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问答题.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
生理学问答题 40 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 酶的活性,其本质是 Na+-K+依赖式 ATP 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 ATP 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 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 K+和膜外高 Na+ 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2)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 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 Na+、K+ 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 pH 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 Na+、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 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 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 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 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 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 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 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 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完整版)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 最重要的吸气肌是A.隔肌B.肋间内肌C.肋间外肌D.腹肌E.胸锁乳突肌2. 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A. 前馈调节B. 体液调节C. 正反馈D. 负反馈E. 自身调节3.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属于A. 主动转运B. 易化扩散C. 单纯扩散D. 出胞E.入胞4. 激活胰蛋臼酶原最主要的是A.Na+B.组织液C.肠致活酶D.C lE.内因子5. 关千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A. 壁细胞分泌内因子B. 壁细胞分泌盐酸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臼D. 幽门腺分泌粘液E主细胞分泌胃蛋臼酶6.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 十二指肠与空肠B. 胃与十二指肠C. 回肠和空肠D. 结肠上段E. 结肠下段7. 某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该人的血清与A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该人的血型是A A型 B. B型 C.A B型 D. 0型E. 无法判断8. 受寒冷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释放哪种激素来增加基础代谢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甲状腺激素C. 生长激素D.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9. 关千体温生理波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 变动范围无规律B. 昼夜变动小千1°CC. 无性别差异D. 女子排卵后体温可上升2°C左右E.与年龄无关10.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臼形成C. 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臼原形成—纤维蛋臼形成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臼原形成E.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臼形成11. 下列哪项CO2分压最高A 静脉血液B 毛细血管血液C动脉血液D组织细胞E肺泡气12. 在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的绝对不应期内A. 全部Na通道失活B. 较强的剌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C. 多数K通道失活D. 部分Na通道失活E. 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13.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A.红细胞对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B. 红细胞与血小板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C. 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破裂的特性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E.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14. 心电图的QR S波反映了A.左、右心房去极化B. 左、右心房复极化C.全部心肌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D.左、右心室去极化E. 左、右心室复极化15. 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A. 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B.不需细胞膜耗能C.顺浓度差转运D. 需膜上蛋臼质的帮助E. 能将Na十泵出16. 原尿中的Na十含量A.高于血浆B. 与血浆相同C. 低于血浆D. 与肾小管液相同E. 低千终尿17. 大最出汗后尿瞿减少的原因是A.血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毛细血管压降低E. 肾小球滤过增加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18. 关千内脏痛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定位不准确B. 对刺激的分辨力差C.常为慢痛D. 对牵拉刺激敏感E. 必伴有牵涉痛19. 下列哪种激素是腺垂体合成的A. 黄体生成素B. 甲状腺激素C. 肾上腺素D.雌激素E.催产素20. 侁儒症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的缺乏有关.A. Vi t D3B. 糖皮质激素C. 甲状旁腺激素D.生长激素E. 甲状腺激素21.下列组织器官中,散热的主要部位是.A.骨骼肌B. 皮肤C.心脏D. 下丘脑E.肾脏22. 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A.血液中的H+B.脑脊液中的CO2C. 脑脊液中的H+D.脑脊液中P02E. 血液中的CO223. 呆小症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的缺乏有关.A.Vi t D3B.糖皮质激素C. 甲状旁腺激素D. 生长激素E. 甲状腺激素24.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反应B. 反射C. 适应D.反馈E.整合25. 肺通气中所遇到的弹性阻力主要是A. 肺泡表面张力B. 胸内压C.气道阻力D. 惯性阻力E. 粘性阻力26. 下列哪期给予心室肌足够强的刺激可能产生期前收缩A. 等容收缩期B.快速射血期C.缓慢射血期D. 快速充盈期E. 等容舒张期27. 关千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生理完整性B. 绝缘性C.双向性D.可被河豚毒阻断E. 易疲劳28. 具有较强的促进胰酶分泌作用的激素是A. 胰泌素B. 胃泌素C. 胆襄收缩素D. 抑胃肤E.胰岛素29.