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苏教版数学《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首先我从教材分析说起,“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先总后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但平均数的概念与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在生活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学生原来的知识中学过。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学习目标:1、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移多补少”,使学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练习题中点题达成目标。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以及在生活中(比较用)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平均数。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新课程新理念,我充分用老师引导-学生自出探究-形成知识巩固与提高的教学主线,为学生的知识生产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
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教师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并采用课件和说教同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明了的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和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PPT课件(苏教版)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9
7
6
7
6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0
7 6
4 5 4
◆ 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
14cm
24cm 16cm
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14+24+16=54(cm) 54÷3=18(cm)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9
7
6
7
6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0
7
6
4 5 4
◆ 超过平均数的部分
和 不足平均数的部分
一样多。
窦老师最近四个月平均每月支出1000元,你 能帮我快速填好表格吗?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800元
1300元
1200元
(
)元
超过平均数的部分和不足平均数的部分 一样多。
这场球赛中五个主力队员的得分有 高有低,但他们的平均得分是20分。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9
6 7 6
10
7 4 5 4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9
7
6
7
6
移 多 补 少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0
76Biblioteka 454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 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6枝
7枝 6
5枝 6
6枝
7枝
5枝
6+7+5=18(枝) 18÷3=6(枝)
小明体重30千克,小刚体重35千 克,小东体重55千克。他们三人的平 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每人套15个。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2017年春季学期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类型一:求平均1、小明期中考试的成绩是:语文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成绩是93分,小明语文、英语、数学三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2、商店把每千克4元的奶糖5千克,每千克8元的水果糖5千克,每千克6元的软糖2千克,混合成什锦糖,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类型二:求往返平均速度甲地到乙地的全程是60千米,小红骑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从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时行10千米,求小红往返的平均速度。
类型三:小明期末考试英语成绩公布之前,前四门平均分数是96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平均成绩下降了2分,英语考了多少分?类型四:某四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100,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就变成50,这个数原来应是多少?类型五:有4个数的平均数是100,其中前2个数的平均数是90,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5,第2个数是多少?类型六: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平均成绩是90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92分,问:这次是小明第几次数学测验?参考答案思路:类型一:1、先根据语文和英语的平均分求得两门总分,96×2=192 192+93=285(三门总分) 285÷3=952、求什锦糖的价格也就是求这些糖的平均价格总价钱: 4×5=20 8×5=40 6×2=12 20+40+12=72元总千克: 5+5+2=12千克每千克: 72÷12=6元类型二:总路程:来回2次的路程,60×2=120总时间:来回的总时间 60÷15=4 60÷10=6 4+6=10平均速度: 120÷10=12类型三:方法一(较通俗易懂好掌握):先算四门总分,96×4=384 再算五门总分, 96-2=94 94×5=470 470-384=86方法二:2×5=10,96-10=86类型四:方法一:4×40=160 50×4=200 200-160=40(比原数多了40) 100-40=60方法二:50-40=10 10×4=40(总数共多了40) 100-40=60类型五:A,B,C,D:100×4=400A,B 90×2=180B,C,D: 95×3=285180+285=465(A、B、B、C、D) 465-400=65类型六:100-90=10(相比较如果仍是90分,提高了10分) 92-90=2 10÷2=5次。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统计求平均数 _苏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
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
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男生:28个女生:30个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追问:这种想法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那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三年级下数学课件统计求平均数苏教版
10
(这一个) 国游9家泳旅池游的局平关均于水2深00161年0厘“米五,一张”华黄不金会旅游游泳周,旅他游身信高息1的45公厘告米9,跳下去有没有危险?
(2)算8 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用电量。
8
红张队家平 港7均城每西人村套人了均多年少收个入呢达?15000元,孩子上学,人均享受助学7金10000元。
合情推测
三(3)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单位:厘米)
学号 1
2
3
4
5
身高 129 132 138 143 148
(129+132+138+143+148) ÷5=138(厘米)
铁道部门规定:
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 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 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 价的优惠?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号
2号 3号 4号
红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呢?
蓝队套圈成绩统计图
(个)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蓝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呢?
