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_陈吉荣

合集下载

关联理下汉英翻译显化论文

关联理下汉英翻译显化论文

关联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显化探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型翻译语料库的完善与语料库语言学技术方法的日益成熟,“翻译共性”逐渐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翻译共性中的显化日益得到翻译界的认可。

本文尝试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探析翻译过程中对于英汉文化差异处理的翻译显化问题。

关键词:翻译共性显化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翻译共性,亦称翻译普遍性或翻译普遍特征,baker(1993:243)将其定义为“翻译文本而不是原话语中出现的典型语言特征,并且这些语言特征不是特定语言系统干扰的结果”,即指翻译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变体,相对于目标语原创语言,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特征。

对于这个定义是包含双重含义的:首先,对于翻译的共性是在特殊的语言模式下对于概率性进行分布的,这主要是在语言中归纳的方式基础上获得的;其次,语言的翻译共性是由英语翻译自身造成的,这与东西方的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具有的差异并没有关系。

语料库对于翻译共性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角度关注简化、显化和范化三方面问题,其中又以显化研究最为突出。

然而,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忽视这些因素去研究只与翻译认知有关的翻译显化是不可行的。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探讨文化翻译的显化问题。

二显化1 定义blum-kulia于1986年提出著名的“显性假说”,即“译者对原文的解释过程可能导致译文比原文冗长。

这一冗长现象表现为译者提高了译文在衔接层次上的显化程度”(blum-kulka,2004:92)。

blum-kulia认为这种显化现象的产生一般来说,绝大部分是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的不合理阐述与解释而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翻译过程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而不是取决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对(language pair)造成的具体差异(如英语语法体系差异或者语言文体偏好差别)。

而针对显化假说,seguinot则认为,显化的表现方式不仅限于文本冗长(1988:106-108)。

论翻译中的默认值识解——兼论《聊斋志异》英译

论翻译中的默认值识解——兼论《聊斋志异》英译

论翻译中的默认值识解——兼论《聊斋志异》英译
陈吉荣
【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识解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识解阶段,以Langacker为代表;2000年以后的的动态识解阶段,以Croft & Cruse为代表.不论是Langacker的认知识解还是Croft & Cruse的动态识解,都重视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其他表达式的意义结构、描述事物的认知参照点、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确定等内容.这对于翻译中默认值的识解研究很有启发.根据Croft&Cruse的语境约束和默认识解理论,可以对古典小说进行默认值分类研究,并对其英译策略和英译原则作出进一步探讨.【总页数】7页(P112-118)
【作者】陈吉荣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七空间翻译模式——兼论《聊斋志异》概念网络英译 [J], 陈吉荣;王筱
2.翻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探析——以《聊斋志异》的英译为例 [J], 王筱
3.《聊斋志异》默认值图式英译探析 [J], 王筱
4.翻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探析——以《聊斋志异》的英译为例 [J], 王筱;
5.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与隐译--以《狗》英译文为例 [J], 欧阳秋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典籍英译中文化因素的显化与隐化——以《聊斋志异》英译为例

论典籍英译中文化因素的显化与隐化——以《聊斋志异》英译为例
NO . 1
论 典籍英译 中文化 因素的显化与隐化
— —
以《 聊 斋 志异 》 英译 为例
陈 吉 荣
(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摘 要 : 典 籍 的文化 经典 特性 使 得 英 译 时如 何 处 理 其 中的 文化 因素 显 得 尤 为 重要 。 对
志异》 的三个 英译 本 进行 比较 , 它们 是 : 杨宪 益 主译 的 1 9 8 1译 本 , 简称 杨 译 ; 翟理 斯 翻译 的 1 9 0 8译 本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2— 2 7
课题 项 目 : 辽 宁省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 L 1 2 B WWO 0 3 )
同, 译人 语读 者接 受程 度 和阅读 需求 的差 异 , 些 都 可能影 响 翻译 显化 与 隐化 的具体 内容 和方 式 。
那么 , 在 具体 的翻译 过程 中 , 显化 和隐 化是否 有 规律 可循 呢 ?特别 是 在 文化 内涵 丰富 的 典籍 英译
过程中, 显化 和 隐化 的具 体原 因 是什 么?其 认 知 因素是 什 么? 与文 化 默认 值 之 间 的关 系 如 何? 要 回 答 这些 问题 需要 具体 的实 例论 证 。下 文将结 合 《 聊 斋 志异 》 的英译 展 开 分 析说 明 。本 文 选 择 了 《 聊 斋
关 键词 : 典 籍英 译 ; 显化 ; 隐化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2 0 7 4 ( 2 0 1 3 ) 0 1 — 0 0 7 2— 0 6


