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_人口的变化复习 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定义和分类。

物质变化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意义。

利用实例和图片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物质变化定义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物质变化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

2.2 教学内容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使用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2.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定义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特点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物质的化学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

让学生掌握物质化学性质的测试方法。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定义和分类。

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测试方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

使用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测试方法。

3.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测试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物质的物理性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掌握物质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

4.2 教学内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定义和分类。

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

使用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

4.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的掌握情况。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初中地理七上5第一节世界的人口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初中地理七上5第一节世界的人口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某些发达国家人口停止增加,甚至出现负增加, 造成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口增多等问题;某些发展 中国家乡村人口大量涌向都市,加剧都市人口膨胀, 使都市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
返回
练习2
结束
项目 国家
德国
印度
出生率
9.0 24.8
尼日利亚 39.4
死亡率 10.0 8.8 16.9
人口自然 增加率‰
﹣1
16
22.5
人口增加
2.根据下表资料,绘出各大洲人口自然增加率柱
状图,说说各大洲人口增加的差别。
大洲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 15 27 2
10
17
14
长率(‰)
30
25
20 15
10 5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1)人口增加最快的大洲是: 非洲 (2)人口增加最慢的大洲是: 欧洲 (3)按人口增加由快到慢的次序排列: 非洲 ﹥南美洲﹥亚洲﹥大洋洲 ﹥北美洲﹥ 欧洲
人口的分布
人口分布的疏密普通用人口密度来阐明。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 口数。
第五单元 世界的居民
第1课 世界的人口
■人口的增加 ■人口的分布 ■人口问题 ■练习
导入
1999年10月12日,这一天世界人口达成60亿。
2011年10月底,地球人口达成70亿, 联合国将10月31日定为世界七十亿 人口日。
人口的增加
人口增加
世界人口增加示意 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加十分缓慢;19世纪后来,特别是20世纪 50、60年代以来,速度大大加紧。现在,世界人口年均增加约8000万。

《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

《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

《女娲造人》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神话故事的意义和价值,引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好奇心。

1.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分享他们对这个故事的了解。

1.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第二章:故事讲解2.1 教师详细讲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包括女娲用黄土捏造人类的过程和捏造各种不同特征的人类。

2.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女娲的创造力和智慧,以及人类的特点和多样性。

2.3 教师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女娲、人类等,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3.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扮演角色,鼓励学生运用身体语言、表情和语言表达角色的情感和特点。

3.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让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故事讨论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女娲造人的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如创造力、关爱他人等。

4.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女娲为什么要捏造不同特征的人类?”、“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

4.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和教训。

第五章:创意绘画5.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用画笔和颜料绘制出女娲造人的故事场景或角色的形象。

5.2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故事内容和情感。

5.3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让其他学生欣赏和评价,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的发展。

第六章:故事延伸6.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女娲造人故事的其他可能性,如女娲造人的目的可能是什么,人类的特点还可以有哪些拓展。

6.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

6.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

《人种与人口》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中图版地理 (4)

《人种与人口》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中图版地理 (4)

第三章居民和聚落第一节人种和人口一、三大人种——不均匀1.人口密度=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2.世界人口稠密区:自然条件优越〔中低纬度,气候适宜,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

〕社会历史开展条件好〔开展历史悠久,经济兴旺。

〕3.世界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NBA是美国乃至世界水平最高的篮球职业联赛,它的队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从外表看他们有哪些差异?为什么?生:人种不同。

师:对。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人种和人口。

【板书】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种与人口一、三大人种师:同学们,我们在电视节目上可以看到体质特征各异的人,主要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区别他们呢?生:观察图A、B、C、D。

〔让个别学生来描述〕师:不错,他们的区别在于肤色、头发、脸型等三大方面,其中主要是肤色。

生:阅读课文,区别三种人种的体貌特征。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交替〕【板书小结】白种人体貌特征: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黄色人种体貌特征:皮肤呈淡、黄色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黑种人体貌特征:肤色黝、黑头发卷曲体毛很少。

师:那么,我们属于哪一种人种呢?生:黄色人种。

承转:不同人种之间有交往吗?〔引导学生阅读“文化交流的见证〞〕生:有。

师:其他人种又分布在什么地方?生:阅读课文P50第1、2、3、4段,看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E,让学生指图说出不同人种的分布。

【板书小结】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及南部、美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北部。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气候不同。

那么,人种的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战其间,希特勒屠杀尢太人;美国的种族歧视。

他们有没有优劣之分?〔指导学生阅读“人种特征的形成〞资料〕生:人种的差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

《人口》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人教版地理 (9)

《人口》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人教版地理 (9)

