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秦汉服饰01
第二章 先秦服饰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e. 宗彝,即虎錐,虎取其猛,錐取其智 —— 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f. 藻,即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之意。 g. 火,作火之形,取其光明,火炎向上—— 象征带领百姓附君王之意。 h. 粉米,作谷粒形,取其滋养;又若聚米 形——象征有济养之德。 i. 黼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象征能断 割之意。 j. 黻为两已相背,黑青相次——象征背恶向 善和君臣离合之意。 总之,十二种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 含义。还有,十二章的颜色,由青、黄、黑 白、赤五彩相间使用。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二、元(玄)端和深衣 除冕服之外,惟元端和深衣二种服饰 用途最广。元端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 衣,天子至庶人也皆可穿着。区别在于: 元端为国家之法服,而深衣则是王公至庶 人的常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是因其 拥蔽全身,又因是衣制的初始阶段,人们相信衣制式样出于圣 人所作,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 谐音即为“深衣”。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十二章纹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
采用。到隋唐成为定式,一直流行到清代。 “十二章绘”的寓意是: a. 日、 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 耀——象征帝王统治天下 b. 山,作山形,取其能云雨或镇重性格— —象征王者能安静四方或为人所仰的。 c.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应随机布教 而善于变化。 d. 华虫,作雉形,亦即华丽的鸟,取其纹 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第二篇
先秦服饰(公元前21世纪——前221世纪)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饰历史的 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型制均 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并建立了 完整的服饰制度。
第二章__秦汉服装

第二章秦汉服饰教学目标:本章重点介绍秦汉时男子的袍服、冠履以及佩授制度,了解女子服装的特点。
介绍秦汉时男子的袍服、冠履以及佩授制度,了解女子服装的特点。
重点难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点多媒体教学方法传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第一节概况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顺应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趋势。
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秦王朝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役,结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面对汉初经济凋敝之状,汉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
汉武帝时达到西汉强盛顶点,随后便走向衰落。
经推翻篡权者王莽之后,刘秀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亡于公元220年,自秦统一至此共有四百余年。
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大气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制度。
汉代遂“承秦后.多因其旧”.因而秦、汉服饰有许多相同之处。
武帝时,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商队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
尤其贵族阶层中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秦汉服装一、男子袍服与冠履1、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中华古今注)称:“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
”故《国语》记“袍已朝见也”。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
⑴袍服特征:(插图)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
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第二章--秦至唐代服装

1、襦裙 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 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 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 出门可戴幂 。
2、披帛 从狭而长的帔 子演变而来。后来 逐渐成为披之于双 臂、舞之于前后的 一种飘带了。这种 古代仕女的典型饰 物,起源于何时尚 无定论,但至隋唐 盛行当无置疑,在 留存至今的壁画与 卷轴画中多处可见。
汉王朝的服饰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 绢为之。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 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 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 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 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褕”。张衡 《四愁诗》中“美人赠我貂襜褕”句,即是直襟衣。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 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显然与 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
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 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 朝服采用深衣制。
冠: 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 《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重新制定了祭祀服饰和朝服制度。 其中关于冠,有诸多式样,如: ①冕冠:俗称“平天冠”,这时的冕冠“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 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彩 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②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木俑戴之,多为宦官、侍者用。但贵族祭 祀宗庙时也戴。因汉高祖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 “刘氏冠”。 ③武冠:武将所戴之冠,加貂尾者为“赵惠文”冠,加朗尾者叫朗冠。 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 ④法冠:也叫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 ⑤梁冠:也叫进贤冠,为文官用。实际上,远游冠与通天冠均为梁冠之 属。单分有一梁冠至八梁冠等大同小异的冠式。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东汉 画像石上屡见此类方式,可见帻盛行于东汉,有人说与王莽头秃喜在冠下 衬帻的传说有关。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 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 戴冠。
第二章秦汉服饰

