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地的誓⾔》是当代作家端⽊蕻良创作的⼀篇散⽂。
这是⼀篇抒情散⽂,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7课《⼟地的誓⾔》课⽂原⽂ 对于⼴⼤的关东原野,我⼼⾥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时⽆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还是跳动的,我的⼼还在喷涌着热⾎,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握着⼀把泥⼟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桦林,标直漂亮的⽩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鞭滚落在⼭涧⾥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粱,⾦黄的⾖粒,⿊⾊的⼟地,红⽟的脸庞,⿊⽟的眼睛,斑斓的⼭雕,奔驰的⿅群,带着松⾹⽓味的煤块,带着⾚⾊的⾜⾦;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马⼉戴着串铃在溜直的⼤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种声⾳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所缠绕,不管我⾛到哪⾥,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是不可阻⽌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已经和我的⼼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地的深层,在翻滚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便是从那⾥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有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喷涌着⾎液⼀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放在⼤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的跳跃是⼀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天它们要汇合在⼀起。
⼟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肤,都有着⼟粒;我的⼿掌⼀接近⼟地,⼼就变得平静。
7.《土地的誓言》课堂实录
7.《土地的誓言》课堂实录【积累字词】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
同学们先把课文散读一遍,注意读准以下加点字的字音,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分析课文】0.背景及题解同学们初读时应该发现文末有“‘九一八’十周年写”这样一行字,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及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在“九一八”十周年的时候,作者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
何为“誓言”?——宣誓、发誓时说的话。
同学们散读课文后,可以初步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对这土地发出誓言”,看着这个标题,我们不禁想问:(1)作者到底要对土地发出什么誓言?(2)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1.分析课文第1段全文共两段,请同学们把第1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情感。
(1)“这种声音”指什么?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1段中作者反复写到了“这种声音”?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声音”指什么?让我们到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这些句子都写到了“这种声音”。
显然文章开头就交代了,“这种声音”指的是她对“我”的呼唤、召唤。
结合上一句可知,文中“它”指的是关东原野,也就是作者的故乡。
所以“这种声音”就是互相呼唤“我”的名字,召唤“我”回去的声音。
作者在这里用女字旁的“她”来称呼故乡,而不是宝盖头的“它”。
可见故乡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有生命的,“我”和故乡之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亲近关系的。
(2)“我”在什么情形下听到这种声音?“我”对故乡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故乡召唤“我”回去。
“回去”一词表明当下的“我”不在故乡,结合写作背景已知,此时的“我”还流亡他乡。
身处异乡的“我”在什么情形下听到这种召唤的声音呢?①我们关注到文中第1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指的是什么时候?第1段中有一大段对故乡的回忆:这个句子很长,概括起来就是“对故乡景物的回忆”。
也就是说,当“我”回忆起故乡的景物时,“我”就会听到故乡对“我”的召唤。
词语课课通-7-土地的誓言
7.土地的誓言★【拼音+解释】01.誓[shì]言:相互约定的话。
02.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03.胸膛:躯干的一部分,在颈和腹之间。
04.泛滥[ làn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05.标直:笔直06.呻吟[ yín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07.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多用于奔放的兽类,鸟类。
08.山涧[jiàn]:山间的水沟。
09.碾[niǎn ]:1.作名词,指把东西轧碎或压平的器具2.作动词,指把固体的物品弄成粉末状或把不均匀的物品弄平,碾平。
10.高粱[liáng]:一种农作物,东北各地种植最多。
11.斑[bān)斓(lán ]:形容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
12.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13.怪诞dàn:奇怪,古怪。
14.缠绕[rào]:本意指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也有纠缠、束缚的意思。
15.亘[gèn]古:自古以来,远古。
16.默契[qì ]:指心灵相通,配合得很好。
17.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18.田垄[ lǒng]:分开田亩的土埂或田间种植作物的垄。
19.埋葬[zàng]:原意指掩埋去世的人,也引申为消灭、掩埋或遮掩某样东西。
20.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21.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22.土壤[ rǎng]: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禾稻[dào]:指稻谷。
24.丰饶[ráo]:丰裕富饶;丰足充实。
25.污秽[ huì]:意思是肮脏的;不洁净的[物体]。
贬义词。
26.耻辱[rǔ]:指声誉上所受的损害。
或指遭到侮辱、感到羞辱的事。
27.端木蕻[ hòng ]良蕻:茂盛。
★【练习】写汉字,标拼音,加注释01.shì[ ]言02.zhì[ ]痛03. .泛làn[ ] 04.呻yín[ ]05.háo[ ]鸣06.山jiàn[ ] 07.高liáng[ ] 08.斑lán[ ]09.lán[ ]语10.怪dàn[ ] 11.缠rào[ ] 12.gèn[ ]古13.默qì[ ] 14.田lǒng[ ] 15.埋zàng[ ] 16.zhà[ ]蜢17.gǎo[ ]头18.土rǎng[ ] 19.丰ráo[ ] 20.污huì[ ]21.耻rǔ[ ] 22.niǎn[ ]着新谷23.端木蕻[ hòng ]良★【校对】01.誓[shì]言02.挚[zhì]痛03. .泛滥[ làn ] 04.呻吟[ yín ]05.嗥[háo]鸣06.山涧[jiàn] 07.高粱[liáng] 08.斑斓(lán ]09.谰[lán]语10.怪诞[dàn] 11.缠绕[rào] 12.亘[gèn]古14.默契[qì ] 14.田垄[ lǒng] 15.埋葬[zàng]16.蚱[zhà]蜢18.镐[gǎo]头18.土壤[ rǎng] 19.丰饶[ráo] 20.污秽[ huì] 21.耻辱[rǔ] 22.碾[niǎn]着新谷23.端木蕻[ hòng ]良。
7、《土地的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第一:“我要战斗! ” 第二:“我要回去! ”
文章主旨:
