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讲解

合集下载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看洋务运动的失败政法学院096 张文清 2090712228摘要: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为维护其统治的“自救”运动,并希望借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是到最后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从开始走到了它的尽头,洋务运动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通过写北洋海军覆没的原因来分析这场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来解开一些作为远东第一水师被日本海军击败的悲剧结局的面纱。

关键字:洋务运动北洋海军宝贵财富原因悲剧结局的面纱洋务运动,也称“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改革运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最初瞩目于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后逐步到政治、文教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增强国力,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①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标志着洋务运动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也从此开始了它令世人希冀和惋惜的一生。

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总纲在北洋海军覆没和洋务运动失败中的作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加上魏源在《海国图志》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论断发展成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其后主持同光新政的洋务派官僚的中体西用思想,并且贯彻洋务运动之始终。

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自始至终采取了坚定的甄别、遴选的审慎态度,他们对“自强”过程中学习、引进的认识,全在一个“用”字上,“他们虽然意在使国家实现富强,但却不敢提出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即变革国‘体’,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体’本质上是优越的”③关于“唯技术论”,李鸿章有一个十分精到的解释:“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而这个所谓的世界无人能及的“文武制度”却成为北洋海军失败的最大原因。

中国当时四大海军,在管理上无一不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内部官僚化、贪污中饱、挥霍无度等现象严重,而且在晚清政治出现了中央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地方上还有淮系、湘系等权力集团,加上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洋务运动的干预,各个集团在权利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博弈,北洋海军成了牺牲品。

论甲午战争[讲解]

论甲午战争[讲解]

论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究竟为何输给日本?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失败和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

在这场短短九个月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3亿两。

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尊严之痛,国人自尊之痛,却要远远超过割地赔款之痛!——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抵达赤间关马关港(今下关港),与日方全权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

谈判其间,伊藤博文极为横蛮,屡屡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称:“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并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哀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二十多天过去,日本下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

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马关条约”签字消息传回国内后,“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人”(谭嗣同)。

李鸿章,成了“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卖国贼”。

今年的7月25日,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国耻纪念日”。

在21世纪的今天,回忆这段历史,记住这个教训,仍有极为重要之意义。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自汉朝始两国开始交往频繁。

历史上曾经长期同属儒家文化圈。

进入近代后,两国又一度面临相同命运:1840年,英军炮舰轰开了“天朝上国”大门;1853年,美国“黑船叩关”,日本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封关锁国政策。

不久,两国先后开始了旨在“船坚炮利”、富国强兵的变革:1861年,中国开始实行“洋务运动”;1869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然而三十年不到,昔日的“徒弟”、“莞尔小国”日本后来居上,甲午一战,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最终俯首于明治维新首领伊藤博文面前,签订了大清有史以来最屈辱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伊藤博文,分别是当时中日两国最杰出政治人物,他们相同历史条件下的截然不同命运,可以说是两个国家政治人物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中国不是败在了军事上,而是败在了思想上和政治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一要高度警惕日本的各种举动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但日本走的是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曾提出一套完整的对外侵略扩张路线图,即先占琉球、朝鲜、台湾、吕宋之岛,再占领整个中国,继而控制印度和世界。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登基,并开始了“明治维新”。

1874年,日本利用台湾与清属番国琉球之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和清朝政府官员的昏聩,签订《北京专约》,吞并琉球,更名为冲绳。

此后,日本一方面积聚实力,一方面谋划侵吞朝鲜和中国的战略。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连明治天皇都带头捐款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

在天皇的感召下,日本富豪们也纷纷捐款,一年就达上百万元之多。

1894年,日本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秘密操纵,以朝鲜东学党的农民起义为借口,挑起事端,发动甲午战争,偷袭援朝的中国军队,击沉中国的运兵船“高升”号。

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古至今,中日两国之间发生过近百次战争,其中持续8年以上的战争就有3次,但每一次战争都是日本主动进攻中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作为侵略成性的国家,又想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便对所有的侵略战争都用中性词“战争”或“事变”来定位,如日本1931年9月18日发动战争,侵占中国东三省,却称为“九一八事变”,还有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入侵中国的战争,进攻北京卢沟桥,称为“七七事变”,企图混淆人们的思想认识,掩盖其侵略罪行。