• 3、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 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 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 渐减少,但汉代妇女并没有 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 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 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 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 垂至地,汉裙多以素绢四幅, 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 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 端缝有系带。
• 2、 幅巾
• 是指一种方形巾帕。一般被裁成三尺见 方的一块,用于裹头,所以又称头巾。 • 秦汉男子的首服,与古制有明显不同。 古代男子多不裹头,单用冠帽约发。至 秦朝,将幅巾颁赐武将,与冠帽同用, 但只限于军旅,不曾施于民间。 • 后,幅巾一度成为庶民首服。《释 名· 释衣服》:“巾,谨也。二十成人, 士冠,庶人巾。” • 东汉末年,幅巾成为一种时髦装束,连 身居要职的官吏也喜欢用此约发。《傅 子》:“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 为雅”。
• b 垂髾shāo :也叫“分髾”,是汉代妇女的另一流 行发式。特点是将头发梳成各种发髻后,在髻后垂 下一绺头发。
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妇女 (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镀 金长信宫灯铜人)
• c 步摇:步摇是妇女的 重要首饰之一。其制以 金银丝编为花枝,上缀 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 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 际,随着行走时步履的 颤动,下垂的珠玉便不 停地摇曳,故名“步 摇”。
• c法冠:汉代用于法官,为执法者所戴。也称“柱后”, “獬豸xiè zhì 冠”。原为楚人所戴。以铁为柱,隐喻 坚定不移,威武不屈。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异兽,能辨 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
d梁冠:也叫进贤冠,是
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种礼 冠。用铁丝和细纱制成, 冠上缀梁,以梁以示身份 等差,有一梁、二梁、三 梁之别,以三梁为贵。冠 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 柱垂直。戴时加于介帻上。
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

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
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皇帝冕服(图)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图)汉代妇女服饰实物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
09第二章 秦汉

④根据下摆形状分曲裾袍和直裾袍
曲裾袍多流行于西汉,直裾袍盛行于东 汉。
因东汉劳动着已流行穿有裆短裤( “犊鼻裈” kūn )。曲裾袍的遮掩功能逐渐消失,较为方便 的直裾袍受到重视。
汉代木刻
曲裾袍
下摆变化较多,有的在下摆做一排密集 的褶裥,有的裁制成月芽弯曲状等。
2、禅衣(单衣)
①禅衣:是用单层布帛制成的衣服。一般多指单 层的外衣。无衬里。 (汉代单衣多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深衣略同) ②应用 穿在袍里或夏日居家时穿或外穿。
秦代陶俑
2、冠、巾
(1)文冠戴长冠
(2)巾 ①巾:用来约发的布(头部遮盖物)。 ②形制: a、以长方形布幅制成(一般长三尺,宽二尺二寸, 也有长五尺,根据富贵不同,长短不同) b、以方形布幅制成,即长二尺二寸,宽二尺二寸, 实为一幅巾。 ③服用情况 商周时,巾只用于庶民。秦时广泛用于士卒(士 兵)、百姓中 ,秦代用黑巾。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 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 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 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 帛画及画像砖等。
2、巾、帻 (1)巾 ①服用情况 汉末幅巾成为流行首服,王公大臣也裹巾。 ②裹戴方式:汉代巾依裹戴方式的不同而 派生出不同的样式。
2、袍、裤(同男裤)
3、舞女大袖 衣袖宽博,大袖里有伸 缩自如的“水袖”。下为 打褶裙,内着阔边大口裤。 人在舞蹈时可以挥动舒卷 衣袖,以衣袖的流动表现身 姿的柔媚。
(四)女子头饰 1、发式 (1)以挽髻为主,一般多平髻,贵 族中流行高髻。 一般为从头顶中央分为两股,再将两 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向上反搭而挽成各 种式样,依式样名为“迎春髻”、“垂云 髻”、“飞仙髻“、“同心髻”、“堕 马髻”等。
第二章 秦汉服饰

