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摘要】目的研究肠息肉内镜下的病理分型。方法对348例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测。结果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结论部分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关键词】肠息肉内窥镜病理检查

大肠息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大肠表面隆起病变的总称,以大肠腺瘤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1]。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采用内镜切除的肠息肉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7例,女121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便秘、消瘦等;其中多发性息肉84例,包括结肠多发性息肉36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3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18例;单发性

息肉264例,包括直肠123例,乙状结肠71例,横结肠和回盲部各18例,升降结肠各17例。息肉多表现为半球形、球形、乳头状和扁平状。

1.2方法

1.2.1采用OlympusEVIS200系列电子肠镜及ERBEICC200型高频电发生仪。如果息肉的直径≤0.5cm,用活检钳钳除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0.5cm采用高频电发生仪(PSD)套切完整息肉送病理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功率,每次通电35s直至息肉被切除,回收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2.0cm的巨大息肉,不能一次性切除的,采用分块、分次套切送病理检查。

1.2.2观察不同年龄(19~40岁,>40岁)肠息肉的分布和病理类型。

2结果

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3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肠道疾病的16.4%~42.6%,并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趋势[2]。大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这些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的可能;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上述两种属于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所导致的黏膜增生性反应;而增生性息是

一种黏膜不活跃的增殖状态,与腺体的过度成熟有关,其生长有一定的自限性。常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腹泻便秘交替等。有研究表明直径1~2cm的腺瘤性息肉恶变率为10%左右,而直径>2cm 的腺瘤恶变率接近50%[3]。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其检出率逐渐增加。内镜下大肠息肉均表现为有蒂或无蒂,且隆起到黏膜表面的赘物,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诊断。研究表明大肠息肉初次检出年龄越大、息肉多发、直径较大的其癌变可能性也越大[4]。因此在息肉未发展到浸润癌之前发现并切除息肉,十分重要。息肉切除后应定期随访,大肠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前2年应每年随访1次,多发腺瘤或腺瘤恶变等高危患者,首次随访应在半年内进行。一旦发现复发应积极予以摘除,以减少癌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德锋,宋志军,潘永红,等.大肠腺瘤早期癌变的结肠镜诊治[J].中国医师杂志,2005,7(2):255.

[2]李伏娥,叶红军,李坚等.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4):463.

[3]陈春华,邱立华.大肠息肉188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恶变特征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2005,12(24):1888.

[4]朱雄增.学习和掌握肿瘤的WHO分类,提高病理诊断和研究的水平[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1):649.

. .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a8006908.html,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 作者:姚红柳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6期 【摘要】目的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8.00%;对照组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7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0%,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6..01 患者肠粘膜表面向肠腔内发生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中,主要包括的是腺瘤、儿童型息肉、息肉病以及炎症息肉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能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对大肠癌进行预防的关键,所以患者一经确诊,即应尽早接受治疗[1]。目前临床上给予 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就是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良好的护理有利于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患者,并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分别给予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我院收治时间为2018年4月~2018年7月,全部患者均具有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适应症,同时,全部患者对于我院本 次研究已经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通过对随机数字表法的应用,将50例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占比56.00%,女性患者占比为44.00%,患者年龄在34岁~74岁之间,平均为(54.7±4.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比为52.00%,女性患者占比为48.00%,患者年龄在35岁~73岁之间,平均(55.2±3.9)岁。我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进行本次研究,并且全部研究对象各方面资料P0.05,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

肠息肉护理常规

肠息肉的护理 【定义】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临床表现】 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临床表现不同。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禁忌症】 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休克及精神病患者;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腔脏器穿孔、多次腹腔手术、腹内广泛粘连及大量腹水者; 3、肛门、直肠严重狭窄者; 4、急性重症结肠炎; 5、妊娠妇女; 6、极度虚弱,不能支持术前肠道准备者。 【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向病人详细讲解检查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解除其顾虑,取得配合。 2、嘱病人治疗前3天进食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前1天进流质饮食,禁食牛奶及乳制品,术前1日禁烟。 3、做好肠道准备:3盒恒康正清+3000ml水,常规2小时内喝完,直至大便拉至清水样。 4、术前用药:阿托品、地西泮、丁溴、力蒙新、NS(遵医嘱)。 5、穿合适病号服,家属陪同 二: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 术后积极关心病人及家属,消除紧张情绪。 2、饮食护理 手术日常规禁食禁饮。24小时后进食流质,观察有无腹痛、黑便情况,再逐渐过渡至半流质。 3、观察病情变化

