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综述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图像或视频来识别人脸的技术。
其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安防监控、社交娱乐、手机解锁等,因其高效、便捷、精确的特点,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人脸识别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条件下,该技术存在着诸多局限;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准确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脸识别技术的构成:人脸识别技术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数据采集:通过摄像头等设备采集人脸图像或视频。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图像或视频进行去噪、对齐等处理。
特征提取:对预处理后的数据提取特征向量,用于后续的分类判别。
分类识别:将特征向量与已有的人脸库进行比对,最终确定输入图像或视频中人脸对应的身份。
应用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安防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目标人物,并实现报警、跟踪等功能;在社交娱乐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人脸识别游戏、人脸变换等应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安全的手机解锁、身份验证等功能。
人脸识别技术的挑战: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例如:光照条件:光照不充分或过强时,可能会导致图像中出现阴影或高光,从而影响了人脸识别的准确度。
姿势变化:人的头部可以做出多种不同的姿势,如低头、仰头、转头等,这也会对人脸识别的准确度产生影响。
遮挡问题:某些情况下,人脸可能会被遮挡,如戴口罩、戴帽子等,这也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准确度。
数据量: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度和鲁棒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训练数据,因此需要大量的数据集来进行训练,这对于一些独立研发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隐私问题: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如何保护隐私成为了人脸识别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语: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和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
人脸识别研究综述
人脸识别研究综述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分析和识别人脸特征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硬件设备的进步和算法的不断改进,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算法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来识别人脸。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脸识别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安全领域。
现在,人脸识别已经广泛应用于人脸解锁、人脸支付、公共安全监控等领域。
在人脸识别的应用领域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安全领域。
人脸识别可以用于身份验证和辨识,提高安全性。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智能手机和电脑的解锁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人脸进行解锁,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此外,人脸识别也可以用于大众交通卡的自动售卡和复检等领域,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
人脸识别的算法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和分类等。
其中,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算法的关键步骤。
过去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而特征匹配是将提取得到的特征与已知特征进行比对,确定其是否属于同一个人。
最后,分类是通过训练分类器来对人脸进行分类,将其归类到已知的人脸类别中。
然而,人脸识别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光线、角度和遮挡等环境因素对人脸识别的准确度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同一个人的不同照片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能被滥用,侵犯隐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人脸识别的算法和系统,提高其准确度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
通过综述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算法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看出,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领域和生活领域都有很大的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变得更加准确、便捷和安全。
人耳识别技术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人耳识别技术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1研究目的及意义 (1)2国内外课题研究的现状 (2)1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安全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准确的身份鉴别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在金融、国家安全、电子商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传统的身份鉴别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基于身份标识物品的鉴别方法,如钥匙、证件、磁卡等;另一类为基于身份标识知识的鉴别方法,如用户名和密码等。
这些方法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身份标识物品容易遗失、被伪造,身份标识知识容易遗忘或被窃取。
