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环境监测与评价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合集下载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 0 . 98 K / 100 m
2、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 气温− 大气) (大气) dZ
γ γ γ γ

正常分布层结 (递减层结) 递减层结) 中性层结(绝热直减率) 中性层结(绝热直减率) 等温层结 逆温层结
dT γ =− dZ
=γd , =0 , <0 ,
c .由高压 .由高压 指向低压
1010
2.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运动着的大气偏离气压梯 度方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Dn = 2vϖ sin ϕ
风速
当地的纬度
地球自转角速度
Dn = 2vϖ sin ϕ
水平气压 梯度力
a.伴随风的产生而产生 a.伴随风的产生而产生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北半球向指向右, ),北半球向指向右 方向(即风向),北半球向指向右, 南半球指向左; 南半球指向左;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 4.1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 • 4.2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输运和弥散 • 4.3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沉积和再悬浮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 主要源于被大气中本身存 在的固体微粒或雾所捕集
形成气溶胶
放射性物质在大 气中的化学行为
氧化反应 发生化学反应 碳酸盐化反应 光化学反应 同位素交换反应
混合层 中性层 稳定层
γ − γ d >0, a>0 γ − γ d <0, a<0 γ − γ d =0,a=0 ,
不稳定 稳定 中性 逆温,非常稳定 逆温,
γ <0 , a<0
有关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 风力不大的夜晚, 地面辐射冷却很快,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 、 风力不大的夜晚 , 地面辐射冷却很快 , 贴近地面的大气温度下降最多,而高层大气冷却慢, 贴近地面的大气温度下降最多,而高层大气冷却慢,造成 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称为辐射逆温。 温度自下而上的增加,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层的产生是有规律的,一般只在夜间形成, 辐射逆温层的产生是有规律的,一般只在夜间形成,早晨 随着太阳不断加热地表,地面温度上升,逆温自下而上逐 随着太阳不断加热地表, 地面温度上升, 渐消失,一般在上午完全消失。 渐消失,一般在上午完全消失。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一般性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一切环境核辐射监测。

2 引用标准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3 术语3.1 源项单位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GB 8703规定的豁免限值的一切单位。

3.2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3.3 核设施从铀钍矿开采冶炼、核燃料元件制造、核能利用到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等所有必须考虑核安全和(或)辐射安全的核工程设施及高能加速器。

3.4 同位素应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源进行科研。

生产、医学检查、治疗以及辐照、示踪等实践。

3.5 环境本底调查源项单位运行前对其周围环境中已存在的辐射水平、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以及为评价公众剂量所须的环境参数、社会状况等所进行的调查。

3.6 常规环境监测源项单位在正常运行期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3.7 监督性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为管理目的对各核设施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测量。

3.8 质量保证为使监测结果足够可信,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3.9 质量控制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3.10 代表性样品采集到的样品与在取样期间的样品源具有相同的性质。

3.11 准确度表示一组监测结果的平均值或一次监测结果与对应的正确值之间差别程度的量。

3.12 精密度在数据处理中,用来表达一组数据相对于它们平均值偏高程度的量。

4 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和职责4.1 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设立或聘用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来执行环境核辐射监测。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摘要:在环境当中,存在着一定的核辐射。

为了保证环境安全,即需要做好环境当中核辐射问题的关注。

在本文中,将就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核辐射;检测;评估;1 引言在环境当中,存在着一定的核辐射,其主要包括有大气、地壳当中的天然核素辐射、宇宙辐射以及人类活动当中形成的放射性核素辐射。

对于这部分辐射来说,其始终存在于环境当中,但却并不会对人类的发展与生产产生影响。

但如果射线照射过量,则将使人受到永久或者暂时性的伤害。

这部分射线在对人体产生作用时,则将分为内、外两种照射类型。

其中,外照射即是体外射线源对人体外部的直接照射,内照射即是放射性物质在进入到人体后,在体内滞留过程中释放的射线。

就目前来说,人们对辐射损伤机理还没有形成清楚的认识,但在辐射引起效应方面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知。

如外照射的损伤效应、体细胞损伤效益以及生殖细胞损伤等。

2 γ辐射评估检测同磁、光、热辐射不同,对于环境核辐射来说,其主要来源为大地、宇宙辐射以及人工和辐射源。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其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主要为室内照射。

对于该照射方式,则同建筑的使用时间、建筑材料以及具体类型有关,且同居住区域的气候、地质环境有关。

在γ辐射检测当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无驱动源类设备以及电子学仪器。

其中,无驱动源类设备包括有活性炭驻极体以及热释光,电子学仪器主要为闪烁探测器以及高压电离室。

在现今γ辐射检测当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即使用驻极体测量以及热释光为基本检测,同时通过高压电离室检测为重复检测。