沿海岛屿:面积最大的岛屿台湾岛,海南岛、舟山 群岛、南
海诸岛。
五、达标检测
1、以下各组海域中,属我国内海的是( D )
A、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B、南海、东海
C、渤海、黄海
D、琼州海峡、渤海
2、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在( B) A、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江岸上
B、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C、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中心线上
洒满了阳光。说明我国〔 D 〕
A、领海面积广阔 B、海陆兼备
C、南北跨度广 D、东西跨度广
6、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 C ) A、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B、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C、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D、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7、以下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是( D )
A、马来西亚和越南
疗、教育、治安等带来 巨大压力
招聘现场
为根控本制国人口策增:长方,并案使生人育口的增长与
资源、环境的开展相协调,我国实行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晚婚,晚育, 少生,优生。
--方案生 育根本内容
实行方案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开 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 保护相协调。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的 人
我国人口的根本国策:实行方案生育
口 人口分布不均: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人口稠密
西部人口稀疏
作业: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 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因此,实施方案生育是我国 一项根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方案生 育设计一那么广告。
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D、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江岸上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文地理的开篇,应以所学知识为铺垫展开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地图、分析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气候和地形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围绕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2. 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运用统计数据、人口增长曲线等资料、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特点;2.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3. 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2.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2.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 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1.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 人口问题及对策;4. 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程引入】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请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结果为:师: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板书:一、人口问题1.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讲授新课】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生:阅读课本回答。

师:全世界如此众多的人口,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需要相应的能源、资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特性:体积、质量、颜色、硬度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特性?1.4.2 讲解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

讲解物质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触摸来感知和理解这些特性。

1.4.3 互动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物质特性的观察和理解。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展示其特性的实验或观察结果。

1.4.4 总结总结物质的概念和特性,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重要性。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类型: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固态到气态。

物质变化的特点:温度变化、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来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特性和变化有什么关系?2.4.2 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讲解如何使用实验方法和仪器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2.4.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互相合作和交流观察结果。

2.4.4 总结总结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强调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来理解物质变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来测试和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溶解性、酸碱性、导电性等。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优质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优质

2024年高二地理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二地理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进程。

2.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进程及影响。

2.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教学案例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城市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吗?2.知识讲解(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里的人口集中主要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过程,产业集中主要是指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

(2)城市化的特点集中性: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中。

扩散性: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数量增加,还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

连续性:城市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阶段性: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扩大。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稳定,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进程及影响,了解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我国城市化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5.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2人口迁移-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1.2人口迁移-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
2效应:人口移动的效应包括和社会经济效应,而社会经济效应又包括
和效应、经济效应和效应。

⑴人口移动的环境效应是指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并对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等产生积极作用;大量迁入人口必然会对和产生深刻影响。

⑵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是指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的进步以及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的融合与、的交流。

导学检测: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分析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北美C.从非洲迁往东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A.甲地工资待遇较高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4.下面是部分大洲人口迁移示意图表示第二次大战前,表示第二次大战后,其中正确的是:
思路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
5.外籍工人流动的总趋势是()
A、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由西半球流向东半球
C、由平原国家流向高原国家
D、由富国流向穷国
6.我国“民工流”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
B、交通运输不能满足需要
C、经济迅速增长的地区不平衡
D、人口增长过快
7.20世纪70年代以来,造成西亚外籍劳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这里人口稀少 B石油经济发展 C地处交通要道 D农业经济发展。

《众多的人口》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5)

《众多的人口》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5)
方案生育势在必行!!!
阅读课本13—14页图文资料,答复以下 问题:
1.我国人口的根本国策?
方案生育
2.人口政策的根本内容?具体要求?
根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读课本13页“晚婚晚育〞图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实行方案生育,晚婚晚育5年,100年少生一代人, 这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下降,人口数量得到有 效控制,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4.〔目标2〕我国大力推行方案生育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很大
B.人口分布不均衡
C.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
D.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5.〔目标3〕以下四组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一组是〔 〕
A.苏、鲁、沪
B.辽、吉、黑
C.黔、滇、桂
D.甘、青、宁
6.〔目标3〕以下对我国人口分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关注地球!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 人类!
随着我们枣庄市经济的迅速开展, 你们知道存在哪些人口问题吗?〔从 交通、住房、环境、耕地、入学、就 医等方面谈起〕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 措施?
针对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问题,为了实现人口 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开展,20世纪 7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实施了什么政策?
你要从中看出人口众多且增长 迅速会带来的问题,谈谈自己 的认识与感想。
我国面临的 人口问题
漫 画 反 映 的 社 会 现 象 ?
看漫画, 谈谈自己的 认识。
21世纪, 人口、资源和 环境问题,是 人类面临的三 大问题,其中 人口问题是最 严峻的问题。
通过活动探究与漫画欣赏,真是触目惊 心,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21世纪的人口、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 题,其中人口问题是最严峻的问题。快 速增长的人口会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和 经济开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影响到人 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地球母亲已 不堪重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开展相适应,与环 境资源相协调。