文化 因素和 翻译 显化 与 隐化

国内翻译显化现象研究概述

国内翻译显化现象研究概述

高等教育课程教育研究7学法教法研究一、引言在翻译实践中,当涉及到源语与目标语语言因素、文化背景、文体风格等相异时,译者往往采用显化手法将隐含在源语中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表示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显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21世纪才被中国学者关注。

虽然国内对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时间不长,但由于显化在翻译中普遍使用,目前已吸引了一批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国内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使更多学者了解国内显化研究现状,促进国内翻译显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显化研究的背景显化(explicita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Vinay 和Darbelnet 提出,将其定义为“将源语中隐含但能从语境中推理出来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说明的过程”(Vinay & Darbelnet ,1958:342)。

随后,Blum-Kulka 率先对显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86年提出“显化假说”。

Blum-Kulka 认为成功的翻译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处理,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使译文较原文更冗长,这是由于译者对源语中衔接词的显化造成的。

该假说提出后,众多西方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显化研究,并纷纷验证和丰富显化假说。

加拿大学者Séguinot (1988)对Blum-Kulka 的“显化假说”提出了质疑。

她认为Blum-Kulka 对显化的定义过于狭隘,显化现象不仅是指语言变得冗余。

显化可以表现为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也可以是原文中隐含的意思,或从语境中可以推断出来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或者是译文对某个语义给予特别强调。

随着显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显化定义、分类、动因等一系列课题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显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三、国内显化研究成果国内的显化研究21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较西方相比起步较晚。

显化最初是作为Baker 提出的翻译普遍性之一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

《2024年度中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度中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中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中文摘要】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适宜性对促进学术交流、科技成果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翻译策略的研究,探讨并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和技巧。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的特点及翻译的重要意义,接着详细阐述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如跨文化语境的理解、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等。

在翻译策略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语言特性的翻译方法,如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增译与减译的灵活运用等。

同时,本文还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适应性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更好的读者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各种翻译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翻译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的翻译质量,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国际传播。

最后,本文总结了中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翻译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英文Abstract】The accurate, smooth, and culturally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of abstracts in natural science paper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academic exchange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nese-English abstracts in natural science papers, exploring and summarizing the mai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stracts in natural science paper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Then it elaborates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key point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such as understanding cross-cultural contexts and accurately translating professional terms.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linguistic features, such as the flexible use of literal translation combined with free translation, amplification and re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and proposes cultur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achieve better reader acceptance and dissemination effects.This paper analyzes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th practical cases and verifies their effectiveness through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abstracts in natural science papers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comm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English abstracts in natural science papers, aim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future related work.In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nese-English abstracts in natural science pap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academic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stracts,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key points, as well as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ca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strategies has been verified through experiments, which can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 work. Additionally,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and proposes cultur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which can help improve reader acceptance and dissemination effects. Therefore,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natural science papers,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ranslators and researchers.《中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翻译策略研究》篇二合同编号:_____________合同条款一、当事人甲方: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二、研究主题中英文自然科学论文摘要翻译策略研究。

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以方言翻译为例

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以方言翻译为例

“ 相关性的具 体事 实” 怀 特海 2 0 :8 。具体 到 翻译 ( 062 )
Ke r s r h n ie r w t g ilc r n lt n;te r t a rb e ;r s a c to s y wo d :p e e s e r i ;d ae tt sa i v i n a o h o e il p o lms e e h meh d c r
关 键 词 : 入 性 改 写 ; 言 翻译 ; 论 困境 ; 究 思路 摄 方 理 研
中图 分 类 号 : 0 9 H 5
文6 39 7 (0 0 0 - 6 -4 17 —86 2 1 )20 70 0
Ab t a t r h n ie r w t g h g l hs p o e u a n e ea ie fau e .T a smi n su isi r h n ie r w t g s le sr c :P e e sv e r i i hi t r c d rla d g n r t e t r s r n l o t d e n p e e sv e r i ov i n g v i n v ro sta sain p o l ms i e ms o r ai i n or l t n As n n sa d r a g a e il c a p ca i g i i a u rn lt r b e n tr fc e t t a d c reai . i o vy o o — tn a d ln u g ,d ae th s s e i ll u s c n t
t n r s ac s o e o e y t n lt n s d .On t e s alw sr c u e ilc r sain r s ac si f e c d b h t — i e e rh i v do k d b r sai t y o a o u h h l t t r ,d ae t a l t e e r h i n u n e yt e sa o u tn o l