其具体检测方式为:第一,热释光剂量计。

对于为直径、厚度均为毫米级,且对环境中子具有灵敏反应材料制作形成的剂量计。

在室内环境γ辐射剂量率进行检测时,所使用剂量计的最低探测限通常在1μGy以内。

在实际检测工作当中,则可以将热释光剂量计放置在同地面1m高度的位置,并根据实际检测需求确定累计的时间。

在达到时间后,通过热释光读数仪的使用对剂量计进行测量。

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案例分析

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案例分析

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变得至关重要。

核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为环境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方法手段。

本文将探讨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其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基本原理核物理的基本原理涉及原子核的结构、放射性衰变以及核反应等方面。

在环境监测中,主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具有自发衰变的性质,其衰变过程会释放出各种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这些射线的能量和强度可以被精确测量,从而能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和含量。

通过对环境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可以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分布情况。

例如,某些放射性同位素在特定的工业活动中产生,其在环境中的存在可以指示相关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二、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主要技术方法1、放射性测量技术包括γ谱仪测量、α/β计数器测量等。

γ谱仪可以对环境中的γ射线进行能谱分析,从而识别和定量不同的放射性核素。

α/β计数器则用于测量α和β射线的放射性活度。

2、中子活化分析将样品置于中子束中,使其原子核发生活化反应,产生放射性同位素。

然后通过测量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射线,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3、同位素示踪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剂,追踪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例如,在研究水体污染时,可以向水中添加特定的同位素,然后监测其在水流中的运动轨迹。

三、核物理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监测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核事故或核设施的运行可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通过在不同地点设置监测站,收集大气样品进行放射性分析,可以及时掌握放射性物质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变化,为公众安全提供保障。

2、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利用同位素比值分析,可以确定大气颗粒物中某些元素的来源,例如区分本地排放和外来传输的颗粒物。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分析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分析

1 居住环境 的 辐 射水平检 测与评估
海拔 的 高度 的 变化 而 变化 。日常 生 活 中接 受的 和 辐射 剂 量 率基 本是 来 自室 内的照 射 这种 照射 和 建 筑 物 的建 材 用料 、 类 型 等


在 实际 中对 环 境 辐 射 剂 量进 行检 测 的 驻 极 体 电 离 室是 个 由 导 电合 成 树 脂 材 料 做 成 的 容 器 . 内置 一 个 小薄 圆盘 状
环 境 辐 射 主 要 有 两 大 类检 测 仪 器 , 无驱 动 源 类 的设 备 和 电 子 学仪 器 。现 在 使 用 率 较 高 的 环 境 辐射 水 平 的检 测 手
估体系 , 对 环 境 核 辐 射 的 检 测和 评估 势 在 必行 。
【 关键词 】 核辐射 ; 检测 ; 评估 ; 分析 【 中图分 类号 】 X 5 9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5 ) 1 9 — 0 0 0 4 — 0 2
屏 蔽 。驻 极 体 周 围 电荷 被 屏 蔽 的数 量会 随 着 空 气 电 离程 度 的 增 大 而逐 渐 增 多 , 而 所 测 出的 驻 极 体 电荷 会 越 少 。 由此 观 之 , 环 境 背 景核 辐 射 不 同于 光 、 热、 磁 辐射 . 它 主要 是 来 自以 大 驻 极 体 充作 不 需要 外 电源 的 辐 射 剂 量 计 。 地 为 源的核 辐 射 和 宇宙 辐射 。 而 且这 种 辐 射会 随 着地 球 维 度和
1 . 1 用热 释光 剂量 计检 测 室 内的 辐 射水 平
热 释 光 剂 量 计 是 一 种 由对 环 境 辐 射 非 常 灵敏 的 材料 制 成 中所 累积 的 辐 射 剂 量 率 的 热释 光 剂 量 计 ,最低 探 测 限 一 般 情况下小于 1 Gy 。而且在平时的检测工作 当中. 应 当将 其 放

核环境监测与评价第7章放射性物质通过生物链向人的转移1.

核环境监测与评价第7章放射性物质通过生物链向人的转移1.

