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合集下载

结肠息肉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分析

结肠息肉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分析
【关键词】 结肠息肉;内镜;病理结果;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445;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1.028
结肠息肉为在结肠黏膜内隆起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及良性 腺瘤的总称,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根据息肉的具体特征 可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淋巴性息 肉及腺瘤等,且以大便性状改变、黏液血便、鲜血便及腹胀等 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类患者多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据相 关统计显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 29% ~94%,故尽早、及 时对该类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对了解其内镜表现、病理 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1]。活检 钳为内镜检查获取病理组织的重要工具,但易损伤患者黏膜, 引发感染;高频电切术取代传统的开腹术,可快速使局部组织 凝固坏死,达到根除息肉、有效止血的目的;内镜下黏膜切除 术(EMR)为新型的微创治疗手段,在消化道黏膜病变中被广 泛使用,且在平坦型息肉中,能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及息肉,还 可对大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对患者做准确诊断[2]。故本 次研究为准确了解结肠息肉患者病情、发病因素、临床表现、 病理情况及诊治情况等,采用三种术式对患者进行切除治疗, 并采用结肠镜进行随访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来我院行电子肠镜检
作者单位:200434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消化科 通信作者:王玲,Email:wangling6699@126.com 基 金 项 目:上 海 市 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 科 研 计 划 项 目 (14142201502)
查确诊为结肠息肉且需内镜治疗的患者共 454例,按治疗方 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 A组(68例)、B组(232例)与 C组(154 例)。A组中男 35例,女 33例,年龄 18~62岁,平均(478± 64)岁,病程 1~18个月,平均(93±24)个月;B组 中男 117例,女 115例,年龄 21~64岁,平均(486±57)岁,病程 3~20个月,平 均 (102±21)个 月;C组 中 男 78例,女 76 例,年龄 22~67岁,平均(516±61)岁,病程 5~23个月,平 均(106±22)个 月。 三 组 年 龄、病 程 等 一 般 资 料 经 统 计 学 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肠息肉分类及病理

肠息肉分类及病理

肠息肉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

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常见的肠道息肉分类如下: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

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

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

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

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

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

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3、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

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

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

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

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

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

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

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

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4、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

肠息肉种类与肠镜(病理)报告根据息肉表面的形态分为平滑型、颗粒型、不规则型等。

二、病理报告1.病理类型根据组织学特点,将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

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前期,需要高度重视。

2.病理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级。

分级越高,癌变风险越大。

3.病理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期。

分期越高,治疗难度越大,预后越差。

总之,肠息肉的种类繁多,肠镜和病理报告是对其进行分类和诊断的重要手段。

对于病人来说,了解自己的报告内容,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

本文介绍了肠道息肉的不同类型以及其病理特征。

肠道息肉可分为带蒂和平坦型,其中带蒂的称为P型,平坦型的称为S型,XXX的则称为PS型。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只需知道息肉是否带蒂即可。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构成的良性肿瘤。

根据绒毛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腺瘤最常见,多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多为带蒂型。

绒毛状腺瘤不常见,但异型增生和癌变率较高。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混合型,其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对于混合型腺瘤,需密切随访。

增生性息肉多为无蒂型,直径较小,一般小于5mm,通常发生于大肠近端。

虽然过去认为增生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但现在认为有些可出现异型性增生,需密切随访。

锯齿状腺瘤是一种表现为锯齿状外观的腺瘤,结构特点和细胞学特征兼具增生性息肉和腺瘤的特点。

对于锯齿状腺瘤,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

大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结肠息肉,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广基型和传统腺瘤。

广基型腺瘤好发于近端结肠,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通常为5-10mm,肉眼观为扁平或无蒂轻微隆起的息肉。