结肠息肉内镜手术过程记实

一个意外的原因,让我在无麻醉的情况下,亲身体验,目睹了在自己腹中进行的一次手术-----结肠息肉内镜手术切除-----医学名称叫:EMR(内镜粘膜切除术)。为了让希望了解结肠息肉手术切除相关情况的朋友多一点信息,我记下了下面的文字。 ********* 我已经70了,平时胃肠功能较差, 比较瘦弱, 近年来肚子经常咪咕噜咕噜的叫。家人竭力劝说我去做肠镜检查,考虑到自己这部老掉牙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十年,理应检修一番,就去上海中山医院做了无痛肠镜检查。检出在距肛缘20厘米处有一个 1.5厘米的结肠息肉,有蒂。病理化验的结果是:绒毛状管状线瘤伴上皮内瘤变低级别。百度一下,看到-----“绒毛管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容易发生恶变,患者需高度重视治疗。” 既然发现了,那就手术切除呗。挂号中山医院内镜治疗专科门诊就诊。预约手术,等待住院通知。两天后就通知我住院了。排队办理了住院手续,入住中山医院六十七病区--日间病房。所谓,“日间病房”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它面向病情较轻、较稳定的患者提供短、平、快式的医疗服务,一两天就出院。 到了病区已经是上午十点了,下午就要进行手

