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慢性胃炎刘渡舟教授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完整资料).doc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完整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7c03b2225acfa1c7aa00ccae.png)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五泻心汤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五泻心汤](https://img.taocdn.com/s3/m/2d3af2e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4.png)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五泻心汤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
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 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
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使用本方着眼于湿、食二证。
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
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
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
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
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
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平胃散合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
(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白腻而厚等证。
刘渡舟教授用两方接轨,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效果明显。
病案举例:陈某,男,38岁。
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
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abbd4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d.png)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标签:刘渡舟医案【51】肝郁挟痰刘××,女,34岁。
主诉:头晕、胸闷、善太息、心烦、咳嗽、短气,情怀抑郁、默默寡欢。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弦脉主肝,滑脉主痰,此乃气郁挟痰之象。
治当理气以化痰。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白术12g、天麻10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炙甘草6g、全栝蒌9g、杏仁6g。
服药三剂,心胸开朗。
继服十二剂,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挟痰邪内阻为患。
肝气郁滞不舒,故胸闷、太息;脾虚则痰浊内生,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来弦滑。
故治以疏肝理气,兼化痰浊。
方用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以二陈汤和胃化痰降逆;加白术健运中州,以绝生痰之源;加天麻熄风去湿止晕。
方药切中肝郁痰阻之病机,故获效为速。
应当指出的是:权衡气郁与痰阻孰轻孰重,是治疗肝郁挟痰证的重要一环。
本案痰气交郁,气结痰宁,治当着重疏肝理气,佐以化痰运湿。
只有肝郁得疏,气机条达,一身津液流畅,则湿自化而痰自消。
正如庞安常所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2】肝郁挟食刘××,女,28岁,农民。
正值经行之际,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夫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
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际,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
经色赤黑而暗。
观其舌苔厚腻,切其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及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遂投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三剂。
两月而瘥。
[按语]脾胃消化饮食水谷,需赖肝木之气疏达相协。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https://img.taocdn.com/s3/m/3ee0286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3.png)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医名家刘渡舟先生治肝病经验,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刘渡舟先生(1917-2001),原名刘荣先,辽宁营口人。
幼时体弱多病,深感于中医疗效,16岁立志从医。
24岁时,其父为使儿子永远铭记医德,精进医术,帮患者从疾病苦海中得以解脱,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刘老行医68年,从未辜负父亲厚望,救死扶伤,教书育人,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建院元老之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创始人。
刘老毕生救治肝病患者的经验“肝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书籍没有“肝炎”的名称。
但是,中医临床也能治疗肝炎,还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事实。
可能有人问:中医既没有肝炎的记载,为什么又能治疗肝炎病呢?因为西医所说的肝炎,实际上包括在中医的各种病症之中。
