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合集下载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事故和技术损害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防范和及时处理医疗技术风险,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以强调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是指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和预测等手段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存在的医疗技术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该机制应建立在医疗机构内部,并与相关部门和组织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首先,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技术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医疗技术风险数据库和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收集和分析医疗技术相关数据,总结和提炼出一定的规律和趋势,为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疗技术风险评估和演练,以及开展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

这样可以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最后,在预警机制中,医疗机构应重视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及时告知他们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后果,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增加透明度,增强互信,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纠纷和矛盾。

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是指在医疗技术事故和损害发生时,为保护患者权益和维护医疗秩序,依法进行处置。

该预案应包含从事故发生到处置完毕的全过程,并明确各个环节和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

首先,在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中,应明确事故报告和调查的程序和要求。

一旦发生医疗技术事故,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事故报告和调查。

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应明确,以确保事故处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其次,预案中应指明对患者的赔偿和救治措施。

一旦确认损害责任,医疗机构应依法依规进行合理的赔偿,并合理安排患者的救治和康复工作。

同时,应建立完备的赔偿机制和制度,确保损害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妥善保障。

(完整版)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

(完整版)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一、目的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预警机制。

二、范围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三、原则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临床诊疗护理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为准绳,以彻查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四、要求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五、技术风险预警分级根据本院综合服务能力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散布有关患者的病情和隐私;(4)不负责任地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会或不满;(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吃拿卡要,收受红包。

2、违反诊疗规范(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4)门诊、急诊或住院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5)门急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6)病房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医嘱;(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24小时内未随访;(14)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15)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3日内无上级医师查房;(16)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17)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未按医院要求准时开展手术;(18)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良后果;(19)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20)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21)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22)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23)患者转科治疗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24)医技科室未按时送达“危急值”报告,或临床科室收到“危急值”报告未及时处置,但未引发医疗纠纷和造成患者身心损害;(25)手术治疗患者术前上级医师未审签医疗文书,致使手术方案不当,手术安全核查时才发现并纠正的。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和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和损害处置预案
9、如属医疗过失,应该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 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10、随时做好医疗事故技术判定或应诉准备。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和损害处置预案
5/14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坏处置预案
11、因技术损害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要求程序进行处理。患方以不正当伎俩过分维权、聚众 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 门、公安部门报警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 院设施。
10/14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风险预警实施进程: 1、风险识别。 2、风险估测 3、风险评价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和损害处置预案
11/14
针对我院医疗风险对策
成立专职教授督导组, 制订院内各科室医疗质量 管理考评标准及关键制度。
设置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人员。
医疗管理部门加强医疗全过程监督机制。
各科室 开展新技术,申报时应提供医疗技术基本概况, 包含国内外应用情况、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技术 路线、质量控制办法、疗效判定标准、评定方法,进行风 险评定,制订应急预案 ,而且相关人员应知晓应急预案 程序。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和损害处置预案
14/14
技术项目本身实际应用效果不确切; 发生与该项技术本身直接相关严重不良后果; 技术项目本身存在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技术项目本身存在伦理道德缺点; 本院人员、设备等主要技术保障条件发生改变或
出现困难,短时间内又难以处理,致使该技术项 目无法正常开展。 上述缺点消除或条件具备后,经过评定认定方可 重新开展。
6、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预 防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7、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要求时限内向 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提议,并力争得

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预案

一、总则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因医疗技术操作、医疗设备使用、药品使用等原因导致的对患者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损害事件。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本预案。

2. 设立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和具体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

2. 完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4. 加强药品管理,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储存、使用等规定。

5. 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

五、处置流程1. 发现损害事件(1)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损害,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告知患者或家属。

(2)医护人员应立即向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办公室报告。

2. 初步处置(1)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

(2)根据调查情况,采取以下措施:① 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减轻损害程度。

② 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询问,了解损害原因。

③ 对损害事件涉及的医疗技术、设备、药品等进行检查。

3. 调查评估(1)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领导小组组织调查评估小组,对损害事件进行调查。

