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框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部分教育知识与应用

一星为考纲要求了解内容,二星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三星为运用内容。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1、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代。

2、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学院

内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

南洋公学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1986年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二)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有成绩有不足。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人才、少年儿童一生发展

2、全民性:广义面向全体人民,狭义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3、义务性: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

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

础教育。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4、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每

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5、活动性:

6、趣味性:

7、启蒙性:表现在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

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为有效实现工作目

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核心)

4、总务工作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五)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教育性、

规范性、系统性、效益性、动态性、责任性

2、学校管理的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

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六)学校管理的目标和途径:学校绩效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沟通时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二、我国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组织:包括定义、特点、结构模式(直线型、智能型、直线-智能型、矩阵型、事业部型)

(二)基本形式(行政类和非行政类)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校长负责制)

(四)小学组织机构及运行

(五)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课程

一、课程概述

内涵: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西方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价值》和博尔特的《课程》,后者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是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定义:几种课程定义

意义与作用:

类型:从课程固有属性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从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开发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观念物质制度心理性)特点:普及型、基础性、全面性

二、课程编制

(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泰勒的目标模式: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二)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

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的特征。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

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

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

重要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

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

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

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

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其

组织方法有逻辑式、心理式和折衷式。

课程资源

(三)课程目标:内涵、依据、三维课程目标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六)课程结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

顾、三个阶段、改革理念、目标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四)加强课程综合化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六)课程法制化

第五节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概念、性质、原则、特点、对象、意义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研究课题、教育文献研究与综

述、制定研究计划、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

育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教教育叙事研究

第六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概念、属性、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的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第七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道家、《学记》

(二)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三、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卢梭、康德、佩斯泰洛齐、洛克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杜威、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三大流派、发展趋势

第八节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动因(内发论、外铄

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

能动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九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我国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