史记英译过程中的默认值研究_ 陈吉荣(1)

史记英译过程中的默认值研究_ 陈吉荣(1)

《史记》英译过程中的默认值研究①陈吉荣刘莹(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史记》行文简练,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词类活用现象也比白话文多,且用词精练,含有大量默认值。

根据其在结构和语篇以及文化网络方面的表现形式,可分成单值语法默认值、多值语法默认值和文化背景默认值三个主要方面。

译者在翻译时既注意到要还原原文的生活体验,也要对翻译中的默认值有自己的认识,对其进行显化。

这既是译者的翻译策略,也是内在于翻译过程本身的特点。

译者对默认值的处理是有认知基础的,分别基于语法原则,语义原则,语用原则和认知参照点原则。

《史记》英译过程中的默认值研究可促进翻译的人本观在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影响。

[关键词]《史记》;默认值;分类;英译;显化原则[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720(2012)03-0178-081引言古典文学翻译研究历史悠久。

早在1914年奥格(Ogle)就提出应注重古典文学翻译的注释。

此后,泰勒(Taylor,1985)研究了古典文学的象征意义,库柏(Cooper,1985-1986)研究了古典文学的隐喻作用,从不同角度探讨古典文学的翻译性质。

近年来,希利(Heaney,2004)重新定义古典文学翻译的意义,泰特利(Titley,2005)研究了古典文学创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弗朗思(France,2005)则将修辞学引入古典文学翻译研究。

当代多种交叉学科理论进一步扩大了古典文学翻译的研究范围,促使翻译的人本观逐渐在古典文学翻译研究中形成影响(参见王正元,2009;王寅,2006,2008)。

人本主义翻译观旨在通过翻译本身的性质描述翻译主观化,并通过认知识解方式提供验证理据。

与当代文学相比,古典文学语言简约、文化内容丰富、隐喻修辞特殊,含有大量的默认值(default val-ues)。

对这些隐藏于语言符号之下的意义应该如何处理,是古典文学译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转换性互文关系在自译过程中的阐释_金锁记_与其自译本及改写本之比较研究

转换性互文关系在自译过程中的阐释_金锁记_与其自译本及改写本之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20;修订日期:2008-01-15作者简介:陈吉荣(1972-),女,辽宁大连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典籍翻译与翻译理论。

转换性互文关系在自译过程中的阐释———《金锁记》与其自译本及改写本之比较研究陈吉荣(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金锁记》及其4个相关文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既有即时自译,也有延时自译,还有改写。

转换性互文关系对几个文本间互相验证又互相解构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它既反映了自译的时间差异对自译策略和自译效果的影响,也揭示了跨文化叙事文本策略的相关性,并且对由于作者兼译者的特殊身份所形成的自主体性辩证关系做出新的解释。

因此,自译与改写的反复说明了自译者按顺序反复自我再现的想象行为。

在文本和阐释之间,自译没有被语言差异割裂。

关键词:自译;改写;转换性互文关系;金锁记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8)022*******Tran siti ona l I n tertextua lity i n The Golden C angue and Its Four Rel a ted Versi on sCHE N J i 2r o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The Golden Cangue under went si m ultaneous self 2translati on,delayed self 2translati on,and re writing,and thus generated alt ogether five versi ons .A s the relati onshi p among the five texts is characterized by both reinforce ment and deconstructi on,they exemp lify good transiti onal intertextuality .They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 of ti m es and occasi ons of self 2translati on on the strategies and effect of translati on,the ass ociati on in cr oss 2cultural narratives in ter m s of textual strategies,as well as the comp licated relati onshi p concerning the s pecial author 2translat or status .The recurrent alternati on bet w een self 2translati on and re writing indicates the author 2translat or πs inclinati on of asserting herself ti m e and ti m e again in her works .Key words:self 2translati on;rewriting;transiti onal intertextuality;The Golden Cangue 0.引言自作自译是翻译研究中比较复杂的现象。

