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级别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一线防护是指直接进行病人诊治或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通常包括感染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

一线防护的主要要求包括:1.佩戴级别为N95或同等防护效果的口罩,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避免吸入病原体。

2.戴护目镜或面罩,防止病原体通过眼部进入。

3.穿戴防护服,包括工作服、手套、鞋套等,以阻挡病原体的接触。

4.做好手卫生,经常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避免将病原体传播至其他地方或自身。

5.合理使用消毒和隔离措施,包括室内消毒、空气循环、病人间的防护隔离等。

二线防护是指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但不直接进行诊治和护理的工作岗位,如门诊、体检中心等。

二线防护的要求如下:1.佩戴外科口罩,能够起到阻挡病原体传播的作用。

2.根据工作需要,佩戴一般的护目镜或口罩。

3.做好手卫生,及时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4.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保证食品安全,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5.定期清洗和消毒工作场所、设备和工具,防止细菌交叉感染。

三线防护是指非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工作岗位,如门岗、后勤、清洁等。

三线防护的要求如下:1.佩戴外科口罩,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便后进行手部消毒等。

3.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4.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定期清除垃圾,保持室内卫生。

5.加强心理疏导,减少恐慌情绪和焦虑感。

总之,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是根据工作岗位和风险程度来制定的,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所有医务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防护要求进行操作,并加强个人卫生,以便有效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中,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制度: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剌伤,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必须将使用后的锐器放入利器盒内等。

5、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非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采用加酶洗涤剂浸泡后清洗。

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先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然后再常规清洗,最后消毒或灭菌。

7、环境清洁:各科室有日常的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表面、床栏、门把手、轮椅等。

8、设隔离室:相同病原菌感染的患者可住同一隔离室,限制病人的外出,如呼吸道病人因病情必须出隔离室时病人应戴口罩。

9、在需要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

10、医务人员要站在呼吸道感染病人的上风向。

二、一级、二级、三级个人防护制度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⑶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⑶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⑷严格执行手卫生。

⑸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疑似和确诊患者留观室、隔离病区(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等的医务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一、防护原则医务人员个人的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般分为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护人员。

下面以SARS为例,介绍医护人员的三级防护。

一)一级防护1.适用于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或N95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

二)二级防护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身的工作职员、转运病人的医务职员和司机等。

2.进入隔离病房不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或N95口罩)。

每4小时更换1次或潮湿时更换;戴手套、帽子、鞋套、穿隔离衣。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新洁尔灭、75%酒精等)搓揉1∽3分钟。

4.对病人施行近距离操作时要戴防护眼镜。

三)三级防护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应采纳二级防护外,还应当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个人防护步伐一)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二)戴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净化物的操作必需戴手套,以减少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

三)口罩。

护目镜及面罩的应用为了避免吸入气溶胶和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务人员眼镜、口腔及鼻腔内,医务人员科戴口罩、面罩及护目镜。

口罩应遮住口鼻部,且只能用一次,潮湿后隔离效果差,应及时更换;护目镜每次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四)穿隔离衣在可能接触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渗出物时必须穿隔离衣;进入隔离室的所有人员也必须穿隔离衣。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分级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分级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分级防护制度一、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的目的和依据二、医务人员分级分类1.高级防护级别:包括传染病科、ICU、急诊科等部门的医务人员。

2.中级防护级别:包括门诊科室、普通病房、手术室等部门的医务人员。

3.低级防护级别:包括行政科室、财务科室、后勤部门等非医疗工作部门的人员。

三、高级防护级别医务人员的防护要求和措施1.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穿戴医用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

2.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勤洗手、做好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消毒液等。

3.严密隔离患者:对感染患者实行单间隔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4.注意空气传播:对于可能存在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病等,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开窗通风等。

5.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级防护级别医务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防护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中级防护级别医务人员的防护要求和措施1.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穿戴医用口罩、手套、帽子等个人防护装备。

2.执行手卫生措施:勤洗手、做好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消毒液等。

3.适当隔离患者:对可传播病原体的患者可以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带口罩接诊等。

4.注意防止身体接触:在与患者接触时,应注意避免直接身体接触,如穿戴手套、使用防护罩等。

5.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中级防护级别医务人员应接受培训,掌握基本防护知识和技能。

五、低级防护级别医务人员的防护要求和措施1.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具体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

