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存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aes实验报告

aes实验报告

aes实验报告AES实验报告引言: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

本实验旨在探究AES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加密和解密的效果。

一、AES算法的原理AES算法是一种分组密码算法,将明文分成固定长度的数据块,并通过一系列的加密和解密操作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

AES算法的核心是轮函数,它通过一系列的轮变换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二、实验准备1. 实验环境搭建:在计算机上安装支持AES算法的编程环境,如Python或Java。

2.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些测试用的明文和密钥,以及相应的加密和解密结果。

三、AES算法的加密过程1. 密钥扩展:AES算法需要对输入的密钥进行扩展,生成一系列的轮密钥。

这些轮密钥用于后续的加密和解密操作。

2. 初始轮:将明文与第一轮密钥进行异或运算。

3. 轮变换:AES算法中的轮变换包括字节代换、行移位、列混淆和轮密钥加。

这些变换操作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每一轮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加密结果。

4. 最终轮:在最后一轮中,省略列混淆操作,并将结果与最后一轮密钥进行异或运算。

四、实验步骤1. 选择一组明文和密钥作为输入数据。

2. 使用AES算法对明文进行加密,得到密文。

3. 使用相同的密钥对密文进行解密,得到还原的明文。

4. 比较还原的明文与原始明文是否一致,验证AES算法的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组明文和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得到了相应的密文和还原的明文,并与原始明文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还原的明文与原始明文完全一致,证明了AES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六、AES算法的应用AES算法在现代密码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数据的加密和解密过程。

它可以用于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如网络通信、文件加密和数据库加密等领域。

AES算法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被认为是目前最强大的对称加密算法之一。

网络存储过程实验报告(3篇)

网络存储过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和传输已成为网络通信中的关键环节。

网络存储过程是数据库中的一种高级应用,它可以将多个SQL语句封装成一个存储过程,从而实现数据库的自动化管理和提高数据库的执行效率。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掌握网络存储过程的创建、调用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存储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网络存储过程的创建方法。

3. 熟悉网络存储过程的调用和优化技巧。

4. 通过实验,提高数据库管理能力。

三、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 5.73. 实验工具:MySQL Workbench四、实验内容1. 创建网络存储过程(1)创建一个名为“select_user_info”的存储过程,用于查询用户信息。

```sqlDELIMITER //CREATE PROCEDURE select_user_info(IN user_id INT)BEGINSELECT FROM users WHERE id = user_id;END //DELIMITER ;```(2)创建一个名为“update_user_info”的存储过程,用于更新用户信息。

