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七章第一节.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如普遍性、单向性、非互动性等1.3 大众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掌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1.4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制作、传播和接收环节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如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2.1 报纸媒介了解报纸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报纸媒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2 电视媒介了解电视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电视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3 广播媒介了解广播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4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影响,如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3.1 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报道形式3.2 广告与公关了解广告和公关的定义、特点和目的掌握广告和公关的创意策略和传播方式3.3 娱乐与文艺了解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定义、特点和形式掌握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效果3.4 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了解舆论监督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掌握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1 受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等4.2 受众的行为与心理了解受众的接收行为和信息处理过程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态度形成机制4.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掌握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理解受众研究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4.4 受众定位与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定位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如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5.2 大众传播与culture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等5.3 大众传播与公共事务了解大众传播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媒体公共事务报道的规范和责任5.4 大众传播与全球化了解大众传播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趋势和挑战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模型6.1 传播学基本理论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基本理论: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社会构建主义。
传播学教程七、八章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受众”。
任何人只要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
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意义的消费。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
大众传播的单向作用的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1、环境监视——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时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施拉姆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该分类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
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
请他们列举出自己所认为的与竞选运动有关的重要问题 ,并根 据问题的重要程度排个先后次序 ,这就代表公众的议程 。最后, 把两者进行比较 ,就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相关程度。 得出的结果是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67 ,这就说明:在特写 的时间与地点 ,公众谈论的问题正是媒介突出的问题 ,而公众 视为最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媒介最强调的东西。
工作性传播由于带有任务的成分在内 ,对参与传播的人的身心 来讲都是不愉快的 ,所以斯蒂芬森称工作性传播为“传播—— 不快 ” 。举例:如教师布置“课程论文 ”评比。 相反 ,游戏性传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 ,仅仅是寻开心 ,参 与者传播的人总是轻松愉快的 ,所以他称游戏性传播为“传播 ——愉快 ”。比如:聊天、看电视娱乐节目。
3 、媒介环境: 包括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 。大众媒介所描述、所传 播的事件通称为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 件的描述 ,是现实事件的影像 ,媒介事件与事件本身的关系正 如一个人的照片和这个人本身一样 ,我们经常通过一个人的照 片去认识这个人 , 同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是通过媒体事件 去认识世界 。媒介人物也是如此 ,没有几个人能直接接触实际 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媒介折射的 现实人物的影像。
· (三) 媒介的隐性功能
1 、媒介的显性功能: 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提供娱乐 除此之外 ,媒介还具有隐性功能 , 隐性功能是指难以感知、隐 约难辨的功能。
2 、媒介的隐性功能: 表现为建构“媒介环境 ”。当今世界早已变 得无比庞杂 ,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 ,所以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能亲 身经历 ,我们往往是通过大众媒介的报道去间接地感知世界, (举例: 某新闻报道)“我们接触不到世界本身 ,看到的是被 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 。”这个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 过的世界就是媒介环境。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一、绪论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知识,知识点比较多,较偏重理论。
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本章中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在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上。
其中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概率稍大,论述题的考察可能会偏重学派理论上,同时研究方法这一知识点较容易结合实践题考察。
在复习时,建议考生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这些研究学派上,同时其中的代表人物一类的名词也极易出现,还要研究范式等这类直接给出概念的名词。
其次是清楚记忆研究方法步骤,能够在分析实际案例问题时选择正确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再次是宏观的记忆,如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异同,这类问题容易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绪论知识框架图总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绪论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和批判研究方法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证研究步骤传播学研究的步骤西方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研究风格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绪论考点与解析(一)总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的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威尔•施拉姆。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
大众传播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行为、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二、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四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传播学与社会学2、传播学与心理学3、传播学与人类学4、传播学与新闻学:新闻学是报刊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理论或“学”的研究。
新闻学以报学为基础,侧重于微观、局部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偏重于宏观、整体和双向研究。
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
5、传播学与历史学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6、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绪论思考题]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解释概念并分别说明其创建者的主要贡献: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传播学奠基人简介[本章补充资料]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扎斯菲尔德1901年1月2日生于奥地利。