(2)调查评估小组应全面收集相关证据,包括医疗记录、病历、现场照片、视频等。

(3)调查评估小组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损害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4. 处理措施(1)针对损害原因,采取以下措施:① 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

② 修订和完善相关操作规程,加强医疗技术管理。

③ 对医疗设备、药品等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④ 对患者进行赔偿或补偿。

(2)对损害事件涉及的医护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一、背景介绍医疗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医疗技术使用中存在风险,一旦发生技术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造成医疗技术损害,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医疗技术风险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对于提高医院医疗技术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二、预案目标1.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风险防控体系,减少医疗技术风险的发生;2.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3.建立健全的医疗技术损害处理机制,及时准确处理医疗技术损害事件;4.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利益,提高医院的信誉度和公众形象。

三、医疗技术风险防控措施1.建立医疗技术风险评估体系,对医疗技术应用的所有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并定期进行评估更新;2.加强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严格执行医疗技术使用标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4.建立设备巡检和维护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保养,减少技术故障的发生;5.进行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必须经过批准,并进行合理的临床应用;6.合理配置医疗技术资源,确保医疗技术的精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四、医疗技术损害处理流程1.发现医疗技术损害:任何医务人员发现或患者提出医疗技术损害的情况,须立即予以记录并向上级报告;2.评估损害程度:医院设立医疗技术损害评估专家组,对损害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损害程度;3.采取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停止使用相关设备、重新培训医务人员等;4.处理赔偿:根据损害程度和医院责任,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赔偿,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5.总结教训:医院对于医疗技术损害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6.信息公开:医院及时向患者和公众公开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树立公信力。

五、医院管理措施1.设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专职部门,建立专门的技术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理机构;2.开展定期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风险意识;3.定期组织演练,强化医务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提高处理医疗技术损害的应急反应能力;4.建立完善的文档管理和数据归档制度,记录和保存医疗技术应用的所有过程,为事后追责提供依据;5.建立技术风险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理的考核指标,通过考核结果对医务人员进行奖惩。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医疗技术的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是指在医疗技术应用中,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和处置方案,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1.人为错误风险:医护人员对医疗仪器设备的操作不当,导致误诊误治等事故发生。

针对该风险,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并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禁止违规操作。

2.设备故障风险:医疗仪器设备由于设计、制造或维护不到位,出现故障或失效。

医院应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设备的检测和维护工作,定期进行设备的全面检测和维修。

3.数据安全风险:医疗技术系统的数据可能被黑客攻击或泄露,导致患者隐私泄露或数据被篡改。

医院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修复。

4.药物误用风险:医疗技术应用中,医护人员可能错误使用药物,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治疗失败。

医院应建立药物使用规范和流程,加强药物知识培训,加强药物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

二、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1.危机管理预案:在出现重大意外或危机事件时,医院应立即启动危机管理预案,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处置,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公众通报情况。

2.设备故障处置预案: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设备故障处置预案,包括设备故障的识别、报修、维修和备件更换等流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及时修复。

3.数据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医院应制定数据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包括追溯事件起源、整理损失情况、修复受损数据和加强防范措施等方案,防止数据泄露和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4.药物误用事件处置预案:医院应建立药物误用事件的处置预案,包括事件的调查、责任的追究以及对患者的补救措施等,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综上所述,医疗技术的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相应的预警和处置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医疗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疗技术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健康,降低医疗技术损害的发生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在医疗活动中因医疗技术原因造成的患者损害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预案的实施。

2. 设立医疗技术损害处置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本预案。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医疗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2. 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医疗技术操作。

3. 加强医疗设备、器械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器械安全可靠。

4.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5.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医疗技术的认知和理解。

五、损害处置流程1. 损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理(1)立即停止相关医疗技术操作,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2)及时通知患者家属,说明情况,取得家属同意。