如西医的“肝硬化腹水”,中医则叫“单腹胀”;“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也称之为“黄疸”,并常归属于“湿热发黄”的一类证候等。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肝脏生理、病理的独特见解,和历代医家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为我们今天治疗肝炎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清人王旭高写的《治肝三十法》就概括地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辨证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以肝病为核心的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把肝病的辨证与治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氏的《治肝三十法》载于《西溪书屋夜话录》,我认为可以作为研究肝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先简要介绍一下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特点:中医认为肝脏属木,喜条达,其气温和,像春天之气而有生、升的特点。
肝气主生、升,对人生理来说,则起到生生不息和化生无穷的作用,故人体的饮食水谷精微的化合作用实与肝脏有关。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疏泄,苍气达。
”在这里“土”代表六腑,“苍气”代表肝胆之气,意思是说六腑的疏通排泄,则要借助肝胆之气的条达。
朱丹溪引申其义,把肝脏的这一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即肝气有疏泄六腑的作用。
刘渡舟教授透析“泻心汤类方”
![刘渡舟教授透析“泻心汤类方”](https://img.taocdn.com/s3/m/7812e56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9.png)
刘渡舟教授透析“泻心汤类方”泻心汤类共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三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且把旋覆代赭汤列于其后。
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
它是因于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所致。
因此,它兼有胃气不降的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证。
至于热邪结于心下的热痞,以及上热下寒导致的卫阳不能固表的恶寒汗出之痞,虽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所以,五个泻心汤中,调和脾胃阴阳而治心下痞气则只有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三方。
余如三黄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它们虽有心下痞证,而其病机似应另当别论。
旋覆代赭汤证,也兼见心下痞,可以作为泻心汤的类证,但病机属于胃虚肝逆,而又痰气相因,故虽有噫气不除之特点,然无呕吐下利之变,而与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为一谈。
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适应证】本证的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带酸苦,下见大便泻利,舌苔白腻,脉多见滑,而是其候。
【方义】本方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清上温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
方中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
属于和解剂,病机中州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饮降逆止吐;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方歌】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滓重煎调胃肠。
【适应证】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
如运用得当,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黄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6克。
大黄苦寒,泄热而破结; 配黄连之苦寒,以清心胃火邪。
黄芩增强清热泄痞之功。
刘渡舟经方临证案
![刘渡舟经方临证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a7437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5.png)
刘渡舟经方临证案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
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
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
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
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
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b03bd7bbad02de80d5d84059.png)
XX医案经典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
《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
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
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
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
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https://img.taocdn.com/s3/m/0a5403427cd184254b35358a.png)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刘渡舟治疗脾胃病经验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
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
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
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
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
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https://img.taocdn.com/s3/m/68fa69d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b.png)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图:中药半夏41、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
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
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
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
