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12章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化学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

大学物理化学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

第12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在简单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 ( )A、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cB、互撞分子的相对总动能超过EcC、互撞分子联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cD、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c2.简单碰撞理论属基元反应速率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分子是无相互作用的刚性硬球B、反应速率与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成正比C、从理论上完全解决了速率常数的计算问题D、反应的判据之一是联线上的相对平动能大于某临界值3. 根据碰撞理论,温度增加反应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活化能降低B、碰撞频率提高C、活化分子所占比例增加D、碰撞数增加4.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的要点是: ( )A、反应物通过简单碰撞就变成产物B、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C、反应物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反应速率决定于活化络合物分解为产物的分解速率D、引入了方位因子的概念,并认为它与熵变化有关5. 过渡态理论对活化络合物的假设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 ( )A、是处在鞍点时的分子构型B、正逆反应的过渡态不一定相同C、存在着与反应物间化学平衡D、生成的过渡态不能返回反应始态6. Lindemann 单分子反应机理是假定反应分子经碰撞激发后 ( )A、立即分解B、有一时滞C、发出辐射D、引发链反应7. 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速率受离子强度影响的规律,下述说法中正确的应是: ( )A、离子强度I越大,反应速率越大;B、I越大,反应速率越小C、同号离子间反应,原盐效应为正;D、电解质与中性反应物作用,原盐效应为负[Co(NH3)5Br]2++OH-→[Co(NH3)5OH]2++Br-CH2ICOOH+SCN-→CH2(SCN)COOH+I-8. 除多光子吸收外,一般引起化学反应的光谱,其波长范围应是: ( )A、可见光(400 - 800 nm)及紫外光(150 - 400 nm)B、X射线 (5 -10-4nm)C、远红外射线D、微波及无线电波9.对光化学第二定律的认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对初级,次级过程均适用B、对任何光源均适用C、对激光光源及长寿命激发态不适用D、对大、小分子都适用10. 与光化学基本定律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被物质吸收了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B、光化学反应所得到的产物数量与被吸收的光能的量成正比;C、在光化学反应中,吸收的光子数等于被活化的反应物微粒数;D、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吸收系数越大,透过溶液的光强度也越大11. 已知 HI 的光分解反应机理是:HI + h→ H·+ I·H·+ HI→ H2 + I·I·+ I·+ M→I2 + M 则该反应,反应物消耗的量子效率为: ( )A、 1B、 2C、 4D、 10612. 光化反应与热反应(黑暗反应)的相同之处在于 ( )A、反应都需要活化能;B、温度系数小;C、反应都向G(恒温恒压,W'=0时)减小的方向进行;D、平衡常数可用通常的热力学函数计算13. 温度对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A、与热反应大致相同;B、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学反应速率下降;C、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学反应速率不变;D、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的变化对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小14. 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B、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C、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平衡,以致使转化率大大地提高了D、催化剂能同时加快正向和逆向反应速率15. 称为催化剂毒物的主要行为是: ( )A、和反应物之一发生化学反应;B、增加逆反应的速度;C、使产物变得不活泼;D、占据催化剂的活性中心;16.乙醛的光解机理拟定如下:(1)CH3CHO + hνCH3· + CHO·(2)CH3· + CH3CHO CH4 + CH3CO·(3) CH3CO·CO + CH3·(4) CH3· + CH3· C2H6试推导出CO的生成速率表达式和CO的量子产率表达式。

物理化学12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物理化学12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f f'
1
f ' kBT
1 exp( h )
h
kBT
k
K
c
k BT h
f ' exp(E0 )
f A fBC
RT
Kc
f ' f A fBC
exp(E0 ) RT
k
kBT h
K
c
g
Kc
K
c
(C g
)n1
n 为所有反应物的计量系数之和
rG
g
m
(C
g
)
RT
ln[K
c
(C
g
)n1
]
g
K
c
令∠ABC=180°,即A与BC发生共线碰撞,活化 络合物为线型分子,则EP=EP(rAB,rBC),就可用 三维图表示。
三原子分子反应的势能面
反应坐标: 在势能面上,反应沿着RT→TP 的虚线进行,是一条最低能量 的反应途径
三、由过渡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1、公式推导和公式
A B Kc [ AL BL C] A B C
缺点: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概 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 能求得,碰撞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12.2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一、理论模型 1、 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要经过一个过
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需要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 渡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所以过渡态里理论又称为活 化络合物理论。
k
d
2 L(8RT
AB
)1/
2
dcA dt
d
2 AB
L(8RT