```sqlDELIMITER //CREATE PROCEDURE update_user_info(IN user_id INT, IN user_name VARCHAR(50), IN user_age INT)BEGINUPDATE users SET name = user_name, age = user_age WHERE id = user_id;END //DELIMITER ;```2. 调用网络存储过程(1)调用“select_user_info”存储过程,查询用户ID为1的用户信息。

```sqlCALL select_user_info(1);```(2)调用“update_user_info”存储过程,更新用户ID为1的用户信息。

网络存储实验报告

网络存储实验报告

湖北文理学院《网络存储》实验报告专业班级:计科1211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李学峰2014年11月16日实验01 Windows 2003的磁盘阵列技术一、实验目的1.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做磁盘阵列的条件和方法。

2.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0的方法。

3. 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1的方法。

4. 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5的方法。

5. 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恢复磁盘阵列数据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1.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02.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13.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54.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恢复磁盘阵列数据三、实验原理(一)磁盘阵列RAID技术的概述RAID是一种磁盘容错技术,由两块以上的硬盘构成冗余,当某一块硬盘出现物理损坏时,换一块同型号的硬盘即可自行恢复数据。

RAID有RAID0、RAID1、RAID5等。

RAID 技术是要有硬件来支持的,即常说的RAID卡,如果没RAID卡或RAID芯片,还想做RAID,那就要使用软件RAID技术,微软Windows系统只有服务器版本才支持软件RAID技术,如Windows Server 2003等。

(二)带区卷(RAID0)带区卷是将多个(2-32个)物理磁盘上的容量相同的空余空间组合成一个卷。

需要注意的是,带区卷中的所有成员,其容量必须相同,而且是来自不同的物理磁盘。

带区卷是Windows 2003所有磁盘管理功能中,运行速度最快的卷,但带区卷不具有扩展容量的功能。

它在保存数据时将所有的数据按照64KB分成一块,这些大小为64KB的数据块被分散存放于组成带区卷的各个硬盘中。

(三)镜像卷(RAID1)镜像卷是单一卷的两份相同的拷贝,每一份在一个硬盘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验报告-存储器实验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验报告-存储器实验

存储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箱实验部分1.实验目的:(1)理解随机静态存储的原理(2)熟悉实验箱的静态存储操作以及电路的搭建方式2.实验设备:TD-CMA实验箱3.实验过程(1)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2)进行实验操作:预备操作①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KK1、KK3置“运行”档,KK2置为“单步”档;②将CON单元的IOR开关置1(IN单元无输出,避免总线竞争),然后再打开电源开关,如果听到有长鸣的“嘀”声,说明总线竞争,需要立即关闭电源,检查连线;③按动CON单元CLR按钮,将运算器当前数据(例如:寄存器A、B及FC、FZ)清零;设置存储地址①关闭存储器读写数据信号:WR、RD;②设置数据送到存储器地址线:IOR置0;③IN单元D7…D0形成一个8位二进制数地址,设置地址输入控制信号LDAR,将选取一个指定的地址单元,按动ST产生T3脉冲,指定地址被放入地址寄存器(AR)中;向(从)指定的地址单元存(取)数据①存即写数据:IN单元D7…D0形成一个数据,设置数据写入控制信号IOR=1、WR=1、RD=0,按动ST产生T3脉冲,数据存入指定的存储单元中;②取即读数据:设置数据写入控制信号IOR=1、WR=0、RD=1,数据总线上的数据即为从指定的存储单元中取出的数据。

4.结果描述:(1)将8位数据存入指定的地址后,将WR置零,RD置1,可以看到数据显示。

(2)地址和数据的区别:地址和数据都为二进制数据,地址是了数据放置的位置,根据选择不同的地址可以看到存储在不同地址的不同数据。

(3)读写逻辑的转换过程:先选取地址,设定数据存入该地址,再选取地址读取数据、(4)位扩展和字扩展原理图如下:二、存储器仿真实验部分1.实验目的:(1) 理解存储器的功能。

(2) 掌握运用Proteus 软件设计ROM 和RAM 的方法。

(3) 基于Proteus 仿真工具掌握存储器与总线的连接及存储器地址空间映射的原理。

(4) 通过8 位字长的存储器电路,实现对ROM 和RAM 存储器的数据读写操作。

栈和队列实验报告

栈和队列实验报告

栈和队列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栈和队列这两种常用的数据结构,无疑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篇报告旨在探讨栈和队列的实验结果,并展示它们的实际应用。

一、栈的实验结果及应用1. 栈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栈的简单计算器,用于实现基本的四则运算。

通过栈的先进后出(Last In First Out)特性,我们成功实现了表达式的逆波兰表示法,并进行了正确的计算。

实验结果表明,栈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数据结构,可以很好地处理栈内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2. 栈的应用栈在计算机科学中有许多实际应用。

其中之一是程序调用的存储方式。

在程序调用过程中,每个函数的返回地址都可以通过栈来保存和恢复。

另一个应用是浏览器的历史记录。

浏览器中每个访问网页的URL都可以通过栈来存储,以便用户能够追溯他们之前访问的网页。

二、队列的实验结果及应用1. 队列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模拟了一个简单的出租车调度系统,利用队列的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特性实现乘客的排队和叫车。

实验结果表明,队列作为一个具有高效性和可靠性的数据结构,能够很好地处理排队问题。

2. 队列的应用队列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

一个常见的应用是消息队列。

在网络通信中,消息队列可以用于存储和传递信息,确保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处理。

另一个应用是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

操作系统使用队列来管理各个进程的执行顺序,以实现公平和高效的资源分配。

三、栈和队列的比较及选择1. 效率比较栈和队列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取决于具体问题的需求。

栈的操作更简单,仅涉及栈顶元素的插入和删除,因此具有更高的执行速度。

而队列涉及到队头和队尾元素的操作,稍复杂一些。

但是,队列在某些问题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例如调度问题和消息传递问题。

2. 如何选择在选择栈和队列时,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性质和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如果问题需要追溯历史记录或按照特定顺序进行处理,则应选择栈作为数据结构。

无线路由和有线路由器和服务器实验报告

无线路由和有线路由器和服务器实验报告

无线路由和有线路由器和服务器实验报告一、引言无线路由器、有线路由器和服务器是现代网络中最常用的设备之一。

无线路由器和有线路由器都可以连接多个设备,并将它们连接到互联网上。

而服务器则是存储和共享数据的重要设备。

本报告将介绍在实验室中对这三种设备进行测试的结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路由器、有线路由器和服务器的基本功能;2. 测试无线路由器、有线路由器和服务器的性能;3. 掌握配置无线路由器、有线路由器和服务器的技能。

三、实验环境1. 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2. 一台TP-LINK Archer C7 AC1750双频千兆无线路由器;3. 一台TP-LINK TL-SG1008D千兆交换机;4. 一台自组装的服务器,配备Intel Core i5-7400处理器,16GB DDR4内存,1TB硬盘。

四、实验过程及结果1. 无线路由器性能测试通过使用iperf工具测试了TP-LINK Archer C7 AC1750双频千兆无线路由器的性能。

测试结果表明,该设备支持2.4GHz和5GHz两个频段,最大传输速度分别为450Mbps和1300Mbps。

在距离路由器1米的情况下,2.4GHz频段的传输速度为40Mbps,5GHz频段的传输速度为200Mbps。