科技论文摘要的汉译英浅说

科技论文摘要的汉译英浅说

科技论文摘要的汉译英浅说
陈开荣
【期刊名称】《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9)002
【摘要】一些重要杂志要求论文作者将论文摘要译成英文,这主要是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计算机信息处理。

现将论文摘要汉译英的有关知识介绍如下: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陈开荣
【作者单位】兵团教院/石天师院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科技论文摘要汉译英语病探源 [J], 喻互助
2.科技论文摘要汉译英浅谈 [J], 王瑞霞
3.科技论文摘要汉译英技巧再论 [J], 于新松;李亚民
4.科技论文摘要汉译英的优化 [J], 徐筠
5.科技期刊论文摘要汉译英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 阮淑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视点体汉译的正迁移现象与翻译共性——一项基于学生译文“了”、“着”的笔译调查研究

英语视点体汉译的正迁移现象与翻译共性——一项基于学生译文“了”、“着”的笔译调查研究

Translation Universal and Positive Transfer of Viewpoint Aspect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a translatio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tudents'
translation of le and zhe
作者: 陈吉荣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05-10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视点体 汉译 正迁移 翻译共性
摘要:学生在不借助辞典等工具的情况下做课堂定时翻译,其译文能够真实体现学生瞬间的翻译决定。

基于学生课堂定时笔译的调查表明,学生译文中"了"、"着"等英语视点体的翻译反映了学生翻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

具体而言,含有完整体意义的一般过去时在译文"了"的使用中占绝对地位,其次是含有未完整意义的一般现在时的译文"了",而译文中"了1"和"了2"所占比例差异增大,说明学生语法意识的严谨和显化。

译文中动词加上"着"的用法也表明学生在翻译中自觉的语法意识。

通过分析视点体"了"和"着"汉译过程中的正迁移现象,不仅可以解释翻译语法显化、进一步验证翻译共性理论,而且使师生共同参与翻译认知学习,有利于翻译教学。

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_陈吉荣

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_陈吉荣

2012年3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Mar.2012第20卷第1期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ol.20.No.1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陈吉荣,赵永青(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2)摘要:现有论文摘要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突出英译技巧,二是重视分析策略。

摘要英译认知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

以翻译显化理论为背景,对比100篇英文原创摘要和100篇中文英译摘要的特征,再进一步分析10篇中英文摘要实例,有利于揭示论文摘要英译的语言共性显化和非共性显化。

对比研究表明,英译摘要显化现象明显,特别表现在指示词、连接词和第一人称代词等方面。

这一研究结果修补了Blum-Kulka的显化假设,将内容显化和词汇密度也纳入到翻译显化研究之中。

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摘要显化有内在于翻译过程本身的显化,也有因为语用目的等的外在显化。

因此,摘要英译研究可为翻译显化的分层研究提供理据。

关键词:摘要;英译;显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76(2012)01-0122-04Abstract:Two features are prominent in current studies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one is the highlight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 and the other is the emphasis of strategy analysis.However,studies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cognitive aspects are few.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of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this study compares100pieces of English abstracts with100piec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bstracts and analyzes20Chinese abstract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and the results have helped to reveal universal explicitation and non-universal explicitation.Th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ex-plicitation is obviou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bstracts,especially manifesting in directives,connectives and first-person pro-nouns.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compensate the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 of Blum-Kulka,and put content expliciation and lexi-cal densities into the studies of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explicitation in abstract translation in-volves both translation-inherent explicitation and extra explicitation for the pragmatic purposes.Thus,it provides evidence for stratifying studies of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Key words:abstract;English translation;explicitation1.引言近30年来的论文摘要英译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如摘要英译策略研究(张建平2007);摘要英译规范研究(于新松2007);摘要英译技巧研究(王高生2005);摘要英译错误分析研究(段平2002),摘要英译分类研究(刘向红2001;鞠玉梅2004)。

认知翻译研究的新趋势_戈夫瑞克认知翻译理论述评_陈吉荣

认知翻译研究的新趋势_戈夫瑞克认知翻译理论述评_陈吉荣

认知翻译研究的新趋势 —— 戈夫瑞克认知翻译理论述评 陈吉荣(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 要: 翻译认知研究迄今已经发展了二十几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研究者采用各种不同方法和工具来验证多样化的翻译过程,涉及到翻译时间、翻译阶段、翻译问题的解决方式、翻译策略的选择路径以及不同翻译背景译者的翻译心理机制比较。