五行说产生于“六府” 六府” 文公七年》 五行说产生于 “ 六府 ”说 .“六府”的起源约在虞夏之际.《左传 文公七年》 六府 的起源约在虞夏之际. 左传·文公七年 中有引《夏书》 水 谓之六府”的句子, 中有引《夏书》“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的句子,比之后来 的五行说多一“ 显然此说与民生相切,更切实用而与哲学无关。 的五行说多一“谷”,显然此说与民生相切,更切实用而与哲学无关。目 五行”最早的提法,是载于《尚书·洪范 洪范》 前所知有关 “ 五行” 最早的提法 ,是载于《 尚书 洪范》 中商纣王之叔箕 子所说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子所说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排 列顺序与“六府”有变,并明确提出五行之排列序数:水火木金土, 列顺序与“六府”有变,并明确提出五行之排列序数:水火木金土,相应 一二三四五。这一序数并得以作为五行之数的模式为后人所固定, 一二三四五。这一序数并得以作为五行之数的模式为后人所固定,并与阴 阳学说相结合,由此而衍生出大可阐示宇宙, 阳学说相结合,由此而衍生出大可阐示宇宙,小可切入毫末的极其宏 大 、 严密的东方思维体系的核心精髓。 严密的东方思维体系的核心精髓。此时的金木水火土已不再是构 成万的五 种基本元素,而被高度抽象化为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 种基本元素,而被高度抽象化为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而五行 则为这五种 基本形态的代号, 金为固态,水为液,火为气态,木为等离子态, 基本形态的代号,即:金为固态,水为液,火为气态,木为等离子态,而 土则为包容一切的“第五态” 由此, 土则为包容一切的“第五态”。由此,因物质运动所必然引 发 的 物 质 古人得以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阐示一切。简言之: 间 的 形 态 转 换 ,古人得以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阐示一切。简言之: 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 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宇宙万物的无穷 变化。在无穷变化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相生、 变化。在无穷变化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相生、 相克这一对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 即产生“ 生我, 我生” 相克这一对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 , 即产生 “ 生我 , 我生 ” , 克我,我克”的四种变化再加上事物本身宏观的特征,因此合为“五态" “克我,我克”的四种变化再加上事物本身宏观的特征,因此合为“五态" 。
秦汉服饰

引言: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扫平了华夏大地上纷争不已的各诸侯国,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归一……中国从此进入了封建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战国晚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
这在西方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先进工艺。这种技术在德国最早发明于1937年,而美国直到1950年才发明出来,并先后列为专利。而我国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已创造出了类似的工艺,这不能不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秦朝的女性服饰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朝的军官服饰
军官分高、中、低三级。将军是秦昭王时开设,秦爵位二十等,第九等为五大夫,可为将帅,再升七级为大良造,再升三级可封侯,关内侯为十九爵。二十爵为列侯,即最高爵位。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秦军服装甲衣是依兵种作战时运动的实用性能而配备的,并用冠饰形式和甲衣色彩区分官兵地位。
从秦陵出土兵器看秦朝的武器装备
摘要: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战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本文从秦陵出土的各种兵器及数量来窥探秦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及军队建制。
秦汉服装简化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3:16:3603 :16:360 3:16Friday , October 23,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 2320.1 0.2303:16:3603 :16:36 October 23,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3 日上午3 时16分 20.10.2 320.10. 23
妇女的发式
发髻的梳法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 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形状不同,名字 也就不同。秦汉妇女的发髻式样有数十种之多,凌云髻、 垂云髻、迎春髻、神仙髻、望仙鬟髻、参鸾髻、黄罗髻、 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瑶台髻、堕马髻等等。
垂髾shāo :也叫“ 分髾”,是汉代妇女 的另一流行发式。特 点是将头发梳成各种 发髻后,在髻后垂下 一绺头发。
梳分髾髻、穿深 衣的妇女(河北 满城一号汉墓出 土镀金长信宫灯
铜人)
45
46
c 步摇:步摇是妇 女的重要首饰之一 。其制以金银丝编 为花枝,上缀珠宝 花饰,并有五彩珠 玉垂下,使用时插 于发际,随着行走 。
48
翘袖折腰舞
49
履式
①舄:为绸面木底,配祭服穿用,厚底。 ②履:配以礼服穿用,如配朝服穿。 ③屦:夏用葛、冬用皮制,为居家燕服的 薄底便 鞋。 ④屐:出门行路用 ,是一种木底鞋 。
第二章 秦汉服装
1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国——西汉——东汉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
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2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图)
秦代军队服饰是我国历史上至 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 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 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出土的 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 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 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 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步兵及
《秦汉服饰》课件