在距离路由器10米的情况下,2.4GHz频段的传输速度为20Mbps,5GHz频段的传输速度为80Mbps。

2. 有线路由器性能测试通过使用iperf工具测试了TP-LINK TL-SG1008D千兆交换机的性能。

测试结果表明,该设备支持千兆以太网连接,并且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

在距离交换机1米的情况下,传输速度可以达到940Mbps。

3. 服务器性能测试通过使用UnixBench工具测试了自组装服务器的性能。

测试结果表明,该设备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并且具有较高的计算能力。

在单线程测试中,得分为1489;在多线程测试中,得分为3896。

五、实验结论1. 无线路由器和有线路由器是现代网络中最常用的设备之一。

整理电子档案实验报告

整理电子档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子档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电子档案的整理方法和步骤。

3. 熟悉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

4. 提高对电子档案的归档、保管、利用等环节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电子档案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储、传输、处理的档案资料。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档案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子档案具有以下特点:1. 存储介质多样化:包括磁盘、光盘、网络存储等。

2. 存储容量大:可存储海量档案资料。

3. 查阅速度快:通过网络即可快速检索、查阅档案。

4. 管理便捷:实现档案的集中管理、统一备份。

电子档案整理是指对电子档案进行分类、归档、存储等操作,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可利用性。

三、实验内容1. 电子档案的收集与整理2. 电子档案的归档与存储3. 电子档案的检索与利用4. 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维护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准备实验所需的电子档案资料。

(2)安装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3)熟悉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

2. 电子档案的收集与整理(1)对收集到的电子档案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无效、重复的档案。

(2)根据档案的内容、性质、时间等特征,对档案进行分类。

(3)对分类后的档案进行编号、命名,以便于检索和保管。

3. 电子档案的归档与存储(1)将整理好的电子档案上传至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2)设置档案的存储路径和备份策略,确保档案的安全。

(3)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以防数据丢失。

4. 电子档案的检索与利用(1)通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的快速检索。

(2)根据实际需求,对档案进行借阅、复制、打印等操作。

(3)对档案的借阅、复制、打印等操作进行记录,便于管理和监督。

5. 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维护(1)定期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2)对电子档案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对电子档案进行定期更新,确保档案的时效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成功收集、整理、归档了一批电子档案。

网络存储重点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存储重点技术实验报告
创立订阅
设立账号
立即运营
创立订阅,完毕创立
三、波及实验旳有关状况简介(涉及使用软件或实验设备等状况):
VMware Workstation,
Windows server,
SQL server
四、实验成果(含程序、数据记录及分析和实验总结等,可附页):
SQL sever创立发布数据
选择复制旳数据库
选择复制旳类型
选择要复制旳表
始终设定有关设立,始终到创立发布旳界面
网络存储技术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SQL server
系 别
网络工程
姓 名
学 号班 级实源自地点6302实验日期
-10-9
评 分
指引教师
张路桥
同组其她成员

一、实验内容(含实验原理简介):
使用SQL server软件来发布数据和订阅数据
二、实验目旳:
用SQL server来发布一种数据
并使用另一种SQL server订阅这个数据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物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4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二、网际协议IP(4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三、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2学时),拓扑结构二实验四、域名服务协议DNS(2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五、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2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六、传输控制协议TCP(4学时),拓扑结构一指导老师:年级班级:学号:姓名: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一、实验目的1. 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2. 掌握MAC地址的作用3. 掌握MAC广播地址的作用4. 掌握LLC帧报文格式5. 掌握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一)、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

目前MAC帧最常用的是以太网V2的格式。

下图画出了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二)、MAC层的硬件地址1、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它是数据帧在MAC层传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符。

2、网卡从网络上收到一个 MAC 帧后,首先检查其MAC 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就收下;否则就将此帧丢弃。

这里“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以下三种帧: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即一个站点发送给另一个站点的帧。

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

三、网络结构四、实验步骤练习一:编辑并发送LLC 帧本练习将主机A 和B 作为一组,主机C 和D 作为一组,主机E 和F 作为一组。

现仅以主机A 和B 为例,说明实验步骤。

1、主机A 启动仿真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 帧。

目的MAC 地址:主机B 的MAC 地址。

源MAC 地址:主机A 的MAC 地址。

协议类型和数据长度:可以填写001F 。

类型和长度:可以填写001F 。

存储过程实验报告_总结(3篇)

存储过程实验报告_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储过程在数据库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存储过程是一组为了完成特定功能的SQL语句集合,它具有提高数据库性能、增强安全性、简化应用开发等优点。

为了更好地掌握存储过程的应用,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存储过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

2. 掌握存储过程的创建、执行、修改和删除方法。

3. 学习使用存储过程实现常见的数据库操作,如数据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

4. 熟悉存储过程中的流程控制语句、循环语句和游标操作。

三、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数据库:MySQL 5.73. 开发工具:MySQL Workbench四、实验内容1. 创建存储过程2. 执行存储过程3. 修改存储过程4. 删除存储过程5. 存储过程中的流程控制语句6. 存储过程中的循环语句7. 存储过程中的游标操作五、实验步骤1. 创建存储过程首先,我们创建一个简单的存储过程,用于查询特定部门的所有员工信息。