作者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 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 成长足迹,抒写了对沦亡的故 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 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 牲生命的誓言。
珍爱和平环境 争分夺秒学习 振兴祖国经济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红熟的浆液” 指作者内心如沸腾的 岩浆,在燃烧,在沸腾。
6.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 P39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 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 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 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 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 切。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 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 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 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 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 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 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谰语 lán
端木蕻良 hóng 嗥鸣 háo 怪诞 dàn
挚痛 zhì
山涧 jiàn 亘古 gèn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 18日,“九一八” 事变已经过去了 整整十年,抗日 战争正处于十分 艰苦的阶段,流 亡在关内的东北 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 制的思乡之情写 下了这篇文章。
“ 九 一 八 ” 事 变
历史不容忘记
我 要 妈 妈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
家,小说家。满族,原名曹京平, 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7土地的誓言-课件
字词积累
zhì
háo
jiàn lán
挚痛 嗥鸣 山涧 谰语
dàn gèn
gǎo
huì
怪诞 亘古 镐头 污秽
字词积累
【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污秽】肮脏的东西。
【斑斓】灿烂多彩。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 致的了解。
初读感知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我要回去!” “我要战斗!”
细读感悟
1.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何作用?
(1)结构:总领第一段。 (2)内容: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细读感悟
2.文中哪些字词或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 感情?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表达情感?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务不 受限制地流行。
初读感知
阅读课文,课文共有两段,分别讲了什么 内容?请聪明的你加以概括。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 “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 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 “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7 土地的誓言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熟练掌握本文重点字词。 2.联系背景,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体味文章 真挚感人的语言。 4.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年),原名曹京平,辽 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 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 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 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 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 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誓言的基本概念。土地誓言是对土地的尊重和保护的承诺。(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体现了我们对资源的珍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土地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
(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
5.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土地誓言的含义。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土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土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觉得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解释土地誓言的概念,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7 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清文章的脉络结构。(重点)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难点)
3.在熏陶感染中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1912—1996年),作家。原名曹京平 ,辽宁昌图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山西、重庆执 教,在香港、上海主编过《时代文学》《大刚报》 副刊。著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科尔沁旗草 原》,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憎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作 品有长篇小说《曹雪芹》,以及散文集、剧本等。
精读细研
白
马
桦
群
林
蒙 古 狗
鹿 群
精读细研
豆
玉
粒
米
黑
煤
土
块
地
精读细研
2.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这些景物?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如数家珍,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 色、物产,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富饶 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 大了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是在行文中直呼 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 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 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 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 鸣。
合作探究
4.文章起初用“她”来称呼“关东大地”,后面却改口说“土地, 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作者前后为什么 要变换人称?
