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作者:陈彩云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4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本一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课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课文,必须立足文本,教师要抓住语文教学的突破点,引领学生多重对话,使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让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达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回归本色。
那么,我们如何去选准教学中的突破口,创造有效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呢?现在结合一年级下册《画家乡》一文,介绍自己的几点做法,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爱语文
教材解读有多深,语文的魅力就有多大。阅读在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我们不要只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学生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回答问题。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设计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乐于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因此,在教学《画家乡》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配以形象、生动的课件,向孩子们展示老师家乡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去游览,让孩子们从老师家乡开始游览,再引发去五个小朋友家乡浏览的兴趣,从而随着课文中五个小朋友的引导,走入课文学习。让学习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使文本自然的进入学生视野,学生也能动情的融入文本。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学语文
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进一步的挖掘教材的核心价值,进行品味与体会,提升文本价值,增加课堂质感。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
1.通过句式的训练这个突破口,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表达句式
课文中“……那么……那么……”这个关联词语,多处出现,自然是不容忽视的语言训练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句式训练。
第一层次:学教材中句子“海那么蓝,那么宽。”首先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反复读,体会出文中“……那么……那么……”这个关联词语写出了一个景物的两个特点,接着让学生仿句练习说话,要求如:“花儿那么香,那么美。”“草儿那么嫩,那么绿。”再次延伸到用这个关联词夸夸自己家乡的某些景物或是身边的亲人朋友。
第二层次:教学第三自段“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山那么高,水那么清。”与第二自然段“海那么蓝,那么宽。”不同在于,这里写的是两种景物的不同特点。然后,让学生练说。
第三层次:独立拓展,运用“……那么……那么……”轻松说话写话。
2. 通过词语的训练这个突破口,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表达方式
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家乡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并积累语言。
如在第四段教学时,我们抓住“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进行有层次的教学,通过找颜色的词语,点出重点词,朗读体会,最后回到段中,整体感悟,溶入轻松愉悦的乡村配乐,让形和声相结合,调动起学生的耳、眼,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美丽的意境中。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包含的意蕴。
三、用语文
用语文是学语文的一条好途径。生活中,学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显现,更没有了人文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必须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宝贵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
课文学好了,我们还得教给孩子们迁移运用。那就请学生学习五个小导游写家乡的语言去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吧。一方面让学生结合课文感受到美丽的祖国,在言语表达、词语选择以及朗读中,心理被映射了浓浓的热爱家乡之情;一方面,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与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提升。于说写中调动语言积累,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语言整合运用,经历语言实践。人文性与工具性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让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凭空想象,语言自然会苍白的。孩子的思维毕竟是从直观起步的。我给孩子们展示了我们县城的图片:街道、高楼大厦、广场、江滨路、索桥等,这样给学生提供图片素材,从直观到抽象,作为语言的凭借,让学生言之有物,又言之有色彩。既让“……那
么……那么……”关联词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又让“宽宽的”“高高的”“又__又___”这些词语给孩子得到了积累。
于是,有了下面的这段说话训练:我的家乡在XX。我画的山那么多,那么绿。稻田那么多,秧苗那么绿。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又宽又大的体育广场。那个正在江滨路快乐地玩耍的小女孩(小男孩),就是我。
充分的利用文本,最大限度的开发文本,巧妙的引,深刻的导,灵动的说,紧抓“让学生学语文”,带着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深入语境,感悟品味,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和气息,切实落实“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的阅读指导思想,这才是“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一”去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