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千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B. 血液的重力作用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 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E.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30.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千A.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B. 突触前膜超极化C.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D.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E .. 触前膜内递质耗竭31.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A. 瞳孔缩小B. 胃肠运动加速C. 汗腺分泌增加D.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E. 逼尿肌收缩32. 耳蜗中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为A. 低频听力B. 高频听力C. 中频听力D. 中低频听力E. 高中频听力33. 对脂肪和蛋臼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是A. 唾液B. 胃液C. 胰液D. 胆汁E. 小肠液34生命中枢位千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大脑皮层35. 某人潮气量500ml无效腔气量150ml呼吸频率12次/分,则每分肺泡通气量为A. 3.6 LB.4.2 LC.4.8 LD. 5.6LE.6 L36. 激活胰蛋臼酶原的主要物质是A. 盐酸B. 组胺C. 肠致活酶D. 组织液E. 胰蛋臼酶37. 影响外周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A. 血液粘滞度B. 微动脉口径C. 红细胞数目D. 血管长度E. 小静脉口径38. 形成内髓部渗透压的主要溶质是A. Na C lB. Na C l和K ClC. KCl和尿素D.Na C l和尿素E. 尿素和磷酸盐39. 下列哪项可能成为心脏的异位起搏点A. 窦房结B. 心房肌C.心室肌D. 房室交界结区E. 浦肯野氏纤维40. 组织处千绝对不应期,其兴奋性A. 为零 B .. 高千正常 C. 低千正常D. 无限大 E. 正常41. 关千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 起自感觉接替核B. 投射至皮层的特定区域C. 与皮层第四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D. 受刺激时引起皮层呈同步化慢波E. 维持或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42. 骨骼肌细胞的膜电位由-90m V变成-95m V时称为A.极化B. 去极化C.超极化D复极化E反极化43. 下列哪项可引起肌梭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A. a—运动神经元兴奋B. y—运动神经元兴奋C.梭外肌收缩D. 梭内肌松驰E. 梭外肌松驰44. 小脑后叶中间带受损的特有症状是A.肌张力降低B. 意向性震颤C.静止性震颤D.肌张力升高E. 平衡失调45. 脊休克的发生机理是A. 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 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C. 反射中枢破坏D. 脊髓供血障碍E.失去了大脑皮层的下行始动作用46.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A. 胞体-树突型B. 胞体-胞体型C.树突-树突型D. 胞体-轴突型E. 轴突—轴突型47.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密切相关的离子是A.Na+B.C a2+C. Mg2+D.Cl -E. K+48. 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最称为A余气量B肺活量C补吸气量D.深吸气量E功能余气量49.心室肌动作电位复极1期的形成机制是A Na十内流与K外流B C汒内流与伈外流C K+外流D Na十内流与C汒内流E C l内流50.比较不同个体心脏泵血功能最好的指标是A. 每搏量B. 心输出量C. 心指数D. 射血分数E. 心力储备51.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神经纤维所传导的信号是A.递减信号B. 递增信号C. 高耗能信号D.数字式信号E模拟信号52下列哪种激素属千含氮类激素A.黄体生成素B.雌激素C. 雄激素D. 糖皮质激素 E . 醒固酮53.保持某一功能活动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A 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正反馈D负反馈 E 自身调节5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离子有关A Cl—B K+C Na+D Fe2+E C a2+55.吸收V i tB12的部位是A. 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上段E. 结肠下段56.给高热病人酒精擦浴降温的机理是A. 辐射B.蒸发C. 对流D.传导E. 以上都不对57. 骨骼肌上的受体是A. aB.13C. MD.N158.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相同的A.总渗透压B.N矿浓度C.K十浓度D.Mg2+ 度59.60 K g体重的人,其体液鼠和血晕分别为A.40 L与4LB. 36 L与4.8LD.30 L与2LE. 20 L和2L60. 血中哪一激素出现高峰可作为排卵的标志A.卵泡刺激素B. 雌激素C.孕激素D. 黄体生成素激素E. N2浓度 E C亡浓C.20 L和4L E. 人绒毛膜促性腺四、问答题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生理习题问答题
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内环境4.生物节律5.神经调节6.负反馈三、问答题1.简述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各自的功用。
2.物质被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异同。
4.跨膜信号转导包括哪几种方式?5.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几种方式?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6.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7.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锋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8.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刺激必须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才能产生动作电位?9.局部兴奋有何特征?10.刺激运动神经会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列举每一个环节并论述其机制。
11.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第三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2.血液有哪些功能?3.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4.试述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鉴别方法。
5.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临床治疗学上有什么意义?6.试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7.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有何不同?为什么?8.试述EPO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
