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在下列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虽然人们对“90后”不乏批评之声,但他们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2)“表叔”才倒下,“房叔”又出来,这不禁让人们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官员应当,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3)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做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因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标新立异等量齐观口若悬河 B.标新立异一视同仁信口开河C.独树一帜一视同仁口若悬河 D.独树一帜等量齐观信口开河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动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许,一场8.1级强震重创尼泊尔,也严重波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10余个边境县。

D.在近期的综艺节目《十二道锋味第二季》中,在马苏、谢霆锋、羽泉、陈伟霆等明星的共同努力下,寻找了中国传统美食。

3.从下面各项中选出一项填入空白处使其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正确的一项是()(3分)中国决定9月3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目的比较简单。

中国这样做有助于世界全面认识二战,对中国人当年付出的巨大牺牲给予尊重。

这是一份迟到的、在道义上有充分正当性的弥补。

中国向谁发邀请,各国领导人是否接受邀请前来,有很多先例可循。

_______________。

有些国家领导人在来与不来的问题上“想得比较多”。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6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6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2022年11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时长150分钟。

第I卷(共33分)一、选择题(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___。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_______找到“桃花源”.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

陶渊明大怒∶ "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 连夜罢官而去。

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____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

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空中楼阁顺藤摸瓜大张旗鼓脍炙人口B. 海市蜃楼顺藤摸瓜大张旗鼓喜闻乐见C. 空中楼阁按图索骥大刀阔斧喜闻乐见D.海市蜃楼按图索骥大刀阔斧脍炙人口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方云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

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提出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特点。

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

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

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为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

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

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

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

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上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

湛师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湛师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① 简直就是羊蹄 ②仿佛羊蹄一般 ③凹进去的是末端 ④末端凹了进去
⑤ 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⑥又像两个好朋友形影不离
A. ① ④ ⑥ B. ② ③ ⑤ C. ② ④ ⑤ D. ① ③ ⑥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10题。
C.九州 挖墙角 头昏脑涨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D.漫游 狙击手 不厌其烦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深圳女孩黄慧________的骨髓植入广西男中学生程全波的体内,这是内地首例非亲缘异性间骨髓移植的手术。
A. 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而不染
B. 知虎豹之欲食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且放白鹿青崖间
D. 勿为流言惑 公为我呼入
较之于传统的纸质文学,网络文学不受文学规范和传统形式的束缚,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更自由、更灵活、更富于刺激性和挑战性,具有很强的娱乐消闲功能。“网络文学的基本表现:通俗化、速食化,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虑表达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句构成简单、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网络的浏览行为注定了网络文学的主流是一种速食文化。”《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也认为,网络改变了对文学基本形态的理解,扩展了文学视野,但他同时指出,网络文学的艺术性和文学思维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有的甚至比传统文学还陈腐。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益州疲弊, 。(诸葛亮《出师表》)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锃亮zèng憎恶zēng裹挟xié臧否人物pǐB.服帖tiē场院chǎng摇晃huàng戛然而止jiáC.监生jiàn踯躅zhí蘸水zhān量体裁衣liàngD.毗邻pí纰漏pī唠叨lāo蒙头盖脸méng1. A/ B场cháng C蘸zhàn D唠lá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悚然发轫挖墙角绵里藏针B.膨胀脉搏舶来品蛛丝蚂迹C.蛰伏冒然捅娄子声名鹊起D.瓦楞撤销掉书袋要言不烦2.D/A 角——脚 B蚂——马 C冒——贸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昨天还在施威的强降雨已经逐渐减弱,不过,扰人的雨水并未偃旗息鼓。

在新一股冷空气的影响下,又有一场强降雨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孕育。

B. 钓鱼岛之争决非简单的领土争端,如果中日双方信马由缰,它将会演变成两国赌上各自实力的新对决,甚至变成对两国历史恩怨的全面清算。

C. 中国游戏主机市场需求巨大,许多企业对此垂涎三尺,随着竞争企业不断加入,必将打破由微软、索尼和任天堂等几个公司瓜分市场的局面。

D. 电动车生产企业认为,在技术攻克尚有难点、市场化举步维艰的背景下,政府超前制定新能源政策,只会让企业失去在传统技术领域中的优势。

3. B/信马由缰:比喻无目的闲逛或随意行动。

与语境不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智能手机销量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价格的总体下调,众多中等收入者加入更换手机的行列,而智能手机成为许多买家的首选。