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
再一剂,痞、利俱减。
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
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
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
《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
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
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
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
学术传承:名老中医刘渡舟如何用乌梅丸治疑难杂病
![学术传承:名老中医刘渡舟如何用乌梅丸治疑难杂病](https://img.taocdn.com/s3/m/6d4aa8e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3.png)
学术传承:名⽼中医刘渡⾈如何⽤乌梅丸治疑难杂病简介乌梅丸[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 细⾟六两(180g) ⼲姜⼗两(300g) 黄连⼗六两(480g) 当归四两(120g) 附⼦六两,炮去⽪(180g) 蜀椒四两,出汗(120g) 桂枝六两,去⽪(180g) ⼈参六两 (180g) 黄柏六两(180g)[⽤法]上⼗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宿,去核,蒸之五⽃⽶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中,与蜜杵⼆千下,丸如梧桐⼦⼤,每服⼗丸,⾷前以饮送下,⽇三服,稍加⾄⼆⼗丸。
禁⽣冷、滑物、臭⾷等(现代⽤法:乌梅⽤50%醋浸⼀宿,去核捣烂,和⼊余药捣匀,烘⼲或晒⼲,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服2-3次,空腹温开⽔送下;亦可作汤剂,⽔煎服,⽤量按原⽅⽐例酌减)。
[功⽤]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得⾷则吐,甚则吐蛔,⼿⾜厥冷;或久泻久痢。
[⽅解]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复由肠道虚寒,蛔⾍上扰所致。
蛔⾍本喜温⽽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
蛔⾍寄⽣于肠中,其性喜钻窜上扰。
若肠道虚寒,则不利于蛔⾍⽣存⽽扰动不安,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起伏⽆时,⾍动则发,⾍伏则⽌,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痛甚⽓机逆乱,阴阳之⽓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本证既有虚寒的⼀⾯,⼜有⾍扰⽓逆化热的⼀⾯,针对寒热错杂、蛔⾍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
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则伏,得苦则下。
”⽅中重⽤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为君药。
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温,⾟可伏蛔,温可祛寒,共为⾂药。
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上扰,⽓机逆乱所⽣之热;附⼦、桂枝、⼲姜皆为⾟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可制蛔之⼒;当归、⼈参补养⽓⾎,且合桂枝以养⾎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
以蜜为丸,⽢缓和中,为使药。
本⽅的配伍特点:⼀是酸苦⾟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则伏,得苦则下”;⼆是寒热并⽤,邪正兼顾。
刘渡舟
![刘渡舟](https://img.taocdn.com/s3/m/0eca5ea05ef7ba0d4a733bad.png)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蒿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按语]现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促进机体免疫、利胆、保肝等作用;黄芩也有护肝、利胆的作用;茵陈蒿利胆、保肝作用显著;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则为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2、柴胡鳖甲汤(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组成]柴胡6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白药12克,红花9克,茜草9克,土元6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具体煎药方法可采用:头煎5分钟、二煎15分钟、三煎50分钟。
这样可避免因久煎破坏柴胡的疏肝调气作用,又可避免因煎药时间短暂而熬不出补益中药的有效成分之缺陷[主治]慢性肝炎晚期,出现蛋白倒置;乙型肝炎“澳抗”阳性;亚急性肝坏死,而证见肝脾肿大疼痛,夜间加重,腹胀,口咽发干,面黑,或五心烦热,或低烧不退,舌红少苔、边有瘀斑,脉弦而细者[按语]病至肝炎晚期,正气衰惫,毒邪式微,疾病的关键已不是毒邪,而是正虚(这里是指阴虚)和病理产物--瘀血症块。
因此,治疗的重点已由解毒为主变为以扶正和软坚活血为主,正如仲景所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种灵活地因证而异的“柴胡解毒系列方药”的运用,不仅对诊治肝病极有价值,而且对指导其他疾病的治疗也有积极的意义。
组成]柴胡18克,大黄9克,白芍9克,枳实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生姜12克。
[用法]日1-2剂,水煎分服。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
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按语]现代研究表明,柴胡有解热、抗菌、抗炎、得胆、护肝、镇痛等作用;大黄亦有很强的解热、抗菌、抗炎、利胆等作用;白芍有很好的镇痛、抗炎等作用;郁金、黄芩均有利胆、挤菌作用,故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名老中医经验方(1)
![名老中医经验方(1)](https://img.taocdn.com/s3/m/a2bf01bb376baf1ffc4fadf2.png)
名老中医经验方◆◆◆这是独特经验,是常期的临床累积经验结果,建议大家合理吸收,增长见闻。