更为严重的是,传统的鉴别方法无法区别身份标识物品(知识)的拥有者与非法获得身份标识物品(知识)的假冒者,因而只能对系统提供有限的保障。
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公司乃至政府机关都认为,现有的基于磁卡和密码的身份鉴别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安全性更高、使用更为便利的身份鉴别技术。
在这样的迫切需求下,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研究便出现了。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特征个人身份识别和信息安全认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在金融、医疗、保险、海关、政府机构、电信、公安、国防、军事、家庭、汽车等几乎所有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网络安全等应用领域也急需高效的生物特征自动身份认证技术。
1998年5月20 日,美国众议院举行了题为“Biometrics and the true of Money”的听证会。
听取并讨论了关于生物特征(包括指纹,人脸,视网膜,语音等)身份确认技术应用于银行、金融、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领域的情况。
到会的有相关领域的公司领导、学校校长、科研机构的总裁,首席执政官,教授等高层人士。
他们各自介绍了当今生物特征身份确认技术应用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并一致认为生物特征身份确认技术将改变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Biometrics),又称生物测定学,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传感器及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别。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一、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 原理
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方法,通过对人 脸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器设计,来对人脸进行识别。
1、人脸预处理
人脸预处理是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第一步,它的目的是去除图像中的噪声、 光照、表情等因素,使得人脸图像更加清晰和规整。人脸预处理的方法包括灰 度化、二值化、去噪、归一化等。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安防领域的身份认证到金融风控领域的风险控制,再到人机交互和智能客服 领域的用户体验优化,人脸识别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次演示将对人脸识 别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历程、现状、优缺点、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人脸识别技术将会不断完善和提升,为人类的生活和工 作带来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应用体验。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人脸识别技 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对人脸进行识别和认证的技。术,它的应用范 围已经涉及到安全监控、门禁系统、身份认证、人机交互等众多领域。本次演 示将对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综述,介绍其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发展趋势。
2、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步骤之一,它的目的是从预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出 有效的特征,用于区分不同的人脸。特征提取的方法包括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 基于统计特征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等。
3、分类器设计
分类器设计是人脸识别的最后一步,它的目的是利用已经训练好的分类器对人 脸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分类器设计的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 树等。
随着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未来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更加注重隐私保护, 例如采用盲生化和隐私保护技术来保护用户的隐私。
(word完整版)人脸识别综述
人脸识别综述1 引言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研究人员主要涉及的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早AFR(Auto Face Recognition)的研究论文见于 1965 年陈(Chan)和布莱索(Bledsoe)在Panoramic Research Inc.发表的技术报告。
近年来,人脸识别研究得到了诸多研究人员的青睐,涌现出了诸多技术方法。
尤其是 1990 年以来,人脸识别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几乎所有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和主要IT产业公司都有研究组在从事相关研究。
人脸识别研究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4 年~1990年)。
这一阶段人脸识别通常只是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模式识别问题来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是基于人脸几何结构特征(Geometric feature based)的方法。
第二阶段(1991 年~1997年)。
这一阶段尽管时间相对短暂,但却是人脸识别研究的高潮期,可谓硕果累累:不但诞生了若干代表性的人脸识别算法,美国军方还组织了著名的 FERET 人脸识别算法测试,并出现了若干商业化运作的人脸识别系统,比如最为著名的 Visionics(现为Identix)的 FaceIt 系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特克(Turk)和潘特(Pentland)提出的“特征脸”方法无疑是这一时期内最负盛名的人脸识别方法。
第三阶段(1998 年~现在)。
FERET’96 人脸识别算法评估表明: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对光照、姿态等由于非理想采集条件或者对象不配合造成的变化鲁棒性比较差。