传统腺瘤则常见于远端结肠,外形类似管状腺瘤。

目前,锯齿状腺瘤是一个热点,研究者认为这是大肠癌发生的第三种途径。

一旦诊断出锯齿状腺瘤,应引起重视。

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 摘要 J 目的 探 讨 内镜 下 大肠 息 肉切除术 的 个体 化 治疗 方案 的选择 。方 法 对 2 0 0 9年 3月至 2 0 1 3 年l O月 昆明市 第一人 民医院 内镜检 查 发
现的 3 1 5 例 患者 ,共 行 4 l 1 次 大肠 息 肉切除 及镜 下 治疗方 案进 行 分析 , ( 对 于 山 田分型 l 型 ~ 川型 , < 0 . 5 c m的 1 4 3枚 行氨 气刀或 热活捡 钳 治疗 ;山 田分型 f 型 ~ 川型 , 大小 0 . 5  ̄ 2 . 0 c m的3 6 枚 ,行 黏 膜 下注射 后 高频 电切除 术 ;山 田分 型 『 J 型~f V 型2 3 2 枚 ,可直 接 高频 电切
c o l o r e c t a l p o l y p s f o u n d b y e n d o s c o p i c e x a mi n a t i o n i n 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o f K u n mi n g f r o m Ma r c h , 2 0 0 9 t o Oc t o b e r , 2 0 1 3 , wh o we r e g i v e n a l t o g h t e r 4l 1 p o l pe y c t o mi e s . t o g e t h e r wi t h he t i r e n d o s c o p i c t r e a t me n t r e s u l t s . T h e 1 4 3 c a s e s o f p o l p y l e s i o n s wh i c h b e l o n g t o Y a ma d a t y p e I- Ⅲ a n d s ma l l e r ha t n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

肠息肉病理报告肠息肉病理报告样本信息及病理号:XXX,大肠右半部息肉样本。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持续时间半年。

镜下所见:镜下观察,可见一个明显的息肉样病变,约0.8cm×1.2cm,表面呈粗糙不规则,颜色灰白。

切面见乳白色粘液溢出,基底宽约0.7cm,密度松软。

组织学特点:镜下观察显示,病变部位结构紊乱,上皮增生,管腺和柱状细胞增生,上皮细胞不规则,大小不均匀,并形成不同大小和形态的腺腔。

上皮细胞核染色质轻微增多,核分裂活跃,核分裂像可见。

在病变表面和腔道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在深部组织也可见散在的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大肠右半部息肉。

讨论及建议:肠息肉是指肠壁突出于黏膜面的真性肿瘤样病变。

根据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可将息肉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两种。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由腺窦形成。

根据病变程度和形态特点,腺瘤性息肉又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

低级别腺瘤性息肉的上皮部分仅存在少量核分裂像和局限的高度上皮细胞增生,绝大多数病变局限于黏膜内。

高级别腺瘤性息肉则有较明显的上皮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和侵犯性生长。

对于发现的息肉病例,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

一般而言,小型单发的低级别腺瘤性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术进行切除,切除后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切除范围和病变的性质。

对于较大的或高级别腺瘤性息肉,可能需要更加侵袭性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等。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性息肉病等,需要进行更加频繁的筛查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恶变风险。

此外,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预防息肉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应保持规律的饮食,多食用含纤维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同时减少摄入高脂肪和加工食品等不健康饮食。

适量运动和减少应激也有助于肠健康的维护。

总之,对于发现的肠息肉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复发和恶变的风险。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概述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于结肠和直肠。

它通常呈现为肠道黏膜上的突起病变,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和形状各异。

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因此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肠息肉的病理表现肠息肉的病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息肉形态:肠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乳头状息肉、绒毛状息肉和腺瘤息肉。

乳头状息肉呈乳头状生长,多数为单个,直径较小;绒毛状息肉形状似绒毛,通常较大;腺瘤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较大且呈圆形。

2.显微镜下的特征:肠息肉主要由亚型腺瘤组成,其特点是腺腔膨大且结构紊乱。

腺瘤细胞具有异型分化,细胞核特征突出。

3.肠黏膜损伤:肠息肉可导致黏膜破坏和溃疡形成。

溃疡对于判断肠息肉的恶变程度和深度有重要意义。

4.充血和出血:部分肠息肉在镜下可见局限性充血和出血。

这些病理表现常常与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而定。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直径较小的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手术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电切线圈或切除钳将肠息肉完整地切除。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或恶性变异较高的肠息肉,手术切除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3.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通过腹腔镜引导下,使用微创器械切除肠息肉。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

4.冷冻治疗:冷冻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液态氮或二氧化碳直接喷洒在肠息肉上,使其冻结坏死。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切除肠息肉,因此可以减少对肠道的损伤。