2.执行手卫生措施:勤洗手、做好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消毒液等。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全身检查,有病时及时就医。

4.掌握基本防护知识:低级防护级别医务人员应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了解相关安全规定。

六、医院管理层的职责和义务1.制定和完善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制度,并进行宣传和培训。

2.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设施,确保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得以落实。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一级防护是对所有医务人员都普遍适用的基本防护措施。

这包括:
1.规范的手卫生措施,如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2.戴医用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3.接触患者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4.对医疗设备、床单、衣物等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

二级防护是有一定风险的医务人员所需的防护措施。

这包括:
1.用于保护呼吸道的防护装备,如带有防雾霾功能的防护口罩和护目镜等;
2.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如戴防护服、帽子和鞋套等;
3.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封闭和隔离患者以及避免交叉感染的措施。

三级防护是高风险医务人员所需的最高级别的防护措施。

1.使用高级别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面罩和手套等;
2.对空气中的病原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负压隔离室等;
3.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和清洁消毒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的具体实施要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传播方式和具体场所的条件进行评估和调整。

此外,还需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和适当地处理防护设备。

总之,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是医疗机构管理和保护医务人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并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在传染病爆发期间,医疗机构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

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室医务人员的防护级别为

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室医务人员的防护级别为

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室医务人员的防护级别为随着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肆虐,如何有效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已成为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室,医务人员直接面对患者,很容易接触到高风险病人,因此必须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感染疾病。

发热门诊接诊的病人属于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医务人员应当了解病人病情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级别如下:一级防护:发热门诊、常规门诊、急诊人员、医技人员、医院病区等工作人员。

着装要求:普通口罩、手套、医用帽子、隔离衣或防护服等。

三级防护:全面参与呼吸机插管和创面大出血等操作的医疗人员、在隔离病房内与皮肤黏膜物质密切接触的医疗人员等。

着装要求:N95口罩、面屏或手持式便携隔离设备、防护服或隔离衣、手套、医用帽子等。

值得注意的是,医务人员在佩戴口罩时,一定要保证口罩的正确性和严密性。

如果戴口罩后出现不适,应立即更换口罩。

同时,还需注意保持双手干净和卫生,加强自身体质,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感染性疾病科室医务人员处理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患者,防护措施必须得当以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级别如下:一级防护:开展常规检查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

二级防护:接受急诊抢救、随时接收疑似感染和已知感染病例的医务人员,包括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帽子等。

三级防护:独立开展传染病治疗、重症病人抢救和病理诊断的医务人员,包括佩戴防护服、防护口罩、护目镜、手套及相关装备。

四级防护:处理极危险病原体的军队、科学研究和特殊医学单位等医务人员,包括佩戴空气过滤装置、迷彩服、防静电靴等。

在感染性疾病科室工作时,医务人员更需注意个人防护的正确性和严密性。

同时,在病人出现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时候,应避免在病人处逗留过长时间,尽量把病人转到隔离室进行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总之,在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室,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必不可少。

在应对传染病和疫情方面,保护医务人员健康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及穿脱防护服PPT课件资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及穿脱防护服PPT课件资料

带托起口罩
部口罩带
4. 固定头 部口罩带
5. 固定鼻夹 6.密合测试
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
口罩分为
• 普通医用口罩
对致病性微生物的防护作用不确切, 可用于普通环境下的一次性卫生护理, 或者致病性微生物以外的颗粒如花粉等 的阻隔或防护。
• 医用外科口罩
适用于医务人员或相关人员的基本防 护,以及在有创操作过程中阻止血液、 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防护
橡皮筋,检查其固定性,同时将橡皮筋 稍拉松便于佩戴
步骤二 戴口罩
3.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 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 的部位
4.双手置于鼻夹处,同时稍用力均匀压紧 鼻夹,使鼻夹贴合鼻梁处。在此过程中, 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 位。
戴口罩的程序
1. 穿过口罩 2. 罩住口鼻 3. 固定颈
步骤六 脱帽子
• 双手伸进帽子耳后双方的内侧边缘,将 帽子内面朝外取下,放入污物袋
步骤七 收拾物品
• 1.脱去鞋套,换上鞋子 • 2.重新换一副手套将黄色垃圾袋口扎紧 • 3.洗手,消毒
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 1.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将使用 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中封扎,可 煮沸10分钟消毒或使用250mg /L的含氯 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 毒。
一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 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 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 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 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 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 帽
二级防护
戴手套
戴护目镜
穿防护服
穿鞋套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在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三级防护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无论是在医院、诊所还是社区,医务人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我们的健康。

