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管理办法
某公司MSA管理办法
某公司MSA管理辦法1. 簡介MSA(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種軟體架構設計模式,將整個應用程序拆分為多個小型、自治的服務單元,每個單元都可以獨立開發、部署和運行。
這種架構模式有助於提高系統的擴展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
某公司在採用MSA架構開發應用程序的同時,需要完善相應的管理辦法,以確保MSA架構的有效實施與運作。
本文將介紹某公司MSA 管理辦法的要點和相關指導原則。
2. MSA管理辦法的目的MSA管理辦法的目的是確保組織在應用MSA架構時能夠提供一致性、可擴展性和可靠性。
下面列出了一些MSA管理辦法的具體目標:•提供準確的技術要求和指導,確保團隊開發和維護的應用程序符合組織的要求;•確保服務單元之間的通信和協作能夠高效可靠,降低系統故障的機會;•提供監控和日誌記錄的標準,方便故障排查和系統分析;•定義限流和故障恢復的機制,確保系統的可用性和性能。
3. MSA管理辦法的內容3.1 技術要求和規範為了確保MSA架構的一致性、可擴展性和可靠性,某公司需要定義相應的技術要求和規範,並向團隊成員進行培訓和宣導。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技術要求和規範:•服務單元的開發語言和框架選擇;•服務單元的接口設計和文檔編寫;•邊界網關和API管理工具的選擇和配置;•容器化和部署工具的選擇和配置;•高可用性和故障恢復機制的設計和實施;•監控和日誌記錄工具的選擇和配置。
3.2 通信和協作MSA架構中的服務單元之間需要通過網絡進行通信和協作。
為了確保通信和協作的高效可靠,某公司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和辦法。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通信和協作管理措施:•定義服務發現和記錄的標準;•確定不同服務之間的接口和協議;•確保服務之間的耦合度盡量低;•設置維護版本控制和回滾機制;•測試服務之間的通信和協作。
3.3 監控和故障排查某公司需要建立有效的監控和故障排查機制,以確保MSA架構的系統運行狀態可掌握並能及時解決問題。
中国海事局关于印发《中国海事局船舶着色、标志、旗帜和命名办法》的通知
中国海事局关于印发《中国海事局船舶着色、标志、旗帜和命名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公布日期】2000.09.13•【文号】海计建字[2000]326号•【施行日期】2000.09.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中国海事局关于印发《中国海事局船舶着色、标志、旗帜和命名办法》的通知(海计建字[2000]326号)各直海事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航监督局(处):现将《中国海事局船舶着色、标志、旗帜和命名办法》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各单位现有船舶按本办法规定于2001年9月31日前完成更改工作。
二○○○年九月十三日中国海事局船舶着色、标志、旗帜和命名办法第一条为了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海事系统的职责,加强全国海事系统船舶的统一管理,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海事系统所属各类船舶。
第三条船舶的着色(一)船舶水线以上的船体、上层建筑及吊机、桅、旗杆、吊艇架、风筒等颜色为白色。
(二)所有室外甲板的颜色为墨绿色。
(三)锚机、绞盘、缆桩、导缆钳、锚穴、锚(特殊金属材料除外)颜色为黑色。
第四条船舶的标志(一)船体标志船体标志为一条宽红色与四条蓝白相间的斜线条构成,红色部分与蓝白相间部分的宽度相等,由船艉向船艏方向倾斜,斜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度,标在船名后。
横向位:船艏至船体标志最后一条蓝色斜线与吃水线交点的长度为船舶总长度的三分之一(L/3),标志总宽度为总船长的九分之一(L/9);纵向位:船体标志上起主甲板边线护舷下沿,下至设计吃水线(见附件)。
(二)上层建筑标志1、设置烟囱的船舶:在烟囱两侧(有两个烟囱的在烟囱外侧)距甲板三分之二水平线与垂直中心线交点为中心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局徽主体。
局徽主体的具体尺寸视烟囱的大小协调匀称为宜。
2、不设置烟囱的船舶:在驾驶室正面窗户下居中的醒目部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局徽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印发《船舶识别号检验管理规定》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印发《船舶识别号检验管理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公布日期】2011.01.31•【文号】海船检[2011]55号•【施行日期】2011.01.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印发《船舶识别号检验管理规定》的通知(海船检〔2011〕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船舶检验局(处),中国船级社,广东、黑龙江海事局,各国外在华验船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识别号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0年第4号)的要求,我局制订了《船舶识别号检验管理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为保障中国籍船舶识别号检验工作的实施,我局组织开展了船舶检验发证管理系统(VIMS)升级工作。
本次升级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扩充船舶识别号管理,同时也将船舶建造重要日期的相关要求一并纳入系统管理。
第一阶段升级工作拟于2011年2月完成,升级后,各船检机构应即时上报船舶建造过程、船舶基础信息等有关数据,数据内容将在第一阶段升级时公布。
第二阶段升级工作拟于2011年6月完成。
各船检机构应积极做好本次系统升级相关工作,做好发证管理系统运行环境准备,保证可以通过海事内网或互联网即时报送和获取数据。
中国船级社,安徽、江西、山东、浙江、重庆、江苏船检局等各VIMS针对性开发单位或使用非VIMS系统单位应同步做好本单位系统升级工作。
升级具体技术支持可联系VIMS5系统的升级单位。
二、对于在中国建造的非中国籍船舶,执行建造检验的船舶检验机构(验船公司)应按照本检验管理规定实施船舶识别号检验,并出具船舶识别号检验报告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传真:************。
船舶识别号检验报告的制作可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网站(http://),在船检栏目下进入船舶检验监督管理系统,经用户登陆后在网上业务办理专栏中录入相关数据、制作检验报告。
MSA管理办法
5.4.3.3 具体操作步骤
5.4.3.3.1 检测设备的选定:周期MSA分析由质量管理部按《检验设备仪器周期检定计划表》,新产品MSA分析、新购或新制检测设备验收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按试生产控制计划来选定。其最小读数需为公差范围的1/10~1/5.