(3)立即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会诊,确定损害原因。

(4)根据损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2. 损害事件的报告与调查(1)及时向医院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领导小组报告,并逐级上报。

(2)组织相关科室对损害事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

(3)对涉及医疗技术损害的责任人进行调查,明确责任。

3. 损害事件的赔偿与补偿(1)根据损害程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定,给予患者赔偿或补偿。

(2)对涉及医疗技术损害的责任人进行追责,严肃处理。

4. 损害事件的总结与改进(1)对损害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

(3)完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六、责任追究1. 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责任人,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医院管理人员对医疗技术损害事件负有监管责任,如因监管不力导致损害事件发生的,将依法承担责任。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损害处置预案医疗工作是高技术、多环节、高风险的一项工作。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工作必须不断完善,而医疗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为确保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防范医疗损害,医院特制定以下医疗风险及损害处置预警机制。

一、建立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及损害处置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二、医疗风险预警及损害处置防范措施:1、根据国家法律及医院的规章制度,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等教育,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认识,严谨执业作风,在诊疗工作中做到“四有”: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有证可举。

为患者提供精细、准确、及时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

2、进一步强化医院二级医疗质控网,加强全员、全程、全方位医疗质量管理。

3、加强对重大高危手术的管理,建立完善的高危手术预警机制。

具体措施:(1)坚持术前全科讨论制度。

(2)在了解重要脏器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术前它科会诊制度。

(3)作好术前术后麻醉随访制度。

(4)严格手术审批制度。

(5)加强围术期的全程管理,保证手术患者后期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4、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工作,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对诊疗措施的选择权。

对住院患者应做好“五次谈话”:(1)患者入院时;(2)病情变化或改变术式时;(3)特殊诊疗:手术前后、麻醉、输血、化疗、各种有创检查、主要治疗、采用一次性高值医用耗材、高风险诊疗手段前等等;(4)有医疗隐患或患方有意见时;(5)患者出院时。

作好这五次谈话有利于消除医患分歧,减少医患纠纷。

凡有风险或可能产生危害后果的诊疗手段,医务人员应详细告诉患方拟采用诊疗手段的名称、预期目的、风险及其危害后果、医院对这些风险和后果的防范措施、采用这些防范措施后仍有可能出现的难于防范的不良后果等。

在此基础上患者或家属应签署相关知情同书。

5、加强院内会诊管理。

提倡全院性会诊,有效提高医疗抢救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1.目的为降低医疗技术风险,防范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的伤害,减轻医院负担,制定本预警机制。

2.医疗风险存在方面(1)医疗管理方面:各项医疗技术操作无统一的规范或规范不标准;医疗活动过程或有关核心制度中存在有缺陷;医疗诊疗技术流程的伪科学性或者不合理性。

(2)医疗技术方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医务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掌握不熟练;医疗设备维护不当;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

(3)医疗环境方面:医院基础设施不完善;医院感染控制不力;医疗安全文化氛围不足。

3.预警分级根据日常医疗工作和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1)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2)二级预警项目:指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损害,但尚不足以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

(3)三级预警项目:指在医疗活动中,存在明显的风险,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形。

4.预警措施(1)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医疗风险信息。

(2)加强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核心制度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执行力。

(3)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风险知识培训,提高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

(4)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营造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

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1.目的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

2.处置原则(1)及时性:损害发生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2)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害程度。

(3)规范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定,妥善处理医疗技术损害。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是医疗机构在面临医疗技术风险时,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在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患者痛苦、挽救生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医疗技术风险也随之而来,如何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应对医疗技术风险,成为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预案旨在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规范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确保患者安全。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1. 风险识别(1)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技术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设备故障、操作失误、技术不成熟等。

(2)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技术风险数据库,收录国内外医疗技术风险案例,为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使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识别风险。