术。我觉得清肠时间根本来不及,上次做肠镜检查我是 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服药的,但是护士说没问题,进来的 病人都是这样的:上午服药,下午就进行手术。没有办法,服从命令。马上几乎一口气喝了两千毫升的泄药。 等待腹泻。期间有医生来进行了例行询问,有没有什么 病史啊,有没有过敏史啊。。。。。,又来护士抽了9 管血,进行化验。等了两个多小时,仍然没有动静,我 急了,请示了医生,1点钟的时候又加服了一千毫升药水。下午一点半,开始喊人去手术了,我还没有完成清肠,只能够一再延后。到了四点钟,医生说再不手术,他们要下班了,怎么办呢,我硬了头皮进了手术间, 麻醉医生听讲最后的药水是一点钟喝完的,说不能够进 行麻醉,因为胃里面还有药水,麻醉以后可能会引起 呕吐,呛入肺中就会有危险。所以不能够麻醉,手术要 改期。怎么办呢?幸好手术医生说,那就不进行麻醉, 做有痛手术,20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不会太疼的。我 想想也只能这样办了。 好了,手术开始。上了手术床,脱右腿的裤管, 向左侧卧。医生叫我忍住,千万不能动。助手将肠镜管 子从肛门插入,插入的时候,感觉到管子的推进,还真 是不怎么疼。这时候,从计算机的屏幕上面,可以看 到进入大肠内部的情况,助手说:“25 厘米了”,管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在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72例在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率100%,未见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半年内随访未见复发,患者满意率高。结论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肠息肉术的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痛苦小、费用低的治疗首选方法。 【关键词】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肠息肉随着内镜性能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已取代开腹手术成为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不仅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而且具有疗效可靠、损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可重复等优点,患者不需住院,并且一次可进行多颗息肉的切除,患者易于接受,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我科收治72例接受肠道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21~78岁,平均(41.8±6.7)岁;其中直肠息肉25例,乙状结肠息肉4例,降结肠息肉6例,横结肠息肉30例,回盲部息肉7例;广基无蒂型息肉15例,有蒂息肉32例,亚蒂息肉25例;病理检查结果:腺瘤性息肉21例,炎症性息肉51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肠镜检查肠息肉直径为0.5~3.0 cm之间,有蒂息肉或直径<20 mm的广基无蒂息肉;术前需进行生命体征和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检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肝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测定均正常者;不带心脏起搏器者。 1.3 器械准备采用日本奥林巴斯XQ-240电子结肠镜,日本OL YMPUS公司生产的SD-5U/13U-1型圈套器,德国爱尔博公司生产的ERBE ICC 800型高频电凝电切发生器;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圈套器与高频电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圈套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严格按高频电凝电切等安全使用规定,将高频电源、内镜、电切圈套器按要求连接起来备用。 1.4 肠道准备嘱患者术前3 d进食少渣饮食,进低脂细软饮食,检查当天禁食。术前6 h口服硫酸镁200 ml,隔半小时后口服糖盐水1000 ml,之后再口服白开水1000 ml,嘱患者直至排便为清水样便。应特别强调高频电凝手术时肠道准备禁用甘露醇,因甘露醇可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易燃气体,当达到可燃浓度时,可能引起爆炸,故不宜作电凝电切息肉的治疗。 1.5 操作方法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并根据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电极板,并紧密捆绑于患者左大腿外侧,常规插入内镜,发现息肉,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使其暴露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可伴各种先天异常; 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腺瘤,10%发生恶变;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必要时手术。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息肉家族史; 息肉分布全消化道,多发性,大小形态不一;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腺体囊样扩张; 伴有腹泻、脱发、指甲异常、低蛋白血症等; 有恶变可能,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Cowden综合征 少见,发病率二十万分之一;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TEN抑癌基因突变; 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错构瘤样息肉 年龄13-65岁,确诊在25岁左右; 伴面部皮疹、肢端角化病、口腔粘膜乳突样变; 40%伴发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锯齿状腺瘤广基型锯齿状腺瘤 /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 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术后1-2年复查,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相对少见; 左半结肠直肠多见;多大于5mm,多有蒂,色泽红;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有异型增生; 有恶变可能,KRAS基因表达异常 术后1-2年复查,发现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管状腺瘤 Tubular adenoma 占腺瘤65-85%,绒毛状结构占0-25%; 息肉见于结肠任何部位,较小,多有蒂; 可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较低,约5% 术后1-3年复查肠镜,肠镜下切除新的息肉。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对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息肉动;有的蒂粗短,息肉呈小结节状。息肉大小不等,一般为3~5mm,绝大多数小于10mm,偶见直径达到10mm的息肉。组织学显示息肉由集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其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偶见胆囊被胆固醇沉积呈草莓样改变。胆固醇息肉无肿瘤倾向,也未肠、中肠、后肠,也往往有盲囊或其他附属器官(如中肠腺、马氏管等),环节动物的肠按体节有狭缢。脊椎动物的肠接续于胃,在哺乳类(单孔类除外)及硬骨鱼类后端以肛门开口于外界,其他种类开口于泄殖腔。在肠中除了由开口于其前部的肝、胰以及肠壁上的肠腺等肠息肉病述息肉是指任何起源于胃肠粘膜表面并凸入腔内的病变。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息肉病的意义在于其引起出血及其恶性转变的倾向。肠息肉及肠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儿童型直肠息肉、结肠与直肠腺瘤、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外科治疗原则:根据肠息肉的剖腹术加结肠镜经肛门

插入摘除大肠及回肠息肉或微波摘除小肠及结、直肠息肉。 4.空肠内息肉以及镜所见到的大息肉不能经镜子摘除时,应切开肠壁逐个切除,如果息肉较密集者,可行肠段切除。可采用剖腹探查切口。 术中注意要点 1.内镜医师向肠腔内送气,送水要适当,送气过多肠腔膨胀,不利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色素增加。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多,有人发现黑素细胞集中在真皮乳头之上方。真皮上层载黑素细胞数目亦增加。 息肉常为腺瘤性。小肠之息肉在组织学上可以有恶变。 诊断检查 典型的色素斑伴有复发的腹部症状,如有家族史则更有助于诊断。 雀斑常肠病毒属中文名称 肠病毒属 英文名称 Enterovirus 分类类型 属 分类 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 肠病毒属成员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仅限借鉴)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 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 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 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 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

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 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光、微波等。 二、穿孔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 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附件的改进和内镜技术的提高,治疗的适应证有所放宽,经常根据新的研究结果而修正。