9.简述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10.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1.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何异同点?12.血液中有哪些抗凝因素?它们如何发挥作用?13.简述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14.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特点。
15.简述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6.简述输血的原则。
3.心力储备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5.平均动脉压6.中心静脉压7.微循环8.有效滤过压9.轴突反射10.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三.问答题1.请对比心肌、骨骼肌生理特性。
2.心室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异同?它们有什么生理意义?3.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发生原理有何不同?有什么实践意义?4.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生理学问答题
生理问答题1.肌肉收缩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定义:指膜的动作电位过渡到肌丝的滑行的中间过程。
包括四个步骤: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管膜传至肌细胞内部,钙诱导钙释放;2、触发钙释放机制,使连接肌质网内Ca2+顺浓度差释放到胞质中;3、Ca2+触发肌丝滑行;4、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激活肌浆膜上钙泵,连接肌质网逆浓度差回摄Ca2+,肌浆中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心输出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数值上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正常值为4.5~6.0L/min影响因素:通过影响搏出量和心率来影响心输出量,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影响搏出量的因素:1)心室肌的前负荷:影响心肌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回心血量增多,心脏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肌的前负荷和初长度增加,心室收缩能力加强,搏出量增加受到静脉回心血量和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影响;2)心室收缩的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心室等容收缩期内压的峰值增高,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减少。
3.心肌电生理1)兴奋性:存在周期性变化,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影响因素:①静息电位或最大负极电位水平:静息电位或最大负极电位水平升高,兴奋性降低②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升高,兴奋性降低③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状态2)传导性:定义: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影响因素:①结构因素:a.心肌细胞直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b.细胞间的连接方式:缝隙连接通道数量越多,传导性越好②生理因素:a.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速度越快,传导越快;幅度越大,传导越快b.膜电位水平c.邻旁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兴奋性越高,传导速度越快3)自律性:定义:心肌在无外来刺激存在的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影响因素:①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速度越快自律性越高②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降低时,自律性增高③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升高,自律性降低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形成:1)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管充盈——前提条件2)心脏射血——形成血压的能量来源3)外周阻力和弹性血管的弹性影响因素: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生理问答题
在肺泡上皮层有肺泡Ⅱ型细胞,可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渗透于肺泡表示液体层内,其主要生理作用是
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有利于肮的扩张;
②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阻止了液体进入肺泡,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第一章
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各有何特点?
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客观存在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具有迅速、短暂和精确等特点。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组织、靶细胞。某些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也属体液因素,主要在局部起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广泛。自身调节则是指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发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比较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稳态有一定的意义。
③由于细胞膜内Na+浓度升高,膜外K+浓度升高,使膜上的Na+-K+泵激活,可逆浓度梯度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正常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为下一次兴奋做充分的准备。
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神经-肌肉接头由三部分组成,即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此处兴奋传递过程是
交叉配血结果: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则血型相配,输血最理想;主侧凝集,无论次侧是否凝集,则血型不配,均不能相输;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以少量,缓慢的输入,并及时观察。
生理问答题
①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②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9: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1)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kPa(10mgHg),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约为-1.00kPa(7.5nnHg),故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2)影响因素: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淋巴回流.