物理化学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259-186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259-186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本章知识要点与公式1. 碰撞理论双分子碰撞频率 :2AB AB A B Z pd L c = 22AA AA A 2Z d L π= 临界能c E 与活化能a E 的关系:12a c E E RT =+ 用简单碰撞理论计算双 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2AB aEk d RT π⎛⎫=- ⎪⎝⎭ 2AA 2a E k d RT π⎛⎫=- ⎪⎝⎭ 概率子Pexp a E k PA RT ⎛⎫=- ⎪⎝⎭2ABA d π= A P A =n n n n 2. 过渡态理论用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0B B B exp E k T f k h f RT π≠⎛⎫=- ⎪⎝⎭用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0010B r m r m exp exp nk T S H k c h R RT ≠≠-⎛⎫⎛⎫∆∆=- ⎪ ⎪⎝⎭⎝⎭对于双分子理想气体反应:1n000B r m r m exp exp k T S H P k h RT R RT -≠≠⎛⎫⎛⎫⎛⎫∆∆=- ⎪ ⎪ ⎪⎝⎭⎝⎭⎝⎭3.原盐效应稀溶液中,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B 0lg2kz z k = A z 与B z 同号,产生正的原盐效应,I ↑ k ↑;A z 与B z 昇号,产生负的原盐效应,I k ↑↓。

4. 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分子的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在初级反应中, 一个反应分子吸收一个光子而被活化。

1 mol 光子能量(1 Einstein ) 101197J m mol Lhcu Lh νλλ-.===⋅⋅量子产率 ar I ϕ=5. 催化反应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历程,改变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来改变反应速率,只能缩短达到平蘅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蘅的组成。

酶催化反应历程( Michaelis – Menten 机理)米氏常数12m 1k kK k -+=当[]S →∞ 时 []m m m111S K r r r =⋅+将1r对[]1S 作图,可求m K 和m r .典型俐题讲解例 1 500K 时,实验测得 NO 2 分解反应的提前因子为 61312.0010mol m s --⨯⋅⋅,碰撞截面为1921.0010m -⨯,试计算该反应的概率因子 P解 :2AA2A d π=c 2σ= ()()19223-12 1.0010m 602310mol-=⨯⨯⨯.⨯7-13133710mol m s -=.⨯⋅⋅61371320010mol m s 33710mol m s A P A --1∞--1∞.⨯⋅⋅==.⨯⋅⋅ 例 2 实验测得 N 2O 5 分解反应在不同温度时的反应速率常数,数据列于表中。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模拟试卷A及答案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模拟试卷A及答案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模拟试卷A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 ( 共10题 20分 )1. 2 分除了被吸附气体的气压须适当之外,下列因素中哪个对气体在固体表面发生多层吸附起主要影响 ( )(A) 气体须是理想气体(B) 固体表面要完全均匀(C) 气体温度须接近正常沸点(D) 固体应是多孔的2. 2 分气相中的大小相邻液泡相碰, 两泡将发生的变化是: ( )(A) 大泡变大, 小泡变小 (B) 大泡变小, 小泡变大(C) 大泡、小泡均不变 (D) 两泡将分离开3. 2 分若气体 A 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活化能E a不随覆盖度变化, 则其吸附速率服从下列那种方程式 ( ) (A) Langmuir速率方程式 (B) Elovich 速率方程式(C) Kwan 速率方程式 (D) 以上 A、B、C 皆可4. 2 分单组分气-液平衡体系,在孤立条件下,界面 A 发生了 d A > 0 的微小变化, 体系相应的熵变 d S变化为: ( ) (A) d S > 0 (B) d S = 0(C) d S < 0 (D) 不能确定5. 2 分二元溶液及其溶剂的比表面自由能分别为和0,已知溶液的表面超量2< 0,则与0之间的关系符合以下哪种 ( )(B) = 0(C) < 0(D) 不能确定6. 2 分已知某溶液溶于水后,溶液表面张力与活度a的关系为:= 0- Aln(1 + b a),其中0为纯水表面张力,A、b 为常数,则此溶液中溶质的表面过剩与活度a的关系为: ( )(A) = - A a / RT(1+b a)(B) = - Ab a / RT(1+b a)(C) = Ab a / RT(1+b a)(D) = - b a / RT(1+b a)7. 2 分已知 1000 K 时,界面张力如下:( Al2O3(s)-g ) = 1 N·m-1,( Ag(l)-g )= N·m-1, ( Ag(l)-Al2O3(s) )= N·m-1。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低通道,但必须越过势能垒
Eb。Eb。是活化络合物与反应物最 低势能之差,E0是两者零点能
之间的差值。
这个势能垒的存在说明了实验活化能的实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势能面剖面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三原子系统振动方式
式中r0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的平衡核间 距,De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为与分子结构有 关的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AB双原子分子根据该公式 画出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有引力,即化学键力。 当r<r0时,有斥力。 0时的能级为振动基态能级,E0为零点能。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 §12.6 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Ea≈ E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 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P=k(实验)/k(理论)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习题答案12.1 如何定义胶体系统?总结交替的主要特征。