```sqlCREATE PROCEDURE GetEmployeeInfo(IN dept_id INT)BEGINSELECT FROM employees WHERE department_id = dept_id;END;```在此过程中,我们使用了`IN`参数,表示该参数在调用存储过程时传入。

2. 执行存储过程创建存储过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执行它:```sqlCALL GetEmployeeInfo(10);```这将查询部门ID为10的所有员工信息。

3. 修改存储过程如果需要修改存储过程,可以使用`ALTER PROCEDURE`语句。

例如,将查询条件修改为按姓名查询:```sqlALTER PROCEDURE GetEmployeeInfo(IN emp_name VARCHAR(50))BEGINSELECT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 emp_name;END;```4. 删除存储过程删除存储过程可以使用`DROP PROCEDURE`语句。

存储器实验

存储器实验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书课程名:《计算机组成原理》题目:实验四存储器实验班级:网络121学号:姓名:1、目的与要求掌握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2、实验设备ZYE1601B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箱一台,排线若干。

3、实验步骤与源程序l) 实验接线如下: ⑴ MBUS 连BUS2; ⑵ EXJ1连BUS3;⑶ 跳线器J22的T3连TS3; ⑷ 跳线器J16的SP 连H23;⑸ 跳线器SWB 、CE 、WE 、LDAR 拨在左边(手动位置)。

2) 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形成时钟脉冲信号T3,方法如下:在时序电路模块中有两个二进制开关“运行控制”和“运行方式”。

将“运行控制”开关置为“运行”状态、“运行方式”开关置为“连续”状态时,按动“运行启动”开关,则T3有连续的方波信号输出,此时调节电位器W1,用示波器观察,使T3输出实验要求的脉冲信号;本实验中“运行方式”开关置为“单步”状态,每按动一次“启动运行”开关,则T3输出一个正单脉冲,其脉冲宽度与连续方式相同。

3) 具体操作步骤图示如下: 给存储器的00地址单元中写入数据11,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如果要对其它地址单元写入内容,方法同上,只是输入的地址和内容不同。

(4) 读出刚才写入00地址单元的内容,观察内容是否与写入的一致。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4、结果分析CE=1SWB=0LDAR=1 SWB=0 CE=0 WE=1 CE=1 SWB=0 LDAR=1 SWB=1 CE=01)根据存储器的读写原理,填写表2.5.2。

2)记录向存储器写入数据的操作过程。

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步骤向存储器地址为00H, 01H,02H,03H,04H,05H的单元分别写入数据:55H,33H,44H,66H,08H,F0H。