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12:请叙述胃液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答:1)胃液是由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主要为盐酸 胃蛋白酶原 内因子 粘液
。①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酸性环境;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有益钙和铁的吸收。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②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下将蛋白质水解成蛋白月示,蛋白月东③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并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黏液与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有效地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④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他在回肠的主动吸收。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1、简述钠-钾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Na+-K+ 泵即Na+ 泵,也称Na+-K+ 依赖式ATP 酶,是细胞膜内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逆浓度差进行跨膜Na+、K+ 主动转运,这对于细胞的生存和活动非常重要,具有⑴ 造成细胞内高K+ 的代谢环境。
⑵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⑶膜内外建立Na+浓度差,提供了膜Na+- H+交换的动力,维持细胞内pH 稳定。
⑷形成细胞内外Na+、K+ 分布不均一,是产生膜生物电现象必要前提。
⑸它的活动是生电性的,可改变静息膜电位的水平(数值)。
⑹膜内外建立Na+浓度差,也提供了其它物质继发性的主动转运的动力。
2、细胞膜上的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各有哪些主要特征?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全或无”现象。
①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加大;②不衰减传导。
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幅值减小。
同时,单细胞上的动作电位不能总和,存在不应期等。
局部电位主要特征有:不是“全或无”式的(其局部去极化与阈下刺激强度成正比);呈衰减性传导(随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小,最后消失);没有不应期;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总和转变为动作电位附参照表:3、简述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Na+-K+ 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
细胞外Na+浓度约为膜内12倍左右,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约30 倍。
(2)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对Na+相对不通透),K+ 必然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
当K+ 向膜外扩散时,膜内主要带负电的蛋白质却因膜对蛋白质不通透而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K+ 向膜外扩散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
但K+ 向膜外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先扩散到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继续向膜外扩散,并随着K+ 外流的增加,这种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大。
生理问答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特点。
在膜蛋白的帮助下分两种形式顺浓度梯度转运物质。
①离子通道转运的:离子选择性、门控性②载体转运: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2、简述钠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作用:逆浓度梯度转运3个Na+和2个K+,以维持胞内高钾低钠。
意义:建立势能贮备、产生生物电的条件、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3、试述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Gs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s蛋白→激活AC→增加cAMP浓度→激活PKA激素、神经递质→作用于Gi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i蛋白→抑制AC→减小cAMP浓度→抑制PKA 胞内生物效应Gq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q蛋白→激活PLC→促使PIP2生成DG→激活PKCIP3→内质网受体→释放Ca2+ 4、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改变膜内外离子浓度,RP和AP幅度变化及原因。
RP: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K+内流。
增加胞外K+浓度,RP差值减小,推动K+外流的动力减小,外流的K+减少。
AP:①去极化,刺激达到阈值,钠通道开放,Na+内流,膜电位升高。
②复极化,钠通道迅速关闭,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膜内负电位增大。
增加胞外Na+浓度,AP幅度增加,推动Na+内流的动力增大,内流的Na+增多。
5、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比较动作电位局部电位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电位水平峰电位幅度不到阈电位水平产生机制大量Na+内流少量Na+内流传导方式幅度不随强度变化,非衰减式的传导幅度随强度变化,衰减式的传导总和效应无时间总和、空间总和6、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化学传递过程,举例说明如何影响其传递过程。
过程:运动神经末梢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2+进入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激活终极膜上的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Na+内流量大于K+外流量→终极膜去极化→激活电压门控钠通道→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ACh释放后迅速被ACh酯酶水解,终极膜恢复到接受新兴奋传递的状态。
生理试题及答案
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体内代谢物的排泄?A. 肝脏B. 肾脏C. 胰腺D. 脾脏答案:B2. 以下哪个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A. 心脏B. 肺C. 肾脏D. 胰腺答案:B3.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A. 肝脏B. 脾脏C. 肾脏D. 胰腺答案:B4. 人体的神经系统主要由下列哪部分组成?A. 脊髓B. 大脑C. 肺D. 心脏答案:A、B5.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A. 肝脏B. 胃C. 肾脏D. 心脏答案:B二、填空题1.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
2. 人体最重要的骨头是()。
答案:颅骨3. 负责产生胆汁的器官是()。
答案:肝脏4. 人体最大的肌肉是()。
答案:臀大肌5. 下列哪个器官主要负责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答案:心脏三、判断题1. 肺是人体用于排除废气的器官。
答案:正确2. 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答案:正确3.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
答案:错误4. 胰腺是人体体内激素分泌的重要器官。
5. 肾脏主要负责人体排除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答案:人体循环系统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细胞,并排除二氧化碳和废物。
它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负责泵血将血液送至全身各部分。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静脉将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返回心脏。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介质,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同时携带废物和二氧化碳回到肺脏和肾脏排泄。
2. 请简要解释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答案:人体呼吸系统主要负责供应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保证身体细胞的正常代谢。
它由鼻腔、喉咙、气管和肺组成。
鼻腔负责过滤、加湿和升温空气,将空气引入喉咙。
气管将空气传输到肺部,肺部是呼吸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呼吸系统还包括肺泡,用于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的交换。
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第二章:局部电位有何特点和意义(简答):(1)无“全或无”,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一但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
(2)不能再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有一定意义。
(3)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
在神经元胞体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其产生机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高K+ 细胞外高Na+,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有机负离子小。