大众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杨向敏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五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
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5、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研究步骤:①研究论题的选定;②确定与论题相关的问题;③文献探讨;④拟定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⑤调查与实验设计;⑥调查代理机构与外勤服务机构;⑦资料分析和解释;⑧重复实验【方法有四种——逐项重复;操作上的重复;测量工具的重复;建设性的重复】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①研究风格: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新闻学则以“术”为重点;②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来说要窄,传播学研究的范围要宽的多。
③研究内容:新闻学侧重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各种内容;传播学除了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内容外,还把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其他各种信息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
④研究方法:新闻学研究方法十分单调,所接触的面也相对比较狭窄;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则比较多。
综上所述,在研究传播信息这一点上,传播学与新闻学是共性与个性、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关系。
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传播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①传播史人类最主要的精神活动;②传播是由传播关系组成的。
自考传播学概论自考学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2011年7月自考小抄_学习笔记第一章导论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4.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7.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8.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X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
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X围和时间X围内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X围。
(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X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学科交叉1.2 大众传播的概念解释大众传播的基本含义探讨大众传播的特点与功能1.3 大众传播的历史发展概述大众传播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分析重要事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1.4 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介绍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探讨各种媒介的特点与影响力第二章: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2.1 传播理论概述理解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播理论的研究方法2.2 大众传播的基本模式介绍大众传播的主要模式分析不同模式的适用性与局限性2.3 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探讨大众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分析不同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2.4 大众传播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当前大众传播理论的新趋势第三章:大众传播与受众3.1 受众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受众的基本含义探讨受众的特点与行为模式3.2 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分析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心理与行为影响探讨大众传播对受众社会化过程的作用3.3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介绍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分析不同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3.4 大众传播与受众互动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现代社会中受众的主动性与选择性第四章:大众传播与社会4.1 大众传播与社会结构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阶层与群体结构的影响4.2 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分析大众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大众传播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3 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解释大众传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探讨大众传播对公众态度与行为模式的作用4.4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变迁的作用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5.1 大众传播伦理概述解释大众传播伦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大众传播伦理的核心原则5.2 大众传播伦理的主要问题探讨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不同伦理问题对于社会的潜在影响5.3 大众传播法规与政策介绍大众传播相关法规与政策的内容分析法规与政策对于大众传播实践的指导作用5.4 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实践应用探讨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案例对于伦理与法规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大众传播实务6.1 大众传播实务概述理解大众传播实务的重要性和目的掌握大众传播实务的基本流程和技巧6.2 新闻报道与新闻写作介绍新闻报道的类型和特点分析新闻写作的技巧和原则6.3 广告传播与公关活动理解广告传播的目标和策略掌握公关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方法6.4 新媒体传播与数字营销探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分析数字营销的策略和应用第七章:大众传播与文化7.1 大众传播与文化传播理解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掌握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7.2 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分析意识形态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探讨意识形态对大众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影响7.3 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探讨大众传播对民族文化的塑造和传承分析民族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和影响7.4 大众传播与全球文化理解全球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交流和影响掌握全球文化对大众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影响第八章: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8.1 大众传播与公众舆论理解公众舆论的定义和形成机制掌握大众传播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和塑造8.2 大众传播与公共领域探讨大众传播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和责任分析公共领域中的大众传播实践和问题8.3 大众传播与政治选举理解大众传播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政治选举中大众传播的策略和技巧8.4 大众传播与Social Movements探讨大众传播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分析社会运动中大众传播的策略和影响第九章:大众传播研究与批评9.1 大众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理解大众传播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大众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9.2 大众传播内容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与趋势探讨内容分析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9.3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的主要理论探讨不同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9.4 大众传播批评与反思分析大众传播中的问题与批评探讨反思性研究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应用第十章:未来展望与挑战10.1 数字技术与大众传播探讨数字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改变分析未来数字技术发展对大众传播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交媒体与大众传播理解社交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掌握社交媒体传播的特性与挑战10.3 跨文化大众传播探讨跨文化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和挑战分析跨文化大众传播的策略和技巧10.4 未来大众传播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理解未来大众传播教育面临的教育挑战掌握适应未来挑战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重点解析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功能和历史发展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及其特点和影响力大众传播理论与模式,包括传播理论、基本模式、主要观点和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包括受众的概念、特点、影响以及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包括伦理的基本概念、主要问题、法规与政策的指导和实践应用大众传播实务,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写作、广告传播与公关活动、新媒体传播与数字营销大众传播与文化,包括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包括公众舆论、公共领域、政治选举和Social Movements大众传播研究与批评,包括研究意义与方法、内容分析、效果研究和反思性研究未来展望与挑战,包括数字技术、社交媒体、跨文化和未来教育挑战与机遇。