生态系统的结构十分复杂,各种结构与性质 不同的生态系统构成了自然界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关 系。能量、无机物和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网途径得 以传递、迁移和再分配,使环境放射性核素高度分 散于多种生物体内,其分散程度显然与生态系统中 群落和物种的多样性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隔室中的核素输出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即输出速率与隔室中的 核素的总活度成正比: (3) 式中K为输出常数。将式(3)代入(2)中,既有
设输入速率为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定值,且t=0时Q(0)=0,则有 隔室中核素浓度C随时记的变化为 这表明隔室中的某种核素的浓度C与Rin成正比,与K及M成反比,并 随时间推延而逐渐增大,直到达到平衡
5.胞吞和胞饮
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的亲和力, 当其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 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 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而液体物质 的称为胞饮。
物质以何种方式通过生物膜,主要决定于机 体各组织生物膜特性和物质的结构、理化特 性。其中物化性质包括脂溶性、水溶性、解 离度、分子大小等。 被动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转式是正常的营养物 质及其代谢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
污染物质的生态效应
生物富集: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 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 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 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 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 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 浓度。

放射性物质通过 生物链向人的转移
组员:石夏青 高芳芳 张勇 安仲庆 何兵

原子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原子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原子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各种先进技术。

其中,原子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原子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

一、核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核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方法,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核技术可以通过引入放射性同位素来追踪环境污染物的扩散和转移行为。

比如,对于水体污染,可以将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物质释放到水体中,并利用核技术追踪这些物质的流向和浓度变化,从而获得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2. 放射性核素分析:利用核技术可以准确测量环境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如土壤、水体或大气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这些核素的测量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并帮助确定污染源和监测污染物的运移动态。

3. 核技术在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核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空气质量监测领域。

例如,使用核技术中的气溶胶探测器来监测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和组成。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污染源问题。

二、原子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原子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1. 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原子能技术可以测量微量元素和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其灵敏度和准确性远优于传统分析方法。

如核技术中的质谱仪可以测量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而达到对环境污染的精确检测。

2. 非破坏性测量:原子能技术通常是非破坏性的测量方法,可以对样品进行快速测量而无需破坏样品本身。

这对于分析宝贵和珍贵的环境样品来说尤为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样品的完整性。

3. 快速分析速度:原子能技术通常具有较高的分析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样品分析。

这对于大规模的环境监测工作非常有益,有助于及时提供准确的监测结果。

总结:综上所述,原子能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优势显著。

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环境风险分析研究

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环境风险分析研究

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环境风险分析研究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随着核能技术和核废物的增加,对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放射性物质的监测1. 监测方法目前,常见的放射性物质监测方法主要分为两类:气相方法和液相方法。

气相方法通常用于检测环境中的α、β、γ粒子,监测设备包括气溶胶收集器、气体收集器和压电静电计。

气溶胶收集器是一种把空气聚集在表面上的设备,可用于收集和检测空气中的放射性粉尘和气溶胶。

气体收集器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气态放射性核素。

液相方法主要用于检测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包括α、β、γ粒子,以及放射性同位素。

液体监测设备包括放射性核素探头、γ射线探测器和通量计等。

2. 监测范围放射性物质的监测范围广泛,通常分为四个方面:(1)自然辐射的环境监测。

这种监测主要涉及地球大气、水面、土壤和岩石等自然环境中的辐射状况。

(2)核应急监测。

核应急监测主要是为了迅速检测和确定辐射源的放射性物质种类、含量和分布情况,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3)医用核素的监测。

医用核素主要包括放射性药品和数码成像设备,医用核素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核安全法规并进行核素相关的监测。

(4)核电厂和核设施的监测。

核电厂和核设施中常见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核燃料、放射性废料和核废料,这些物质存在的方式及数量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进行监测。

二、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会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传递,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风险。

因此,对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1. 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物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转化和生物积累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以确定放射性物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本评价所依据的指导方法,需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和相关要求,如GB/T 14848,GB/T 16886等。

2. 生态风险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是对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中和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存留和消耗进行评估,以确定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大气中放射性气溶胶的监测和评价_周程