4)所有评价人自己和两两间一致并且与基准一致
5)UCL和LCI分别是上、下置信区间边界线。
5.5评审
5.5.1R&R的接受准则,质量管理部经理最终批准测量系统的适用性。
5.5.1.1R&R<10%,测量系统可接受。
5.5.1.210%< R&R<30%,要根据该检测设备的重要性和其成本以及维修费用,同时考虑有无顾客抱怨等情况,综合起来决定是否对该测量系统进行改进,可有条件接受。
5.5.1.3R&R>30%,该测量系统必须改进,不能接受。
5.5.2若需对测量系统采取改进措施时,一定要先分析EV和AV值,找出真正原因后方可采取措施。改进后的测量系统还需作MSA,直到可接受.
5.5.2.1当重复性AV变差值大于再现性 EV 时
1)量具的结构需设计增强;
2)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检验点)需加以改善;
4.2生产部、质量管理部等使用部门负责按MSA计划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及数据的提报。
5内容
5.1 计划编写:质量管理部责新产品MSA计划编制;负责量产产品周期MSA计划、客户要求MSA计划、新检测设备MSA计划编制。
5.2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由质量管理部经理批准。
5.3质量管理部将批准后的“MSA计划”分发相关部门。
5.4.3.3.7 如果评价人在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换的方法。让评价人A测量10个零件,并将读数记录下来;然后让评价人A按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由记录人员将结果记录下来;评价人B和C也同样做。
MSA管理办法.doc
-------------精选文档 -----------------文件会签/审批记录文件会签栏部门签名日期部门签名日期技术市场部材料部财务部企划部质量部采购部生产部装备部物流部审批栏批准审核编制-------------精选文档 -----------------文件修订记录版本修订处数标记修订原因描述签名日期1.目的本程序文件针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与管理,使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过程输出所测得的数据有效。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有在用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亦适用于其它客户及本公司内部要求。
3.定义3.1 测量过程:是指给具体实体或系统赋值的过程。
3.2 测量系统:是指操作、零件、评价人、测量工具、设备的集合(整个获取测量结果的过程)。
3.3 MSA :全称为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是指对测量体系进行分析的过程。
3.4 分辨率:是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又称最小刻度读数。
3.5 测量系统的术语与评价参数3.5.1 偏倚:是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3.5.2 线性:是指测量设备在正常工作量程内偏倚的变化量;3.5.3 稳定性:是指经过一段长期时间下,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对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总变差。
3.5.4 重复性(设备 EV ):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5.5 再现性(评价人 AV ):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6GR&R (测量设备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是指测量系统的可重复性与可再现性的联合估计值,英文全称为 Gauge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
3.5.7 分级数( ndc ):是指覆盖预期的产品变差所用不重复的97% 的置信区间的数量,其值等于零件变差除以 GR&R 再乘以一个系数( 1.41 ),用于判断测量体系分辨力是否可接受。
某公司MSA管理办法
某公司MSA管理办法1. 引言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了规范和有效管理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简称MSA),提高开发和运维的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文档旨在对公司内部的MSA架构和相关组件进行管理和规范。
2. MSA架构概述MSA架构是一种将应用程序拆分为一组小型、独立的服务的架构模式,每个服务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可以单独进行开发、部署和扩展。
MSA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公司内部,MSA架构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业务领域,每个服务都专注于完成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为了保证服务之间的协同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管理办法。
3. 服务规划在设计和开发新的服务之前,需经过以下步骤的规划和设计阶段:• 3.1 确定服务边界:明确每个服务的责任范围和业务领域,避免服务之间功能重叠和耦合度过高。
• 3.2 定义服务接口:为每个服务定义清晰的API接口,包括请求参数、返回结果和可能的异常情况。
• 3.3 设计数据库模型:每个服务独立管理自己的数据库,需要定义合适的数据库表结构和数据访问接口。
• 3.4 考虑服务间的通信方式: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如RESTful接口、消息队列等。