土 地
深切的怀念
7《土地的誓言》
整 体 感 悟
1、听录音朗读,标出你有 疑问的字词和语句,以及你 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2、观看一组表现东北风情 的图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 情。
日军轰炸南满铁路
屠杀
日军轰炸南满铁路
屠杀
谰语 lá n
端木蕻良 hó ng 嗥鸣 há o 怪诞 dà n
炽痛 chì 胸膛 tá ng
合作探究:
2、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 出来?试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 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 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 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 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 “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 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 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 果。)
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 回答。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 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 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耻辱。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 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 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 是什么?
喷涌 pēn 泛滥 là n
n 山涧 jià n 亘古 gè
斑斓 lá n 默契 qì
碾 niǎn 田垄 lǒng 丰饶 rá o 蚱蜢 zhà měng
白桦林 huà
污秽 huì 镐头 gǎo
整体感知
1.文章题目是《土地的誓言》,是不 是就是指土地发出的誓言呢? 2.什么誓言?(书中原话)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个自 然段的内容。 4.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觉得文章该怎样朗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怀着满腔的激愤之情写下了这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在熏陶中让学生感受当时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郁的情感打动人心。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
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会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
再者,七年级学生在理解本文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
所以,我会把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范读和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课文里精彩语言,同学们学会并初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3、通读全文,找出本文抒情描写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片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散文,所以,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2、教学难点:本文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学生不易理解。
7《土地的誓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土地的誓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前几日在朋友圈中有幸读到《余映潮教学艺术经典语录——读写结合,形式丰富》一文,真是如获珍宝,收获颇丰。
原来读写结合竟有如此新奇之角度,竟有如此多样之形式。
于是在《土地的誓言》一课中稍作尝试,望“以读促写”,通过阅读汲取写作的养分;望“以写促读”,通过写作加深阅读的体验。
一、教学目标1.积累并掌握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揣摩精彩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独特的抒情方式,以读促写,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重点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学习抒情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背景,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五、教学过程(一)猜猜“我"的故乡以学生课前预习所创作的诗歌作为谜语,学生竞猜:小诗人的故乡在哪里?通过感受故土之情,引出课文。
故乡凉皮辣子肉夹馍,二世亡秦长恨歌。
曲江池畔夜鸣曲,玉颜空死马嵬坡。
(西安)故乡清清湖水是你梳妆的镜子,绿绿草原是你美丽的衣裙,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少女翩翩起舞。
(内蒙古)(设计目的:《土地的誓言》最大的难点就是由于学生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验,难以真正的走入课文,把握作者对故乡炽痛且深沉的爱意。
设置谜语竞猜的环节,既让学生通过写作回顾家乡风貌,感受故土美好,容易理解作者家乡被摧残后的愤恨。
又让学生“小试牛刀”,为之后有关“乡情"的写作训练打下基础。
)(二)想象这一片土地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土地景象的语句,并且根据这些景物猜测端木蕻良的故乡在哪里。
预设:第一段从“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到“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段从“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作者的故乡在东北,从白桦林、高粱、黑土地等可以看出。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土地与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土地对个人和民族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举例解释:
-针对难点一,教师可以通过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历史意义。
-针对难点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土地的象征性描述,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针对难点三,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针对难点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强调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土地问题,表达对土地的情感。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今后,我将尝试联系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土地与个人、民族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的誓言》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告白,展现了土地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精神的寄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通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表达情感,我们可以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语言积累与运用
《土地的誓言》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点字词(1)字词积累炽痛chì嗥叫háo 斑斓lán 亘古gèn 默契 qì田垄lŏng 污秽huì 镐头găo 蚱蜢měng 辘辘lù(2)字词解释①炽痛:热烈而深切。