2. 风险评估(1)医疗机构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严重程度、风险影响范围等。

(3)医疗机构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 风险预警(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系统,对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

(2)当发现风险预警信号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3)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

三、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1. 预案启动(1)当发生医疗技术损害事件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2)预案启动后,医疗机构应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医疗技术损害处置工作。

2. 患者救治(1)医疗机构应迅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救治,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救治方案。

(3)医疗机构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事件调查(1)医疗机构应立即组织专家对医疗技术损害事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为了及时识别和预防可能对患者或医疗机构造成损害的技术风险,建立起来的一套预警体系。

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是为了规范和统一医疗机构在遇到技术风险导致患者损害时的处置措施和应对方式,保证患者权益的保障和医疗安全。

1.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医疗技术使用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包括患者安全事件、不良事件和临床前警示等。

将这些信息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以便及时评估和处理。

2.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针对医疗技术使用中的患者安全风险,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根据风险等级,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提醒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患者风险。

3.预防和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对可能引发风险的环节和部门进行监控和指导。

同时,及时更新和修订相关规范和操作指引,提高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4.技术问题和事件管理:建立技术问题和事件的管理机制,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对技术问题和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对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是针对患者因医疗技术使用不当导致损害时的处置措施和应对方式,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损害评估和处理:对患者损害进行评估,包括损害的程度、原因和可能的后果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2.信息披露和沟通:及时告知患者和其家属有关医疗技术使用不当导致损害的情况,提供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尽量减少患者和家属的疑虑和焦虑情绪,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3.处罚和赔偿: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涉及医疗技术使用不当导致损害的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同时,对于患者的损害给予相应的赔偿,包括经济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等。

4.总结和改进:对医疗技术使用不当导致损害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一、组织管理体系医院成立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从保障医院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高度出发,确定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并对医院相关医疗技术进行规范化风险评估、处置预案和持续改进方案进行决策。

下设医疗技术管理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具体负责对全院医疗技术行为的风险控制,包括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内容、防范措施及处置预案的制定及落实。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内容(一)在实施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违犯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发生(或很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医疗事件,已经或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具体有以下几种:1、违犯工作纪律;2、违反诊疗规范;3、医疗保障缺陷;4、诊疗记录缺陷。

(二)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下到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报告医务科。

1、医疗技术被卫生部废除或禁止使用的。

2、项目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完成相关工作的。

3、发生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的。

4、项目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的。

5、临床应用存在伦理缺陷的。

6、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的。

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相关措施(一)住院患者沟通机制住院医师接诊患者后,认真向患者介绍自己,同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法等情况告之患者,记入谈话记录。

(二)实施有创性检查与治疗,必须在实施操作前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意外等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认真落实高风险环节签字制度实施高风险有创操作或者手术时,医师必须在实施前向患者或家属充分交待操作中、操作后或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意外等情况,由律师、医师、患者或委托人三方签署高风险协议。