接下来,我想聊聊三级防护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给医务人员带来的影响。

一、了解三级防护1.1 什么是三级防护首先,三级防护指的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减少感染风险的一系列措施。

这包括个人防护装备(PPE)、工作环境的消毒以及感染控制措施。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在强调安全。

就像战士上战场,必须要有盔甲,才能抵御敌人的攻击。

1.2 重要性你想想,医务人员每天接触的都是病人,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风险更大。

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后果不堪设想。

三级防护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把病毒挡在外面。

这不仅能保护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还能让病人更安心。

毕竟,谁不希望在看病的时候有个放心的环境呢?二、三级防护的具体措施2.1 个人防护装备在这三级防护中,个人防护装备绝对是第一道关卡。

口罩、护目镜、手套和防护服,样样不能少。

尤其是N95口罩,它的过滤能力特别强,能有效隔绝细菌和病毒。

想象一下,医务人员穿上整套装备的样子,就像超级英雄在打怪,既帅气又威风凛凛。

2.2 环境消毒除了个人防护,环境的消毒同样重要。

医院里的每个角落都要定期消毒,尤其是公共区域和接触频繁的物品。

想想看,如果手术室里的器械没有经过严格消毒,那可真是太可怕了。

消毒就像是给医院穿上了“隐形的铠甲”,确保每一个病人都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2.3 感染控制措施感染控制措施则是从管理层面入手。

这包括对病人进行筛查、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建立应急预案。

比如,当有新病毒出现时,迅速建立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这些措施好比是一张巨大的网,把潜在的风险牢牢拦住。

没有什么比保障每个人的安全更重要了。

三、医务人员的心理负担3.1 心理压力然而,虽然三级防护给了医务人员坚实的保障,但心理负担却是个大问题。

每天面对病人和病毒,心里的压力山大。

医院职业防护规范标准

医院职业防护规范标准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普遍预防是针对医务人员在处置传染性疾病时而制定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或分泌物都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因而在处理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普遍预防措施可大大减少医务人员感染HBV,HCV,HIV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

在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同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对预防职业感染十分重要。

1、防护原则医护人员个人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般分为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

下面以SARS为例,介绍医务人员的三级防护原则。

(1)一级防护1)用于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棉纱口罩(N95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3%一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一3分钟。

(2)二级防护1)适用于进人隔离留观室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等。

2)进人隔离留观室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或N95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潮湿时更换;戴手套、帽子、鞋套、穿隔离衣。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洗手和消毒。

手的消毒用0.3%一0.5%碘伏消毒液或其他快速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一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进距离操作时要戴防护眼镜。

(3)三级防护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应采取二级防护外,还应当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个人防护措施(1)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第一道防线,通过洗手可以病人避免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因此为了保护病人同时也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制度,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脱去手套后也应及时洗手。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病房的医务人员(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医用防护口罩成外科口罩。

(四)认真执行手卫生,(五)结束工作后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护人员(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工作时应穿隔离隔离衣或一次性防护服、戴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不穿隔离衣。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结束工作后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采集的标本相关人员;处理具分泌物、排泄物、患名使用过的物品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护人员及司机等。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严格道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进入隔离病房的区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护目镜,双层手套、穿一次性防护服、长筒胶靴、穿一次性鞋套。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

(五)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五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进行有创操作人员和尸体处理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水围裙,尸体处理人员做好穿化学防护服。

注意事项:(一)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使用6~8小时,遇污染或潮温,应立即更换。

(二)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睛进行消毒。

(三)医务人员提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四)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摄氏度及时隔离就诊。

医疗医务人员个人职业防护标准规范

医疗医务人员个人职业防护标准规范

个体防护一、个体防护水平分级着装标准适用范围一级工作帽,医用口罩,隔离服/工作服(连体工作服)、专用工作鞋、乳胶手套BLS-1、BLS-2二级防护帽、N95口罩、护目镜、连体式防护服、防护鞋、乳胶手套BLS-3、发热门诊和检验样品医护人员、传染病人和尸体护送人员等三级在二级基础上改动如下:长管供气式面罩/正压头盔呼吸防护器、正压防护服BLS-4,SARS病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及尸体解剖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级别名称适用于BLS-1 Ⅰ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常情况下操作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LS-2 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BLS-3 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BLS-4 Ⅳ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三、洗手方法任何人在接触病人之前和之后都必须洗手,这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即使是常规操作,如检查病人或者量血压,现场工作人员的手也可能被微生物污染。