因此,我们对日本的各种举动要高度警惕。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二腐败和堕落必然导致战争失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其中“定远”“镇远”号铁甲舰,排水量达7335吨,各装12英寸大炮4门,时至今日也是大吨位的舰船,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因1894年为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给中国带来了伤害和危机。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中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共有以下几点原因:1.清朝政府缺乏远见,当时的清朝沉浸在自给自足的世界,闭关锁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轻视西方。

2.中国在甲午战争时的作战战略不佳,没有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因此没能寻求好时机出击,进行决战。

3.中国武器的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清军的兵力处于劣势的地位。

当时在黄海中作战,但火炮威力不足,水洋北师的各艘舰艇年龄较长,养护不佳,马力不足,在战斗中处于劣势。

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血和泪的教训,在甲午战争中,中国人惨败,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下降,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也随之覆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被大大地加剧。

值得庆幸的是爱国人民在觉醒,探寻新的救国之路,中国在失败后必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光明前进。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当时的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越来越强,因为产业革命出现了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急于寻找对外扩张的出路。

定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沉沦,此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处处尔虞我诈,纪律十分松弛。

当时欧美方面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盯上了中国这块宝地,为日本实现侵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最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

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

(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

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

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

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

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

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缺乏预见战略原因装备劣势党派争斗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

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甲午战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做为战败方,损失了一支实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遭受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军事实力受到沉重的打击。

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时,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呢,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管理?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

在初期时管理森严,纪律以及训练等方面都堪称一流。

管理者都经过细心的选拔。

但是后期,管理方面冲突越来越明显,北洋水师的纪律等方面越来越差。

对于北洋水师的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却买不到好的纪律和管理。

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北洋水师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内部不团结。

在做事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调动兵力的权力甚至光绪帝都没有。

所有的人全部听从李鸿章的调遣。

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方面武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

虽然在人数方面,北洋水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却大大落后于日本。

当时,虽然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等方面有了大的突破。

但是,大部分的重要的机器都是靠国外进口,并不是自己国家生产,对于武器装备相对于日本还是较落后的。

使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因素主要有武器装备和军事管理。

纪律的败坏,内部的不团结,管理观念的落后,军费的滥用,权利的不平等都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失败。

甲午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日益衰败,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

在平静一段时间后,中国又再一次爆发了战争,甲午战争。

那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甲午战争为何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一场源于日本阴谋而刻意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为最终结果。

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

就当时综合国力来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远远超过了日本,而由于当时腐败的政治体制,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国民族逐渐走向深渊。

一如《辩证看甲午》的叙述方式一样,本文将转换视角,另辟蹊径,打破历史从头说直起的常规,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别对北洋海军、李鸿章、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辩证唯物主义北洋海军,李鸿章,必然性一、从正面与负面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北洋海军的崛起和覆灭的命运北洋海军曾经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因为它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而洋务运动曾经被评判为一无是处,当然北洋海军也在否定之列。

但如果用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予以审视,在用辩证法进行评析,就不难发现,北洋海军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当然也存在诸多负面的因素。

以往有论者认为,清朝创建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理由很简单,北洋海军的创建乃清朝统治者所为,而封建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只能是为其本阶级的利益。

《辩证看甲午》一书用了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重新审视北洋海军创办的历史价值,认为“镇压说”有哇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应该予以纠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一、避免了片面性,从正反两面解读北洋海军。

《辩证论甲午》打破以往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在北洋海军崛起中看到它注定失败的命运,在它全军覆灭的结局中看到了它反侵略的意义。

作者在批判了北洋海军的对内“镇压论”的片面性后,指出北洋海军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野心,延缓了战争的爆发。

尤其是中国购进重量级的“定远”、“镇远”铁甲舰,拉大了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差距,使之“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

1正因如此,日本不得不把屡屡伸向朝鲜的侵略的魔爪缩回去。

北洋舰队的覆灭(课件)

北洋舰队的覆灭(课件)