◆◆◆一、柴胡解毒汤(刘渡舟)【组成】柴胡10g、黄芩10g、茵陈蒿12g、土茯苓12g、凤尾草12g、草河车(即蚤休)6g。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会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加味五金汤(俞慎初)【组成】金钱草30g、海金砂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川郁金10g、玉米须15g。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1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g、朴硝6g。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g。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g、猫须草12g。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g、生甘草3g,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 余岁。
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 余年,4 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年老不愿手术。
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
【处方】金钱草30g、海金砂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郁金10g、京丹参12g、绵茵陈15g、山栀子6g、川黄柏6g、制大黄10g(便通停用)。
【用法】水煎服,连服30 剂,每天1 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 g,水煎代茶。
三、止咳定喘汤(俞慎初)【组成】蜜麻黄6g、光杏仁5g、炙甘草3g、紫苏子10g、白芥子6g、葶苈子6g(布包)、蜜款冬6g、蜜橘红5g、结茯苓10g、清半夏6g。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轻度肺气肿,尤对风寒咳喘痰多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1、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表证明显者,可酌加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贝母。
3、胸闷不舒者,加瓜萎、郁金。
慢性胃炎:刘渡舟应用柴平汤治疗
![慢性胃炎:刘渡舟应用柴平汤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c0b8ea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2.png)
慢性胃炎:刘渡舟应用柴平汤治疗
病案举例:
沈某,男,48岁,患慢性胃炎多年,其人体肥而多郁,喜啖肥甘,消化不良,食后脘痞,时呕酸苦,胸胁苦满。
切其脉弦,视其舌苔白腻而厚。
通过脉症分析,辨为肝郁胃湿,中焦气机受阻所致。
方用柴平汤:
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2g,半夏15g,生姜10g,炙甘草3g,党参6g,黄芩10g,柴胡12g,大枣5枚。
此方服至7剂,则病减大半。
嘱其“少荤多素,遇事不怒”,继续服药,将息而瘳。
方源《刘渡舟应用柴平汤的经验》[张保伟.江西中医药,2001,32(6):6]。
总结:
此为刘渡舟教授验案。
(刘渡舟:1917.10.9-2001.2.3,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擅长用经方治病。
)
本方和解疏泄,祛湿消滞,和胃止痞。
方中柴胡、黄芩泄肝利胆;
半夏、苍术燥湿化痰;
厚朴、陈皮宽中理气;
党参、大枣、甘草健中补脾;
生姜调和胃气。
上药共用,可使肝气条达,脾胃升降复常,积滞消除,痞满自止。
(注:上述中药方仅供参考,用药须咨询专业医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81995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e.png)
刘渡舟医案胃脘痛胃脘痛1年,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痛使抵心胸,脘腹自觉有一股凉气窜动,有时则变为灼热之气由胃上冲咽喉纳少,腹胀满,少寐,尿黄,大便不燥,舌红绛,脉弦。
为厥阴郁勃之气上冲于胃,胃气被阻,不得通降。
拟寒热并用之法以调肝和胃。
黄连5川楝子10乌梅12白芍15生姜10川椒9当归15陈皮10枳壳10香附15郁金12。
5剂胃痛即止,气窜消失,纳增,腹满微胀,加焦三仙30厚朴10,3剂而安。
本例胃痛伴上冲之气时寒时热,为寒热错杂,脉弦为厥阴之气犯胃。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下痛热,饥而不欲食”,指出了肝热胃寒,阴阳错杂,与本例相符故以寒热并用之法,调厥阴肝气以和胃。
小结胸证胃脘痛,按之痛甚,痛处向外鼓起包,大如鸡卵。
滑软不硬,纳便正常,脉弦滑有力,苔白中带滑。
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
糖瓜蒌30黄连9半夏10,3剂。
大便下多量黄色粘液,痛止包消。
刘老认为:1、瓜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用量宜大,且先煎。
2、服药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液,乃痰涎下出之象。
3、本方可治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兼少阳胸胁苦满,可合小柴胡汤。
火热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下痞满,按之不痛,纳少,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舌红,苔白滑,脉沉弦小数。
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当泄热消痞。
大黄3黄连10,沸水泡片刻去滓饮。
3剂而愈。
水气痞心下痞塞,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尿少,便稀,日3-4次,肠鸣,少食,体胖,面部水肿,色青黄不泽,心下隆起一包,按之不痛,抬手即起,苔带水,脉滑无力。
为脾胃之气不和,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气聚不散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柔软无物,但气痞耳。
生姜12干姜3黄连6黄芩6党参9半夏10甘草6大枣12个茯苓20,8剂而愈。
本案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运,水气内生波及胁下,或走于肠间。
重用生姜辛散之力,健胃消化散饮。
临床凡见心下痞塞,噫气,肠鸣便溏,胁下痛或见面、肢水肿,小便不利,可用本方。
刘渡舟医案一
![刘渡舟医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62a5174c10a6f524ccbf85a6.png)