②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③斑斓:灿烂多彩。
④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⑤怪诞:奇怪,古怪。
⑥亘古:远古。
⑧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⑨田垄: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作物。
⑩蚱蜢:昆虫,像蝗虫,常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向外地迁移,是害虫。
⑪污秽:肮脏的东西。
⑫狐仙姑:东北地区民间迷信的神仙。
(3)多音字、形近字辨析谰lán 谰语涌yŏng 汹涌诞dàn 诞生斓lán 斑斓诵sòng 朗诵涎 xián 涎水2.精彩语句(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简析】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
(2)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简析】结尾抒情,语气坚定,表达了至死不渝的决心。
抒发了浓烈的爱国情怀与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
3.语言交际仿句是中考常见题型之一,主要考察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题目中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常见仿句答题需注意以下要点:(1)审清题意:即要明确试题要求仿写怎样的句子,有哪些限制条件。
(2)分析结构:即要认真分析例句的结构形式,明确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复句的要判断复句的类型。
(3)美化语言:仿写题多是一些情感丰富,富有哲理的语段,语言优美,生动,深邃,传神,所以要注意词语的锤炼,让语言亮起来。
七年级第7课《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眷恋乡土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
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验。
所以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二、课标要求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目标1、积累“挚痛、谰语、泛滥、嗥鸣、山涧”等词语的含义。
2、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重点语段,领会作者对家乡深沉的爱和对敌人彻骨的恨。
3、与文本共鸣激发学生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
四、教学重难点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五、学情分析《土地的誓言》在本单元是属于是散文的体裁。
是作者由生活的经历激起的心灵之声,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散文中的呼告、象征手法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加之作品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课文(二)、作家、背景介绍(三)、品读文章重点词句,品味文章意象的含义,品味文章情感。
1、从第一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东北代表性景物的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我”对东北大地的热爱之情。
(1)“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7 土地的誓言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土地的誓言”是偏正短语,重点是“誓言”,它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与必胜的信心。
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此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至此已经过去十年,东北三省沦陷近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hóng)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标直:笔直。
呻shēn吟:由于痛苦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
二、主题概述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我”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故乡而热血沸腾。
第二部分(第2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发誓要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四、思考探究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一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土地的誓言原文
土地的誓言原文土地的誓言人类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自古以来,人们对土地充满敬畏之情,视之为生命的来源和珍贵的财富。
土地承载着生物的繁衍与生长,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环境的恶化,土地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作为土地的守护者,我愿发出以下的誓言,以保护和保持土地的纯洁与可持续发展。
一、尊重土地的自然规律我将以敬畏之心对待土地,尊重土地的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
我将积极学习和倡导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我将努力减少人类对土地的破坏,促进土地的自然恢复,保护和改善土地质量。
二、保护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将致力于保护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珍视每个物种的存在和发展。
我将积极参与保护区域、湿地和森林等自然保护活动,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我将尊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和迁徙习性,不干扰其正常的生活和生存。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我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发展目标。
我将主张科学种植、轮作休耕和绿色农业,减少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我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化进程。
四、治理土地的污染和退化我将积极参与治理土地的污染和退化问题,提高土地质量和环境健康。
我将支持农业环保措施和土壤修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土地的土壤侵蚀。
我将倡导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和循环利用,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和破坏。
五、保障土地权益和土地管理我将维护土地权益,支持公平的土地管理和土地政策。
我将关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和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
我将倡导土地利用权的公平分配和土地开发的透明规范,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正。
六、传承土地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我将传承土地文化,珍视土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我将保护土地上的文化遗产,维护土地上的古迹和传统建筑。
我将推广土地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土地保护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荣的基石,保护和保持土地的纯洁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7、土地的誓言
“她呼唤”,“她召唤”是移情于物,表达思念故乡的感情。
c、在我的记忆中,你看见了哪些景色、物产?用什 么手法写?