5.其他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肠息肉的治疗,如高能量射频治疗、放射治疗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大型和难以切除的肠息肉。

结论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体病变,及早检测和治疗肠息肉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内镜下切除肠息肉可断癌变路

内镜下切除肠息肉可断癌变路
辫 警
口 唐 飞
内镜下切 除肠息肉 可断癌变路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 , 人 口老龄 化 等 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 绒 毛 状 腺 瘤 和 混合
原 因 ,我 国 大 肠 癌 发 病 率 处 于 快 速 上 升 阶 段 。而有 9 5 % 的 大肠 癌 是 一 步 步 从 大肠 息 肉 转变 过来 的 ,这个 过程 一 般 需要 5 ~1 0 年, 但 个体 差 异 不 同 。
时 很 小 的炎 性 息 肉 会 自行 消 失 , 但 炎 性 息 肉
长 期 受 炎 症 刺激 , 也 有 腺瘤 发展 可 能 。
霸 噍 麴
因为肠 息 肉 一般 没 有 临 床 症 状 , 临床 上
只 有 很 少 一部 分 肠 息 肉患者 出 现 便 血 、 黏 液

般 结 肠 镜 检 查 发 现 息 肉 时 应 予 以 内
天津市第 三 中心 状 腺 瘤 的癌 变 率 最 高 , 管 状 腺 瘤 的癌 变率 最 低 。 腺 瘤 性 息 肉可 能 与遗 传、 慢 性 炎 症 刺激 、 生 活 习惯 、 慢 性 便 秘 等 因
素有关。 腺瘤 性 息 肉 不 会 自行 消退 , 药 物 也 难 以
很 少 引起 症 状 ,也 很 少 引起 出血 和 梗 阻 , 因
此往 往 不 易被 发 现 。
担 心 的 风 险包 括 : 出血 、 穿孔 , 有 时 需 要 追 加
手术。
大肠 息 肉从 性 质 上 划 分 , 常 见 的主 要 是
炎 性 息 肉和 腺 瘤 性 息 肉 , 前 者 由肠 道 增 生 性 炎 症 引起 , 几 乎不恶 变 ; 腺 瘤 性 息 肉恶 变 的
便、 腹痛 等症状 , 而 这 些 症 状 也 常 常缺 乏特 异 性 。 因此 , 要 确 诊 肠 息 肉还 得 依 赖 肠 镜 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

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

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

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

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

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

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

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

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切除大肠息肉44例分析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切除大肠息肉44例分析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切除大肠息肉44例分析该研究选取了44例大肠息肉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

平均年龄为56岁。

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32.5%)、降结肠(27.3%)、升结肠(20.5%)和横结肠(19.7%)。

大部分病变大小为1-2cm(70.5%),少数病变为2-3cm(29.5%)。

所有病例均经过内镜检查和病理学鉴别。

研究结果显示,44例患者中,40例(90.9%)手术切除病变完全,4例(9.1%)切除不完全。

切除完全的患者没有出现病变复发。

而切除不完全的患者中有2例出现了病变复发。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主要包括出血(6.8%)、穿孔(2.3%)和感染(2.3%)。

其中,术后出血在术后7天内自行停止,穿孔和感染经过积极治疗后得到控制。

进一步分析病理学结果显示,病变类型主要分为腺瘤(86.4%)和肉芽肿(13.6%)。

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病变的分级主要为低级(90.9%)和中级(9.1%)。

原发性癌症的发生率为4.6%。

病理学结果还显示,切除标本边缘的不完整切除或阳性切缘与病变复发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总的来说,本研究结果表明,EMR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大肠息肉的方法。

虽然术后并发症有发生,但其发生率较低且均得到了良好的治疗。

病理学结果显示,切除标本边缘的完整性与病变复发率有关,因此在手术中应注重完整切除病变。

此外,对于高级别的病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及进行术前和术后的随访和复查。

然而,由于样本数量较小,本研究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

此外,本研究仅对EMR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进行了分析,未涉及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因此,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以更全面地评估和比较各种治疗方法在大肠息肉中的应用。