3)写出读出存储器单元内容的操作过程并记录以下地址单元读出的内容。

4)根据电路图分析向存储器置数和从存储器读数的工作原理。

启用禁用Navisphere和配置NTP

启用禁用Navisphere和配置NTP
网络存储与容灾系统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启用/禁用Navisphere和配置NTP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启用和禁用Navisphere的CLI和配置NTP服务。
二、实验步骤
1.右键单击存储阵列>启用/禁用CLI,单击Yes并确认更改。
2.点击文件,进入设置域,并进入NTP
3.点击OK,设置NTP的配置信息并配置时钟,设定时间同步间隔为1小时,开启NTP服务。
三、实验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了启用和禁用Navisphere的命令行界面和配置NTP服务,本次实验有点简单,在实验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2023年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2023年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2023年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2023年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1一、背景为了适应业务的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积极参与国家信息化进程,提高管理水平,展现全新的形象,某厂准备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机构内部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协作和通讯,并和属下个部门互连,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现代化的企业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型、信息化、快节奏、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在本方案中,我们借鉴了大型高端网络系统集成的经验,充分利用当今最成熟、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对该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提出方案。

二、企业需求1.从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来看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查询以及预测决策等工作量越来越大,原来的电脑只是停留在单机工作模式,各科室间的数据不能实现共享,致使工作效率大大下降,纯粹的手工管理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需求,这将严重妨碍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进步要求企业必须改变现有的落后管理体系、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现代企业的新形象,建议本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2.从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网络对网络资源的共用来改善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满足业务部门对信息存储、检索、处理和共享需求,使企业能迅速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使企业信息更有效地发挥效力;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对每项业务的跟踪,企业管理者可以了解业务进展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及掌握市场动态,为企业提供投资导向信息,为领导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企业内部网建议,企业各业务部门可以有更方便的交流沟通,管理者可随时了解每一位员工的情况,并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合理调度,切实做到系统的集成化设计,使原有的设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三、网络规划企业网络由多种完成不同功能的网络设备组成,包括路由器、交换机、Internet接入设备、防火墙等以及各种服务器。

企业内部网络采用共享或交换式以太网,通过DDN、ISDL/PSDN等方式,选择中国科研教育网接入到Internet,企业之间通过国际互联网的方式互相连接,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通讯数据的安全、保密。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1 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了解网络攻击的常见类型和防范措施。

1.3 学习使用网络安全工具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测试。

2.实验设备2.1 计算机A:用于模拟攻击者的角色。

2.2 计算机B:用于模拟被攻击者的角色。

2.3 安全工具:例如Nmap、Wireshark、Metasploit等。

3.实验过程3.1 确保计算机A和计算机B处于同一局域网中。

3.2 使用Nmap进行端口扫描,寻找计算机B可能存在的漏洞。

3.3 使用Wireshark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分析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

3.4 使用Metasploit进行渗透测试,尝试攻击计算机B并获取敏感信息。

3.5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结果。

4.实验结果分析4.1 端口扫描结果显示计算机B存在漏洞,例如开放了未授权的远程登录端口。

4.2 Wireshark监控到了攻击者对计算机B的密码尝试。

4.3 Metasploit成功获取了计算机B中的敏感信息。

5.安全防范措施5.1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补丁,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5.2 配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监控和限制网络流量。

5.3 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5.4 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5.5 培训员工意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远程登录端口:指用于从远程计算机登录另一个计算机的特定端口。

2.Wireshark:一款网络流量分析工具,用于抓取网络数据包以进行安全分析。

3.Metasploit:一款开源的渗透测试工具,用于模拟攻击行为并测试系统的安全性。

4.补丁:指软件开发商发布的修复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的补丁程序。

5.防火墙: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监视和控制网络流量,保护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6.入侵检测系统:一种监控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检测异常Activity和操纵的安全设备。

hadoop实验报告

hadoop实验报告

hadoop实验报告一、引言Hadoop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系统框架,用于存储和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Hadoop框架,实践分布式存储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深入了解HDFS和MapReduce的工作原理。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结果和分析,以及洞察到的有关Hadoop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环境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以下环境:- 操作系统:Ubuntu 18.04- Hadoop版本:2.7.3- Java版本:1.8.0_181三、实验步骤1. 安装和配置Hadoop首先,需要下载合适版本的Hadoop并进行安装。

在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关的配置。

通过编辑hadoop-env.sh和core-site.xml文件,设置Java路径和Hadoop的基本配置。

接着,配置hdfs-site.xml文件以指定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的副本数量。

最后,修改mapred-site.xml文件以设定MapReduce的配置。

2. 启动Hadoop集群在完成Hadoop的安装和配置后,需要启动Hadoop集群。

运行start-all.sh脚本,该脚本将启动Hadoop的各个组件,包括NameNode、SecondaryNameNode、DataNode和ResourceManager。