解:分散相粒子在某方向上的线度在1~100nm范围内的高度分散系统成为胶体系统。

胶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散、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

12.2 丁铎尔效应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解:丁铎尔效应实质是光的散射作用引起的。

粒子的半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才能观察到丁铎尔效应。

12.3 简述斯特恩双电层模型的要点指出热力学电势、斯特恩(stern)电势和ζ电势的区别?解:Stern 模型:固定层+扩散层、三个面、三个电势。

具体如下:1924年斯特恩提出扩散双电层:离子有一定的大小;部分反离子被牢固吸附,形成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固体面;Stern面:Stern层中反离子电性中心所形成的假想面;滑动面: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界面。

热力学电势0:固体面—溶液本体;Stern电势:Stern面—溶液本体;电势:滑动面—溶液本体12.4 溶胶能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解:分散相粒子的带电、溶剂化作用以及布朗运动是溶胶系统相当长得时间范围内可以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12.5 破坏胶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说明原因。

解:破坏胶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溶胶中加入过量的含有高价相反号离子的电解质。

这主要是因为电解质的浓度或价数增加时,都会压缩扩散层,是扩散层变薄,电势降低,斥力势能降低,当电解质的浓度足够大时就会使溶胶发生聚沉;若加入的反号离子发生吸附,斯特恩层内的反离子数目增加,使胶体粒子的带电量降低,而导致碰撞聚沉。

过量的电解质加入,还将使胶体粒子脱水,失水化外壳而聚沉。

12.6 K、Na等碱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易于形成O/W型的乳状液;Zn、Mg等高价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易于形成W/O 型的乳状液。

解:乳化剂分子具有一端亲水而另一端亲油的特性,其两端的横截面不等。

当它吸附在乳状液的界面面层时,常呈现“大头”朝外,“小头”向里的几何构型,就如同一个个的锲子密集的钉在圆球上。

第12章卤素

第12章卤素

无机化学
化学化工学院
第十二章
冰晶石
卤 素
Na3AlF6
溴存在于海 水中
氯化钠 NaCl 海藻类植物 海带
无机化学
化学化工学院
§12-1
F
Cl Br
卤素通性

氯 溴
卤素(Halogen)这一词的希腊文原意 是成盐元素。 第Ⅶ A 族元素,最外层电子结构是 ns2np5
I
At


209 Bi+4 He→211 At+21 n 83 2 85 0
化学化工学院
§12-1
卤素的电势图
卤素通性
卤素在酸性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
卤素在碱性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势
无机化学
化学化工学院
§12-2 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1 卤素的成键特征 P520
2-2 卤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P521 2-3 单质:1. 物理性质 单质 F2 Cl2 Br2 I2 At 状态 气态 熔点(K) 53.53 沸点(K) 85.01
§12-2 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注意:
[H+]↓,[OH-]↑,Cl2、Br2 、I2歧化倾向↑
[H+]↑ [OH-]↓,逆歧化↑
卤素与碱反应是制备次卤酸盐和卤酸盐的常用方 法,在酸性条件下均可发生反岐化反应。 3Br2 + 2OH- = 5Br- + BrO3- + 3H2O 5Br- + BrO3- + 6H+ = 3Br2 + 3H2O
无机化学 化学化工学院
§12-2 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 单质化学性质 ★ 氯气的漂白性: 氯气与水生成次氯酸,可使有机色素永久性漂白。