红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呢? 城北小学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5人。 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 张家港城西村人均年收入达15000元,孩子上学,人均享受助学金10000元。 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一)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6年“五一”黄金旅游周
旅游信息的公告
(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定义,能说出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自己动手求平均数。
3.了解平均数的应用,知道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2.求平均数的方法3.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5,6,7,8,9,10,11,12,13,14,15。
(2)教师问:这组数据中有没有一个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使这组数据特征更加明显呢?(3)学生搜寻知识,给出自己的答案。
(4)教师引出平均数。
(5)教师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平均数的定义。
(6)教师出示一个图表或图片,让学生能快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教学新知(1)教师用多种方法教授求平均数的方法。
(2)1、直接法 2、借鉴法(3)学生听讲、笔记,积极参与,互相讨论。
3.拓展应用(1)教师通过实际生活情景,将平均数的应用落实到实际生活情况中。
(2)将平均数应用在可视化的例子中,如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方式:1.探究式教学法。
2.覆盖式教学法。
六、教学手段:1.教学课件。
2.实物,比如五颜六色的水果、糖果、小球等。
3.图表、图片。
七、教学评估:1.教师布置一些小题目,让学生用多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答。
2.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观察并分析不同的意见,最后求平均数,比较公正的得出结论。
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后记:1.学生在本节课上表现良好,表达热情,情绪高涨。
2.通过互动、讨论、实际操作,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入,对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更加清晰。
3.下节课将继续教授其他数学知识点。
认识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曹云教学目标:1.经历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自主探究移多补少及先合后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会估计平均数的范围,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对一些简单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学,自主学习:1.创设问题情境:师:在光明小学举行的趣味运动会上,二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比赛情况.(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a.问题:观察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b.设疑:你认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c.说明:要想判断谁套得准一些,为了体现公平性,就要用到平均数.2.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明确学习目标:a.了解平均数的意义.b.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3.预习交流:[小组内简单交流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提出质疑.]过渡:回归课前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4.自主预学:a.男生队套圈总数:6+9+7+6=()个b.女生队套圈总数:10+4+7+5+4=()个思考:a.比较男女生套圈总数,这样比,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b.怎样比才够公平?学情分析:[能否从男女生参赛人数上的不同去衡量.]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怎样求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2.你认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法指导:a.明确总数份数和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b.根据求每份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1.探究展示:学情预设:男生:6+9+7+6=28(个)28÷4=7(个)女生:10+4+7+5+4=30(个)30÷5=6(个)说明:7和6就是男女生套圈个数的平均数,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表示每个人套中的实际个数.2. 质疑:分别用套圈的总个数去除以他们的什么?(总人数).3.精要点拨:明确:求平均数,要找准和总数对应的份数.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过渡:师:除了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还有其他求平均数的方法吗?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说明:先合后分和移多补少都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计算时,我们可以选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而移多补少的方法适合于操作时使用.4.平均数的范围:观察与思考:平均数7和6,相比它们所在的一组数据的大小,有什么特点?重难点突破:明确::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四.训练检测,总结反思:小华家1月~5月用水情况统计表1月2月3月4月5月13吨10 吨11吨9吨12吨(1).小华家平均每月的用水量在()吨和()吨之间.(2).算一算:平均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想一想:1.怎样确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2.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你先求的什么?归纳与总结:a.最大的数>平均数>最小的数b.平均数等于总数除以对应的份数五.综合实践与应用:1.想一想,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简单说明理由。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求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平均数;2.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数据间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2.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平均数”这个概念,对此我们会问学生:你们之前在哪里听说过平均数呢?请举例说明。
2. 概念解释平均数:一组数之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3,5,7,9,11,13。
这组数的平均数为(3+5+7+9+11+13)÷6=8。
3.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要求平均数的一组数写出来,再将它们相加,比如:一个班级的成绩是:90,85,95,80,70。
我们要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方法是:将它们加起来,得到总分:90+85+95+80+70=420,再将总分除以这5个学生的人数,平均数为420÷5=84。
在求数的平均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当求平均数的数都为整数时,平均数也可能为小数(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由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决定);2.求平均数时,要注意平均数在这个数列中是否有实际意义或价值,比如平均身高、平均得分等。
4. 练习(1)小明上周每天的运动记录如下,请计算出他的平均运动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20 30 40 50 60 70 80答案:平均运动时间为(20+30+40+50+60+70+80)÷7=46.43分钟。
(2)求5, 6, 7, 9, 10的平均数。
答案:平均数为(5+6+7+9+10)÷5=7.4。
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其实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统计一家人的平均餐费、平均身高、平均工资等等。
希望同学们能加强练习,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搜集收集有关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的例子;•学习使用Excel等软件求平均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除法1、整百数除以一位数;2、商中间有0的除法;3、商末尾有0的除法;4、简单应用。