结肠息肉病概述

结肠息肉病概述 1 结肠息肉的概念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2 结肠息肉流行病学及发病情况 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肠癌高度危险的国家中,结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在美国年龄超过60岁者40%~50%发现有结肠腺瘤性息肉,西欧同样多见。而在大肠癌发病率低的地区,结肠腺瘤性息肉少见,南部非洲黑人中几乎为零,在日本、哥伦比亚地区则可达10%,南亚地区较少见。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行毕氏式手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者,因为改变了生理状态下的排泄过程,延长了排泄时间,使胆酸含量增加,高浓度胆酸作用于胃肠粘膜可使息肉及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及冠心病患者息肉发病率高。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因此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环境、饮食结构及结肠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增加,55~80岁发病率最高,病理尸检及结肠镜检证实男性多于女性,笔者20余年经结肠镜检发现2561例结肠息肉中,男性1842例,女性719例,男女之比为2.6:1。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直、乙状结肠→降结肠→盲肠,近年来右半结肠息肉有增多趋势,50~65岁腺瘤性息肉癌变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65岁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人报道直、乙状结肠息肉30%患者同时伴有右半结肠息肉。所以在直、乙状结肠发现有息肉,必须行全结肠镜检,避免遗漏其它部位息肉。另外有人认为31%结肠息肉患者只限右半结肠有息肉,而乙状结肠、直肠无息肉。3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除幼年性息肉外,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41%患者可无症状。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及腹痛。>2.0cm的息肉尤易出血,如用结肠镜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其息肉检出率为5.8%~21%,<60岁者如有便血、腹泻等症状进行结肠镜检查,息肉检出率为34%,>60岁者息肉检出率更高。其检出的息肉中约60%为管状腺瘤,20%~30%为绒毛管状腺瘤(或称混合性管状腺瘤),10%为绒毛状腺瘤。从粪便隐血试验和粪便血红素隐血试验及免疫隐血对比法看,后两者检出率较前者明显提高,且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检查阴性者,气钡双重造影的检出率高,可使漏诊率下降到13%~15%,但单纯钡灌肠的误诊率可达33%;经单对比和双重对比钡灌肠发现息肉诊断的概率分别为3.6%(86/997)和15%(142/947),显然后者优于前者。普通CT对息肉诊断没有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是全结肠镜检为最佳方法,其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达92%~100%,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对于息肉的性质做出初步的诊断,同时可做活检和进行内镜下的治疗。笔者经结肠镜检诊断治疗结、直肠息肉2561例中,增生性息肉185例(7.2%),炎症性息肉565例(22.1%),淋巴性息肉31例(1.2%),腺瘤性息肉775例(30.3%),幼年性息肉1005例(40.2%)。 4 结肠息肉病理学特征 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炎症性、肿瘤性(腺瘤性)。 41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较小,其直径90%以上小于1.0cm,常为多发、无症状,约占全部结肠息肉的1/5,但占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的大多数。这种息肉只是正常粘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非肿瘤性,属良性病变。 412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不属于肿瘤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的假性息肉,呈岛状、丝状、柱状突起或粘膜桥形成,这种炎性息肉与小腺瘤样息肉难于区别。另外,淋巴性息肉和类脂性肉芽肿均属炎症性息肉范畴。 413 腺瘤性息肉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绒毛管状腺瘤三型。可发生于结肠、直肠的各个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有带蒂、无蒂、亚蒂。有的乳头状或分叶状,形成桑椹样外观。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典型的管状腺瘤较小,球型,有蒂,其表面可呈分叶状;绒毛状腺瘤大,无蒂或短蒂,表面绒毛状。混合型腺瘤由两种形态混合组成。所有腺瘤均为异型增生,其增生程度分轻中重三级。大多数学者认为,结肠癌一般需经过腺瘤期,然后再癌变。Kuzulea 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故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经组织学检测证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绒毛状腺