物理化学 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 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Eyring,Evans和 Polany 等人在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 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 间一定要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 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渡态就称为活化络 合物,所以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用该理论,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 核间距等基本物性,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常数,所 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Ea
RT2
dlnk(T) dT
已知 ksct(T)dA 2BL 8RTexp(R ET c)
将与T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B,取对数:
有 lnksct(T)R E T c1 2lnTlnB
对T微分,得:
dlndkTsct(T)RETc2
1 2T
代入活化能定义式,得:
E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c

1 RT 2
Egr1 2(m Am B )ug 21 2ur2
Egr1 2(m Am B )ug 21 2ur2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 g 对化学
反应没有贡献
而相对动能 r 可以衡量两个分子相互趋近
时能量的大小,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碰撞参数
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的物理量,用字母b表示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 §12.6 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12.7 光化学反应 * §12.8 化学激光简介 §12.9 催化反应动力学

r
1

物理化学——第12章-化学动力学2复习题

物理化学——第12章-化学动力学2复习题
答:零级反应不可能是基元反应。因为基元反应 有反应分子数,即确实参加反应的分子数。而零 级只能作为反应级数,不可能有零个分子参加反 应,即反应分子数不可能为零。
判断题
1、在反应系统的势能面上,马鞍点的势能最高。( X )
2、温度升高,分子碰撞频率增大,是反应速度增大的 主要原因。 ( X ) 3、选择一种催化剂,可以使ΔG > 0的反应得以进行。 ( X ) 4、按照光化定律,在整个光化学反应过程中,一个 光子只能活化一个分子,因此只能使一个分子发生反 应。( X )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二)复习题
概念简答
1、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为什么对反应物是零级 反应?
答:在初级过程中,一个光子活化一个反应物分 子,所以吸收光子的速率(单位体积、单位时间 内吸收光子的物质的量)也就是初级反应的速率 (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活化的的物质的量) 。 初级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无关,呈0级。
推导题
反应 2NO + O22NO2 的反应机理及各元反应的
活化能为: k1 1 2NO N O ; E =82 kJ mol 2 2 1 k 1 1 2NO ; N2O2 E = 205 kJ mol -1 k2 2NO2 ; E2 =82 kJ mol1 N2O2 +O2 设前两个元反应达平衡,试用平衡态处理法建 立总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并求表观活化能。
概念简答
2、根据单分子反应碰撞理论,从反应物到产物要 经历不止一个步骤,那么单分子反应还算基元反应 吗?
答:只有基元反应才有反应分子数,单分子反应 一定是基元反应。这和碰撞理论的多步骤不矛盾, 因为在多步骤中仅有活化分子产生,没有新的分 子产生,只算是物理变化,不算是新的化学变化。

复旦大学物理化学AII 第12章热力学第二和第三定律

复旦大学物理化学AII 第12章热力学第二和第三定律
22
物理化学 II Clausius 不等式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和第三定律
熵这个函数能否用来判断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设温度相同的两个高、低温热源间有一个可逆机和一个 不可逆机。则:Qh c Qc IR 1 Qh Qh
Th Tc Tc R 1 Th Th
根据卡诺定理:
IR R
2012/4/23 复旦大学化学系 6
物理化学 II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和第三定律
第二类永动机:设想的从单一热源取热并 (Second kind of perpetual 使之完全变为功的热机。 motion machine)
这类永动机
并不违反热力
学第一定律
但违反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
环境是个大热源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物理化学 II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和第三定律
(二)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
自然界的三类过程:
自行发生过程
可逆过程(平衡态) 不可能过程
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
正向——自发 反向——不可能
如果要发生,必须付出代价
2012/4/23 复旦大学化学系 3
不可逆过程
物理化学 II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和第三定律
这些自然过程,是否有共同的判据可以确定变化 的方向和限度?(如水位差之于水流动) 不可逆过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0
物理化学 II
熵的引出
移项得:
第十二章
热力学第二和第三定律
B Q Q A ( T )R1 A ( T )R2 B
说明任意可逆过程的热温 商的值决定于始终状态,而 与可逆途径无关,这个热温 商具有状态函数的性质。