但对翻译认知研究的总体性反思仍有待于加强。

认知翻译理论家戈夫瑞克的研究就非常出色,其突出贡献在于对认知翻译研究提出阶段评价与方法评价,重新评估认知翻译本质,建立新的认知翻译能力模型。

关键词: 认知翻译;戈夫瑞克;新趋势Abstract: The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develops through the primary stage, the developing stage and the developed stage in recent twenty years. The researchers adopt various methods and tools to testify various translation process, including translating time and phase, the solutions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the choice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 comparation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ranslato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However, the integrated reflection of studies still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Göpferich makes prominent contribution to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She puts forward phase and method assessment, reevaluates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reconstructs new models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y.Key words: cognitive translation; Göpferich; new trend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3)06-0033-06一、引言翻译认知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今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翻译技术研究新论

翻译技术研究新论

New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Technologies
作者: 陈吉荣[1]
作者机构: [1]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1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翻译技术;翻译教学;翻译应用研究;文学翻译;机器翻译;翻译工具
摘要:早期的翻译技术研究强调的是技术资料翻译研究,而今天的翻译技术研究涵盖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翻译研究以及翻译工具等多个领域.翻译技术应用于翻译具有三方面优势:规范了翻译流程,体现出分层次的翻译,并将翻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在一起.目前翻译技术工具与翻译教学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翻译技术对于保持翻译术语、翻译文体、翻译风格的一致性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文本类型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机器可读的文本形式.。

典籍英译中的语用充实——以陈荣捷《传习录》(上)英译本为例

典籍英译中的语用充实——以陈荣捷《传习录》(上)英译本为例

典籍英译中的语用充实——以陈荣捷《传习录》(上)英译本为例刘响慧【摘要】从语用学角度看,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际翻译是一场跨文化交际,语言、语境、交际者都是重要考量因素.典籍英译处于一个跨越时空的历时语境中,语言的语用演变和语义流变造成的信息空缺和信息断点不可避免,实践中应进行语用充实,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等效.以陈荣捷的《传习录》(上)英译本为例,语用充实类型有篇内衔接型、互文关照型、心理满足型、社交需要型.语用充实为典籍英译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18)002【总页数】6页(P116-121)【关键词】典籍英译;《传习录》;王阳明;语用充实;语境补缺【作者】刘响慧【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中国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中浩大的一部分。

目前,很多典籍在语言层面上已经“走出去”了,但“走得如何”却值得译者和翻译学人深思,目前也受到学界关注。

既要在语言上让目的语读者顺畅阅读,又要在文化上让他们欣然接受,对于典籍翻译来说,语用学视角不啻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因为语用学强调对交际信息的正确理解(或推导),以及信息传递方式和形式的得体性、适宜性[1]58。

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解与重构、语用与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方面的问题[2]88。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多个主体:源语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等,因此,语际翻译无疑是一场跨文化交际,语言、语境、交际者都是重要考量因素。

一部好的译作能让他者文化读者阅读时体验到交际的成功。

然而,英汉语处于互为异质文化当中,且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译者须在众多语境假设中选取最可能的那一种对源语进行信息补缺,然后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对译语进行语用充实与顺应,即选择最恰当的译语形式来实现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3]2。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都媛;陈吉荣【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

《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

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

《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The focus of image study is the exotic“image”in the literary works .As a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onfucian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life and is the typical emergence of Chinese imag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been repeatedly translated into western languages ,and become an excellent example to show Chinese image in translation . Due to the various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ors can also create dev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he work .The translation of key words and metaphor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an illustrate these issues .【总页数】4页(P58-61)【作者】都媛;陈吉荣【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 [J], 常晖;石春燕2.浅谈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r——以《论语》英译为例 [J], 徐慧娟3.浅谈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J], 徐慧娟;4.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以《论语》英译为例 [J], 都媛;陈吉荣;5.小说外译中的语言、政治与国家形象\r——以《狼图腾》英、法翻译为例 [J], 陈水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语境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作用

论语境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作用

论语境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作用
陈吉荣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多学科理论思路的介入,翻译批评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经验走向科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给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开辟了新的开阔领域.语境分析包含了修辞分析、意向分析和行为分析,而语境又有静态性与动态性双重的性质.这些特征使得从语境的角度介入文学翻译批评成为可能.
【总页数】4页(P11-13,6)
【作者】陈吉荣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试析语境中的有意歧义在修辞中的作用——以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为例 [J], 周娜
2.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翻译批评中读者与批评家的共生 [J], 朱丽萍;刘瑄传;赵征军
3.语境教学与思维开发——谈语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J], 刘昀
4.组织传播语境中的育人新阵地——论学生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J], 丁力
5.在另一种语境中解读历史——谈历史学专业英语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J], 唐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节译看自译的具体化策略