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导论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为后续分析 做好准备。
数据分析与解读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样本的基 本情况和数据的分布特征。
结果解读
结合研究问题和假设,对统计结果进行解读 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推论性统计
运用推论性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方差分 析等,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THANKS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文本分析法的优点可以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揭 示文本中的潜在信息和含义。
文本分析法的缺点
对于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分析过程可能较 为复杂和困难;同时,文本分析的结果也受 到分析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04
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问题明确
确定研究主题
01
明确研究兴趣点和目标,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03
受众行为研究的理 论和方法
介绍受众行为研究的经典理论和 方法,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 分层理论等。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探讨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传播模式的出现和发展。
在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大众传播学研究可以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如计算传播学、数据 驱动的传播研究等,以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在大众传 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的发展,这些技术将在大众传播 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自动化数据收集、智能数据 分析等。
结果呈现
将研究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可视化 呈现,提高结果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第七章大众传播(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2、政党或政论报刊时期(观点纸)
这个时期的报纸在社会变革和社会 生活扮演了重要的角。但仍然不能被 成为大众传播媒介。
特点:
• 1、内容上以政论为主 • 2、发行对象主要是政治组织的成员和受其影
响的部分群众
• 3、发行量较小 • 4、价格昂贵
• 案例:
1896年8月9日在上 海创办了《时务报》。 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 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 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 刊,每期出二十余页, 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 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 总主笔。
(一)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各种论述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
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 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 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具有寻求、传递和接收信息 的功能,用于监视社会环境。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2)社会协调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操纵、决定和管理功能,对受众进行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梅尔文·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 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 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 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 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美国传播学家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 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 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 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 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在梁启超主持下, 《时务报》先后出 版了六十九期,发 表了《变法通议》、 《论中国之将强》 等一大批鼓吹变法 的政论文章,最多 时日销达一万七千 份,成为当时国内 最受欢迎的一份报 纸。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了解现代传媒和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大众传播学导论,其背景、目的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一、背景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通常被概括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传播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传播的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传播学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大众传播学导论成为了这个学科领域的核心部分,因为它研究了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及其影响。
二、目的大众传播学导论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传媒都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商业和社会团体等重要组织机构也需要有效地运用传媒来宣传其活动和产品,影响世界的舆论和思想趋势。
大众传播学导论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信息和工具,以便他们可以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三、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在大众传播学导论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影响。
其中包括:1.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各种能够进行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机构,通常包括电视、收音机、报纸、杂志、互联网和手机等。
这些媒介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商业和政治目的。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信息。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知识相联系,来处理他们从大众传媒和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3. 媒介影响:大众传媒的内容、格式和方式均会对其受众产生影响。
媒介影响理论研究了传媒如何影响受众,以及受众如何在其影响下行动。
四、总结大众传播学导论研究了现代传媒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大众。