通过运行JPS命令,可以检查各个组件是否成功启动。

3. 创建HDFS文件夹并上传数据使用Hadoop的命令行工具,例如Hadoop fs命令,可以在HDFS上创建文件夹和上传数据。

首先,创建一个文件夹用于存储实验数据。

然后,使用put命令将本地文件上传到HDFS上的指定位置。

4. 编写MapReduce程序为了进行数据处理,需要编写一个MapReduce程序。

MapReduce是Hadoop的核心组件,用于高效地处理大规模数据。

编写MapReduce程序需要实现Mapper和Reducer类,并根据需求定义map()和reduce()方法。

数据存储实验报告

数据存储实验报告

数据存储实验报告数据存储实验报告引言: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数据存储介质的测试和比较,探讨其优劣势和适用场景,为数据存储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常见的数据存储介质进行测试,包括硬盘驱动器(HDD)、固态硬盘(SSD)和云存储服务。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相同的测试工具和测试数据,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硬盘驱动器(HDD)HDD是一种机械式硬盘,其存储原理是利用磁头在盘片上读写数据。

在实验中,我们测试了HDD的读写速度、可靠性和噪音等指标。

结果显示,HDD的读写速度相对较慢,但价格相对较低,适用于大容量存储和长期保存数据的场景。

然而,由于机械结构的存在,HDD容易受到震动和碰撞的影响,对数据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

2. 固态硬盘(SSD)SSD是一种基于闪存芯片的硬盘,其存储原理是通过电子存储单元的状态改变来读写数据。

与HDD相比,SSD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较低的能耗和无噪音等优势。

在实验中,我们测试了SSD的读写速度、寿命和稳定性等指标。

结果显示,SSD的读写速度明显快于HDD,适用于对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如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启动。

然而,SSD的价格相对较高,存储容量较小,适用于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

3. 云存储服务云存储服务是一种将数据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和管理数据。

在实验中,我们测试了云存储服务的上传下载速度、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指标。

结果显示,云存储服务具有高速上传下载、数据备份和跨平台访问等优势。

然而,由于数据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用户的数据安全性和隐私面临一定的风险。

此外,云存储服务的使用需要付费,并且受到网络稳定性和带宽限制的影响。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对于大容量存储和长期保存数据的场景,HDD是一种较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实验报告

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实验报告

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以及相应的应用场景。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10- 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 8.0- 开发工具:MySQL Workbench 8.0实验内容1. 创建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可以使用MySQL Workbench 8.0自带的编辑器进行创建和编辑,也可以在MySQL命令行中使用SQL 语句进行创建。

创建存储过程的SQL语句如下:```mysqlCREATE PROCEDURE 存储过程名([参数列表])BEGIN存储过程的主体(SQL语句)END;```创建存储函数的SQL语句如下:```mysqlCREATE FUNCTION 存储函数名([参数列表]) RETURNS 返回值类型BEGIN存储函数的主体(SQL语句)RETURN 返回值;END;```其中,参数列表和返回值类型可以不设置,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的主体可以包含任意的SQL语句。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的创建示例:```mysqlCREATE PROCEDURE add(a INT, b INT)BEGININSERT INTO table1 VALUES (a+b);END;CREATE FUNCTION multiply(a INT, b INT) RETURNS INT BEGINDECLARE c INT;SET c = a*b;RETURN c;END;```2. 调用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可以在MySQL命令行中使用CALL语句进行调用,也可以在MySQL Workbench的SQL编辑窗口中编写调用语句执行。

调用存储过程的CALL语句如下:```mysqlCALL 存储过程名(参数列表);```调用存储函数的SELECT语句如下:```mysqlSELECT 存储函数名(参数列表);```例如,使用上述示例中的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进行调用的示例如下:```mysqlCALL add(3, 5);SELECT multiply(3, 5);```3. 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的应用场景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在数据库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场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封装复杂的业务逻辑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可以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封装起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文理学院《网络存储》实验报告专业班级:计科1211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李学峰2014年11月16日实验01 Windows 2003的磁盘阵列技术一、实验目的1.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做磁盘阵列的条件和方法。

2.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0的方法。

3. 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1的方法。

4. 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5的方法。

5. 掌握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恢复磁盘阵列数据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1.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02.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13.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RAID54.在Windows 2003环境下实现恢复磁盘阵列数据三、实验原理(一)磁盘阵列RAID技术的概述RAID是一种磁盘容错技术,由两块以上的硬盘构成冗余,当某一块硬盘出现物理损坏时,换一块同型号的硬盘即可自行恢复数据。

RAID有RAID0、RAID1、RAID5等。

RAID 技术是要有硬件来支持的,即常说的RAID卡,如果没RAID卡或RAID芯片,还想做RAID,那就要使用软件RAID技术,微软Windows系统只有服务器版本才支持软件RAID技术,如Windows Server 2003等。