2015年内镜下结肠直肠息肉切除术相关指南与共识解读_张荣

2015 V ol.36 No.12 814 ?综 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肠直肠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第二位,我国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1]。研究表明,手术切除结肠直肠容易恶变的息肉如腺瘤,有助于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因此,早期有选择性地切除结肠直肠息肉对于预防结肠直肠癌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相关指南及共识简要概述息肉的定义以及临床息肉的手术治疗,并重点从带蒂和无蒂息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 息肉的定义 从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息肉是起源于上 2015 年内镜下结肠直肠息肉切除术相关指南与共识解读 张 荣1,2,林 辉1* (1.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72;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 摘要:结肠直肠息肉指肠道表面的隆起型病变,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有助于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综述近年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主要技术、适应证及结肠镜监测等相关诊治指南和共识。关键词:内镜;息肉切除;指南;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188(2015)12-0814-06DOI :10.13683/j.wph.2015.12.005 收稿日期:2015-10-29;修回日期:2015-11-30 作者简介:张 荣,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疾病临床诊治。通信作者:林 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内镜治疗。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编号:201440477)。 Guidelines interpretation fo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olyp in 2015 ZHANG Rong 1,2, LIN Hui 1* (1.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2.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 Abstract: Colorectal polyp refers to the protruded lesions on intestinal tract surface, which has a closed correlation with colorectal cancer. Endoscopic polypectomy is helpful to reducing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is review describes recent related guidelines of endoscopic polypectomy including the major techniques and indications and colonoscopy survilliance. Key words: endoscopy; polypectomy; guideline ; diagnosis; treatment 皮组织非黏膜下肿瘤的隆起。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从病理上将肠道肿瘤分为上皮性肿瘤、间叶源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传统意义上的息肉包括腺瘤、异型增生、锯齿状病变和错构瘤等,均属于上皮性肿瘤分类中的癌前病变[3](表1)。2 息肉切除技术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分次EMR (pEMR )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等[4]。根据内镜下形态学特征,结肠直肠息肉可进行巴黎/日本的形态学分类[5](表2)。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肛肠协会(ACPGBI )根据息肉大小以及巴黎/日本形态学分类推荐治疗息肉的方法[6],见表3。3 带蒂和无蒂息肉的管理 3.1 带蒂息肉的管理 目前关于结肠直肠带蒂息肉的管理尚无统一的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 文章目录*一、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二、肠息肉的早期症状*三、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1、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肠息肉的中医外治方法 灌肠方:乌梅,苦参片,五倍子,黄柏,上药浓煎10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约40毫升作保留灌肠。 中医内治肠息肉的方法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基本方:黄柏,丹皮,赤芍,薏苡仁,桃仁,蒲公英,生地,炙甲片,虎杖,半枝莲。加减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制首乌,当归。阴虚者加北沙参,鹿衔草。出血多者加仙鹤草,三七粉(分吞)。湿重者加苍术,厚朴。 2、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引起体质酸化,酸性体质损坏身体的末梢神经,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炎症,加上其他慢性刺激,发生肠息肉。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不规律,导致体液酸化,引起肠道细胞突变,增生等。 3、肠息肉适宜饮食有哪些 宜常取食易于消化、质地较软的食物。 力求大便通畅,宜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银耳、海带等。 宜摄取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菜、蜂蜜、芝

麻油及其他植物油、动物油。 宜选用质地偏凉的食物,如:黄瓜、苦瓜、冬瓜、西瓜、藕、笋、芹菜、菠菜、莴苣、茭白、蕹菜、茄子、丝瓜、蘑菇、鸭蛋、鸭肉等,以免加重仙热而导致便血。 久治不愈、长期出血、体虚者,宜适当翰良滋补性食品,如桂圆、红枣、莲子、百合、牛奶、芝麻、蜂蜜、核桃等。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1、便血。如果是结肠息肉的,那么最容易出现便血现象,而当出现便血时,不少患者会以为是痔疮,从而没及时进行防治,从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其实痔疮和肠息肉便 血症状是不一样的,痔疮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后滴血,血色为 鲜红色,平时不会出血,不过对于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它常是混杂在大便中间的。 2、大便习惯改变。当患上肠息肉时,患者可有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或是出现便秘,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如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或是伴有腹痛现象的,那么就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是有肠息肉,要及时就诊检查,以便确诊。 3、大便形状改变,对于正常健康的人来说,粪便应该呈圆柱形,而如果有息肉在结肠腔内,可以压迫粪便,从而导致排出的大便形状会变细,或是出现扁形,有的还会出现血痕。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1、高频电凝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摘要】目的研究肠息肉内镜下的病理分型。方法对348例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测。结果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结论部分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关键词】肠息肉内窥镜病理检查 大肠息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大肠表面隆起病变的总称,以大肠腺瘤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1]。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采用内镜切除的肠息肉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7例,女121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便秘、消瘦等;其中多发性息肉84例,包括结肠多发性息肉36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3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18例;单发性