从节译看自译的具体化策略

从节译看自译的具体化策略
陈吉荣;王宏印
【期刊名称】《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8(29)2
【摘要】张爱玲的第一篇译作<谑而虐>采取节译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后三篇作品的自译也采用了这种灵活的翻译策略并有所突破.段落的调整体现出译者对文章结构的重新思考,而细节的添加与删除一方面是译者考虑到双语境读者的接受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回归母语语境,激发了作者重新创作的理念.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陈吉荣;王宏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
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语言顺应论看张爱玲自译策略——以《桂花蒸·阿小悲秋》英译为例 [J], 刘艳玲
2.从白先勇自译历程看自译的独立性划分 [J], 黄燕芸;景西亚
3.从吉迪恩·图里的规范理论看张爱玲《金锁记》的自译策略 [J], 周瑾
4.从吉迪恩·图里的规范理论看张爱玲《金锁记》的自译策略 [J], 周瑾[1]
5.从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散文《更衣记》 [J], 章瑜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Mar.2012第20卷第1期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ol.20.No.1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陈吉荣,赵永青(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2)摘要:现有论文摘要研究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突出英译技巧,二是重视分析策略。

摘要英译认知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

以翻译显化理论为背景,对比100篇英文原创摘要和100篇中文英译摘要的特征,再进一步分析10篇中英文摘要实例,有利于揭示论文摘要英译的语言共性显化和非共性显化。

对比研究表明,英译摘要显化现象明显,特别表现在指示词、连接词和第一人称代词等方面。

这一研究结果修补了Blum-Kulka的显化假设,将内容显化和词汇密度也纳入到翻译显化研究之中。

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摘要显化有内在于翻译过程本身的显化,也有因为语用目的等的外在显化。

因此,摘要英译研究可为翻译显化的分层研究提供理据。

关键词:摘要;英译;显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76(2012)01-0122-04Abstract:Two features are prominent in current studies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one is the highlight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 and the other is the emphasis of strategy analysis.However,studies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cognitive aspects are few.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of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this study compares100pieces of English abstracts with100piec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bstracts and analyzes20Chinese abstract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and the results have helped to reveal universal explicitation and non-universal explicitation.Th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ex-plicitation is obviou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bstracts,especially manifesting in directives,connectives and first-person pro-nouns.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compensate the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 of Blum-Kulka,and put content expliciation and lexi-cal densities into the studies of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explicitation in abstract translation in-volves both translation-inherent explicitation and extra explicitation for the pragmatic purposes.Thus,it provides evidence for stratifying studies of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Key words:abstract;English translation;explicitation1.引言近30年来的论文摘要英译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如摘要英译策略研究(张建平2007);摘要英译规范研究(于新松2007);摘要英译技巧研究(王高生2005);摘要英译错误分析研究(段平2002),摘要英译分类研究(刘向红2001;鞠玉梅2004)。

国外还有部分以英语为基础的多语种摘要特点比较研究(Molino2010)。

不过,摘要英译在认知意识层次的问题尚未涉及。

本文将从翻译显化的理论视角,探讨摘要英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过程。

2.翻译显化的理论背景翻译显化理论最早是在语言学领域出现后来被成功运用于翻译研究。

“Explicitation,即显化的概念是由Vinay&Darbelnet提出的,指对原语中暗含的、但可以从上下文中推导出的信息在译语中加以明示。

20世纪80年代,Blum-Kul-ka系统研究了显化现象,提出了著名的显化假设,即显化可能是翻译文本和二语习得等语言中介活动中具普遍性的策略”(胡显耀2011:57)。

Séguinot对Blum-Kulka的显化定义提出质疑,认为Blum-Kulka的解释混淆了解决语言问题的某些策略。

Séguinot提出了自己的显化定义:“显化在翻译中的语境应为:在两种语言中有一个译文,不能用结构差异、文体差异或修辞差异来解释。

换言之,应有一个不够显性、不够精密、待修改并可以精确修改的文本,而这种准确性的选择是由翻译过程的本质而引起的”(1988:108)。

Baumgarten还指出在研究翻译显化时应研究“显性”(ex-plicitness)和“显化”(explicitation)两个词,因为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研究通常使用“显性”一词,而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导向的研究倾向于使用“显化”一词。