它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都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许多学生和专业人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修课程。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1.2 大众传播的概念解释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探讨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1.3 大众传播媒介介绍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分析各类媒介的特点和影响第二章: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模式2.1 大众传播的过程探讨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如编码、传递、解码等)理解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之间的关系2.2 大众传播的模式介绍几种经典的传播模式(如香农-韦弗模型、大众传播模式等)分析不同模式的特点与应用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受众3.1 受众的概念与特性解释受众的定义和特性探讨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和地位3.2 受众的行为与反应分析受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的行为和反应探讨受众的多样性与细分3.3 受众研究的重要性理解受众研究在大众传播学中的重要性介绍受众研究的方法和应用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4.1 大众传播的内容探讨大众传播中不同类型的内容(如新闻、娱乐、广告等)分析内容生产的过程和影响因素4.2 大众传播的形式与技术介绍大众传播的不同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探讨技术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变革4.3 大众传播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大众传播对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与影响分析大众传播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问题5.2 大众传播与公共舆论理解公共舆论的概念和作用探讨大众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和塑造作用5.3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革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大众传播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责任和挑战第六章:新闻传播与报道6.1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探讨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基本原则分析新闻传播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失实问题6.2 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技巧介绍新闻报道的不同形式(如消息、专题、深度报道等)探讨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6.3 新闻传播与社会责任理解新闻传播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分析新闻传播对公众知情权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第七章:广告与公共关系7.1 广告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广告的定义和功能探讨不同类型的广告(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7.2 广告的制作与传播策略介绍广告的制作流程和创意方法分析广告的传播策略和效果评估7.3 公共关系与品牌管理理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作用探讨品牌管理与公共关系的关系和策略第八章:娱乐传播与流行文化8.1 娱乐传播的特点与形式分析娱乐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娱乐传播的不同形式(如电影、电视、音乐等)8.2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理解流行文化的概念和特征探讨大众传播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8.3 娱乐传播与社会影响分析娱乐传播对社会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影响探讨娱乐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和问题第九章:数字传播与新媒体9.1 数字传播的概述理解数字传播的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数字传播的基本特点和影响9.2 新媒体类型与传播形态介绍新媒体的类型(如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等)探讨新媒体的传播形态和影响9.3 新媒体传播与社会互动分析新媒体传播对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变革探讨新媒体传播中的隐私、伦理等问题第十章:大众传播的未来与发展10.1 大众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大众传播在数字化、全球化等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探讨新技术、新平台带来的机遇与变革10.2 媒体融合与创新发展理解媒体融合的概念和趋势探讨媒体融合中的创新发展和商业模式10.3 未来传播教育的方向与任务分析未来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挑战探讨传播教育在培养未来传播人才方面的任务和责任第十一章:国际传播与全球媒体11.1 国际传播的概念与背景解释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国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11.2 全球媒体与国际传播分析全球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力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媒体的国际传播策略11.3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理解国际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第十二章:危机传播与管理12.1 危机传播的概念与过程解释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危机传播的基本过程和策略12.2 危机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分析有效的危机沟通和应对策略12.3 案例分析:危机传播的成功与失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危机传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总结危机传播的教训和启示第十三章:社会责任与媒体伦理13.1 媒体的社会责任探讨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分析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和挑战13.2 媒体伦理问题理解媒体伦理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媒体伦理中的关键问题(如隐私、真实性、公正性等)13.3 媒体伦理教育与实践分析媒体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媒体伦理实践的方法和途径第十四章:传播研究与批评理论14.1 传播研究的意义与方法解释传播研究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框架14.2 批评理论的应用与分析介绍批评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不同批评理论对传播现象的解读和批判14.3 传播研究的未来发展探讨传播研究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分析传播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十五章:传播学经典理论回顾15.1 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传播的五W模式回顾拉斯韦尔的传播五W模式分析该模式对传播学的影响和意义15.2 控制论与系统理论探讨控制论和系统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分析这些理论对传播学发展的贡献15.3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回顾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媒介即信息”)探讨其对传播学和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大众传播学的各个方面。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一、选择填空题●批判学派的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
●纽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个特性,【一致性、累积性、普遍性】,三者相互作用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最古老的一种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是【皮尔斯】。
●美联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凯茨】最先提到“使用—满足”模式。
●【螺旋模式】是由丹斯提出的传播模式。
●我国第二届全国传播学学术讨论会在【黄山】举办。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传播模式的产生意味着与传统的直线单向传播模式的决裂。
●开创电讯新闻先河的是【有线电报】。
●通过【卫星】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了不起的事。
●霍夫兰是劝服效果研究两大流派中【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为【媒介即信息】、【媒介冷热说】和【人体延伸说】。
●实地调查法也叫【抽样调查法】。
●“大众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的【美国】。
●“新媒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并与受传者的个性有特定的相互作用,属于霍夫兰提出的受众理论的是【个体差异】。
●根据美国学者豪林沃斯的研究,在公众传播过程中最初的一步是【吸引注意】。
●传播文化知识,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一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
●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是【雷蒙•威廉斯】。
●有限效果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
●实验的控制一般包括【环境的控制】、【刺激变量的控制】和【实验的比较】。
●提取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三层:【判断你所得到的是一份包含什么内容的信息】,【找出解译这份信息的密码】,【信息还原】。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和【内容分析法】。
●经验学派认为,意义最重要的层面是在【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地制作了“活动电影机”。