因此,光照、姿态、表情、遮挡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人脸识别是一项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国际上大量研究人员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某些限定条件下得到了成功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对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耳检测和识别算法综述
关于人耳检测的文献1 基于AdaBoost的侧面人脸、人耳检测现今,人脸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于侧面人脸检测这方面,本文主要利用人脸人耳的位置关系,用AdaBoost方法进行分别检测,最后人脸检测与人耳检测融合在一起,以提高人脸检测效率。
2 综合肤色模型和多模板匹配增强Adaboost人耳检测为克服传统的Adaboost算法出现的样本训练时间过长、过于依赖样本质量等问题,在训练不足及初始人耳定位不好的情况下,引入YCbCr肤色模型和多模板匹配技术策略对人耳进行精确定位。
实验表明,改进后的人耳检测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对动、静态人耳均能达到准确定位和检测的效果,算法的鲁棒性较好。
3 基于肤色模型的人耳检测系统人耳检测是人耳识别以及基于内容的图像和视频检索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背景差分和肤色模型相结合的人耳检测算法。
算法首先在序列图像中自动提取运动目标并进行人体检测,然后经过肤色分割进行人耳的粗定位,产生人耳候选区域。
最后利用人耳检测模块判断候选区域中是否含有人耳,以及获得它们的位置、大小等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4 一种基于改进GVF Snake的自动人耳检测方法近几年对人耳这种生物特征的研究大都只能依靠手工定位和分割人耳,这大大减缓人耳识别技术的实用化进程.文中提出一种人耳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YCbCr肤色模型和Gentle AdaBoost级联分类器检测出人耳块,然后运用改进的GVF Snake方法提取外耳轮廓.该方法通过构造耳形图,提取非常接近于人耳实际边缘的初始轮廓线,不但节省迭代时间,还提高GVF Snake提取人耳边缘的准确率,在USTB人耳库上获得约97.3%的正确检测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和鲁棒性.5 一种内外轮廓加权的人耳检测算法为了提高人耳检测中图像匹配的精确性,提出对内外耳轮廓加权,并利用Hausdorff距离进行人耳检测的算法。
人耳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标号代表: 1 耳 轮, 2 耳 垂, 3 对 耳轮, 4 耳 甲腔, 5 耳 屏, 6 对 耳 屏, 7 耳轮脚, 8 三角窝, 9 耳屏 间切迹。对于人 耳识别 来说, 在
训 练 和 测 试 时 主 要 是 因 为 耳轮 、耳 屏 和 对耳 屏 产 生 阴 影 而 发 生 变化 [ 2] 。
图像的采集阶段一般通过摄像机或 CCD 照相机采集 一定 数量的人耳 图像, 建 立 人耳 图像 库。预 处理 阶 段通 常包 括 降 噪、增强以及归 一化、去除噪声、进行光照 补偿等处理, 以克 服 光照变化的影响, 突 出人耳 特征。然后 进行边 缘提取 和分割, 提取出人耳轮廓并分割定 位出完 整的人 耳图像。至 于特征 提 取, 不同的方法差别很大。最后是匹配。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生物特征识别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生物 特征识 别 技 术 在 新 安 全 措 施 的 各 个 方 面 均 扮 演 了 重 要 角 色———从安全门禁到恐怖分子的识别。实际上, 人的任何生理 或行为特征只要它满足如下条件, 原则上就可作为生物特征用 于身份鉴别: 这个特征是每个人都应 该有的( 普遍性 ) ; 没有 两 个人是相同的( 唯一性) ; 特征是不随时间改变的( 稳定性) ; 是 可以定量测量的( 易采集性) [ 1] 。目前主要的 生物特征识 别技 术有人脸识别、指 纹识 别、虹膜 识 别、DNA 识 别、步态 识 别等。 但是, 由于对环境的要求 太高或 其他原 因, 很 多生物 特征识 别 系统 没 有 达 到 期 望 效 果 。学 者 们 正 在 积 极 寻 找 新 的 识别 方 法 , 人耳识别就是其中的一种。人 耳识别 技术既 可作为 其他生 物 识别技术的有益补充, 也可以单独应用于一些个体身份鉴别的 场合 。
人耳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人耳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田莹;苑玮琦
【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研究》
【年(卷),期】2007(024)004
【摘要】介绍了一种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人耳识别.首先对人耳生物识别系统进行
介绍,并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比较;重点按照识别特征的不同提取方法分别综述
了各种人耳识别技术的关键技术,如PCA方法、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力场转换理论、遗传局部搜索法以及基于几何学方法和基于长轴的结构特征提取方法等分析方法.
通过对各种识别方法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影响人耳识别技术的几个因素和研究开
发成功的人耳识别技术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方面,最后提出了展望.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田莹;苑玮琦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视觉检测技术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23;鞍山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鞍山,114044;沈阳工业大学,视觉检测技术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TP18
【相关文献】
1.人耳自动识别技术探讨 [J], 梅中玲
2.基于2D图像的人耳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J], 李素娟;牛江川
3.人耳识别研究综述 [J], 何剑
4.基于ICA和KPCA人耳识别技术比较 [J], 魏冲;周海英
5.不变矩算法的改进与人耳识别技术 [J], 王秀琴;夏洪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2D图像的人耳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20 0 8年 l 2月
石 家庄铁路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R LOFS i I Z U G I S I U E O AIWA E H OU NA Il A H AN T T T FR L Y T C NOL Y J N OG
V 0 L . O. 7N 4
7 5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0 08年第 4期
识别 。另 外 ,声音 受健康 状 况影 响,而 耳朵几 乎不受 健康状 况 的影 响 。
12人耳耳廓 图像 自动识别系统 .