物理化学 第12章 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  第12章 胶体化学

思考题:1.为什么加入与胶体粒子电荷异号离子能引起聚沉呢?2.在进行重量分析实验时,为了尽可能使沉淀完全,通常加入大量电解质,或将溶胶适当加热,为什么?试从胶体分散体系观点解释。

3.胶粒吸附稳定离子时有何规律?4.影响胶粒电泳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电泳现象说明什么问题?5.什么是ζ-电势?如何确定ζ-电势的正、负号?选择题:1.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相同点是(C)A.热力学稳定体系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C. 动力学稳定体系D. 动力学不稳定体系2.稀的砷酸溶液中通入H2S制备As2S3溶胶,H2S适当过量,则胶团结构为(B)A.[(As2S3)m·nH+,(n-x)HS—]x+·xHS—B.[(As2S3)m·nHS—,(n-x)H+]x-·xH+C. [(As2S3)m·nH+,(n-x)HS—]x-·xHS—D. [(As2S3)m·nHS—,(n-x)H+]x+·xHS-3.下列诸性质中,哪一个属于亲液溶胶(A)A.溶胶与凝胶作用可逆B.需要第三种物质作稳定剂C. 对电解质十分敏感D. 丁达尔效应很强4.关于ζ-电势,描述错误的是(C)A.是指胶粒的相对运动边界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B.其值随外加电解质而变化C. 其值一般高于热力学电势D. 有可能因外加电解质而改变符号5.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溶胶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比浊计,它们分别观察胶体溶液的(B)A.透射光、折射光B.透射光、散射光C. 透射光、反射光D. 折射光、散射光6.大分子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尺寸为(C)A.> 1μm B.< 1 nm C. 1 nm ~ 1μm D. > 1 mm7.下列分散系统中,丁达尔效应最强的是(D)A.空气B.蔗糖水溶液 C. 大分子溶液 D.硅胶溶胶8.向碘化银正溶胶中滴加过量的KI溶液,生成的新溶胶在外加直流电场中的移动方向为(A)A.向正极移动B.向负极移动 C. 不移动 D.无法确定9.用0.08mol·L-1的KI和0.1mol·L-1的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制成水溶胶,电解质CaCl2、Na2SO4、MgSO4对它的聚沉能力顺序为(C)A.Na2SO4 > CaCl2 > MgSO4B.MgSO4 > Na2SO4 > CaCl2C. Na2SO4 > MgSO4 > CaCl2D. CaCl2 > Na2SO4 > MgSO410.下面属于水包油型乳状液(O/W型)基本性质之一的是BA.易于分散在油中B.导电性强C. 导电性弱D. 乳化剂的特点是亲油性强11.将两滴K4[Fe(CN)6]水溶液滴入过量的CuCl2水溶液中形成亚铁氰化铜正溶胶,下列四种电解质聚沉值最大的是(A )A. KBrB.K2SO4C. K4[Fe(CN)6]D. NaCl12.在相同的温度及浓度下,同一高分子化合物在良性溶剂中与在不良性溶剂中其散射强度是 ( )A. 在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大于在不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B. 在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小于在不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C. 在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等于在不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D. 无法确定13. 下列属于溶胶光学性质的是( B )A .唐南平衡 B. 丁达尔效应C .电泳 D. 沉降平衡14. 在等电点上,两性电解质(如蛋白质、血浆等)和溶胶在电场中(C )A .向正极移动 B. 向负极移动C .不移动 D.无法确定15. 胶体系统产生丁达尔现象的实质是胶体粒子对光的 ( C )A .反射 B. 透射 C .散射 D. 衍射16. 若分散相固体微小粒子表面吸附负离子,则该胶体粒子的ζ-电势( B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D. 等于外加电势差17. 对于以AgNO 3为稳定剂的AgCl 水溶胶胶团结构,被称为胶体粒子的是( D )A .m AgCl ][ B. -+--⋅x m Ag x n nNO AgCl })(]{[3C .-+-+⋅-⋅33})(]{[xNO NO x n nAg AgCl x m D. +-+-⋅x m NO x n nAg AgCl })(]{[318. 一定量以KI 为稳定剂的AgI 溶胶,分别加入浓度c 相同的下列电解质溶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聚沉值最小的是 ( A )A .La(NO 3)3 B. NaNO 3 C .KNO 3 D.Mg(NO 3)219. 作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大的一端亲水,小的一端亲油,则此乳化剂有利于形成( )型乳状液A .O/W B. O/W C .O/W 和O/W D. 不确定20. 使用明矾KAl(SO 4)2·12H 2O 来净水,主要是利用( A )A. 胶体的特性吸附B.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C. 溶胶之间的相互作用D. 高分子的絮凝作用判断题1. ζ-电势在数值上一定小于热力学电势。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2)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2)
van der Waals 吸引力:EA -1/x2 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x
总作用势能:E = ER + EA
粒子的平动能=(3/2) RT <Emax时,溶胶稳定; >Emax时,溶胶不稳定
ER 势 能
E
Emax
0
x
第二最小值
EA 第一最小值
EA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电解质浓度对胶体粒子势能的影响:
2. 扩散双电层理论
常用名词: 双电层: 质点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
构成的电层;
表面电势0:带电质点表面与液体的电势差: 电势: 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的边界处与液