内镜下肠息肉治疗

内镜下肠息肉治疗
套摘除器、息肉回
收器、尼龙套、尼龙套释放器、氩气刀、氩气电 极、注射针、透明帽等。
• 病人准备:术前检查出凝血四项及心电图;肠道
息肉切除的患者需在术前一天进食清淡半流,口 服泻剂清洁肠道,如蓖麻油、可加用结肠水疗, 也可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一般禁服甘露 醇。
息肉与癌变
• 对息肉的重视是因为可以发生癌变,特别
是肿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其中以绒毛 状腺瘤、家族性肿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 合征、Turcot综合征为高。而错构瘤及非肿 瘤性息肉癌变较少,故临床上对肿瘤性息 肉病变要重视,应采取定期观察,避免漏 诊微小的早期癌。
肠道息肉切除的适应证
• 各种有蒂的息肉和腺瘤。 • 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 • 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散在,数目较少。 • 对于消化道早期癌(指局限于黏膜及黏膜
缓泻剂。
• 术后3个月复查肠镜,一般术后1-3个月息肉切除处黏膜均
修复正常。
术后随诊的必要性
• 已发生肿瘤性息肉病变的病人,切除后再生肿瘤状息肉的
几率较高。
• 一次检查不一定能完全排除多发病变。 • 肿瘤性息肉属于结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 对所发生的病变或漏掉的病变要及时进行治疗。 • 多发病变切除后又新生者占65.9%,单发病灶再生者
• 很多息肉病的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
者可出现腹痛、呕吐、粘液血便、肠梗阻等症状。
大肠息肉的病理分型
• 肿瘤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
腺瘤、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Gardner综合 征、Turcot综合征
• 非肿瘤性: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
瘤性息肉、P-J息肉、幼年性息肉、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迟发出血的原因有:电凝时间过长,创面溃 疡过大过深;高血压、动脉硬化或有凝血机制障 碍者,在焦痂脱落时血管内血栓形成不全,易引 起出血;术后活动过度,饮食不当,致使焦痂脱 落过早,引起创面损伤而出血。

胃肠道息肉的分级标准【最新版】

胃肠道息肉的分级标准【最新版】

胃肠道息肉的分级标准【最新版】一、背景介绍胃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变,分为不同的级别,需要根据其特点和风险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胃肠道息肉的分级标准。

二、分级标准根据息肉形态和病理学特征,胃肠道息肉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 小型息肉(Sessile Polyps):直径小于5毫米,表面光滑,通常是良性的。

2. 中型息肉(Pedunculated Polyps):直径在6-20毫米之间,呈柄状突出于黏膜表面。

3. 大型息肉(Large Polyps):直径大于20毫米,通常需要更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4. 腺瘤息肉(Adenomatous Polyps):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具有癌前病变的潜力,可能会发展成结直肠癌,因此需要及时切除。

5. 进展期息肉(Advanced Polyps):包括高级别的腺瘤息肉和其他具有癌变迹象的息肉,需要全面评估和治疗。

6. 癌肿(Cancerous Polyps):具有恶性病理学特征的息肉,需要进一步进行癌症治疗。

三、治疗建议根据息肉的分级,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1. 小型息肉通常可以进行局部切除或观察。

2. 中型息肉可以通过摘除术进行治疗。

3. 大型息肉可能需要行内镜下切除手术。

4. 腺瘤息肉、进展期息肉和癌肿需要全面评估,并联合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

四、结论胃肠道息肉的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及时干预和治疗的方法,以减少癌变风险。

根据息肉的级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关键。

最新的分级标准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以上是关于胃肠道息肉的分级标准的最新版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更新版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更新版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更新版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可降低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指南是在2017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指南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基于现有的证据以解决内镜切除结直肠病变的主要问题。

本指南并未涉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和其它药物的管理,也未涉及息肉切除术后的监测。

现就本指南推荐意见部分翻译如下:息肉的定义和分类ESGE推荐应按照息肉的部位、大小(以mm为单位)和形态(巴黎分类)进行描述和报告。

≥10mm的非息肉样病变(侧向发育型病变(LSL))也应分为:(a)颗粒均一型;(b)结节混合型;(c)非颗粒状隆起型;(d)非颗粒状假凹陷型(强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行光学诊断描述和报告,包括息肉pit 和血管形态,如同ESGE课程推荐的那样。