秦汉服饰的款式和图案等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影视剧中,如《芈月传》、《大秦帝国 》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秦汉时期的历史风貌,也影响了观众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秦汉服饰的文化价值
秦汉服饰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 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发展水平。
02
秦汉男子的服饰
冕服
总结词
冕服是秦汉时期皇帝及高级官员在重大场合穿着的礼服,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和款式规定。
详细描述
冕服由冕冠、衣裳、舄等部分组成,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根据不同 场合和等级,冕服的颜色、纹饰和配饰都有所不同。
朝服
总结词
朝服是秦汉时期官员在朝堂上穿着的正式服装,具有庄重、肃穆的特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严格的服饰制度,规 定了不同官阶的官员所穿服饰的颜色、图案和 配饰,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服饰制度,同时又融 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使得服饰成为政治、文 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儒家思想对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规矩,认为服饰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儒家学者提倡宽衣博带、长裙曳地,以彰显 人的气质和风度。
秦汉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 各界应该加强对秦汉服饰的研究和宣传,提 高公众对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应该 加强对秦汉服饰制作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让 这一传统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朝服由深衣、袍、直裰等组成,颜色以黑色为主,配以红色或金色的纹饰。朝服 的设计和穿着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员朝服的款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第二章_秦汉服饰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上有 横脊称为梁,公侯三梁,博士两梁,博士之下一 梁。文官所戴。
武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
为武将所用。
法冠:也叫獬豸冠,法官戴。
通天冠是皇帝专用的 礼冠,凡郊祀、朝贺 及宴会则戴之。以铁 丝为梁,高9寸,正竖 顶少斜,为铁卷梁, 梁前有山、展筒、述。
秦汉军服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 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 钩扣住,里面衬战炮,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士 兵所服。
81
汉代将官铠甲 汉代士兵铠甲
秦 代 兵 士 铠 甲
83秦 代 兵 士 铠 甲84秦 代 将 士 的 发 式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 富。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 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 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 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 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
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
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
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本图是这种
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
汉 代 曲 裾 陶 俑
汉代官吏袍服陶俑
汉 代 官 服
曲裾袍及其内衬之衣 9
直裾袍及内衬裙
10
穿短裈的 杂技艺人
11
曲裾袍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 墓出土西汉朱红罗锦袍,衣长140厘米, 袖通长245厘米,袖宽36厘米,袖口宽25 厘米,腰宽52厘米,下摆宽58厘米,领宽 35厘米,摆缘宽29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5讲秦汉服饰妆容(二)中国古代服饰妆容

四、常服
①曲裾深衣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的特点是 采用较低的交领,穿的时候 要故意露出里面所穿衣服的 几层不同的领子,时称“三 重衣”; 衣服的襟裾边饰秀丽,随曲 裾盘旋缠裹在身上,成为一 种流动的装饰;曲裾袍衣长 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 儒雅的特征。
3、曲裾深衣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汉代女子曲裾深衣
四、常服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 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 多反映。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 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 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 袖口大多镶边。 此外还有汉代窄袖紧身的绕 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 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 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妇女宽袖绕襟深衣 汉代妇女窄袖绕襟深衣
穿曲裾深衣的妇女 穿三重深衣的妇女
汉代窄袖绕襟 深衣图 (参考湖北云 梦大坟头一号 汉墓出土木俑 复原绘制)。
四、常服
②直裾深衣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 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 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 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 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 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 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 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 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 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 及,并替代了深衣。
谓“山”,就是冠前圭形装饰,因其状
与山型相似,故此得名,唐代以后改为
玉蝉。
二、朝服
2. 冠 ②诸侯王:远游冠 “远游冠,制如通 天,有展筒横之于 前,无山述,诸王 所服也。” 可见其形制类似通 天冠,上部有横向 的展筒,但没有竖 直的“山述”部分。
二、朝服
秦汉服饰

谢谢观看
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西 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朝臣职官品第的区别主要在冠式,除旒冕、长冠(即刘氏冠)、委貌冠、皮弁冠为祭服冠外,其余均为常用 朝服,惟长冠为诸王国谒者常用的朝服。通天冠原指的是楚庄王通梁祖缨,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服,汉代 百官于月正朝贺时戴,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券,梁前有山,展筒为述。委貌冠 与古皮弁制同,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缯绢为之,戴此冠时,则服玄端素裳。行大射礼于 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服之。皮弁与委貌冠制同,以鹿皮为之。戴此弁时,上著缁衣,皂领袖,下著素裳, 此为行大射礼于辟雍时,其执事者所服。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为亲王日常所戴。进贤 冠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的吏员和 儒生们皆一梁。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顶不邪却,高九寸,无山及展筒,原为齐王之冠,秦灭齐,将此冠赐近 臣,汉沿袭之,为官吏和近侍所戴。执法者戴法冠。武冠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即以武冠赐近臣,汉亦用之, 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戴之,其制为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突出,另 包巾帻,汉代宫廷侍卫武官还在武冠上加黄金珰、玉蝉等装饰,还戴一条貂尾作装饰品。廷尉、大司马将军戴鶡 冠,其制:在武馆左右加插双鶡尾。方山冠,汉制似进贤冠,又如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 人及卤簿中用之。宫殿门吏、仆射戴却非冠,其制如长冠。司马殿门卫士戴樊哙冠,其制:广九寸,高七寸,前 后各出四寸。术士冠,汉制前圆,吴制,差池四重。卫士戴却敌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形 制如进贤冠。建华冠、爵弁为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戴。建华冠以铁为柱券,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 下轮大,上轮小。爵弁,形如冕,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爵头色之缯为之。
02 秦汉服饰