人耳识 别 主要包 括 人耳耳 廓识 别 、人耳压 痕识 别、人耳温 普 图识 别。 目前 ,非常活 跃 的研 究方
割定位
2 人 耳识 别 主要 技 术方 法
2 1In aal系统 与 V rn i a n rl i oo o 图的邻接 图匹配 法 14 美 国 Af dIn ael提 出 了基 于几何特 征 的人耳 识别方法 ,它 通过在 一 张放大 的耳 朵 96年 r nrl e a i
图像 上放 置一 个有 8根轮辐 的透 明罗盘 ,然 后在 耳朵周 围确定 1 2个测 量段 ,这些 测量 段加 上种族 、
性 和 有 效性 等 特 点 ,越 来越 受 到人 们 的重视 ,并开 始进 入 我们 社会 生活 的各 个 领 域 。现 在 人 体 生
物 识 别 技 术 的研 究 主要 针 对人 体 的指 纹 、 掌纹 、视 网膜 、虹膜 、脸 部 、声 音 、书 写 、 步态 、签 名
等 生 理 或 行为 特 征来 进 行 。而 人 耳识 别 作为 一 种新 的 生物 特 征识 别 技术 ,正逐 渐 引起 人 们 的注 意
技术,最后对入耳识别 的关键 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入耳识别 特征提取 生物识别
人脸识别文献综述
人脸识别文献综述
人脸识别技术的文献综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技术特
点和应用领域。
2.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阐述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包括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匹配识别
等关键技术。
3.人脸识别的应用领域:介绍人脸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如安全、金融、交通、
教育等。
4.人脸识别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分析人脸识别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如光照、角度、
面部朝向、面部表情等,并介绍各种解决方案和技术进展。
5.人脸识别的未来展望:预测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深度学习、
多模态融合、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发展。
6.在撰写人脸识别技术的文献综述时,需要全面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
利、技术报告等,并对各种文献进行分类和整理。
同时,需要对各种技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它们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最后,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
需要注意的是,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多个学科。
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技术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相关文献。
人脸识别技术的综述与分析
人脸识别技术的综述与分析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的技术,通过对人脸图片或视频进行分析和比对,实现身份识别、人脸检索和行为跟踪等功能。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一、技术发展历程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算法、深度学习算法和端到端深度学习算法。
传统算法比较早期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采用几何、统计等方法对人脸特征进行提取和匹配。
这类算法主要应用于人脸检测和识别方面,但受限于特征的多样性和不足,其效果和鲁棒性和欠佳。
深度学习算法采用深层神经网络对人脸进行特征提取和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和鲁棒性。
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在人脸识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FaceNet、DeepID、DeepFace和VGGFace等算法。
端到端深度学习算法将人脸识别过程从特征提取到匹配都交给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大大简化了流程和提高了效率。
目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端到端人脸识别算法已成为主流,并在多种场景下实现了高效的人脸检测和识别。
二、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和比对,从中提取出人脸的特征向量,并将其与数据库中已有的特征向量进行比对,来匹配出以前存在的人脸图像。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身份认证、门禁管理、智能安防、人脸支付等多种场景。
1.身份认证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对个人脸特征进行比对,验证身份的真实性。
在银行、机场、政府部门等各类场所中,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确定个人身份,提高身份认证的准确性和效率。
2.门禁管理通过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身份验证。
在进出人员相对固定的场所,如企事业单位、小区、学校等,可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管理和控制门禁,增强安全性和便利性。
3.智能安防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和视频监控设备,可以实现智能安防功能。
在银行、商场、车站等安保领域中,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对可疑人员进行识别和报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脸识别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引言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人脸识别技术(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简称FRT)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实际需求的日益增长,它已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人脸识别在许多领域有实际的和潜在的应用,在诸如证件检验、银行系统、军队安全、安全检查等方面都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脸识别技术用于司法领域,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身份验证,罪犯识别等;用于商业领域,如银行信用卡的身份识别、安全识别系统等等。
正是由于人脸识别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才越来越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虽然人类能够毫不费力的识别出人脸及其表情,但是人脸的机器自动识别仍然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
它牵涉到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诸多知识。
与指纹、视网膜、虹膜、基因、声音等其他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相比,人脸识别系统更加友好、直接,使用者也没有心理障碍。
并且通过人脸的表情/姿态分析,还能获得其他识别系统难以获得的一些信息。
自动人脸识别可以表述为:对给定场景的静态或视频序列图像,利用人脸数据库验证、比对或指认校验场景中存在的人像,同时可以利用其他的间接信息, 比如人种、年龄、性别、面部表情、语音等,以减小搜索范围提高识别效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脸识别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外许多知名的理工大学及TT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人脸识别研究组,相关的研究综述见文献A"。
本文对近年来自动人脸识别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人脸识别涉及的理论,人脸检测与定位相关算法及人脸识别核心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对比。