丁 汝 昌
威海卫海战
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 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 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由于李 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亦未加 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 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仍然 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 胁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 昌宁死不降,于2月11日自杀。北 洋海军全军覆灭。北洋水师全军 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日军十年扩军励精图治 4.
中国削减经费停歇不前
技术方面
日本舰队的速射炮相当于清军同口径火炮的3-6倍 缺乏与日军舰艇抗衡的快速巡洋舰。
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战舰而不爆炸吧,所用炮弹不 合适的情况
战略方面
北洋水师无明确的作战计划

日军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致胜方案
小结
战略失利
技术无能 经费削减 贪污腐败,得意自大
大清国北洋水师的铁甲舰>队,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队之一。
亚洲第一巨舰
铁甲舰在当时 海军中的地位 类似今人眼中 的航空母舰, “定远”、 “镇远”二舰 堪称当时“亚 洲第一巨舰”。 北洋水师成军 时,军力曾达 亚洲第一。
镇远舰
定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 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 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 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 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 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 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 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 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 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 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重建
“欲御侮,反而适以招侮” “非添设海军,铸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际” 再度经历波折 巡洋与长江 九江易帜,民国海军
THANKS
黄海海战失败的那些不被熟知的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是什么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的历史教训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的关键词1、关键词之一:国家实力近代欺凌过中国的列强,不都已经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业化。

中国当时只是经历了延迟的、不完全的早期近代化——这个过程还不如日本幕末的改革。

国家强大的基本要素有三:经济实力增长,社会制度先进,人民奋发向上。

今天,通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是人民历史的选择,其优势已经得到证明。

中国人民斗志昂扬,团结一心。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其保卫国家的决心也是坚定不移的。

这些都与120年前的清政府有着天壤之别。

近期,日本当局企图否定二战格局,修改“和平宪法”,坚持解禁“集体自卫权”,都是针对中国的危险举动,也是关乎未来日本走向,亚太安全格局乃至战后国际秩序的危险举动。

我们必须正告玩火者:2014年的马年不是1894年的马年,1894年的马年是不可能在今天复制的。

2、关键词之二:铭记历史旅顺大屠杀中日军屠杀中国百姓在中国人人知道“南京大屠杀”。

但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早在1894年11月,还发生过“旅顺大屠杀”。

1894年11月18日,日军进攻旅顺,三天后旅顺陷落。

接着,日军就在旅顺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屠杀中国同胞一万八千余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这里只引用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艾伦的一小段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

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ppt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分析ppt

3.军事方面
从军事上看,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 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 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 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 优势。那为什么这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 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原因就出在,清朝军队 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而日本在甲午战前 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 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 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
朝廷分成帝后两党,最高统治 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不停,政局 一片混乱。
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官场黑 暗,吏治腐败。地方和军队便 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加之列 强进行渗透,在中国培植代理 人,派系更为复杂。平时争权 夺利,战时互不配合。
此时的清政府内外早已千疮百 孔,腐朽不堪。
2.统治阶级缺乏预见性,削减军费预算,盲目挪用军费
济远号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一开战 就让广甲号去吸引日本战舰的炮火,自 己却掉头就跑。当时广甲号的管带吴 敬荣就火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北 洋主力围攻“比睿”、“赤诚”、“西京丸” 的时候,这艘广东军舰也只好参与了对 日舰的进攻。之后,吴敬荣眼看形势不 对,也逃之夭夭。
两舰的临阵脱逃,直接把北洋舰队的 阵型带乱,成为黄海海战的转折点。
1894年是太后的60寿辰,她早就打算 好好庆贺一番。先是修三海即北海、中海、 南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 军经费437万两。
紧接着开始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 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国际形势紧张, 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 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 欢。”于是再没人敢说二话。

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分析

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分析

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分析
甲午海战失败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能,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直接原因: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拒不出战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战败原因分析
(1)主观⽅⾯: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奉⾏“避战⾃保”的⽅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搞万寿庆典,不惜挪⽤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本相⽐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

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的技术的道路已⾛不通了。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甲午海战介绍
甲午海战指1894年9⽉17⽇中国和⽇本发⽣在黄海⼤东沟海域的⼀次海战,该次海战以中国失败⽽告终,后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马关条约》。

⼀⼋九四年九⽉⼗七⽇,甲午海战爆发。

号称亚洲第⼀,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银打造的北洋⽔师在与⽇本联合舰队的⼀系列激烈交战后,损失惨重,退守威海卫基地。