(四)落实节假日主任查房机制节假日医疗组长或者科主任查房是使住院患者在特定的时段不间断的处于质量控制中;医疗组长或者科主任节假日查房有利于危重患者。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和及时处置,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方案.一、风险预警范围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的危险因素和不良事件.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二、风险预警原则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四个不放过”,即:医疗过失的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科室人未吸取教训不放过,医疗安全隐患未消除不放过,未订出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切实做好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三、风险预警分级根据医疗服务工作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一一级风险预警信息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散布患者的隐私;4贬低或打击同行,给患方造成误会或不满;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2、违反制度规范1违反核心医疗工作制度;2违反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3、医疗保障缺陷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2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3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4内固定断裂、松动;5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工作;6营养餐不当,质量或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4、医疗文书缺陷1未在规定时限内规范书写和完成病历;2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和输血史;3未按规定时限及时完成会诊记录;4未按规定时限完成病例讨论记录;5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及时、规范地签订知情同意书;6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7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8诊疗记录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名或未进行审签;9以刮、粘、涂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10诊疗科室、病案室对病历资料保管不当,造成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制.5、医疗不良事件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不包括手术病人或部位错误;2治疗、检查或手术后异物留置体内;3手术事件: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4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5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不良事件;6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7烧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烧烫伤;8管路事件:管路滑脱、自拔事件;9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特殊感染事件;10 检查、检验事件:遗失检查检验标本,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规定;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未进行复核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11 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12 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13 处方事件:配方时未能及时发现用药不当、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用法错误;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14 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15 病人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16 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17 其它不良事件.二二级风险预警信息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风险预警;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三三级风险预警信息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声誉;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四、预警信息来源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四患方反映、投诉或举报;五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六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五、风险预警管理一科室主任为预防、监控和处理医疗风险的第一责任人.二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结果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三医务处、质量管理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处是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管理的职能部门,接受科室医疗风险的预警和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总体负责应对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的管理工作.五医院的急诊、手术科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新技术、新项目、重大手术和疑难、危重、医疗争议病例等是医疗风险重点监控对象.六、风险预警处置程序—立案1、自查立案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立案处理.2、投诉立案院办室、党办室、监察室、医务处、护理部、投诉科等职能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及时立案.二处置程序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反馈.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并查实后,及时通知其限期整改.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必须做出自查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做出处理.三处罚1、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2、根据医院医疗工作质量考评标准2010版和医疗投诉纠纷处置办法进行处罚.3、在处罚时要区别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医疗技术损害应急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损害应急处置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能力,规范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降低损害程度,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3.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4.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5. 相关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及行业标准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各类医疗技术损害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药品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患者身体或心理损害的事件。

2. 医疗技术操作后,因并发症、后遗症等原因,导致患者身体或心理损害的事件。

3. 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因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患者或医务人员感染的事件。

四、应急处置原则1.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2. 快速反应,及时救治。

3. 依法依规,公正公平。

4. 保护隐私,尊重患者。

五、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与报告(1)医务人员在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损害迹象,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初步评估,并报告医务科。

(3)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领导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处置(1)医务人员应立即对患者进行救治,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减轻损害程度。

(2)科室负责人应组织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情绪。

(3)医务科应协调相关部门,如检验科、影像科等,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明确损害原因。

3. 调查与评估(1)医务科应组织相关专家对患者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损害原因、程度及预后。

(2)医务科应组织专家对医疗技术操作过程进行评估,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 医疗纠纷处理(1)医务科应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诉求,寻求解决途径。

(2)医务科应依法依规,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途径解决医疗纠纷。

5. 信息上报(1)医务科应将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相关信息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一、引言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和福音。

然而,医疗技术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何有效预警和处置这些风险,降低医疗技术损害,已成为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1. 风险识别(1)收集信息:医疗机构应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对医疗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患者资料、医疗设备运行状况、医疗技术操作过程等。

(2)风险分类: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如技术风险、操作风险、设备风险、环境风险等。

(3)风险评估: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

2. 风险预警(1)预警指标:设定一系列预警指标,如医疗设备故障率、医疗技术操作失误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等。

(2)预警阈值: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定预警阈值,当风险达到或超过阈值时,发出预警信号。

(3)预警方式:采用声光报警、短信通知、电子邮件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

3. 风险应对(1)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责任人和资源配置。

(2)培训与演练: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3)持续改进:对风险预警机制进行持续改进,优化预警指标和阈值,提高预警准确性。

三、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1. 损害识别(1)损害分类:将医疗技术损害分为轻微损害、中度损害和严重损害,根据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2)损害原因分析:分析损害发生的原因,包括医疗技术本身的问题、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

2. 损害处置(1)紧急救治:对发生医疗技术损害的患者,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程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

(2)沟通协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损害情况及救治措施,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3)损伤修复:针对损害程度,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修复等。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
一、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院诊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