此外, 本文还分析介绍了当前人脸识别的优势与困难。
2人脸识别相关理论图像是人们出生以来体验最丰富最重要的部分,图像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我们只有意识到不同种类图像的区别,才能更好的理解图像。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脸识别系统(Face Recognetion System, 简称FRS),必然要综合运用以下几大学科领域的知识:2.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又称为汁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英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己经发展到一左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
《耳语音检测技术研究》范文
《耳语音检测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耳语音(Vocal Tract Response,VTR)技术近年来在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通过分析人类耳部结构在语音传输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以实现对特定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耳语音检测技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研究意义。
本文将重点对耳语音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探讨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耳语音检测技术的原理及现状2.1 原理简述耳语音检测技术基于声音传播原理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理论,通过对人耳进行非侵入式的声学信号采集与处理,从而获取到反映声门处声音波动的相关参数,为诊断各种生理状况和病变情况提供参考。
该技术主要包括声信号的采集、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后续的模式识别和决策反馈等过程。
2.2 现状分析目前,耳语音检测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在医学领域,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喉部、口腔等部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在人机交互领域,耳语音也被用于声纹识别和人机界面控制等方面。
同时,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进步,耳语音检测技术的准确率和可靠性也在不断提升。
三、主要技术手段与研究方法3.1 主要技术手段耳语音检测主要依赖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声学原理。
这包括使用高精度的声音传感器来捕捉耳部微弱的声波变化,然后利用信号处理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特征提取。
同时,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
3.2 研究方法针对耳语音检测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模拟仿真和临床应用等。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对健康人群和疾病患者的声音样本进行实验对比,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模拟仿真则利用数学模型或软件工具来模拟人耳声音传输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声音变化与生理状态之间的关系;临床应用则是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的临床诊断中,验证其临床实用性和有效性。
四、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4.1 技术挑战尽管耳语音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
人耳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技 术进 行 比较 ; 点按 照识别特 征 的不 同提取 方 法分 别 综述 了各种 人 耳识 别技 术 的 关键技 术 , P A方 法 、 重 如 C 基
于神 经 网络 方法 、 力场 转换理 论 、 遗传 局部 搜 索法 以及 基 于 几何 学 方法 和基 于 长轴 的 结构 特征 提 取 方 法等 分 析 方法。通 过对各 种识 别方 法的 分析和 比较 , 总结 了影 响人耳 识别技 术 的几 个 因素和研 究 开发成 功 的人耳 识 别技 术 需要考 虑 的几 个重要 方 面, 最后提 出 了展 望。 关键 词 :人耳识 别 ;生 物特征 ;模式识 别 中图分类 号 :T 3 1 P 8 P 9 ;T 1 文献 标 志码 :A ‘ 文章编 号 :10 — 6 5 2 0 )4 0 2 — 5 0 13 9 ( 0 7 0 —0 10
lng a sba e ha e a d sr t r e t r xr cin me h d a d S n, Ke a t r n e e o n t e h lge r o o xi s d s p n tucu e fa u e e ta to t o n O o y fc os i a r c g ii tc noo iswe ec n- r on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4期
20 0 7年 4 月
计 算 机 应 用 研 究
Ap l ai n Re e r h o o u e s p i t s a c fC mp tr c o
Vo . 4, o 4 12 N . Ap i 2 0 r 0 7 l
cu e n n o e ve fp o p cie d v l p n ft i a e s gv n ld d a d a v ri w o r s e t e eo me t s r a wa ie . v o h Ke r s e e o n t n ime r s atr e o n t n y wo d : a r c g io :b o ti ;p t n r c g i o r i c e i
人耳检测和识别算法综述
关于人耳检测的文献1 基于AdaBoost的侧面人脸、人耳检测现今,人脸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于侧面人脸检测这方面,本文主要利用人脸人耳的位置关系,用AdaBoost方法进行分别检测,最后人脸检测与人耳检测融合在一起,以提高人脸检测效率。
2 综合肤色模型和多模板匹配增强Adaboost人耳检测为克服传统的Adaboost算法出现的样本训练时间过长、过于依赖样本质量等问题,在训练不足及初始人耳定位不好的情况下,引入YCbCr肤色模型和多模板匹配技术策略对人耳进行精确定位。
实验表明,改进后的人耳检测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对动、静态人耳均能达到准确定位和检测的效果,算法的鲁棒性较好。
3 基于肤色模型的人耳检测系统人耳检测是人耳识别以及基于内容的图像和视频检索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背景差分和肤色模型相结合的人耳检测算法。
算法首先在序列图像中自动提取运动目标并进行人体检测,然后经过肤色分割进行人耳的粗定位,产生人耳候选区域。
最后利用人耳检测模块判断候选区域中是否含有人耳,以及获得它们的位置、大小等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4 一种基于改进GVF Snake的自动人耳检测方法近几年对人耳这种生物特征的研究大都只能依靠手工定位和分割人耳,这大大减缓人耳识别技术的实用化进程.文中提出一种人耳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YCbCr肤色模型和Gentle AdaBoost级联分类器检测出人耳块,然后运用改进的GVF Snake方法提取外耳轮廓.该方法通过构造耳形图,提取非常接近于人耳实际边缘的初始轮廓线,不但节省迭代时间,还提高GVF Snake提取人耳边缘的准确率,在USTB人耳库上获得约97.3%的正确检测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和鲁棒性.5 一种内外轮廓加权的人耳检测算法为了提高人耳检测中图像匹配的精确性,提出对内外耳轮廓加权,并利用Hausdorff距离进行人耳检测的算法。
《耳语音检测技术研究》范文