他认为这两方面研究都很重要:“一方面,显性研究可探讨语言结构表面的词汇与语法;另一方面,语言显化中使用的术语可衡量两种表达可比变量的不同”(2008:179)。

综上所述,翻译显化表现在语言形式方面可以理解为,译文语言比使用此种译入语作为自然语言写作更加突显语法、词法、句法和篇章等层面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或者阐释性,更注重读者的阅读期待。

本文拟用100篇英文摘要和100篇中文论文的英译摘要做比较研究,从翻译显化的视角解释译者的认知本质。

这100篇英文摘要出自SSCI期刊Linguistics,笔者按照更新时间降序排列依次取100篇,但由于其中不带摘要的论文有23篇,序号分别为:12,13,14,20,21,28,29,30,53,54,59,60,61,80,84,94,101,108,109,110,117,118,119,所以,实际上选取到序号排列为123的论文。

这些论文作者所在的国家和地区排名前6位的情况分别为:第一位美国,占17%;第二位荷兰,占14%;第三位比例时,占10%;第四位英国,占8%,并列第四位德国,占8%;第六位加拿大,占5%。

这些国家多是英语作为本族语或官方语言的国家。

100篇摘要英译选自中国大陆出版的语言学期刊《现代外语》,也是按照更新时间降序排列依次取100篇摘要的英译文。

由于《现代外语》每期有一定数量的会议信息、编者按语和书评等不带英译摘要的内容,将这一部分内容除去,最后按顺序选取到140号。

在两种英文摘要的对比研究之后,本研究拟分析摘要的跨语言表达差异,详细分析中文摘要和英译摘要的长度特点,以及翻译过程中显化的原因。

3.基于英文原创摘要与英译摘要比较的翻译显化本文选取了英语本族语国家出版的语言学期刊和中国大陆出版的研究国外语言学的期刊作为比较项。

因为这两种期刊在研究内容上比较接近,在英文摘要里(不论是否是英译)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语言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有某些共同点,理论术语的使用上也存在共性。

但数据分析表明,英译摘要显化现象明显,特别是在指示词、连接词和第一人称代词方面差异明显,如表1所示:表1.100篇英文原创摘要与英译摘要词汇频率比较英文原创摘要英译中文摘要This paper0.06%0.30%The paper0.04%0.07%This article0.36%0.04%This study0.04%0.19%And3.65%4.10%I,we,our0.14%0.05%,没有I的用法从指示代词来看,英文原创摘要中this article的用法高于英译中文摘要,两者之差高达32点。

而英文中this pa-per,the paper和this study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译中文摘要,分别低于24点、3点和15点。

这些词语的选择频率高低体现出译者的翻译偏好,表明译者的认知取向。

结合具体选词来看,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article的解释是:a piece of writing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in a newspaper or maga-zine,对paper的解释则是a piece of writing or a talk on a particular subject by someone who has made a study of it.在这两个词语中,paper的解释更加学术化,英译文中该词使用的频率高,译者更多地使用这一词语,这可看作摘要翻译学术显化的一个表现。

对于this study的用法,也是译文使用的频率更高,也表明了译者的翻译认知显化。

就衔接词来看,英文原创摘要中and的使用低于英译摘要中and的使用,前者比后者低0.45点。

刘玉梅研究过英汉语篇语料分析,特别关注衔接显化、语域与语篇连贯。

她的语料分析表明,英语科技文本内用于衔接的连接词语占8.1%,而汉语科技文本内用于衔接的连接词语只占0.92%(2002:131),两者之差为:英语>汉语7.18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原创摘要和英译摘要的比较中,英语<英译0.45点。

出现这种差别,原因是汉语摘要在英译过程中显化了英语语法,这是英语衔接显化与语篇连贯的结果。

就人称代词来看,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单复数形式都有体现,占摘要总字数的0.14%,其中第一人称单数形式占0.07%;而英译中文摘要中第一人称只有复数形式,没有单数形式,复数第一人称所占摘要总字数的比例为0.05%。

两者所占的比例都不大,说明论文摘要的客观性要求对第一人称使用的约束,但前者总体上比后者高出9个点,则表现出英译在语法方面的约束性更强,更强调准确和客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