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究《晋灵公不君》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华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明确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为“古之良大夫”的表现。

2.引导学生从儒家“礼”的角度看待文中各个人物。

3.理解董狐“书法不隐”和赵盾“为法受恶”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一、经典纵览,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左传》这部经典中的《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什么是《左传》,它是春秋三传之一,请同学们齐读下面这段介绍:

《春秋》三传: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阐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其中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也就是说,《左传》是《左氏传》的简称,是用来解释《春秋》的。那么《春秋》又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呢?请同学们齐读: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相传《春秋》之书经由孔子编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也就是说,《春秋》是一部史书,经由孔子之手编撰。

二、自读经典,赏析人物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中的事件,在《春秋》中就有叙述: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1.大家在这个句子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时间(秋九月乙丑),人物(晋赵盾、晋君夷皋),事件(弑)。大家知道这个“弑”的意思么?(杀?——以下犯上,臣杀君,子杀父)。

赵盾是谁?大家回忆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课文注释第9: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

2.赵盾贵为一国之相,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晋灵公被杀,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分别找出赵盾和晋灵公做的事情,并用四字词语概括。(2分钟)赵盾:

A.骤谏灵公

B.盛服将朝

C.善待灵辄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盾——敬君、敬业、爱民、恪守臣道

孔子认为:赵盾——古之良大夫

晋灵公:

A.厚敛雕墙

B.弹丸观辟

C.杀宰过朝

D.假言纳谏

E.患谏贼之

F.伏甲嗾獒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晋灵公——不君贪婪、荒唐、残暴

作者认为:晋灵公——不君(君:行君道,不君,不像个君主)

三、层层深入,探讨义理

1. 按常理说,赵盾这样一个“好”人,是“古之良大夫”,会不会做出“弑”君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那他有没有?请同学们齐读以下文段,在史实中找答案: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

是谁杀了晋灵公?(赵穿)

2.晋灵公如此“不君”,可不可以杀?

3.在我们看来,“不君”的君主就应该被推翻,但在当时,太史董狐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弑”的意思是以下犯上,如臣杀君,子杀父。是批评的态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赵盾杀了他的君主。而我们知道,赵盾不仅没有杀晋灵公,且晋灵公这么荒唐,就算是杀了也不为过。为何董狐要持批评的态度呢?

4.既然不是赵盾杀了晋灵公,为何大史要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文段找原因:

(大史)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原因有两个:一是亡不越竟(亡:逃跑,竟:边境)

二是反不讨贼(反:返回,贼:赵穿)

面对大史的态度,孔子的评价是,请同学们齐读:

孔子曰:“···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孔子的态度是:惜(可惜)。

孔子为什么感到可惜?

因为赵盾“为法受恶”。

既然孔子指导赵盾没有杀人,但是在编撰《春秋》的时候却没有将“赵盾弑其君”这个说法改掉,这是为什么?

(思路:你确实没有杀人,但是你也没有做得很好)

说明孔子心里有一套“做得很好”的判断标准——礼

在孔子看来,赵盾确实是古之良大夫,但是他在对待晋灵公被杀这个事情上没有尽到他作为正卿的责任,也就是贤良没有达到极致。所以被史官冠以“弑”的罪名。

大家想想,赵盾作为一国之相,终其一生功名不计,仅仅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处理没有达到“礼”的标准,所以被口诛笔伐。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真正十恶不赦的人,他们又将面对后世怎样的唾骂?

因此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这就是《春秋》一书对世人的劝惩目的。它以什么为劝惩标准呢?(礼)

因此刚刚说,赵盾是“为法受恶”,这个“法”指的是?(礼)

5.孔子要求赵盾守“礼”,那么对文中的其他人呢?

晋灵公——不君(不君:不行君道,不像个君主,贬)

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鉏麑——忠信难两全而死(忠、信、义,贬)

提弥明——忠心护主而亡(忠、义,贬)

灵辄——知恩图报(孝、义,贬)

礼:五常:仁、义、礼、智、信

6.齐读以下这段文字: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大家思考一下:董狐所记“赵盾弑其君夷皋。”是否违背客观事实?(是)

为何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

给大家看一段材料: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这段话选自我们课后的相关读物《直书》第二段。大家快速对照注释,然后告诉我这段话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知实录之难遇耳)。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以礼法为标准的历史叙述笔法,已失去威严。坚持这一原则,有可能找来杀身之祸。董狐不畏权贵,不仅按照儒家礼法记录“赵盾弑君”,还将其公布于朝堂之上,显示出一个史官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孔子称董狐为“良史”。董狐作为一个史官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体现了一种“征实”的精神。“征实”的标准也是“礼”。

7.因此,我们要引出本课一个重要概念:春秋笔法。请同学们齐读:

以合乎礼法为评价标准,以征实、不隐晦事实真相和劝惩为目的的历史叙述方式被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两个目的是征实、劝惩,评价标准是“礼”。

8.刚上课的时候我们用《春秋》的一句话导入,还记得吗?“晋赵盾弑其君夷皋”,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