《耳语音检测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耳语音检测技术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耳语音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医学、人机交互、安全监控等领域,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人机交互的便捷性以及安全监控的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耳语音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二、耳语音检测技术概述耳语音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音频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技术,通过对耳语音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对耳语音的检测和识别。
该技术主要依赖于音频信号的频谱特性、时域特性和语音模式等特征进行检测和识别。
三、耳语音检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耳语音检测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耳语音信号进行采集,获取音频数据;其次,利用频谱分析、时域分析等方法对音频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特征参数;最后,通过模式识别算法对特征参数进行分类和识别,实现耳语音的检测和识别。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耳语音检测。
例如,基于频谱分析的方法可以通过分析音频信号的频谱特性,提取出与耳语音相关的特征参数;基于时域分析的方法则可以通过分析音频信号的时域波形,提取出与语音模式相关的特征参数。
此外,还可以采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耳语音检测和识别。
四、耳语音检测技术的应用耳语音检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领域,耳语音检测技术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如喉癌、神经性听力损失等。
在人机交互领域,耳语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更加便捷的人机交互方式,如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家居等。
在安全监控领域,耳语音检测技术可以用于安全监控和警戒系统,实现对目标的实时监测和警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对耳语音检测技术进行了实验和研究。
通过实验数据表明,基于频谱分析和深度学习的耳语音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个体之间的耳语音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法医学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法医学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进展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法医学作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不仅可以用于侦破犯罪案件,还可以为司法机关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法医学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一、法医学中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在刑侦案件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帮助警方快速找到嫌疑人的身份信息,提供有效的破案线索。
而在法庭审判中,人脸识别技术则可以为司法机关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
此外,在身份鉴定、刑事侦查、证据鉴定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法医学中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1. 图像采集技术在人脸识别技术中,图像采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法医学中对于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采集,要求具有高度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目前,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有高清相机、三维扫描仪、双目摄像头等,采集后的图像需要经过预处理、校正等步骤,以保证其可靠性和精度。
2. 特征提取技术在图像采集后,需要从图像中提取出相应的人脸特征信息,常用的特征提取技术有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其中,PCA是较早应用于人脸识别的一种方法,它基于K-L变换的思想,去除图像冗余信息,从而得到更加精简的特征数据。
而LBP则是一种基于像素点灰度值差异来进行特征提取的算法,它能在保证识别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识别所需要的计算量。
3. 识别算法人脸识别技术中,识别算法是核心的内容之一。
目前,主要的识别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NN)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等。
其中,SVM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分类器,它通过寻找数据的最优分割平面,来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的判别。
而NN则是模拟人类神经系统工作的一种计算模型,它通过模拟处理信号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的识别。
三、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法医学领域中应用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通过对各种识别方法的分析和比较, 总结了影响人耳识别技术的几个因素和研究开发成功的人耳识别技
பைடு நூலகம்
术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方面, 最后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人耳识别; 生物特征; 模式识别
中图分类号: TP391; TP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3695( 2007) 04 0021 05
指纹识别也 需要 专门 的传 感器, 对 于大 范围 配备 非 常昂 贵。另外, 人耳识别是非打 扰式的, 减少 了损坏 捕获图 像设备 的机会。而且指纹只能依靠 2D 数 据进行 识别, 人耳可 以利用 3D 结构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
测试者的声音受 健康状况影响, 而耳朵几乎不受健康状况 的影响。另外, 声音识别会遭受背景噪声的影响。
V ictor和 Chang 的实验 得出 了不 同的 结 论可 能 是由 于图 库的质量。 V ictor等人所研究的图 像数据 集对于 被耳环、头发 覆盖在耳朵上的 情况没有 控制, 从而 导致了 误识; 而 Chang等 人排除了这些图 像, 提高了人耳识别的效率。
2 2 使用 V orono i图表的邻接图匹 配方法
剪裁、归一化、屏蔽 非耳朵区域、补光 等操作; # 用主 元分析法 训练得到特征脸 和特征耳; ∃ 用最近邻法对测试图像的特征向 量与注册库中的 特征向量进行匹配。在假设人耳识别、人脸识 别之间不存在显 著差异的前提下总共进行了三次实验, 三次实 验的图库和探测 集分别取自同一时间但具有不同的表情、不同 时间的相同表情 、不同 时间和不 同表情。 在所有三 次实验 中, 人脸识别效果均 优于人耳识别的效果。
收稿日期: 2005 11 08; 修返日期: 2006 03 08 作者简介: 田莹 ( 1971 ) , 女,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检测、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生物特征 识别 ( ast iany ing@ 126. com ); 苑玮琦 ( 1960 ) , 男, 教授, 博导, 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检测、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生物特征识别、基于 D SP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等.
