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们被认为是人类道德修养的基石。
经典中提到了这四个概念,并强调了它们的内在性和不可外铄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仁义礼智进行解读,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注重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仁是一种温暖的品质,指引着人们在社会中以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仁的价值观,呼吁人们以同理心来对待他人。
其次,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义体现了个人责任和义务感,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经典中经常提到的义的概念包括忠诚、正直、尊重和公平等。
例如,在《孟子》书中,孟子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正义与义务,并称其为“人之所以为人”。
第三,礼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行为准则。
礼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在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
礼的观念强调了人们应该注重仪式和礼仪,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敬重。
例如,在《大学》中,论述了礼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应该按照规范行事的观念。
最后,智指的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智是认识社会、理解世界和培养个人才能的关键。
儒家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个人应该不断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仁义礼智》这句话还提到了“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句话强调了这四个价值观是人类内在的天性,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条件所赋予的。
它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能力。
这一概念在儒家经典中被反复强调,以提醒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天性,并努力发掘和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经典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强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观点。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3、思考并探讨“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关于“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论述。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领悟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借鉴孟子的说理方法,提升自己的论说能力。
三、知识链接1、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其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二)具体分析1、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他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1)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为例,指出人皆有“四端”,就像人皆有四肢一样,这是与生俱来的。
(2)通过“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说明人在紧急情况下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这种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3)以“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来说明,将不忍之心、不为之心推广扩充,就能够成就仁义。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比喻论证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四端”是人天生就有的。
(2)举例论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人皆有恻隐之心,从而论证了“仁之端也”。
3、思考: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仁义礼智”有何异同?(三)深入探究1、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发扬这些品质?(1)要善于反省自身,发现自己内心的善端,并加以呵护和培养。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仁义礼智译注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原文】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13【原文】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1)知及之:知,同“智”。
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针对青少年《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孟子说的仁义礼智四端。
啥是仁义礼智呢?仁啊,就像你看到同学摔倒受伤了,心里着急,赶紧跑过去帮忙,这就是仁。
比如有一次,咱们班的小明不小心摔破了膝盖,好多同学都围过来关心他,有的扶他去医务室,有的帮他拿书包,这就是大家心里有仁。
义呢,就是该做的事儿咱就得去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就好比考试的时候,不能作弊,这是咱们应该坚守的义。
有个故事,说古代有个叫曾子的人,他妻子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就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
结果妻子回来,曾子真的把猪杀了,他说答应孩子的就得做到,这就是义。
礼呀,就是有礼貌,尊重别人。
在学校里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家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这都是礼。
比如说,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乱动东西,要经过主人同意,这也是礼。
智呢,不是说学习成绩好就是智,而是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像我们看到有人欺负弱小,不能跟着起哄,要知道这是不对的,要去制止,这就是智。
同学们,让咱们在生活中努力做到仁义礼智,做个棒棒的好孩子!《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孟子吗?他可是个很厉害的古人哟!他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可有意思啦。
先来说说仁。
比如说,你有一块好吃的巧克力,看到小伙伴没有,你愿意分给他一半,这就是仁。
就像咱们班的小花,每次有好吃的都会和大家分享,大家是不是都很喜欢她呀?义呢,就是勇敢地做正确的事。
假如你看到有人在欺负一只小猫,你勇敢地站出来阻止,这就是义。
有个动画片里,超级英雄总是在保护大家,他们就是很有义的哟!礼可重要啦!见到长辈要打招呼,说“您好”。
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这也是礼。
有一次,小亮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夸他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小亮心里可高兴啦!智就是聪明,不过不是耍小聪明哦,是能分清好坏。