4. 服务开发在开发服务时,需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4.1 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框架:根据业务需求和团队技术栈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框架,保证开发效率和性能。
• 4.2 服务独立性原则:每个服务应该独立于其他服务进行开发和部署,避免相互依赖导致开发进度延迟。
• 4.3 异常处理:合理地处理异常情况,对于无法处理的异常需要进行适当的错误处理,如返回错误码和错误信息给调用方。
• 4.4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对每个服务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5. 服务部署和运维为了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部署和运维阶段需遵守以下规范:• 5.1 容器化部署:将每个服务封装为Docker镜像,并通过容器编排工具进行部署,如Kubernetes。
民用机场航行服务程序净空保护区域一体化图使用管理办法【最新版】
民用机场航行服务程序净空保护区域一体化图使用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鄂州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证民用航空安全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53号)《民用机场飞行程序和运行最低标准管理规定》(CCAR—97FS—R3)《运输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CCAR—140—R1)《湖北省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鄂州民用机场航行服务程序净空保护区域一体化图》(以下简称《净空一体化图》)覆盖本市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临时施工塔吊、避雷针、广告牌等设施,下同)的规划设计及建设高度控制与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净空一体化图》,是指依据国家及民航行业标准、国际民航组织规范、现行有效航行资料制作,是鄂州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安全高度管理的法定图则。
(一)《净空一体化图》综合考虑了鄂州民用机场建成后双跑道及总体规划三跑道的机场障碍物限制面、机场飞行程序、机场最低运行标准、目视助航灯光、民航无线电台站场地保护要求(无电磁干扰源设施部分)、飞机性能等控制要求,各项控制要求中以较严格的为准。
(二)图中控制范围为以鄂州民用机场基准点为圆心,半径55公里的区域;(三)图中高度为海拔高度,1985国家高程,单位为米;坐标为WGS-84经纬度坐标,与国家2000经纬度坐标系可通用。
第四条市、区有关行政(行业)管理部门在办理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审批工作时,应当严格依照《净空一体化图》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高度审核。
对省级及以上行政(行业)管理部门立项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对应的市有关行政(行业)管理部门负责衔接,依照《净空一体化图》和本办法的规定,做好净空管控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含葛店开发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下同)负责本辖区《净空一体化图》使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项目业主单位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高度控制审批(审查)手续:(一)《净空一体化图》覆盖范围内控制高度(含)以下的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由市、区有关行政(行业)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严格遵守《净空一体化图》规定的限制高度进行审批。
MAS管理办法汇总
三级文件MSA管理办法文件编号:TQ3-01 版本:1发布日期:2011.12.01 实施日期:2012.01.01文件更改履历表1.目的: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2.范围: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所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及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
3.定义:3.1 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3.4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3.5偏倚(准确度):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6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7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3.8 ndc:仪器分辨率。
4.职责:4.1 工程计量科:负责制定MSA分析计划,以及MSA的评价。
4.2 现场品管人员:参与MSA的评价。
5.工作内容:5.1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5.1.1量测仪器、量测物及人员选择(1)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差的1/10,对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变差的1/10。
报告采用附录中MSA-000B2。
(2)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并贴有“合格证”标识。
(3)随机选取几个有资格使用测量仪器的操作员,评估测量器具。
(4)被测物(半成品)在生产线上定期随机抽取(要求同一型号)。