大气中放射性气溶胶的监测和评价_周程

器的最小探测活度(Minimum Detectable Activity, MDA),方能识别。我国采用探测下限(LLD)或定量 探测下限计算可探测活度。LLD 或 MDA 除与计算 方法有关, 还与仪器刻度的几何位置、 探测器本底、 分辨率、 谱收集时间等因素有关。 因此 LLD 或 MDA 是分析低水平特征放射性核素慎重考虑的指标。国 外对气溶胶样品的放射性监测,要求 γ 谱仪系统对 131 I、140Ba 的探测下限为 10–30 μBq/m3 [3]。
126 126 171 132 130
186m 131m
772.6
76.2
第一作者:周程,男,1981 年出生,2006 年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工程师,从事辐射防护与监测
第 11 期
周 程等:大气中放射性气溶胶的监测和评价
867
2 2.1
测量方法[4]
测量装置
素,如 208Tl、214Pb、214Bi、2212Bi、212Pb 等,它们 的半衰期为几分钟至数小时。测量时间则应尽可能 长,以减小统计不确定度。
能量 Energy /keV 59.5409±0.0001 88.0336±0.0001 122.06±0.00012 80.997±0.001 834.838±0.003 1115.546±0.004 661.657±0.003 356.013±0.001
分支比 I/% 35.78±0.09 3.626±0.026 85.51±0.06 34.06±0.27 99.976±0.001 50.60±0.24 84.99±0.2 62.05±0.19
对如何分析和评价大气中放射性气溶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吸入有效剂量作了讨论,可为进一步做好气溶胶监 测和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放射性气溶胶,监测,采样,质量保证,吸入有效剂量 O571.3 中图分类号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大气边界层的风场
• 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重力 直接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上与重力基本平衡) 地转偏向力 间接作用力 惯性离心力(大气曲线运动:很小)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使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空气开始运动之 后产生的力 源于气压的分布不均, 可分解为水平方向和 垂直方向两个分量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 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 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沉积的物质的量以w进行表示xucr再悬浮因子ab快慢组分的转移份额转移速率43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沉积和在悬浮3烟羽耗减的修正干沉积耗减因子查表计算湿沉积气温直减率利用二者的关系判断大气稳定度稳定中性层中性稳定层稳定中性层中性稳定层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波浪型不稳爬升型下逆上不稳?漫烟型上逆下不稳扇型逆温0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使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地面摩擦力衡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衡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三种力共同作用下风向斜穿等压线三种力共同作向斜穿等压线与空气的运动方向相反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 c.源强是连续均匀稳定的
• d.扩散中污染物是守恒的(不考虑转化)
• 由假设a可以写出下风向任一点(x,y,z)的污染物的平均 浓度的分布函数
( x, y, z ) A( x)e
由概率论可以写出方差的表达式

ay
2
e
bz 2


2 y

00
0
y x dy x dy
2


00
4.2.3 高斯扩散模式
4.2.3 高斯扩散模式
一、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坐标系 右手坐标系(食指—x轴;中指—y轴;拇指—z 轴),原点:为无界点源或地面源的排放点,或者高架源 排放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点;x为主风向;y为横风向;z为 垂直向

放射性核素的环境监测与防治

放射性核素的环境监测与防治

放射性核素的环境监测与防治放射性核素是一种高度放射性物质,它的存在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必须加强对放射性核素的环境监测和防治工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放射性核素的环境监测与防治。

一、放射性核素的来源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界。

其中,核事故是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来源之一,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福岛核事故等,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放射性核素也存在于天然矿床、风沙、空气、水、土壤中,这些自然源的分布与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放射性核素的环境监测方法放射性核素的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实地采样和检测、移动式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

实地采样和检测是最常见的监测方法,其优点是检测结果可靠,精度高。

移动式监测是指利用移动车辆或无人机等设备,在不同地点形成立体的监测数据,其优点是监测范围广,监测数据更全面。

卫星遥感监测则是对较广范围的区域进行监测,可以对若干个区域进行监测。

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较好地观察区域的变化趋势和趋势。

三、放射性核素的防治措施对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控制和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放射性核素的出现,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制定有针对的控制措施。

2. 开展仪器检测和清理工作:对于污染区域,应开展放射性核素检测工作,准确确定污染程度和分布范围,然后制定清除方案,采取合适的方法,将污染土壤、建筑等清除或修复,确保其安全性。

3. 加强环境监管:拟定有关的政策、法律以及相关监管措施,对于涉及放射性核素的部门和机构进行监管。

4. 增加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们对放射性核素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加强对放射性核素的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公众共识和意识。

四、放射性核素的意义放射性核素的意义是多重的。

一方面,对于生物界和环境来说,放射性核素的存在可能会有一定的危害。

另一方面,对于科技界而言,放射性核素常常被用来帮助自然科学界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目前已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核能发电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

核能发电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

核能发电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引言核能发电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清洁能源之一。

其具有高效、可靠以及低碳排放的特点,可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能源的需求。

然而,与其他能源技术一样,核能发电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必须进行全面的环境监测与评估。

本文将深入探讨核能发电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核能发电虽然具有众多优点,但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潜在的环境风险。

例如,核电厂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排放会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

因此,对核能发电过程中的环境状况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成为保障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

环境监测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核电厂附近空气质量,掌握放射性污染物的扩散情况;2.监测核电厂周边地下水位和水质,了解核电厂可能对当地水源的污染风险;3.监测核电厂附近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情况,评估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环境监测方法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是核电厂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之一。

因此,对核电厂周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空气质量监测主要通过监测站点布设和气象数据收集实现。

监测站点的布设需要考虑核电厂周边的地理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布,以及环境敏感区域的覆盖情况。

监测站点应包括固定点和移动点,以覆盖不同位置和时间段的空气质量监测需求。

气象数据收集包括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参数的记录。

这些数据对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扩散路径和范围非常重要。

根据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评估核电厂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