并应该与大体形态和部位相结合以预测黏膜下浸润的风险(强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01、黏膜下浸润的鉴别ESGE推荐在抉择治疗策略之前,使用高清白光内镜结合虚拟色素内镜以检查大的(≥20mm)无蒂结直肠息肉(LNPCPs)是否存在黏膜下浸润并且预测其深度(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具有深层黏膜下浸润内镜影像特征的息肉在其治疗之前应行多学科讨论(强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02确定进展期病理组织学ESGE推荐优先使用高质量图片和/或视频文件而不是活检以确定LNPCP的进展期病理组织学,并告知最佳的治疗选择策略或转诊三级医疗中心。

如疑是深层黏膜下浸润则需要活检(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切除和回收息肉行组织学检查ESGE推荐切除所有息肉,但除外那些有高度信心预测为非腺瘤的直肠及乙状结肠微小(≤5mm)息肉(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回收切除的息肉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使用实时光学诊断和虚拟或色素内镜对微小结直肠息肉进行切除与丢弃策略仅适用于专家(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息肉切除术和黏膜切除术的定义ESGE推荐通过常规息肉切除术和/或黏膜切除术(EMR)可以有效地切除大多数结直肠病变(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有蒂息肉的切除术ESGE推荐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有蒂息肉(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建议头部长径≥2cm或蒂部宽度≥1cm的有蒂结直肠息肉使用稀释的肾上腺素注射和/或机械止血,以预防息肉切除术后即刻出血(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平坦和无蒂病变切除术01微小息肉(≤5mm)的切除术ESGE推荐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微小息肉(≤5 mm)(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切除包括息肉周边清晰的正常组织边缘(1-2mm)(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不推荐使用冷活检钳钳除,因为它的不完全切除率高(译者注:2024更新版指南删除了2017版中当息肉长径1-3mm且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技术难度高或不可行时可考虑冷活检钳钳除)(强推荐,中等质量的证据)ESGE不推荐使用热活检钳,因为与冷圈套器切除术比较,其不完全切除率高、病理学检查的组织取样不足,且不良事件(深部热损伤和延迟出血)的风险高(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02小的息肉(6–9mm)的切除术ESGE推荐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小的息肉(6-9mm)(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切除包括息肉周边清晰的正常组织边缘(1-2mm)(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03平坦和无蒂息肉(10-19mm)切除术ESGE推荐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HSP)作为切除长径10-19 mm无蒂腺瘤息肉公认的标准治疗(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建议HSP之前行黏膜下注射,以降低深部热壁损伤的风险(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分片冷圈套息肉切除术(pCSP)切除长径10-19 mm无不典型增生的无蒂锯齿状病变(SSLs)(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ESGE建议pCSP之前可以使用黏膜下注射,以利于组织横切并更好地显示息肉边界(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ESGE推荐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伴有不典型增生的SSLs,并整块切除不典型增生部分(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ESGE建议经仔细挑选的的10–19mm平坦腺瘤(颗粒均一型:LNPCPs),特别是位于右半结肠且并发疾病较多时,可以考虑分片冷圈套器EMR,以降低深部壁损伤和EMR术后延迟出血的风险(弱推荐,低质量的证据)04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的(≥20mm)无蒂结直肠息肉ESGE推荐常规(基于透热)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大的(≥20mm)无蒂腺瘤息肉(LNPCPs)(强推荐,高质量的证据)。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齿



广基型锯齿状腺瘤 /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 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可伴骨瘤:头颅部扁骨瘤、四肢长骨瘤等;
可伴壶腹部癌、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等;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胶质瘤腺肉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见
腺瘤分布与FAP相似,散在分布;
恶变率高,发生较早,多在20岁以下;
合并脑脊髓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尽早内镜或手术切除肠腺瘤,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法为基础,将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总结,以飨读者。

336例肠息肉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336例肠息肉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336例肠息肉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卢涛;肖祥英
【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19)1
【摘要】我院内窥镜室从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做纤维结肠镜1796人次,检出肠息肉336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肠息肉年龄分布见表1。