体内部的电势差。
1) 亥姆霍兹平板电容器模型
0
1879年,亥姆霍兹 首先提出在固液两相之 间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 的概念。
0
x
电泳或电渗实验证明:溶胶的分散质和分散 介质都带电,且所带的电性是不同的。
在电泳实验中,当溶胶粒子向负极迁移时,说 明胶粒带正电,此溶胶称为正溶胶;当溶胶粒子向 正极迁移时,说明胶粒带负电,此溶胶称为负溶胶
在电渗实验中,则正好相反。当介质向负极迁移 时,说明胶粒带负电,此溶胶称为负溶胶;当介质向 正极迁移时,说明胶粒带正电,此溶胶称为正溶胶。
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Stern 模型:固定 层+扩散层
固体表面 Stern面 滑动面
电势
0
0
--- 热力学电势,固体 表面与溶液本体的电
势差与溶液中电位离
子的浓度有关。
---- Stern电势。 Stern面与溶液本体的
电势差
距离
---- 电动电势(Zata电 势)滑动面与溶液本 体的电势差其值取决 于可动层的厚度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溶胶粒子间的作用力: Verwey &Overbeek(1948)
van der Waals 吸引力:EA -1/x2 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x
总作用势能:E = ER + EA
EA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
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曲线的形状、位置强
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ER 势 能
E
n : 分散相的折射率; n0:分散介质的折射率;
:散射角;
l : 观测距离
I= 9 2V 2C 2 4 l 2
n 2 n02 n2 2n02
2
1 cos 2
I0
由 Rayleigh 公式可知:
1) I V 2
可用来鉴别小分子真溶液与胶体溶液;
如已知 n 、n0 ,可测 I 求粒子大小V 。
2. 憎液溶胶的聚沉 溶胶粒子合并、长大,进而发生沉淀的现
象,称为聚沉。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聚沉值使溶胶发生明显的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聚沉能力聚沉值的倒数
EA 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 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电解质浓度与价数增加,使胶体粒子间势垒的高度 与位置发生变化。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dispersed phase)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medium)
(dispersing
分子分散系统
胶体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例如:云,牛奶,珍珠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类型
粒子大小
特性
举例
低分子溶 液(分子分
散系统)
<1n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分散系统
d < 1 nm
1.分散法:利用机械设备,将粗分散的物料分散成为高 分散的胶体
(1)胶体磨 (2)气流粉碎机(又称喷射磨) (3)电弧法——用于制备贵金属的水溶胶
6
2. 凝聚法:由分子或原子、离子的分散状态凝聚成胶体分散 状态的一种方法。
(1)物理凝聚法 ①蒸气凝聚法 ②过饱和法
将蒸气状态的物质或溶解状态的物质凝聚为胶体状态。
2 0
2n
2 0
(1 + cos2 a )I 0
由 Rayleigh 公式可知: (1) I µ V 2
可用来鉴别小分子真溶液与溶胶系统; 如已知 n 、n0 ,可测 I 求粒子大小V 。 (2) I µ 1 l 4 波长越短的光,散射越强。 例如,用白光照射溶胶,散射光呈淡蓝色,
透射光呈橙红色。
13
电渗可用于纸浆脱水、陶坯脱水等。
31
(3)流动电势
在外力作用下,迫使液体通 过多孔隔膜(或毛细管)定向流 动,在多孔隔膜两端所产生的电 势差,称为流动电势。 ——电渗的逆过程
(4)沉降电势
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或离心 力场的作用下迅速移动时,在移 动方向的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 称为沉降电势。 ——电泳的逆过程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1
胶体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领 域是化学、物理、材料、生物等诸多学科的交叉与 重叠,已成为这些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
胶体化学的理论和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化工、 石油开采、催化、涂料、造纸、农药、纺织、食品、 化妆品、染料、医药和环境保护等工业部门和技术 领域。
2
胶体化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多相分散系统。
对于球形粒子,D 可由爱因斯坦–斯托克斯方程计 算:
D = RT 6Lp r h
粒子越小,扩散系数越大,扩散能力越强。
Hale Waihona Puke 18 oC时金溶胶的扩散系数
粒子半径 r nm
D (10- 9 m2 ×s- 1 )
1
0.213
10
0.0213
100
0.002 13
23
如分散相粒子大小一致,结合平均位移公式得
29
电势梯度100V ×m-时1 溶胶粒子与普通离子的运动速度
粒子的种类
H+ OH- Na+
K+ Cl- C3H7COO- C8H17COO- 溶胶粒子
运动速度 v (10- 6m ×s- 1 )
32.6 18.0 4.5 6.7 6.8 3.1 2.0 2~4
溶胶粒子与一般离子相比,定向移动的速度数量级接近, 而溶胶粒子的质量约为一般离子的1000倍。
7
(2)化学凝聚法 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控制析晶过
程得到溶胶的方法。 Fe (OH)3溶胶: FeCl3 + 3H2O Fe (OH)3 + 3HCl 过量的FeCl3为稳定剂,胶粒带正电荷。
As2S3溶胶: As2O3 + 3H2O 2H3AsO3 2H3AsO3 + 3H2S As2S3 + 6H2O
形成真溶液
合气体等
溶胶
胶体粒子 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 金溶胶,氢氧
1< d < 1000nm
统,扩散慢、不能透过 化铁溶胶