(二)带区卷(RAID0)带区卷是将多个(2-32个)物理磁盘上的容量相同的空余空间组合成一个卷。

需要注意的是,带区卷中的所有成员,其容量必须相同,而且是来自不同的物理磁盘。

带区卷是Windows 2003所有磁盘管理功能中,运行速度最快的卷,但带区卷不具有扩展容量的功能。

它在保存数据时将所有的数据按照64KB分成一块,这些大小为64KB的数据块被分散存放于组成带区卷的各个硬盘中。

(三)镜像卷(RAID1)镜像卷是单一卷的两份相同的拷贝,每一份在一个硬盘上。

它提供容错能力,又称为RAID1技术。

RAID1的原理是在两个硬盘之间建立完全的镜像,即所有数据会被同时存放到两个物理硬盘上,当一个磁盘出现故障时,系统仍然可以使用另一个磁盘内的数据,因此,它具备容错的功能。

但它的磁盘利用率不高,只有50%。

四、实验设备1.一台装有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的虚拟机。

2.虚拟网卡一块,类型为“网桥模式”。

3.虚拟硬盘五块。

五、实验步骤(一)组建RAID实验的环境(二)初始化新添加的硬盘(三)带区卷(RAID0的实现)(四)磁盘阵列(RAID1的实现)(五)带奇偶校验的带区卷(RAID5的实现)(六)磁盘阵列数据的恢复六、实验体会在这次试验中我知道了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

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Server/Server2003和NetV oll 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1、RAID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1功能。

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

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

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

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

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

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

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实验02 Linux下实现RAID磁盘阵列一、实验目的1.掌握在Linux环境下做磁盘阵列的条件和方法。

2.掌握在Linux环境下实现RAID0、RAID 1、RAID 5的方法。

3. 掌握在Linux环境下实现恢复磁盘阵列数据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1.在Linux环境下实现RAID0、RAID 1、RAID 52.在Linux环境下实现恢复磁盘阵列数据三、实验过程1.在VM中新建了三块200M的硬盘.用于实验.2.安装mdadm软件包.3.用fdisk命令初始化三块新硬盘4.RAID1磁盘阵列的硬盘使用情况.5.开始创建磁盘阵列.6.格式化阵列磁盘.7.下面新建目录.用于实验.8.下面可以基本验证RAID1配置是否成功.9.下面编辑mdadm.conf配置文件.10.编辑rc.local文件,添加命令使RAID1能开机自动运行.11.下面将第三块磁盘删除,模拟磁盘阵列出现故障.12.开机重新启动linux.挂载阵列设备13.到此RAID1磁盘阵列配置成功.四、实验体会在这次试验中我知道了在Linux系统中目前以MD (Multiple Devices)虚拟块设备的方式实现软件RAID,利用多个底层的块设备虚拟出一个新的虚拟块设备,并且利用条带化(stripping)技术将数据块均匀分布到多个磁盘上来提高虚拟设备的读写性能,利用不同的数据冗余算法来保护用户数据不会因为某个块设备的故障而完全丢失,而且还能在设备被替换后将丢失的数据恢复到新的设备上。

实验03 LVM逻辑卷管理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LVM 创建磁盘分区的方法。

2、掌握利用Disk Druid 中的LVM 创建磁盘分区的方法。

二、项目背景某企业在Linux 服务器中新增了一块硬盘/dev/sdb,要求Linux 系统的分区能自动调整磁盘容量。

请使用fdisk 命令在新建/dev/sdb1、/dev/sdb2、/dev/sdb3 和/dev/sdb4 为LVM 类型,并在这四个分区上创建物理卷、卷组和逻辑卷。

最后将逻辑卷挂载。

三、实验内容1.物理卷、卷组、逻辑卷的创建;卷组、逻辑卷的管理。

2.LVM命令四、实验步骤1.创建LVM 分区(1)在虚拟机上添加4块硬盘;(假设这4块硬盘分别是sdc、sdd、ade、sdf)(2)利用fdisk 命令对硬盘进行初始化在/dev/sdc,(可以参考上一个实验)如下所示:(3)建立物理卷(4)建立卷组(5)建立逻辑卷2.LVM 逻辑卷的管理(1)增加新的物理卷到卷组(2)逻辑卷容量的动态调整(3)删除逻辑卷-卷组-物理卷(必需按照先后顺序来执行删除)3.物理卷、卷组和逻辑卷的检查(1)物理卷的检查(2)卷组的检查(3)逻辑卷的检查五、实验体会在这次试验中我知道了LVM是逻辑卷管理(Logical V olume Manager)的简称,它是Linux环境下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LVM是建立在硬盘和分区之上,文件系统之下的一个逻辑层,来提高磁盘分区管理的灵活性。