B. 随着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医疗机构将电子技术变成了控制处方外流的手段,患者需通过身份证等一系列手续才能从医院获取处方。

C.一百年在时间长河中转瞬即逝,而艾青这朵“大堰河”的浪花,却以虔诚的自省意识和博大的悲悯情怀,净化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脂砚斋有一段评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可卿)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香菱)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

”脂砚斋是有可能谙悉作家本人的创作心态乃至其人生观念的,上述评语道出的,未必不是《红楼梦》藉以诞生的一个心理动因,即作品是曹雪芹屡历幻灭之后“人生如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折射。

拆解作为全书总纲的前五回,便可洞悉两条重要线索:一条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这是全书现实故事(情事、家事、政事抑或还有国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主要人物活动地——贾府——生活的“真正”开始;另一条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第五回),这是全书梦幻故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以总体预述的方式对众女钗未来命运的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暗示。

这两条线,分别是对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较全面描写,也借助他们的活动分别敲响人间(大观园)现实故事和天上(太虚幻境)神话故事的开场锣。

自此,各种矛盾遂陆续展开,各色人等方粉墨登场。

在前五回中,作者安排一甄一贾、一僧一道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全面交待两个故事得以产生、发展的环境与背景,其中的僧道更起着连接天上与人间、梦幻与现实的艺术重任。

作家着力刻画现实与神话两个世界(其实质为一个世界)的艺术初衷在“总纲”部分已露端倪,神话是现实的前缘,现实是神话的后续,两个世界的并置与交融才是作品的结构主框。

这一以神话为起点、支点和终点的结构主框是梦化的、超俗的,因而也是极富有诗意。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因里那一棵古松。

饭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反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贫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年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

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

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2022~2023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免费试卷完整版(天津市南开区南开中学)

2022~2023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免费试卷完整版(天津市南开区南开中学)

选择题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文彩侯门似海荫凉(yìn)厚古薄今(bó)B.诤言目光如炬毗邻(pí)锲而不舍(qiè)C.赡养暝思苦想溯源(shuò)度德量力(duó)D.戏谑气冲宵汉玄理(xuán)人影幢幢(zhuàng)【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音并正确书写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平时加强对字音、字形的积累,注意区分多音字、形近字等,同时注意音形义相结合来加强记忆。

A项,“文彩”应为“文采”,故A项错误。

C项,“暝”应为“冥”,“溯”正确读音为“sù”,故C项错误。

D项,“幢”正确读音为“chuáng”,“宵”应为“霄”,故D项错误。

故选B。

选择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答案】D【解析】试题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

滋养:犹养育,培养;①供给养分:~品|~身体。

②养分;养料:吸收~|丰富的~。

绚丽多彩:指色彩丰富。

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很多种形状和颜色。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固执己见。

稳固:安稳牢固,巩固。

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锁定:使固定不动,紧跟定。

综合考虑,本题应选D项。

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表达应用”部分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二次检测试题汇编:名篇名句默写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二次检测试题汇编:名篇名句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两句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2)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阿房宫中的栏杆“”。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中“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之情。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多于周身之帛缕多于九土之城郭(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2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一句与陆游《书愤》中“______”一句,都写到了作者鬓发变白,年华老去。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玉”相关的诗词很多,其中表达思乡怀人的句子有“______,______”。

【答案】①. 艰难苦恨繁霜鬓②. 镜中衰鬓己先斑③. 六朝旧事随流水④. 但寒烟衰草凝绿⑤. 玉户帘中卷不去⑥. 捣衣砧上拂还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和解析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和解析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答案和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的。

2.【答案】C【解析】C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

3.【答案】D【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4.B(饵:诱捕)5.B(排除②③⑥,②是徐文长的游历与创作,③是徐文长才思敏捷,⑥是徐文长因狂疾自残)6.C(“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有误,应是“和尚行为不轨,徐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公提起”)7.(1)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

(2)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作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这两句诗描写了秋风微拂,树叶掉落、花瓣飞舞的景象。

作者融情于景,用“鸟惊”“花翔”的情感化描写,传达出作者因秋风吹动而内心惊动、思绪飘远的思乡之情。

9.作者身在异乡,在秋风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醉酒后听到吴人的歌声,心里产生错觉,误认为梦中回到了故乡。