5.1.2重复性和再现性计算(均值和极差法)(1)对测量仪器(包括新购入仪器)必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将作业者分为A、B、C三者,在生产中抽取零件(产品或半成品)10个,并对零件编号,但作业者无法看到零件号码。
(3)再现性量测:使作业者A\B\C分开,使他们不能互相看到,依随机顺序抽取10个零件,分别进行量测,由观测者将量测数据分别记录在【计量型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中。
MSA管理办法
文件会签/ 审批记录文件修订记录1.目的本程序文件针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与管理,使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过程输出所测得的数据有效.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有在用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亦适用于其它客户及本公司内部要求。
3.定义3。
1测量过程:是指给具体实体或系统赋值的过程。
3。
2 测量系统:是指操作、零件、评价人、测量工具、设备的集合(整个获取测量结果的过程)。
3。
3 MSA:全称为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是指对测量体系进行分析的过程.3。
4 分辨率:是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又称最小刻度读数。
3。
5 测量系统的术语与评价参数3。
5。
1偏倚:是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3。
5。
2线性:是指测量设备在正常工作量程内偏倚的变化量;3。
5。
3稳定性:是指经过一段长期时间下,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对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总变差。
3。
5.4重复性(设备EV):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3。
5。
5再现性(评价人AV):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3。
5。
6GR&R(测量设备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是指测量系统的可重复性与可再现性的联合估计值,英文全称为Gauge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3。
5.7分级数(ndc):是指覆盖预期的产品变差所用不重复的97%的置信区间的数量,其值等于零件变差除以GR&R再乘以一个系数(1。
41),用于判断测量体系分辨力是否可接受。
3。
6零件间变差(PV):由同一或不同的评价人,采用同一个的测量仪器,测量不同零件的同一特性时零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
7 评价人变差(AV):评价人方法间差异导致的变差。
3。
8 总变差(TV):是指过程中单个零件平均值的变差。
特殊特性管理办法
1.0目的准确、全面识别产品特殊特性,并对其管控的过程要求。
2.0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新品开发时产品特殊特性和过程特殊特性的识别和管控,特殊特性主要包括法规特性、关键特性、重要特性,还包括高影响度特性(HIC)和传递特性(PTC)。
3.0定义3.1特殊特性:由顾客指定的产品和过程特性,包含顾客要求、政府法律法规和安全特性,以及由供方通过产品和过程或以往类似产品的了解选出的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
3.2传递特性:指由外部供应商或公司内部因制程没有控制所产生,直接传递到顾客工厂的产品特性。
不良的传递特性可能会影响到顾客装配工厂或购买的最终消费者。
3.3公司生产产品不涉及关键特性,本管理办法重点针对重要特性。
4.0职责4.1技术开发部负责特殊特性(包括顾客指定和/或要求的特性以及在过程开发中公司自己识别的特性)的识别确定和将特殊特性导入过程流程图、PFMEA、CP等资料,包括传递到分供方。
4.2品质部负责组织对特殊特性的跟踪、检查和验证,包括公司内和分供方。
5.0识别和管理5.1识别条件5.1.1新产品设计开发时。
5.1.2 顾客有新产品委托设计开发时。
5.1.3 顾客有新产品委托生产时。
5.2识别方法5.2.1来自顾客的指定。
5.2.2 来自法规的要求。
5.2.3 来自新品开发的项目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后所决定的重要特性。
5.2.4来自于分供方开发过程。
5.2.5特殊特性决定后应填写特殊特性清单,以保证后续的各项相关工作能有效落实推行;必要时,特殊特性清单必须提交顾客批准。
5.3特殊特性符号标识5.3.1“A”标示关键产品特性:重要特性:指这种产品特性:在可预料的合理范围内变动会显著影响产品的安全特性或政府法规的符合性(如:易燃性、车内人员保护、转向控制、制动等),排放、噪声、无线电子干扰等。
5.3.2“B”标识重要特性:关键特性:在可预料的合理范围内变动可能显著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非安全或法规方面),例如配合、功能、安装性能或外观,或者制造或加工此产品的能力。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办法
1 目的通过对测量系统的变差进行分析,确定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等测量系统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以达到确保产品质量的目的。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为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的分析管理。
3 术语和定义3.1检具能力:由检验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与检验特性的公差的比例关系确定。