《人有两件宝》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有两件宝》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有两件宝》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人有两件宝》。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所提到的两件宝,并能够简述它们的作用。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中两件宝的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两件宝的作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意识。

(2)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人有两件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它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递了珍惜资源、热爱生活的理念。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课文所描述的两件宝。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资源,提问:“你们认为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课文中所提到的两件宝(指脑子和双手)。

(2)教师通过举例,阐述两件宝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运用脑子和双手解决问题的情景。

(2)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小学《大自然的密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中小学《大自然的密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大自然的密语》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教学内容:第一章:大自然的奇观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奇观,如大峡谷、瀑布、火山等。

2.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

3. 教学内容:介绍各大自然奇观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形态、习性和生态关系。

2. 教学方法:观察实物、图片展示、小组合作。

3.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相互关系。

第三章:季节的变化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的成因,感受大自然的韵律。

2. 教学方法:观察自然、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3. 教学内容:解释季节变化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认识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2. 教学方法:观察天气、图片展示、小组合作。

3. 教学内容: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保护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3. 教学内容:介绍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探讨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试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报告、环保行动等。

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自然奇观、生物、季节变化、天气与气候等。

2. 视频素材:自然奇观、生物纪录片等。

3. 小组讨论材料:案例分析、环保行动方案等。

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1课时4. 第四章:1课时5. 第五章:1课时六、水资源的生命之旅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公开课教案-《人口迁移》

公开课教案-《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用平板辅助教学已经不是新鲜事,“翻转课堂”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很热的词。

这节课我结合平板、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了新型地理教学的尝试,利用平板的交互功能和互联网的资源搜索功能,引领学生结合身边的案例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究,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了解了现实中“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

的成果,渗透学科前沿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探究活动:延续预习任务学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口移动,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之后合作探究6分钟,之后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谈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时引出“留守儿童”的问题,播放关于“留守儿童”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

探究活动: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如果你作为人口迁出大省湖南或人口迁入大省浙江的人大代分的合作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通过“留守儿童”的视频开阔学生的视野,用“两会”这一情境让学生代入身份,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深刻了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力发展中西部的经济,缩小经济差距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通过总结让学生。

众多的人口 公开课教学设计

众多的人口 公开课教学设计

众多的人口(教案)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引入新课(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

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结合P11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什么?(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讨论:人多好不好?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

联系实际,结合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正面影响。

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再塑生命的人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再塑生命的人的概念,即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盲人、聋人等残障人士重新获得生活能力和自我价值感。

2. 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对生命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再塑生命的人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再塑生命的人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再塑生命的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再塑生命的故事分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再塑生命的人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和力量。

教学内容:1. 分享再塑生命的人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成就。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和力量,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态度。

教学方法:1. 故事分享法:教师讲述再塑生命的人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从故事中汲取的启示和力量。

教学步骤:1. 故事分享:教师讲述再塑生命的人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从故事中汲取的启示和力量。

第三章:再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认识到再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他人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教学内容:1. 讲解再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他人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再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他人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可以为他人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如今家乡山连山》公开课教案

《如今家乡山连山》公开课教案

《如今家乡山连山》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特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家乡的山川河流,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学生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家乡的山水风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的美。

1.4.2 播放家乡的山川河流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

1.4.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章:家乡的山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山脉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2 教学内容:介绍家乡主要山脉的名称、地理位置和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展示、图片介绍、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家乡山脉的基本知识。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家乡山脉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家乡山脉的总体布局。

2.4.2 介绍家乡主要山脉的名称、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

2.4.3 组织学生讨论家乡山脉对家乡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家乡的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河流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3.2 教学内容:介绍家乡主要河流的名称、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展示、图片介绍、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家乡河流的基本知识。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家乡河流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家乡河流的总体布局。

3.4.2 介绍家乡主要河流的名称、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

3.4.3 组织学生讨论家乡河流对家乡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家乡的变迁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4.2 教学内容:介绍家乡过去和现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迁。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学生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迁。

语文下册《最大的“书”》公开课教案

语文下册《最大的“书”》公开课教案

语文下册《最大的“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最大的“书”》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型。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最大的“书”》主要讲述了一本古老的大书,即大自然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文章通过介绍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变化,如山、河流、化石等,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和伟大。

2.2 重点词语和句型重点词语:古老、化石、岩层、变迁、演化等。

重点句型:介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过程的句型,如“是的,它,我们可以看到”。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壮观景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一本最大的‘书’,它记录了地球的历史和生命的演化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最大的“书”》。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并进行标记。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重点。