●【席勒】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10数媒张水生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义:人类一切传播行为狭义:大众传播传播学产生的因素:商业、政治、战争传播学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传播学五大先驱: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美国库尔特-卢因美国卡尔-霍夫兰美国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开山鼻祖传播学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播学两大主要研究学派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实证学派)其实验室研究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二、批判学派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看待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一种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用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待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三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1、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倾向: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著称。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代戈尔丁、表人物:物霍尔、莫利、费斯克等3、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是李斯特大学大众研究中心的默多克、威斯特嘉特、等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两方面的:第一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结构;第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政治经济学派偏重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化的传播体系及其带来的后果。
4、多伦多学派创始人是著名的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和英尼斯。
批判学派就其历史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说服性传播”的研究—传播与态度变 化研究 霍夫兰二战中在军队的研究,主要采用的 是实验心理的方法案例—《我们为何而战》 研究显示:大众传播在传递信息方面有效, 但是在改变态度方面则没有太大的效果, 即再次证明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 导致人们态度的变化
(四)、传播效果的有关研究课题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性和 权威性)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面提示&两面 提示;诉诸理性&诉诸情感等)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传播者的属性)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
1、30-40年代末 想像效果论阶段(30-40年代,传播学 刚起源) 不是科学研究得来的结论,而是借助想像得来的。施 拉姆将这一阶段概括为“魔弹 论”。 2、40-60年代 检验效果论阶段 着眼于研究劝服传 播: 劝服传播:通过传播相关信息使接受者充分接受宣传者的 思想、意 见、建议等。体现在政治宣传、广告等方面。 (带主观性) 3、50-60年代末 论证效果论阶段 关注受众的研究,从受众心理出发来研究传播效果。 4、70-80年代 再论证效果论阶段 学术界对传播媒介的功能重新认识,认为传媒具有很 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是万能的。
2)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 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 的人物。
【基本特征】: 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的关系 他们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的 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 型” 意见领袖社交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 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1、认知层面的效果: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 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 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 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 化 3、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以上变化通过人们 的言行表现出来
(三)、关于传播效果的几种理论。 “
“枪弹论”及其实质;有限效果理论;适度 效果理论及其“寻求典范”、 “使用——满 足”、 “议题设定”三模式;强大效果理 论;长期效果理论与“文化行为模式”、 “心理图像理论”。
三、劝服的传播效果研究
一)万能效果论——魔弹论 (又叫刺激-反映论、皮下注 射论) 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 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其效果 过程如同射击场上的枪弹射向靶子一样,“枪声”一响, 受众就会“应声到下”(靶子论) 1、产生的原因: 1.赫斯特报系在促进美西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2.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电台播放的广播剧《火 星人进攻地球》(The Invasion from Mars),震惊了当 时大约30%的美国听众。 3.纳粹运用进行心理战宣传。 4.美国30年代经济复苏,媒体广告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回报, 这导致人们对媒体广告高度重视,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广告 公司林立,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风尚产生很大的 影响
3)创新—扩散模式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 事物(新农药、新良种等)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 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其研究报告《创新 和普及》 该项研究是对拉扎斯菲尔德的观点,特别是两级 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的修正。 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重视非媒介 (通常是个人)的咨询来源(邻居、专家等), 他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 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 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是一级的, 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是 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的多个环节的过滤。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分析
一、传播效果研究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它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 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 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 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 接的。 促销广告、社会募捐&暴力画面的展现,物 价上涨信息等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永恒的犹太人》(The Eternal or Wandering Jew)由德国 宣传部电影司负责人弗里茨•西普勒(Fritz Hippler)于1940 执导。作为“世界犹太民族纪录片”,该影片意在揭露 “寄生虫”犹太民族对德国社会的所谓毒害。
2前提条件: a强权政府 二战时期,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声称“宣传 要想发挥效力, 他的背后必须有一把利剑”(强调舆论, 消灭不同意见)
b只有一种声音 私人没有经营新闻媒体的权力, 只许政府经营。 c适当的经营 强大效果的取得还要看媒介使用方 法的的当与否。(谎言重复一千边就成为真理) “宣传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重复有效论点,谎言 要一再传播并装扮得令人相信。”
二)劝服效果理论
1、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主要流派: 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主 要观点是提出“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的存在;以罗杰斯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的 “创新—扩散”研究 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的“传播与态度 变化研究”
2、 “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理论
1)1940年开始 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项目 大众传播媒介对美国总统投票 1940-1944年的影响)在美 国的俄亥俄州的伊里县用抽 样调查方法来了解受众的反 映(小规模的重访法) 结果表明:只有约 5 %的人由于竞选活动而改变了投票 意向,其意向的改变大多也并非受媒介直接影响,而往往 是从所谓“意见领袖”、从所在群体及传统中获得更多的 劝导。 (中介因素 意见领袖) 由此得出结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 →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由此,他们对媒介效果的结论是:对受众的影响远非 “魔术般的”或“不可抗拒”,而是恰恰相反极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