K+外移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
K+外移的增加会阻碍K+进一步外移,从而达到平衡,最终形成静息电位。
第三章: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简答)。
血浆中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运用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生成调节的知识,解释临床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因。
(1)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2)造血原料如铁缺乏,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蛋白质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素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4)胃液中内因子缺乏,将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5)肾病时,合成的促红细胞的生成素减少,引起肾性贫血;(6)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性贫血。
正常情况下,为什么循环系统的血液不发生凝固而处于流体状态?(1)心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防止经接触粗糙面活化作用而引起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作用,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2)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可迅速溶解所形成的少量纤维蛋白。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
《生理学》重点问答题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各个层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重点问题及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何重要意义?答:内环境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这些液体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浓度等指标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
内环境稳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细胞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细胞能够正常地进行代谢活动。
例如,稳定的温度有助于酶发挥最佳的催化作用;稳定的酸碱度保证了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其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酸中毒或碱中毒会影响细胞的功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问题二: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可以顺着浓度梯度直接通过细胞膜,这一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如钠离子、钾离子等通过离子通道的转运,也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则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差,将其他物质进行逆浓度梯度转运。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出胞,白细胞吞噬细菌属于入胞。
问题三: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通常表现为内负外正。
其产生机制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高,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但带负电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从而导致膜内电位变负。
动作电位则是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变化。
生理问答题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神经、肌肉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神经、肌肉第二章血液生理第三章循环生理第四章呼吸生理第五章消化生理第六章体温第七章肾脏生理第八章内分泌第九章神经生理第十章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六、简答题1. 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2. 何谓兴奋性?它与阈强度有何关系?3. 试述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4. 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简述其传导的方向及机理。
5. 试比较局部兴奋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6. 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有何变化?7. 兴奋—收缩耦联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1. 答: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的异同有:相同:①顺浓度差;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
相异:①载体有饱和性,通道无饱和性,受通道开关(通透性)影响;②载体有高度特异性,通道有相对特异性;③载体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2. 答: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强度。
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反比关系,阈强度大,表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低;阈强度小,表示兴奋性高。
3. 答: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安静时,在膜对K+有通透性条件下,细胞内K+顺浓度差向膜外移动,使膜外正内负电位达到K+平衡电位。
4. 答:动作电位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而传导的。
在兴奋部位内为正膜外为负,邻旁未兴奋区膜内负外正,两者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可使未兴奋区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
于是兴奋就由原兴奋部位传向邻旁安静部位。
5. 答:区别是①AP 呈“全”或“无”现象;而局部兴奋可迭加;②AP 可扩布,不衰减而局部兴奋不能扩布,呈电紧张性衰减。
6. 答: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会发生周期变化。
在去极开始到复极一定程度,兴奋性接近于零,称为绝对不应期。
而后复极过程中兴奋性有所恢复但比正常兴奋性低,称为相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后,兴奋性高于正常,称为超常期。
最后兴奋性又低于正常,称为低常期。
运动生理问答题
1、试分析比较三大能量系统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a)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是指ATP和磷酸肌酸组成的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功率输出量最快,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例如:短跑、投掷。
跳跃。
举重等b)糖酵解(乳酸能)系统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并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气,产生乳酸。
例如:400m跑、100m游泳c)有氧氧化系统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线粒体)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特点:供能总量大,时间长,速率低,需要氧,不产生乳酸。
1、简要回答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的过程。
(一)结构:a接点前膜:(含乙酰胆碱),线粒体、微管、微丝等。
b接点后膜(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受体。
胆碱酯酶c 接点间隙:与细胞外液相沟通,轴突末梢与终板膜相间部分(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的过程:当运动神经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
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盖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Ca2+离子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点前膜的内侧面靠近,并与前膜融合,使其中的乙酰胆碱被释放出来进入接点间隙,随即与接点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点后膜的Na+和K--等离子(主要是Na+)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接点后膜除极化,形成终版电位。
终版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有神经传递给肌肉。
2、简述肌肉的收缩过程。
①当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的Ca2+离子浓度升高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型变化,使原肌球蛋滑白向肌动蛋白沟底,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露出。
②衡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A TP酶被激活,结合在衡桥上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衡桥倾斜摆动,牵拉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当衡桥角度变化时,衡桥与肌动蛋白解脱,恢复到垂直的位置。