地下水位和水质监测地下水位和水质监测是核能发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境监测手段。

核电厂使用大量水资源进行冷却和其他生产过程,因此对核电厂周边地下水位和水质进行监测是必要的。

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通过井位建设和水位监测仪器的布设实现。

放射性核素的安全处置与环境监测

放射性核素的安全处置与环境监测

放射性核素的安全处置与环境监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核能。

而核能,就意味着放射性物质的存在。

放射性物质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好处,比如用于医学和科研等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危害。

因此,放射性核素的安全处置和环境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放射性物质的特性放射性物质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分子。

它们分别由原子核和电子中存在的超量能量所产生。

虽然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不同,并且不同种类的放射性物质放射出不同种类的粒子,但它们都有以下共性:1. 放射性物质在空气、水和土壤中都可能存在,并可能被人吸气、饮用或食用。

2. 放射性物质不仅可以照射人体,还可以被吸入或摄入体内,从而在人体内产生潜在危害。

3. 与非放射性物质相比,放射性物质更难以处理,因为它们的半衰期很长,其在环境中的影响一般也更持久。

放射性核素的安全处置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处置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合理的放射性物质处置可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地下贮存地下贮存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放射性物质安全处置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选择适当的地下区域,并将放射性物质稳定地封存在地下层中。

这种方法的风险在于地下层的渗透性和稳定性,有可能会使得封存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地下水和土壤中。

盖土覆盖盖土覆盖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放射性物质处置方法。

该方法需要确定一个安全的地点,并将放射性物质直接埋在这个地点。

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封闭性很强的土壤,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放射性物质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板斧回收废物回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放射性物质处置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选取利用价值较高的放射性物质来进行再利用,避免造成浪费,并限制了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丢弃。

但是,这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环境监测放射性物质的环境监测可用于为公众和政府提供信息,以帮助了解局部地区的放射性污染情况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浅析核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浅析核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浅析核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发布时间:2023-01-12T08:21:31.34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33卷第16期作者:祁烨林[导读] 随着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祁烨林身份证号:32060219950523****摘要:随着核技术的广泛应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会造成放射性物质随大气扩散,造成严重污染。

本文研究了放射性物质源项特性,分析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的基本方法,为应急响应中开展环境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核应急,大气扩散,放射性污染引言在核应急响应过程中,特别是应急行动初期无法取得大量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对放射性污染物向大气扩散过程进行模拟的结果,已成为核应急响应过程中的重要技术依据,对事故等级评定,划定人员撤离区、隔离区,实施撤离、隐蔽和避迁至关重要,关系着核电厂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国际影响。

一、核应急事件背景(一)核事故早期后果评价的重要性一起典型的核事故一般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进程。

核事故的早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个阶段都有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一般早期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时间。

在核事故早期的主要危害是放射性烟云造成外照射以及吸入人体产生的内照射。

核事故中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基本己经停止,放射性物质开始逐步沉积到地面,一般中期持续的时间是几天到几个小时。

在中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主要是沉积到地面的放射性物质、悬浮在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吸入照射,己经受到污染的食物等摄入对人体造成的内照射。

核事故晚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半衰期短的放射性物质己经衰变完毕,主要考虑半衰期长的放射性物质对人造成的伤害,一般持续的时间从几周到几年的时间不等。

在这个阶段,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是评价环境污染情况的主要依据,也是是否终止应急响应行动的重要依据。

由上述的核事故的三个阶段分析,核事故早期后果评价的意义最重大,在核事故的中期和晚期都可以直接依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来制定辐射防护应急响应策略,但是,在核事故的早期,由于核事故的严重程度未知,如果贸然采取应急响应行动,轻则造成人力、资金的浪费,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必须要依靠后果评价评估事故的严重程度之后,才能进行响应的响应行动。

核泄漏事故的环境监测与污染评估

核泄漏事故的环境监测与污染评估

核泄漏事故的环境监测与污染评估核泄漏事故是一种严重的环境灾难,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掌握核泄漏事故的情况,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开展环境监测与污染评估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的环境监测与污染评估的重要性、常用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应对核泄漏事故对环境的长期影响。

一、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核泄漏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会对周围地区的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要素造成严重的污染。

及时了解核泄漏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污染治理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进一步损害。

同时,环境监测还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防护策略、制定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手段1. 大气监测核泄漏事故会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其中一部分会通过空气传播扩散到周围地区。

大气监测是核事故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监测仪器包括气溶胶采集装置、气象站、高空飞行器以及无人机等,可以实时监测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分布状况。

2. 水体监测核泄漏事故会导致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对周围水体的监测也非常重要。

