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总 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新闻媒介的受众1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受众是谁1.受众是学生(1)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媒介工作者的角色就像学校的教师,其职责是要确保媒介内容是严肃的、负责的。

(2)新闻传媒的确具备教育指导功能,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引导功能更为重要。

(3)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传媒俨然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甚至司令员,传播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

受众被剥夺自尊、自由和权利。

例如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念,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3.受众是消费者(1)这是一切商业媒体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媒介高扬消费者至上的旗帜,满足受众需要,捍卫受众权利与满足消费者需要、保障消费者权益没有本质区别。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2)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广告与市场是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针,已成为生命线。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1.受众的定义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受众的作用(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新闻媒介内容的最后取舍权在受众,任何信息的发布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要出发,任何宣传必须从受众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报纸风格的定位是报人从读者的心理定势和阅读习惯的实际出发的经验总结,读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报纸风格。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第1章新闻采访1.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采访概述1.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而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活动。

它是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

2.新闻记者(1)新闻记者是指新闻传播机构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时也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2)记者的基本任务:①采写新闻,这是记者的天职;②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即通常所说的内参;③参与群众工作,包括通讯员工作、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组稿约稿、群众采访。

(3)新闻记者的素质与修养①优良的作风。

思想作风修养——核心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作风——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②高尚的道德。

新闻宣传战线的全体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理想、志气、道德和情操。

③广博的知识。

包括理论知识修养、新闻专业知识修养、基础知识修养。

④熟练的技能。

包括熟悉方言与土话的技能,至少通晓一门外语,掌握摄影技能,掌握电脑技能,掌握驾驭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甚至辨向、测向等野外生存的技能。

⑤诚挚的感情、强健的体魄、深厚的友谊。

3.新闻采访的特点(1)目的的差异性。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2)时间的限制性。

由于新闻本身的时效性特点,新闻采访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要求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信息采集到。

(3)项目的突发性。

新闻采访除了部分项目是事先有计划、有准备的以外,很大一部分是带有突发性的。

记者往往要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迅速赶往现场,当即进行采访。

(4)需要的广泛性。

每个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可能因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

(5)知识的全面性。

需要的广泛性、新闻采访学的综合应用性、以及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记者要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面,记者应该成为杂家。

(6)活动的艰辛性。

与一般的调查采访相比较,新闻采访更加艰辛。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第3章传播类型3.1 考点难点归纳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主我与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其理论要点包括: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思维活动、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它由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认为,“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圣才出品】

第4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4.1 考点难点归纳一、作为工具或技术的传播媒介1.传播媒介的含义(1)含义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含义二: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这两种含义中媒介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

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即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即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太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接收者在理解时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1)“电视人”的概念①“电视人”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②“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其父辈弱。

(2)“容器人”的概念①“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时代特别是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6~10章)【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6~10章)【圣才出品】

第6章大众传播的受众6.1考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1.大众的概念(1)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

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mass)。

(2)特点:①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②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③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④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⑤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⑥同质性——具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影响。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1)早期贵族主义的观点早期的大众社会论者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保守政治家和思想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托克维尔、勒朋和西班牙的奥特伽等。

他们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就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

大众的崛起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导致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社会论开始脱离贵族主义立场,成为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武器,代表学者是卡尔·曼海姆等。

曼海姆把产业化、平权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看作是大众社会产生的基础,他的基本观点是,产业化所带来的功能合理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使得一般大众越来越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的笼罩之中,容易产生情绪上的躁动。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圣才出品】

第10章新闻工作者的修养10.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专业理念1.新闻专业理念新闻专业理念,即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对于新闻业而言,新闻专业理念(新闻专业主义)是为了确保新闻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有效功能的一种保障,从而也是新闻业赖以在整个社会中立足的保障。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外化形式;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内化形式。

2.新闻专业主义(1)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

(2)内容:①新闻业是一种独立的职业,媒体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是保障新闻独立的切实措施;②媒体是一种公共信托,是大众的信托人,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③媒体要传播真实、真相和真理;④对读者的忠实,是一切媒体名副其实的基础,贿赂别人或受人贿赂,都是对受众的背叛。

(3)价值:①它要求媒体积极发挥信息功能与监督功能,承担起“守望者”的角色。

②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与平衡原则是不可动摇的。

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对于推动媒体贯彻这些原则,引导记者反映社会真相、揭示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可以帮助媒体提高认识水平,注意划清与政治集团、经济集团错误控制的界限,警惕被邪恶力量所利用。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1.新闻职业道德的含义与特征(1)新闻职业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其内容包括:①职业理念;②职业态度;③职业纪律;④职业责任。

(2)本质特征:①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②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③新闻职业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新闻传播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新闻传播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新闻传播一、名词说明(每题4分)一、公共效劳广播解析:那个概念在许静《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有。