北洋水师失败原因新解

北洋水师失败原因新解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实力如何及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长期以来,北洋舰队战败的最主要原因,人们总结为军舰长期不更新,政府的主和,清政府上层领导人的腐败无能等等。

但是这些原因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原因,什么才是导致北洋水师在这样一场近代海战中全面崩盘的真正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去探索和揭示。

一、军队统帅素质低及军纪腐败。

(一)一支优秀的军队,最起码要有一个军事能力强,管理作风硬的领袖。

事实上北洋水师为了养兵是有做极大投资的。

一八八零年,在天津就成立了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等配套设施。

一八八一年起,又先后的修建了威海卫以及旅顺口两个海军基地,又在天津设立检修船坞,一八八二年聘请外国专家英国人琅威理及德国人式百岭来做总教习。

而海军司令是国人丁汝昌。

在当时我国的现代军事经验还完全不具备,我们只能靠外国专家来帮助我们。

“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

这句话在当年的北洋水师中一直流传着。

为什么不怕丁军门却要怕琅副将?那必然是治军严谨,训练有方,对于部队的训练、军纪等多个方面严格要求,这方面总帅做的自然是不如他,而中国的总帅不严格要求纪律,一个外国副将却严加看管,这也说明了在近代军事建设上,我国确实缺少经验。

事实上琅威理不单是在治军方面十分严谨,还主张中国在北洋水师前期应利用自己的强大实力来提高国家威信,因为在当时,中国附近的敌人如日本,还是根本丝毫不敢和中国在海上一较高下的,1885年,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曾经与“济远”、“威远”两舰前往日本长崎,然而“镇远”舰上的水兵门在上岸后与日本浪人和巡捕爆发了流血冲突,致使中国水兵多人受伤,该冲突被称为“镇远事件”。

琅威理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甚至要求丁汝昌使用军舰上的重炮对长崎给予炮击来警告日本,但是丁汝昌拒绝了。

这样的主张或许有些激进,但是对于宣扬我国当时海战的战力确实是有作用的,而且也不可否认,他虽然是一名外国人,却真心真意的为中国的海军建设尽力。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原因

甲午战败谁之过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容忘记的重大事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海战的失败绝非偶然,全方位地探讨这次战争的背景及战争的原因,对吸取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免蹈覆辙不无裨益。

客观原因中日实力差距大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理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汇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排除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而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依旧停留在农业社会,各方面落后。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李鸿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国调停,而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实力上。

清政府以为列强会“主持公理”,抱有过多的幻想与期待,他们希望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遏制日本,解除军事对峙。

可是列强在中国扩张时虽然彼此间有利益冲突,但是他们在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攫取更大利益的想法是一致的。

日本战胜中国对他们来说有极大的好处。

所以列强并没有尽力去斡旋。

日本敢于悍然发动战争,也是有恃于美国的支持,以及其他国家的袖手旁观。

海军实力差距当时,清海军—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但这水分很大。

因为海军的军费大多被挪作他用,连炮弹如此重要的物资,里面也只是灌满了沙子,别的也就不用多说,没有了经费投入,海军是无法维持强大的。

而日本却是积极训练海军,造出许多吨位较大的舰船,有了与北洋海师抗衡的资本。

丧失制海权导致甲午战争彻底失败,北洋舰队作战失败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厄运链上最重要的一环。

从双方海军实力看,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日本发动此次战争是预谋已久,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日本为此做了大量准备,积极训练海军,派出间谍等等,而清政府对此缺乏警惕,准备不足,甚至轻视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各方面分析论文1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各方面分析论文1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再探讨摘要: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

而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要远远超越日本,而由于当时的腐败的政治体系与统治者的无能,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深渊…首先简要概述甲午战争的经过,特别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战役和战败后的赔偿经过及影响等,分析了当时中、日的各方面实力,给出了具体的经济及军事实力数据。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政治体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清政府;日本综合实力1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努力之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这期间,中国在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较大的突破,成为亚洲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之一。

这期间虽然发生了多次战争,但都是以中国胜利结束,比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大军等。

中国士气大振,各方面军事力量都有所发展,加强洋枪队建设,清政府也大笔拨款资助北洋水师,使中国水师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

