近代史纲要》要求的读书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完整版)珍藏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丁淦林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丁淦林主编

第一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整理丁淦林主编§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了解)一、名词解释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9: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9: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9:新闻事业的职业化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第二节新闻事业的职业化【本节提要】政党报刊的衰落 /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形成背景:在中国,新闻事业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关头诞生,一直成为各种政治势力讨论社会问题的论坛,使政党报刊成为中国新闻事业主流。

新闻事业的内容与形式历来以政论为主,形成中国新闻事业的传统与特色。

中华民国成立后,最有影响的是:同盟会-国民党(1912同盟会联合一些小党派改组成国民党,成为全国最大的政党,反袁)和共和党-进步党(拥袁)。

两党相互对立。

同时其他政党也积极办报(如自由党的民权报)。

北洋政府时期,自由新闻体制被扭曲,中国新闻事业重视政论的传统中断,政党报刊盛行的时代结束。

而中国新闻事业的职业化进程得到加快。

新闻事业职业化的表现一、政党报刊的衰落,和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第一批善于采写新闻的新闻记者涌现。

二、报纸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如此时期的申、新)原因:1北洋新闻专制;2一战列强无暇东顾;3上海金融中心租界环境。

意义: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突出以赢利为目的。

但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与广播事业的诞生。

是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横三民”报同在上海出版,都拥护共和制,被称为“横三民报”。

《中华民报》:1912邓家彦创刊于上海,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报纸。

《民国新闻》: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纸。

1912创刊于上海,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

《民权报》:自由党在上海创办,戴季陶等主编。

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曾提出“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和“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等激进口号。

(牛!!)黄远生中国新闻通讯奠基人,被戈公振誉为报界之奇才。

早年中进士,辛亥革命后全身心从事新闻工作。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圣才出品】

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1)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到中国,成为基督教在近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

1813年,年轻传教士威廉·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马礼逊工作。

(2)1815年,米怜带上中国刻工梁发等人在马六甲办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其传教的主要工具,即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的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纯粹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始终担任该刊的主编,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1816年正式加入基督教,后成为最早的中国籍传教士。

(4)在宣传策略上,为了不与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形态发生直接的冲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21年12月,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终刊一年后,英国伦敦布道会还先后出版过《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天下新闻》两份宗教性报刊。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中国境内的创刊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创办人郭士立,一译郭实腊,普鲁士籍传教士,1824年受荷兰布道会派遣到暹罗传教,多次游历中国沿海各地,后脱离荷兰布道会,与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了联系,1831年来到中国。

郭士立对侵华有浓厚的兴趣,不仅能讲中国北方官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曾3次乘船到中国沿海口岸探听军事情报,收集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也曾参与走私鸦片等活动。

(2)内容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33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33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33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1807年9月4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澳门,9月8日抵达广州,成为基督教在近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他以重金诱使蔡高、梁发等中国刻工印刷《圣经新约》和其他宣传教义的小册子,但很难成气候。

1815年8月5日,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停刊,共出版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籍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38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终刊。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报《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

《蜜蜂华报》是葡萄牙执政党立宪派的政府机关报,涉及中国事物较少。

1823年12月26日,执政党立宪派被推翻,《蜜蜂华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1827年11月8日,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纪录报》(又译《广州纪事报》)在广州创刊。

1834年改为周刊,逢周四出版,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人伍德为第一任主编,它是一张商业性报纸,关注中外贸易,政治色彩也比较强烈。

1833年出版过附刊《广州行情商报》,1839年迁到澳门,1843年6月迁到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连载过翻译的《三国演义》,1845年增附刊《大陆纪闻与行情》,1858年停刊(又说1863年停刊)。

1833年,《澳门杂文编》在澳门创刊,是我国继《广州纪录报》后的第二份英文报纸,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只出了四期,因含有反对葡萄牙国教天主教的成分而被查封。

1831年7月28日,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广州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1832年4月14日,该报进行了改版,并将报名简化为《中国差报》(又译《中国导报》),1833年10月因伍德离华而停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本节提要】
·自1815,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创办了许多报刊。均为月刊,属于宗教性质,或阐发教义,或宣传西方文化。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其宗教色彩逐渐单薄,政治、经济色彩逐渐浓厚,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重视,充分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侵略性质。
·宣传上采取“附会儒学”的策略,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
·发行地区逐步扩大到广州澳门,影响也逐渐扩大。1821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停刊。(前后6年)
●《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
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1822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主编安东尼奥,葡文周刊,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葡出版的各种葡文报纸出版时间都不长,影响不大。
●《广州纪录报》/《广东纪事报》 Canton Register
·外文报纸中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在广州创办。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
·商业性报纸,内容主要有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唐代孙樵《读“开元杂报”》文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开始没有固定名称,到后唐和宋代被通称为“朝报”。该传播工具延续时间较长,宋朝朝报和明清的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代朝政简报的继续。
●京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上,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制作上,没有记者编辑,不准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只有抄录、印刷人员。因此,京报不能算作近代报刊。
·但由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因此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邸报
·中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
·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朝报(算是中央级别)
·后辗转迁往香港,改名《香港纪录报》,1863年停刊。(前后36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833普鲁士传教士 郭士立 在广州创立。由于在清朝统治的领地上创办,该报标志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 1
·鸦片战争前,中国报刊业为外国人垄断,外文报刊的种数、出版规模都远远超过中文报刊。这些报刊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新闻业务水平较高,达到近代报刊的水平。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1815,由英国传教士 米怜 在马六甲创办。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内容以宣传教义为主,也涉及科学文化、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等。由于条件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
●进奏院状 (地方级别)
·唐代,进奏院状是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汇报资料,包括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以及进奏院采集的新闻信息。因为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
·宋代进奏院状的性质有了很大变化。改由中央政府控制,扩大了传播范围,不再是单线的情报资料;内容也基本定型,包括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
●小报
·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全新现象。
·始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随着朝报得以公开出售,部份胆大的官吏等便收集人们迫切想了解的新闻信息,以朝报的形式叫卖于街市。
·宋代朝报的商品化,是其产生的内在因素。同时,宋朝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人们迫切需要相关信息,这也是小报流传的重要因素。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