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事业开始进展的时期,在美国成立全国性商业广播网的同时,在欧洲许多国家,专门是英国,开始成立一种“公共效劳广播”网。

这种“公共效劳广播”以BBC为代表,是一种由法律规定,且普遍由公共基金(一般是广播或电视拥有者支付的利用费)所治理的系统。

与自由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个人权利、消费自由即对市场力量的重视不同,公共广播体系最为重视的是社会需求或公民集体需求。

它具有普遍的编辑和运营的独立权。

因为他们以为,一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媒介系统必需符合特定的条件,包括公共财源和高度独立于政府。

它们运作的一样原那么,确实是知足社会和人民的传播需求,来为公共利益效劳。

后来在美国,也显现了一些由观众志愿赞助组成的公共广播,它们被给予推动特定文化进展的目标。

没有一种普遍同意的广播理论存在,可是存在着一些通过公共所有权和管制才能实现的目标。

英国BBC由政府录用的一个公共委员会负责治理,遵循八大原那么:一、地理覆盖普遍性,包括传送和接收的普遍性;二、提供各类口味、利益与需要,知足所有的意见和信念;三、为特定的少数提供效劳;四、关注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和社区进展;五,保证广播独立于政府和利益集团;六、鼓舞公众的直接资助而不单单是广告商的赞助;七、鼓舞节目之间的竞争,但不单单是抢夺受众;八、鼓舞广播自由。

公共效劳广播整体上追求围绕公共利益来提高效劳质量。

他们在追求节目多样化的同时,也注意效劳于国家政治和文化利益,在有冲突的议题中,维持平稳与不偏不倚的角色。

二、嵌入式报导解析:那个概念应该算是新闻领域中的,需要平常知识的积存。

答:"嵌入式"报导方式的要紧特点是把记者编入军队的作战单位中,让他们与军队同吃同住,当场发稿。

"嵌入式"报导方式在美国战争史上并非陌生,它最先的表现方式为随军记者。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1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的概念1.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⑤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⑥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⑦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⑧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③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④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类型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8.1 考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1.概要及特点(1)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 E. 麦库姆斯和D. L. 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主要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

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理论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

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很重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8章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8.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自由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1.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历史发展(1)1644年,约翰·弥尔顿出版了《论出版自由》,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

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三个时期(时间有交叉):①第一时期(16世纪到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②第二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③第三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2)资产阶级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大致可分为争取出版自由权利、争取言论自由权利、争取新闻自由三个阶段。

(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政府先后采取的扼制新闻出版自由的方法有: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制定煽动法、诽谤法等扼制出版物;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

(4)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2.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1)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民有知的权利和知的自由,新闻应向人民提供事实和信息。

(2)人是有理性的,能够辨别真伪和是非,应当让人民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接触和发表各种思想,人民能够凭借理性在真实和虚假的各种意见之间作出判断与选择;真理也可以在各种思想的公开竞争中自我校正,最终战胜谬误,为人民所接受。

(3)新闻事业应成为不受政府干预的独立企业,按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参与自由竞争,其兴衰成败取决于社会和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程度。

(4)新闻自由是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寻求真理、保障人民权利的最好办法。

通过不受政府干涉而自由发行的报刊,人民可以了解关于国家事务的全部情况,监督政府的行动,防止政府损害人民的利益。

二、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的内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与2021考研真题解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与2021考研真题解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与2021考研真题解析第一部分新闻理论第1章绪论1.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新闻学的含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事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特征、作用以及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2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①最初的新闻学即“报学”。

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报纸的采写和编排方法与技巧。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闻学在西方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一批现代新闻教育院校出现,一些新闻学研究所成立,同时还诞生了一批源于新闻实践、以理论研究为重要内容的新闻学著作。

③20世纪40年代至今,新闻学在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十分丰富而庞杂,开始注重综合性的宏观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新闻理论,主要有:新新闻主义、调查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倡导新闻学、多视角新闻学、发展新闻学、公共新闻学(公民新闻学)等。

此外,传播学对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其在总结反思中前行,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构建新的理论。

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

目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已成为新闻学关注的新焦点。

(2)西方主要新闻学专著包括:①《德国新闻事业史》。

1845年由德国人普尔兹撰写,是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标志着世界上新闻学的形成。

②《实用新闻学》。

1903年由美国新闻记者休曼撰写,涉及新闻采写编辑、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

作为美国第一本实用性新闻学专著,该书建构了新闻实务与新闻理论、新闻历史相结合的新闻学研究体系。

③《舆论学》。

1922年由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撰写,该书将舆论过程作为新闻现象的本质,阐明了舆论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揭示了舆论的形成与新闻学的深刻内涵,为新闻学拓宽了研究视野。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写作)【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写作)【圣才出品】