而且,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居世界前列。

而当时的日中战争经过及主要战役、条约概述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历时仅仅7个多月,但中间发生的战役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当时的亚洲2.1 起因清光绪元年以前,朝鲜与日本矛盾甚深,朝鲜摄政王李应是甚至直接下令:“凡与日本人呢交涉者,处死刑。

”这一年有艘日本军舰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进行海域测量,在排日情结下,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在日军的全力反击下,摧毁了江华岛炮台。

这就是著名的“江华岛事件”。

江华岛事件过后,朝鲜不仅与日本关系愈加恶化,更加深了国家内部矛盾,发动多次政变。

由于朝鲜当时还是清朝的附属国,理应派兵去帮助朝鲜。

论洋务运动之于中国必然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之于中国必然失败的原因

论洋务运动之于中国必然失败的原因摘要: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到1894年,清朝政府的洋务派在全国各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服夷”的运动。

洋务运动可称之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然而因种种原因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洋务运动未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避免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关键词:洋务运动兴起失败历史作用对洋务运动的争论有很多,褒贬不一。

就我个人来看,对于一场运动的兴起的作用和意义应综合来看。

结合背景我们可知,洋务运动是发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的清政府内外交困。

因此一向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中出现了比原来的腐朽之臣更加开明,懂得反抗的“洋务派”。

所谓洋务派就是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内忧外患问题的一种势力,与之相对的是“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然而在当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却认为守旧派是“陈甚高,持论甚正”。

洋力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慈禧太后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然而在我看来,慈禧太后虽表面上同意,然而事实上并不想真正的支持洋务运动。

甚至还处处阻挠和破坏洋务派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缺少政府的经济等支持。

因此首先这也应算是洋务运动日后失败的一个原因。

洋务运动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均有涉及。

在洋务运动前期,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中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因此洋务派以“自强”为名,兴办了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了其他的企业,建立了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

但是,在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资金方面的困难。

于是他们继而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在洋务事业的兴办过程中,其中北洋海军的实力最为雄厚。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则使⽇本国⼒更为强⼤,得以跻⾝列强。

那么,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有哪些?下⾯就让店铺为⼤家介绍⼀下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1、军事实⼒上的差距 很多⼈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已超过了⽇本,但事实并不如此: 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但过了1884年,由于清朝官员认为海军以很强⼤,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持续更新,⼤⼤紧缩开⽀。

反观⽇本:19世纪90年代⼤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民都⽀持。

很快⽇本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

要说海军在训练上⽐⽇本还要强了⼀截,但⽐起陆军中国就差得更远了。

要⽐军队数量我们很占优势,但陆军⼈⼝的绝⼤多数是还停留在⼸马的⼋旗军和绿营军的战⽃⼒极其低下,唯⼀还算有点近代化的军队居然⼤部分都是民兵(代表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还算⽐较强)。

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精锐部队在⼈数和武器装备上都与⽇本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法挽回军事实⼒上巨⼤的差距。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2、对可能发⽣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道精神结合在⼀起,产⽣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本的改⾰派政治家吉⽥松阳⼦就主张:“⼀旦军舰⼤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的这⼀思想,对他的弟⼦,后来成为⽇本政要的伊藤博⽂(内阁⼤⾂)、⼭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本奠定了⼤陆政策,⼤⾂⽥中义⼀在奏折中说:“明治⼤帝遗策是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甲午海战启示中国海军:必须有积极进攻意识

甲午海战启示中国海军:必须有积极进攻意识

甲午海战启示中国海军:必须有积极进攻意识甲午海战对中国海军建设的历史启示陆战学院教研部靳天宇一、海洋意识的弱化与缺失,是甲午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海军建设必须树立强烈的海洋意识甲午海战爆发及结局,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沉积深厚的社会根源,复杂、尖锐的国际关系,科学技术水平的时代落差,作战思想的严重滞后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海洋认识的混沌、海洋观念的淡漠、海洋意识的弱缺,则是甲午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

我国是一个濒海国家,有着18,000多千米海岸线和32,000多千米的岛屿线,安全和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重视海洋在海军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与国防观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重防轻攻、重谋轻技、重陆轻海。