1、跪坐俑(深衣) 交襟右袵长衣,曲领高厚,衣缘较宽,衣袖层叠,腰束 带。
2、武士俑(甲衣,襦衣,裤) 秦武士俑的服装主要有甲衣、襦衣和裤。其中襦衣和裤 的穿着,体现的是秦男子的普遍着装习惯。 • 甲衣:穿在外面的专用于护体的防御服装。
• 襦衣:短衣;短袄。亦泛指衣服。 秦襦衣和袍服的不同:一、秦时虽然有袍,但此时的袍 是亵衣,不能外穿。二、袍与襦的长度不同。袍长及 足,而襦的长度多为齐膝。 • 裤
2、士兵的服装
秦军大量采用革甲而少用铁甲。同时为了壮观军威,秦 军所穿衣甲色彩十分鲜明, 秦时只是朝贺和祭祀时穿黑色礼服,祭泰山封禅穿白, 所以不能简单化地把”秦尚黑”理解为什么服装都是 黑的。
三、汉代服饰
服制:汉初松散 ,无严格制度;东汉明帝恢复先秦制度
服色:官员|-祭服-刘氏冠、玄衣、绛缘领袖、绛裤袜(汉初)
• 狐尾衣深衣袍服的变种,此服前裾覆足, 后裾拖地形如狐尾故得名。此服由大将军梁 冀之妻孙寿创造,京师妇女旋以此装为时尚, 纷纷仿效,故又称“梁氏新装”,与孙寿所创 的“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一齐成为东汉女子的时尚。这可以说我国历 史上最早的时装之一。
(五)、妇女的发式 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最享有盛名的要算 是“椎髻”和“堕马髻”。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 作露髻式。
2、襌衣 (禅衣) 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襌衣。《说文》:“襌,衣不重 也。”《释名 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 形 制类似袍,主要作为中衣使用。
3、襜褕 汉袍的款式主要有曲裾和直裾。 曲裾,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 于西汉早期。
直裾 “襜褕,直裾禅衣也。”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 西汉非正式服装,东汉上升为礼服。
2-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公元前481~公元589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
18
秦汉服装
.
19
第一节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国——西汉——东汉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
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
20
第一节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顺 应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 趋势。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 发展,但由于秦王朝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 重赋役,结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
64
鹖hé尾冠
.
65
武冠
.
66
法冠
.
67
进贤冠
.
68
汉代 远游冠
.
69
簪笔
汉代官员奏事,必 须用毛笔将所奏之 事写在简上,写完 之后,即将笔插入 发际。以后成为一 种制度,凡文官上 朝,皆得插笔,笔 尖不蘸墨汁,用作 装饰。
.
70
巾:
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 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 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 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等都以幅巾裹头。秦 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
41
第三节 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后 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 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 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 系在腰或臀部。
.
42
曲裾深衣图
2-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2021/8/6
23
汉武帝时,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 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 商队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
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 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 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尤其贵族阶层中 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 珍贵的文化遗产。
2021/8/6
35
袍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 时 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 褕”。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貂襜褕”句,即 是直襟衣。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 武安侯列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显然与 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
2021/8/6
21
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 大气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 旗服御”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 服制在内的制度。
秦王朝虽然只有15年,但对后来汉民族的政治、 文化、经济等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2021/8/6
22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面对汉初经济凋敝之状,汉朝廷实 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汉武 帝时达到西汉强盛顶点,随后便走向衰落。经 推翻篡权者王莽之后,刘秀重建汉政权,定都 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亡于公元220年,自秦 统一至此共有四百余年。