第2章新闻写作2.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写作概述1.新闻写作的规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是指服从事实和对事实的报道。

(1)服从事实,要求报道实事求是,这是新闻写作的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2)服从对事实的报道,是指全面把握新闻的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性。

2.新闻写作的原则新闻写作原则是要坚持写真、写新、写短、写快、写活、写强(即思想性强)。

3.新闻写作的特征新闻写作的特征包括事实性、真实性、新鲜性。

4.新闻体裁的分类新闻体裁是新闻写作的载体,是新闻作品的形式。

其大致可分为:(1)消息。

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2)通讯。

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新闻文体。

(3)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

(4)深度报道。

一般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它是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5.新闻写作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即新闻作品的语言,其基本特征如下:(1)准确。

这是新闻语言的核心,要注意词义差别,仔细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讲究“立言得体”。

(2)真切实在,增加新闻清晰度。

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3)形象生动有特色。

尽力找有特色的字眼,注意长短句搭配,多使用形象化语言,注意刻画富有特色的细节,多用动词,交替使用多种表现手法。

二、消息写作1.消息的含义消息是指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因其在新闻诸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数量最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文体,所以人们常称其为新闻。

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

2.消息的文体特征(1)用事实说话。

这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又是客观报道的形式。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圣才出品】

第9章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9.1 考点难点归纳一、舆论监督与舆情引导相辅相成(1)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

(2)舆论引导是指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

(3)舆论监督的主要监督对象是政府和政府的公职人员;舆论引导的主要引导对象是一般公众。

一种是自下对上的行为,另一种是自上对下的行为,二者相辅相成。

(4)我国党和政府既重视舆论引导又重视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与其他的监督方式是要消除党内、政府内的腐败、不正之风。

舆论引导和其他的引导方式是要让大众认识真理,认清方向,认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同德,形成促人奋进、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1)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必需的自信和实力。

(2)公开信息、揭示真相是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3)相信大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是舆论引导的基本态度。

(4)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是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

①紧贴社会热点,新闻媒体不失语。

②先发制人,抢占舆论制高点,抢占公众的“第一印象”。

三、舆论监督1.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新闻的舆论监督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对于我国新闻工作来说,是否敢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否敢于公开揭露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人和事,这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强弱的一个尺度。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5.1 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媒介控制(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而服务。

其内容包括:①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④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政党、团体、组织等)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在许多方面对受众的社会权益产生影响,因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

其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几种: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4)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

包括制定媒介编辑和报道方针以服务于媒介的政治立场,对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等方面。

二、媒介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理论极权主义理论又称威权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这一理论是在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技术发明不久后的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产生的,现代仍有残余。

其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转移,一切必须为统治者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4章新闻评论4.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评论概述1.新闻评论的含义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

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随笔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各种独特样式。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1)联系:①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是现代传播两种基本的表现手段,互相依存、共同配合。

②新闻是评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条件,评论因有新闻提供的事实可使道理阐述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③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重在说明“是什么”。

而评论则是对新闻事实本质的揭示,重在回答“为什么”“怎么样”。

新闻务实,评论务虚,一实一虚,构成媒体的两大表现样式。

(2)区别:①反映内容不同:a.新闻报道主要向受众传递新的事实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b.新闻评论则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传播观点信息,反映传播的意图。

②写作目的不同:a.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欲知未知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b.新闻评论则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a.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等)为基本条件;b.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3.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1)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①新闻评论以新闻为依托。

新闻时效性越强越好,且应关系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

②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1~5章)【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传播理论第1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的概念1.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⑤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⑥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⑦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⑧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③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④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类型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9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9.1 考点难点归纳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的概念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以及个人。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日本学者生田正辉指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是它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

2.全球传播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其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媒介仍然是大众媒介,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国际传播关注国家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不同,全球传播关注的是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

全球传播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跨国界、跨文化交往和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也日益重要。

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1)经济全球化。

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模糊;②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异文化间的交流、摩擦和碰撞的日常化。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论争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现行的全球性信息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状况。

主要表现在:(1)“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2)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世界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

(3)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及其发展阶段“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圣才出品】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一部分历年真题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真题及详解2014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新闻传播学试卷I.新闻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1.“竖三民”2.埃德加·斯诺3.北岩报团4.新闻把关人5.新闻线索6.辅题7.同题组合8.社论9.实况广播10.电视专访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2.简述新闻采访的任务。

3.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依据。

4.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有哪些个性特征?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分析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2.联系新闻工作实际,阐述正确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

四、实务操作题(30分)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两条不同角度的导语,每条导语(含标点)不超过100个字(12分,每条导语6分);制作一则复合型标题(包括主题与辅题,4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配发一篇500字以内的短评(14分,其中标题2分)。