刘渡舟医案一目录小青龙汤 (4)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4)二、百日咳 (4)三、肺胀(肺炎) (5)四、胸痹(冠心病) (5)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 (6)六、汗出 (7)七、呕吐(幽门不全性梗阻) (8)八、遗尿 (8)九、痛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9)十、泄泻 (9)十一、闭经 (10)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12)桂枝汤 (12)桂枝加葛根汤 (22)一、项背拘急 (22)二、痢疾 (22)三、落枕 (23)四、斜颈(痉挛性斜颈) (24)五、痉证(僵人综合征) (24)六、面肌颤动(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25)七、睑废(重症睑下垂) (26)八、风隐疹(荨麻疹) (26)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7)一、喘息 (27)二、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28)三、奔豚 (28)桂枝加附子汤 (29)二、汗出畏寒 (29)三、大汗亡阳 (30)四、房后伤风 (30)五、鼻衄 (31)六、乳漏 (31)七、寒疝 (32)八、疹出不透 (3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3)一、胸闷 (33)二、胸满痛 (34)三、伤寒阴结 (34)桂枝新加汤 (35)一、阳虚感冒 (35)二、头身剧痛 (36)三、阴阳易 (36)四、便秘 (37)五、妊娠恶阻 (37)六、产后高热 (38)麻黄汤 (38)一、伤寒表实 (38)二、咳喘 (39)三、水肿(急性肾炎) (39)四、风隐疹(荨麻疹) (40)五、寒闭失音 (40)六、呃逆 (41)七、急性黄疽 (42)八、癃闭 (42)九、遗尿 (43)十、痛经(膜样痛经) (44)十一、难产 (44)十二、暴发赤眼(急性结膜炎) (45)葛根汤 (45)一、偏头痛 (45)二、口眼歪斜 (46)三、痉病 (47)四、口噤(咀嚼肌痉挛症) (48)六、胃脘痛(慢性胃炎) (48)七、气喘 (49)八、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49)五、眩晕 (50)九、失音 (50)十、小儿腹泻 (51)十一、小儿遗尿 (51)十二、座疮 (52)葛根加半夏汤 (52)一、感冒呕吐 (52)二、胃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53)三、泄泻 (53)大青龙汤 (54)一、伤寒烦躁: (54)二、夏季伤寒 (54)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5)四、溢饮 (55)五、崩漏 (56)六、产后浮肿 (57)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刘渡舟治结肠炎医案
![刘渡舟治结肠炎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2dac1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7.png)
刘渡舟治结肠炎医案刘渡舟治疗结肠炎医案近日,结肠炎的患者明星刘渡舟先生经历了一场成功的治疗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
刘先生的治疗案例不仅生动而且全面,对于其他患者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先生是一位年轻的演艺界人士,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患上了结肠炎,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刘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广泛的了解和咨询。
刘先生经过多次的咨询和医学专家的建议,最终选择了中医治疗结肠炎。
他找到了一位声誉很高的中医师——刘立功医师。
刘医师对他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诊断,发现他的结肠炎是由于脾胃湿热引起的。
据刘医师介绍,脾胃湿热导致了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了结肠炎的症状。
为了改善刘先生的病情,刘医师给他开出了一套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这个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苦参、黄芩、白芍、茯苓等。
刘医师解释说,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浊的功效,可以帮助刘先生恢复健康。
此外,刘医师还提醒刘先生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刘先生按照医师的嘱咐,坚持服用中药,并注意了饮食调理。
在治疗的过程中,他的症状逐渐有所改善。
他的大便次数减少了,腹痛的程度也明显减轻。
通过连续的治疗,刘先生完全康复,恢复了健康的生活状态。
刘渡舟先生的治疗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中医治疗在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疾病的根源方面更能找到关键所在。
其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病情的改善至关重要。
最后,患者的坚持和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总之,刘渡舟先生成功治疗结肠炎的经历对于其他患者和医生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通过刘先生的案例,更多的患者能够认识到中医在治疗结肠炎方面的独特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性化的调理措施,以期早日康复。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df27da0912a2161579299a.png)
刘渡舟医案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奉献。
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
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响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
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
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根底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
患者: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
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病症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
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名医刘渡舟治疗胃痛妙方精选
![名医刘渡舟治疗胃痛妙方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81735b59ec3d5bbfd0a7483.png)
名医刘渡舟治疗胃痛妙方精选作者:文佳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9期刘渡舟,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
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尤其精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定的治疗特色。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老的治疗胃痛妙法吧。
1.活血行气止痛法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刘老常用乌及汤治之。
组成:海螵蛸30克,白及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炒白术9克,香附9克。