息肉264例,包括直肠123例,乙状结肠71例,横结肠和回盲部各18例,升降结肠各17例。息肉多表现为半球形、球形、乳头状和扁平状。

1.2方法 1.2.1采用OlympusEVIS200系列电子肠镜及ERBEICC200型高频电发生仪。如果息肉的直径≤0.5cm,用活检钳钳除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0.5cm采用高频电发生仪(PSD)套切完整息肉送病理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功率,每次通电35s直至息肉被切除,回收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2.0cm的巨大息肉,不能一次性切除的,采用分块、分次套切送病理检查。 1.2.2观察不同年龄(19~40岁,>40岁)肠息肉的分布和病理类型。 2结果 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3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肠道疾病的16.4%~42.6%,并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趋势[2]。大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这些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的可能;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上述两种属于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所导致的黏膜增生性反应;而增生性息是

肠息肉分类及病理-中英双语版

肠息肉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常见的肠道息肉分类如下: 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3、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

肠息肉切除术

肠息肉切除术 一、护理评估 【术前】 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女性患者了解月经史。 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3、患者的心肺功能,检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丙肝抗体,了解有无手术禁忌症,能否进入临床路径。 4、观察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评估患者的肛门情况及肠道清洁度。 【术后】 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2、评估患者生理舒适度。 3、及时评估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1)出血患者有无黑便、便血等症状,有无生命体征的变化。 (2)穿孔注意腹痛、腹部体征、生命体征和患者神志的变化。 二、护理措施 【术前】 (1)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取得配合,核实患者或家属是否签署内镜治疗同意书。

(2)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等常规检查。 (3)术前两天进少渣半流质,术前一天进流食,手术当日禁食。 (4)指导患者进行肠道准备。根据预约单上肠镜检查的时间,指导患者按时间正确服用泻药。上午检查者服用泻药的时间为:前一日 19:00、当日 5:00; 下午检查者服用泻药时间为当日 5:00、8:00。口服 20%甘露醇 500 毫升(肠道治疗者禁用)或口服合爽(复方聚乙醇电解质散剂)1000 毫升,并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根据大便的情况评估患者的肠道清洁度,如效果不满意,及时行清洁灌肠,直至排出的大便为清水样。 (5)合爽(复方聚乙醇电解质散剂)的配制及服用方法:将合爽(复方聚乙醇电解质散剂)一包放入专用纸杯中,加温水至 1000 毫升刻度,充分溶解,一小时内服完。 【术后】 1、禁食 24 小时。 2、卧床休息 24 小时,2 周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术后出血。 3、保持大便通畅,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听取患者的主诉,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健康指导要点

肠息肉治疗的小偏方

肠息肉治疗的小偏方 苦参煮鸡蛋 苦参60克,鸡蛋3个,红糖60克。苦参水煎取汁,加入鸡蛋、红糖同煮,待熟后去鸡蛋壳,连汤一次饮服,每日1次,连续5—7天。 香蕉蒸冰糖 香蕉2根,冰糖适量。香蕉去皮和冰糖一起放入大碗,加少许开水,上笼蒸1小时即成。可清肺润肠。 这些治疗方法,往往只是从饮食上进行改善,对于肠息肉并没有从病理上入手,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没有丝毫的效果,且长期的引用这些偏方,极易错过肠息肉的最佳治疗期,诱发息肉发生癌变,所以对于肠息肉小偏方万不可取,还需及时发现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肠息肉该怎么检查 对于肠息肉的检查,济南肛肠医院采用率先引进的日本无痛电子肠镜,可观察到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如癌、息肉、溃疡、糜烂等,图像清晰、逼真。全程无痛苦。其特有的六大优势成为了济南肠道疾病检查的金标准。 1、无痛苦:镜身柔软、轻巧,不会刺激肠道产生痛苦,少数患者或有腹胀感; 2、高清晰度:一切病变组织在高分辨率的镜头下无所遁形,连细微的毛细血管都看得清清楚楚; 3、安全度高:由于镜身柔软,不会对肠道造成损伤; 4、检查范围:可检查自乙状结肠、降结肠至升结肠一百多厘米的肠道,检查全面、彻底; 5、视野开阔:小则细察毛细血管之微,大则环视整个肠管概况,伸缩自如; 6、确诊率高:确诊率达99.9%以上,可有效避免误诊、漏诊。 肠息肉要怎么治疗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济南肛肠医院先采用日本无痛电子肠镜先行确诊肠息肉的位置、大小,随后在镜下摘取息肉进行病理活检,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如果无癌变,适用无痛肠镜下借助微创疗法进行摘除;若发现癌变,则适用安氏保肛术进行治疗,既能祛除癌变组织,又能保住肛门正常功能。 专家提示:结肠息肉久拖危害极多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因此结肠息肉不宜久拖,及时发现,还需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作检查治疗,确定是否具有癌变的可能,此外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能够有效的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结直肠息肉886例病理形态分析