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首批2万辆公共自行车一经推出,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抢而空”。

最多时,建有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近100万人办理租车卡。

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武汉学习,计划在当地推广。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

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中正通、龙骑天际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

其中,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

第11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1 考点难点归纳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1.《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创刊,由原《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组而成,初为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3月15日迁入北平出版,8月1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建国后,《人民日报》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自1955年1月起,该报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出版航空版,1956年改版后扩充为8版。

《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2.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由33人组成理事会,金仲华任社长。

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和闽粤要闻、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每日广播华语记录新闻5000字,后逐渐增至8000字,同时向海外航寄新闻稿《中国新闻》,还发行有关中国风光、文物、建设等内容的照片,以后逐步增加供应文字特稿、摄制电影、制作唱片、出版画报等项业务。

中国新闻社成立后,又在广东、福建和上海三地设立分社,在广西、云南设立记者站,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3.新闻总署新闻总署是新中国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于1949年10月19日成立,由胡乔木任署长。

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

新闻总署成立后,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撤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总论
1.1 考点难点归纳
一、口语传播
1.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又称口语的传播,是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的一种传播方式。

古代口头传播的方式包括“井户端会议”(日本),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行吟诗人的说唱等。

2.语言产生的意义
(1)人们能够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2)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3)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

简而言之,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社会的共同纽带。

3.标记传播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

标记传播包括
结绳、实物借代、珠贝传令等方式。

4.声光传播
声光传播是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

其表现方式主要有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

5.图式传播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表现方式包括土人画鱼、埃及古墓和纪念碑上刻画的狗头猴身动物、古罗马庞贝古城废墟的墙壁上的战士图画等。

6.音讯
音讯是一种符号或一组符号,由某一来源发端,可由接受者任作解释。

音讯和新闻不同,音讯是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新闻、非新闻均可包括在内;音讯可能是指新近发生的事物,但并不一定具有新闻的要素;音讯可转化为新闻。

二、文字传播
1.文字的产生
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埃及、印度和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分别出现了早期的象形文字。

2.苏美尔文字
苏美尔文字是指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当笔,刻在泥版上的文字,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因此又被称为楔形文字。

3.书写材料的改进
在古埃及,尼罗河畔野生的纸莎草充当了书写材料;美洲玛雅人将无花果树的树皮制成书;公元以后,萨克森人开始在用羊、兔等动物皮制成的羊(兔)皮纸上书写。

公元1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

4.文字应用的意义
(1)最早的文字传播是指手写传播,它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2)它标志着人类传播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

(3)它突破了口头传播受时空限制的束缚,使信息可以流传于各时各地,保存久远。

(4)它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除了社会成员的人际交流、公共交流外,还出现了专职的传播者或相关职业。

5.《每日纪闻》(Acta Diurna)
《每日纪闻》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要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并将其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Album)”,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其内容多为政府要事,政治性强,目的在于争取民众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6.新闻信
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

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诞生。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罗马就开始有新闻信,直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新闻信依然绵延不绝。

7.威尼斯手抄小报
威尼斯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

1536年威尼斯已有专门采集消息的机构和贩卖手抄小报的人,1566年又出现定名的小报,称为“手抄新闻”。

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

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

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Cazzetta(威尼斯小报)。

Gazzetta一词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

手抄小报是近代报刊的雏形,它的出现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规模和范围。

三、印刷传播与通讯社
1.印刷传播
印刷传播是指近代产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等。

报纸与手抄小报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机械印刷的,故将报纸称为印刷传播。

2.印刷术的发明
中国最早发明印刷术。

早在公元六七世纪隋唐年间就有了雕版印刷。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5年左右),毕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

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

他还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
重要的里程碑。

印刷术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利用印刷术可以大量迅速地复制信息并向广大公众传播,这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

3.近代报纸的产生
17世纪,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

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

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

尼德兰的安普特等城市是报纸的另一个发源地。

1605年安特卫普出版过《安特卫普新闻》,还经常用英语、德语、法语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刊登欧洲新闻,向邻近国家发行。

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

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论报刊发展规律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国甚至用设立“星法庭”等手段来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

(2)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弥尔顿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3)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的制约:①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②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5.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1)产生背景:①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
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

②经济上,因报价贵、发行量少,没有广告收入,只好依赖执政的或在野的政党。

(2)特点:①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②内容上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③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从政党报刊的特点看,它们是政论报刊的发展。

6.廉价报刊(Cheap Newspaper)
廉价报刊又称“便士报”,是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纽约太阳报》。

(1)出现的原因:①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②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③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④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⑤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

(2)特点:①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②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③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又称大众化报纸(Popular Newspaper),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④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⑤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⑥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

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