Iannare lli通过两次大规 模实验证 明耳朵 具有 独一无 二的 特征。因为进行实验的耳 朵没有相同的, 即使是双胞胎的耳朵 也只是相似, 不完全相同, 尤其 是耳轮和 耳垂部 分 [ 2] 。他同时 指出, 在 8~ 70 岁 之 间 每个 人 的 耳 朵结 构 特 征 基 本 保持 不 变 [ 2] 。表 1对包括耳朵在内的 几个不同 生物特 征的稳 定性作 了比较, 稳定性 越好就 有越 多的 符号 0! [ 3] 。可见, 人耳 生物 特征的稳定性 处于 平均状 态: 已使用 的虹 膜、视网 膜、DNA 等 比人耳更稳定; 与人耳同水平的指纹和手形、签字、人脸和声音 没有人耳稳定。
Survey ofH um an E ar R ecogn ition
T IAN Y ing1, 2, YUAN W e i qi1 ( 1. Institu te of Vision D e tec tion Technology, Shenyang Un iversity of Techn ology, S henyang L iaon ing 110023, C hina; 2. S ch ool of C omputer S ci ence & E ng ineering, Anshan U niversi ty of S cien ce & T echnology, An shan L iaon ing 114044, C hina )
1 2 人耳 生物识别系统
早在 1946年 美国 犯罪 学研 究专 家 Iannare lli A 就已 经发 表了他的人耳 识别 系统, 该 系统 已经 被美 国法 律执 行机 构采 用, 并应用了四十多年。 Iannarelli系统通过在一张放大的耳朵 图像 上放置 一个有 八根轮 辐的透 明罗盘, 在耳 朵周围 确定 12 个测量 点, 如 图 2所示; 然后将 待测图像 投影到特定 标准画板 的指定区域; 最后在图像中提取测量段识别不同的人耳。这种 方法是以耳廓解剖学特 征作为 测量系 统的基 础, 不 易定位, 所
Ab stract: A relatively new form of b iome tr ics autom atic ear b iom etr ics w as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w ith popular form s o f biom etr ics. Then key techno log ies o f ea r recogn ition w ere rough ly introduced accord ing to different fea tures extraction. T he lead ing wo rks includ ing those wh ich appeared in the resea rch wo rld very lately w ere g iven, such as PCA, based on neural net w orks using various comb ination techniques, fo rce fie ld transform ation, gene tic loca l search, based on g eome tr ica lm ethod, long ax is based shape and structure feature extraction m ethod and so on. K ey factors in ear recognition technolog ies w ere con cluded and an overv iew of prospective deve lopm ent o f th is a rea was g iven. K ey words: ear recogn ition; biom etr ics; patte rn recognition
摘 要: 介绍了一种新的生物识别技术 人耳识别。首先对人耳生物识别系统进行介绍, 并与其他生物识别
技术进行比较; 重点按照识别特征的不同提取方法分别综述了各种人耳识别技术的关键技术, 如 PCA 方法、基
于神经网络方法、力场转换理论、遗传局部搜索法以及基于几何学方法和基于长轴的结构特征提取方法等分析