比如,有人叫你一起去偷东西,你知道这是不对的,坚决不去,这就是智。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做有仁义礼智的乖孩子吧!《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孟子说的仁义礼智四端。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孟 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
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仁义礼智思想影响深远。
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在现代社会,“仁”的价值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我们倡导友善、互助和关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在家庭中,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包容和支持,营造了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在职场中,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团队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中,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关爱弱势群体,传递着温暖和正能量。
这种仁爱精神有助于构建一个充满温情、和谐的社会环境。
“义”,孟子视其为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义”意味着坚守正义、公平和道德原则。
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事,不追求不正当的利益。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欺诈、不垄断,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勇于担当,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敢于揭露和纠正不公正的现象。
秉持正义的价值观,能够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增强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和归属感。
“礼”,在孟子的思想中,是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
现代社会虽然与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礼”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礼”可以理解为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和社会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见、权利和感受,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如排队、不随地吐痰等,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在国际交往中,遵循国际礼仪和规则,展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素养。
“礼”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减少冲突和矛盾。
“智”,孟子所指的“智”并非仅仅是知识和聪明才智,更是一种道德智慧和判断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信息和各种选择。
拥有道德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集中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只要努力扩充和培养,就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在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理解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深入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告子上(节选)《孟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告子上(节选)《孟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51〕也,其所以陷溺〔52〕其心者然也。
今夫麦〔53〕,播种而耰〔54〕之,其地同,树〔55〕之时又同,浡然〔56〕而生,至于日至〔57〕之时,皆熟矣。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课文精讲】充满道德理性的光辉——谈孟子“四端说”的具体内涵“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四端说”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就是说,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的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统一的整体。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仅是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涵,而且是仁义礼智在人内心的发端。
四端就如人的四肢一样,是生而具有的,无论是圣人或是庶人都可以做得到。
扩充四端使其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是自然而然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将“四端”即“四心”分开来看,有怎样的具体内涵?一、恻隐之心。
人面对他人遭遇苦难及不幸遭遇都会对其产生怜悯之心,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为恻隐之心。
在孟子看来,只有人才有求善的意识,而禽兽并无这种意识。
人性善相对于兽性恶而言。
但凡是人,必有人性,必有善性。
如当有人落水,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当贫者患重症,会有人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苦难的人们,会同情救助。
这些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善是评价善的尺度,也是评判恶的尺度。
倘若不以善为尺度,恶便无从谈起。
二、羞恶之心。
人要有有羞耻心,做到不贪、不淫、不懦、不苟且。
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是有羞耻心。
孟子认为,正常的人都有一种知荣辱的羞恶之心,羞恶心对于人至关重要,它是“义”的发端。
真正的羞耻始终建立在对肯定的自我价值的感受上,正因为有羞耻感,人才成为“人”,成为正直、向上的人。
如果—个人真正感到了羞耻,才有发展道德品质的动力和完善道德品质的潜力。
羞耻心可以纯化道德,杜绝犯罪。
《孟子》第七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我,泛指我们每个人。固,本来。)
1.生字音
怵.惕( chù) 荑.稗.( tíbài ) 2.通假字
恻.隐( cè) 孺.子( rú)
铄.( shuò) 强.恕( qiǎng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 )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 )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是非心,属于智(是智的发端)。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
我 固有
之也, 弗
思
耳矣。故
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想、领悟罢了。所以
曰:“求
则 得之,
说:“向内心追求就会得到它们(仁、义、礼、智),不向内心
舍则失之。” 铄:本指以火销金,自外至 追求就会失去它们。”内而熔化,比喻从外部给予。
(《孟子·梁惠王上》)(2004年高考辽宁卷)
(4)
,申之以孝悌之义,
。
(《孟子·粱惠王上》)(2004年高考重庆卷)
(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
。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05天津卷)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仲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_____;
乐岁终身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
ppt#@¥Q@$#@!