监测方法包括采集水样进行分析化验、使用水质自动监测设备等。

同时,还需要监测核事故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地下水系统的潜在威胁,采用地下水监测井、水质采样装置等进行监测。

3. 土壤监测核泄漏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附着在土壤颗粒上,形成土壤污染。

土壤监测可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了解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类型,并评估土壤的污染程度。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土壤污染进行快速判定。

三、污染风险评估环境污染评估是对核泄漏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和潜在危害进行定量评估。

其目的是全面、客观地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为核事故的应急响应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污染风险评估需要根据监测数据,采用一系列模型和方法,综合考虑物质的毒性特征、环境背景和人体暴露途径等因素。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分析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分析

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分析摘要:环境当中核辐射属于客观存有的,我们重视环境当中的核辐射现象。

评估以及检测环境核辐射的工作其涉及面非常的广,采取国际上使用的检测措施以及评估方法开展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是极为有效的。

此文只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室内γ射线辐射以及建筑材料放射性评估与检测一系列方面的工作和国际上同类型工作作了比对。

关键词:环境核辐射;评估与检测1、概述环境核辐射包含水体、地壳以及大气当中天然性核素辐射以及人们活动造成并进入环境当中的放射性核素辐射。

从人类出现之后,天然的核辐射以及宇宙射线不会对人们发展与生存造成影响,然而射线过量照射能使人类受到永久或者短暂程度的伤害。

射线辐射会对人体影响分成外、内两种照射;外照射指的是来自体外射线照射人体的外部;内照射指的是放射性的物质到达人体之后在人体滞留这个时间段释放的射线照射人体。

到现在人们对辐射造成人体受伤害的具体机理并不很了解,然而大体上明确辐射导致的人体很多效应。

比如:外照射的伤害,辐射导致体细胞受损的躯体反应、辐射导致生殖细胞受损造成的遗传性问题还有内照射的伤害(由于吸入、食入以及渗入等形式造成放射性同位素照射而损伤人体)等。

2、评估和检测生活环境中γ的辐射和磁、热以及光的辐射有差异,环境背景下的核辐射具体从宇宙辐射以及依靠大地为源头的核辐射还有人工的核辐射源头出现。

一般人们可以接受的核辐射具体是属于室内照射。

此照射具体和建筑物的种类、年岁以及建材的用料之类原因有关系,还和生活区域的地质气候以及环境等原因有关,联合国原子辐射科学委员会于一九九三年成立的国际室外天然平均γ射线剂量率为20.0~160.0nGyh-1,其室内为20.0~190.0nGyh-1。

这里面在室外时,总剂量率中铀系核素贡献比为百分之二十八;钍系是百分之三十三,40K是百分之三十一点五,137Cs是百分之七点五;在室内时,其贡献顺序占比是百分之二十八点五、百分之三十四、百分之三十七以及百分之零点五。

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

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

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化学元素,它们在人类活动、天然地球化学、核能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释放到环境中。

这些核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影响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探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行为。

其中,气态核素主要通过大气径流和降雨沉降到地表,而水溶性核素则主要通过降雨和土壤液体移动等方式进入水体。

土壤是储存和分布放射性核素的主要地理环境。

土壤pH值、离子交换、有机物含量、水流和孔隙结构等物理化学特性会影响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迁移和聚集。

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区水体中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和迁移顺序也存在差异。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生物体内转化和迁移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植物和动物是环境中的生物渠道,它们在吸收和食入地表空气、土壤和水体时可以充当放射性核素的传播媒介。

研究放射性核素在植物和动物体内的分布和转化有助于判定人体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水平和生物效果。

放射性核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受其吸收途径、时间和剂量等因素影响的。

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伤害主要表现为电离辐射伤害和未知类型的非电离辐射影响。

电离辐射包括α、β、γ粒子辐射和空气活性颗粒物等物质引起的辐射,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吸入、摄入和接触都有机会造成人体风险。

非电离辐射包括中子、中子β、γ光和X光,由于其过高的能量和短波长导致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生物毒性;对身体组织的损害可以直接导致细胞死亡、遗传变异、癌症等疾病。

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根据放射性核素的危害程度制定了相应的放射性核素排放标准。

对于放射性核素的环境监管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的排放标准、排放限制和安全措施等,还包括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进行放射性核素的去除、转运和处置。

总的来说,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在多学科的交叉领域里进行深入的研究。

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与监测

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与监测

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与监测在当今的世界,核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从能源生产到医疗诊断,核能的贡献不可忽视。

然而,核辐射的存在也如同双刃剑,一旦失控,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且持久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有效的监测手段至关重要。

核辐射,简单来说,是指由原子核释放出的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传播。

这种能量的释放往往伴随着放射性物质的产生,而这些放射性物质如果进入环境,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首先,核辐射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们对核辐射较为敏感。