二、技术风险预警分级
(一)三级预警是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范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二)二级预警: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三级风险预警;或引起纠纷;或存在过失引起医院损失。

(三)一级预警:一年发生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或在此基础上造成较大损失或严重不良影响及纠纷的。

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查房: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患方反映、投诉、举报。

四、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吸取教训。

必要时进行处罚。

五、处置程序
(一)补救:启动风险预警机制,采取有效补救治疗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损害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报告:应向医务科、质控科报告,并妥善保存病历及相关技术资料和证明材料。

(三)调查: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四)整改:根据调查结果决定该医疗技术项目的暂停、撤销或继续开展。

六、处罚
(一)对医疗损害事件隐瞒不报或报告不及时,予以处罚;在处理过程中弄虚作假、提供伪证或者阻挠调查取证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属于医疗过失、医疗差错的,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对责任人员根据医院有关予以处罚。

医疗技术风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损害处置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院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组长:院长副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成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医患关系办公室、护理部、质量管理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2. 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组长:医务科主任副组长:护理部主任成员:各科室负责人、护士长、医患关系办公室、质量管理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3. 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小组工作职责(1)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预防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加强对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

(3)组织对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调查、分析和评估。

(4)制定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并及时组织实施。

(5)对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总结和改进。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医疗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2. 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3. 加强医疗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4. 加强医疗药品和器械管理,确保药品和器械质量。

5. 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制度。

五、应急处置1. 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当事科室负责人立即组织抢救,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 立即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医患关系办公室等相关科室。

4. 医疗技术风险损害处置小组迅速展开调查,了解事件原因。

5. 根据事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损害程度。

6. 对涉及患者隐私和保密的信息,严格保密。

7. 对医疗技术风险损害事件的处理结果,及时向患者及家属通报。

(完整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完整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涟水县第三人民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系统医疗风险系指派患方或医方受到损害的可能性,是一种能够有效防范,将其降低到最小程度,但绝对不能够除掉的。

“预则立,不预则废”就需要医院管理部门从管理系统、医疗流程、规章制度等查寻弊端并拟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成立有效的防范系统。

目前我院各项业务发展形势较好,结合睁开的各项新技术、新项目及引进的高新设施、医疗质量管理、医务人员的技术、责任感等诸多方面因素,特拟定本预警系统。

一、成立预警系统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别性和医学自己的好多未知性,就造成了医疗诊治收效的不确定,医疗不测的不能预示性,使的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成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系统目的就是降低医疗风险,防范医疗瓜葛,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给患者及其家眷带来的损害,减少医院负担。

二、医疗风险存在方面:1、医疗管理方面 :各项医疗技术操作无一致的规范或规范不标准;医疗活动过程或相关核心制度中存在出弊端;医疗诊疗技术流程的伪科学性也许过于复杂,都简单造成失误;医疗质量管理运转中全程管理、环节管理及终末管理有制度难执行,缺乏督查系统及反响系统。

2、医务人员个人因素:缺乏医疗风险意识;医疗技术水平有限;责任心不强或不遵守规章制度;3、设施因素:抢救设施的圆满,可否正常运转;检验科各项实验设施的圆满,给临床医生以重要参照标准。

三、医疗风险预警程序:医疗风险预警的推前进度能够归纳为风险鉴别、风险估测细风险议论三个大的阶段。

风险鉴别是对潜藏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全面地解析以掌握其性质和特色,便于确定哪些风险应予以考虑,同时解析惹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和所产生结果的严重性,这个阶段是对风险进行定性解析的基础工作;风险估测是经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研究,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估计和展望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这个阶段工作是对风险解析的定量化,使整个风险管理成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风险议论是依照专家判断的安全指标,来确定风险可否需要办理和办理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涟水县第三人民医院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风险系指使患方或医方遭受伤害的可能性,是一种可以有效防范,将其降低到最小程度,但绝对不能消除的。