3.2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操作员)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获得的测量结果的变差。
3.3再现性:由不同的操作者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个产品的同一个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4稳定性:同一量具于不同时间测量同一个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变异。
3.5偏移:由同一操作者使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所测量值的平均值与该零件的被测特性的真值或参考值的差值。
3.6线性:在量具的工作范围内,不同数值偏移值的差值。
3.7盲测:在实际测量环境下,操作员在事先不知道正在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测试。
4 分析的界定4.1批量生产产品的测量系统根据量检具的使用特性、使用频率和分析方法,确定是否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及分析的周期;一般生产阶段分析频率为1年一次。
4.2新产品过程策划及过程更改时,按项目计划的时间要求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在APQP 第三阶段根据试生产过程控制计划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4.3对于测量特殊特性的量具,必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 实施测量系统分析时按《测量系统分析方法MSA》手册的规定要求进行。
5.1 GRR分析5.1.1 GRR分析方法,即用重复性与再现性评定测量系统。
5.1.2 确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并将测量系统的自然状况记录清楚,其包括:量具: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编号、测量参数和操作者。
5.1.3 抽取10个同一产品作为测量系统分析的样本,并按1#至10#给样本编号记录。
5.1.4 从该测量系统的操作人员中,指定三名评价人:A、B、C。
5.1.5 让评价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样本,。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办法
批准审核编制1.目的:为决定测量系统的选择是否适当,并通过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分析,量化测量系统和产品的变异量。
2.范围:测量系统分析实施。
3.术语:无。
4.职责:4.1数据测量:量具使用者;4.2数据分析:量具管理者。
5.流程图:无。
6.内容:6.1执行准备:6.1.1决定进行分析的产品及量具;6.1.2决定参与分析之测量人数,至少两人测量、一人数据记录;6.1.3决定测量次数,至少两次。
6.2数据收集方法:6.2.1 由数据记人员将抽取的零件5~10件予以编号(编号不可让测量者得知);6.2.2将该量具的使用者分为作业者1,作业者2...;6.2.3由作业者1,作业者2...轮流测量直到测量完毕;6.2.4测量数据由非测量者记录于“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2.5各测量者的测量数据应避免给其它测量者得知(避免造成影响测量结果)。
6.3数据分析:6.3.1将各测量数据算出平均值与极差并填入“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3.2将各测量数据之极差加以平均而得极差平均值并填入“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3.3将各平均值加总后除以测量件数而算出所有平均值的平均值并填入“QR7-19-01-01量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3.4将各测量者同一测量编号测量物之平均值加以则得零件平均值并填入“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3.5将零件平均值之极差算出而得Rp并填入“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3.6将极差平均值之平均值算出并填入“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3.7将各平均值的平均值之极差算出而得Xdiff并填入“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3.8将极差平均值之平均值乘以系数D4而得到管制上限并填入“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6.3.9将极差平均值之平均值乘以系数D3而得到管制上限并填入“QR7-19-01-0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内。
MSA管理办法
(3)可能需某些夹具协助作业者,更具一致性的使用量具。
(4)量具与夹治具校验频率于入厂及送修校正后须再做量测系统分析并记录之。
5。2。5允收水准
5。2.5。1量具R&R的可接受性准则
(1)误差在10%以下:量具系统可接受。
(2)误差在10%~30%量具视情况接受(依其应用的重要性,量具费用及修理费用需定)。
5。2。3。4再现性量测
请作业者B.C量测相同10个零件,但不使他们看到他们的量测值,将量测分别记录.
5.2.3。5重复这个循环,但以不同的随机顺序进行量测。
5。2。3.6计算
a。量具再现性及再生性计算,应用整个研究的数据表及个别项目的记录和依规定公式的计算表.
b。线性计算公式如下
斜率:a=;截距:b =
5.1.5作业者需了解一般性操作,避免操作之不一致性.
5。1。6使用量具之精度值为被量测物公差的1/10。
制订日期
核准
审查
制订
生效日期
版本
1。0
5.2量测仪器及人员选择
5. 2。1量具之选择,其最小刻度应能读至1/10,制程变异或规格公差之较小者,以避免量具之鉴别力不足
(例如最小刻度0.01mm,则应读到0。015或0。002或0。005).
EV—设备变差。
3。5线性:线性是指量具在使用范围内偏倚(准确度)差异之分布状况.
4。权责
品管人员主导进行MSA分析。
5。作业内容
5。1量测系统分析研究
5。1.1研究主要变异形态之对象决定.