高强度的核辐射会破坏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导致植物生长受阻、枯萎甚至死亡。

以森林为例,如果受到核辐射污染,树木的生长速度会减慢,果实和种子的质量也会下降,从而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动物同样无法幸免。

核辐射会损害动物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对于繁殖期的动物,核辐射可能导致生殖细胞受损,影响后代的健康和数量。

在极端情况下,某些物种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核辐射带来的环境变化而濒临灭绝,进而打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核辐射还会污染土壤和水源。

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沉降、雨水冲刷等途径进入土壤,在土壤中积累并长期存在。

这不仅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群落,还可能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潜在威胁。

对于水源,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更是令人担忧。

一旦饮用水源被污染,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饮用,就可能导致内照射,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包括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以及影响遗传物质等。

除了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的直接影响,核辐射还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潜在的危害。

有些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极长,例如铀-238 的半衰期约为 45 亿年,这意味着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时间将非常持久。

即使在核事故发生多年后,放射性污染仍然可能存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应对核辐射可能带来的环境危害,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

核辐射的空气传播与环境监测研究

核辐射的空气传播与环境监测研究

核辐射的空气传播与环境监测研究核辐射的空气传播与环境监测一直是核能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核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核辐射的影响和评估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核辐射的空气传播机制以及当前的环境监测方法。

一、核辐射的空气传播机制核辐射的空气传播机制主要包括大气扩散、沉降和重悬浮粒子运移。

在核事故或核设施泄露核辐射物质时,这些机制使得核辐射物质在空气中传播,从而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1. 大气扩散大气扩散是指核辐射物质通过大气传播到较远距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核辐射物质通常以气态或微粒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然后随风向传播。

而影响大气扩散的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条件、释放源的高度和核辐射物质的特性。

2. 沉降沉降是指核辐射物质通过重力沉降到地面的过程。

在大气中,核辐射物质会与大气颗粒物或水蒸气结合形成颗粒,并随降水等方式沉积到地表。

沉降过程中,核辐射物质的浓度会逐渐减少,但对局部地区的污染可能较为显著。

3. 重悬浮粒子运移重悬浮粒子运移是指核辐射物质通过大气悬浮颗粒物的运动传播。

这些颗粒物通常较重,并且会受到风的作用而产生运动。

因此,核辐射物质可能会被带到较远的地区,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影响。

二、环境监测方法为了及时了解核辐射的空气传播情况和评估风险,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环境监测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监测方法: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是核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监测站点,采集空气样品,并对核辐射物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特定地区核辐射物质的浓度和组成。

同时,还可以监测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全面评估环境质量。

2. 水体监测核辐射物质沉降后可能会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污染。

因此,对水体进行监测是必要的。

监测方法包括采集水样,进行核辐射物质的浓度分析,并对核辐射物质对水质的影响进行评估。

3. 土壤监测土壤也是核辐射物质的重要沉积介质之一。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对核辐射物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土壤中核辐射物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核废水处理工程的环境监测与评估

核废水处理工程的环境监测与评估

核废水处理工程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核废水处理工程是为了处理核能发电厂产生的废水而建立的系统。

这些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在核废水处理工程中,环境监测与评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就核废水处理工程的环境监测与评估进行探讨。

一、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核废水处理工程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测量和分析,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监测:通过对排放水体的水质进行采样和分析,了解其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和种类。

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放射性核素的浓度、总α、总β活度等。

2. 大气监测:通过对核废水处理工程周边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进行监测,评估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大气监测指标包括氡气浓度、氡子体浓度等。

3. 土壤监测:通过对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进行监测,评估核废水处理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土壤监测指标包括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土壤中氡气浓度等。

二、环境评估环境评估是指通过对核废水处理工程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评估核废水处理工程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环境评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对核废水处理工程的排放物质进行分析,评估其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包括对水体、大气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风险评估。

2. 生态系统评估:通过对核废水处理工程周边生态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包括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和植物群落的调查和评估。