1.2临床症状见表2。

1.3息肉部位分布见表3。

1.4息肉病理分类见表4。

表1336例肠息肉年龄分布年龄(...
【总页数】1页(P70)
【作者】卢涛;肖祥英
【作者单位】赣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赣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02
【相关文献】
1.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分析 [J], 罗光雄; 吴艳兰
2.海宁市2016-2018年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因素分析 [J], 周继勇;曹泮悬;冯国清
3.不同类型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J], 李晓芳;张小艳;徐俊荣;赵恒芳;卞亚伟;牛健
4.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J], 许琳;安俊平;王军生;蒋菁蕊;宋苏华;陈启龙
5.术前NLR、PLR对评估结直肠息肉病理级别的临床价值分析 [J], 王占军;韩志伟;李芃萌;宣碧碧;刘希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68例肠息肉患者参与实验,经过对其基本资料的分析后确认符合研究入组条件,均符合EMR术治疗条件。

同时为达成研究目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并分别对其采取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理状态评分。

结果:据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出现2例、6例并发症情况,发生率分别为5.88%、17.6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EMR术治疗肠息肉时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可提高护理综合性、全面性,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状态、防范并发症。

关键词:肠息肉;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综合护理;并发症;情绪状态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结肠道,表现为粘膜表面出现息肉状的病变组织,据有关研究显示,结肠息肉在发展时可能会产生癌变,因此风险性较高。

目前临床上对于肠息肉多采用EMR术治疗,该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良好,治疗针对性高。

EMR术整个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升围术期护理质量[1]。

目前看来,常规护理措施的整体效果不佳,极有可能影响EMR术最终的治疗效果,基于此应重视对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深度优化,使其可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本次研究中,便探析了EMR术治疗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共有68例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均符合肠息肉诊断条件,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医。

本次研究以对照研究形式实施,采用随机数字法对68例患者分组,最终将其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4例,例如在对照组,其中包括21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43~74岁,平均(52.85±7.16)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19∶15,年龄介于40~73岁,平均(51.72±7.06)岁,相比之下其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

大肠息肉活检与全瘤切除病理诊断差异分析

大肠息肉活检与全瘤切除病理诊断差异分析

大肠息肉活检与全瘤切除病理诊断差异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大肠大息肉(>1.5cm)活检与全瘤切除病理诊断差异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8年大肠大息肉(>1.5cm)活检病理、全瘤切除后病理结果及部分手术后病理结果。

结果:内镜活检与全瘤切除后病理有较大差异,两者符合率仅为54.1%,不符率为26.2%;而内镜不能切除的大息肉活检与手术术后病理符合率为 50 %,活检为良性而术后为恶性的达50%。

讨论:大肠息肉活检与整体病理诊断存在较大差异,病理诊断依据应以整体息肉切除后病理为准,临床医师将活检结果作为是否手术或选择化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条件时,应慎重对待。

【关键词】大肠大息肉;活检;全瘤切除;病理【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60-02 我们对65例>1.5cm的大肠息肉的活检病理及全瘤切除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肠镜活组织标本与全瘤切除的标本病理诊断的差异,旨在探讨内镜下完整息肉切除后病理诊断的重要性和恶性肿瘤活检的准确性,指导临床医师理性对待活检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1资料与方法我院2003~2008年肠镜检查发现大肠大息肉(>1.5cm)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龄28~76岁,平均49.1岁。

所有病例均行内镜下活检,其中4例息肉大无法内镜切除,余61例在1~3周内进行肠镜下完整切除,再行病理检查。

活检组与全瘤切除组病理结果完全相同33例,达54.1%,不相符者16例,达26.2%。

活检组织太小诊断为腺瘤,但不能分型12例,全瘤切除后的息肉病理均能分型,结果见列表1。

表1内镜活检病理与全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注:65例中4例无法镜下切除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2例局部癌变,2例为绒毛状腺瘤。

()*代表不典型增生。

**腺瘤合并局部恶变。

2结果内镜下65例内镜活检病理与全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完全相符率54.1% ,不符率26.2%,不能判断类型18.5%。

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

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

肠镜检查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健康群体中出现肠息肉的年龄、部位、大小以及病理分型特点。

