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

杨广华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师生情感交流的内涵,激发和调动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我认为,应把握住课堂教学情感交流达成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师生心理状态、基本途径、形成的关键点和最终目的。四要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和影响,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实现情感交流。

一、师生心理状态。即师生心灵自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前提。

何谓师生心灵自由?不是指漫无目的的联想或天马行空式的幻想,.而是指人的心理处于较开放的状态,对新事物、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接纳性和反思能力。在开放的心理状态下,师生双方对对方提出的要求能积极接纳、主动反应。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认同接纳的同时,也能自由质疑。师生的心灵越是相互开放,彼此之间的接纳程度越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感觉课堂就像顺水驾舟,只需轻轻点拨,就能顺利达到预定的目的地,有时可能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自由心灵”状态下的学生,暂时摒弃了求知以外的“私心杂念”,带着愉悦的心情、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思维、灵敏的反应、友好的合作态度进入学习当中,学习过程将不断出现思维的火花:认同、疑问、异议、讨论、争辩、升华等。这种心灵状态使得学生的思维如草原上脱疆的野马,或顺势而下的滔滔江河,只需适时点拨,便能驾轻就熟、百川入海。概括来讲,心灵自由指的就是学习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师生双方最大限度的彼此开放。也只有当师生双方心理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师生保持心灵的自由?

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缺乏平等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读书莫放“拦路虎”》一课中谈到“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有学生提出:“我要问老师,问爸爸妈妈。”教师没有听到预设的答案,马上把答案“字典就是无声的老师,遇到生字便去请教它。”强加于学生。这样,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对象,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地位,这显然是一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师生交流就不易于发生,或者师生交流常常是被动的、无效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是抗拒的。课堂上要产生情感交流,应该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这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本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心灵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唯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师生情感交流的积极性,才能有情感交流的流畅。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安全感,有被尊重的体验,努力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面对学生不能简单说“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在师生的交往中,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要由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否则,又会回到“一言堂”。这意味着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同时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发现价值。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平等的教育理念。平等不仅仅是人格的平等,还包括在课堂上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师生之间谁也不能控制谁,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这样在双方共同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发生的情感交流,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是充分有效的。另外,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保持适当的心灵自由度。现代课堂教学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在这种民主、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起情感的共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所授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反之,如果课堂气氛紧张或者松散,学生对老师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如坐针毡、精力分散、思维消极、反映迟钝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尽量将愉悦的情绪带入课堂。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之间要心心相印,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敞开自己的胸怀,并随时接纳学生的心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当教师将这种愉悦情绪传递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因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能让施教中的教师如沐春风、通体舒泰、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妙语如珠,在体验教学愉悦感的同时,更能充分发挥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这种教与学的愉悦感在师生之间来回传递,为他们插上了想象和思辨的翅膀,在有限的课堂里构建的无限空间中任意翱翔,感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并从中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提升。

二、相互沟通,是情感交流的基本途径。

虽然师生间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心理位差,其情感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规定性和“控制一服从”的特征,但就其本质而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双方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仅仅是师生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特征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包含多种成分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师生双方以往的交往经验、对交往和双方关系的期待、交流过程中双方不同的反应等,都会影响到师生情感交流。但无论如何,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交流,都应出自双方心灵之间真诚的动机和愿望,应该以交流对话为载体,在相互沟通中实现的。要架设一座成功的沟通之桥,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