3. 人体健康评估:通过对核废水处理工程周边居民的调查和研究,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包括对水源、农产品和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三、应对措施在核废水处理工程的环境监测与评估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措施:1. 排放标准:制定严格的核废水排放标准,确保排放水体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活度符合规定要求,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4.1.2 大气中的一般化学过程
在一些射线的作用下,大气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
学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光化学反应。各层的化学 反应不近一致。
这些射线是太阳辐射、宇宙射线、X射线及闪电 引起的放电效应。
平流层:
O O2 NO O3
O3 O NO 2O2
热层的主要光反应:
O2 2O 2NO N2 2O CO2 CO O
6
4.1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
7
4.1.1 大气的化学组成
(一)大气的恒定组分 大气的恒定组分是指大气中的O2、N2和稀有气体。在近地层大气
中这些气体组分的含量几乎可认为是不变的,它们约占大气总量的 99.97%。
(二)大气的可变组分 主要指CO2和H2O(g),这些气体组分受不同地区气候、季节等
15
放射性气溶胶的形成:
液态或固态放射性核素大部分被大气溶胶捕集形 成气溶胶。大气气溶胶主要包括微尘、有机碳化物 微粒和液态的雾。
核爆炸→放射性核素进入对流层顶部→温度降低 →放射性气溶胶→ 环境污染。
氡溢出→衰变→子体(钋、铅、铋等)→大气气 溶胶→环境污染。
核设施、核事故放出的铷、碘、铯、钼、氚、碳 等它们中的放射性核素形成气溶胶对环境污染。
16
化学反应
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在迁移、扩散过程中,因其
化学活性或大气中其它物质的化学活性而发生多种
化学反应。其中与O2和CO2的反应是大气中最容易 发生的化学反应。如Sr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可以生成
SrCO3,T2可以氧化成T2O等。
Sr
O2
SrO
H2O
SrOH
2
CO2 ,H2O
SrCO3
/
SrHCO3
4
输运过程中放射性核素将逐渐衰变,其子体 逐渐积累。
雨雪的清洗→湿沉积; 粒径较大(>20μm)的固体颗粒→沉降; 气溶胶与地面附着物碰撞→干沉积; 风的作用→沉积物→悬浮→二次污染。
5
空气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危害: 空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对人直接造成外照射; 人吸入污染的空气→内照射;
沉积到地面上的污染物 沉积造成的地面污染 →外照射; 沉积导致的农作物污染经食物链→内照射。
CO2 O2
N2 , NH4 NO3 N2O, NH3, NO, NO2
H2O H2 , NH3,CH4
CO2 CH4,CO
14
4.1.3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
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可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氧化反应、光化学反应和同位素交换反应; 气溶胶的形成和吸附现象; 云雾、雨滴对放射性物质的溶解、吸收等。
2
T2 ~ T2 2T
2T O2 T2O
17
此外,大气中发生的化学过程与大气吸收太阳能 辐射引起的大气光化学过程有密切关系。大气中的某 些放射性气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也可直接发生光化 学反应。主要是因为自由基的生成。
同位素交换反应:
T2 H2O HTO HT HT H2O HTO H2 14CO CO2 14CO2 CO 14CO2 CH 4 14CH 4 CO2
13
中间层主要的光化学反应有:
O 2O
HNO3 NO3 NO2 NO N2
CH 4 , H2O H2 , H
CH 4 CH 2O CO CO2
平流层主要反应有:
对流层有:
O O2 O3 N2O NO NO2 HNO3 CH 4 , H 2O H 2O2 CH 4 CO次要
CO2
成分 O3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作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0
大气圈结构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 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 层的成分主要环境空气的成分。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 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 大约在1000-1400千米以上,但 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 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 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 层和逸散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 间了。
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正常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 占0.02%- 0.04%。
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大气。 (三)大气的不定组分
大气中的尘埃、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是大气中的不定 组分,当它们进入大气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
8
9
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 成分
12
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N2和 O2,它们可以吸收太阳 辐射而引起光致离解,产生氮原子和氧原子,这些原 子非常活跃,在不同的气流层中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等可引起大气组分 电离,这主要发生在60km以上的大气层,生成一些 自由基。这些离子也可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大气层中另一类重要化学反应是由大气中的污染 物质造成的,如酸雨、氮氧化物和烃类等。
18
4.2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输运和弥散
4.2.1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和风场 1、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1)干绝热递减率 不含水分的干空气团随机运动而绝热 上升时,其膨胀、位置升高→其内能降低、温度下 降;反之, 温度升高。干空气团每绝热升降100m而导致其身温度变化率 的负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以rd表示,其理论值为: 0.98K/100m≈1.0K/100m。未饱和湿空气上升时,其温度下 降率将小于1.0K/100m。
19
2)大气的气温层结
大气边界层气温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
称为气温层结,其特征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表
示:
r dT / dz
一般取单位高差(100m)上气温变化速率为 负值。因此,当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时,r >0,反之,则小于0,表示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 升。
20
大气边界层中气温层结有四种典型情况: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递减,且其递减率大于
第4章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1
大气颗粒物(PM10)中核素的gama谱
2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南华大学空气污染来源反轨迹图
3
地球上空的大气简介:
人为产生的气载污染物一般都排入边界层中。 污染物质释入大气后将随风的运动向下风向输运, 污染物分布不均匀形成的浓度梯度导致其在水平和铅 直方向上扩散,空气流场的切变则导致污染物的弥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