读《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有感
仁义礼智心,吾辈固有之。 苟能扩充之,其势若火燃。 足以保四海,譬若手中丸。 一旦不成熟,不如荑稗田。 人人皆尧舜,行之莫迟缓。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 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的内涵。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对比、举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孟子仁义礼智]仁义礼智
[孟子(mèng zǐ)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仁义礼智篇一:三字经详解(xiánɡ jiě):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wǔ chánɡ)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道德(dàodé)的根底(gēndǐ),是不能乱的纲纪,在具体事项上如何才能到达五常呢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也是天德,是不能够紊乱的。
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之中无法抗拒的力量;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五常之中以仁德为首,仁统四端,有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古人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君子在吃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至于生活动乱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时候,更应该是如此。
那么,什么叫做仁呢通俗地说,仁慈、有爱心就是仁。
仁是体,慈是相,爱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
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
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
《论语》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事项空对空地谈仁,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
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根底的,喜欢才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
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更赤裸裸了。
慈那么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在具体事项上如何才能到达仁呢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五条标准,就是恭宽信敏惠。
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
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极其深刻,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对于仁义的认识是非常重视的。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良知,应该发扬热爱他人、关心他人的精神,实践仁义的原则。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怀、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孟子关于礼的理解也非常重要。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
孟子强调要尊重长辈、敬爱师长,要遵守社会规范和家庭规矩,通过遵循礼的原则来维系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另外,孟子对于智的认识也不可忽视。
他认为智慧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智慧,是指导行为和决策的能力。
孟子强调要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要明辨是非善恶,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只有拥有智慧,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综上所述,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认识是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
他的思想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以仁和义为准则,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同时要遵循礼的规范,尊重他人,保持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同时,我们要发扬智慧,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
深入学习和领会孟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我
们的行为更加合乎仁义礼智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摘要:
1.引言
2.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是我固有的
3.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
4.科学性分析
5.结论
正文: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是孟子的著名观点。
这一观点意味着仁义礼智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品质,而非由外部环境灌输而来。
从主观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可以被解释为人类的主观精神是创造世界的源泉,物质世界是人类意识的产物。
但是,这一观点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本性是由基因和进化过程决定的。
基因决定了人类的生理特征,也影响了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些行为和思维方式逐渐成为了人类的本能,这些本能包括了对于仁义礼智的追求。
因此,仁义礼智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品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受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并不意味着仁义礼智是从外部环境灌输而来的。
相反,这些影响可以被看作是激发和培养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品质的过程。
人类在接触外部环境时,会根据自己的本性和需求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
因此,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并不是纯粹的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节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优美的德行。
’”
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什么仁义礼智信的意思:“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英语翻译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courtesy, wisdom and trust构成及发展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仁义礼智
三、【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 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 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 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一、【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 皆有怵1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2誉於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以不忍伤害 别人之心,行为于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 手掌上玩东西一样了。所以说到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 心这个问题,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人们 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 交,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 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 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 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 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
1. 仁从古代儒家思想中,仁是指对他人的爱和尊重。
孟子说:“仁者,人也。
”即仁是人性的本性。
在现代社会,仁被视为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处之道。
然而,仁并非由外界给予,而是人内在的素养,是我们固有的特质。
即使外部环境变化,仁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2. 义义是指正确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在传统我国文化中,义被视为一种道德标准,是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然而,义并非是由外部规则强加而来,而是源自个体内心的自我约束和选择。
这种自我约束不是因为外部的压力,而是出于对道德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义也是固有于人性的品质,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3. 礼在古代礼仪之邦,礼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规则。
尽管现代社会的礼仪风俗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礼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
然而,礼并非是由外部强迫而来,而是固有于人性的慎独和敬畏。
这种敬畏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不受外部环境的左右。
4. 智智是指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在儒家思想中,智是培养仁义礼的基础,是指导人正确行为的智慧和见识。
然而,智并非是由外部灌输而来,而是固有于人的本性。