Burge和 Burger 提 出 了 一 种 图 表 匹 配 方 法 进 行 人 耳 识 别 [ 8~ 10]。他们对个体 头部灰度图像梯度的 高斯金字塔 使用可 变形轮廓方法 进行 外 耳定 位, 再使 用 Canny 算子 进 行边 缘检 测, 如图 3( a)所示。较大的曲线段使用边缘 松弛法形成, 去除 较小的曲线段, 形成 V orono i图表, 如图 3( b)所 示。最后 将提 取的曲线与模板 进行比对。光 照和位置 的变化 使得这 种方法 非常不可靠。为了克服这 种影响, 他们将问题转换为描述曲线 之间的相邻关系 , 构建 如图 3( c) 所示 的曲线 V orono i邻接 图; 还使用了一个称 为误差改正图匹配算法进行误差校正。
2 1 主元分析 法 ( PCA ) PCA 是生物特征识别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 4~ 7] , 在
人脸识别领 域已 经进 行了 大量 研究 。 PCA 是一 种降 维技 术, 它根据图像的统计特 性进行正交变换, 以消除原有向量各分量 间的相关性, 变换得到对应特征值依次递减的特征向量。
V ictor等人 [4] 比较了 PCA 应用 于人耳识 别和 人脸识 别的 性能。他 们使用 了标准 PCA 算法: ∀ 将 人耳和 人脸图 像进行
综上所述, 人耳具有丰富的结构, 每个人的外耳轮廓、内部 耳沟纹理都是不 相同 的 [ 2] ; 人耳 具有 独特 的生 理特 征和 观测 角度, 而且具有结构稳定、易采 集等特点; 人耳识别是一种非打 扰式的识别方法。因而它可以 作为一种个体识别技术, 具有相 当的理论研究价值和 实际应用前景。
2 主要的人耳识别方法简介
第 24卷第 4期 2007 年 4 月
计算机 应用研究 Application R esearch of C om puters
Vo.l 24, N o. 4 April 2007
人耳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田 莹 1, 2, 苑玮琦 1
( 1 沈阳工业大学 视觉检测技术研究所, 辽宁 沈阳 110023; 2 鞍山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44)
( 22(
计算机应用研 究
2007年
以不能用于人耳自动 识别系统。
自动人耳识别最 近几年才 发展起 来。一套 完整的人 耳自 动识别系统一般包括以 下几个 过程: 人耳 图像采集、图 像预处 理、人耳图像的边缘检测与分割、特征提取、样本训练和模板匹 配。
图像的采集阶段一般通过 摄像机或 CCD 照相机 采集一定 数量的人耳 图像, 建 立人 耳图 像库。 预处 理阶 段通 常包 括降 噪、增强以及 归一化、去除噪声、进行 光照补偿 等处理, 以克服 光照变化的影响, 突出人 耳特征。 然后进 行边缘提 取和分 割, 提取出人耳轮廓并分 割定位 出完整 的人耳图 像。至于 特征提 取, 不同的方法差别很大。最后是匹配。 1 3 人耳区别 于其他生物特征的优点
1 1 人耳解剖 结构
图 1所示为一个典 型耳朵 的解剖 学结构图 。其中各 数字 标号代表: 1耳轮, 2耳 垂, 3 对耳 轮, 4耳 甲 腔, 5 耳屏, 6 对耳 屏, 7耳轮脚, 8三角窝, 9耳屏间切迹。对 于人耳 识别来说 , 在
训练和测试时主 要是因为耳轮、耳屏和对耳屏产生阴影而发生 变化 [ 2] 。
Chang 等人 [ 5] 继上述研究 后使 用更大 样本 集做 了类 似的 实验, 过程基本与 V ictor等人的相同。但库中脸和耳 朵图像的 质量控制更加严 格, 去掉了图像有被遮挡或覆盖的情况。他们 也做了三次实验 , 分别是时 间改变、光照 条件改 变和姿 势改变 ( 旋转 22 5% )。结果发现人脸和人耳识别率 没有较大差 别; 耳 识别率 最高为 71 6% , 脸 为 70 5% 。 Chang等人还进行了多模 态识别, 发现用脸和耳共同构成的多模态方法效率优于单独使 用其中 一 种 方 法 的 识别 效 率。 例 如, 在 一 次 实 验 中 可 达 到 90 9% 的识别率 [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