“预则立,不预则废”就需要医院管理部门从管理体制、医疗流程、规章制度等查寻缺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

目前我院各项业务发展形势较好,结合开展的各项新技术、新项目及引进的高新设备、医疗质量管理、医务人员的技术、责任感等诸多方面因素,特制定本预警机制。

一、建立预警机制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本身的许多未知性,就造成了医疗诊治效果的不确定,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使的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目的就是降低医疗风险,防范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的伤害,减轻医院负担。

二、医疗风险存在方面:
1、医疗管理方面:
各项医疗技术操作无统一的规范或规范不标准;
医疗活动过程或有关核心制度中存在有缺陷;
医疗诊疗技术流程的伪科学性或者过于复杂,都容易造成失误;
医疗质量管理运行中全程管理、环节管理及终末管理有制度难执行,缺乏监督机制及反馈机制。

2、医务人员个人因素:
缺乏医疗风险意识;
医疗技术水平有限;
责任心不强或不遵守规章制度;
3、设备因素:
抢救设备的完好,能否正常运转;
检验科各项实验设备的完好,给临床医生以重要参考标准。

三、医疗风险预警程序:
医疗风险预警的实施进程可以归纳为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三个大的阶段。

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全面地分析以掌握其性质和特征,便于确定哪些风险应予以考虑,同时分析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和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这个阶段是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工作;风险估测是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研究,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这个阶段工作是对风险分析的定量化,使整个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风险评价是根据专家判断的安全指标,来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

四、针对我院医疗风险的对策:
1、成立专职专家的督导组,由院内专家委员会成员担任。

制定院内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及核心制度,参与院内的医疗质量及目标管理检查,工作形式以现场检查,评分计入月度考核。

2、设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人员,针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事件,进行调查,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信息资料、改进医疗质量,杜绝此类医疗事件的再次发生。

对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各项制度,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并给予完善。

3、医疗管理部门要关注管理体制、医疗流程、操作规范、质量评价等方面内容。

查看管
理制度等方面有无缺陷,流程是否复杂易致操作失误,统一医护操作标准,使医疗操作科学化、合理化。

对环节和全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加强医疗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改进系统及制度的缺陷,不强调个人处罚,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

4、严格外科手术准入制度,由麻醉科人员协同成立科内管理和准入审定小组,并制定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严格专业准入制度,提高专科救治水平,严禁跨科别收治病人,因短期经济利益延误病人治疗时机。

严格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安全评估制度。

严格执行入院告知制度。

5、加强全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员技术操作水平,培养医疗风险意识,培训医患沟通技巧、技术操作常规、各种法律法规、医学新进展等各种知识,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6、严格按照执行制度,按照制度办事,认真落实各项规范和制度。

加大由于责任心不强或不按制度办事所引起纠纷的处罚力度。

7、保障各种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给予维护和保养。

减少因机器原因导致的医疗纠纷。

五、目标:
通过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使医疗质量控制能够达到四个目标:
(1)安全:避免在诊疗过程中带来的医源性损害;避免诊疗不及时而贻误最佳诊疗时机;避免在就医过程中发生的非医疗性损伤;
(2)实用:提供的服务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理论依据,不能为医院或个人利益在治疗、检查、用药、护理过程中随意增减项目,使服务所需费用合理;
(3)及时:尽量减少患者在候诊、取药、缴费、检查等过程的时间,尽量缩短术前等候时间和住院日,提供便捷服务。

(4)平等: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选择、需要、价值,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提供同样服务。

营造一个友善、谅解、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各项措施和制度的制定,最终是为了提高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做到“未病先防”。

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强化全员参与意识,为医院业务正常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涟水县第三人民医院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
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

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者,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对于情节严重的技术损害,应当根据需要邀请院内相关专科会诊,共同抢救(科主任主持)。

五、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

六、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七、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八、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九、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十、相机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应诉准备。

十一、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十二、当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出现或反复出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必要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