第二单元年、月、日1、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2、计算经过的天数;3、生日快乐;4、特殊节日的具体日期。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1、认识平移和旋转;注意点:平移后物体的形状不变、大小不变。
2、美丽的花边。
第四单元乘法1、两位数乘整十数;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4、连乘应用题。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并学会辨别。
第六单元千米和吨1、长度单位及其进率;2、质量单位及其进率;3、单位换算;4、了解千米。
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3、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B、C、D、E、H、I、 K、M、O、T、V、U、W、X、Y;4、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5、奇妙的剪纸。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1、认识几分之一;2、认识几分之几;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
)4、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体验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4、单位换算。
第十单元统计1、求平均数的方法;2、运动与身体的变化。
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1、十分之几就等于零点几;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小数大小的比较;4、小数的加减法;5、0既是自然数也是整数;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可以让学生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a. 让学生收集一些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
b. 将这些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c. 让学生讨论,平均数代表了什么意义。
(2)指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a.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总和。
b.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组数据的个数。
c. 让学生用计算器将总和除以个数,得到平均数。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如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判断哪一组数据更好。
4. 总结延伸(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规范等。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目标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玩些什么游戏?(出示教材中主题图)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 呈现套圈情境。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
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谈话: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3. 理解平均数。
师: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办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办法,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吧。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①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教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静静地欣赏);②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移多补少)(3)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算一算)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28÷4=7(分)追问:6、9、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7表示什么?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关注本质:“小研究学习”的应然追求——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为例
关注本质:“小研究学习”的应然追求——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为例作者:周卫东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5年第5期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210016)周卫东[摘要]“平均数”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习哪些本质?平均数是数据的代表,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常用于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教学中应如何把握这些学科本质?可以“小研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交流、反思中自然领悟和把握。
[关键词]平均数移多补少易变性[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4-014A.课前学生进行前置性小研究。
(研究单详见前文附录)B.课堂学习与交流过程一、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师:关于“平均数”的知识,课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个小研究,请大家拿出来,4人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在交流中如果遇到不一样的想法,可以商量商量,再做适当的修改。
开始吧!”(时间5分钟左右)二、全班交流1.感受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师: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生1:下面由我们小组来与大家交流。
我先汇报我的想法。
我觉得C组应该是冠军,因为C组的平均数最大。
我算了一下,A组的平均数是4个,用(3+8+1)÷3=4(个);B组的平均数也是4个,用(3+5+4+4)÷4=4(个);C组的平均数是5个,用(4+5+6)÷3=5(个)。
生2:我不同意生1的想法,我觉得A组应该是冠军,因为他们说得对,最大数8在他们组啊!(这时,班上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生3:最大数在他们组,可是最小数1也在他们组啊!所以不能看单个人的数量,而要看整个组的水平!生4:对,不能看某个人的数量,因为他不代表整个组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玩些什么游戏?
(出示教材中主题图)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现套圈情境。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
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3. 理解平均数。
师: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办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办法,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吧。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①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教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静静地欣赏);
②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移多补少)
(3)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算一算)
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
28÷4=7(分)
追问:6、9、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
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7表示什么?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自己动手做一做。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 想想做做2
先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出示想想做做3 、练习九1
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4. 求数学成绩。
先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一下,再算一算,反馈时在学生列出算式的基础上说说第一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