方法:选择医院在2020年之间经过肠镜检测出的肠息肉病例269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还有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结果:健康人群肠息肉的检出率35.07%,其中男性检出率39.04%,略高于女性的检出率24.27%;其中>50岁的人群检出率超过一半;肠息肉在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部位的检出率很高,并且超过83%的息肉大小≤0.5cm;在左半结肠,随着部位的下降,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减少,炎性、增生性以及恶性的占比逐渐增加,对比P<0.05。

结论:中老年群体的肠息肉检出率较高,好发于左半结肠,并且多是腺瘤性和炎性类型;随着部位的下降,恶性息肉的比例增加。

关键词:肠息肉;肠镜检查;临床特点;病理分析1引言肠息肉是临床上比较普遍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肠黏膜上突出到肠腔内部的隆起状病变。

肠息肉属于良性肿瘤,但有向恶性转变的趋势,因此也要及时进行治疗。

而要想有效治疗肠息肉,需要先明确其存在以及性质等因素,对此需要进行内镜检查,利用肠镜检查息肉的存在,可以直接观察到肠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如果感觉疑似恶性息肉,可以采样进行活检,进一步确诊。

本次就探讨肠镜检查发现的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情况。

2资料与方法2.1 材料选择医院在2020年之间经过肠镜检测出的肠息肉病例269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还有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2.2方法肠息肉的诊断标准以肠镜检查平配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为基础,具体的病变部位可能是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肝曲、升结肠以及回盲部。

肠息肉的病理特点分为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和恶性。

2.3观察指标统计肠息肉的检出率,对比不同年龄组的肠息肉检出率,不同部位的肠息肉分布和大小分布,还有不同部位肠息肉的病理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摘要】目的研究肠息肉内镜下的病理分型。

方法对348例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测。

结果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

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结论部分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关键词】肠息肉内窥镜病理检查
大肠息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大肠表面隆起病变的总称,以大肠腺瘤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1]。

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院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采用内镜切除的肠息肉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7例,女121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便秘、消瘦等;其中多发性息肉84例,包括结肠多发性息肉36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3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18例;单发性
息肉264例,包括直肠123例,乙状结肠71例,横结肠和回盲部各18例,升降结肠各17例。

息肉多表现为半球形、球形、乳头状和扁平状。

1.2方法
1.2.1采用OlympusEVIS200系列电子肠镜及ERBEICC200型高频电发生仪。

如果息肉的直径≤0.5cm,用活检钳钳除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gt;0.5cm采用高频电发生仪(PSD)套切完整息肉送病理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功率,每次通电35s直至息肉被切除,回收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gt;2.0cm的巨大息肉,不能一次性切除的,采用分块、分次套切送病理检查。

1.2.2观察不同年龄(19~40岁,&gt;40岁)肠息肉的分布和病理类型。

2结果
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

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3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肠道疾病的16.4%~42.6%,并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趋势[2]。

大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这些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的可能;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上述两种属于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所导致的黏膜增生性反应;而增生性息是
一种黏膜不活跃的增殖状态,与腺体的过度成熟有关,其生长有一定的自限性。

常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腹泻便秘交替等。

有研究表明直径1~2cm的腺瘤性息肉恶变率为10%左右,而直径&gt;2cm 的腺瘤恶变率接近50%[3]。

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其检出率逐渐增加。

内镜下大肠息肉均表现为有蒂或无蒂,且隆起到黏膜表面的赘物,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诊断。

研究表明大肠息肉初次检出年龄越大、息肉多发、直径较大的其癌变可能性也越大[4]。

因此在息肉未发展到浸润癌之前发现并切除息肉,十分重要。

息肉切除后应定期随访,大肠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前2年应每年随访1次,多发腺瘤或腺瘤恶变等高危患者,首次随访应在半年内进行。

一旦发现复发应积极予以摘除,以减少癌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德锋,宋志军,潘永红,等.大肠腺瘤早期癌变的结肠镜诊治[J].中国医师杂志,2005,7(2):255.
[2]李伏娥,叶红军,李坚等.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4):463.
[3]陈春华,邱立华.大肠息肉188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恶变特征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2005,12(24):1888.
[4]朱雄增.学习和掌握肿瘤的WHO分类,提高病理诊断和研究的水平[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1):649.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