3.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等,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口语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上海、中国和世界目前的人口资料,知道当前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掌握衡量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分布的指标;知道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及成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据计算、绘制统计图表,了解世界人口的变化状况和分布状况;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分布等图,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读图分析成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关注生活中地理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人口的增长特点。

2. 分析人口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计算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闻视频(2月14日的新闻,内容是关于2008年上海人口)同学们,你们平时会收听收看新闻吗?很好,我们的同学都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吴老师看到了一个新闻片段,我把他录了下来,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新闻。

问:新闻中提到了哪些地理信息,地理专用名词?或是我们不熟悉的地理词语(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这些都是描述人口的专用名词,因此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聚焦人口,了解人口的基本常识。

新闻中提到了上海的人口数量,1888.46万,上海人口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查了上海人口的变化。

(插中国13亿人口图片,2005年1月6日)今年奥运的主题曲《我和你》中,刘欢和沙拉不莱曼唱道,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们一起关注一下地球村的人口变化。

•(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婴儿诞生。

•1999年,联合国根据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确定1999年10月12日为世界“60亿人口日”。

)•目前全球人口:6,706,993,152(2008年7月) (网站:中情局世界概况(英文))师:从上面3组表格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那么人口数量增加的速度变化是越来越快呢,还是趋于减慢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这组数据活动1、算一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 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2.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A
A.实行计划生育
0 100(%)
B.鼓励生育 C.采取移民政策
20 c 40

80 ④ 60
b
D.鼓励人员出国 60

40
80
② 20
100 0 (%)
20 40 a60 80 1000(%)
读下图,若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
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
此回答。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
0
100(%)
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20
A.① B.② c 40
C.③ D.④ 60
①③④806040b
C
80
② 20
1000 20 40 a60 80 1000(%)
类型:
对应传统型
主要存在少年儿童比重大,教育、医疗压力 大。
对应现代型
对应现代型
图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
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D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下图示意某国 2008 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注意:人口的增长除考虑自然增长率外还要考虑人口基数。
下图是有代表性的四种人口出生率和 死亡率示意图。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二、人口增长模式
1.7%
A 描述(1)(2)(3)阶段的特征,读出A点 的自然增长率。
1%
如:西
欧的德
2%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图示时期,我国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2010 年与 2011 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2010 年与 2011 年出生率相同
(3)“验证”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总和是100%。如上图中 星点的三要素构成比重分别约为A—25%、B—47%、C—28%。
延伸判读:在工 业要素里面的判 读
注意坐标原点
读图“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判断1-2题
1、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
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B
结合人口增长模式,请思考发 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 长模式引发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 人口超过总人口7%
(C ) ( B)
(二)、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怎样读?
某国2010年人口结构
第一步:读图名、图例,读懂坐标, 明确单位。 第二步:关注塔型,确定类型。 第三步:关注异常,分析原因。
确定性别比
不同年龄段人 口比例
能读出什么?
分析老龄化情况
分析育龄人口 (15~49岁)比 重
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 口10%或65岁以上人口 确定出生率 超过总人口7%
(D )
B.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
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2)该国 0~4 岁的人口数明显多于 5~9 岁,其影响因素最有
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
( A)
C.生态环境 D.移民政策
当人口负担系数(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小于或等于 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 利期。据专家预测,我国人口红利将从 2014 年开始消失。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未来几年人口红利增长较快的是 ( B )
请读出1950 年世界人口的 出生率和死亡 率及自然增长 率!在练习册上
将其标注出来!
人口自然增长率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 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 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人口红利消失将带来的影响是
A.劳动力充足
B.社会负担轻
C.经济增速减缓
D.人口数量减少
(C )
(三)、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
(1)“画”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 中的箭头①、②、③。



(2)“移”过图中标出的点(在图中为“﹡”),分别将所画 的三个箭头平移到原点,箭尾在原点,读出箭头与斜边相交的值。
国等
生产水平、 医疗卫生水 平低下。
如:印度
生产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提 高。
1%或0以下
社会观念和 养育成本提 高。
三、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一)人口增长动态统计图
1.(2013·浙江高考)下图为 1950~2010 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
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
A、93% B、23% C、13% D、60%
2、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
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
此,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C
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抑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青少年儿童比重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及人口统计图表判读
考纲: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一、基础易错知识回顾
什么是人口增长?什么是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 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可以是零 增长或者负增长。
一般地,人口增长可以分为自然增长 和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超过迁出人口引起的 增长)。
(1)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下图①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导 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 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2)某年龄段人口 比例突然增加(如下图②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 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3)男女比例的明 显失调(如下图③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 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 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