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豆粒、黑土地、 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
排比,当我躺在· · · · · 当我仰望· · · · · · 当我回想· · · · · · 我想起· · · · · · 我看见· · · · · · 我想起· · · · · · 还有大量短语的排 比来展现关东平原美丽富饶。
)
2、声誉上所受的损害。 (
斑斓 )
( 无时无刻 )
5、热烈而深切。
(
炽痛 )
听范读,注意以下要求:
1、注意朗读时的语气重音, 感 受 作者情感。
2、结合对本文内容的了解,谈一 谈对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的理解。
1、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赞美、热爱、怀念、忧伤、愤怒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作者面对故乡东北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内容 第一段: 回忆故乡 第二段: 发出誓言
情感 赞美、热爱、怀念
忧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愤怒
品味语言
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 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 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 理解和体会。
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总领第一段,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对家乡的热爱。 b、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 她召唤我回去。
课 文 导 读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 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 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 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 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 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 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 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 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 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土地的誓言》诗朗诵稿
《土地的誓言》诗朗诵稿
男: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我们见证了生命的繁衍生息。
我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辽阔与富饶,见证了那些矗立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化。
女:这是一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望。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学会了坚韧与拼搏,学会了感恩与奉献。
男:然而,这片土地也曾遭受过磨难与痛苦。
那些苦难的岁月,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与安宁。
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昌盛,我们愿意付出一切。
女:今天,让我们共同宣誓: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守护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安宁。
我们要让这片土地上的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合:为了这片土地,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上是我为您提供的《土地的誓言》诗朗诵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7 土地的誓言教案与教学反思
7土地的誓言课题土地的誓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
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有改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读准字音挚.痛(zhì)泛滥..(fàn làn)呻吟.(yín)嗥.鸣(háo)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èn)蚱蜢.(měnɡ)镐.头(ɡǎo)碾.(niǎn)辘.辘(lù)污秽.(huì)辨清字形亘(ɡèn)亘古诞(dàn)诞生恒(hénɡ)永恒涎(xián)垂涎理解词语挚痛:诚恳而深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想
作者的内心也 在燃烧、在沸 腾、在奔突, 似乎喷涌而出 !
“关东大地”有 了生命与情感, 可以像人一样召 唤着我们,激励 着我们为之奋斗 、为之牺牲。
问题探究
1.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 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思路提示 :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 ”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 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èn 亘古
lŏng 田垄
lù 辘辘
huì 污秽
găo 镐头
zhà měng 蚱蜢
niăn 碾
重点词语解释
诚恳而深切。 挚痛: 灿烂多彩。 斑斓: (野兽)大声嚎 嗥鸣: 叫。 荒诞离奇;古怪。 怪诞:
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 远古 谰语: 。 默契: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 致的了解。
泛滥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 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我” 常想起关东原野 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召唤,内心为此热血 沸腾 。
♫第二部分(第二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 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战斗甚至牺牲。
写实
任何一块大地 的深层,都涌 动着沸腾的岩 浆。
写意
大地之心和作者 之心都在颤栗着 、愤怒着,即将 以不可阻挡之势 爆发出来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 较平稳。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 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 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 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 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 果。
{
她 你
感情平 稳 直接,迫切 修辞手法:呼告
感情的变化
呼告:修辞手法之一。叙述某人或某事物 时,突然撇开读者或听众,直接对叙述对 象说话。呼告有对人的、有对物的。运用 呼告可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两段有无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 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 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前者表达作者对故乡 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后者也表达了作 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 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 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
第 7课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作 家,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是反映东北沦陷区 人民生活的代表。
背景材料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
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反诬中国军队
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随即攻占沈
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 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 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课堂小练
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挚痛(zhì)嗥鸣(háo)斑斓(lán) B.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gèng) C.辘辘(lù)丰饶(ráo)碾着(zhǎn) D.污秽(suì)蚱蜢(zhà)田垄(lǒng) 答案:A【点拨】B.亘—gèn。C.碾—niǎn。D.秽— huì 。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
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 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 爱国热情和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重点字注音
zhì 挚痛
háo 嗥鸣
lán 斑斓
lán 谰语
dàn 怪诞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 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怎样理解文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中“埋葬”一词的含义? “埋葬”一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用在此 处是因为作者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 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故园。“埋葬”一词使句子 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体现了作者悲愤的心绪。
课前预习
1.课题《土地的誓言》是什么意思?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 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即作者面对土 地,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
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 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我必须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1.注意生字词、语速、语调、重音。 2.划出自己喜欢的或感触最深的句段。 3.感受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
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向我们 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信息?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 情”中的“泛滥”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一词原意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 流淌”,此处引申为“思想、情感到处扩散”。用来 形容作者激愤的心情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 流,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2.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关东大地而奋斗,为了美 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 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 · · · · · 在那亘古的地 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 液一样。 (1)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 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2)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表层是指“大地深层沸腾的岩浆”。深层是 指作者内心积压的情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
本课小结
本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沦丧于日 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 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 誓言。 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 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乡的渴 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可感受到作 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