生理学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P4答: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房水和脑脊液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5-6答: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特点。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组织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P6-7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P9-11答: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泵)、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等。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P12-14答: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前提是: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和浓度不平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①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极化,主要是由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K+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在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锋电位,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
生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种物质在胃液中起到抗菌作用?A. 盐酸B. 酶类C. 黏蛋白D. 消化酶答案:A. 盐酸2. 下列哪种器官主要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A. 胃B. 肠道C. 肺D. 肝脏答案:B. 肠道3. 哪种器官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A. 脑垂体B. 甲状腺C. 肾上腺D. 胰岛答案:B. 甲状腺4. 组织蛋白分解的主要产物是:A. 氨基酸B. 脂肪C. 纤维素D. 维生素答案:A. 氨基酸5.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A. 心脏B. 脑C. 肺D. 皮肤答案:D. 皮肤二、判断题判断下列生理学描述是否正确。
1. 高温环境下,人体的血管会收缩以保持体温恒定。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2.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维持体液的平衡。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3. 血管收缩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液循环。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4.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中枢。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5. 呼吸的主要作用是氧气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三、问答题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人体最重要的晶体是什么?它对视力的作用是什么?答:人体最重要的晶体是眼睛中的晶状体。
它对视力的作用是调节光线的折射,使光线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产生清晰的图像。
2. 什么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它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是指睡眠过程中因上呼吸道堵塞导致呼吸暂停的疾病。
它会影响人体的睡眠质量,造成白天嗜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长期不治疗还可能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什么是酸碱平衡?人体如何维持酸碱平衡?答:酸碱平衡是指在人体内维持正常的酸碱度,即保持体液的酸碱度在一定范围内。
人体通过肾脏和呼吸系统来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可以调节酸碱物质的排泄和重吸收,呼吸系统则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来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
四、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心肺复苏术?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术?答:心肺复苏术是一种用于抢救心跳停顿或呼吸停止的紧急急救措施。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问答题40题1、试述钠泵得本质、作用与生理意义、钠泵就是镶嵌在膜得脂质双分子层中得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得活性,其本质就是Na+-K+依赖式ATP酶得蛋白质。
作用就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得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得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得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与保持膜内高K+与膜外高Na+得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就是:①钠泵活动造成得细胞内高K+就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得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与细胞容积得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得浓度势能。
其就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得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得其它耗能过程利用,就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得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与Ca++浓度得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得数值。
2. 什么就是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它们就是怎样形成得?(1)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动作电位就是膜受到一个适当得刺激后在原有得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得膜电位得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得形成原因就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得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得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得通透性极低、故K+能以易化扩散得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就是随着K+得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得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就是由K+外流形成得,接近于K+外流得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与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与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得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得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就是造成膜内负电位得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得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问答题
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四)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
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如下特点:(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
(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意义。
(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
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由于局部膜去极化的影响,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促进Ach递质释放。
Ach扩散至终板膜,与N-Ach门控通道亚单位结合,通道开放,允许Na+、K+跨膜流动,使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随之该电位以电紧张性方式扩布,引起与之相邻的普通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Na+通道而爆发动作电位。
试述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的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在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简述人体机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10分)参考答案是:按照控制论的原理,人体的机能活动调节系统可以看做是“自动控制系统”,它是一个闭合回路,亦即在控制部分与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
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而受控部分也不断地有反馈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从而不断地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以达到精确调控的目的。