所以既使是戴了手套,在照顾完病人后也应马上洗手。

(一)必须在以下情况洗手1.在接触病人前2.做完身体的一个部位检查之后,再开始做另一个部位之前3.接触了感染性物质后,如血液、分泌物、排泄物4.接触了被体液污染的物件和器械后5.接触另外一位病人前。

(二)洗手的基本方法1.将抗菌的肥皂液倒在手上。

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

2.用力磨擦双手,让手的每一部分都被皂液/泡沫沾满。

泡沫的覆盖面应大于手上被污染的范围。

3.磨擦双手的手背、手掌、指缝间至少15 秒。

(洗手指缝时应两手交叉)4.在水流下彻底冲洗干净双手,冲洗时肘部应高于手掌位置,让水从指尖处流下。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疾病的患者,包括传染性疾病患者。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预防交叉感染,医务人员防护采取了分级防护原则。

分级防护是指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下面将从不同的层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级防护:一级防护是对所有病人进行的基本措施,主要是手卫生和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必须进行洗手或者使用洗手液进行手消毒。

此外,医务人员还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帽子、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二级防护:二级防护是对一些传播途径较明确的疾病患者进行的防护措施。

主要包括医务人员接触到的、可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

在二级防护中,医务人员需通过医疗器械的消毒、无菌操作等措施来减少传播风险。

另外,医务人员还需使用正压防护面罩等特殊个人防护装备。

三级防护:三级防护是针对那些高风险传播和高致病性的疾病患者进行的防护措施。

在三级防护中,医务人员需进行更加严格的隔离和防护。

这种防护主要是针对高度传染性的病人,如埃博拉等病毒。

医务人员需佩戴全套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全身隔离和保护。

以上是医务人员防护的分级原则,但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进行相应的防护。

此外,医务人员在实施防护措施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对于不同的传染病,了解其传播途径、潜伏期、症状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不同的病原体对应不同的个人防护装备,在使用时要保证正确的配戴方式和佩戴时间。

3.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演习:定期进行培训和演习,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4.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医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技巧,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总之,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降低感染风险。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中,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制度: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剌伤,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必须将使用后的锐器放入利器盒内等。

5、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非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采用加酶洗涤剂浸泡后清洗。

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先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然后再常规清洗,最后消毒或灭菌。

7、环境清洁:各科室有日常的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表面、床栏、门把手、轮椅等。

8、设隔离室:相同病原菌感染的患者可住同一隔离室,限制病人的外出,如呼吸道病人因病情必须出隔离室时病人应戴口罩。

9、在需要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

10、医务人员要站在呼吸道感染病人的上风向。

二、一级、二级、三级个人防护制度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⑶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⑶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⑷严格执行手卫生。

⑸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疑似和确诊患者留观室、隔离病区(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等的医务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一)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与空气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①医务人员进入病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护口罩、换工作鞋袜,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更换刷手衣裤。

在进入半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半污染区。

在进入污染区前,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鞋套。

②医务人员离开病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镜、外层口罩和工作帽、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半污染区。

离开半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防护口罩、帽子,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中,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制度: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 ?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剌伤,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必须将使用后的锐器放入利器盒内等。

? ?? ?5、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非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采用加酶洗涤剂浸泡后清洗。

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先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然后再常规清洗,最后消毒或灭菌。

7、环境清洁:各科室有日常的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表面、床栏、门把手、轮椅等。

8、设隔离室:相同病原菌感染的患者可住同一隔离室,限制病人的外出,如呼吸道病人因病情必须出隔离室时病人应戴口罩。

9、在需要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

10、医务人员要站在呼吸道感染病人的上风向。

二、一级、二级、三级个人防护制度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 ⑵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 ⑶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 ?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⑶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⑷严格执行手卫生。

⑸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疑似和确诊患者留观室、隔离病区(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等的医务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

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中,标准预防、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制度: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处理所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剌伤,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必须将使用后的锐器放入利器盒内等。

5、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非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采用加酶洗涤剂浸泡后清洗。

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先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然后再常规清洗,最后消毒或灭菌。