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去五靈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
刘老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克,日服2次,亦收佳效。
2.滋养胃阴法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
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
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
组成:玉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30克,沙参10克,冰糖10克。
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养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
同时,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使用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
此两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浓,清而不浊,柔肝醒胃,对慢性胃炎之阴虚者,有一举两得之妙。
刘渡舟黄芪建中汤治疗产后胃脘痛医案经验
![刘渡舟黄芪建中汤治疗产后胃脘痛医案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21fc40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5.png)
刘渡舟黄芪建中汤治疗产后胃脘痛医案经验
李x,女,28岁。
1991年5月29日初诊。
产后失血,形体瘦羸、饮食衰退、脾气先伤。
近日又因气恼发生胃脘拘急疼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自汗而面色青黄、后背酸痛、并有带下,大便溏又有虚寒证情,舌淡、苔薄白、脉弦按之无力。
证属产后脾虚肝逆,阴阳失调。
治当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为疏黄芪建中汤: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30g服五剂而病愈。
[按语]产后失血,导致血虚气衰,阴阳失调,中气不建;又因气恼,肝气乘之,故见胃脘拘急而痛,喜温喜按。
阳虚不固,故自汗出;血虚不养,则后背酸痛。
证属气血营卫俱不足,阴阳失调而不相维系,所以再治疗上当以调和阴阳气血为要务。
《金匮心典》指出:“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本案建中气,宜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甘温补益脾气,建运中州;二是补血柔肝缓急,以节制肝木克伐脾土。
待脾气得建,则能执中央以运四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俾使阴阳调和,气血充盛。
黄芪建中汤用桂枝汤调和脾胃营卫气血,甘温补中;倍白芍以缓肝气之急;与甘草相配,又能酸甘化阴,滋润脾胃;加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兼能缓肝之急。
主药黄芪甘温升阳,益补太阴,善立中州之气。
本方较小建中汤补益中气之功更强,故《金匮要略》在“虚劳里急”后又加“诸不足”三字。
本方虽气血并补,阴阳并调,但其功偏于温补,临床用于治疗胃脘痛而属脾胃虚寒者,疗效确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刘渡舟教授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
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
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
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
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
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
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痞。
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老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
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
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 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
治疗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虚气痞。
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
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
本证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之证。
因此,按林亿所云,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而药味相同。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当互相发明,虚相明显时,即可用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治疗,经方之用,也当以变为灵。
以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夫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
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各有偏重。
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生姜泻心汤证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1.4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条述证简单,只有一脉一证。
一证者,心下痞,按之濡也,说明病人只是感觉心下胃脘部位有堵闷痞塞之感,但按之却柔软,而无坚硬疼痛,是属气痞。
一脉者,就是关上浮,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今阳热之脉,仅见于关上,说明中焦有热,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故心下痞塞不通。
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虽痞塞而不疼痛。
本证后世医家称之为热痞,刘渡舟教授在火证论中叫做“火痞”,其治疗当泻热消痞。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和胃开结,黄连苦寒,清心胃之火。
以麻沸汤渍之,则味轻气薄,清热而不泻下,治在胃而不及肠。
二药合用,使热去结开,则痞满自消。
1.5 附子泻心汤《伤寒论》第155条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条论述热痞兼下焦阳虚的证治。
无形邪热结于中焦,脾胃升降之机乖戾,故见心下痞满;下焦阳虚,不能温阳固表,故见恶寒汗出。