5。1.2使用全距及平均数方法。
5.1。3基于统计配合实际之制程选择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
特殊特性管理规定
1.0目的准确、全面识别产品特殊特性,并对其管控的过程要求。
2.0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新品开发时产品特殊特性和过程特殊特性的识别和管控,特殊特性主要包括法规特性、关键特性、重要特性,还包括高影响度特性(HIC)和传递特性(PTC)。
3.0定义3.1特殊特性:由顾客指定的产品和过程特性,包含顾客要求、政府法律法规和安全特性,以及由供方通过产品和过程或以往类似产品的了解选出的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
3.2传递特性:指由外部供应商或公司内部因制程没有控制所产生,直接传递到顾客工厂的产品特性。
不良的传递特性可能会影响到顾客装配工厂或购买的最终消费者。
3.3公司生产产品不涉及关键特性,本管理办法重点针对重要特性。
4.0职责4.1工程部负责特殊特性(包括顾客指定和/或要求的特性以及在过程开发中公司自己识别的特性)的识别确定和将特殊特性导入过程流程图、PFMEA、CP等资料,包括传递到分供方。
4.2品质部负责组织对特殊特性的跟踪、检查和验证,包括公司内和分供方。
5.0识别和管理5.1识别条件5.1.1新产品设计开发时。
5.1.2 顾客有新产品委托设计开发时。
5.1.3 顾客有新产品委托生产时。
5.2识别方法5.2.1来自顾客的指定。
5.2.2 来自法规的要求。
5.2.3 来自新品开发的项目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后所决定的重要特性。
5.2.4来自于分供方开发过程。
5.2.5特殊特性决定后应填写特殊特性清单,以保证后续的各项相关工作能有效落实推行;必要时,特殊特性清单必须提交顾客批准。
5.3特殊特性符号标识5.3.1“A”标示重要特性:重要特性:指这种产品特性:在可预料的合理范围内变动会显着影响产品的安全特性或政府法规的符合性(如:易燃性、车内人员保护、转向控制、制动等),排放、噪声、无线电子干扰等。
5.3.2“B”标识表示关键特性:关键特性:在可预料的合理范围内变动可能显着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非安全或法规方面),例如配合、功能、安装或外观,或者制造或加工此产品的能力。
MSA测量系统分析管理办法
MSA测量系统分析管理办法1.目的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和改进,确保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证实汽车配件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类型的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3.1品质部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出具测系统分析报告。
3.2制造部配合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3.3 APQP小组或品质部负责对达不到接收准则的测量系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改进。
4. 定义无5.工作程序5.1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5.1.1针对新产品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第三阶段由品质部根据试生产控制计划负责制订《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报品质部经理批准;5.1.2针对批量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测量系统,每两年由品质部根据批量生产控制计制订《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报品质部经理批准;5.1.3《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应规定各种类型的测量系统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人员、进度要求。
5.2 品质部负责根据《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做好测量系统分析的准备工作(确定评价人员、选取代表整个工作范围的样品等),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并按5.4的接收准则作出判定结论, 形成相应的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5.3 当测量系统分析结论达不到接收准则时,品质部应负责对达不到接收准则的测量系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或通知APQP小组(新产品APQP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分析达不到接收准则时) 对达不到接收准则的测量系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
品质部或APQP小组负责作出判定结果,并确定和实施改进对策后,由品质部对改进的测量系统按5.1-5.2重新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直至达到接收准则。
5.4 测量系统分析接收准则5.4.1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GRR)接收准则:a. %R&R<10%接收。
b. 10%≤%R&R≤30%,由品质部或APQP小组依据测量系统的重要性、成本及维修费用,决定是否接收。
c. %R&R>30%不接收。
5.4.2偏倚接收准则:a.对测量特殊特性的测量系统,偏倚%≤5%时接收,偏倚%>5%时,不接收。
中石化加油站站长在岗管理办法
零售管理中心泉州零售管理部文件石化森美泉零〔2015〕17号关于印发《泉州零管部加油站站长在岗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专业组、加油站片区:为加强加油站站长队伍建设,强化站长现场管理的核心职责,进一步提高加油站现场管理及服务水平,根据销售公司“加油站站长在岗管理指导意见"及总部相关管理规定,结合泉州零管部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零售管理中心泉州零售管理部2015年1月30日— 1 —泉州零管部加油站站长在岗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加油站站长队伍建设,强化站长现场管理的核心职责,进一步提高加油站现场管理及服务水平,根据销售公司“加油站站长在岗管理指导意见”及总部相关管理规定,结合泉州零管部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所管辖的全体加油站站长(含MSA站站长、代理站站长、联营站站长)。