结直肠息肉886例病理形态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22T16:12:12.3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作者:陈永宏 [导读] 山西省汾阳医院病理科 Muto T[2]等提出的“腺瘤-癌序贯学说”已得到公认,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及时切除。 陈永宏 (山西省汾阳医院病理科 032200)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诊断方法。方法:分析总结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形态特征。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各具有各自的病理形态特征。结论:详细分析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形态特征有助于结直肠息肉的病理诊断与分类,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221-01 结直肠息肉是消化道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起源于结直肠粘膜上皮的赘生物,发病率相对较高,有研究报道65岁以后的人群腺瘤的发病率可达30%~50%。其中约3%~5%可进展为恶性肿瘤[1]。Muto T[2]等提出的“腺瘤-癌序贯学说”已得到公认,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及时切除。现在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结直肠息肉在内镜下切除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然而经内镜下治疗后,腺瘤性息肉仍较易复发,3~5年的复发率可达20%~50%,因此准确诊断结直肠息肉的类型至关重要,现将我科近两年来诊断的结直肠息肉复习整理一下,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山西省汾阳医院行结肠镜切除结直肠息肉标本,年龄22~84岁,平均为(55.2±15.98)岁。男性患者498例,女性患者388例;炎性息肉321例,增生性息肉245例,错构瘤8例,腺瘤性息肉312例。 1.2 方法 内镜切除标本,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树胶封固。光镜观察,分析统计。 2.结果 从粘膜表面突出到结直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非肿瘤性息肉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表面上皮不增生,可能有萎缩,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增生性息肉则表面上皮增生明显,腺体结构紊乱,囊性扩张变形,腺上皮无异型性。错构瘤型息肉,其组织病理学特征,腺上皮为树枝状结构、发育良好的平滑肌,表面为增生的腺上皮组织呈乳头状增生。错构瘤型息肉是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igmentation polyposis syndrome)的一种表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又名普杰病(Peutz-Jeghers syndrome),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口腔黏膜、口周皮肤等部位黑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并有家族遗传性,所以错构瘤型息肉又称P-J息肉。腺瘤性息肉又称“息肉状腺瘤”,多呈息肉状或乳头状,见于胃肠黏膜,更多在结直肠,单发性或多发性,有蒂或无蒂,易发生恶性变。腺瘤性息肉间质增生不明显,表面上皮增生拥挤,呈“克隆”性增生,多具有异型性。 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其中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70%~90%[3,4],被称为癌前病变。所以腺瘤性息肉与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异常重要。从息肉中分选出腺瘤性息肉,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准确的治疗提供确切的组织依据。 3.结论 我们病理医师在诊断的过程中,详细分析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形态特征有助于结直肠息肉的病理诊断与分类,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更多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Bonithon-Kopp C,Piard F,Fenger C,etal.European Cancer Prevention Organisation Study Group.Colorectal adenoma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recurrence[J].Diseases of the colonrectum,2004,47(3):323-333.[2] Muto T,Bussey HJ R,Morson BC,eta1.The evolution of 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J].Cancer,1975,36(6):2251-2270. [3] Cotton S,Sharp L,Lime J.The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 and prospec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J].Crit Rev 0ncog,1996.7(5-6):293-342. [4] Itzkowitz SH.Gastrointestinal adenomatous polyps[J].Semin Gastrointet Dis.1996.7(2):105-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