半透膜,形成胶体
体 分 散
高分子溶液
高(大)
1< d < 1000nm 分子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 聚乙烯醇水溶 扩散慢、不能透过半透 液 膜

统 缔合胶体
胶束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 表面活性剂水
HS-为稳定剂,胶粒带负电荷。
8
§12-2 溶胶的光学性质 1、丁铎尔效应
在暗室里,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溶胶上,在与入射 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锥 ——1869年Tyndall发现
9
9
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发生光散射而引起的 光散射: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形成电偶极子,由其 振荡向各个方向发射振动频率与入射光频率相同的光。
§12.3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 Brown 运动 2. 扩散 3. 沉降
17
1. Brown 运动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Brown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悬 浮于水中的花粉粒子处于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之 中。
在溶胶分散系统中,随着超显微镜的出现,人们观 察到了分散介质中溶胶粒子也处于永不停息、无规则 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即为布朗运动。
ln p2 = - M g(h2 - h1)
p1
RT
不考虑温度影响时: p2 p1 = C 2 C 1
( ) 大气中的分子不必做浮力校正, 1 - r 0 r = 1
27
§12.4 溶胶的电学性质
溶胶实验发现: 外电场的作用下,固、液两相可发生相对运动; 反过来,外力作用下,固、液两相相对运动又产生电势差。 ——溶胶这种与电势差有关的相对运动称为电动现象。 研究四种电动现象:电泳、电渗、流动电势、沉降电势。
=
r 162(p
L
)2
骣 琪 琪 桫RhDT
3
24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沉降: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 过程。
沉降与扩散为粒子受到的两个相反的作用。
沉降 扩散 结果
真溶液
均相
粗分散系统
分散相沉于底部
胶体系统 平衡 分散相形成浓度梯度
25
对微小粒子的沉降平衡,贝林(Perrin)导出粒子浓度随高 度的分布定律:
dn
dc
dt = - D AS dx
——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物质的量,与该处的浓 度梯度及面积大小成正比,比例系数D 称为扩散系数。
21
dn
dc
dt = - D AS dx
D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 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
单位:m2s–1
D 可用来来衡量物质扩散能力的大小
22
34
溶液中的带电固体表面,由于静电作用,必然 要吸引等电荷量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即反离子 或异电离子)环绕在固体粒子的周围,在固、液两 相之间形成了双电层。
名称
实例