第二章站长上班规定第三条一般情况下,站长8:00至18:00在站当班.站长实行非标准工时制时,在符合审批的总工时情况下,根据加油站不同运行情况,可适当调整中间时段上下班时间,适当安排休息时间,自行安排休息日。
站长每月排班情况,片区经理汇总后于每月30日前上报人力资源组用工管理岗和营销管理组规范化管理岗备查。
第四条上班期间站长应做好加油站巡查、日结、员工管理、现场督导等工作。
加油高峰期间要参与加油、推销商品、疏导车辆、维持秩序,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引导并带领员工做好对客户的服务工作,发挥好示范作用。
— 2 —站长要使用独立的员工卡为客户加油,一般每天加油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或每周累计加油时间不少于6小时。
片区经理负责把站长个人的员工卡汇总上报人力资源组用工管理岗和营销管理组规范化管理岗存档备查。
第五条站长在岗实行登记制度。
站长上、下班或中途离站时应进行登记记录。
第六条站长正常上班时间离开加油站,要严格执行请假、报告制度,一般站长离站1小时以上要做离站登记,2小时以上时要另外以电话、短信或其它通讯工具报告片区管理经理,并书面办理加油站现场管理委托手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1.1 评价整个测量系统(即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及操作人员的集合)是否具有可接受的测量水平,判定该测量系统是否适用。
2范围适用与公司所有 MSA 活动,凡用于检验、测量与试验的设备、工具、仪表(器)均属于。
(包括顾客提供的计量器具)3术语定义3.1 测量系统:指由人员、量具、操作程序及其他设备或软件的集合称为测量系统。
3.2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使用极差及均值方法,基于统计配合实际的过程选择适当的操作人数、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以研究主要变异形态的对象。
3.3 量具重复性:指量具由同一操作者,经多次测量同一零件或产品,其测量特性的重复能力,也指其测量之间的变异。
3.4 量具再现性:指不同操作者使用相同量具测量相同产品特性时,其操作者之间测量平均值的变异。
4确定方法:4.1 计量型量具(如游标卡尺)采用均值和极差法研究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4.2 计数型量具(如通止规),采用假设实验分析法(大样发)研究。
4.3 根据类型确定相应的计量型或计数型量具或设备,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5测量设备选购5.1 测量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敏性:5.1.1仪器要具有足够的分辨力:应至少保证仪器的分辨力能将公差分成十份或更多,即第一准则应至少是被测范围的十分之一,最好是保证为过程变差的十份之一。
5.1.2仪器要具有有效的分辨力:应保证仪器对所探测的产品或过程变差在一定的应用及环境下的变化具有足够的灵敏性。
5.2 测量系统必须是稳定的:5.2.1在重复性的条件下,仪器变差只归因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
5.2.2测量分析者必须经常考虑到仪器的稳定性对实际应用和统计的重要性。
5.3 统计特性(误差)在预期的范围内一致,并足以满足测量的目的(产品或过程控制)。
6测量系统分析过程6.1 采用均值和极差法研究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指导:6.1.1准备工作:6.1.1.1确定评价人数量、被测零件、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
6.1.1.1.1评价人: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选择,并且采用盲测(即选定评价人事先不知道本次研究事件),评价人数量至少为 3 人。
6.1.1.1.2被测零件:零件应从过程中选取并能代表整个工作范围。
对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缺陷零件不应选用。
6.1.1.1.3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零件样品数量至少应为 5 个(一般取 10 件),重复读数次数即试验次数至少为 2 次(一般取 3 次)。
对每一个零件进行编号、定位。
注:对大或重的零件可选较少的样品和较多试验次数6.1.1.2制定操作程序和应用表格6.1.1.2.1确保每一位评价人都采用相同的方法,按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6.1.1.2.2设备读数中,读数应估计到可得到的最接近的数字。
6.1.1.2.3按需要编制所需表格,以便及时填入所测数据。
测量应按随机顺序进行,即评价人不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编号,由正在研究的人记下相应的零件号和数据。
6.1.1.2.4按规定程序进行,并记录数据6.1.1.2.5按规定程序和预定计划进行操作,要求评价人认真仔细。
6.1.1.2.6记录数据,填入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根据所得数据做出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6.1.1.2.7示例:6.1.1.2.8选 3 位评价人对垫片零件的厚度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样本数量为 10,量具为厚薄规。