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受外部环境的左右。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因为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固有品质和内在素养,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改变。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人的仁义礼智始终存在于内心深处。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要注重人内在的修养和道德追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丰富的智慧,才能真正做到“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在我看来,这个观点的科学性在于它强调了人的内在素养和本性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被外部环境左右,而是要自觉培养和坚守自己的仁义礼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清醒和明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9)
在《悲惨世界》中,当身为市 长 的冉阿默默地扛起压在车夫身 上的马车的一瞬间;在面临失事危 险的飞机上,周恩来总理把救生 衣脱下穿在一个小女孩身上的那一 刻;当伟大诗人杜甫在自己的房子 为秋风所破,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千古佳句的时候, 无不生动地诠释着恻陷之心、悲天悯人思想。 试想,倘使生活的世界到处充斥着恃强凌弱 的惨象,恻隐之心被冷漠之心乃至冷酷之心 所取代,人的本性、人的尊严又从何谈起?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 为义。 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 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 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 中“义”的一面。
“孔融让梨”“让地三尺”的故事家喻户 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 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己留在最后。 在食堂排队打饭,总有不少人蜂拥插队; 在公汽站台候车,虽然车上有足够的坐位,人 们却推搡着涌向车门;两辆车在狭窄的路上迎 面相逢,司机互不相让,结果造成交通堵 塞……太多的争抢场面,让我看到了人们辞让 之心的缺失。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品顺路7号的一栋 居民楼发生一起人伦惨剧,住在六楼的 一对婆媳疑发生激烈争吵后,从广东紫 金老家来到深圳帮助带孩子的婆婆廖某, 一气之下抱着仅11个月大的婴儿推开卧 室的窗户纵身跃下,一老一幼就此结束 了生命。邻居称,一名少妇从电梯冲到 门外后,没有先抱起坠楼的婴儿,而是 边哭边骂并狠狠地朝着倒在血泊中婆婆 的身躯猛踹了好几脚。
《聊斋志异》里面讲到一个叫宁采臣的人, 只身一人住在一个荒寺中,夜有一美丽女子突 然出现,先诱之以色,后诱之以金,且告“夜 无知者”。宁采臣正色道:“你不怕别人议论, 我还怕别人说闲话呢。偶然一失足,就会成为 一个道德沦丧的无耻之徒 !”当即将这名女子 呵退。其实,这名“女子”实以色、金诱人之 鬼。而正是宁采臣的羞恶之心,救了他自己一 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四心”
“四端”
“四德”
? 思考一: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
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 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 “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 智”境界的潜能。
?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 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 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 “自暴自弃”。
思考二: 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 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 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 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 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 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 “忠义” 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个人对他 人忠诚,怀一颗赤诚之心,为社会发展尽己之力;其 二是,社会要实行正确的利益分配原则,实现义利合 一、以义生利地促发展原则。
?
“礼和” 是人际关系、个人秉承传统的礼仪、礼法、
上下有序原则,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借助合力提升自
己。
? “睿智”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要有智慧,才智, 智谋。一个人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 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向新技术的挑战和创新勇 气、锐气提升综合竞争力,达到智慧和谋略的克敌制胜。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 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 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 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 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 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 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 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 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 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人 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 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 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 — —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诚信” 是诚实不欺、诚心诚意,言而有信、遵守
诺言。“诚信”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言不信者, 行不果”,一个人赢得诚信,就会赢得尊重。
? 信念决定胸怀,胸怀影响事业,只有努力使自己成
为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人,我们才更具备 成功的条件。
? 最后一集诠释仁义礼智信更是上升为三重境界。 ? 第一重: ? 大忠大爱为仁
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也成为许多成功人士一生 为之奋斗的行为准则。
? 对“五常”的解释因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迁,也 因一代代人追求的不同而改变。我们仅从山西祁县田 家代代相传的祖训的变更中,即可感受到国家通过这 一理念对国民的期待。最初田家对“仁义礼智信”解 释为: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修齐 治平为“礼”,大恩大恕为“智”,公平合理为 “信”,这是一个弘扬忠孝、修身治国平天下时期的 要求;而到了民国,革命党人将田家祖训“仁义礼智 信”理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盈为“智”,以义取利为 “信”。解放战争爆发、时局动荡不安的中国,共产 党在号召志士参加革命时,田家人士对于祖训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认为: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 “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一 诺千金为“信”,当以诺颜王子、田家子孙为首的革 命志士齐声立下上述誓言的时候,我感动了!“祖国 山河、家国天下”,当以此承载终身的追求时,生命 显得是那么有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令人震撼。
一、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 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 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 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 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 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 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 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 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 去学习和借走西口》里面除了故事曲折离奇、令人惊叹 外,几代晋商在与命运抗争中的表现出的坚忍、 奋斗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着我,而剧中“仁义礼 智信”对几代人的教育更让我深有感触。看完这 个故事,我不禁深思,“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 应该怎么理解呢? “仁义礼智”最初由孟子提出,并以仁义礼智 为四端:后汉代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 展中,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提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
?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促进经济发展、规划个人 职业生涯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遵循“仁义礼智 信”的五常要求,对自己和社会共同有益的“五常” 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当今社会, 对个人、企业而言,“仁义礼智信”可以解释为“仁 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仁爱” 是儒学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 准则,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对个人而言,仁 是仁爱、宽容之心。热爱工作,用爱心来对待他人, 包容别人。
思考三:
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 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 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 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 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 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 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