人体的各种机体调节系统中的神经、体液和自身调节部分(如反射中枢、内分泌腺等部分),可以看做是控制部分;而各种效应器、靶器官和靶细胞,则可看做是受控制部分,其所产生的效应变量可称之为输出变量。
来自于受控部分的反映输出变量变化情况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它在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控制信息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了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的目的。
4.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10分)参考答案是: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其基本方式为反射。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2.试比较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的区别。
(5分)参考答案是: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的区别在于: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单纯扩散的物质:O2、CO2、酒精、脂肪酸等。
其特点有:(1)顺浓度梯度;(2)不耗能;(3)无饱和现象;(4)无结构特异性。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借助载体或通道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易化扩散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
其特点:(1)顺浓度梯度;(2)不耗能;(3)膜蛋白质为中介物;(4)具有特异性;(5)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具有饱和现象。
4.什么是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性是如何变化?(5分)参考答案是: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6.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5分)8.简述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和肌肉收缩舒张的原理。
(5分)参考答案是: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及收缩舒张原理如下:肌膜动作电位经横管传到细胞内部→信息通过三联体结构传给肌浆网终池→终池释放Ca2+→肌浆中Ca2+增多→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构型改变→暴露肌纤蛋白(即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激活ATP 酶,分解ATP供能→横桥扭动,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
肌膜动作电位消失→肌浆网膜上钙泵转运,Ca2+被泵回肌浆网→肌浆中Ca2+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肌钙蛋白构型复原→原肌凝蛋白复位→遮蔽肌纤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细肌丝从粗肌丝中滑出,肌小节恢复原位→肌肉舒张。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5分)参考答案是:血浆渗透压由大分子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正常值约为300mOsm/L(300mmol/L,相当于770kPa),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占99%以上。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主要由NaCl等小分子物质构成。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水分子的跨膜移动保持平衡。
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吸引红细胞内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引起红细胞皱缩。
反之,当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使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加,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红细胞膜破裂而致血红蛋白逸出,引起溶血。
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值约1.5mOsm/L(25mmHg或3.3kPa),主要由血浆白蛋白构成。
由于血浆蛋白分子量较大,难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而且血浆蛋白浓度远高于组织液。
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能够吸引组织液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维持血容量。
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
4.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5分)参考答案是:(1)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其数量多、变形能力强,在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其数量常明显增加。
当炎症发生时,中性粒细胞受细菌或细菌毒素等趋化性物质的吸引,游走到炎症部位吞噬细菌,并利用细胞内含有的大量溶酶体酶分解细菌。
(2)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其吞噬能力大大增强。
在某些慢性炎症时,其数量常常增加。
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并在抗原信息传递、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吞噬、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
嗜酸性粒细胞还可通过释放碱性蛋白和过氧化酶损伤蠕虫体,参与对蠕虫感染时的免疫反应。
当机体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蠕虫感染时,其数量常增加。
(4)嗜碱性粒细胞能合成并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等,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寻麻疹、哮喘等过敏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5)淋巴细胞具有后天获得性特异性免疫功能,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其中T细胞可通过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完成细胞免疫;B细胞可通过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完成体液免疫。
NK细胞,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6.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5分)参考答案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形成。
据此可将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
其中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凝血(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和外源性凝血(启动凝血的因子Ⅲ来自组织)两条途径。
在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中,Ca2+ 担负着重要作用,若去除血浆中的Ca2+,则血液凝固不能进行。
在实验室工作中常用的抗凝剂草酸盐、柠檬酸钠,可使血浆中游离的Ca2+浓度降低,达到抗凝的目的。
由于血液凝固是一酶促反应过程,因而适当加温可提高酶的活性,促进酶促反应,加速凝血,而低温则能使凝血延缓。
此外,利用粗糙面可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保持光滑完整,Ⅻ因子不易激活,Ⅲ因子不易进入血管内启动凝血过程。
在血液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的吞噬灭活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限制血液凝固的形成和发展。
体液抗凝系统主要有:①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TFPI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糖蛋白。
目前认为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②蛋白质C系统: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 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
③抗凝血酶Ⅲ:抗凝血酶Ⅲ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
④肝素: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这此抗凝物质的基本作用是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
8.试述ABO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5分)参考答案是:ABO血型是以红细胞膜表面A、B凝集原(抗原)的有无及其种类来作为其分类依据的。
凡红细胞膜上只有A凝集原的为A型;只有B凝集原的为B型;A、B凝集原均有的为AB型;A、B凝集原均无的为O型。
人类ABO血型系统中,还有溶解在血浆中不同的凝集素(抗体)。
A型血血浆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血浆中含抗A凝集素;O型血血浆中含抗A和抗B凝集素;AB型血血浆中既不含有抗A也不含有抗B凝集素。
由于H抗原的抗原性较弱,故血浆中无抗H凝集素。
在ABO血型系统中还存在着亚型,其中与临床较为密切的是A型血的A1、A2亚型。
A1型:红细胞膜上有A和A1凝集原,血浆中只含抗B凝集素。
A2型:红细胞膜上有A凝集原,无A1凝集原,血浆中含抗B和抗A1凝集素。
同样AB型血也可分为A1B型和A2B型。
由于凝集原与相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可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并解体,即发生凝集反应。
因此在输血时必须选择相同的血型,以避免发生凝集反应。
ABO血型系统各型之间的输血关系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