气溶胶
云,雾,喷雾 烟,粉尘

泡沫
肥皂泡沫


乳状液
牛奶,含水原油
固 液溶胶或悬浮液 金溶胶,油墨,泥浆




固溶胶
泡沫塑料 珍珠,蛋白石 有色玻璃,某些合金
胶体系统的特点:多相性、高分散性、热力学不稳定

5
§12.1 溶胶的制备
分散法 粗分散系统 大变小
聚集法 胶体系统 小变大
d > 1000 nm 1 nm < d < 1000 nm
15
溶胶粒子平均大小的估算(假设粒子为球形):
m = 4 p r 3r = r B
3
C
r = 骣 琪 琪 桫43pmr 1 3 = 骣 琪 琪 桫43prrBC 1 3
式中: M ——单个溶胶粒子的质量;
——单个溶胶粒子的密度; B ——单位体积溶胶中分散相的质量;
C ——分散相粒子的数浓度。
16
溶胶粒子带电原因:
①离子吸附:固体表面从溶液中有选择性地吸附某种 离子而带电。如AgI溶胶: 溶液中I- 过量时,可吸附 I- 而带负电荷, 溶液中Ag+ 过量时,可吸附 Ag+ 而带正电荷。
②解离: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在溶液中发生解离而带电。 如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在 pH 低时,氨基形成- NH3+ 而带正电荷; 在 pH 高时,羧基形成- COO- 而带负电荷。
lnC 2 = C1
Mg RT
骣 琪 琪 桫1 -
r0 r
(h2 -
h1)
C: 粒子数密度; 0:介质密度
1) 该式只适用于粒子大小相等的体系,但形状不限; 2) 粒子越重(M 大),随 h 增加,浓度降低越快。
26
lnC 2 = C1
Mg RT
骣 琪 琪 桫1 -
r0 r
(h2 -
h1)
上式可用于计算大气压力 p 与高度 h 的关系:
胶粒所带电荷的数量应是一般离子所带电荷的1000倍。
30
(2)电渗 外电场作用下,溶胶粒子不动(如将其吸附固定于棉
花或凝胶等多孔性物质中),而液体介质做定向流动的现 象称为电渗。
液体(如水)与多孔性固体物质或毛细管接触后,固、 液两相多会带上符号相反的电荷,在多孔材料或毛细管两 端施加一定电压,液体也将通过多孔材料或毛细管而定向 流动,这也是一种电渗。
系统完全均匀:所有散射光相互抵消, 看不到散射光;
系统不均匀:散射光不会被相互抵消, 可看到散射光。
溶胶的丁铎尔效应是其高度分散性和多相不均匀性的反映
10
丁铎尔效应可用来区分
溶胶 小分子真溶液
但粒子的直径不是越大越容易产生丁铎尔效应: 当粒子粒径 > 波长时,发生光的反射; 当粒子粒径 < 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
28
1. 电动现象
(1)电泳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
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 为电泳——说明溶胶粒子带电。
实验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界面移动 的距离,可求得粒子的电泳速度。
电泳应用:
Fe(OH)3溶胶粒子带正电荷
分离蛋白质分子、核酸分子; 在陶瓷工业中,利用电泳将黏土与杂质分离,得到高 纯度的黏土等。
18
分散介质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撞击溶胶粒子,当瞬间合 力不为零时,表现为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必然结果
19
19
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用统计和分子运动论的观 点,提出爱因斯坦–布朗(Einstein–Brown)平均位移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