海洋意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很弱化与缺失的。

晚清统治阶层创建海军的动机,并非完全基于捍卫国家海洋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而是重在卫戍京畿。

因此在北洋舰队组建成军之后,当清政府认为海军已经发展到“用之自守则有余”的时候,便停止了海军的继续发展,从1888年成军即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器械弹药经费,海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实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由于海洋意识的淡薄,尽管清政府在海军海防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海军作战舰艇的总吨位一度达到4万多吨,跃居世界海军大国的行列,并在亚洲地区首屈一指。

但海军战略偏重保存实力,消极防御,不敢放手进攻。

因而始终未能构建海军建设的有序机制和把握海上力量发展的战略节奏,造成了近代中国海军的衰败。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只在军事上、国防上需要海军,而在经略海洋、开拓海洋事业方面并无需求的话,这种建设海军的基础是不够牢固和没有后劲的,也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原因(课堂PPT)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原因(课堂PPT)
济远管带方伯谦在威海、烟台、福州的公馆达五套 之多,并娶有两房姨太太,并在舰队常去之地寻花问 柳,那么此人多次临阵脱逃也就不足为怪了。
.
1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15
北洋水师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吨位 吉野(巡洋舰)------------------4225 高千穗(巡洋舰)---------------3709 秋津洲(巡洋舰)---------------3150 浪速(巡洋舰)------------------3709 松岛(海防舰)------------------4278 千代田(巡洋舰)---------------2439 严岛(海防舰)------------------4278 桥立(海防舰)------------------4278 比睿(巡洋舰)------------------2284 扶桑(装甲巡洋舰)------------3777 西京丸(巡洋舰)---------------4100 赤城(炮舰)---------------------622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
1
主要原因
一、军队装备落后 二、军队素质低下 三、海军体制不健全 四、战略战术失当 五、腐朽腐败的封建统治导致后勤
补给不足
.
2
一、军队装备落后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 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 吨位83,900吨。
通过对比,毫无疑问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动力上占优。
航速在18节以上舰船对比,中日之比2:5。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
一支在官僚倾轧中艰难成军的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源于挪用经费 这样的数目与比例,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谓不高。道理不复杂,此时不论慈禧太后还是同治、 光绪两任皇帝,皆意识到海防对维护统治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但为什么自1888年北洋成军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就停止了呢?请注意三个人物:醇亲 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 首当其冲是慈禧旨派的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此人在任上筹措款项,建立机构, 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从他入主海军之日,便带来了过多政治利害。
在光绪被立为皇帝之后,最初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奕譞,变为挖空心思挪用海军经费修 园的始作俑者。铁甲舰和颐和园是一对矛盾体。对慈禧来说却并不矛盾。危机时用铁甲舰 来维护统治,承平时用颐和园来享受统治,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掌握数百万银饷的海军大 臣奕譞,知道慈禧既要购舰、也要修园的两个心病。他也有两个心病:既要保己、也要保 子。他最终选择用海军经费作为协调利益的粘合剂。这不但可巩固自己政治地位,还能让 政权早日转移到光绪帝手中。
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
一支在官僚倾轧中艰难成军的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源于挪用经费
李鸿章加入挪款,矛盾表现得更加深刻。 李鸿章当年未处朝政中枢时,就在反对修园上起过重要作用。他还曾上奏“停内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 滥之费,以裨军实而成远谋”。奕譞入主海军衙门之初,要李鸿章挪用购船款项30万两“修三海工程”, 他也推说:“因购船尚不敷,请另指他处有著之款拨付。” 但是,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用海军经费的行列。这首先是因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忧虑。在奕譞入主海军, 光绪帝亲政在即的情况下,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在最初婉拒挪款后不足一月,李鸿章函 “请奕譞在亲政撤帘后继续主持海军”。五个月后,奕譞要李“借洋款七、八十万两”,李鸿章立即办 理。1888年奕譞又称万寿山工程用款不敷,要李鸿章以海军名义从各地筹款,李即分函两广总督张之洞 等多地督抚,从各地筹到260万两,以利息供慈禧修园。 