通过LVM系统管理员可以轻松管理磁盘分区,如:将若干个磁盘分区连接为一个整块的卷组(volume group),形成一个存储池。

管理员可以在卷组上随意创建逻辑卷组(logical volumes),并进一步在逻辑卷组上创建文件系统。

管理员通过LVM可以方便的调整存储卷组的大小,并且可以对磁盘存储按照组的方式进行命名、管理和分配,例如按照使用用途进行定义:“development ”和“sales ”,而不是使用物理磁盘名“sda ”和“sdb”。

而且当系统添加了新的磁盘,通过LVM管理员就不必将磁盘的文件移动到新的磁盘上以充分利用新的存储空间,而是直接扩展文件系统跨越磁盘即可。

实验04 配置磁盘配额一、实验目的1、掌握磁盘配额的工作原理2、掌握Windows环境下磁盘配额的配置方法。

3、掌握Linux环境下磁盘配额的配置方法。

二、实验内容1.在Windows环境下,设置磁盘配额,并验证;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考“实验04 磁盘配额-Windows”。

1.启用磁盘配额2.设置默认的的配额3.设置个人配额项2.在Linux环境下,设置磁盘配额,并验证。

1.创建myquota用户,对此用户设置磁盘配额。

2.创建一个逻辑分区,对此分区设置配额。

3.创建文件sda6的挂载点4.使用quotacheck命令生成配置磁盘配置的数据库文件,若selinux开启的话会提示权限不够,通过setenforce 0临时关掉selinux就可以了,quotacheck执行成功可以看到/quota/下面多了两个文件。

然后通过quotaon /quota/启动对应文件系统上的磁盘配额功能。

5.通过edquota -u myquota配置用户myquota对这个磁盘分区的使用配额。

还可以通过edquota -g groupname 对groupname这个组设定配额验证:1.测试之前要给myquota这个用户对/quota目录写权限。

对文件的个数进行测试:对可以使用的容量大小测试:2.切换root用户使用repquota -a 可以查看当前各磁盘配额的使用情况。

从下图可以看出myquota用户已经达到了磁盘使用的最大容量限制。

3.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户触发软限制时,grace time就会倒计时,在这个时间(默认是7天)没有耗尽之前,若用户还不清理磁盘使之符合软限制的要求,则软限制就会变成硬限制,这个时间叫宽限期。

可以通过edquota -t设置这个时间,分别设置容量和文件数量的宽限期。

三、实验体会在这次试验中我知道了磁盘配额就是管理员可以为用户所能使用的磁盘空间进行配额限制,每一用户只能使用最大配额范围内的磁盘空间。

设置磁盘配额后,可以对每一个用户的磁盘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控制,通过监测可以标识出超过配额报警阈值和配额限制的用户,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磁盘配额管理功能的提供,使得管理员可以方便合理地为用户分配存储资源,可以限制指定账户能够使用的磁盘空间,这样可以避免因某个用户的过度使用磁盘空间造成其他用户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影响系统运行避免由于磁盘空间使用的失控可能造成的系统崩溃,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实验05 linuxNFS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一、实验目的1.掌握NFS的工作机制;2.掌握Linux下,NFS的安装、配置、状态查看等基本操作;3.掌握使用NFS实现文件共享的基本方法及操作。

二、实验基本操作1.NFS服务器的启动与停止1、查询服务器状态2、启动服务器3、停止服务器4、设置服务器的开机启动状态2. showmount命令1、showmount命令的帮助信息2、显示主机的NFS服务器信息3、显示NFS服务器的输入目录列表4、显示NFS服务器中被挂载的共享目录5、显示NFS服务器的客户机与被挂载的目录3. exportfs命令1、重新输出共享目录2、停止输出所有目录3、输入(启用)所有目录4. 在Linux中配置使用NFS客户端1、显示NFS服务器的输出2、挂载NFS服务器中的共享目录3、显示当前主机挂载的NFS共享目录4、卸载系统中已挂载的NFS共享目录5、系统启动时自动挂在NFS文件系统三、实验体会在这次试验中我知道了NFS的配置都保存在/etc/exports文件中,它是共享资源的访问控制列表,不仅可以在此新建共享资源,同时也能对访问共享资源的客户端进行权限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