7、环境清洁:各科室有日常的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表面、床栏、门把手、轮椅等。

8、设隔离室:相同病原菌感染的患者可住同一隔离室,限制病人的外出,如呼吸道病人因病情必须出隔离室时病人应戴口罩。

9、在需要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

10、医务人员要站在呼吸道感染病人的上风向。

二、一级、二级、三级个人防护制度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⑶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⑶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⑷严格执行手卫生。

⑸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疑似和确诊患者留观室、隔离病区(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等的医务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是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在不同环境下能够采取适当的防
护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医务人员防护可以分为以
下四个级别:
1. 标准预防措施:适用于处理一般的疾病患者,如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护目镜或
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体液等。

2. 基本防护措施:适用于处理可疑或有可能感染的患者,如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

除了标准预防措施外,还需要佩戴防护服、手套、帽子等防护装备,确保全身完全被
覆盖,防止接触感染源。

3. 增强防护措施:适用于处理高风险的感染患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高
致病性病原体。

在基本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佩戴高级防护口罩(如N95口罩)、防护面罩、加强个人卫生措施等。

4. 非常规防护措施:适用于处理极高风险的传染病患者,如埃博拉病毒等高致死性病
原体。

除了增强防护措施的措施外,还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隔离、消毒、清洁等措施,以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和风险级别,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级别,
并确保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保护自身安全。

同时,还要定期培训医务人
员关于防护措施的知识,并监测和评估防护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分级

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分级

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分级
1.暴露风险分级标准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暴露风险,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1)低风险:间接接触患者,如导诊、问诊,普通门诊和病房查房等。

(2)中风险:直接接触患者,如查体、穿刺、注射等;(建议有粘膜或体腔接触的查体,无体液喷溅风险的有创操作,如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深静脉穿刺等)。

(3)高风险: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或手术等,如咽拭子采集、吸痰、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内镜检查等。

2.根据风险级别进行防护选择(1)低风险操作:工作服或加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手卫生。

(2)中风险操作:工作服并加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防护面屏/护目镜、手套、手卫生。

(3)高风险操作:医用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防护面屏/护目镜、双层手套、手卫生。

操作应当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级别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应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WS/T311-2009)和《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国卫办医函〔2020〕65 号)的要求。

(二)医疗机构应进行个人防护全员培训,提高防护意识,熟练掌握新冠肺炎防治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

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

(三)降低医务人员暴露风险。

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区、隔离病区设置三区两通道及缓冲间,有条件的可设置负压病房;普通病区设置过渡病房(室),收治待排查患者。

(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标准预防措施,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做好诊区、病区(房)的通风管理,根据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具体如下:
1.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3.可能出现呼吸道暴露时,戴医用外科口罩。

(五)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接诊患者疾病的传播途径,参照《医院隔离技术规》(WS/T311)选择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或
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严格落实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等隔离要求。

(六)在新冠肺炎流行中高风险地区,按照接触新冠肺炎风险,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增加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

在为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增加空气隔离防护措施。

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暴露风险的差异,根据有关文件要求选择防护用品,并根据风险评估适当调整,做到以下防护:
1.一级防护:预检分诊点,普通急诊留观区,门诊,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房,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区,医务人员医学观察区,隔离病区的潜在污染区工作人员,以及进行普通患者手术,非新冠患者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外的安保、保洁、医疗废物转运等工作人员;一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

2.二级防护: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内,隔离重症病区,疑似及确诊患者影像检查及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对新冠病区物品回收、清点及清洗时,疑似及确诊患者转运、陪检、尸体处置时,为疑似或确诊患者手术,新冠核酸检测时采用二级防护措施。

二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3.三级防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可产生气溶胶操作、手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可采用三级防护;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尸体解剖时采用三级防护。

三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八)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实施手卫生,戴手套前应当洗手,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应当立即流动水洗手。

(九)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二级防护)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

1.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有条件的可以更换刷手衣裤、换工作鞋袜,认真洗手后依次戴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2 副)、鞋套。

2.医务人员离开隔离病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第一脱摘区,手卫生后,依次脱摘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鞋套、外层手套分置于专用容器中,之后手卫生。

(2)在第二脱摘区脱去医用防护服、内层手套、靴套,手卫生后,脱去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手卫生后,换医用外科口罩进入清洁区。

(3)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4)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下班前应当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十)严格执行锐器伤防范措施。

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清洁与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