此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0.(1) 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手抚膺坐长叹(2)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1)【答案】D(3分)B (2分)A(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万众瞩目”有夸张意,而选项中的表意属于写实;题目还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高三第二次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二次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二次月考测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6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封建儒家思想的灵魂。

而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

“礼者,天地之序也。

”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

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

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

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

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

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

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

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

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休憩、愉快、生态、景观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

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在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反而增加了院落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

2021-2022年高三语文2月月考试题(II)

2021-2022年高三语文2月月考试题(II)

2021-2022年高三语文2月月考试题(II)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朱贻庭道德价值导向不能脱离一般的价值取向问题,应该从一般的价值观来考虑伦理学的价值导向问题。

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将“价值导向”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道德价值导向问题。

即使在“价值”概念合法化之后,大部分的舆论都是集中在人生价值、个体道德的领域之内。

这种情况在1991年之后,也延续下来。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和口号,但是基本的倾向没有变化。

最初的阶段,主要的是“集体主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对集体主义不断地作出新的解释和界定。

比如从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到界定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还有的学者解释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后来,源自中国文化传统的“义利观”的概念凸显,对此也不断地作出新的解读。

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荣辱观”的概念一度凸显。

近年来则强化了个人的修为、修养,等等,不一而足。

道德价值导向固然重要,但是,道德价值导向是不能脱离一般价值取向问题的。

以义利关系而言,大都将传统的义利观局限于人生价值的领域。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出了“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依然没有越出个体的人生价值的范围。

实际上,大量的史料表明,传统的“义利之辨”和“义利观”还有另一个层面,就是统治者的治国价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是“重义”还是“重利”;是“由义”还是“离义”。

它通过制度、政策和统治者自身行为而体现为两种不同的治国价值方针和社会价值导向。

而选择何种治国的价值方针对于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人们价值观念影响的角度,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现实和历史都表明,体现在治国和施政中的价值观念,能否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是社会成员是否愿意遵循道德规范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六安一中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在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制约,孕育了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德摄智的文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二者和谐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与天地相通。

人的“德”亦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因此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的观念。

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这正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九族”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甚至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法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这一系统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所谓“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尚书》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

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训释、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尚书》的专经学问——《尚书》学。

自20世纪初以来,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尚书》学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从比较学、文化传播学、思想史变迁、分期断代等角度开展的《尚书》学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

出土文献为研究提供新契机文献构成了《尚书》学研究的基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研究”首席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马士远告诉记者,《尚书》学文献包括两大类,即《尚书》文本文献和传承《尚书》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文献,两类文献的系统整理都需要从《尚书》文本文献的真伪考辨着手。

经典文献在千百年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复杂性,而对经典的辨伪阐发往往成为学术谱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光胜介绍,秦汉以降,《尚书》的流传过程十分复杂,涉及伏生今文、孔壁古文、张霸“百篇”、杜林漆书、梅赜古文等不同版本,对《古文尚书》的考辨一直绵延不绝。

缺乏可信的早期版本作为参照,是《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研究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

2008年发现的“清华简”,作为秦代焚书以前的写本,为解决这一桩千年学术公案提供了新的契机。

刘光胜表示,“清华简”包含有20余篇《尚书》类文献,有的见于今文《尚书》篇目,有的见于孔壁古文或百篇《书序》,还有一些今古文中都没有。

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既可以开展《古文尚书》真伪研究,还可以对《古文尚书》成书过程进行再考察,也可以拓展对早期古书成书规律的认知。

除《尚书》文本文献考辨外,在《尚书》传承过程中派生出的《尚书》学史文献也非常重要。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良中认为,以时间为线索,在《尚书》传播过程所涉师徒关系、学术流派、人际交游、社会关系、文化思潮、历史事件等大背景下,可以勾勒出一部丰满、完整、充满质感的《尚书》学案,使经学著作、经学事件成为洞察时代精神的窗口,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

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行走天下,守望大地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

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一个人与一门学科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

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

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

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

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

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

“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

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

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

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

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

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

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

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

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是的,他依然是这样。

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链接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

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

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

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5.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6.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14分)死鸟冯骥才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

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

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

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

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

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