李鸿章加入挪款行列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李鸿章本是清廷中最具危机感的大臣,但随 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及北洋海军成军,在一片夸赞声中,他也开始飘飘然,感觉 “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摇之势”。1894年7月大战爆发近在眼前,他仍认为“即不增一兵, 不加一饷,臣办差可自信,断不致稍有疏虞”。早年对日本的高度警惕,变成了晚年的昏庸和麻木。 当初筹建海军最力的人,后来腾挪海军经费最力。当初反对修园最力的人,后来别出心裁暂借、直拨、 挪用、吃息筹资修园最力。 这种极其矛盾复杂的现象,还出现在李鸿章的反对派、光绪皇帝师傅翁同龢身上。他是甲午战争中激烈 的主战派,也恰恰是此人,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翁同龢如此行事,既有多年与李 鸿章深结的宿怨,更来自满族中央权贵对汉族封疆大吏的排斥。在翁同龢等一批满族权贵眼中,北洋水 师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削弱李鸿章,就要削弱这支舰队。“主战”与“主和”的争斗,不过是由承平 延伸到战时的官僚倾轧。 斗来斗去,吃亏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海军。在内外利害纵横交织的形势下,谁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海 军建设。一个政权将如此多的精力、财力用于内耗,无法有效迎接外敌的强悍挑战。
引子:我们无权不殇思(——写在前面的话)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 块大石头,就是横亘在中国命运之途的一道大坎儿, 就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噩梦,就是每一个 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
今年,又逢甲午。中国,又被触痛。为了痛定思痛, 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 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 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
一位将军和诗一首表达心志:
回首甲午心惟痛, 放眼新春梦汉风。 何惧鬼魅再作孽, 策马待命箭在弓。
这样的文字让人读之热血沸腾。忘记意味着背叛,冷漠无异自弃。岁逢甲午,狼烟犹在。
我们无权不殇思!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
核参考消息网站3月3日报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军人的实践,军队的 实践,从最根本上来说都是这两个字:战争。战争 从来用血与火,对一支军队进而对一个国家作出严 格检验。被甲午战争检验了的北洋海军,是一支什 么样的军队呢?
官僚倾轧下的窘迫成长——
一支在官僚倾轧中艰难成军的海军,从始至终的窘迫绝不仅 源于挪用经费 北洋海军成军主要受到三个事件的推动:1860年的第二次鸦 片战争,1874年的台湾事件,1884年的中法战争。这三大事 件,无不与海上力量的有无和强弱密切相关。在危机愈加深 重的时刻,清廷终于确定“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的决断。
引子:我们无权不殇思(——写在前面的话)
从今天起,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本报联合推出பைடு நூலகம்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将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 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同时,新华 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及其手机电视台等也将同步展开集成报道。
“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
“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 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民,反思反省,应有其心;抗耻拒 辱,当有其力。
引子:我们无权不殇思(——写在前面的话) 马年春节,在拜年的海量短信中,有这样一条特别提神提气:
甲午重触中国痛, 天马扬我汉唐风。 谁敢兴风作恶浪, 叫他赎罪到祖宗。
奕譞是光绪皇帝的生父,主持海军衙门,正值慈禧应撤帘归政、光绪亲政在即的关键时期。 奕譞深知慈禧专权,亲睹即使慈禧亲生子同治帝,亦被长期作为“儿皇帝”对待的境况。 同治病亡无子,两宫皇太后宣布奕譞之子入承大统,奕譞竟然“警惧敬惟,碰头痛哭,昏 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可见对祸福的感受有多么深。多年来,他担心其子光绪永远只能 做个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招致更大祸患,“谦卑谨慎,翼翼小心”。其最 大心愿并非海军建设,而是如何使光绪帝平安掌权。海军衙门不过是他完成这一夙愿的平 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之一 综述
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
风云变幻的120年
引子:我们无权不殇思(——写在前面的话) 压在心中的石头, 横在命运中的坎儿, 留在记忆中的噩梦, 永远滴血的伤口…… 这些,被世人称为晦气和厄运的事儿,谁遭遇了谁倒霉,谁 摊上了谁痛苦。一个人如此,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亦如此。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 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了多少 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有统计说,清廷支付的舰船购造 费超过3000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 舰队基地营造费及维持费等,对海军的总投资约在1亿两上 下,等于每年拿出300余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平均占其 年财政收入的4%强,个别年份超过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