治疗当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泻热,以麻沸汤浸渍片刻,取其味薄气轻,以清泻上焦之邪热,达到消痞的目的;附子久煎别煮取汁,使辛热之药发挥温经扶阳的作用。
病案举例刘x x ,女,58岁。
患有慢性胃炎20余年,病情时好时坏,经常不能离开治胃药物,饮食稍有不慎,病情就要发作,始终无怯根治。
近来病情又加重,心下痞满,嗳气频作,呕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日行3-4次,肠鸣漉漉,饮食少思,左胁下空痛不舒。
望其人体质肥胖,面部虚浮,色青黄不泽。
胃脘处按之柔软不痛,胃中有振水声。
舌苔水滑,脉滑无力。
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尊仲景之法以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加茯苓健脾利水。
生姜20克、干姜4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茯苓30克。
此方连服7剂,痞消胃开,大便成形,胁痛肠鸣均轻。
后依法调理3个月有余,饮食二便均至正常,体力如常,复查胃镜,病灶基本消夫,病获痊愈。
2 效东垣擅调脾胃升降李东垣,受业名门,在用汗、吐、下等常法治疗乏效时,宗元素“养胃气”的家法,以饮食劳倦内伤立论,从脾胃施治,竟获卓效。
他在传统的伤寒外感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学说,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其临证施治,特别强调脾胃的作用,遣方用药也多归于脾胃,崇脾补土,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之为“补土派”。
他把物质在体内的主要运动形式--升降,紧密地落实到脾胃的功能特点上,在升清与降浊一对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认为升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临床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创制了不少以升阳益气为主的方剂,擅长用升麻、柴胡、葛根、黄芪等升提之品,成为补土派的显著特色之一。
东垣之后,其脾胃学说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中医对于脾胃病的认识和治法日臻成熟,后人用“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确立了李东垣及其脾胃学说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仲景治病,擅调枢机开合,其论为“开合枢”,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东垣治病,擅调气机升降,倡导“升清阳,降浊阴”,临床喜用风药升脾胃之阳气而达到降浊阴的目的。
刘老对东垣的脾胃学说,推崇备至,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喜用东垣之法,其常用之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2.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方为东垣《脾胃论》第一方,出自《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生石膏。
治疗各种内伤疾病,元气下降不升,阴火乘机困扰脾胃所致的脾胃清阳不得上升,湿热困阻中焦,热多湿少的症状。
如倦怠懒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肌肉消瘦等。
本方以柴胡为主,份量独重,配以升麻、羌活以升举脾胃之阳气;辅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脾胃;苍术渗湿健脾;黄芩、黄连、生石膏清泻阴火。
2.2 升阳益胃汤本方出自《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
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
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不嗜食,食不消。
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
其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芍药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用。
二方的区别在于湿热的轻重和是否兼有肺系症状。
病案举例董 x x,女,37岁。
十余年就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
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特求刘教授用心调理。
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
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
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
方用升阳益胃汤: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4克,红人参6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黄芪20克,白芍12克,半夏16克,黄连3克,泽泻10克,陈皮8克。
服药7剂,纳增便减,周身轻松。
又服7剂,诸证若失。
细心调理两月有余,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3 法天士甘寒濡养胃阴东垣之后,脾胃学说业已形成,至清代开始认识到了胃病治疗证有缺陷,即如华岫云在批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目》中指出的“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
对胃府研究确有殊功,纠正了“略胃”倾向者,莫过于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滋养胃阴”的治法。
叶天士首先继承了李东垣治脾的思想,但他井不墨守成规,认为“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就不能用治脾之药笼统治胃,而必须滋胃阴,降胃气,以润通为补。
临床常用药物如麦冬、麻仁、石斛、粳米、甘草、蔗浆等甘凉濡润之品,使胃津复来,胃气自然下行而病愈。
他归纳的“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则把脾胃分治的理论,叙述得条分缕析,正如华岫云评价“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
导师刘渡舟教授把东垣理论与叶氏学说定名为南北两派,认为北方之人,体格强壮,北方气候,偏于寒冷,故北派治病,用药辛香燥烈,温药取效;而南方之人,体质柔弱,南方气候,偏于温热,故南派治病,用药甘酸濡润,凉药见功。
刘老在临床上喜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次则效法东垣调理脾胃升降,然若患燥热之证,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肤发热,便不通爽,九窍不和者,则属于胃阴不足,此则不宜芪、术、升、柴等药,而当用降胃之法。
但所谓胃宜降则和,却不宜辛开苦降或苦寒下夺以损胃气,而宜甘平或甘凉濡润之法以养胃阴,这样津液来复,通降目的可达,此时则当用天士养胃阴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