2021/8/6
12
上衣下裳形制
襦裙
2021/8/6
13
上下连属形制——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 战国时期盛行的 一种最有代表性 的服式。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 族穿的便衣,平民穿 的礼服,因上衣和下 裳相连,袍身又深又 长,所以叫做深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缕玉衣, 河北满城汉 墓出土
课后习题
1、曲裾袍和直裾袍的区别。 2、秦汉时期对袍服的颜色有哪些规定。
进阶思考题 秦汉时期的女子深衣和先秦的女子深衣的区别
四、军事服装 秦汉戎装可归纳为七种形制,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等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
皮,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
或钩扣住,里面衬战袍,为低级将领和普通 士兵服。
穿铠甲的将军俑
将军俑,头戴双 卷尾冠,足穿方 口翘尖履,身穿 双重长襦,外怶 彩色鱼鳞甲,或 着长袍不披甲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乘云绣”黄绮
6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万事如意纹锦
7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人兽葡萄纹罽
8
秦汉时期,由于各民 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 导致社会风尚有所改 观,人们对服饰的要 求越来越高,穿着打 扮,日趋规整。
曲裾深衣
一、男子袍服与冠履 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 ,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
中外服装简史
• 第二章 秦汉服饰
第二章 秦汉服饰
• 目录
男子袍服与冠履 女子深衣、襦裙与装扮 男女的鞋履与配饰 军事服装
中西服装史的服装交会时代, 标志着人类服装繁荣的前奏与 黎明。在这个时期,各民族服 装互为影响,有深有浅,有大 有小,大者形成互进,小者部 分吸收。
秦汉服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国——西汉——东汉
穿曲裾袍的男子(陕西 咸阳出土陶俑)
直裾袍
直裾袍及内衬裙
穿裈的杂技艺人
襌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与袍式略同,襌为 上下连属,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 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 。 普通男子则穿大襟短衣、长裤
素纱襌衣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 物中最为罕见的一件,衣长128厘 米 ,两袖通长190厘米,全部重量 只有48克。
铠甲武士俑,披 甲站立,或免冠, 或头戴软帽,腿 扎行滕,脑后绾 六股宽辫行扁髻
秦代将官铠甲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服装色彩与质料特色
汉 “乘云绣”黄绮
汉 万事如意锦
“延年益寿大 宜子孙”锦袜
东汉,蓝白 印花棉布
“五星出东 方利中国” 锦质护膊 (1995年 新疆民丰尼 雅遗址一号 墓出土)
秦始皇为巩
固统一,相继建 立了各项制度, 包括衣冠服制。 秦始皇常服通天 冠,废周代六冕 之制,只着“玄 衣纁裳”,百官 戴高山冠、法冠 和武冠,穿袍服, 佩绶。一般的服 色应是沿袭战国 时代的习惯。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 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 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 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 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华胜
汉代女子坠马髻发式(湖北江陵 汉代女子堕马髻发式(西安任家 汉代女子髻发簪花(四川成都
出土彩绘木俑)
坡出土陶俑)
出土陶俑)
男子发式
秦代兵马俑将士发型(手绘) 秦代兵马俑对将士的发式描绘极细致,可以见到秦代士兵的发式非常丰富,变出各种辫子和发髻,构成各种 花样。现在上不清楚这些发式属于个人,还是和地位相关。
戴长冠的侍者
冕冠:俗称“平天冠”。 长冠:俗称“高祖冠”或“刘氏冠”。 武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
武将所用。 法冠:也叫獬豸冠。 梁冠:也叫进贤冠。
长冠侧面与背面
鹖尾冠
武冠
法冠
本为楚王之冠,“秦灭楚,获其君冠,赐御史”。后来为秦御史及汉使者、执 法者所戴的帽子。
簪笔
汉代官员奏事,必 须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 在简上,写完之后,即 将笔插入发际。以后成 为一种制度,凡文官上 朝,皆得插笔,笔尖不 蘸墨汁,用作装饰。
分收缩紧小,称之为袪,全袖称之为袂,因而 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 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 低,领口露出里面的衣领,袍服下摆花饰边缘, 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 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袍(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
通天冠
皇帝专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为皇帝上朝时的礼冠。始于秦,终于明,期间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诸侯、官员外出游玩时戴的帽子,好比现在的休闲帽。 汉代 远游冠
二、女子深衣与 襦裙
秦汉妇女礼服, 仍然秉承古仪, 以深衣为尚。
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局部)
穿深衣的女子(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 土长信宫灯 )
襦裙即上襦下裙装。襦是一种短衣, 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裙,这是与 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 即上衣下裳。
汉襦裙
三、男女的鞋履与配饰
舄
舄:为绸面木底,配祭服穿用,厚底。 履:配以礼服如朝服穿用。 屦:夏用葛、冬用皮制,为居家燕服的薄底
便鞋。 屐:出门行路用 ,是一种木底鞋 。
丝履
汉代女子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