测量数据6.1.1.2.9分析如下现性数据表 量具重复性和 平均值分别与 D3 和 D4 相乘得 再 每个零件每次测量值相加,除以总的测量次数(即试验出控制上限和下限.D3 和 D4 的次数×评价人数)如:值由表 1 中查出( 0.65+0.60+0.55+0.55+0.50+0.55)/(3×2)=0.567XX 机械有限公司找出第 4、9、14 行的平均值中最每个评价人的测量平均极差相加之和除 大和最小值填入差值记为 X DIFF以评价人数得所有极差平均值评价人/试验次数零 件平均值123456789101 A 1 0.65 1.00 0.85 0.85 0.55 1.00 0.95 0.85 1.00 1.00 0.832 2 0.601.000.850.950.451.000.950.801.001.000.8253 34 平均值 0.625 1.000 0.825 0.900 0.500 1.000 0.950 0.825 0.1000 0.650 Xa =0.8275 5 极差0.05 0.00 0.05 0.10 0.00 0.00 0.00 0.05 0.00 0.00 Ra =0.045极差值的平均值6 B 1 0.55 1.05 0.80 0.80 0.40 1.00 0.95 0.75 1.00 0.55 0.7857 2 0.550.950.750.750.401.050.900.700.950.500.758 39 平均值 0.550 1.000 0.775 0.775 0.400 1.025 0.925 0.725 0.925 0.525 X b =0.767510极差0.00 0.10 0.05 0.05 0.00 0.05 0.05 0.05 0.05 0.05 R b =0.045 11 C 1 0.50 1.05 0.80 0.80 0.45 1.00 0.95 0.80 1.05 0.85 0.825 12 2 0.551.000.800.800.501.050.950.801.050.800.83第 16 行的零 件 平 均值 的 平 均值13 314 平均值 0.525 1.025 0.800 0.800 0.475 1.025 0.950 0.800 1.050 0.825X c =0.8275 15 极差 0.050.050.000.000.050.050.000.000.000.05R c =0.030 16零件平均值(X P )0.5671.0080.8000.8250.4581.0170.94207831.0080.667X =0.8275 R p =0.559第 16 行的零 件 平 均值的极差17 . R=(Ra+ R b + R c )/3=(0.045+0.045+0.030)/3=0.04R=0.0418X DIFF = (MaxX=0.8257-MinX=0.7675)=0.06X DIFF =0.0619.UCL R =R×D 4*=0.04×3.27=0.13UCL R=0.1320.LCL R =R×D 3*=0.04×0.00=0.00LCL R=0.0021.当实验次数为 2 次时 D4=3.27,为 3 次时,D4=2.58。
UCL R 表示 R 的界限(试验次数少于 7 次时,LCL R 为 0),圈出那些超出界限的值,了解原因并纠正。
用与原来相同评价人和仪器对同一个零件重复原来的测量,或剔除这些值并由其余观测值再次平均并计算 R 和 UCL R 值。
XX 机械有限公司文件编号:CK-QP08-IM-05 版 本:A 实施日期:2018-3-21 修改次数:0 次(MSA )管理办法受 控 号:08-05# 归口部门:质量部XX 机械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CK-QP08-IM-05 版 本:A 实施日期:2018-3-21 修改次数:0 次 (MSA )管理办法受 控 号:08-05# 归口部门:质量部零件编号和名称: 垫片 量具名称: 厚薄规 日期: 测量参数: 厚度 量具编号:执行人:尺寸规格: 0.6-1.0 m m量具类型:0.0-10.1来自数据表 R=0.04X DIFF =0.06Rp=0.559 测量系统分析%总变量(TV ) 重复性—设备变量(EV ) EV= R×K 1 =0.04×4.56 =0.18 试验次数 2 3 K 1 0.8862 0.5908 %EV=100〔EV/TV 〕=100〔0.18/0.93〕 =18.7% 再现性—评价人变差(AV ) %AV =100〔AV/TV 〕AV==(X DIFF K 1)2 (EV 2 /nr)(0.06 2.70)2 (0.182/10 2)=100〔0.18/0.93〕 =16.8%=0.16n=零件数量r=试验次数重复性和再现性(R&R ) 评价人数23K 20.7071 0.5231% R&R=100〔R&R /TV 〕(R&R )=(EV 2 A V 2 )=100〔0.18/0.93〕=(0.1820.162 )=25.2%=0.24零件变差(PV ) PV=Rp×K 3 =0.56×1.62 =0.90 总变差(TV )零件数量K 3%PV=100〔PV/TV 〕=100〔0.90/0.93〕 =96.8%TV=(R & R 2 P V 2 )==0.93(0.2420.902 )备注:所有的计算都基于预期 5.15σ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AV-如果计算中根号下出现负值,评价人变差缺省为 0K 1=5.15/ d 2 , d 2 取决于试验次数(m )和零件数与评价人数的乘积(g ),并假设该值大于 15。
K 2 =5.15/d 2*, d 2*取决与评价人数量(m )和(g ),按单极差计算,g 为 1 K 3 =5.15/d 2*, d 2*取决与零件数量(m )和(g ),按单极差计算,g 为 1如;厚度,高度零件尺寸范围量具量程由上述数据表中得出2 0.7071 ndc=1.41〔PV/R&R 〕3 0.5231=1.41〔0.90/0.24〕 4 0.4467 =5.288---5 5 0.4030 6 0.3742 7 0.3534 8 0.3375 9 0.3249 100.3146D3 和 D4 的取值见表 1d2和d2*的取值见表 26.1.2结果分析6.1.2.1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可接受准则;低于 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以接受。
10%--30%的误差---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费用等决定是否接受。
大于 30%的误差----不可接受。
分析测量系统,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
另外,ndc值应该大于或等于 5。
6.1.2.2原因分析:6.1.2.2.1评价人需要更好的接受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和读数培训;6.1.2.2.2量具刻度盘校准不清晰;6.1.2.2.3设备需要维护;6.1.2.2.4量具需要重新设计增加刚度;6.1.2.2.5测量的夹紧或定位需改进;6.1.2.2.6零件内的变差过大;6.1.2.2.7测量仪器、设备需处于合适的工作环境中,且需足够的分辨率;6.1.2.2.8规定的操作程序不正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